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72ms

环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环境 > 环境
  • 国家林草局:2025年度“三北”工程草种供需分析报告(12页).pdf

    全国草种业研究工作室2024 年 9 月“三北”工程草种供需分析报告2025 年度目录一、“三北”工程草种生产总体情况.1(一)2023 年草种生产情况回顾.1(二)2024 年草种生产情况.2二、“三北”工程草种供需形势.7(一)草种需求量将逐年增长.7(二)草种产量稳步提升,供需矛盾有所缓解.8(三)优良乡土草种需求量与供给量呈现双增长.9三、“三北”工程草种供需预测.10(一)2025 年草种需求预测.10(二)2025 年草种供给预测.101一、一、“三北三北”工程工程草种草种生产总体生产总体情况情况2023 年 6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会议明确指出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三北”工程区草原面积约 22 亿亩,是森林面积的 2 倍,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55%,退化、沙化草原是“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主战场。优良草种是各类型生态修复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三北”工程草种生产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一)2023 年草种生产情况年草种生产情况回顾回顾2023 年,“三北”工程草种总产量约为 1.92 万吨,其中,苜蓿0.27 万吨,披碱草 1.00 万吨,早熟禾 0.18 万吨,羊茅 0.12 万吨,羊草 0.05 万吨,沙达旺 0.05 万吨,老芒麦 0.05 万吨,冰草 0.02 万吨,无芒雀麦 0.01 万吨,其他 0.17 万吨(图 1)。2图图 1 2023 年年“三北三北”工程区主要工程区主要生产生产草种产量草种产量(二二)2024 年草种生产情况年草种生产情况截至 2024 年 9 月 10 日统计,“三北”工程主要省、区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46.45 万亩,产量约为 2.37 万吨(表 1)。其中,青海省收获面积最大,约为 23.5 万亩,草种生产量达 2.0 万吨;内蒙古自治区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15.9 万亩,草种产量 0.24 万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4.36 万亩,草种产量 0.04 万吨;甘肃、山西、陕西等省区的草种生产量分别为 0.06、0.02、0.01 万吨。表表 1 2024“三北三北”工程主要省区工程主要省区草种生产情况草种生产情况地区收获面积(万亩)种子产量(万吨)青海青海23.502.00内蒙古内蒙古15.880.24甘肃甘肃1.030.06新疆新疆4.370.04山西山西0.700.02陕西陕西0.970.01合计合计46.452.3731.青海省草种生产情况2024 年,青海省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23.5 万亩,草种总产量约为2.0 万吨。主要草种为披碱草、羊茅、早熟禾、碱茅、老芒麦和大颖草等。其中披碱草的产量最高,为 1.60 万吨,是青海省的主要生产草种;早熟禾产量约为 0.18 万吨,羊茅、碱茅、老芒麦和大颖草等其他草种总产量约为 0.22 万吨(图 2)。草种生产主要由青海省三江集团、现代草业公司,以及泽库县、刚察县完成。其中三江集团产量最大,约为 1.65 万吨。现代草业公司、泽库县、刚察县草种产量合计约为 0.35 万吨。图图 2 青海省青海省主要主要生产生产草种草种生产情况生产情况2.内蒙古自治区草种生产情况2024 年,内蒙古自治区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15.88 万亩,种子总产量 0.24 万吨。草种生产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其中,通辽市和乌兰察布市收获面积分别为 5.02 万亩和 4.36 万亩,生产草种产量分别为 654 吨和 709.2 吨(表 2)。4表表 2 内蒙古自治区草种生产情况内蒙古自治区草种生产情况盟市种植面积(万亩)收获面积(万亩)种子产量(吨)通辽市通辽市14.025.02654.00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6.664.36709.20兴安盟兴安盟6.260.96137.81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4.710.73100.20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2.191.12137.69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市1.961.28239.90赤峰市赤峰市1.251.18175.12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1.040.82208.71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市0.880.4158.48总计总计38.9715.882421.11内蒙古自治区生产的主要草种包括羊草、冰草、紫花苜蓿、杂花苜蓿、披碱草、沙打旺等。其中羊草和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较大,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生产草种。2024 年,羊草收获面积约 7.79 万亩,产量约为 1007.26 吨。紫花苜蓿草种收获面积约 4.63 万亩,产量约为858.15 吨。冰草收获面积约 1.28 万亩,产量约为 230.20 吨。杂花苜蓿、披碱草、沙打旺等草种收获面积约 2.18 万亩,种子总产量约为325.50 吨(图 3)。5图图 3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生产草种生产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生产草种生产情况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草种生产情况2024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收获面积约为 4.37 万亩,草种总产量约为 380.89 吨。草种生产主要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等地区完成。生产的草种包括无芒雀麦、新麦草、冰草和驼绒藜等。其中无芒雀麦的产量较大,约为163.9 吨,是该区的主要生产草种。新麦草、冰草、驼绒藜产量分别为 15.4 吨、70 吨和 30.25 吨,其他草种总产量约为 100.84 吨(图 4)。图图 4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要草种生产情况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要草种生产情况64.甘肃省草种生产情况2024 年,甘肃省可供“三北”工程区使用的生态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1.03 万亩,年产草种量约为 600 吨,现有生态草种产量尚不能满足该省“三北”工程用种需求,尤其是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瘠薄乡土生态草种缺口较大,主要依靠外省调运或从国外进口。5.山西省草种生产情况2024 年,山西省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0.70 万亩,种子总产量约为229.75 吨,主要生产草种有扁穗冰草、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披碱草、达乌里胡枝子等,其产量分别为 74、44、36、26.95、11.25 吨。6.陕西省草种生产情况2024 年,陕西省草种收获面积约为 0.97 万亩,种子总产量约为147.04 吨,苜蓿为主要生产草种,收获面积 0.78 万亩,产量约为 127.08吨,其他草种如羊草、冰草、胡枝子、沙打旺、草木犀等合计 19.96吨。7二二、“三北三北”工程草种供需形势工程草种供需形势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建立“三北”工程协调机制并制定印发“1 N X”工作方案;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谋划布局68 个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已开工重点项目 56 个,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 万亩。2023 年 8 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方案中提出建设 50 万亩草种繁育基地,形成全国主要生态修复用草种的集中生产区,年新增供种能力 2.48 万吨。同时,为充分保障“三北”工程林草种苗供应,2024 年 3 月,国家林草局对“三北”工程六期建设范围内 13 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种苗生产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公布了“三北”工程造林种草良种推荐目录,引导各地科学选用林草种苗,并发布关于切实做好“三北”工程种苗保供工作的通知,提出提升急需种苗产能,加强草种扩繁生产,支持有条件的国有林(草)场开展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生态修复用草品种原种生产力度。根据“三北”工程重点项目中草原改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造林种草等任务的实施,以及关于切实做好“三北”工程种苗保供工作的通知,结合当前“三北”工程各省、自治区草种生产现状,预计 2025-2027 年“三北”工程草种供需将出现以下三种趋势:(一一)草种需求量将逐年增长草种需求量将逐年增长2024 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是三大标志性战役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之年,为保障“三北”工程顺利实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如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内蒙古自8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 年),明确 20212030年,自治区完成可治理沙化土地林草植被建设 9704.45 万亩,其中: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3860.64 万亩,沙化土地封沙育林育草 5843.81 万亩;完成非沙化土地造林种草任务 2170.34 万亩,非沙化土地封山育林育草 254.03 万亩;完成林草质量巩固提升任务 16380.98 万亩。青海省财政厅相继下达 2024 年中央“三北”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近 10 亿元,重点支持海西、海南、海北三州实施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巩固防沙治沙成果以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偿等项目。甘肃省编制完成甘肃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 年),初步规划造林种草压沙和成果巩固任务 6500 万亩,覆盖工程区的 12 个市州 70 个县(市、区)。河北省印发河北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明确“三北”六期工程林草建设总任务 5608 万亩,其中生态治理任务 1519 万亩、成果巩固任务 4089 万亩。因此,随着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预计未来三年,“三北”工程区对草种需求量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二二)草种产量稳步提升,供需矛盾有所缓解草种产量稳步提升,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为保障“三北”工程草种供应,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草种种植面积,提高草种产能。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与 9 盟市林草局、36 家申报草种繁育基地补助政策的草种繁育企业签订2024 年落实草种繁育基地补助政策保障草种供给责任状,共签约草种繁育基地面积 22.7 万亩,草种年生产能力达到 0.28 万吨,主要培育羊草、冰草等“三北”工程亟需的乡土草种;青海省已建立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等草种繁育基地,年产草种近 2 万吨,并组织三江集团实施草种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强化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实行“揭榜挂帅”行动,加快推进草种“育繁推”体系;山西省结合晋北沙区9生态区位特点,加大乡土草种的选育培育,重点打造杨树林局 1500亩和太行林局 500 亩两个省级乡土草种繁育基地,为全省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优质优良的乡土草种。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新建草种繁育基地逐渐达到丰产期,预计未来三年“三北”工程区草种产量将稳步提升,草种供需矛盾将有所缓解。(三)(三)优良乡土草种需求量与供给量呈现双增长优良乡土草种需求量与供给量呈现双增长2024 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支持“三北”地区加大优良树种草种选育力度,提升“三北”工程建设林木良种和乡土草种的供应能力;国家林草局印发了“三北”工程建设主要技术规定(试行),要求坚持科学绿化,以水定绿,优先选育优良乡土树种草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因此,未来三年,“三北”工程建设对优良乡土草种需求量较大。2023 年 8 月,国家林草局印发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方案中提出“三北”地区将新增以乡土草种为主的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草种 2.2万吨。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支持乡土草种基地建设,新增羊草、冰草等“三北”工程急需的乡土草种繁育基地面积 22.7 万亩;青海省已建立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等乡土草种繁育基地 30 余万亩,乡土草种产量将逐年增长。10三三、“三北三北”工程工程草种草种供需预测供需预测(一一)2025 年草种需求年草种需求预测预测按照三北工程六期规划要求,到 2030 年,“三北”工程建设需累计完草原改良面积约 1.0 亿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约 3.8亿亩,非沙化土地造林种草面积约 0.7 亿亩。随着“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持续推进,草原改良、造林种草、沙化土地治理等任务的实施,预计我国每年“三北”工程草种总需求量约为 4-5 万吨。(二二)2025 年草种供给预测年草种供给预测根据 2024 年 9 月“三北”工程区草种种植面积数据,预计 2025年“三北”工程草种生产面积将增加到 85 万亩。其中,青海省约 34万亩,内蒙古自治区约 38 万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 万亩,甘肃省约 2 万亩,其他各省区合计约 6 万亩(图 5)。因此,预计 2025 年“三北”工程草种产量有望超过 3.0 万吨。图图 5 2025 年年“三北三北”工程区工程区主要省区主要省区草种供给预测草种供给预测

    发布时间2024-09-30 1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国家林草局:2025年度“三北”工程苗木供需分析报告(33页).pdf

    全国苗木供需分析研究组 2024 年 9 月“三北”工程苗木供需“三北”工程苗木供需分析报告分析报告 目目 录录 一、一、2024 年春季“三北”工程苗木供需情况年春季“三北”工程苗木供需情况.1(一)苗木储备充足.1(二)苗木需求显著增加.1(三)苗木供需基本稳定.2 二、二、2025 年“三北”工程苗木供需形势分析年“三北”工程苗木供需形势分析.4(一)苗木生产供应数量及质量将大幅提升.4(二)苗木需求量将有所下降.6(三)对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特别是灌木树种苗木需求旺盛.6 三、对策建议三、对策建议.9(一)加快推进种苗基地建设.9(二)扎实做好供需信息服务.9(三)加强宣传引导.10(四)强化种苗市场监管.10 附件附件 可供“三北”工程造林主要树种苗木清单(可供“三北”工程造林主要树种苗木清单(2025 年)年).11 1 一、一、2024 年春季年春季“三北”工程苗木供需情况“三北”工程苗木供需情况 2024 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是三大标志性战役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之年。为保障“三北”工程顺利实施,各地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坚持研培一体、育繁共推,不断加大林草种苗品种选育、生产基地建设和种苗质量监管力度,积极开展种苗供需对接及余缺调剂。总体来看,2024 年春季,“三北”工程重点项目需要的苗木得到了基本保障。(一)苗木储备(一)苗木储备充足充足 2023 年 6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后,“三北”地区各省(区、市)提前谋划,加大苗木繁育力度,开工建设了58 个保障性苗圃,新增育苗面积 2.3 万亩。据 2023 年底统计,“三北”工程区 775 个县可供 2024 年造林绿化苗木约 43 亿株,其中乔木树种苗木(主要包括油松、侧柏、樟子松、兴安落叶松、云杉、杨树、胡杨、蒙古栎、榆树等)约 31 亿株,灌木树种苗木(主要包括:柠条锦鸡儿、沙棘、花棒、梭梭、紫穗槐、柽柳、枸杞等)约 12 亿株。(二)(二)苗木需求显著增加苗木需求显著增加“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以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一些地区主动加压,力争提前完成工程任务,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实施的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2024-2025 年工程总任务是 551.65 万亩,经盟委盟政府研究决定,2 计划于 2024 年全部完工,工程量较 2023 年增加了 4 倍,对苗木需求量大幅增加。据测算,2024 年“三北”工程共需各类苗木约 18 亿株。截至今年 5 月底,“三北”工程苗木实际使用总量为 10.97 亿株,其中乔木树种苗木 4.86 亿株,灌木树种苗木 6.11 亿株。与此同时,对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特别是灌木树种苗木需求量较往年有大幅提升。(三)(三)苗木供需基本稳定苗木供需基本稳定 2024 年春季,虽然部分树种苗木区域性供给不足,价格出现了波动,但苗木供给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据统计,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等省(区、市)苗木供应充足;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乔木树种苗木供应充足,乌柳、柠条锦鸡儿、柽柳等灌木树种苗木供应紧张,价格略有上涨;陕西省油松、樟子松苗木供应紧张,1-1.5 米的油松、樟子松价格有所上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盟市的梭梭、花棒、柠条锦鸡儿、蒙古岩黄耆等灌木树种一年生裸根苗供应不足,价格有所上涨。针对部分苗木区域性供给不足及价格上涨问题,各地立足行业特点,把握市场规律,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多措并举。例如,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会同周边省区召开林草种苗供需对接会,开展种苗余缺调剂,发布区域性林草种苗供需信息,编制印发苗木供应信息手册,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及建设单位及时提供种苗供应信息,把育苗者直接推向工程实施单位,推向用种用苗第一线,最大限度减少中间商和苗贩子的参与,避免中间环节层层转卖加价。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进入 4 月后,各地苗木供应数量充足、价格平稳,基本回落至往年平均水平。3 表 1 “三北”地区春季用苗量较大的树种价格表 树种树种 常用规格常用规格 2024 年春年春 价格价格(元元/株株)树种树种 常用规格常用规格 2024 年春年春 价格价格(元元/株株)黄柳 穗条 4060cm 0.15-0.20 刺槐 胸径 35cm 9.00-15.00 油松 23 年生 0.40-4.50 沙枣 12 年生 1.50-4.50 梭梭 1 年生祼根 0.08-0.18 连翘 23 年生 1.00-5.00 柠条锦鸡儿 1 年生祼根 0.11-0.20 兴安落叶松 12 年生 0.30-4.00 中间锦鸡儿 1 年生祼根 0.12-0.20 榆树 13 年生 0.20-5.00 侧柏 苗高 80100cm 5.00-7.00 叉子圆柏 苗高 120150cm 19.00-35.00 蒙古岩黄耆 1 年生祼根 0.13-0.20 山桃 苗高 50120cm 1.20-3.00 柽柳 12 年生 0.40-2.00 胡杨 地径 0.51.5cm 2.00-3.00 杨 13 年生 0.60-5.00 小叶锦鸡儿 13 年生 0.20-1.50 樟子松 23 年生 0.15-3.00 白皮松 23 年生 2.50-5.00 乌柳 穗条 4060cm 0.20-0.40 丁香 13 年生 1.50-15.00 云杉 苗高 80100cm 8.00-12.00 青海云杉 苗高 80150cm 5.00-15.00 山杏 13 年生 0.50-5.00 白桦 12 年生 0.50-4.00 花棒 1 年生祼根 0.10-0.35 蒙古栎 2 年生 1.00-3.00 沙棘 13 年生 0.40-3.50 槐树 胸径5cm 苗高250cm 15.00-40.00 文冠果 12 年生 1.00-2.00 柳 1 年生 0.50-2.00 紫穗槐 12 年生 0.10-3.00 色木槭 13 年生 0.80-3.50 红松 2-2 0.60-3.50 祁连圆柏 苗高 40100cm 4.00-10.00 枸杞 12 年生 3.00-8.00 垂柳 胸径 2.55cm 7.00-25.00 注:苗龄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个数字表示苗木在原地的年龄,第二个数字表示第一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以短横线间隔,以此类推;各数字之和为苗木年龄,称几年生。如:1-0 表示 1 年生,未移植;2-2 表示 4 年生,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 2 年。4 二、二、2025 年年“三北”工程苗木供需形势分析“三北”工程苗木供需形势分析 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指导和规范“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实施,提高“三北”工程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2024年3月国家林草局印发了“三北”工程建设主要技术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定),明确了六期建设的治理要求、方案设计、建设技术、调查监测评价等要求,规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要求。根据“三北”工程重点项目中人工造林及退化林修复任务,按照技术规定要求,预计2025-2027年“三北”工程苗木生产与使用将出现以下三种趋势:(一)苗木生产供应(一)苗木生产供应数量及质量将大幅数量及质量将大幅提提升升 为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种苗信息引导服务,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性苗圃基础设施,增加新育苗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苗木的产能。据统计,2024年春季,“三北”地区新育面积 20.38 万亩,总育苗面积达到 161.74万亩,其中乔木树种育苗面积为 147.74 万亩,灌木树种育苗面积为14 万亩。预计预计 20252025 年年“三北三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总供应量将工程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总供应量将由由 20242024 年的年的 4 43 3 亿株升至亿株升至 5151 亿株,其中乔木树种苗木亿株,其中乔木树种苗木 3030 亿株,灌木亿株,灌木树种苗木树种苗木 2121 亿株。亿株。5 表 2 2024 年春季“三北”地区育苗面积一览 类型类型 育苗面积(万亩)育苗面积(万亩)新育面积(万亩)新育面积(万亩)新育占比新育占比 总体 161.74 20.38 12.6%乔木 147.74 15.64 10.6%灌木 14.00 4.74 33.9%表 3 可供 2025 年“三北”工程使用主要树种数量表 可供量水平可供量水平(万株)(万株)乔木类乔木类 灌木类灌木类 10000 油松、樟子松、云杉、红松、杨、侧柏、榆树、山杏 中间锦鸡儿、梭梭、柠条锦鸡儿、沙棘、蒙古岩黄耆 5000 刺槐、青海云杉、沙枣、兴安落叶松、国槐 柽柳、叉子圆柏、黄柳 1000 白皮松、山桃、白蜡、树、柳、杏、色木槭、元宝槭、胡杨 文冠果、紫穗槐、花棒、枸杞、连翘、丁香、小叶锦鸡儿 100 祁连圆柏、白杜、水曲柳、白桦、新疆杨、蒙古栎、核桃、圆柏、桑、旱柳、山皂荚、辽东栎、长白落叶松、华山松、胡桃楸、华北落叶松 榆叶梅、华北驼绒藜、山樱桃、四翅滨藜、乌柳、无花果、玫瑰 10 枣、花椒、青杨、日本落叶松、二球悬铃木、二白杨、河北杨、暴马丁香、垂柳、雪松、黄檗、七叶树、复叶槭、山丁子、小叶杨、大叶榆 黄刺玫、蒙古扁桃、白刺 10 银杏、栓皮栎、山楂、臭椿、杜松、红皮云杉、柏木、冷杉、青甘杨、裂叶榆、杜仲、香椿、皂荚、板栗、楸树、毛梾、杉松、北京杨、青扦 砂生槐 6 (二)苗木需求量将有所下降(二)苗木需求量将有所下降 今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启动的第一年,部分地区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力争超前完成任务,苗木需求量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2025年,各地将严格按照批复的“三北”工程重点项目进行施工,同时,按照技术规定要求:“六期建设推行低密度造林。人工造林初植密度,可依据GB/T 15776 规定的分气候地理区域适宜造林密度的下限确定”。据测算,据测算,20252025年年预计需苗量约预计需苗量约16.516.5亿株,比亿株,比20242024年年减减少少8.48.4,20262026-20272027年苗木年均需求量年苗木年均需求量约约1515亿株。亿株。表 4 2025-2027 年“三北”工程苗木需求量预测 预测年份预测年份 总需求量(亿株)总需求量(亿株)乔木树种(亿株)乔木树种(亿株)灌木树种(亿株)灌木树种(亿株)2025 16.5 6.2 10.3 2026-2027(年均)15.0 5.7 9.3 (三)对(三)对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逆性强的乡土树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特别是灌木种特别是灌木树种苗木需求旺盛树种苗木需求旺盛 技术规定要求“坚持科学绿化,以水定绿,优先选育优良乡土树种草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配置林草植被”“严格限制乔木树种栽植比例”“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水分或水源条件较好、绿洲等区域除外)选择耐干旱、耐盐碱的灌木树种、小乔木树种。”据测算,据测算,20252025年灌木年灌木树种苗木需求量约为树种苗木需求量约为10.310.3亿株,亿株,20262026-20272027年灌木树种苗木需求量约为年灌木树种苗木需求量约为9.39.3亿株,占亿株,占年度总需苗年度总需苗量的量的62b%左右。左右。7 表 5 2025 年“三北”工程主要使用树种需求量预测 需求量水平需求量水平 (万株)(万株)乔木类乔木类 灌木类灌木类 10000 油松 黄柳、梭梭、柠条锦鸡儿 5000 侧柏、杨、樟子松 中间锦鸡儿、蒙古岩黄耆、柽柳、乌柳 1000 云杉、山杏、红松、刺槐、沙枣、兴安落叶松、榆树、山桃 花棒、沙棘、文冠果、紫穗槐、枸杞、连翘、叉子圆柏 100 胡杨、杏、圆柏、杜仲、白皮松、青海云杉、元宝槭、青杨、白桦、蒙古栎、国槐、柳、色木槭、祁连圆柏、垂柳 小叶锦鸡儿、丁香、白刺、山樱桃 10 白蜡树、桑、辽东栎、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水曲柳、栓皮栎、河北杨、新疆杨、胡桃楸、华山松、二球悬铃木、枣、黄檗、旱柳 四翅滨藜、榆叶梅、黄刺玫 10 山楂、暴马丁香、核桃、山皂荚、山丁子、柏木、臭椿、银杏、复叶槭、裂叶榆、白杜、杜松、板栗、小叶杨、大叶榆、红皮云杉、杜梨 无花果 综上分析,2025年“三北”地区苗木供应总体充足,基本能够保障“三北”工程重点项目苗木供应,但部分地区灌木树种苗木供应仍略显紧张,区域性、品种性供给问题还需引起特别关注,合理安排育苗生产,加大供需对接和调剂力度。8 表 6 2025 年可以适当发展树种 省省(区区、市)、市)建议适当发展树种建议适当发展树种 北京市 元宝槭、蒙古栎、栓皮栎 河北省 栓皮栎 山西省 紫穗槐、山杏 内蒙古自治区 侧柏、兴安落叶松、乌柳、黄柳 辽宁省 蒙古栎、元宝槭、黄檗 陕西省 榆树、樟子松、圆柏、柠条锦鸡儿 甘肃省 青杨、文冠果、白刺 青海省 青杨、梭梭、柽柳 宁夏回族自治区 花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杜仲、梭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沙枣、柽柳 注:无供应紧张树种的省区未予列出。9 三、对策建议三、对策建议(一)加快推进种苗基地建设(一)加快推进种苗基地建设 深入实施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三北”工程种苗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乡土、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灌木树种良种基地或采种基地,在摸清当地灌木树种种植分布及优良种源区的基础上,科学划定采种林分,公布各树种采种期,防止抢采掠青、损坏母树,禁止在劣质林内、劣质母树上采集种子,确保用种安全。依托国有林场建立一批保障性苗圃,构建起以社会育苗为主体,保障性苗圃为补充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紧紧围绕“保障”这一关键,充分发挥国有林场苗圃保障性和公益性特点,做好市场补缺托底保障作用,稳定苗木价格。按照“就近育苗、就近使用”原则,积极探索推行“订单生产、定向培育”。(二)扎实做好供需信息服务(二)扎实做好供需信息服务 建立种苗与“三北”工程重点项目衔接机制,根据重点项目任务,明确造林种草树种、数量需求。健全监测调度制度,建立精准的苗木信息台账,及时了解掌握苗木生产供应情况。建立健全本辖区供需预测预报机制,开展供需分析,及时发布苗木价格、产量、需求量等信息。加强种苗供需对接,组织开展区域性供需对接及调剂,为供需双方及时、有效对接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变化,深入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苗头性问题。10 (三)加强宣传引导(三)加强宣传引导 今春各地新育苗面积大幅增加,有利于明年种苗的市场供应,但同时明年也可能存在苗木大量积压、价格跳水、苗贱伤农的风险。各地要对2025-2027年种苗市场进行预判分析,通过印发苗木指导手册及在有关媒体上发布供需信息等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引导社会育苗合理安排生产,既要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也要避免一哄而上,导致苗木市场大起大落、苗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四)强化(四)强化种苗市场监管种苗市场监管 持续开展种苗质量抽检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确保生产经营许可、档案、标签、自检、检疫等各项制度落实,严禁使用无“两证一签”的种苗,确保用种用苗安全。各地林草主管部门要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质量及价格监管,对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行为,依法严厉查处和坚决打击,维护种苗市场秩序。11 附件 可供“三北”工程造林主要树种苗木清单(2025 年)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北京市北京市 朝阳区朝阳区 乔木乔木 1 暴马丁香 0.20 5 栓皮栎 0.01 2 油松 0.03 6 蒙古栎 0.01 3 元宝槭 0.03 7 其他乔木 0.03 4 白皮松 0.02 门头沟区门头沟区 乔木乔木 1 油松 8.52 5 山桃 0.93 2 侧柏 5.81 6 臭椿 0.50 3 色木槭 2.90 7 白皮松 0.13 4 山杏 1.66 8 其他乔木 1.32 灌木灌木 1 连翘 2.00 通州区通州区 乔木乔木 1 白皮松 2.05 6 栓皮栎 0.03 2 元宝槭 0.75 7 暴马丁香 0.03 3 油松 0.14 8 山杏 0.01 4 蒙古栎 0.11 9 山桃 0.01 5 色木槭 0.08 10 其他乔木 0.59 灌木灌木 1 连翘 0.05 2 其他灌木 0.04 顺义区顺义区 乔木乔木 1 油松 24.00 5 色木槭 2.00 2 白皮松 20.00 6 山桃 1.00 3 元宝槭 5.00 7 山杏 0.50 4 侧柏 3.00 8 其他乔木 10.50 灌木灌木 1 连翘 2.00 2 其他灌木 1.00 昌平区昌平区 乔木乔木 1 白皮松 14.91 6 色木槭 0.49 2 油松 4.05 7 山桃 0.20 3 元宝槭 1.52 8 暴马丁香 0.07 4 侧柏 0.75 9 其他乔木 2.14 5 臭椿 0.50 灌木灌木 1 连翘 1.46 2 其他灌木 0.60 大兴区大兴区 乔木乔木 1 白皮松 5.95 6 山桃 0.71 2 油松 4.60 7 山杏 0.13 3 元宝槭 3.16 8 栓皮栎 0.00 4 色木槭 1.80 9 其他乔木 9.39 5 暴马丁香 0.97 灌木灌木 1 连翘 1.93 怀柔区怀柔区 乔木乔木 1 白皮松 15.01 5 元宝槭 2.72 2 色木槭 13.45 6 蒙古栎 0.99 3 侧柏 9.66 7 其他乔木 21.12 4 油松 5.14 12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平谷区平谷区 乔木乔木 1 侧柏 11.00 6 元宝槭 1.20 2 油松 4.90 7 栓皮栎 1.00 3 色木槭 3.10 8 山杏 0.70 4 山桃 2.20 9 其他乔木 4.60 5 白皮松 1.80 密云区密云区 乔木乔木 1 油松 23.20 5 山杏 4.30 2 侧柏 11.00 6 山桃 2.40 3 色木槭 11.00 7 其他乔木 15.30 4 白皮松 9.00 延庆区延庆区 乔木乔木 1 侧柏 3.00 7 白皮松 1.50 2 暴马丁香 3.00 8 山杏 1.30 3 油松 2.00 9 山桃 0.90 4 色木槭 2.00 10 栓皮栎 0.10 5 元宝槭 1.50 11 其他乔木 7.00 6 蒙古栎 1.50 灌木灌木 1 连翘 0.50 房山区房山区 乔木乔木 1 蒙古栎 4.10 6 白皮松 1.10 2 色木槭 3.50 7 山桃 0.95 3 栓皮栎 1.35 8 元宝槭 0.85 4 油松 1.30 9 山杏 0.75 5 侧柏 1.10 10 其他乔木 4.55 灌木灌木 1 连翘 0.10 天津市天津市 北辰区北辰区 乔木乔木 1 槐树 45.00 2 白蜡树 5.00 武清区武清区 乔木乔木 1 杨树 10.00 10 元宝槭 0.30 2 二球悬铃木 5.30 11 复叶槭 0.30 3 槐树 2.80 12 垂柳 0.30 4 银杏 0.70 13 山桃 0.20 5 油松 0.60 14 暴马丁香 0.20 6 华山松 0.50 15 山楂 0.10 7 白皮松 0.50 16 白蜡树 0.10 8 槐树 0.50 17 白杜 0.08 9 臭椿 0.40 18 其他乔木 6.40 灌木灌木 1 榆叶梅 0.60 4 连翘 0.30 2 丁香 0.30 5 文冠果 0.30 3 黄刺玫 0.30 6 其他灌木 2.53 宝坻区宝坻区 乔木乔木 1 槐树 6.10 7 柳 0.15 2 白蜡树 3.82 8 白蜡树 0.10 3 白皮松 0.80 9 侧柏 0.05 4 复叶槭 0.45 10 臭椿 0.05 13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宝坻区宝坻区 乔木乔木 5 二球悬铃木 0.38 11 其他乔木 5.32 6 色木槭 0.24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5.00 3 丁香 0.40 2 榆叶梅 0.50 4 其他灌木 0.60 蓟州区蓟州区 乔木乔木 1 侧柏 20.00 4 色木槭 2.00 2 山桃 5.00 5 油松 2.00 3 山杏 5.00 6 其他灌木 5.00 河北省河北省 石家庄市石家庄市 乔木乔木 1 榆树 3000.00 5 山杏 52.00 2 侧柏 850.00 6 山桃 51.00 3 核桃 250.00 7 其他乔木 60.00 4 油松 110.00 灌木灌木 1 连翘 320.00 2 其他灌木 1720.00 唐山市唐山市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18.00 6 槐树 10.00 2 油松 16.00 7 侧柏 16.00 3 杨树 15.00 8 白蜡树 9.00 4 新疆杨 6.00 9 其他乔木 8.00 5 兴安落叶松 17.00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19.00 秦皇岛市秦皇岛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426.00 6 板栗 0.76 2 山楂 5.50 7 色木槭 0.50 3 槐树 2.50 8 榆树 0.28 4 杨树 1.45 9 其他乔木 37.96 5 柏木 1.00 灌木灌木 1 丁香 0.15 2 其他灌木 0.60 邯郸市邯郸市 乔木乔木 1 侧柏 355.00 3 元宝槭 62.80 2 油松 130.00 4 其他乔木 20.00 邢台市邢台市 乔木乔木 1 榆树 1407.00 8 栓皮栎 5.00 2 侧柏 375.00 9 柳 4.00 3 槐树 8.00 10 油松 3.50 4 杨树 8.00 11 山桃 3.40 5 山杏 5.50 12 白蜡树 3.00 6 二球悬铃木 5.00 13 核桃 2.00 7 杏 5.00 14 其他乔木 100.15 灌木灌木 1 玫瑰 100.00 2 其他灌木 682.00 保定市保定市 乔木乔木 1 侧柏 1830.40 12 二球悬铃木 11.25 2 油松 316.00 13 白杜 10.00 3 槐树 285.75 14 白皮松 7.00 4 山杏 206.00 15 银杏 5.00 5 白蜡树 109.75 16 圆柏 3.25 14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保定市保定市 乔木乔木 6 刺槐 100.00 17 榆树 2.50 7 色木槭 60.75 18 华山松 1.00 8 兴安落叶松 35.00 19 毛梾 0.50 9 柳 30.00 20 山桃 0.50 10 元宝槭 20.00 21 其他乔木 1.50 11 复叶槭 12.00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140.21 2 其他灌木 23.25 张家口市张家口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4038.25 12 蒙古栎 25.00 2 樟子松 2060.59 13 杨树 