1.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从英文“social
assistance”翻译而来,由于社会救助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转译很难做到精准、贴切,国际上,社会救助还没有严格、明确和统一的定义。
经合组织(OECD)委托的一项关于24个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中,对社会救助的概念作出如下表述:“发达国家通常为他们缺少足够收入的公民或居民提供有保障的最低资源,这种形式的保护经常被称为‘安全网’。这些缺少其他收入来源的人如果没有安全网的保护,就会陷入贫困或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不能满足,但通常只对无法谋生的申请人提供现金或服务。同时,对申请人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需要进行某种形式的评估,这种形式的保护,通常被称为‘社会救助’。”
《管理学大辞典》中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经济社会原因导致生存危机的弱势群体提供款物和辅助的制度,从而维护社会安定。
亚洲发展银行根据社会救助主体的不同,对社会救助在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狭义的“社会救助”是指:“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依据预定的资格定义的标准和家计调查结果,给予的最低生活水平的现金或实物帮助,以使其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广义的“社会救助”是指:“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由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定的资格定义的标准,给予现金或实物的帮助,以使其最低生活得到保障。”

2.社会救助的内容
(1)生活社会救助
生活社会救助的目标是维持贫困人员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最终消除贫困。因此,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水平标准的家庭、个人都被视为救助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的国民;二是有收入来源,但是其生活水平在法定最低标准之下,或是与该标准相当。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生活救助的对象主要分为:1)城市困难户;2)农村困难户,前者还包括了流浪乞讨人员和特殊救助对象。为此,我国生活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医疗社会救助
医疗社会救助指的是政府为贫困人群中患有疾病者从政策、技术、财政等角度提供基本医疗健康服务,以使得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其救助对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必须是贫困人口;2)必须是贫困人口中的病患者;3)上述人员在实施了保险等医疗保障之后仍不能支付医疗费用。
(3)教育社会救助
教育社会救助指的是为了确保适龄人口能够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国家、个人以及社会团体在不同阶段为贫困学生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规定,“我国的教育社会救助制度主要针对的是低保家庭成员以及那些特困供养人员,所采取的救助方式主要包括减免费用、提供生活补助或者是提供助学金等,为各阶段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保障的重要救助制度。”
(4)住房社会救助
住房社会救助针对的是低收入家庭以及其他满足住房社会救助条件,需要住房保障的特殊家庭,政府为这类家庭提供现金补贴或直接提供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5)生产社会救助
生产社会救助是指对于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国家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扶持,以帮助被救助对象通过生产活动脱离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生产社会救助的对象一般是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不包括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体。
(6)灾害社会救助
灾害社会救助指的是,对于那些因为突发自然灾害而陷入贫困的居民,国家和社会依法为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帮助确立自行生存能力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灾害社会救助明确了在灾害发生时,以及灾害发生之后应当持续、及时进行帮助,并且还重点强调,应当在灾民基本生活得到切实解决的基础上,帮助灾民进行生产重建,使公民的灾害抵抗能力不断提高。
以上梳理了社会救助的定义及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本文由@2200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社会保障卡有什么用?是什么卡?
什么是社会优抚?特点及内容分析
什么是社会办医?有哪些模式?最新鼓励社会办医政策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