22.14 3 兴安落叶松 603.50 14 刺槐 22.00 4 杏 497.10 15 白蜡树 14.00 5 榆树 382.14 16 柳 11.10 6 侧柏 336.50 17 圆柏 10.00 7 山杏 303.80 18 色木槭 7.60 8 云杉 194.15 19 旱柳 3.90 9 新疆杨 39.45 20 元宝槭 2.50 10 槐树 34.10 21 白杜 1.00 11 山桃 28.70 22 其他乔木 120.75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1254.20 6 连翘 6.00 2 沙棘 449.20 7 叉子圆柏 6.00 3 丁香 301.97 8 山樱桃 1.50 4 榆叶梅 41.20 9 玫瑰 0.63 5 文冠果 10.00 10 其他灌木 165.50 承德市承德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14970.00 10 榆树 20.00 2 云杉 608.00 11 山丁子 19.00 3 樟子松 601.00 12 侧柏 18.90 4 山杏 365.00 13 白杜 8.00 5 蒙古栎 321.00 14 暴马丁香 5.00 6 兴安落叶松 121.00 15 柏木 3.00 7 白桦 50.00 16 水曲柳 0.30 8 杨树 40.00 17 其他乔木 30.00 9 山桃 40.00 灌木灌木 1 沙棘 2150.00 4 丁香 120.00 2 山樱桃 240.00 5 文冠果 30.00 3 连翘 180.00 6 柠条锦鸡儿 20.00 沧州市沧州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40.00 10 柳 3.00 2 槐树 25.00 11 色木槭 2.12 3 白蜡树 20.00 12 臭椿 2.00 4 白杜 7.32 13 楸树 0.70 5 榆树 6.00 14 山楂 0.25 6 枣 5.00 15 银杏 0.16 15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沧州市沧州市 乔木乔木 7 桑 5.00 16 皂荚 0.15 8 侧柏 5.00 17 杏 0.12 9 二球悬铃木 4.00 18 其他乔木 51.16 灌木灌木 1 柽柳 5.00 2 其他灌木 23.21 廊坊市廊坊市 乔木乔木 1 柳 24.97 5 槐树 9.00 2 白蜡树 19.53 6 油松 2.23 3 二球悬铃木 18.39 7 其他乔木 411.64 4 杨树 9.34 衡水市衡水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5.00 3 白蜡树 2.00 2 槐树 2.00 雄安新区雄安新区 乔木乔木 1 柳 50.00 2 杨树 3.00 山西省山西省 太原市太原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4361.87 7 刺槐 20.00 2 山杏 578.00 8 槐树 19.44 3 白皮松 323.65 9 柳 13.00 4 侧柏 160.00 10 樟子松 6.00 5 杨树 62.00 11 华山松 5.00 6 山桃 55.00 12 白蜡树 0.50 灌木灌木 1 丁香 42.00 3 榆叶梅 1.50 2 连翘 2.10 大同市大同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4254.00 6 云杉 72.00 2 樟子松 2600.00 7 山杏 70.00 3 兴安落叶松 2000.00 8 侧柏 50.00 4 山桃 220.00 9 杨树 50.00 5 榆树 110.00 10 槐树 0.20 灌木灌木 1 沙棘 2100.00 4 榆叶梅 200.00 2 柠条锦鸡儿 1500.00 5 连翘 30.00 3 丁香 500.00 阳泉市阳泉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170.00 6 圆柏 12.00 2 侧柏 129.00 7 樟子松 6.00 3 山桃 40.00 8 山杏 6.00 4 柳 16.00 9 白皮松 5.00 5 杨树 15.00 10 刺槐 2.00 灌木灌木 1 连翘 130.00 朔州市朔州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279.50 7 侧柏 3.31 2 杨树 140.03 8 柳 0.90 3 榆树 32.00 9 圆柏 0.54 4 樟子松 23.08 10 复叶槭 0.32 5 山桃 9.10 11 其他乔木 8.00 6 云杉 5.62 16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朔州市朔州市 灌木灌木 1 沙棘 30.00 4 丁香 2.40 2 紫穗槐 5.00 5 榆叶梅 0.75 3 连翘 2.85 晋中市晋中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793.00 6 云杉 11.00 2 色木槭 313.00 7 刺槐 7.50 3 侧柏 99.00 8 槐树 1.00 4 辽东栎 75.00 9 榆树 0.20 5 白皮松 27.00 灌木灌木 1 连翘 16.00 3 丁香 0.10 2 文冠果 0.60 运城市运城市 乔木乔木 1 侧柏 42.46 5 油松 5.52 2 白皮松 21.15 6 色木槭 1.11 3 槐树 15.44 7 其他乔木 10.40 4 雪松 6.60 灌木灌木 1 连翘 119.30 忻州市忻州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5170.00 8 榆树 270.00 2 兴安落叶松 682.00 9 柳 120.00 3 侧柏 600.00 10 杨树 118.00 4 山杏 553.00 11 杏 90.00 5 山桃 365.00 12 刺槐 50.00 6 樟子松 330.00 13 杜松 5.00 7 云杉 325.00 灌木灌木 1 丁香 80.00 2 沙棘 28.00 临汾市临汾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2177.75 8 色木槭 55.60 2 侧柏 1512.25 9 槐树 52.00 3 白皮松 295.00 10 元宝槭 50.00 4 刺槐 200.00 11 白蜡树 2.20 5 山桃 130.50 12 圆柏 1.40 6 山杏 119.00 13 杜仲 1.10 7 辽东栎 72.50 灌木灌木 1 连翘 1155.00 3 丁香 40.00 2 文冠果 52.00 4 柠条锦鸡儿 19.00 吕梁市吕梁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1246.00 8 色木槭 22.00 2 侧柏 203.00 9 槐树 17.61 3 山杏 143.00 10 柳 14.10 4 刺槐 99.00 11 兴安落叶松 14.00 5 山桃 92.00 12 杨树 10.95 6 白皮松 42.00 13 云杉 5.00 7 辽东栎 39.00 14 其他乔木 9.00 灌木灌木 1 连翘 228.00 3 紫穗槐 12.00 2 沙棘 32.00 4 丁香 0.50 17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421.60 4 云杉 0.70 2 樟子松 114.68 5 其他乔木 243.38 3 柳 2.00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100.00 4 丁香 5.00 2 沙棘 52.50 5 其他灌木 119.32 3 文冠果 30.00 包头市包头市 乔木乔木 1 榆树 200.00 灌木灌木 1 柠条 210.00 3 其他灌木 202.25 2 沙棘 10.00 乌海市乌海市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79.56 5 刺槐 2.40 2 杨树 15.50 6 榆树 0.97 3 柳 10.01 7 油松 0.14 4 云杉 3.23 8 其他乔木 92.73 灌木灌木 1 紫穗槐 670.00 3 文冠果 0.30 2 丁香 1.80 4 其他灌木 15.69 赤峰市赤峰市 乔木乔木 1 榆树 2221.74 5 山杏 475.00 2 云杉 1374.92 6 杨树 249.60 3 樟子松 836.74 7 元宝槭 20.50 4 油松 798.86 8 其他乔木 1285.54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12284.02 4 小叶锦鸡儿 924.00 2 沙棘 1060.00 5 梭梭 0.01 3 文冠果 1047.60 6 其他灌木 4845.04 通辽市通辽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1350.00 5 榆树 30.00 2 元宝槭 832.00 6 柳 24.00 3 樟子松 345.00 7 其他乔木 1100.00 4 山杏 53.00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780.00 4 小叶锦鸡儿 210.00 2 柠条锦鸡儿 460.00 5 其他灌木 270.00 3 沙棘 270.00 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市市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10206.18 6 柳 5.59 2 山杏 3660.00 7 侧柏 3.00 3 油松 716.64 8 云杉 0.40 4 杨树 141.00 9 山桃 0.40 5 榆树 51.01 10 其他乔木 28.91 灌木灌木 1 中间锦鸡儿 52097.00 5 叉子圆柏 800.00 2 蒙古岩黄耆 10526.00 6 丁香 103.00 3 柠条锦鸡儿 3880.00 7 其他灌木 9277.69 4 沙棘 2000.00 18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市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3959.50 4 杨树 155.74 2 榆树 1629.00 5 柳 87.00 3 云杉 534.25 6 其他乔木 482.12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300.00 3 沙棘 90.50 2 丁香 96.52 4 其他灌木 852.66 巴彦淖尔巴彦淖尔市市 乔木乔木 1 榆树 117.91 3 柳 38.56 2 杨树 96.18 灌木灌木 1 梭梭 13176.07 3 花棒 263.94 2 柠条锦鸡儿 825.05 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市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201.30 4 云杉 1.50 2 樟子松 78.50 5 榆树 0.70 3 山杏 20.00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476.00 3 沙棘 200.00 2 华北驼绒藜 245.00 4 其他灌木 157.00 兴安盟兴安盟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906.00 5 柳 100.00 2 云杉 400.06 6 山杏 45.00 3 杨树 350.00 7 其他乔木 292.00 4 榆树 139.60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555.50 3 其他灌木 1308.30 2 小叶锦鸡儿 167.60 锡林郭勒锡林郭勒盟盟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1698.62 4 山杏 1.00 2 云杉 320.12 5 其他乔木 111.10 3 榆树 284.41 灌木灌木 1 黄柳 6705.00 5 小叶锦鸡儿 90.00 2 柠条锦鸡儿 3992.85 6 丁香 42.00 3 花棒 500.00 7 文冠果 2.00 4 蒙古岩黄耆 147.85 8 其他灌木 40.10 阿拉善盟阿拉善盟 乔木乔木 1 沙枣 62.95 3 其他乔木 16.07 2 胡杨 34.44 灌木灌木 1 梭梭 3650.30 3 其他灌木 102.00 2 花棒 1351.00 二连浩特二连浩特市市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100.00 3 满洲里市满洲里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10 3 杨树 8 2 樟子松 10 4 榆树 4 灌木灌木 1 丁香 8 3 其他灌木 5 2 榆叶梅 8 辽宁省辽宁省 沈阳市沈阳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459.93 10 旱柳 5.01 2 柳 52.18 11 银杏 1.00 19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沈阳市沈阳市 乔木乔木 3 刺槐 51.60 12 山皂荚 0.50 4 槐树 19.80 13 山楂 0.20 5 樟子松 18.00 14 侧柏 0.03 6 油松 17.20 15 红皮云杉 0.02 7 榆树 10.01 16 白蜡树 0.01 8 色木槭 6.72 17 其他乔木 77.98 9 山杏 5.81 灌木灌木 1 丁香 22.04 2 其他灌木 97.66 鞍山市鞍山市 乔木乔木 1 日本落叶松 61.50 5 柳 2.00 2 红松 52.32 6 色木槭 1.20 3 刺槐 8.60 7 樟子松 0.50 4 油松 2.14 8 其他乔木 8.90 灌木灌木 1 丁香 18.25 2 连翘 1.00 抚顺市抚顺市 乔木乔木 1 白桦 300.00 4 水曲柳 20.00 2 兴安落叶松 135.00 5 刺槐 5.00 3 红松 112.18 6 胡桃楸 0.50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45.60 本溪市本溪市 乔木乔木 1 兴安落叶松 1175.00 3 刺槐 637.10 2 红松 704.00 锦州市锦州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887.70 6 槐树 1.44 2 侧柏 75.20 7 刺槐 1.10 3 山杏 33.10 8 杏 0.20 4 旱柳 11.35 9 其他乔木 40.46 5 色木槭 6.93 灌木灌木 1 丁香 2.28 3 其他灌木 1.20 2 连翘 0.20 阜新市阜新市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22250.00 4 杨树 353.70 2 油松 5289.80 5 色木槭 229.00 3 侧柏 493.30 6 山皂荚 182.00 辽阳市辽阳市 乔木乔木 1 刺槐 55.50 8 油松 1.00 2 榆树 16.84 9 云杉 0.70 3 旱柳 16.00 10 色木槭 0.70 4 山皂荚 5.40 11 水曲柳 0.59 5 红皮云杉 4.14 12 杉松 0.45 6 冷杉 2.84 13 槐树 0.10 7 兴安落叶松 1.35 14 其他乔木 21.70 灌木灌木 1 连翘 3.00 3 其他灌木 126.76 2 丁香 1.40 铁岭市铁岭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83.00 5 色木槭 0.10 2 刺槐 20.00 6 榆树 0.05 3 皂荚 0.50 7 榆叶梅 0.30 20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铁岭市铁岭市 乔木乔木 4 暴马丁香 0.30 8 其他乔木 2.55 灌木灌木 1 榆叶梅 0.30 2 其他灌木 0.80 朝阳市朝阳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1102.40 5 杨树 95.00 2 山杏 916.50 6 暴马丁香 11.00 3 侧柏 641.00 7 其他乔木 2.06 4 色木槭 300.23 灌木灌木 1 沙棘 1060.00 3 柠条锦鸡儿 23.00 2 文冠果 267.00 丹东市丹东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789.00 4 黄檗 2.00 2 华山松 5.00 5 油松 2.00 3 水曲柳 3.00 6 新疆杨 1.00 吉林省吉林省 长春市长春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115.00 3 云杉 5.00 2 柳 15.00 吉林市吉林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910.55 4 杨树 65.90 2 云杉 166.00 5 水曲柳 18.10 3 长白落叶松 107.30 四平市四平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100.50 2 柳 1.00 辽源市辽源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151.32 3 柳 0.49 2 云杉 3.10 4 水曲柳 0.24 通化市通化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2179.00 3 云杉 407.00 2 樟子松 600.00 4 水曲柳 12.50 白山市白山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5464.00 松原市松原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247.60 2 柳树 162.00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46.10 白城市白城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1614.00 3 樟子松 6.80 2 柳 52.00 4 云杉 2.80 灌木灌木 1 沙棘 70.00 延边朝鲜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族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红松 300.00 3 水曲柳 70.00 2 胡桃楸 80.00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哈尔滨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401.00 5 樟子松 135.00 2 杨树 267.00 6 兴安落叶松 80.00 3 云杉 172.00 7 胡桃楸 17.00 4 水曲柳 170.00 8 其他乔木 37.00 灌木灌木 1 丁香 8.00 4 连翘 0.50 2 榆叶梅 3.00 5 其他灌木 502.00 3 紫穗槐 1.00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636.13 4 柳树 79.26 21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市 乔木乔木 2 杨树 393.03 5 兴安落叶松 10.00 3 樟子松 362.62 鸡西市鸡西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388.80 5 云杉 19.00 2 樟子松 47.50 6 水曲柳 18.00 3 长白落叶松 35.00 7 胡桃楸 1.00 4 杨树 27.00 灌木灌木 1 沙棘 10.00 2 紫穗槐 8.00 鹤岗市鹤岗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1059.26 5 水曲柳 26.33 2 云杉 686.23 6 蒙古栎 0.44 3 樟子松 28.40 7 胡桃楸 0.21 4 杨树 26.55 8 其他乔木 11.13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78.00 牡丹江市牡丹江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140.85 6 黄檗 3.30 2 云杉 132.64 7 胡桃楸 1.94 3 樟子松 92.61 8 蒙古栎 0.24 4 水曲柳 27.50 9 长白落叶松 0.09 5 柳 11.65 10 其他乔木 106.00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344.40 佳木斯市佳木斯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350.80 6 柳 50.00 2 樟子松 143.00 7 水曲柳 48.35 3 云杉 97.50 8 黄檗 6.75 4 兴安落叶松 70.00 9 胡桃楸 4.90 5 杨树 65.80 10 其他乔木 157.60 灌木灌木 1 丁香 89.00 3 连翘 4.00 2 榆叶梅 10.60 4 其他灌木 57.66 双鸭山市双鸭山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193.00 5 兴安落叶松 10.00 2 云杉 104.00 6 水曲柳 10.00 3 樟子松 95.00 7 其他乔木 35.00 4 杨树 20.00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24.00 大庆市大庆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1108.00 3 柳 10.00 2 樟子松 25.00 4 其他乔木 10.00 灌木灌木 1 丁香 20.00 七台河市七台河市 乔木乔木 1 红松 642.20 4 云杉 21.90 2 樟子松 125.40 5 柳 13.90 3 杨树 27.50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200.00 黑河市黑河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2897.19 7 白桦 15.35 2 红松 1974.70 8 蒙古栎 13.70 3 樟子松 1176.70 9 水曲柳 9.00 4 兴安落叶松 1002.02 10 黄檗 4.50 22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黑河市黑河市 乔木乔木 5 柳 129.04 11 胡桃楸 4.33 6 杨树 59.50 12 其他乔木 149.52 灌木灌木 1 丁香 116.97 3 其他灌木 646.80 2 沙棘 50.00 绥化市绥化市 乔木乔木 1 杨树 433.20 5 柳 30.00 2 云杉 55.75 6 胡桃楸 10.15 3 水曲柳 43.25 7 黄檗 5.00 4 红松 36.00 8 其他乔木 163.61 省直属单省直属单位位 乔木乔木 1 红松 570.20 4 樟子松 16.00 2 水曲柳 30.00 5 长白落叶松 15.00 3 云杉 23.60 6 其他乔木 4.00 北大荒集北大荒集团团 乔木乔木 1 杨树 300.00 5 水曲柳 2.00 2 樟子松 110.80 6 胡桃楸 1.00 3 柳 51.00 7 其他乔木 103.30 4 云杉 5.00 灌木灌木 1 丁香 41.50 3 其他灌木 47.00 2 榆叶梅 41.00 陕西省陕西省 西安市西安市 乔木乔木 1 白皮松 2501.94 8 二球悬铃木 0.70 2 槐树 65.34 9 皂荚 0.70 3 华山松 10.00 10 白蜡树 0.13 4 银杏 2.70 11 七叶树 0.04 5 色木槭 1.38 12 柳 0.04 6 油松 1.08 13 其他乔木 46.55 7 雪松 0.94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51.88 铜川市铜川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1338.00 4 刺槐 15.00 2 侧柏 418.00 5 其他乔木 12.00 3 白皮松 20.00 宝鸡市宝鸡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1685.40 9 七叶树 21.05 2 侧柏 1256.80 10 雪松 17.35 3 白皮松 1173.40 11 山桃 13.50 4 色木槭 116.60 12 山杏 10.80 5 核桃 86.50 13 白蜡树 3.56 6 槐树 50.53 14 香椿 1.00 7 元宝槭 42.52 15 其他乔木 39.00 8 华山松 25.18 咸阳市咸阳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563.20 3 山杏 8.00 2 侧柏 168.00 4 云杉 2.80 23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渭南市渭南市 乔木乔木 1 侧柏 228.64 8 华山松 13.20 2 槐树 134.08 9 刺槐 13.19 3 油松 113.84 10 杨树 4.00 4 白皮松 104.97 11 圆柏 3.62 5 花椒 87.85 12 白蜡树 3.55 6 山杏 17.50 13 枣 1.90 7 山桃 17.00 14 其他乔木 12.26 灌木灌木 1 连翘 36.50 延安市延安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2159.15 6 山桃 20.00 2 侧柏 148.82 7 色木槭 14.74 3 榆树 90.00 8 云杉 4.78 4 白皮松 33.40 9 樟子松 3.03 5 山杏 30.00 灌木灌木 1 连翘 200.00 2 紫穗槐 26.00 榆林市榆林市 乔木乔木 1 樟子松 1770.51 9 杏 51.26 2 山杏 1111.36 10 枣 49.25 3 侧柏 787.75 11 杨树 23.60 4 油松 723.85 12 新疆杨 20.82 5 刺槐 351.05 13 垂柳 2.43 6 山桃 317.40 14 山楂 0.15 7 槐树 143.73 15 其他乔木 50.03 8 圆柏 136.21 灌木灌木 1 叉子圆柏 6169.71 5 文冠果 126.00 2 紫穗槐 2508.70 6 黄刺玫 68.75 3 沙棘 2360.00 7 连翘 40.00 4 柠条锦鸡儿 832.00 8 其他灌木 34.50 杨凌示范杨凌示范区区 乔木乔木 1 元宝槭 88.07 4 色木槭 3.31 2 槐树 39.90 5 白皮松 1.07 3 油松 20.26 韩城市韩城市 乔木乔木 1 侧柏 16.30 3 山杏 3.40 2 山桃 3.40 灌木灌木 1 连翘 1.50 甘肃省甘肃省 兰州市兰州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2712.00 8 油松 10.00 2 侧柏 132.30 9 山桃 6.20 3 山杏 131.00 10 新疆杨 6.00 4 榆树 117.00 11 樟子松 3.60 5 旱柳 13.60 12 刺槐 2.00 6 槐树 11.40 13 杨树 2.00 7 河北杨 11.00 14 其他乔木 31.50 24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兰州市兰州市 灌木灌木 1 柽柳 300.00 3 其他灌木 36.00 2 柠条锦鸡儿 50.00 嘉峪关市嘉峪关市 乔木乔木 1 槐树 36.00 7 刺槐 11.00 2 樟子松 32.00 8 白蜡树 10.00 3 新疆杨 31.00 9 杏 6.00 4 胡杨 30.00 10 祁连圆柏 6.00 5 云杉 23.00 11 河北杨 4.00 6 油松 12.00 12 其他乔木 18.00 灌木灌木 1 丁香 17.00 3 柽柳 2.00 2 黄刺玫 6.00 4 其他灌木 17.00 金昌市金昌市 乔木乔木 1 二白杨 51.00 9 侧柏 3.73 2 云杉 50.00 10 白蜡树 2.98 3 槐树 42.38 11 河北杨 2.05 4 樟子松 29.80 12 沙枣 1.56 5 新疆杨 13.23 13 祁连圆柏 1.50 6 榆树 9.70 14 臭椿 0.60 7 山杏 4.37 15 其他乔木 5.00 8 油松 3.95 灌木灌木 1 丁香 1.75 2 其他灌木 3.00 白银市白银市 乔木乔木 1 侧柏 212.00 3 刺槐 120.00 2 云杉 160.00 4 山杏 75.00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1095.00 2 柠条锦鸡儿 30.00 天水市天水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858.65 5 山杏 36.00 2 云杉 258.85 6 元宝槭 16.00 3 刺槐 70.50 7 樟子松 0.60 4 侧柏 57.00 8 其他乔木 5.00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5.00 武威市武威市 乔木乔木 1 青海云杉 1123.00 10 青杨 6.00 2 祁连圆柏 181.80 11 胡杨 3.50 3 榆树 125.10 12 侧柏 3.30 4 槐树 70.90 13 河北杨 2.20 5 沙枣 38.40 14 新疆杨 2.20 6 樟子松 35.20 15 旱柳 1.30 7 云杉 16.90 16 油松 1.30 8 刺槐 9.80 17 其他乔木 10.00 9 白蜡树 8.90 灌木灌木 1 梭梭 7953.50 5 白刺 34.00 2 柠条锦鸡儿 3608.00 6 丁香 3.30 3 花棒 432.70 7 其他灌木 742.00 4 柽柳 108.80 25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张掖市张掖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491.70 8 新疆杨 25.00 2 沙枣 391.00 9 槐树 12.00 3 榆树 316.84 10 山杏 6.00 4 杨树 38.20 11 圆柏 5.60 5 旱柳 36.00 12 白蜡树 5.00 6 樟子松 32.84 13 小叶杨 4.00 7 垂柳 28.00 14 臭椿 1.00 灌木灌木 1 梭梭 6551.20 4 丁香 100.35 2 花棒 350.00 5 柽柳 100.00 3 柠条锦鸡儿 240.00 6 文冠果 80.00 平凉市平凉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802.00 7 杏 20.00 2 油松 777.30 8 核桃 13.85 3 刺槐 553.80 9 樟子松 7.30 4 槐树 221.60 10 白蜡树 5.25 5 山桃 139.00 11 其他乔木 34.43 6 侧柏 27.75 灌木灌木 1 其他灌木 4.65 酒泉市酒泉市 乔木乔木 1 新疆杨 228.50 8 樟子松 10.90 2 沙枣 196.00 9 河北杨 3.10 3 胡杨 165.00 10 刺槐 3.00 4 榆树 82.00 11 侧柏 2.20 5 旱柳 53.50 12 油松 1.20 6 白蜡树 23.30 13 其他乔木 1.00 7 槐树 19.30 灌木灌木 1 梭梭 415.00 2 柽柳 401.00 庆阳市庆阳市 乔木乔木 1 油松 12274.80 7 白蜡树 172.40 2 槐树 1990.90 8 旱柳 55.10 3 刺槐 1135.12 9 山杏 36.50 4 侧柏 304.30 10 小叶杨 10.00 5 樟子松 292.80 11 榆树 3.45 6 云杉 271.90 12 其他乔木 61.40 灌木灌木 1 沙棘 103.40 2 丁香 19.60 定西市定西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5346.60 6 油松 408.50 2 刺槐 4015.00 7 槐树 33.00 3 侧柏 1845.00 8 杨树 30.00 4 杏 936.00 9 樟子松 5.00 5 山桃 610.00 10 其他乔木 45.00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1364.00 3 丁香 11.50 2 沙棘 583.30 4 26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临夏回族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云杉 6340.70 5 侧柏 80.00 2 山杏 254.00 6 新疆杨 36.10 3 油松 207.60 7 刺槐 15.00 4 樟子松 86.80 8 榆树 0.50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58.00 3 柽柳 25.00 2 丁香 26.00 青海省青海省 西宁市西宁市 乔木乔木 1 青海云杉 795.51 9 青甘杨 1.40 2 祁连圆柏 202.71 10 旱柳 0.70 3 油松 108.88 11 北京杨 0.42 4 青杨 10.30 12 榆树 0.15 5 河北杨 8.80 13 青扦 0.15 6 暴马丁香 4.81 14 大叶榆 0.11 7 樟子松 3.00 15 其他乔木 3.94 8 白桦 2.00 灌木灌木 1 沙棘 234.50 5 丁香 17.06 2 柽柳 75.40 6 砂生槐 5.00 3 乌柳 22.00 7 黄刺玫 0.70 4 榆叶梅 17.46 8 其他灌木 82.44 海东市海东市 乔木乔木 1 青海云杉 5265.33 6 柳 15.46 2 祁连圆柏 420.35 7 河北杨 9.58 3 油松 293.79 8 暴马丁香 4.70 4 榆树 86.48 9 新疆杨 3.65 5 青杨 26.35 10 侧柏 1.42 灌木灌木 1 柽柳 54.70 3 丁香 7.70 2 沙棘 23.40 4 榆叶梅 2.00 海北藏族海北藏族自治州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青海云杉 120.00 3 青杨 1.02 2 祁连圆柏 35.70 灌木灌木 1 乌柳 110.00 3 其他灌木 63.00 2 沙棘 35.00 黄南藏族黄南藏族自治州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青海云杉 200.15 2 油松 198.00 灌木灌木 1 榆叶梅 14.58 2 丁香 6.20 海南藏族海南藏族自治州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青海云杉 477.90 6 河北杨 2.10 2 青杨 22.58 7 新疆杨 1.30 3 油松 7.40 8 旱柳 1.10 4 祁连圆柏 7.00 9 榆树 0.60 5 暴马丁香 2.30 灌木灌木 1 榆叶梅 10.00 3 其他灌木 0.20 2 丁香 1.00 27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海西蒙古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族藏族自治州治州 乔木乔木 1 榆树 20.00 灌木灌木 1 柽柳 71.00 3 丁香 20.00 2 榆叶梅 25.00 4 其他灌木 4.00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银川市 乔木乔木 1 白杜 386.59 10 山杏 50.00 2 榆树 312.42 11 山桃 41.20 3 槐树 280.48 12 枣 34.90 4 侧柏 139.49 13 云杉 17.09 5 杨树 126.08 14 杏 8.13 6 刺槐 91.38 15 油松 7.16 7 柳 82.96 16 沙枣 7.04 8 白蜡树 67.46 17 其他乔木 14.67 9 樟子松 67.30 灌木灌木 1 柠条锦鸡儿 1231.70 6 沙棘 33.66 2 柽柳 562.76 7 乌柳 32.66 3 丁香 93.59 8 蒙古岩黄耆 18.80 4 紫穗槐 41.60 9 花棒 1.30 5 枸杞 40.00 10 其他灌木 212.51 石嘴山市石嘴山市 乔木乔木 1 槐树 1283.49 10 山杏 54.79 2 白蜡树 1256.39 11 圆柏 27.37 3 杨树 477.26 12 侧柏 16.32 4 柳 474.20 13 云杉 7.50 5 刺槐 155.25 14 樟子松 7.18 6 沙枣 121.45 15 油松 2.61 7 白杜 110.09 16 枣 1.46 8 榆树 85.19 17 杏 1.20 9 山桃 68.57 18 其他乔木 1805.09 灌木灌木 1 柽柳 267.81 5 蒙古扁桃 52.02 2 柠条锦鸡儿 146.00 6 枸杞 20.00 3 紫穗槐 72.31 7 丁香 14.88 4 花棒 62.00 8 其他灌木 188.47 吴忠市吴忠市 乔木乔木 1 榆树 128.58 9 白杜 16.31 2 樟子松 79.72 10 杏 15.22 3 杨树 75.33 11 刺槐 15.18 4 白蜡树 66.74 12 沙枣 11.48 5 山桃 65.63 13 圆柏 5.29 6 山杏 36.59 14 云杉 4.31 7 柳 23.53 15 油松 1.02 8 侧柏 17.76 16 其他乔木 0.91 28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吴忠市吴忠市 灌木灌木 1 丁香 23.21 4 紫穗槐 14.00 2 枸杞 22.00 5 其他灌木 47.25 3 柽柳 16.20 固原市固原市 乔木乔木 1 云杉 9129.25 9 华北落叶松 101.20 2 山桃 1473.67 10 柳 69.67 3 刺槐 962.10 11 华山松 67.50 4 山杏 506.50 12 白桦 45.00 5 油松 493.14 13 侧柏 10.77 6 樟子松 485.59 14 榆树 3.69 7 杏 370.30 15 槐树 2.00 8 杨树 136.78 16 其他乔木 102.00 灌木灌木 1 丁香 349.70 3 柽柳 0.60 2 柽柳 0.60 4 其他灌木 452.50 中卫市中卫市 乔木乔木 1 侧柏 95.00 10 杏 5.00 2 白蜡树 54.40 11 榆树 4.00 3 槐树 46.49 12 白杜 3.78 4 杨树 24.82 13 圆柏 2.69 5 刺槐 22.60 14 枣 2.00 6 柳 15.18 15 沙枣 1.30 7 山桃 8.40 16 云杉 0.90 8 山杏 8.30 17 其他乔木 7.16 9 樟子松 6.60 灌木灌木 1 枸杞 1037.10 5 紫穗槐 1.00 2 柽柳 53.00 6 柠条锦鸡儿 0.21 3 丁香 15.30 7 其他灌木 110.08 4 榆叶梅 8.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市 乔木乔木 1 杏 5.71 5 沙枣 0.19 2 白蜡树 2.87 6 杨树 0.07 3 榆树 2.29 7 白桦 0.04 4 水曲柳 0.29 8 其他乔木 5.43 灌木灌木 1 枸杞 2.40 2 文冠果 0.44 克拉玛依克拉玛依市市 乔木乔木 1 白蜡树 44.47 4 樟子松 0.68 2 榆树 26.26 5 沙枣 0.15 3 杨树 19.19 吐鲁番市吐鲁番市 乔木乔木 1 杏 113.60 4 白蜡树 90.40 2 桑 112.90 5 杨树 28.89 3 榆树 100.00 灌木灌木 1 梭梭 430.00 2 柽柳 2.50 29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哈密市哈密市 乔木乔木 1 杏 63.16 6 柳 3.10 2 杨树 47.48 7 裂叶榆 1.17 3 白蜡树 16.49 8 桑 0.26 4 榆树 12.68 9 沙棘 1.50 5 沙枣 8.20 10 其他乔木 9.95 灌木灌木 1 沙棘 1.50 昌吉回族昌吉回族自治州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白蜡树 628 4 沙枣 47.17 2 榆树 476.8 5 胡桃楸 2.25 3 杨树 50 6 其他乔木 289.52 灌木灌木 1 梭梭 2455 4 枸杞 26.8 2 柽柳 156.8 5 文冠果 12 3 沙棘 28 博尔塔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蒙古自治州州 乔木乔木 1 杨树 394.00 3 榆树 61.00 2 沙枣 169.00 灌木灌木 1 枸杞 1700.00 3 文冠果 68.00 2 柽柳 145.00 4 梭梭 40.00 巴音郭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蒙古自治州州 乔木乔木 1 杨树 2417.35 4 榆树 49.00 2 白蜡 271.00 5 杏 37.50 3 沙枣 246.30 灌木灌木 1 梭梭 630.00 2 柽柳 312.00 阿克苏地阿克苏地区区 乔木乔木 1 杨树 559.97 4 桑 3.40 2 杏 384.60 5 其他乔木 3.25 3 沙枣 75.30 灌木灌木 1 梭梭 1000.00 2 沙棘 333.40 克孜勒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柯尔克孜自治州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沙枣 440.90 4 白蜡树 3.10 2 杏 281.10 5 其他乔木 43.75 3 杨树 59.00 灌木灌木 1 沙棘 37.40 喀什地区喀什地区 乔木乔木 1 沙枣 3576.65 3 杨树 1079.90 2 柳 1107.65 灌木灌木 1 梭梭 300.00 2 柽柳 44.00 和田地区和田地区 乔木乔木 1 沙枣 924.80 2 杨树 543.90 灌木灌木 1 柽柳 4039.80 4 白刺 15.00 2 四翅滨藜 130.00 5 柠条锦鸡儿 15.00 3 梭梭 100.00 6 其他灌木 20.00 伊犁哈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自治州 乔木乔木 1 杨树 180.00 6 沙枣 28.00 2 杏 122.00 7 白桦 3.00 3 榆树 113.00 8 柳 0.30 4 桑 77.50 9 其他乔木 115.33 5 白蜡树 40.00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53.00 2 其他灌木 20.00 30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塔城地区塔城地区 乔木乔木 1 白蜡树 105.70 5 大叶榆 11.30 2 杨树 79.50 6 柳 7.40 3 沙枣 73.20 7 白桦 6.60 4 榆树 36.70 8 其他乔木 96.95 灌木灌木 1 文冠果 2.00 2 沙棘 1.00 阿勒泰地阿勒泰地区区 乔木乔木 1 杨树 82.90 4 沙枣 10.40 2 榆树 28.60 5 云杉 6.90 3 白蜡树 16.50 6 白桦 4.60 灌木灌木 1 沙棘 384.60 天山西部天山西部国有林管国有林管理局理局 乔木乔木 1 云杉 6.20 4 白桦 0.05 2 杏 0.20 5 其他乔木 0.40 3 樟子松 0.10 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国有林管国有林管理局理局 乔木乔木 1 兴安落叶松 32.45 4 水曲柳 10.00 2 白桦 26.21 5 樟子松 8.00 3 云杉 18.85 天山东部天山东部国有林管国有林管理局理局 乔木乔木 1 云杉 25.10 3 白蜡树 10.60 2 白桦 20.10 4 其他乔木 2.2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一师第一师(阿拉尔市阿拉尔市)乔木乔木 1 杨树 32.50 3 沙枣 4.00 2 胡杨 28.50 灌木灌木 1 四翅滨藜 2.00 第二师第二师(铁门关市铁门关市)乔木乔木 1 胡杨 450.00 3 沙枣 75.00 2 杨树 176.00 4 其他乔木 120.00 灌木灌木 1 柽柳 240.00 2 梭梭 20.00 第三师第三师(图木舒克图木舒克市市)乔木乔木 1 胡杨 29.20 2 沙枣 10.00 第四师第四师(可克达拉可克达拉市市)乔木乔木 1 槐树 6.77 5 复叶槭 3.05 2 二球悬铃木 6.72 6 柳 1.90 3 白桦 3.60 7 榆树 0.70 4 杨树 3.07 8 其他乔木 309.29 灌木灌木 1 丁香 0.80 2 榆叶梅 0.26 第五师第五师(双河市双河市)乔木乔木 1 榆树 26.90 4 樟子松 0.90 2 杨树 8.00 5 其他乔木 3.39 3 白蜡树 3.70 灌木灌木 1 丁香 1.00 2 其他灌木 105.00 第六师第六师(五家渠市五家渠市)乔木乔木 1 胡杨 250.00 4 杨树 2.49 2 白蜡树 196.06 5 其他乔木 100.74 3 榆树 18.58 31 市(地、州、市(地、州、盟、区)盟、区)分类分类 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序序号号 树种树种 苗木数量苗木数量(万株)(万株)第七师第七师(胡杨河市胡杨河市)乔木乔木 1 白蜡树 2.50 3 其他 6.00 2 榆树 0.50 第八师第八师(石河子市石河子市)乔木乔木 1 白蜡树 34.00 4 胡杨 18.00 2 榆树 24.00 5 杨树 2.00 3 沙枣 24.00 灌木灌木 1 柽柳 350.00 3 文冠果 10.00 2 沙棘 51.00 4 梭梭 2.00 第九师第九师(白杨市白杨市)乔木乔木 1 白蜡树 18.60 4 沙枣 1.00 2 榆树 9.48 5 其他乔木 16.25 3 杨树 5.00 灌木灌木 1 沙棘 1200.00 第十师第十师(北屯市北屯市)乔木乔木 1 杨树 45.00 6 白桦 0.90 2 沙枣 12.10 7 云杉 0.90 3 榆树 4.60 8 樟子松 0.29 4 白蜡树 1.22 9 其他乔木 5.31 5 柳 1.00 灌木灌木 1 玫瑰 5.62 4 文冠果 0.90 2 榆叶梅 1.14 5 紫穗槐 0.20 3 丁香 1.11 6 其他灌木 16.20 第十二师第十二师 乔木乔木 1 榆树 46.20 6 柳 2.90 2 白蜡树 17.50 7 白桦 2.80 3 云杉 5.50 8 杨树 0.20 4 复叶槭 5.10 9 其他乔木 16.50 5 樟子松 4.20 灌木灌木 1 榆叶梅 5.90 2 丁香 1.10 第十三师第十三师(新星市新星市)乔木乔木 1 杨树 10.00 3 白蜡树 2.20 2 榆树 2.40 4 其他乔木 2.62 灌木灌木 1 榆叶梅 29.00 2 丁香 26.10 第十四师第十四师(昆玉市昆玉市)乔木乔木 1 杨树 112.50 2 沙枣 75.00

    发布时间2024-09-30 3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全联环境商会(CECC):2024东南亚国家环境治理情况报告(45页).pdf

    0 东南亚国家环境治理情况报告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各国纷纷将 ESG 纳入其发展战略,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等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该地区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东南亚国家的环境治理情况不仅关系到区域内部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环境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是对人类健康和福祉的保障。通过有效的环境治理,可以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东南亚各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采取的对策,探讨这些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文章选取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五个代表性国家,从国家概况、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未来环境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例如,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发达国家,其环境治理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加坡通过严格的环境法规和高效的管理措施,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面临着复杂的环境问题,包括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印度尼西亚正在努力恢复其生态系统。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各具特色,分别在不同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希望不仅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环境治理情况的全面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还旨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合作。只有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 目录 东南亚环境总体概况东南亚环境总体概况.1 新加坡新加坡.2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2 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2 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4 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4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5 六、未来环境发展目标六、未来环境发展目标.8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10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10 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10 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12 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12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15 六、未来展望六、未来展望.18 越南越南.19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19 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19 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21 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22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23 六、未来展望六、未来展望.24 泰国泰国.25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25 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25 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27 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28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28 六、未来展望六、未来展望.29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30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30 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30 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32 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33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34 六、未来展望六、未来展望.34 缅甸缅甸.35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35 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36 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38 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38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38 六、未来展望六、未来展望.39 东南亚地区的气候治理政策及行动东南亚地区的气候治理政策及行动.40 1 东南亚环境东南亚环境总体概况总体概况 东南亚地处亚洲东南部,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面积约 457 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重要“十字路口”。东南亚区域主要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土壤肥沃,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该地区盛产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包括铜、铬、镍、铝土矿、钾盐和锡等。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总人口约为 6.68 亿(2020 年),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各国均为多民族国家,整个地区共有 90 多个民族。东南亚拥有丰富的内陆自然水系统,但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沿海居民长期从事捕捞和养殖活动,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东南亚的降雨量呈下降趋势,降雨天数减少,不规则的降水格局导致河流流量不稳定,影响到水资源的储存、发电和灌溉。拉尼娜年会带来强降雨,暴雨导致径流量和水流过大,造成河岸侵蚀和水库淤沙沉积,减少水库容量。此外,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侵蚀淡水资源和土层,加剧了一些国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南亚地区工业和交通废气排放显著增加,再加上部分国家的烧荒行为,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空气中的悬浮颗粒(PM2.5)浓度每立方米 10 微克才算安全水平,而东南亚国家除文莱外,PM2.5 浓度均超过了安全水平。空气质量的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东南亚也是全球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 2000 年占全球的 3.21%增加到 2018 年的 4.7%,且排放总量仍在迅速增加。东南亚地区的平均大气温度呈上升趋势,平均每 10 年上升 0.1至 0.3。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东南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综上,东南亚的环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具备广阔的提升空间。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和国际合作,可以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新加坡新加坡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 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面积 709 平方公里(或724.4 平方公里),人口 568.58 万(或 570 万),是城市国家,共分 6 个区,不设区政权机构,由中央各部直接管理各项事务。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 新加坡四面环海,是天然良港,属热带雨林气候,雨水较多(年降水 2000 毫米以上)、空气优良、生物物种较多(8000 种以上),垃圾处置率高(60%回收,36%焚烧处理、4%填埋)。但因国土面积小,雨水收集难度大,非常缺水。(一)水环境 新加坡国内主要水源是大气降水,年降雨量多达 2400 毫米,但由于大量收集雨水难度大,严重缺水,水资源总量 6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仅 211 立方米。因此,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签有长期供水协议,为了避免由此受要挟而处于被动地位,新加坡政府提出开发四大“国家水喉”计划。40 年来,新加坡的“四大国家水源”战略让这个城市国家建立了强大、多样化和可持续的水源供应。除了本地集水区和进口水之外,新加坡还利用再生水和淡化海水。有了这些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新水源,尽管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日益严重,新加坡仍能成为一个水资源安全的城市。目前,再生水和淡化水可满足该市 65的用水需求,到 2060 年可达到 85的需求。通过这一创新,新加坡也已成为一个全球“水务枢纽”,拥有180 家蓬勃发展的水务公司和 20 多个研究中心,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凯发和胜科,以及跨国公司威立雅和日东电工等。这些公司利用在新加坡建设回收和海水淡化厂的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可持续的水资源解决方案。例如,凯发的项目包括位于阿尔及利亚的全球最大海水淡化厂和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厂。随着全球人口、经济和环境趋势的持续,水务行业的重要性只会日益增加,新加坡已成为先行者,并将处于有利地位,充分利用向低碳、水资源安全未来转型带来的经济利益1(二)大气环境 经过新加坡政府对交通、工业废物排放浓度等的严格控制,新加坡的空气质量常年居于亚洲榜首,连续 11 年获得全球最宜居城市第一名。空气质量由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的空气质量监控和管理系统负责监测,划分等级标准采用的是美国环保署的通用标准,即由 PSI 指数反映空气污染物浓度水平。近年来,新加坡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或浓度情况见下表:1 https:/ 新加坡新加坡 20102010-20182018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废物 为了处理爆炸性增长的垃圾,新加坡发布了包括新加坡可持续蓝图 2015零废物总体规划 可持续资源法案在内的多项制度,明确规定了废物综合利用目标、相关方责任、具体措施和执法手段。目前,新加坡垃圾回收率约为 60%,无法回收的垃圾 90%通过焚烧处理。新加坡回收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来发电。2017年,新加坡 2.3%的能源供应来自垃圾转化为能源(国家环境局,2018 年)。为了提高人们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和回收资源的必要性,新加坡宣布 2019 年为“零垃圾年”(环境和水资源部,2019a)。2019 年下半年,政府推出了零废物总体规划,详细阐述了到 2030 年将送往实马高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减少 30%、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延长至 2035 年以后以及减少焚烧排放的战略(环境和水资源部,2019b)。政府还推出了2019 年资源可持续性法案,以强制执行到 2020 年的包装数据报告、到 2021 年的电子垃圾生产者责任延伸以及从 2024 年开始的强制食品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到 2025 年的包装(包括塑料 s)生产者责任延伸(环境和水资源部,2019b)。该战略符合政府的目标,即到2030年将回收率从2017年的61%提高到70%(国家环境局,2018 年)。然而,废物部门仅占新加坡总排放量的 0.6%。2 目前,新加坡垃圾岛到人工观光岛的转型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树立了典范。根据国家环境局(NEA)的一项调查,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进行垃圾回收,调查发现,到 2023 年,进行垃圾回收的家庭比例将从 2021 年的 64%上升至 72%。这项于 2023年 4 月至 6 月进行的调查共有 2,180 名受访者参与,调查还发现,更多受访者知道可以放入回收箱和回收槽的常见物品。约 89%的受访者知道冲洗过的洗发水或洗涤剂瓶可以回收,而 2021 年这一比例为 71%。但对于 2023 年调查中引入的新产品塑料薄膜,只有 34%的受访者知道这种形式的软包装可以回收。与 2021 年相比,人们对不需要的水果或蔬菜部分、脏的塑料食品容器和小型电子设备不能放入回收箱或滑槽的认识有所下降。2023 年,89%的人知道不需要的水果或蔬菜部分无法回收,而 2021 年这一比例为 91%。至于脏塑料食品容器和小型电子设备,这一比例分别为 74%和 53%,而 2021 年这一比例为 79%和 55%。当无法回收的物品(如食物或液体垃圾)被扔进回收箱或溜槽时,就会产生污染。这导致被食物或液体污染的实际 2 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countries/singapore/policies-action/可回收物品必须被处理、焚烧并倾倒在垃圾填埋场。根据国家零废物总体规划和新加坡 2030 绿色计划,新加坡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实现 70%的整体回收率。但 2022 年的国内回收率下降到 12%,为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3 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 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主要部门是永续发展与环境部(MSE)。该部门成立于 1972年 9 月,其前身是新加坡环境部(ENV),主要工作包括:(1)提供处理固体和液体废弃物以及排水的环境基础设施;(2)采用污染控制手段;(3)通过教育、监督和执法,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标准。2020 年 7 月 27 日,新加坡环境与水资源部(MEWR)更名永续发展与环境部(MSE),以更好地反映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以及政府在碳减排、海岸保护、零废物和循环经济以及食品和水安全方面的重大举措,战略方向主要是:气候恢复、经济复苏和资源可持续。此外,社会经济部负责与国际伙伴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和可持续性挑战。四、四、环境政策环境政策 新加坡政府主要颁布了2015 年新加坡可持续蓝图 2030 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 2020 气候行动计划 零废物总体规划等环境政策。2021 年 2 月 10 日,新加坡发布2030 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该绿色发展蓝图由新加坡教育部、国家发展部、永续发展与环境部、贸工部和交通部五个政府部门联合主导,旨在增强新加坡的经济、气候以及资源弹性,在城市绿化、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等方面制定明确目标,推动公共领域、企业和个人在未来 10 年朝永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其主要措施包括:1.甲烷承诺:新加坡是全球甲烷承诺的签署国之一,承诺到 2030 年将甲烷排放量以2020年为基准年减少30%。甲烷在新加坡总排放量中的份额约为1.2%,自 2010 年以来绝对甲烷排放量几乎保持稳定。新加坡的能源部门贡献了其甲烷排放量的 80%左右。2.退出煤炭:在 COP26 期间,新加坡加入了由 190 个国家组成的联盟,承诺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并停止建设新电厂。新加坡承诺到 2050 年继续逐步淘汰其电力结构中的未减排煤炭,并限制政府在国际上直接资助未减排煤电。3.100%电动汽车:新加坡不是 COP26 上到 2040 年实现汽车和车辆零排放承诺的签署国。新加坡的运输业以化石燃料为主,石油占该行业燃料组合的 90%。新加坡绿色计划 2030 包括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到 2040 年实现 100%电动汽车。3 https:/ 4.林业:新加坡不是森林和土地利用宣言的签署国。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因此,来自 LULIUCF 部门的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计。新加坡打算将其绿地用作碳汇,尽管没有提到具体目标。5.超越石油和天然气:该联盟成立的目的是通过终止新项目许可和逐步淘汰现有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来限制任何形式的化石燃料扩张。新加坡没有碳氢化合物储备,所有能源需求都依赖进口。新加坡进口原油用于炼油和石化工业。新加坡的石油炼制、储存和配送基础设施是其经济和全球能源贸易的关键。天然气产生了新加坡近 96%的电力。此外,新加坡正计划成为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即使新加坡由于国内可再生能源限制等因素无法大幅加强其减排政策,更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可通过进口低碳能源转向更清洁的能源供应来实现)也将表明政府致力于为全球气候变化减排做出应有贡献。鉴于绿色氢能对于实现 1.5C 兼容世界的重要性,新加坡有机会成为其他亚洲国家绿色氢能储存、交易和运输的区域中心,从而在这一领域发挥区域领导作用(Somani,2022 年)。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对液化天然气、电力和工业设施征收 5 新加坡元/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税,这些设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超过 2.5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排放量的 43%。根据2022年的预算,税率将在2024-2025年提高至25新加坡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到 2026-2027 年进一步提高至 45 新加坡元/吨二氧化碳当量,目标是到 2030 年达到 50-80 新加坡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2022b)。财政部长王瑞杰表示,政府预计在五年内筹集 10 亿新加坡元,用于资助生产力补助金(能源效率)和能源效率基金(Tan,2018 年)。IPCC(2018)特别报告建议,碳价需要定得相当高,以符合 1.5C 兼容路径。1碳税可以通过改变相对价格来鼓励更多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能源。CAT 计划政策预测现在包括了这项碳税的影响。然而,人们普遍承认,需要尽早实施更高的碳价,以转移足够的激励措施,使排放量走上下降轨道,与巴黎协定相一致(碳市场观察,2017 年;沃伦,2014 年)。新加坡的缓解战略基于三个领域:提高能源和碳效率、减少发电中的碳排放以及开发低碳技术(环境和水资源部,2016 年)。提高整个经济的能源效率是新加坡缓解战略的支柱。在其最新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环境和水资源部,2016 年)中,政府列出了一系列提高所有部门能源效率的政策,其中包括能源保护法、绿色标志认证和能源标签计划以及家用电器能源性能标准等。政府还制定了到 2030 年实现 80%的建筑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目标(建筑和建设管理局,日期不详)。2017年,能源保护法得到加强,要求受监管的能源用户由独立第三方验证其监测计划,并任命一名温室气体管理者(国家环境局,2017 年)。4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 4 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countries/singapore/policies-action/(一)总体情况 新加坡共和国现行法律体系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其主要法律渊源包括成文法、判例法和习惯法,约有 360 余部法律。新加坡的成文法分为议会制定法及附属立法。新加坡的立法机关为总统和国会。新加坡的环境法律(Act)均由国会通过,条例(Regulation)由各部部长批准。新加坡宪法中不含关于环境保护的直接规定,新加坡也没有统一的环境法典来规制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制定法散见于各项国会法案和政府部门制定的辅助性法律中。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以两部综合性法律环境保护和管理法以及公共环境卫生法为主体,其他还包括但不限于排污法 危险废物法(进出口及过境控制)辐射防护法节约能源法 碳定价法 资源可持续发展法 防止海洋污染法 公园和树木法 濒危物种(进出口)法等环境专门法。(二)主要法律法规 1.环境保护和管理法 1999 年新加坡颁布环境污染控制法法案,取代了 20 世纪 60 年代出台的清洁空气法,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危险物质控制和噪声控制。2007年6月,新加坡政府将环境污染控制法更名为环境保护与管理法。环境保护与管理法是一部包括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管理和资源保存的综合性法律。该法共十三章、78 条,涵盖污染控制、有害物质控制和工业厂房工程的许可等内容。该法还包括预定场所、危险物质控制、制度的主题事项三个附表,并附带了空气杂质条例、厂房边界噪声限制条例、罪行构成条例、建筑场地噪音管制条例、牌照费条例、危险废物条例、柴油发动机排放条例、消耗臭氧层条例、禁止使用明火条例、工商业污水条例、车辆排放条例等附属条例。该法意在整合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法律,以对保护和管理环境、保护资源及与此有关的目的作出规定,从而巩固了既有的关于空气、水污染和噪声以及危险物质控制的独立法律。新加坡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专门法律,但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法第 26 条和第 36 条有相关的规定,条款规定在进行高污染新建项目之前,要对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和控制措施作全面考虑。2.环境公共卫生法 环境公共卫生法于 1987 年通过,历经十余次修订,是效仿英国的公共卫生法案、新西兰的新西兰公共卫生法案以及美国的纽约市健康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的涉及整体环境卫生的法律。19 该法是新加坡更新卫生立法和改善公共卫生标准的一系列措施之一,旨在整合与环境公共健康相关的法律,并规定与此相关的管理公共清洁服务、市场、摊贩、食品机构和一般环境等相关事项。3.碳定价法 新加坡碳定价法颁布于 2018 年 4 月 11 日,并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共 80 条、九章,分别为序言、适用、人员和设施的登记、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要求、碳定价、上诉、记录和登记册、行政管理和执法、其他杂项。该法附有五个附表,对温室气体、排放阈值、碳税等作出了规定。新加坡通过该法引入碳税,成为东南亚首个引入碳税的国家。4.排污法 排污法颁布于 1999 年,并于2000年、2001年修订。该法旨在规定污水和土地排水系统的建设、维护、改进、运行和使用,以规范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与之相关的事项。5.防止海洋污染法 防止海洋污染法是新加坡为实施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国际公约国际协定而制定的,旨在减少和控制船舶污染和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该法颁布于 1990 年,并于 1991 年和 1999 年修订。该法共 35 条、六章,依次为序言,防止土地和设备污染,防止船舶污染,防止海洋污染的预防措施,成本承担,其他事项。6.可持续发展法 资源可持续发展法旨在规定与收集和处理电气和电子废物以及食品废物有关的义务,要求报告进口到新加坡或在新加坡使用的包装物,管理运营生产者责任计划的人,并促进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该法实施了一个框架,让从产品供应中获利的人承担在这些产品成为废物时承担收集和处理的费用,鼓励包装生产商减少、重新使用或回收包装,以及适当地隔离和处理食品废物。7.节约能源法 2012 年新加坡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并于 2014 年、2017 年修订,旨在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升能源效率,采用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8.公园和树木法 公园和树木法规定了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树木保护区、遗产道路绿化缓冲区和其他指定区域内的树木和植物的种植、维护以及与此相关的事项。该法颁布于 2005 年,并于 2006 年修订,共 65 条、九章,依次为序言,管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树木和植物的保育,种植区、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危险预防,强制执行权,罪行、处罚和诉讼,其他事项。9.濒危物种(进出口)法 濒危物种(进出口)法旨在通过控制某些动物和植物及其部分和衍生物的进口、出口、再出口和从海上引进的问题,以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法颁布于 1989 年,分别于 1990 年、2000 年、2006 年和 2008 年修订。该法共 30 条、四章,依次为序言、对列明物种进出口等的管制、执法权力和程序、其他杂项。10.辐射防护法 辐射防护法颁布于2007年,并分别于 2008 年、2014年修订。该法是为履行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而制定的,旨在控制和管理放射性材料和辐照装置的进口、出口、制造、销售、处置、运输、储存、拥有和使用,防止核武器扩散并建立实施和维护核保障制度。该法共 45 条、十章,依次为序言,行政管理,放射性物质和辐照设备的进出口等管制,许可证,与职业健康和安全有关的一般规定,放射性废物的处置,信息和文件,检查,与核材料公约有关的犯罪,执法,其他杂项。11.其他 除以上环境法律外,新加坡与环境相关的法律还有虫害与农药控制法 氰化氢(熏蒸)法 传染病法 吸烟法(特定区域禁止)等。六、未来环境发展目标六、未来环境发展目标 2021 年 2 月 10 日,新加坡政府公布2030 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GreenPlan2030),制定了未来十年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帮助新加坡转型走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绿色发展蓝图由新加坡教育部、国家发展部、永续发展与环境部、交通部和贸工部五大部门联合主导,包括“大自然中的城市”、“可持续生活”、“能源重置”、“绿色经济”、“具韧性未来”五大支柱目标。要想实现以上目标,离不开政府和公众的协作努力。大自然中的城市大自然中的城市 城市绿化是新加坡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维持可持续性能让新加坡居民的未来世代受益。到 2030 年,新加坡会多种植 100 万棵树,每户家庭步行 10 分钟即可达到公园。而且在 2035 年底前,新加坡也会增加 1000 公顷的绿色空间。新加坡发展部将继续构筑 18 公里长的东海岸-巴西立和 34 公里长的兀兰-市中心两个南北绿色联道,以及 25 公里长的卡迪蒙苏-双溪布洛和 62 公里长的樟宜海滩-大士两个东西绿色联道。在这些绿色联道建成后,不管是想和家人一起骑脚踏车运动,抑或是徒步欣赏风景,都将非常方便。与此同时,这也将增强全岛的生态连结和韧性。新加坡在未来几年将花费 3.5 亿新元致力于此项工作,这有助于新加坡变得更环保,更宜居。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生活 在绿色发展蓝图的规划中,居民生活方式也要更加强调绿色与可持续性。在通勤方面,预计到 2030 年,75%高峰时段的通勤方式都将变为公共运输,而且脚踏车道也将增加两倍多至 1320 公里。除此之外,到 2030 年代初,地铁线路也会由目前的 230 公里增加至 360 公里。另外,每人每天的平均垃圾填埋量也要减少 30%,学校的净碳排放量也要减少三分之二。学校还要通过新科学馆对学生、公众进行可持续、绿色相关的公共教育。能源重置能源重置 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更为环保。到 2030 年,在新加坡注册的新车必须是节能车型,全岛也会建设多达 6 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点。绿色经济绿色经济 为了鼓励绿色经济领域创新,新加坡政府也会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比如推出“能源效率基金”,支持企业采用节能模式。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斥资 1.8 亿新元推出企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同企业、商会和政府其他机构合作,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据估计,这个计划将使 6000 家企业受益,把裕廊岛打造成可持续能源和化学园区。具韧性未来具韧性未来 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日益紧迫,新加坡全岛将装置气候感应器,收集数据以了解城市热岛效应,并计划采取一系列减缓城市热岛的措施,比如采用降温或散热材料以对抗变暖问题。气候的变动也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为了防止上升的海平面对新加坡造成威胁,政府早从 2021 年起,便开始探讨包括海堤与土堤的建设,并预计在2030 年完成计划制定,保护裕廊岛以及市区-东海岸的海岸线、西北海岸线等高危区。作为一个热带岛国,新加坡的土地和天然资源有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迫切需要共建一个绿色可持续性的未来。新加坡为转型走向可持续性城市做出的努力可以追溯到 1992 年,这也是首个绿色发展计划的发布时间点。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 一、一、国家概况国家概况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洲东南部,面积达 187.75 万平方公里,由约 1.8 万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横跨赤道,地理位置优越,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是国际海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印尼的地理多样性使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珊瑚礁、火山和广阔的海岸线。印尼人口约为 2.74 亿(2020 年数据),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国家,拥有超过 300 个民族和 700 多种语言,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占总人口的 40%以上。官方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宗教信仰多样,以伊斯兰教为主,约 87%的居民为穆斯林。印尼的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环境保护方面,印尼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但也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非法砍伐森林、土地开发和工业污染等问题亟需解决。印尼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执法力度和推进可持续发展计划,努力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综上所述,印尼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和丰富资源的国家,随着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印尼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1.8 万个岛屿),全境多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较多,水、森林、生物和矿产资源丰富,但空气污染(交通和烧荒等所致)较重,垃圾处理方式较为粗放。(一)水环境 印尼水资源总量世界排名第五位,年人均水资源可达 1.4 万 m,但各地区水资源有着较大差别。由于欠缺水资源管理,印尼全国约 2/3 主要江河流域面临严重的水短缺和集水问题。未净化水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印尼制约灌溉和供水运营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河流和饮用水源受到污水、工业废水和灌溉废水的污染,印尼主要城市的生饮用水供应不适于饮用。此外,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沿海水域出现了盐碱入侵。最近该国遇到了严重的缺水问题((Wardhanietal.2018,2022))。当前的挑战不仅与水资源供应有关(雅加达仅供应 60%的清洁水),还与水质有关,因为由于人为污染,水源不符合立法标准(Kurniawanetal.2023a)。此外,由于政府仅提供80%的原水供应(Kurniawanetal.2023b),因此用水需求远高于实际供应量,这增 加了所有部门的用水需求并给现有水资源带来压力。过去几年,印度尼西亚快速的城 市 化、工 业 化 和人 口 增 长给 水 资 源的 可 用 性和 质 量 带来 了 不 利影响(Alietal.2018)。为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印度尼西亚对淡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气候变化进一步给水资源带来压力,使水资源供应有限且对印度尼西亚至关重要,可靠的清洁水供应也面临挑战(Furlong&Kooy,2017 年)。尽管人们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但人们仍然难以获得满足日常需求的水质,超过 1 亿印度尼西亚人无法每天可靠地获得清洁水(Ariyantietal.2020),这凸显了升级基础设施和确保供水的必要性。即使在有水的地方,水务服务也存在管理不善、资金不足、投资少、服务质量低和难以获得的特点,对公共卫生、粮食安全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严重风险。因此,有必要评估水质不足的地区,并将水安全需求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以避免不平等现象阻碍经济增长(Kurniawanetal.2011)。(二)大气环境 印尼许多大城市空气污染及空气质量恶化问题严重,给国内包括人民生活便利、人民健康、旅游业、地区经济等各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害。印尼大气中,超过 80%污染物来自交通工具,其他来自于其他工业、森林火灾及普通家庭活动。为改善空气质量,印尼政府于 1996 年宣布“蓝天计划”,但未得到执行,后将该计划完成期限定于 2005 年年底,引进低硫柴油和替代燃料计划被推迟。此外,为了开垦土地,印尼农民每年都会在进入旱季的 6 月砍倒树木,8 月开始放火烧荒,10 月份雨季到来的时候大火自然熄灭。这种烧荒习惯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印尼政府在1999 年明文规定禁止烧荒,但法律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2002 年,印尼签署了东盟跨境烟霾污染协议,协同解决跨境烟雾问题。印度尼西亚在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中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但略有改善,2016 年在 180 个国家中总体排名 107。在亚太地区,印度尼西亚的表现也低于平均水平,落后于泰国但略高于中国。EPI 由世界经济论坛于 2001 年设立,作为衡量各国在执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表现的全球标准。印度尼西亚表现最差(即排名最高)的环境领域是水资源管理(128)、渔业对环境的影响(127)和森林管理(109),紧随其后的是卫生设施。预计废水处理计划将在未来略有改善。印度尼西亚在气候和能源(41)方面表现最佳(即排名最低),这主要是因为其电力供应充足,而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则较少。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78)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83)的排名也高于平均水平。5(三)废物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印尼垃圾总量增长迅速,垃圾处理问题严重。印尼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是非法的简单堆砌,造成了地下水污染,病虫害传播加速,大气污染等问题。此外,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塑料泄漏量第二大的国家。该群岛每年产生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_of_Indonesia 近 800 万吨塑料垃圾。只有 10%被回收利用。该国幅员辽阔、地处偏远,这意味着垃圾管理分散且难以实现。该国的河流被称为世界上最脏的河流之一,但这个南亚国家已呼吁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摆脱垃圾问题并洗刷其声誉。6(四)其他 森林 印尼森林资源丰富,全国森林总面积 1.12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62.6%,在世界上仅次于亚马逊地区。但由于非法砍伐,农业征用,森林火灾,采矿等原因,森林的破坏日益严重,热带雨林削减速度很快,并造成了洪灾、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等不良后果。因此,热带雨林保护成为印尼森林管理重点。由于热带森林砍伐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变化有重大影响,印尼的热带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 年至 2020 年期间,印尼森林和泥炭地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每年 499 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约 40%的排放来自泥炭地火灾。泥炭地的排放量约占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部门总排放量的 50%,主要来自泥炭地火灾和干泥炭地分解。2011 年至 2019 年期间,印尼泥炭地面积减少了约 150万公顷,从 1495 万公顷减少到 1343 万公顷。7 生物多样性 印尼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包括冰川、多种雨林、深湖、浅沼、珊瑚礁、海草丛在内的 47 种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印尼约有 4 万多种植物和 20 多万种动物群,拥有许多世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截至 19941995 年度,印尼已建立 186 个原始保护区,77 个野生动物区,12 个海洋公园。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 在印尼,负责环境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的主管机构一共有四个。其中,印尼环境部负责组织制定国家环境资源政策,组织协调执行环境资源管理实施方案。其主要职能包括健全环保基本制度、处理重大环保问题、统筹协调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基本的环保宣传与协调等。海洋事务和渔业部门主要负责国家海洋渔业科研及安全监测,建立和研究完善关于海洋资源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承担促进海洋资源倾废、开发和再利用的有关责任。森林部主要负责管理商业林和森林经营特许权证的颁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日常管理工作。水资源监督管理相关部门是印尼省级区域政府基础给水设施及工程住房部的一个部门下设职能机构,承担了城乡发展及脱贫等多重任务。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 6 https:/ 7 https:/dicf.unepgrid.ch/indonesia/forest 印尼政府 1982 年颁布的“印度尼西亚国家五年计划”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提出了遵循的主要原则,此外,印尼政府各部门也专门针对水、气、森林等环境管理制定了政策措施。(一)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印度尼西亚政府编制了支持印度尼西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规划与财政战略 20152020。这项绿色规划战略旨在通过确定一套更可持续的政策,并提出如何根据中期财政支出框架和预算制度实施这些政策,确保到2033 年之前,印度尼西亚可以成为高收入国家,并尽力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自然资源退化造成的威胁。绿色规划与财政战略以绿色经济方式为核心,主要侧重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环境和经济的长期发展。该战略由财政部气候变化金融和多边政策中心(PKPPIM)进行总协调,并得到环境及林业部等部门间团队和高级咨询小组的支持。为了支持其愿景和目标,绿色规划和预算战略的实施以下列五项原则为指导:(1)区域一体化。(2)赋予自然资源价值。(3)食品、水和能源安全。(4)人口红利机会。(5)良好治理。绿色经济发展采取的政策可以同时促进在私营企业和民间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些政策包括激励措施、融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的实施成功与否特别依赖于良好治理。遵循上述愿景、目标和原则,绿色规划和预算战略确定了六大政策领域和 21 个优先项目,以实现最大的绿色经济效益。通过与所涉主要部门协商,选择优先事项,评估其对绿色经济五个方面(即环境、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贡献。21 个重点优先事项分为六大类政策领域,如下:(1)林业、泥炭地和海洋资源:森林保护,泥炭地恢复,珊瑚礁和海洋资源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托基金。(2)农业:气候适应性作物,油棕种植改革和灌溉修复。(3)能源与工业:能源效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资源效率,能源和燃料定价,大规模能源项目,可持续采矿和企业社会责任。(4)运输、城市和区域发展:公共交通,废物管理,气候防护基础设施,区域发展,城市和空间规划。(5)教育与健康:绿色教育,气候变化敏感的有关卫生服务。(6)其他优先支持领域:自然灾害保险、减灾管理、部际协调和治理能力建设。绿色规划和预算战略提出要更多地关注使用绿色 GDP,其中考虑到自然资源退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财政部将在制定“中期支出框架”时考虑到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有助于在每年和中期内,在规划和预算编制过程中,优先考虑可持续自然资源的使用。(二)水资源 水资源需求集中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许多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河流和地下水流域都面临水资源压力,尤其是在旱季。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该国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在旱季遭受“高”和“严重”压力的河流流域,预计这一数字还会增加。如果不采取行动,到 2045 年,预计三分之二(67%)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来自高压力或严重压力的流域。此外,到 2045 年,预计缺水每年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高 达 2.5%。地下水过度抽取(主要用于家庭、商业和工业供水)如果不加以解决,预计到2045 年将导致 GDP减少 1.42%。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含水层枯竭、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并增加了沉降土地遭受洪水侵袭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各个城市中心。例如,雅加达是世界上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平均每年下沉1至15厘米。雅加达有一半地区目前位于海平面以下,但部分地区受到一道大型海堤的保护,然而,海平面上升和持续下沉可能会破坏海堤并引发洪水。爪哇的其他几个城市也出现了地面沉降,包括万隆、三宝垄、北加浪岸以及东北部(布拉纳坎)和苏门答腊的棉兰。印度尼西亚大多数人口都面临水污染。不幸的是,印度尼西亚水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尚不清楚,因为多达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水质未受监测的地区。然而,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在经过水质检测的地区,大约 85%的人口面临水源中的粪大肠菌群污染。此外,印度尼西亚一半以上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该国两条主要河流系统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系统之一。水污染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包括腹泻等急性疾病和癌症和其他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器官损伤、胚胎缺陷和发育迟缓。印度尼西亚严重的儿童发育迟缓问题(35%的 5 岁以下儿童)部分与水污染和卫生条件差有关。8 为了有效应对印尼水资源供应短缺的严峻现状,印尼水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包括改善水资源综合开发和管理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框架、管理江河上游流域的社会组织和经济金融制度框架、地区性的水质安全管理制度和法律实施以及执行国家对水灌溉资源管理相关政策、制度及法律规定。印尼的许多地方城市的给水和排水系统由于年久失修,遇大雨经常积水和发生湿地淹水。尤其一些像雅加达等的湿地,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湖泊面积缩小,湿地逐渐变成一个住宅区,大大弱化了城市湿地蓄水池的重要作用。为此,印尼政府积极探索调整完善城市给排水管理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包括:积极发起全民湿地绿化运动,开展植树运动并倡导居民提升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进入雨季后,由气象部门对近三个月的全国城市降雨天气情况及时进行预报,提前发布城市天气气象预警,并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及时准确通知广大城市民众。继续加固修复现有的城市堤坝排水处理系统,使其能够抵御大浪的冲击。(三)大气污染防控 上世纪 7090 年代,在奥地利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印尼政府在十个试点监测城市相继设立了十个大气主要污染物气象监测点,初步推动建立并发起了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信息网络,主要用于测量二氧化硫、可吸附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以及二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些具有相关值的气象监测值,如大气风向、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此外,为了缓解印尼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印尼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世纪九十年代,印尼政府明文规定禁止人工放火烧荒。到 2006 年,印尼又规定在通过人工降雨扑灭山火的同时,8 https:/dicf.unepgrid.ch/indonesia/water 严惩烧荒肇事者。同时,印尼政府收回了一些涉嫌雇人烧荒的林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许可证。另一方面,印尼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长短期相结合的管理措施被用来防止农民烧荒。(四)森林资源 印尼政府从 20 世纪 70 年代就实施森林保护政策和限制性措施,指定将部分林区划为保护林区,作为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禁止作为商业应用,以保持森林原有的自然状态。为了保持森林的持续性,政府对生产林采取了很多限制性的措施,如实行许可证制度、颁布禁止原木出口的法令;为了防止乱砍滥伐,对每年可以砍伐的树木的规格和数量严格限制并要求砍伐后马上补种;强制规定对采伐后的林地应及时进行森林再造,实施绿化工程等。印尼建立的森林生态标志优化管理决策工作组具体有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建立一套安全可靠和持续性的森林资源生态标志优化管理决策标准;为开展原木森林证书注册管理工作提供一种合理决策的实施方法;三是提出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优化管理的机构体系。目前,该管理工作组已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森林许可证注册管理体系,体系内容包括:(1)农业林产品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2)森林管理效果评估的合理框架;(3)分析森林优化管理过程的具体决策实施步骤;(4)制定森林可持续资源管理决策准则;(5)其他与森林有关的组织管理机构。(五)生物多样性 印尼是亚洲少数几个开展本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并实施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其不仅拥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战略,还建立了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各部门、组织之间工作。国家发展规划委员会和国家发展规划部联合制定了印尼生物多样性管理行动计划。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要求,印尼建立了多个国际生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并且顺利完成了多种稀有濒危物种的繁衍工作。印尼也在亚行等机构的资金支持下,开展一些国家公园保护的示范工程。保护湿地和森林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渠道。印尼已成功地完成了某些省级、地级湿地的整体规划工作。印尼于 1987 年首次公布国家湿地目录,成为第一个公布湿地名录的亚洲国家。经过多年地完善和发展,印尼现在已拥有了完善的湿地信息系统,其国内现有湿地信息可供国家森林及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国际湿地管理组织通过综合湿地知识图书馆进行查询。此外,印尼还拥有较完善的湿地信息计算机数据库。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护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印尼建立了一个保护区体系,其中包括许多自然保护区(陆地、海洋、湿地自然保护区),另外还建有保护林区。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 (一)总体情况 印度尼西亚的法律发展深受欧洲大陆法系的影响,呈多元化。法律渊源主要包括习惯法、伊斯兰教法和荷兰殖民时期的法律和法令以及独立以后印尼制定的法律法规。习惯法是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些习惯原则被立法吸收到现代法律制度中。印尼在历史上受荷兰的殖民统治达三百年之久,其法律制度尤其是现代商事领域法律深受荷兰法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尼已开始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法律体制及框架的构建。印尼致力于对环境法、环境条例、环境政策进行完善及更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国外先进的环保法及监管标准。印尼政府也通过政府监管及群众参与等多种方式促进各界对环境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支持,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然而,尽管印尼的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较早,其环境法律执行能力较弱,从国家到省区到地方各个层面的环境机构都面临环境执法中缺乏执法细节依据的问题,现行的印尼环境法律体系急需更新。(二)主要法律法规 1.环境保护与管理法案 2009 年,印度尼西亚对环境领域基本法进行了更新,发布了环境保护与管理法案(2009年第 32 号)。该法共含11章,内容涵盖了印尼国家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基本任务、环境管理目标、环境权利及环境义务、社区的环境保护责任以及政府环境环境管理功能。这部法规成为了印度尼西亚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法规,对环境规划管理、污染防控管理措施、环境保护的监督和执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化规定。该法第 8 条关于环境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中也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进行了规定。第 37 条规定了社区的环保行动法律依据以及公众对政府非环保行为发起诉讼的法律支持。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亚配套发布了一系列政府法规与环保条例。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 为维护环境功能而进行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和/或环境损害控制。印度尼西亚政府已制定排放质量标准法规。排放质量标准是指允许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的限度或水平。公司只有在满足排放质量标准并获得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才可以向环境大气中排放废物(包括空气污染物/排放物)。企业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在环境文件中予以规定,并确保排放质量符合标准的技术批准。环境和林业部长2021 年第 5 号关于环境污染控制部门技术批准和运行可行性证书颁发程序的条例要求企业参与者还必须拥有配备运行证书的排放控制装置。如果他们因疏忽而导致排放质量标准超标,这些商业行为者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和/或刑事处罚。尽管申请仍然具有挑战性,但政府机构最近发布了更多法规和指南来实施印度尼西亚的清洁空气工作。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印尼出台法规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提供激励措施鼓励私营实体开发可再生能源而不是不可再生能源。2007 年第 30 号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供应更多电力。使用新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厂可从中央和/或地方政府获得设施和/或奖励。政府和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制定了截至 2023 年的中期商业计划,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厂 20,923 兆瓦的预测和发展计划,相当于 2030年至 2033 年期间印尼运营的发电厂总数的 51.6%。同时,国家能源政策设定了目标,即到 2025 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将至少达到 23%,到 2050 年将达到31%。为实现这一目标,2022 年第 112 号关于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用于电力供应的总统条例设定了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如下所示。政府正在制定路线图,加速终止燃煤电厂运营期。禁止开发新的燃煤电厂。政府在财政和非财政激励方面提供的支持,包括所得税减免/假期、进口税和关税豁免、降低土地和建筑税、支持地热开发以及支持融资和担保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 印尼已通过 2016 年第 16 号关于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法律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该法律要求印尼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2021 年第 98 号总统条例关于实施碳经济价值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控制与国家发展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定,印度尼西亚的 NDC 目标涵盖:制定政策、措施并实施活动,履行政府承诺,即到 203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排放基线相比减少 29%至 41%;由各种气候变化风险或气候复原力组织建立国家、地区和公众复原力。碳交易是实现NDC目标的努力的一部分,特别是通过颁布2022年环境和林业部长第 21 号碳经济价值应用程序条例,其中碳交易可以在国内碳交易和/或国际碳交易中进行。碳交易可通过(i)排放交易或(ii)温室气体排放抵消进行。排放交易和温室气体排放抵消均可通过碳交换和/或直接交易进行。2023 年 9 月 26 日,印尼正式启动由 PTBursaEfekIndonesia 管理的印尼碳交易交易所(IDXCarbon)。印尼碳交易交易所启动当天,通过 27 笔交易共交易了 459,953吨碳。9 2.环境影响评价 虽然大气环境影响预估评价工作是印尼环境部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但迄今为止,印尼还没有专门的环评法律出台,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相关规定主要由其国内法律 22/1999 以及其他国家相关规章 25/2000 来具体说明。如今,印尼正着手研究修改这两部分的法律,以期使其能更好地充分适应环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印度尼西亚的环评相关法规可追溯至 1997 年颁布的环境保护管理法(23/1997)。该法第三条规定需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是可能会对国家环境质量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规划。2006 年,印度尼西亚环境部正式发布国家环境部规范(2006 年第 6 号),其中对环评规定成为印尼环评指导性法规。同年,印尼发布了首批建设项目“正面清单”,该清单就建设项目环评类型及相应所对应的 9 https:/ 项目环评标准要求进行了详细分类。按照规定,被列入环评清单项目中的建设项目中还需提交环境管理工作计划与环境监督工作计划。同时,以下领域需要进行完整的环评:环境防务、农业、渔业、林业、交通、卫星信息科技、工业、公共事业、能源与天然矿业、旅游业、核电、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基因技术工程。总体而言,印度尼西亚的环评制度在长期积累完善中获得了很多改进,但受其岛屿众多、管理分散的体制约束,其监察与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很多重大环境影响事件更多是通过民间组织、媒体渠道曝光获得政府重视。六、未来六、未来展望展望 印尼最近的环境政策和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转型:根据印度尼西亚能源转型展望 2024报告,印尼政府计划到 2050 年逐步淘汰煤炭,目标在 2060 年实现零排放。政府和国有企业如 PLN 和 Pertamina 正通过设定可再生能源目标和投资新项目,推动这一转型。2.绿色经济机遇:印尼在 2024 年的投资展望中强调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方面。政府承诺采取雄心勃勃的措施,成为全球环保经济的领导者。3.国际合作:在 2024 年印度尼西亚-日本环境会谈中,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紧迫挑战。会议强调了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性。4.重点行业和投资方向:重点投资领域包括基础金属工业、交通和仓储、电信,以及房地产和工业区。这些领域将通过外资(如来自新加坡的投资)推动印尼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和目标表明,印尼正积极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调整和国际合作应对环境挑战。越南越南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面积约 33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9800 万(2020 年数据)。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是胡志明市。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是京族,占全国人口的 85%左右,其余人口由 50 多个少数民族组成。越南的政治体制为社会主义共和国,实行一党制,由越南共产党领导。国家元首为国家主席,政府首脑为总理。自 1986 年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越南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越南经济以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主要农产品包括大米、咖啡、橡胶和水产品。近年来,电子产品、纺织品和鞋类等制造业也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旅游业也为越南经济带来显著贡献,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越南气候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全年温暖。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钛矿和稀土等。越南还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较高,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综上所述,越南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在东南亚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 越南全境多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生物多样性较好。但水、空气环境污染日益加重,50%以上的土壤面临荒漠化威胁。(一)水环境 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国平均年降雨量为 14002400mm,各地区不同的时间年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而且相差较大。越南河流总流量占世界江河总流量的 2%,湄公河年均总流量占越南全国内河年总流量的 59%。据报道,2012 年越南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为 9,560 立方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7,400 立方米。3 然而,由于越南 60%以上的水资源来自上游跨境水源,2012 年国内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总量已降至4,000立方米。预计到 2025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下降至 3,100立方米,导致越南对与上游国家的关系的依赖性增强。越南的主要供水来源是河流和蓄水层的地表水。其中最大的两条水流来自红河和湄公河,当地人分别称它们为洪河和九龙河。地下水资源在越南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越南北部的山区、中部高地以及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那里的旱季缺水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土边界内的海洋和沿海资源对越南也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获取渔业、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交通。近年来,北部山区也出现了少量降雪。目前,越南的供水只能满足需求的 70%,水的损失率相对较高(约 30%)。根据越南国内数据,2025 年越南将面临更严重的缺水状况。越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严重污染其内河流域的水环境。本国几乎没有集中的废水处理厂,约四分之三的工业废水未经适当处理就被排入环境。另据估计,全球 90%的海洋塑料污染来自 10 条内陆河流,湄公河就是其中之一。(二)大气环境 由于城市化发展,越南的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耶鲁大学 2019 年环境绩效指数(EPI),在空气质量和适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越南在180 个国家中排名第 141位(180为最差表现)。其两个最大的城市,河内和胡志明市,现在是东南亚污染最严重的前 15 个城市之一。2019 年,河内只有 8 天的 PM2.5 低于每立方米 50 微克(g/m3)的国家标准。胡志明市的空气质量只经历了 36 天低于标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交通、工业活动、建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以及不良的废物管理做法。(三)废物 越南在废物管理行业发展上具有有利条件,从需求方面来看,伴随近年越南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其国内工业废物以及生活废物产生量日趋增长。根据新思界行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5 年越南废物管理市场投资环境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2020 年,越南城市地区平均每天废物产生量约为 3.8 万吨,废物回收率约为 80%,农村地区平均每天废物产生量约为 3.1 万吨,废物回收率约为 45%,废物污染日益严重,对废物管理需求相对迫切。从政府态度方面来看,越南政府认为废物管理可以有效环节废物泛滥造成的土地压力,改善自然环境,创造循环经济,因此,其政府高度重视废物管理行业,不仅为其发展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投资条例,而且颁布并多次修改了环保法,为废物管理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越南政府还与日本展开了废物管理方面合作,2021 年 3 月,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和日本环境省联合委员会共同举行了“第三次废物管理发展会议”,会议中,日本对越南北宁省和平阳省制定了废物管理计划,参与越南废物管理行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越南政府颁布的环境法在确保废物管理行业有法可依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废物管理企业的监管力度。2018年,越南对 160 余家不具备相关资质却从事废物进口业务企业进行追责,不仅要求退回进口废物,还将其进口活动定性为走私行为,追求法律责任。(四)土壤 越南土地大多数为农业、林业、渔业用地。受日益严重的洪水冲刷、干旱以及盐碱等因素影响,大量土地面临沙漠化威胁。森林锐减、大规模发展虾养殖、人口增长过快和气候变化也是越南土地恶化的原因。近年来,特别是 2010 年以来,越南土壤/土地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污染严重,但这些污染严重的土地尚未进行土壤修复,目前主要污染源可归纳如下:农业活动和农民日常生活污染:目前农田中农药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药储存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手工艺村中也出现了金属加工和回收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工业活动和城市生活污染:在城市地区和工业园区,工厂使用的化学品污染已成为一个问题。此外,这些地区还存在因废物处理场和非法倾倒危险废物而造成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采矿活动污染:在矿山周边地区,采矿活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也较为严重(铜、铅、锌、镉、汞、砷等)。(五)生物多样性 越南是世界上 25 个生物多样性较好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 16 位。然而近 50 多年来,越南的森林和生物多样化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严重衰减。越南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 越南资源和环境部是越南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的主要实施者,负责协助越南政府总理组织和实施该战略,制定并向总理提交战略计划。计划投资部和财政部为实施该战略分配国家预算和其他来源的资金。越南各部委、部级机构、省级人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该战略的目标、内容和方案,并负责对本部门主管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实现情况进行审核,并向资源和环境部报告;资源和环境部负责检查和监测战略的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和总结战略的落实情况,并向总理报告。社会群众性组织和社区负责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国家、企业和人民的环境保护活动。据世界银行称,自市场转型之初,越南就已成为世界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越南是一个温和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过去 2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了 5 倍。能源部门占该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农业、工业过程和废物。水需求持续增加,而水生产率却很低,世界银行水资源报告指出,水生产率仅为全球基准的 12%左右。对沙子、渔业和木材等自然资产的不可持续开发对长期增长前景产生了负面影响。越南的人口和经济也极易受到气候影响。城市化和强劲的经济和人口增长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资源快速枯竭和环境威胁的担忧,导致废物管理和污染挑战日益严峻,特别是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空气污染和废水排放。越南的废物产生量预计将在不到 15 年的时间内翻一番。与此相关的是海洋塑料问题。据估计,全球 90%的海洋塑料污染来自十条内陆河流,湄公河就是其中之一。越南是全球受空气污染影响最严重的十个国家之一。水污染对关键部门的生产力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失。在 2021 年 11 月于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越南总理做出了多项承诺,包括到 2050 年将排放量减少到净零的雄心勃勃的目标。越南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的日益关注反映了资源 枯竭和气候影响日益增加的经济成本,这已经开始损害贸易和投资这是近几十年来该国强劲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两个关键驱动力。越南政府发布了国家行动计划,以应对公众对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关注。国家行动计划涵盖与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和塑料废物污染相关的不同领域。10 四、四、环境政策环境政策 (一)环境保护 2012 年,越南政府发布了2020 年国家环境保护战略与 2030 年愿景,提出了到 2030 年的愿景,即防止和遏制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实现国家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低浪费、低碳绿色经济的基本条件。此后,越南于 2015 年实施了关于环保规划、战略环境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和环保计划的规定的议定和环境保护法部份条款实施细则的规定的议定,并于 2017 年实施关于环保领域行政违法处罚的规定的议定明确所有企业都要安装污染控制和处理设备,对于非法排污进行处罚。同时,对部分企业加收环保费,来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二)环境评估 2015 年,越南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规划、战略环境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保护计划的命令,规定了国家、省级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审批与披露,战略环境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要求与报告,环境保护计划的登记、审批。(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发展进程的总体要求,要求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合理、和谐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防安全、社会秩序和安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为了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7 年,越南政府发布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行动计划,提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社会进步和正义、环境与生态保护、有效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充分参与、发展并公平地从发展成果中获益;建设和平、繁荣、包容、民主、公正、文明和可持续的越南社会。并提出了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各领域的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115 项具体目标。(四)绿色增长 绿色增长作为实现低碳经济和丰富自然资本的手段,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制性和重要指标。2012 年,越南政府制定国家绿色增长战略,以综合主要 10 https:/www.trade.gov/country-commercial-guides/vietnam-environmental-technology 部门和社会的绿色行动计划。以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新技术促进“绿色生产”,促进可持续生产并创建新的绿色业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越南政府还颁布了多项政策、战略和计划,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011 年,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发布2020 年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 2030 年愿景。2014 年,越南通过关于批准 2020 年面向 2030 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规划的命令。2017 年,越南发布2030 年通过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保护和提高森林碳储量国家行动计划,提出到 2030 年将天然林面积至少稳定在 2020 年的水平,并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国土面积的 45%。(六)框架设计 越南政策决策者认识到环境方面的挑战,并采取了一个健全的政策框架来解决这些挑战。总体而言,越南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政治框架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好的,特别是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重要的政策文件已经由政治制度的所有主要参与者,即总理和政府代表、国民议会和越南共产党(CPV)通过,这些文件规定了越南的政治行动框架,涵盖了所有相关层面从越南气候变化战略、总理签署的国家绿色增长战略,到越南共产党关于气候变化的决议、环境保护法,以及最近修订的刑法在关于“环境犯罪”的单独章节中规定了严厉的制裁。(七)存在问题 虽然越南认识到环境方面的挑战,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框架来解决这些挑战。但许多战略和法律实施受到严重阻碍,主要包括:政策的不连贯、政治决策的总体自上而下的方法以及对政策执行缺乏控制。首先,环境政策之间存在不一致性。越南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领域针对同一目标的战略有时不相互提及或者相互协调。如气候变化战略 国家绿色增长战略和国家自主贡献中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相关政治行动者之间缺乏联络而造成,政府间的沟通较为有限。其次,由于越南政策制定各领域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关键利益相关者被排除在政治决策程序之外。大多数战略在自上而下的决策制定过程中制定和批准,没有充分考虑次国家层面(如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社区)和重要利益相关者(如民间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代表)的需求、能力和最佳实践项目。再次,不遵守国家政策的行为几乎没有受到制裁。当地方缺乏能力或动力执行国家战略时,国家缺乏有力的监管和处置。一方面,因为负责进行检查的机构严重缺乏人力、财政能力以及机构间联络。另一方面,这些政策也受到来自高层的阻碍或腐败的影响。此外,司法部门也存在人力不足和腐败案件问题。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 越南现行的环境基本法为 2014 年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55/2014/QH13)。同时,越南 2015 年出台了关于指导实施环境保护法的法令(19/2015/ND-CP)和环境影响评估法令(18/2015/ND-CP),以配合基本法的有效落实,增强基本法的可操作性。此外,越南还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单行法,包括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四个方面。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南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的势头,这一时期越南积极采取措施来调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首先,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其次,根据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趋势适时修订相关法律、完善法律体系。如,2014 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增强了执法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为应对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的问题,越南通过了一系列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立法,2003 年渔业法、2004 年森林保护和开发法、2008 年生物多样性法、2015 年海洋和海岛资源环境法等,环境保护法治化在立法层面取得较大进展。再次,在政策与立法基础上提高执法能力,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如,2002 年,越南成立资源与环境部,主管六大领域的工作,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水文气象、勘测和地图,将本来由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部分职责移交给该部,并在各省市县乡设立相应机构。2007 年 3 月,成立了隶属公安部的环保警察局,在各省市成立环保警察处,负责督查各单位生态环保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同年 5 月,政府在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工业部、卫生部、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和水产部成立环境局。但越南仍存在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六、未来六、未来展望展望 根据2021-2030 年国家绿色增长战略和 2050 年愿景,越南设定了多项具体目标,包括:1.到 2030 年,温室气体排放相对于 GDP 降低 15%,到 2050 年降低30%;2.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供应的比例在 2030 年达到 15%至 20%,在 2050 年达到25%至 30%;3.到 2030 年,城市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理率达到 95%,并且公交车队中的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在特别城市和一级城市分别达到 15%和 10%。越南还更新了2021-2030 年国家适应计划,旨在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该计划包括加强政策和预算流程,以及动员气候融资,以实现高影响力和转型结果。泰国泰国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 泰王国(简称: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面积约 51.3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980 万(2020 年数据)。泰国的首都是曼谷,曼谷也是该国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泰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是泰族,占总人口的 85%以上,其余人口包括华人、马来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泰国的政治体制为君主立宪制,政府由总理领导,实行多党制,定期举行选举。泰国在政治上较为稳定,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成员国之一。泰国经济以多元化著称,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泰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其他主要农产品还包括橡胶、木薯和热带水果。制造业方面,泰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制造基地。旅游业也是泰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泰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锡、钨、铅、锌、天然气和石油等。泰国的地形多样,从北部的山地到中部的平原,再到南部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气候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生产。尽管经济发展迅速,泰国仍面临一些社会和环境挑战,如贫富差距、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泰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总的来说,泰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在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 泰国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年均降水大于 1500mm),生物资源丰富,但空气污染(交通、工业、燃煤)、河流污染(生活污水 3/4,工厂废水 1/4)、森林和土壤退化、工业废物和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泰国的空气污染问题严重,主要来源于工厂、能源部门、运输部门、农业废物、生物燃烧,给人民生活健康和国家旅游经济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危害。(一)水环境 泰国年平均降水量为 1560mm,较丰富的降水促进了泰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据 1998 年统计,泰国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为 6698m。泰国河流众多,现有 20 座大型坝(高度超过 15m)在运行。但泰国仍存在着水污染及较严重的用水短缺问题,水污染主要由家庭排水和工厂排水造成。非饮用水是由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危险废物产生的。这是泰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据污染控制部称,农业部门是最大的污染源,2016 年,全国农场每天排放高达 3900 万立方米的废水。工业部门位居第二,每天排放 1780 万立方米。住宅部门排名第三,每天排放 960万立方米。住宅部门的废水处理过程只有 18%的效率,而只有 52%的废水得到处理。(二)大气环境 据泰国民族报 3 月 25 日报道,瑞士空气质量技术公司 IQAir 发布报告,总结了 134 个国家和地区的 7812 个城市的 PM2.5 空气质量数据。报告将泰国列在 2023年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第 36 位(在东南亚国家中列第五名),曼谷在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位列 37 名。该报告称,泰国 PM2.5 超细粉尘平均含量为每立方米空气 23.3 微克(微克/立方米),比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推荐空气质量标准高出 4.7倍,较 2022 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 28%。(三)废物 在泰国,废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泰国工业废物主要类别有液体状有机物残渣、泥状或固体状有机物或无机物、泥状或固体状重金属等。泰国工业废物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异常严重。泰国限制和管理所有有害废物的综合法制仍不完善。(四)其他 土壤 泰国的土壤大致可分为强淋溶土、强风化黏盘土、淋溶土和冲积土。泰国存在着侵占森林和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造成了现有森林大量损失、水资源平衡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和环境恶化等后果。目前,水土流失是泰国环境资源退化的严重问题之一。森林 过去四十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原因包括伐木、采矿、反叛乱战略、在高地推广经济作物、修建大坝和发展旅游业。腐败在林业官僚机构中也根深蒂固。”珍贵的硬木树种,如大红檀,被非法采伐出售,主要销往中国家具市场。这些树木非常珍贵,以至于偷猎者都持枪准备与护林员搏斗。护林员和偷猎者都在枪战中被杀。据半岛电视台 2014 年报道,砍伐率现在已威胁到大红檀在10 年内灭绝的危险。泰国第十二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17-2021)警告称,“目前,该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正在恶化,已成为维持生产、服务和可持续生活基础的薄弱环节。大量的自然资源存量已被用于发展,导致其不断退化。森林资源枯竭,土壤贫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在面临未来缺水风险的同时,现有的水资源供应还无法满足各部门的需求。生物多样性 泰国动植物资源丰富。据 1997 年统计,泰国有高植株植物 11625 种,其中有386 种属于濒危植物。2002 年,泰国有哺乳动物 292 种、鸟类 938 种,以及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近年来,泰国经济发展使得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同时,由于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法律法规不健全及实施能力不足,泰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较大挑战,濒危物种有所增加。三三、环境管理、环境管理 泰国的环境管理体系由多个政府机构和部门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监测环境质量以及管理自然资源。国家环境委员会作为最高环境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环境政策和战略,协调各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是泰国环境管理的核心机构,前身为科学技术与环境部,下辖多个部门具体负责不同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如环境政策与规划办公室(OEPP)、污染控制局(PCD)和环境质量促进局(DEQP)。这些部门分别负责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和规划、监测和控制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推动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能源部负责管理能源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推进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为了应对空气污染,泰国政府交通运输部下属的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办公室(OTP)制定了“交通运输部门 NDC 行动计划”,以实现其国家减排承诺。该计划计划到2030 年将交通运输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41 公吨(占总体减排承诺的 35%)。重点是扩大公共交通和提高日益增多的车辆的燃油效率标准。具体来说,OTP 已决定采取具体的减排行动,例如停车管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引入公共交通基金、扩大铁路网络和升级公交车队。鉴于泰国是东南亚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泰国政府一直在与生产商和工程师合作研究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和相关解决方案。尽管电动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但泰国的充电站数量不足,这为扩张提供了许多机会。TRANSfer项目由德国环境部支持,正在协助OTP制定国家城市交通计划(NUMP),该计划将作为日常监测行动计划和实现泰国雄心勃勃目标的关键机制。总之,泰国在交通领域的努力是基于国内和国际支持,以缓解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并减少碳密集型交通部门的排放。11 公共卫生部则监督和管理涉及公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包括饮用水质量、空气质量和废物处理等。地方政府在环境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负责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和监督,确保国家政策和法规在地方层面的执行。泰国还设立了环境保护基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项目和研究,提供财务支持和激励措施,推动环保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泰国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环境质量促进和保护法、大气污染控制法和废物管理法等,为环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泰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合作,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政府重视公众参与,通过环境教育、宣传和社区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总 11 https:/earth.org/country/thailand/的来说,泰国通过多部门合作和综合管理,逐步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应对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 泰国没有专门的国家环境战略与规划。泰国现有有关的环境战略,主要分布在泰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72021)中。其核心是以充足经济哲学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通过高效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确保水资源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高效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确保水资源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温室气体减排效率,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环境目标。泰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旨在到203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20%,并在技术开发、财政资源和能力建设支持等国际社会援助下进一步上升到 25%。截至 2017 年,他们已经实现了 14.09%的温室气体减排。虽然泰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 0.7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在未来 30 年气候变化影响的“极端风险”类别中,泰国排名第 13 位。根据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能源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部门,包括发电、运输、工业、办公室和家庭。截至 2016 年,该部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77%。简而言之,泰国的总体目标正在按计划实现,各项计划将在下面介绍。泰国宣布了一项拟议的减排行动,并提供财政支持。上网电价、税收优惠和投资资金渠道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为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计算机及零部件和汽车等碳排放最密集的行业严重依赖廉价的化石燃料。此外,泰国政府还公布了首部国家适应计划(NAP),旨在通过水资源管理、农业、粮食安全等塑造一个气候适应型社会。此后,泰国将气候变化适应纳入关键部门政策和计划,如农业气候变化战略(2017-2021)、公共卫生气候变化适应计划(2018-2030)和 20年水资源管理总体规划。虽然总体承诺听起来很宽泛,没有具体的数据和实际措施的支持,但它仍然从多个方面展示了泰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尽管泰国的计划雄心勃勃,且进展顺利,但由于巨大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财政能力成为阻碍泰国发展的因素。泰国目前既没有足够的财政投资,也没有足够的电力基础设施。尽管泰国希望通过财政激励来贡献其 NDC 计划,但其经济状况(如各行各业和国家财富)似乎与该计划不相符。此外,泰国缺乏技术知识和人才来支持正在进行的计划。幸运的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 2018 年到 2021 年 12 月向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拨款共计 481,500 美元。简而言之,泰国是否有能力在没有国际支持的情况下完成这项任务仍是一个大问题。12 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 12 https:/earth.org/country/thailand/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立法议会负责制定法律,行使国会和上、下两院职权。泰国属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作为法院判决的主要依据。作为东南亚地区相对发达的国家之一,泰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立法。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泰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泰国关于环保的基本法律是 1992 年修正的国家环境质量促进和保护法,该法案规定了商业运作时必须考虑的环保因素,如商业部门须确定污染控制措施,必须拥有废气、废水、废物处理系统以及各种工具或设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污染,如水、空气、噪音和危险废物污染等;确定参与污染产生的人员的职责和责任等。其他环保法律法规主要有:1961 年颁布的国家公园法、1964 年颁布的国家森林保护法、1979 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1978 年颁发的泰国工业区管理局法、1979 年颁布的建筑控制法、1992 年颁布的公共卫生法、1992 年颁布的清洁和秩序管理法、1992 年颁布的工厂法、1992 年颁布的有害物质法、2000 年颁布的土地挖掘和填埋法、1995 年颁布的总理办公室关于防止和消除石油污染法规、2000 年颁布的总理办公室关于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条例、2004 年颁布的总理办公室关于防止和消除石油污染法规、2008 年颁布的国家旅游政策法等。六、未来六、未来展望展望 泰国目前在环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目标,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并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1.净零排放目标:泰国设定了到 2065 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并计划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增加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来实现。2.国家绿色增长战略:泰国的 20 年国家战略(2018-2037)包含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一致的目标,特别关注消除贫困、优质教育、清洁水和卫生设施、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以及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3.碳定价和温室气体减排:泰国通过世界银行的市场准备伙伴关系(PMR)项目,设计和部署了新的碳定价工具,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到 203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0-25%。4.生物多样性保护:泰国保护了其 18.55%的陆地面积和 4.37%的海洋区域作为海洋保护区,并正在制定生物多样性法案以更有效地管理和分享基因资源和相关利益。5.清洁能源转型:泰国的电力发展计划(PDP)旨在大幅增加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改善能源效率。6.可持续交通和空气污染治理:-泰国在交通部门实施了减排行动计划,包括扩展公共交通、提升车辆燃油效率和发展电动车基础设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些政策和目标显示了泰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承诺,致力于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显著的环境改善和经济转型。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 马来西亚联邦(简称: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分为西马来西亚和东马来西亚两部分,总面积约 33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275 万。首都是吉隆坡,行政中心位于布城。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包括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官方语言为马来语。马来西亚的政治体制为联邦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为最高元首(苏丹),政府由首相领导。马来西亚经济多元化,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棕榈油、电子产品和旅游业。马来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棕榈油和橡胶生产国之一。马来西亚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多雨,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资源包括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锡、铜和铁矿石。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改革,致力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马来西亚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在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 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海洋性气候,无明显季节变化,终年炎热、潮湿、多雨(年均降水大于 3000mm),水资源丰富、生物、石油资源丰富,但空气污染(工业、交通、化石燃料燃烧)、水污染、森林砍伐、固废管理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水环境 马来西亚每年可以获得的水资源总量约为 5800 亿 m,主要源自其 150 多个河流流域,全国用水的 98%是取自河流(余下的来自地下水)。2007 年马来西亚平均每人每年可再生水供应量为 22100m。近十余年,马来西亚的河流系统遭到破坏和退化,水资源质量显著下降,主要源于对废物和有毒物质的不合理排放,水资源流域的非可持续发展。受污染河流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马来西亚河流和湖泊的主要污染物是生化需氧量(BOD)、氨氮(NH3-N)和悬浮固体(SS)。高 BOD 主要是由制造业和农业工业产生的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的污水造成的。NH3-N 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畜牧业和其他液态有机废物,而 SS 的来源主要是土方工程和土地清理活动,这些活动的去除通常通过使用沉淀和/或水过滤器来实现。河流和湖泊的污染使得供水商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自来水的稳定供应和饮用水的供应。另一方面,该国海水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悬浮固体、大肠杆菌和油脂,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是固体废物填埋场、放射性垃圾填埋场等。(二)大气环境 马来西亚较早开始解决空气和其他环境问题,空气质量较好,但跨界雾霾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马来西亚政府于 1988 年建立了马来西亚推荐大气环境质量导则(RecommendedMalaysianAirQualityGuidelines),规定了几种空气污染物的合理浓 度 范 围。马 来 西 亚 参 照 美 国 污 染 标 准 指 数 建 立 了 空 气 污 染 指 数(AirPollutantIndex,API)来表示空气质量。监测站主要测定 5 种污染物: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臭氧。API 报告的等级从 0 开始。0 到 50 的分数被认为是良好的,51 到 100 的分数是中等的,101 到 200 的分数是不健康的,201 到 300 的分数是非常不健康的,任何高于 300 的分数都是危险的。如果 API 超过 500,就会在报告区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2005 年巴生港口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非必要的政府服务将被暂停,受影响地区的所有港口和学校都将关闭。报告区域内的私营部门商业和工业活动可能会被禁止。近年来,马来西亚工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化石燃料的使用,家用电器排放氟利昂等现象使得空气污染问题加剧。(三)废物 20012005 年,马来西亚全国的固体废物产生量由 1.62 万吨增长到 1.91 万吨,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3 万吨。据 2008 年统计,大约 90%的固体废物被填埋,全国共有 291 个填埋场。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固体废物管理全面私有化的国家,将全国五个区域的固体废物(不包括危险废物)管理分别特许承包给四个公司,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则承包给一个联营企业。(四)其他 生物多样性 马来西亚动植物,森林资源丰富。1995 年马来西亚森林面积约为 18.91 万 k,在国土总面积中占比高达 57.5%。由于马来西亚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依托于丰富的森林资源,马来西亚专门设立各机构并制定各种林业政策来保护森林资源。此外,马来西亚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到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并积极推动与环境相关的国际公约的实施和委员会的成立。马来西亚拥有 15,500 种高等植物、746种鸟类、379 种爬行动物、198 种两栖动物和 368 种鱼类。马来西亚还有 286 种哺乳动物,其中 27 种是特有的,51 种受到威胁。其中一些哺乳动物在马来西亚半岛 和东马来西亚都有发现。前者有 193 种哺乳动物,而后者有 215 种。马来西亚本土的哺乳动物包括亚洲象、印度支那虎、豹猫和大肚猪。濒危物种包括猩猩、老虎、亚洲象、马来貘、苏门答腊犀牛和新加坡圆叶马蹄蝠。马来西亚半岛的热带湿润阔叶林由 450 种鸟类和 6,000 多种不同树种组成,其中 1,000 种是自然生长在喀斯特地貌中的维管植物。马来西亚东部的雨林更为茂密,有超过 400 种高大的龙脑香科植物和半硬木。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 (一)科学、技术、环境和气候变化部 马来西亚能源、科学、技术、环境和气候变化部(简称 MESTECC)成立于 1973年,原名技术、研究和地方政府部,系马来西亚环境事务的牵头机构。1976 年,该部门更名为科学、技术和环境部。2004 年 3 月 27 日,该部门改组为两个部门,即科学、技术和创新部(MOSTI)和自然资源和环境部(NRE)。其中,科学、技术和创新部(MOSTI)受托监督和促进马来西亚科学、信息和通信技术、多媒体和创新领域的发展。2007 年,科技功能划分为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航天和海洋产业集群和科技核心集群。2016 年 10 月 3 日,再次重组,重点加强和推动研发生产和创新的商业化项目。2019 年 8 月 8 日,科学、技术和创新部(MOSTI)与来自能源、绿色技术和水资源部的绿色技术和能源司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部(NRE)的环境管理和气候变化司三部门合并,组成能源、科学、技术、环境和气候变化部(MESTECC)。其中下属原子能许可委员会与环境部主要负责与环境相关要素的保护职能。(二)水土资源部 马来西亚水土资源部主要负责监督马来西亚的水、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矿产、灌溉、排水、土地、测绘和森林的管理,以及马来西亚海岸公园的管理。(三)原子能许可委员会 原子能许可委员会目前系能源、科学、技术、环境和气候变化部(MESTECC)下属机构。该机构成立于 1985 年 2 月 1 日,是根据 1984 年原子能许可法案 Act304第 3 节规定的监管机构。该委员会被置于首相署的职权范围内。1990 年 10 月 27日,原子能许可委员会划归科技创新部(MOSTI)管辖,但放射性物质医疗应用的许可机构受卫生部(MOH)监管。原子能许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放射性和核材料的生产、应用和使用进行控制和监督,并就相关事项向部长和政府提供建议。其监管马来西亚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和管理,并通过颁发执照给被许可人,许可程序和条件来执行废物管理的相关政策。(四)环境部 环境部(DOE)系能源、科学、技术、环境和气候变化部(MESTECC)下属机构。根据环境质量法(EQA)于 1974 年 3 月 14 日在宪报刊登的环境质量法(EQA)的公告,马来西亚于 1975 年宣布成立环境司。1983 年,该司更名为环境部,负责管理和执行 1974 年环境质量法和 1984 年专属经济区法第四部分;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确保和维持健全的环境管理。其中环境质量委员会是根据 1974 年环境质量法案(AKAS)(修订案)2012 年第 4 条第 1 款的规定成立的机构,其职责是根据环境质量法案(AKAS)第 4 条第 1 款提供意见、建议并就部长提交给它的任何事项提出建议。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 马来西亚环境管理和保护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进行,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由国家政府及其下属有关部门制定环境相关政策。马来西亚国家环境政策(DASN)目标包括:为今世和后代创造清洁、安全、健康和富有成效的环境,在社会各界参与下保护国家独特而多样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模式消费和生产。(一)环境教育 马来西亚政府全面促进环境教育和认识,根据21 世纪议程的建议,纳入信息传播和培训。如设计和引入全面的正式和非正式环境教育和培训战略以及信息传播方案,为环境教育方案制定相关方法和材料,为环境与发展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建立国家英才中心,在地方和国家层面促进非正规教育活动,提供有关环境和发展的公共信息服务,鼓励公众和学术讨论环境和发展问题等。(二)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马来西亚注重采取政策措施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土地、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水等资源的生产能力方面。如马来西亚政府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发展规划,评估发展项目可行性时,必须考虑环境影响;定期更新国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清单和审计,以作为政策制定和决策的指南;建立自然资源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土地使用规划和实施应基于环境评估;国家的森林资源应采取可持续管理,海洋、沿海地区、湖泊、河流、红树林和海洋湿地、岛屿、海草和珊瑚礁应以无害环境的方式进行管理;制定预防和减少污染的控制措施和鼓励政策等。(三)建筑 马来西亚建筑一体化光伏技术应用(MBIPV)(20052010)项目是为了促进增加对光伏技术的使用而推出的。该项目使马来西亚的 BIPV 装机容量增加约 330%,将成本降低约 20%。政策规定,获得绿色建筑指数证书的建筑物业主有权获得 100%的税收豁免,避免额外的资本支出且首批业主免交印花税。(四)交通 在马来西亚混合动力汽车的特许持有人可获 100%的进口税和新的混合动力汽车 50%的消费税豁免。政府完全免除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及摩托车的进口和消费税,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政府也在积极鼓励生产混合动力或电动汽车,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先驱者资格或投资税收津贴等给予各种激励措施,以鼓励使用公共工具的“绿色转型”。(五)塑料袋 马来西亚禁止发放塑料袋的工作始于槟城州政府。槟城和雪兰莪分别于 2009年和 2010 年开始在本州禁止发放塑料袋。槟城州禁止所有零(售商发放塑料袋。若零售商向顾客提供塑料袋,该顾客将被收取每袋 20 仙的费用,该资金将捐赠给槟城的穷人。雪兰莪州政府则规定周六不提供塑料袋。2011 年,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在周六发放塑料袋。并通过征税或其他方式限制塑料袋的使用的行为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 由于受英国统治时间较长,马来西亚法律制度受其影响较深。1906 年,马当红树林保护区(MMFR)被指定为永久森林保护区,自 1908 年以来一直受到林业部的密切监测和维护。1963 年,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后,继续沿用 1957 年宣布独立时颁布的马来西亚宪法,并改名为马来西亚联邦宪法。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法律文化也通过不同途径传入马来西亚,经数十年发展,马来西亚国内法律体系得以形成。马来西亚法律渊源主要包括普通法、成文法规、习惯法和本土法、伊斯兰教法以及国际法。宪法是马来西亚最高法律,规定了独特的双重司法制度世俗法律(刑事和民事)和伊斯兰教法。马来西亚环境基本法主要是1974 年环境质量法。根据1974 年环境质量法,投资者必须在提交投资方案前进行投资环境影响评估,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尽量减少废物的排放,把预防污染作为生产的一部分。1978 年通过了清洁空气法,限制了工业和汽车排放。然而,空气污染物仍然是马来西亚城市的一大问题。1984 年国家森林法旨在实现可持续森林管理,但该法案尚未得到执行。投资环境影响评估的法规包括1990 年马来西亚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和1994 年环境影响评估准则(涉及海边酒店、石化工业、地产发展、高尔夫球项目等)。六、未来六、未来展望展望 马来西亚已经制定了多项未来环境发展目标,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目标和政策:1.净零排放目标:马来西亚承诺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计划显著增加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到 2050 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源的 50%以上。2.十二马来西亚计划(12MP):12MP 侧重于推动循环经济和综合水资源管理,以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该计划强调数据管理和公众参与,以实现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3.能源转型:马来西亚的能源转型路径包括增加电气化和能源效率,特别是在工业和交通部门。预计到 2050 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显著增加,每年超过 40 万辆。4.2024 年预算:2024 年预算重点支持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包括通过税收减免和其他激励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投资。例如,预算包括对公司投资碳项目的税收扣除,以及支持社会企业和中小企业采用可持续和低碳实践。5.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马来西亚致力于实现联合国的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并已制定了国家SDG 路线图。政府成立了由总理领导的国家 SDG 理事会,以监督和协调 SDG 的实施。6.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 Petronas 制定了到 205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战略,并在其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优先考虑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政策和目标显示了马来西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坚定承诺,致力于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显著的环境改善和经济转型。缅甸缅甸 一、国家概况一、国家概况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TheRepublicoftheUnionofMyanmar),是一个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部的国家。它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海岸线长达 3200 公里。缅甸因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古代被称为黄金地球,是东南亚与孟加拉国,印度,中国,老挝和泰国接壤的最大国家。土地总面积约为 677,000 平方公里。它大约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的面积和英国和法国的总面积。该国从北到南绵延 2090 多公里,东西长 925 公里。它在印度洋有 2832 公里长的海岸线。超过 50的土地面积覆盖着森林。缅甸主要属于三季热带气候,即:炎热季节,雨季和寒冷季节。中部和下部地区的平均温度从 32 摄氏度到北部高地的 21 摄氏度。缅甸联邦人口超过 4900 万。全国分 7 个省、7 个邦和联邦区。省是缅族主要聚居区,邦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联邦区的首都是内比都。缅甸是 135 个民族的联盟,但主要种族是克钦族,克耶族,卡兰族,钦族,孟族,缅族,若开邦和掸族。90的缅甸人信奉佛教。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1948 年独立后到 1962 年实行市场经济,19621988 年实行计划经济,1988 年后实行市场经济。据缅甸官方媒体报道,2023-2024 财年缅甸吸引外资 6.61 亿美元,主要投资来源国包括新加坡、中国、泰国等。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和工业等领域。这是一个转型经济,从26 年的中央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国内和对外贸易中鼓励和发展了私营部门。几乎所有经济部门都允许外国投资。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要部门。在工业中,中小型企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优先地位。缅甸具有巨大的长期经济发展潜力。二、环境状况二、环境状况 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区域,小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亚热带。由于季风的影响,缅甸全年气候可以分为热季(3 月至 5 月中旬)、雨季(5 月中旬至 10 月)和凉季(11 月至次年 2 月)。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20-2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25-30,雨量丰沛,主要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季节。降雨量因地而异,内陆干燥区 500-1000 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区 3000-5000 毫米。缅甸地形北高南低,地形结构呈马蹄状,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靠近中国边境的开卡博峰海拔 5881 米,是全国最高峰。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之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较为低平 10。(一)水环境 缅甸国内河流密布,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两大水系覆盖全国,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江和湄公河。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均发源于中国。伊洛瓦底江为缅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积 43 万平方千米,萨尔温江为缅甸第二大河,流域面积约 20 万平方千米。湄公河由西双版纳进入缅甸,主要流经缅甸掸邦与老挝、泰国的边境线。缅甸水能资源超过中南半岛其他 4 国(越、老、柬、泰)的总和,位居东盟国家之首。缅甸水利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占东盟国家水利资源总量的 40,但由于缺少水利设施,尚未 得到充分利用。缅甸利用水力发电潜力很大,截至 2018 年 9 月底,缅甸水力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 57.7%,水力发电依然是缅甸的主力电源。(二)大气环境 缅甸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在 191 个国家中排名第 113 位。尽管如此,2021 年,缅甸政府承诺在 2021-2030 年将至少减少 2.4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相对应的是,美国仅 2021 年就排放了 55 亿吨二氧化碳。不过,2021 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导致包括这一目标在内气候目标的至今难以实施。2021 年 2月,缅甸全国民主联盟(NLD,简称民盟)政府在一场军事政变中被推翻。此后,在抵抗力量的反击下,该国经历了三年的动荡和流血冲突。在动荡的局势中,计划建设的大规模太阳能项目、为环境领导者提供的培训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努力都被搁置了。一些专家认为,国家为实现化石燃料转型和其他气候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几乎化为泡影。然而,在第 16 份全球气候风险指数年度报告中,在最易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国家里,缅甸位列第二。(三)废物 缅甸已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巴塞尔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积极配合国际社会实施的环保计划。缅甸总统吴温敏强调称,缅甸已规划国家废物管理战略计划(2017-2030),将会国家级、城市级、镇区级着重实行减少“Reduce”、重用“Reuse”、回收“Recycle”等3RActions。目前,缅甸曼德勒市已展开实施此计划,呼吁其他城市也制定符合地区的废物管理制度有序地处理废物。我们也要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实行回收废物制度。(四)其他 森林 截至 2020 年 9 月底,缅甸全国林地面积约 3440 万公顷,原始森林面积 134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45,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南部。中部勃固山脉是柚木的主要产区。缅甸植物种类有 8570 种,林业种类有 2300 种,其中乔木 1200 余种。缅甸盛产柚木和各种硬木,可供采伐的柚木面积约 610 万公顷,世界 60的柚木储量和国际市场上 75的柚木均产自缅甸。缅甸还盛产檀木、鸡翅木、铁力木、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种硬木和名贵硬木,硬木潜在年产量约 130 万吨。此外,缅甸还有丰富的竹类和藤木资源。缅甸新政府注重林业资源保护,2014 年 4 月开始,缅甸政府禁止原木出口;2017 年 11 月底,缅甸国家投资委员会暂停审批使用缅甸原始森林出产的木材原料加工厂项目。矿产资源 缅甸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 6 个成矿带。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锌、铝、锑、锰、金、银等,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缅甸现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铜、铅、锌、银、金、铁、镍、红蓝宝石、玉石等。缅甸的宝石、玉石、翡翠举世闻名,翡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缅甸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2019 财年缅甸出口矿产品 14.7 亿美元。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三、环境管理三、环境管理 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下设机构包括 6 个业务管理部门、5 个企业和 1 个大学(缅甸联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2022)。缅甸目前环境保护立法仅出台环境保护法一部综合性法律,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外,尚缺乏相配套的单行法、实施细则、环境标准。根据缅甸投资委员会(MIC)对电力项目报批程序的规定,投资者在缅甸开展投资项目,在向 MIC 报批投资许可时,项目环评报告将作为投资许可申报附件,且环评报告需取得环保部批复。目前,由于缅甸国内环保部门审批效率低、耗时长,MIC 仅要求投资者提供项目环评报告初稿即可,可事后取得环保部的批复。四、环境政策四、环境政策 缅甸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可持续、繁荣和包容的气候适应型低碳社会,造福今世后代。缅甸气候变化政策的目的是为以下方面提供长期方向和指导:在缅甸采取和促进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行动;(b)以迭代和渐进的方式将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考虑纳入缅甸的国家优先事项以及所有层面和部门;做出决策,为可持续、低碳、气候适应型发展创造和最大化机会,确保所有人受益。缅甸政府持续加大森林保护力度,采取多项措施打击违法砍伐行为。自 2014年 4 月起,缅甸政府禁止原木出口。2017 年 11 月,缅甸国家投资委员会暂停审批使用该国原始森林出产的木材原料加工场项目。缅甸国家木材公司也制定了逐步减少木材采伐量的计划。缅甸林业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约 2300 种,包括常用于建筑、家具的乔木、柚木、花梨木等硬木,以及竹类和藤木资源等,林业是该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但因采伐过度等不利因素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2010 年至 2020 年,缅甸的森林面积每年减少 29 万公顷。五、环境法律五、环境法律 缅甸环境保护部门为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根据职能分工,涉及保护环境的相关政府部门还有农业、畜牧与灌溉部、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农业服务局等。缅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缅甸动物健康和发展法、缅甸植物检验检疫法 缅甸肥料法 缅甸森林法 缅甸野生动植物和自然区域保护法和环境 保护法。缅甸环境保护法由联邦议会通过并由总统吴登盛签署于 2012 年 3 月30 日正式颁布,依据该法制定的环境保护条例于 2014 年颁布。六、未来展望六、未来展望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梭温副大将表示:由水、空气、土地组成的生物圈,与由人类组成的地球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必须注意保护和保存环境,以免对人类社会完成损害;绿色发展标准对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缅甸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良好,为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我们优先考虑通过自然解决方案进行绿色发展和投资活动;为推动缅甸绿色发展,我们还制定并实施了绿色经济政策框架;以推广绿色旅游为契机,我们曾沿着缅甸南部海域进行过水下探索和探索;为了实现 2015 年巴黎协定的目标,缅甸正在国家层面努力减少和适应气候变化;在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由于参与开采和消费的都是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需要共同努力,成为对话伙伴国家的榜样;在这里,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重申绿色发展承诺,践行我们的诺言和职责。东南亚地区的气候治理政策及行动东南亚地区的气候治理政策及行动 东南亚尤其是东盟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洪水高发,也是世界生物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区域面临森林锐减、水和大气污染、工业污染排放、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东盟的气候治理政策及行动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认知共同体”路径很好地刻画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首先,推动气候变化问题进入东盟政治议程并传播气候变化问题的共有知识。1978 年东南亚国家就成立了东盟环境专家组,并于 1989 年将其升级为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下设多个工作组,其中 2008 年设立的东盟气候变化工作组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门机构。本质上这就是一个认知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对气候变化治理问题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政策目标。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主要负责为东盟首脑会议和东盟环境部长会议提供政策研究咨询,揭示气候变化与东盟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相关和因果关系,以及传播气候变化的共有知识等工作。这一认知共同体越来越强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对于东盟国家的危害,也越来越关注自身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脆弱性;相应地,东盟国家决策者和民众对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加深的过程。可见,这一专家网络对东南亚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者和民众对气候变化和治理问题的认知及态度。其次,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为形成东盟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性安排提供政策解决方案和思路,影响东盟国家决策者的气候政策偏好。东盟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关,主要负责对东盟当前以及未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而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是东盟处理环境问题的专门机构,自 1981 年以来每三年召开一次会议审查地区环境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讨论新合作项目以及确定解决方案,在举办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的其他年份,则举办东盟环境部长非正式会议。作为东盟讨论气候变化议题的最高机关,东盟首脑会议早期针对环境治理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1997 年发表的东盟愿景 2020还提出了建立“清洁绿色东盟”的目标;东盟首脑会议从 2007 年开始发布专门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宣言,内容也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而作为处理地区环境的专门机构,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 1992 年首次提出要采取紧急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06 年会议上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宿务决议将气候变化议题列为环境宣言的组成部分,2012 年会议通过了东盟环境曼谷宣言和东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19 年会议将气候变化和海洋垃圾污染等新出现的核心问题视为需要地区采取集体行动来解决的巨大挑战并通过了东盟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东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是东南亚地区气候治理的行动指南,东盟国家共同采取适应行动、减排行动、基金投资、技术转移等综合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东盟环境部长会议正是这些共同政策和合作行动的“幕后推手”,专家组成的认知共同体通过负责修订东盟环境非正式会议形成的草案并提 交给东盟环境部长会议审议表决,使其传播的气候变化相关共有知识对气候治理的决策和执行产生影响。在东盟就气候治理形成合作的共识后,认知共同体的影响还将继续维持地区合作制度的存续以及推进气候变化共有知识的更广泛传播。从最初的设定议程和框定议题,到广泛地传播其内部的共有知识,认知共同体都在借助其跨国网络产生现实影响:一方面,认知共同体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纳入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框架内以进一步提升其战略高度,并推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实施的具体机制,包括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东盟跨界烟雾污染协定(AATHP)、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机制(REDD)、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协议(AADMER)等;以东盟环境高官会议为代表的认知共同体还提出了建立农作物灾害保险和损失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后来被写入东盟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并转化为实践行动。另一方面,认知共同体不仅推动制定了东盟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定期举办“东盟环境年”活动,还推动实施生态学校计划和环境可持续示范城市计划,开展东盟环境可持续发展电影节活动等,致力于加强东盟国家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对地区气候治理产生更广泛深刻的影响。认知共同体在东盟的气候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体成员在气候领域不但有着共同知识和共同信念,而且有着共同的政策目标,推动了东盟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东盟各方还需形成合力,继续基于灵活有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通过实施减排和适应措施,增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9-29 4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为下一代添蓝”-2024妇幼人群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科普手册(19页).pdf

    1科普手册妇幼人群如何应对空气污染23目 录1244781010121415161616242526如何做好防护一.为什么要做好防护二.如何做好防护三.患有基础疾病母婴群体的防护注意事项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复合暴露风险防范建议个人如何采取行动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导语 前言关于空气污染一.什么是空气污染二.空气污染从哪里来三.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对妇幼人群的健康影响一.为什么要重点关注妇幼人群二.备孕、怀孕期间暴露于空气污染的潜在危害 和影响三.空气污染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影响四.气候变化加剧健康影响4人人皆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关注自己与孩子的健康生活科学应对空气污染同时还是各自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现在就从打开这本手册开始佟明坤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博士生黄新皓 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 秘书处负责人朱 妍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传播主管薛 涛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员朱 彤 中国科学院 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院 教授 闫世东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党委书记、主任李鹏辉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公共传播室负责人张 琳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项目主管刘汝琪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项目主管刘明明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传播经理万 薇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中国项目总监陈 聃 独立插画师苏 玥 设计师梁 缘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高级传播官员作 者审 阅策 划设 计1清洁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关乎着我们的呼吸健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99%的人口暴露在超出 WHO 空气质量指导值的空气中。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风险因素,儿童则面临更大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威胁。这些环境风险因素可能会影响下一代的孕育、出生和成长,生命早期的暴露甚至会对整个生命历程造成健康影响。2013 年以来,我国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为“蓝天保卫战”)为代表的政策文件和措施,强有力推动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快速改善的“黄金十年”,让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在彻底扭转空气污染态势的同时,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也带来可观的健康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我们的研究显示,通过“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的实施,如综合考虑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暴露水平变化,“大气十条”期间预期寿命增加约 2 个月,“蓝天保卫战”期间预期寿命增加约 4 个月。随着空气质量健康效应的证据越来越多,WHO于 2021 年制定了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提出更为严格、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如果将这份国际指南作为清洁空气的理想目标,我国的空气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进而可获得更大的健康收益。更深度的空气污染治理,可以使得婴幼儿、儿童、孕妇等易感人群,得到更大程度、更加完善的健康保护。新生儿的孕育和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生存质量,还关乎家庭、社会和民族未来福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如何提高妇幼人群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妇幼人群的健康防护,要先从了解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知识开始,再到采取有效的防护方法、做好应对。基于此,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以及墨迹天气,共同编制和发布“为下一代添蓝”科普手册。手册主要面向新生代父母,旨在提升其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的认知,提高其采取行动、做好防护的能力,切实保障妇幼健康。同时,我们欢迎和鼓励相关环境教育机构、妇女儿童发展机构和科普平台出于提升社会福祉、非盈利性目的使用本手册。前 言23关于空气污染关于空气污染关于空气污染关于空气污染一.什么是空气污染所谓空气污染是指直接排放到大气的污染物以及由它们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的浓度达到了危害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的现象。人类活动及自然过程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各样的物质,当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超过了正常水平,并在大气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进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或其他环境要素(如气候、水体)产生不良效应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污染的形成及危害程度,不仅是以空气中是否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来衡量,还需考虑其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等因素。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按照物理状态按照形成过程气态颗粒物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我国 2012 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所规定的大气污染物包括:前六项为我国开展常规监测和发布的污染物。其中,细颗粒物(PM2.5)、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的长期和短期暴露所带来的不利健康效应备受关注。二氧化硫SO2苯丙 a 芘BaP一氧化碳CO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臭氧O3二氧化氮NO2铅Pb细颗粒物(PM2.5)也称可入肺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m 的颗粒物。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气体之一,90%以上存在于离地面 1050 千米的平流层内,可有效阻挡太阳光的紫外辐射,对人类和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如果近地面的臭氧浓度较高,则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浓度水平受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天为佛、在地为魔PM2.554长时间、大范围臭氧污染一般从每年 4 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0 月,其中 68 月份浓度比较高。二氧化氮(NO2)是低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通常与一氧化氮(NO)共同统称为氮氧化物(NOx)。在城市地区,二氧化氮(NO2)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NO2也是 O3污染的前体污染物,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NO2浓度高的地区往往也会出现 O3高值。13点15点17点二.空气污染从哪里来大气污染物具有人为的和天然的两种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自然界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都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与人为源相比,由自然界各种过程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少、浓度低。化石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农业活动排放生物质燃烧自然尘森林、草原火灾火山活动森林排放海浪飞沫海洋浮游植物、海洋表层人为源自然源一天当中臭氧浓度变化持续高值逐渐降低76三.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体维持生存每天要吸入 1012 立方米的空气,清洁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必需条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载有明确证据表明,空气污染有害人类健康,且甚至可在很低的浓度水平导致损害。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发布的全球空气状况 2024显示,2021 年全球约有 810 万人的死亡与空气污染有关。此外,空气污染由 2015 年以来的全球第五大死亡风险因素上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室外空气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环境风险,也是全球范围内可避免的主要致死和致病原因之一。空气污染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中风心脏病肺癌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气候变化当前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且未来很可能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交互影响,二者可独立产生不良健康影响,也会共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从而加剧影响。老年人、妇女、儿童、心肺疾病患者,是对空气污染的短期和长期健康影响更为敏感的人群。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推动空气污染治理可以减少孕妇孕期的患病风险,避免妊娠失败及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出生结局,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和儿童疾病的发生概率,使家庭迎来健康、有活力的新生命。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对 PM2.5短期暴露引发的死亡风险有较高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人。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呼吸系统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升高显著相关,长期暴露与青少年高血压风险增大相关,年幼者更易受影响。89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对妇幼人群的对妇幼人群的健康影响健康影响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对妇幼人群的对妇幼人群的健康影响健康影响一.为什么要重点关注妇幼人群妇幼人群是空气污染暴露的易感人群,生命早期是空气污染的高度敏感时期。相比于一般人群,孕产妇、胎儿和婴幼儿因处于特别生理时期,是空气污染暴露的易感人群。生命早期阶段被认为是一个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的时期,许多生理系统正处于发育和成熟的关键阶段。儿童呼吸频率和代谢率较高,其每公斤体重所吸入的空气量相较于成年人高。儿童呼吸系统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尚不成熟,极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而对发育中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损害。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发布的全球空气状况 2024报告指出,五岁以下儿童对空气污染更为敏感,其健康受到的负面影响包括:在婴儿时期,由环境空气污染引起的症状或健康状况可能导致儿童时期严重疾病的发展。生命早期遭受不利环境暴露或不适生存条件将决定其一生的健康状况。儿童时期婴儿时期早产出生体重不足肺部感染哮喘2021 年,全球 70 多万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与空气污染暴露有关,使空气污染成为该年龄组儿童早逝的第二大风险因素,仅次于营养不良。然而,空气污染对妇幼人群的健康影响尚未得到全面评估,这导致了相关干预措施的延迟。儿童早逝的前五大风险因素营养不良空气污染高温或低温 烟草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1110空气污染影响生育过程的多个阶段二.备孕、怀孕期间暴露于空气污染的潜在危害和影响孕前孕中分娩新生儿儿童期生育力下降孕期疾病新生儿疾病儿童期疾病精子质量下降卵巢功能紊乱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流产、死胎低出生体重/早产出生缺陷儿童死亡呼吸道感染贫血备孕期间怀孕期间空气污染会造成生育力下降,导致出生率下降。空气污染会损害母婴健康,增加妊娠期高血压与糖尿病风险,并导致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综合环境暴露对自然生育力和妊娠失败的影响,经覆盖欧洲、美洲和亚洲国家的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可以发现,空气污染与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有关。生命早期的健康 损 伤 会 增加儿童期乃至成人期疾病负担,造成巨大的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孕期空气污染暴露能够显著增加妊娠期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危害母婴健康的首要因素之一,可导致妊娠期缩短、乃至产妇和胎儿死亡。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指出,每年有 276万例低出生体重和 587 万例早产可以归因于室内外的 PM2.5暴露。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孕期 PM2.5暴露造成的低出生体重和早产与慢性肺部疾病、脑损伤、败血症等多种婴儿疾病有关,可间接导致全球近 50 万例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夭折。孕期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婴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风险。早产(婴儿在妊娠37 周之前出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空气污染会损害生殖细胞,导致生殖功能障碍,加大自然受孕难度。对于女性来说,PM2.5暴露会扰乱女性生殖激素水平,造成卵巢功能损伤,与吸烟等不利影响因素类似,从而增大备孕难度。对于男性来说,PM2.5可以通过破坏血液睾酮屏障的完整性来改变精子产生的微环境,从而影响精子的产生和精子质量。PM2.5暴露会增加妊娠失败风险,造成自然流产和死胎。有证据表明,PM2.5能够穿过胎盘屏障,其有害物质可能直接造成胎儿损伤,严重时引发胎儿致畸、致死。1312三.空气污染对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影响四.气候变化加剧健康影响空气污染增加婴幼儿死亡风险。空气污染对儿童死亡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危害效应。空气污染增加儿童疾病风险。PM2.5暴露与儿童罹患呼吸道、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风险相关。气候变化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妇幼人群的健康威胁。全球温度升高带来了次生灾害,部分地区干旱加重,使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大大增加。野火产生的烟雾是细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它使得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浓度上升,从而对孕产妇和儿童身体造成危害。1514如何做好防护如何做好防护如何做好防护如何做好防护一.为什么要做好防护二.如何做好防护在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空气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在做好防护与防护不当、没有防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取有效个体防护措施可降低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显著降低室内 PM2.5浓度,从而减少孕妇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的风险,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查询空气质量指数(AQI)要想做好科学的预防与防护,识别空气污染状况是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学会“查”,也就是查询空气质量指数(AQI)。AQI 是什么?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旨在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引。AQI 的数值越大、级别越高,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也就越大。AQI 的数值范围通常是从 0 到 500。不同的数值区间,对应不同的空气质量指数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颜色,以便于公众理解和采取相应的健康保护措施。AQI 怎么查看?AQI 分为 6 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颜色。公众在查看AQI 时,无需记住具体数值或级别,只需关注 6 个类别及其对应的颜色,即优(绿色)、良(黄色)、轻度污染(橙色)、中度污染(红色)、重度污染(紫色)、严重污染(褐红色)。据此,再按照不同类别下建议的健康保护措施,采取相应行动。孕(备孕)产妇、儿童群体作为易感人群,对污染天气的健康防护需要特别关注。050 优 101150 轻度污染201300 重度污染51100 良 151200 中度污染300 严重污染健康影响: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建议措施: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健康影响: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建议措施: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健康影响: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建议措施: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健康影响: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建议措施: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健康影响: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建议措施: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健康影响:健康人群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建议措施: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1716室外人群防护室内人群防护关注空气质量预报,了解当天及今后数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合理安排出行。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还建议,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在污染天气下需要加强自身防护。优良天气时,除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大众均可开展正常户外活动重度和严重污染时,包括儿童在内的敏感人群应停止户外运动,留在室内不要在居室内吸烟,避免吸入二手烟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进行室内通风换气针对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室内场所,建议配置空气净化器,尽量降低 PM2.5浓度;有条件时,可采用新风装置引入新鲜空气做饭时提前开启和延迟关闭油烟排风,尽量减少燃料燃烧造成的污染在重污染天气(重度霾天气)时,儿童、孕妇应当留在室内必须外出时,应当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佩戴口罩前应当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回到家中要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皮肤轻度和中度污染时,包括儿童在内的敏感人群应减少或避免长时间、高强度户外锻炼AQI 在哪里查?公众可在手机上通过各类天气 APP 查询所在城市的 AQI,例如墨迹天气、中国天气等。也可以在空气质量网站直观看到全国各个地方的实时空气质量,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 https:/:18007/。1918口罩的选购及使用选择佩戴更换防霾:建议选择符合国家 标 准(GB/T 32610-2016)的口罩,或标有KN95/N95、FFP2 及 其以上标准的口罩。孕妇应当佩戴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佩戴口罩前应当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把口罩的耳带绕在耳朵上或将头带分别置于头顶后及颈后。用双手的食指及中指由中央顶部向两旁同时按压金属条,使口罩紧贴面部,完全覆盖口鼻。综合考虑使用者的脸型和舒适性等因素,选用气密性较好的口罩。口罩每次佩戴后,必须进行气密性检查。即双手捂住口罩呼气,若感觉有气体从鼻夹处漏出,应当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漏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头带、耳带位置;如果不能密合,则需要更换口罩型号。取下口罩后,应当对折放入干燥密闭的塑料袋中保存。特别提醒:目前没有医学证据表明孕妇戴上口罩会影响胎儿的氧气供应,但如果出现短暂呼吸困难,可能是和不适应、紧张有关。必要时,请及时咨询医生。根据污染程度、口罩的呼吸阻力和卫生条件的可接受程度,适时更换口罩。若口罩接触过传染性环境或发现口罩部件坏损,如鼻夹丢失、头带断裂、口罩破损等,应当立即更换。不同类型口罩,使用时间不同,酌情更换口罩。2120空气净化器的选购、使用和维护选购维护使用要选购符合 GB/T 18801-2015空气净化器标准的空气净化器。建议选购高洁净空气量、高累积净化量、高能效等级、低噪音量的空气净化器。可不定期观察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如果发现净化效果明显下降,则考虑更换过滤材料或清洗静电吸附电极。参照累计使用时间及时更换过滤材料,重度霾污染天气较多时段,可提高过滤材料的更换频率。更换空气净化器过滤材料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如更换过滤材料时应当佩戴手套和口罩,防止更换过程中接触和吸入被截留的有害物质。新机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空气净化器要开启一定的时间,才能降低室内细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净化效果与房间面积、净化器净化效率有关。空气净化器不要紧靠墙壁或家具摆放,与墙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保证机器进出风流畅和净化效果。室内开启净化器之前要关闭门窗,保持室内空间的相对密闭性。2322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防护方案关注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做好应对准备更频繁地监测身体状况,如心率、血压等考虑使用防晒措施,减少紫外线暴露在污染严重时,可能需要暂时搬离污染严重的地区穿着轻便、透气的衣物,减少热应激随身携带必要的药物,如哮喘患者的吸入器在高温、高臭氧天气下,避免在午后进行户外活动考虑使用医用级空气净化器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加强营养补充,提高免疫力使用具有活性炭过滤功能的空气净化器,有效去除臭氧2524三.患有基础疾病母婴群体的防护注意事项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复合暴露风险防范建议个人如何采取行动个人如何采取行动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个人如何采取行动个人如何采取行动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清新空气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所谓,“致霾”人人有份,“治霾”人人有责。空气污染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治理当然也离不开每个人的行动与努力。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都是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出门前查看空气质量指数空气污染天气时在室外科学佩戴防霾口罩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爱护花草树木、参与植树活动通过土壤保护减少土地沙化引起的扬尘冬季选用清洁取暖方式避免使用不清洁的散烧煤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规定避免过量,或是选择其他更环保的庆祝方式优先步行骑行或公交出行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或低油耗汽车雾霾天在家中打开空气净化器分类投放垃圾农村秸秆合理利用避免无序焚烧关注空气质量,关注空气质量,我可以我可以2726夏季空调 26按需采购,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尽量购买耐用品优先清洁能源节约用纸一水多用按需点餐不浪费少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用品及过度包装品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外出自带购物袋和水杯带着您的孩子及更多家人、朋友一起认识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的相关议题,参与并行动起来购买节能电器、节约用能减少浪费及时关闭电灯电器的电源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我可以做更多我可以做更多29283031共创清洁空气 共护妇幼健康天空的每一抹蓝,由你添加为下一代筑起健康屏障为下一代添蓝扫码了解更多 关于空气质量、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科普知识扫一扫 查阅相关参考文献32出 品 方:

    发布时间2024-09-18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大气中国2023: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研究报告(114页).pdf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lean Air Asia,简称 CAA)是一家国际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改善亚洲区域空气质量,打造健康宜居的城市。CAA 成立于 2001 年,是联合国认可的合作伙伴机构。CAA 总部位于菲律宾马尼拉,在中国北京和印度德里设有办公室。CAA 拥有来自全球的 261 个合作伙伴,并建立了六个国家网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和越南。CAA 自 2002 年起在中国开展工作,专注于空气质量管理、绿色交通和能源转型。2018 年 3 月 12 日,CAA 获得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证书,在北京设立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菲律宾)北京代表处。CAA 接受公安部及业务主管单位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气治理领域的能力建设、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审稿人付 璐 博士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万 薇 博士 中国区项目总监撰稿人 张伟豪 空气质量项目主任成慧慧 交通项目主任衷 楠 博士 高级环境研究员王 悦 高级交通研究员王 思 环境研究员冉 铮 交通研究员王秋怡 分析师夏冬飞 交通项目主管邵 雯 交通研究员支持人员刘明明 传播项目主任梁 缘 高级传播官员设计团队 臣邦设计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此衷心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张世秋对大气中国系列报告的悉心指导和宝贵建议。关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报告团队致谢目录执行摘要空气质量政策进展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执行摘要 7内容与范围 8编制方法 8结论 9空气质量 9全国整体 PM2.5 浓度小幅下降,重点区域表现不佳 9超七成城市 O3 浓度同比上升,全国整体 O3 浓度再度反弹 10政策措施 10煤炭消费量占比上升,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首次超过煤电 10粗钢、水泥产量双下降,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范围铺开 10重点区域散煤治理成果仍需巩固,非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取暖渐受重视 11多式联运快速发展,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进展顺利 11车、船队能源转型进程加速,深化交通运输业清洁低碳发展 11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 11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继续向好,深圳市综合评分名列榜首 11建议 12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加强标准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12配套出台煤电灵活性改造激励政策机制,审慎把控煤电增量 12创新管理与技术,推动重点工业行业的清洁低碳转型 13推进多式联运深入衔接融合,释放更大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空间 13第一部分 空气质量 15PM2.5 17PM10 25SO2 33NO2 41CO 49O3 57全国整体 PM2.5 浓度小幅下降,重点区域表现不佳 72超七成城市 O3 浓度同比上升,全国整体 O3 浓度再度反弹 72重点城市整体 PM2.5 浓度维持达标,但浓度反弹的城市数量翻倍 722022 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大事记 74科学能力建设 76颗粒物组分网络覆盖全国近半城市,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76专项监测助力 PM2.5 和 O3 协同控制,碳监测评估试点有序推进 76重点污染源治理 77固定源篇 77能源结构调整与清洁利用 77煤炭消费量占比上升,能源绿色转型方向不变 77可再生能源装机首超煤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仍需加强 78新型储能发展提速,新能源配储机制有待完善 79煤电灵活性改造面临高成本挑战,保供压力下项目核准量反弹 79重点工业行业减排与综合整治 80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确定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双降目标 80减污降碳措施多管齐下,钢铁行业加快清洁低碳转型 80产量为近十年来最低,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范围铺开 81针对 O3 反弹问题,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聚焦 VOCs 治理 82移动源篇 82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速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82政策组合拳推进多式联运,释放运输结构调整空间 83港口铁水联运发展前景可期,运输衔接水平仍需强化 83多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助力汽车行业迈向零排放 84持续提供多环节财政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 84稳步推进换电试点和氢燃料电池示范,扩大新能源商用车应用规模 84加速构建和完善补能设施体系,有力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 85优化车队结构和强化监管双轨并行,大力推动机动车污染物减排 85国五标准及以下车辆限制继续升级,加速车队结构优化进程 86落实 I/M 制度和 OBD 远程在线监管,助力完善在用车监管体系 86长效监管与标准升级,保障成品油市场持续向好及清洁油品供应 87政策、标准齐发力,深入推进非道路移动源减排 87排放标准升级,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加严 87船舶能源转型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加速航运减排 88第二部分 政策进展 73目录执行摘要空气质量政策进展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面源篇 89重点区域清洁取暖成果仍待巩固,非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取暖渐受重视 89全国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东北地区加强秸秆焚烧治理 90重点区域持续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90保障措施 91行政手段 91深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 91经济手段 91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继续增加,“双碳”获得财政大力支持 91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取得积极成效,第二履约期准备工作稳步开展 91评分方法 94城市得分与排名分析 96空气质量改善 96级别“好”城市:近六成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评优,其中多数城市 PM2.5连续达标 99“较好”城市:涵盖近四成城市,部分未达标城市因改善成绩上榜 100“一般”城市:因 PM2.5浓度反弹排名不佳,汾渭平原城市仍需探寻治气出路 100政策措施 101级别“好”城市:一线城市领军态势不变,北京排名蝉联榜首 104“较好”城市:六成城市表现较好,政策规划滞后成为得分短板 104“一般”城市:多数行动不足城市空气质量未能达标,治理进展信息公开有待加强 104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分分析 105级别“好”城市:八城市“双优”入榜,深圳综合评估得分第一 108“较好”城市:百余城市综合评分较好,空气质量改善表现占优 108“一般城市”:三城综合评分表现不佳,空气质量改善不力使排名垫底 108目录执行摘要空气质量政策进展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第三部分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 93图 1 2021 与 2022 年全国六项标准污染物整体年评价浓度 9图 2 2021 与 2022 年六项标准污染物达标城市比例 9图 3 2021 与 2022 年全国和重点区域 O3 年评价浓度 10图 4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PM2.5年均浓度值 18图 5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PM10年均浓度值 26图 6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SO2年均浓度值 34图 7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NO2年均浓度值 42图 8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CO 年评价浓度值 50图 9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O3年评价浓度值 58图 10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PM2.5年均浓度值 65图 11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PM10年均浓度值 66图 12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SO2年均浓度值 67图 13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NO2年均浓度值 68图 14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CO 年评价浓度值 69图 15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O3年评价浓度值 70图 16 2022 年部分城市 AQI 级别分布 71图 17 2021 与 2022 年全国及重点区域 O3 整体年评价浓度 72图 18 2022 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大事记 74图 19 2022 年颗粒物组分监测网络扩展情况 76图 20 2011-2022 年全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77图 21 2021 年与 2022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结构 78图 22 2022 年全国各类电源发电量占比 78图 23 2021 年与 2022 年部分省市粗钢产量 81图 24 部分省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完成时间段 82图 25 2018-2022 年我国铁路货运量及“十四五”目标 83图 26 2018-2022 年我国水路货运量及“十四五”目标 83图 27 2019-2022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占比变化 84图 28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内容结构 94图 29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结果示例图 95图 30 2019-2022 年 168 城市 PM2.5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值 改善情况 99表 1 各类交通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点监测项目 76表 2 部分省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标 80表 3 部分地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政策及发展目标 83表 4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淘汰目标 86表 5 2022 年部分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88表 6 2022 年部分省份/城市岸电使用率目标 89表 7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与排名榜单 96表 8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与得分分布 99表 9 城市政策措施得分与排名榜单 101表 10 城市政策措施得分分布 104表 11 168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得分与排名榜单 105表 12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得分分布 108图表目录执行摘要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自 2015 年开始发布系列报告大气中国: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旨在客观、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国家、区域和城市层面的空气质量变化,以及为治理大气污染所开展的工作与进展。伴随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提出,以及能源、产业、交通、用地四大领域结构调整的深入,该系列报告也进一步囊括了更多相关领域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的内容,并更注重上述领域结构调整措施进展的分析与总结。系列报告自 2019 年开始对重点城市进行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不同于传统的空气质量城市排名,报告采取的综合评估方法,可更为全面地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8 大气中国 2023本报告为系列报告“大气中国: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第九期,记录并分析了 2022 年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 2022 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并对 168 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本报告的编制秉承系列报告客观记录的原则,系统地收集了空气质量数据与政策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与信息均来自于政府主动公开的发布,具体来源包括:1)空气质量数据:生态环境部、省厅、市局发布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与官方新闻;2)政策信息:政府文件、领导讲话、会议报告、主流媒体引用官方来源的报道。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考虑了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和政策措施这两大类指标,强调城市治气的努力和成效同样重要。其中,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的评价基于重点污染物 PM2.5 的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即2020-2022 三年平均相比 2019-2021 三年平均的改善,后同)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评价形成“成效分”;而政策措施包含了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的减排措施,以及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评价形成“努力分”。“成效分”和“努力分”加总得到“综合评分”。内容与范围编制方法9 20232022 年,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的均值都能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其中 PM2.5年均浓度为 29ug/m3,同比下降 1ug/m3;O3年评价浓度为 145ug/m3,相比2021 年有所升高,如图 1。由于多数城市 O3浓度的反弹,全国整体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下降 1 个百分点,降至 86.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 0.9%,同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 1%以内。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同比减少 5 个,降至 213 个。从不同污染物的达标情况来看,O3达标城市比例同比大幅下降 12.4 个百分点,PM2.5 和 PM10达标城市比例继续提升,NO2首次实现 100%城市达标,SO2、CO 连续第四年实现 100%城市达标,如图 2。结论空气质量图 1 2021 与 2022 年全国六项标准污染物整体年评价浓度单位:g/m3单位:mg/m3PM2.5PM10SO2NO2O3CO2021 年 2022 年1.11.130295451992321137145图 2 2021 与 2022 年六项标准污染物达标城市比例SO2CONO2O3PM10PM2.51000.7.3.0p.2000r.9.8t.6 21 年 2022 年全国整体 PM2.5浓度小幅下降,重点区域表现不佳2022 年,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年均浓度的均值为 29g/m3,同比下降 3.3%,首次降低到 30g/m3以内。全国 PM2.5年均浓度自 2013 年以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达标城市比例也由 2021 年的70.2%增长至 74.6%,同比增加 15 个城市。然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的表现不佳,三个区域的整体 PM2.5年均浓度均未改善,其中长三角地区同比持平,维持在 31g/m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 26”城市与汾渭平原均同比升高,PM2.5年均浓度分别升至 44g/m3与46g/m3,增幅分别为 2.3%和 9.5%。而且,三大重点区域内 PM2.5年均浓度反弹的城市数量也大幅增加,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同比增加 12 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同比增加 11个城市,汾渭平原 11 个城市中反弹的城市数量达到 9 个。10 大气中国 2023政策措施超七成城市 O3浓度同比上升,全国整体 O3浓度再度反弹我国自 2013 年起将 O3纳入常态化监测后,全国整体 O3年评价浓度连续多年呈现升高趋势,重点区域 O3污染更为严重。O3浓度升高趋势在2020-2021年得到缓解,全国整体O3年评价浓度连续两年下降。但在 2022 年,全国有超七成城市的 O3年评价浓度同比上升,使得全国整体浓度再度反弹,同比上升 5.8%,达到 145g/m3;达标城市比例也由 85.3%降至 72.9%,同比减少 42 个城市。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 O3浓度仍处于高位,连续七年超过二级标准限值,所有城市均未达标;长三角地区除常州市、宣城市和淮南市外,其余 38 个城市 O3浓度均同比升高,达标城市数量也同比减少 15 个;汾渭平原的 O3浓度同比上升幅度最小,但 11 个城市中有 8 个城市未达标。2021 与 2022 年全国及重点区域 O3浓度如图 3。图 3 2021 与 2022 年全国和重点区域 O3年评价浓度339 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21 年 2022 年 上升比例1671651621651511791711451375.8%4.7%7.3%1.2%煤炭消费量占比上升,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首次超过煤电2022 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 54.1 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2.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6.2%,同比 2021 年上升 0.3 个百分点,是自 2011 年来的首次回升;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25.9%,同比上升 0.4 个百分点。同时,天然气消费比重有所下滑,这与国内外能源市场形势变化密切相关。在短期内,煤炭仍将在能源体系中承担主体能源的作用,并为发展多元清洁稳定的供电体系、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支撑。尽管 2022 年煤炭消费比重略有上升,但从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来看,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同时保持着“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基调。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 25.6 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容量为 11.2 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 43.8%,同比降低2.9 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至 12.1 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 47.3%,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为推动电力系统平稳转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通过推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完善新能源输送通道、鼓励储能布局等多种方式促进新能源发展与消纳。全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有序推进,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约2.57亿千瓦,煤电正由常规主力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粗钢、水泥产量双下降,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范围铺开2022 年,全国粗钢产量为 10.13 亿吨,同比下降 2224.3 万吨,降幅2.1%。虽然连续历经两年下降,但产量仍然处于高位,钢铁行业减污降碳任务仍旧艰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全国共 2.07 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但在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中,其执行效果不一而同,部分企业存在造假情况,其减排效果也相应“打折”。11 2023全国水泥产量为 21.2 亿吨,是近十年来最低,同比降幅高达 10.8%。但水泥行业仍存在产能过剩、地域产能利用率差别较大、采用的替代燃料种类较少以及应用不足等问题。继电力、钢铁行业之后,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范围铺开。水泥协会发布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 团体标准,为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广东、山东、河南等省份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完成全部水泥产能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重点区域散煤治理成果仍需巩固,非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取暖渐受重视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要求 2025 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要实现散煤基本清零。随着两大重点区域的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已接近完成,实现散煤清零的关键在于巩固已有的改造成果。而由于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成本较高、补贴发放不够及时到位、留守老人习惯烧煤、建筑保暖效果差等多种原因,部分完成改造的城市中存在散煤复烧和清洁取暖设备闲置的现象。2022 年,非重点区域的散煤治理进一步得到推进,新增的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城市逐步向东北和西北地区拓展。结合国家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取暖的支持政策,部分试点城市的冬季取暖方案中也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进一步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取暖的改造目标。多式联运快速发展,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进展顺利我国货运“公转铁、公转水”取得显著成效,铁水联运发展提速。2022年,铁路、水路货运量相对2020年分别增长9.5%、12.3%,有望实现“2025年,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相比 2020 年分别增长 10%和 12%左右”的“十四五”发展目标。此外,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 875万标箱,同比增长 16%。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水平是加速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已明确进一步健全集疏运体系,加强集疏港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并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目前多个运输结构调整重点地区也已明确规划“十四五”多式联运量、以及清洁运输方式承运比例的发展目标,促进重点区域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深化示范区建设。车、船队能源转型进程加速,深化交通运输业清洁低碳发展加速能源转型是交通运输工具结构优化、助力实现交通运输业 2030年碳达峰的重要战略方向。我国已明确提出“到 2030 年,新增交通工具中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的发展目标。为此,2022 年多项政策措施出台,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并明确分领域、分时期的船舶能源转型路径。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地方仍在销售、购置、运营、补能等多个环节提供财政支持,并推进换电模式试点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作,同时加速完善补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的比重从 2020 年的 5.4%增至 2022年的 25.6%。针对船舶能源转型,纯电动开始成为内河船舶脱碳的关键路径,多项政策推动其在游船、短途内河船舶中重点应用,而适用于中长距离航运脱碳的甲醇、氢燃料、氨燃料等替代能源仍处于起步试点阶段,需在技术、成本和政策方面持续突破和推动。12 大气中国 2023建议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加强标准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当前,我国 PM2.5浓度仍然处于高位,O3浓度也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2 年,虽然 PM2.5达标城市数量持续增长,但全国整体 PM2.5年均浓度与发达国家和 WHO 指导值仍有倍数的差距。“蓝天保卫战”进入持久攻坚阶段,不乏有城市放松目标、放缓进度,我国需要设置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从而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发挥强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国际上,WHO 于 2021 年更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发挥着空气质量标准修订风向标的作用,欧盟、美国均已提出基于健康保护的目标拟加严空气质量目标值和标准,收紧 PM2.5等关键大气污染物的限值。为了引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我国应尽快基于本土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和基准研究,借鉴国际已有研究、指南和方法,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强化以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继续向好,深圳市综合评分名列榜首报告基于 PM2.5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和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对 168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的努力和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2020-2022 年相比 2019-2021 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改善情况良好,九成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均处于“好”和“较好”级别,进入“好”级别的城市数量最多。这得益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以及减污降碳的协同推进,也有受新冠疫情影响使得排放活动下降的因素。在政策措施指数方面,重点城市的大气污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染防治政策措施体系较为完善,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结构调整政策力度加大,一线城市的科学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深圳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综合得分在本次评估中名列榜首,空气质量改善指数与政策措施指数评估结果均为“好”级别。其 PM2.5年均浓度已经连续第九年达标,2022 年浓度已降至 16g/m3,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第三阶段过渡目标(WHO IT-3)15g/m3。在 168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深圳是空气质量最好的一线城市,这是深圳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扎实成果。在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的高起点上,深圳于 2022 年继续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强化臭氧污染防治,深化 VOCs 和 NOx 协同减排。达标为核心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基于健康风险管控制定精细化管控策略。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中国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综述、基准研究和标准修订方法体系搭建工作,启动标准修订提案,考虑加严 PM2.5限值并增设 O3高峰季浓度指标。配套出台煤电灵活性改造激励政策机制,审慎把控煤电增量在“双碳”目标下,为积极稳妥推进电力行业低碳绿色转型,使煤电从主体能源逐步转向发挥基础保障和调节作用的支撑角色,我国需要统筹好煤电存量机组改造和新建机组规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存量机组需要高质量完成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煤电改造配套激励政策,通过健全辅助服务市场、煤新联营、煤电联营等多种方式减轻煤电企业改造成本压力,激励煤电企业投入改造。13 2023另一方面,2022 年新增煤电核准项目数量大幅增长,尽管是出于保障能源稳定供应、配套新能源项目建设、上大压小等多种需求,但结合当前煤电企业普遍亏损、煤电利用小时数较低的情况来看,如果大批煤电无序建成,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资产搁置,不利于“双碳”目标的达成。建议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合理评估现存煤电资源利用情况,着眼于长远,对新建煤电项目审慎评估,科学论证,把控好煤电转型优化与托底保供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煤电项目无序上马。创新管理与技术,推动重点工业行业的清洁低碳转型在超低排放改造政策推动下,我国钢铁和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减排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清洁低碳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不同地区的超低排放改造执行效果差异较大,部分企业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同时以煤、焦炭等为主的高碳化燃料结构尚未完全转变,超低排放改造设施增建引发的碳增量问题开始显现。在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建议各地政府主管部门重视对钢铁行业落实跟踪与效果评估,进一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和查处企业造假行为;针对不同环保等级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环保政策,完善相关奖惩制度,使得领先企业提升竞争力。在节能降碳技术方面,建议钢铁行业应加快中低温余热利用、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氢基熔融还原炼铁等突破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同时逐步提高电炉钢比例;水泥行业应加快如高能效烧成技术、回转窑高效密封技术、高效粉磨技术等节能技术的改造,同时关注水泥窑原料和燃料替代问题。推进多式联运深入衔接融合,释放更大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空间在多项政策推动下,我国多式联运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较大提速压力。为实现“十四五”目标,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需要年复合增长至少17%。多式联运的发展仍需在提升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方面进一步发力,同时加速港口绿色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铁水联运发展。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铁路专用线、集疏运铁路设施以及港口和后方通道能力建设,推进铁路港站与港区堆场“无缝衔接”,以提升基础设施的联通水平;同时考虑强化港口“绿色”考核,建立以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无缝衔接比例等为指标的考核标准,引导铁水联运发展目标的更快达成。此外,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加速推进铁水联运“一单制”和完善铁水联运标准规则,同时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提速,开辟出更多、更具示范性、更高效智能的铁水联运通道。15 2023空气质量第一部分2022 年,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六项标准污染物的整体年评价浓度均能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除 O3外,其他五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整体年评价浓度均进一步下降或持平。其中,PM2.5同比下降 3.3%,首次降低到 30g/m3以内,达标城市数量达到 253 个,同比增加 15 个城市。O3年评价浓度为 145 ug/m3,同比升高 5.8%,达标城市数量降至247 个,同比减少 42 个城市。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 0.9%,同比下降 0.4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 1%以内。但多数城市 O3浓度的反弹使得全国整体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下降 1 个百分点,降至86.5%;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也降至213个,同比减少 5 个城市。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的主要污染物 PM2.5和 O3浓度均未实现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也有所下降。2022 年,全国整体 PM2.5年均浓度继续下降至 29g/m3,同比下降 1g/m3,降幅为 3.3%。达标城市比例由 70.2%增长至 74.6%,相比 2021 年增加 15个城市。三大重点区域的PM2.5年均浓度变化呈现“两升一持平”的特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升至 44g/m3,增幅为 2.3%;长三角地区同比持平,维持在 31g/m3;汾渭平原升至 46g/m3,增幅为 9.5%。PM2.518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京津冀张家口3432312925232317承德4340353229273026秦皇岛4546443841343428廊坊8566605246423736天津7069625251483937沧州7069665949.7474039北京80.673585142383330唐山8574666053.9494337邯郸9182866966574651衡水9987776256524243邢台10187806965534348保定107938467504343石家庄8999867266584646汾渭平原吕梁555239332724晋中62595545423746临汾5974837062525348运城736061574850三门峡7566575755484446洛阳79735962514347西安5771736357514352咸阳64827166544855宝鸡57595451474047铜川5859544947433639渭南6076717157534453图 4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PM2.5年均浓度值重点区域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长三角舟山3025252220171514丽水3833332825212119台州3936332925252321温州4438383028252524宁波4539373329232122衢州4543423333262426盐城49434343393327.726.6嘉兴5344423735282626上海5345393635322725绍兴5645413738282728金华5446423431262724苏州5846434236312828南通5846394137343026连云港5546454443373230湖州5747423632262529南京5747.9404340312928常州5949475044403533杭州5749454038302830镇江5950565445383635扬州5551544943363332泰州6051484744.1353232无锡6153454339332928淮安58535045.242423635宿迁6156555347453837徐州6560666257504240国家标准 35单位:g/m3最小值 7 最大值10719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2724252723242220赤峰4137343123252218呼和浩特4341443638402824乌海46443932322629包头47464240443026乌兰察布292824222120锡林郭勒151610997呼伦贝尔201717181718通辽353333342928巴彦淖尔363533332529兴安盟202125252425阿拉善盟353827232023河南省信阳58545348403840南阳63586060514746三门峡7566575755484446许昌685960534446周口68565856504443驻马店68596252454257濮阳69646363585152开封726262554751鹤壁73655561575053平顶山75636560514646漯河77646159554951商丘77756255524446郑州9678666358514245洛阳79735962514347新乡84666156514751焦作8785776763564549安阳86857471624952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西省忻州56585341444036晋城62626054463538晋中62595545423746太原6266665956544444临汾5974837062525348大同363632312825长治605447443839阳泉615947464341朔州484645373132运城736061574850吕梁555239332724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威海3835322529242421烟台4539352935302724青岛5145373437312826日照5755484245353129泰安6963565153464239滨州7770645453494038济南8773635253474037枣庄9281665659544541德州101816858.753494542菏泽9482705857534845聊城10186716160534643济宁82615254514743东营7957494845363320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江西省鹰潭414136403224抚州414736.62724上饶4144362925南昌43444130353330.730赣州4547393221九江50484346383332景德镇4031.25252523萍乡5143403333新余434839.235303129吉安5340.2宜春514036313129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淄博635556524743潍坊5851.254473834临沂605457494139福建省龙岩2424261818南平252424191818三明2627262221福州2927272524212118宁德27242519221618厦门2928272524182017泉州282827212118莆田29282725222220漳州333533202422安徽省黄山28262424202019六安46474541373233马鞍山6149504542.8363535铜陵50.958.24947353434宣城51504441333032芜湖5853494939353434安庆54564645363334淮南566256.353.4484241合肥6657564844363232亳州586358.652.9473841滁州59565048393432蚌埠6054.750.9433737淮北645754484145阜阳685551504442宿州7058.350.2464140池州4460444234313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北省孝感7245494243353341咸宁5548473736302929恩施州5448363832272426黄冈5951494240363133十堰5651414339333133随州6656514542373635武汉7057534945373735黄石6857554340353332荆门7158505756454444荆州7060564946373543鄂州6860564642383634宜昌7062585352413938襄阳7664666160524950华南地区21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广东省汕尾28242721181815湛江28262927212321梅州3528303026222018汕头33302927192017河源343229222118潮州3833.4302420清远33363231322820揭阳393934312823韶关34333829242422茂名323032212119阳江323133212121云浮3434373329222421珠海3126302725192017深圳3027282624191816惠州2727292825201917中山3330333027202019江门3434373127212320东莞3635373632242220广州3936353530232422肇庆3937373332232222佛山3938403530222321海南省三亚17141514111211海口222120181714141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南省郴州4138313024怀化423931292727益阳44413554433640湘西州44403530252426永州45454839282827娄底46413440333734张家界534842323127岳阳49494543373635株洲5551524547384036湘潭56515149483942.639衡阳52494337323532长沙6153524847424338邵阳5455474334常德5256544448414141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29303029222321河池34353130252624南宁4136353433262626钦州3735322825贵港38424027柳州5044454138293029桂林51474438372928北海28272324梧州41372627玉林4039百色4237贺州4237.953327来宾48403325崇左323132302522 大气中国 2023西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四川省广元27.923.127.127.6252425攀枝花3232343635293128雅安424940.841.7272829遂宁44383631.2293030广安463740.333.8323434绵阳474947.84537.6343534资阳493635.734.7302833内江54483835343532德阳5355544940.2373734.9达州565047.145.8393830成都6463565143414039乐山63.355.34739.1353734泸州616452.639413840.641自贡73736654.144.9434439宜宾585651.947404442南充4647.942.3373735眉山49.235.436.4323437.8巴中32.730.335282828阿坝州171513161712甘孜州1919.811.398凉山州2223.720.42221西藏自治区拉萨2628201712108昌都地区12山南地区8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11阿里地区林芝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重庆5754454038333531云南省楚雄州222224242018昆明30282928262420临沧2824202824曲靖28302322玉溪232118昭通312423丽江141214红河州342723迪庆州10191513保山2521202313普洱282114文山州23292322西双版纳2626202216大理州2317141712德宏州302722怒江州202420贵州省铜仁25242631252317安顺27303223232523黔东南州283226242321毕节30303126242522贵阳3937323227232321六盘水39403524222522遵义4244332821182322黔西南州20192217黔南州1917181823 2023西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甘肃省金昌322922201820嘉峪关33232322221920定西363640262228张掖382932282526甘南州3832221419白银393334272325武威393836292830平凉413037241728天水4240302529兰州5254494736343233酒泉2832252324庆阳302329陇南3134191819临夏州46292628青海省玉树州17191810897海西州27242014121313海南州31272020191918海北州32282518192118果洛州37272415161816黄南洲45333022212121海东地区46474536383331西宁4949394534353230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473934403333吴忠483128342732银川5156493831363331固原34242424中卫343329332730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313028262427乌鲁木齐66747050474042库尔勒504140吐鲁番地区4948昌吉州485250伊犁州513637哈密地区312927博尔塔拉州2226阿克苏地区5156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4553喀什地区8475和田地区94103塔城地区121214阿泰勒地区108五家渠6062石河子605654陕西省商洛3936323027铜川5859544947433639宝鸡57595451474047西安5771736357514352渭南6076717157534453咸阳64827166544855延安313227汉中534946403835榆林3435353325安康3926292424 大气中国 2023东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黑龙江省鸡西2928433431283025双鸭山4334402829262624齐齐哈尔3836382828312021牡丹江4837363033312924哈尔滨7052583942473738大庆4538352829282626鹤岗4838352724242318伊春3019232122212321佳木斯3133382928282925七台河5647473234332927黑河2923231916171514绥化3633363536413336大兴安岭地区2422191920141615吉林省延边31312726212118松原35352729272325吉林5942523738413229通化42352829272322长春6646463338423128四平46463836332827辽源46443436393231白城48312826252323白山504432292825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辽宁省大连4839343035302824朝阳39423937353127盘锦4039363935丹东4642352932292825抚顺53444743454334营口4944434043413732本溪56454034373530葫芦岛54474742.847433833辽阳47473941413734铁岭4850404139沈阳7254514143423832锦州6055484647474237鞍山72484143443932阜新413737363425 2023 2022 年,全国整体 PM10年均浓度下降至 51g/m3,同比降幅为 5.6%。达标城市比例由 82.0%增长至 83.8%,相比 2021 年增加 6个城市。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降至 76g/m3,同比降幅为2.6%;长三角地区降至 52g/m3,降幅为 7.1%;汾渭平原升至 79g/m3,同比增幅为 3.9%。PM1026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京津冀承德9281827863555547秦皇岛99877780626354北京101.592847868565554天津116103948276686965廊坊1371121029785767366唐山141127119110101887967衡水17414313710194837076保定174147135114867979石家庄1471641541311221018481邯郸1661551331241027883沧州121105102896967邢台172144148131115927582张家口787069564836汾渭平原吕梁1129587868377晋中10911211086756780临汾89117103867272运城125108100908484三门峡134127989990768973洛阳130123104107917780西安12513713012296919687咸阳149134101918594宝鸡108111105827471铜川104104978980716668渭南110139135134101918487图 5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PM10年均浓度值重点区域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长三角上海6959555145414339宁波696260483938绍兴79686359474746南通8870656355464542苏州8072666562504844镇江8280907672585853常州817373696055无锡9482797569565449南京9685.2767569565651扬州10187959071636255泰州101877974连云港94877566555754淮安96928969.573616760徐州122118119104968375台州6659444540湖州76645352盐城85798168545047杭州85726866555552嘉兴674645丽水50464035温州655853515246宿迁787678676661金华585552444744舟山453127衢州645451425146国家标准 70单位:g/m3最小值 16 最大值 42927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6963729065585751赤峰8876737660544638包头1059910382786557乌海1111139992818179呼和浩特103998677716050乌兰察布536342394742锡林郭勒466836262624呼伦贝尔423133282828通辽696571545248巴彦淖尔969978696869兴安盟453943383537阿拉善盟769456444240河南省信阳96908676636260周口1139810394757174南阳1191099692808875驻马店12010611186716690开封122103868084许昌1229688756978平顶山12510610193828088三门峡134127989990768973商丘12713110390787174鹤壁12812010899928888洛阳130123104107917780漯河13011610394828080濮阳137107102102877876焦作150142134116114978485郑州14311810698847677新乡144116105101899389安阳1551321231151048991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威海6563625056444336烟台7776696670585346青岛9485767274615649日照102101877985625954泰安12611210310297827667滨州1261231109891817470济南157141130112103867871枣庄159141126115113968376德州141122113.61039196菏泽1551431311191129993聊城164151136123116948580济宁1401039971东营13611094806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西省忻州1031129679717365晋中10911211086756780晋城111117118111967675太原114125131135107958383临汾89117103867272大同738273706060长治1039884776563阳泉11610884787377朔州9911286877878运城125108100908484吕梁112958786837728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江西省鹰潭595952524040抚州63645946赣州6872635638上饶707563九江74706851南昌7578766456景德镇67564544萍乡847148新余768270.56452吉安7566.7宜春7665.8525648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淄博119106104777775潍坊10394104717163临沂1141061067979福建省南平373735293326莆田43444443404032龙岩4442463330三明4644423831宁德46444235373131厦门4847484640333632泉州485353384033福州50514842383932漳州655960464637安徽省黄山45514239343333池州668967615152宣城68766456434547安庆7180656248六安73807872626356芜湖8175826762505755马鞍山877583756857.761滁州778380726163铜陵77.888.47575646560合肥91.983807368586363亳州8310398.37972淮南8510788.991.37871淮北87100908473蚌埠9887.3阜阳1089084787971宿州9790.1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北省恩施州7669546058454843黄冈8575847473616163咸宁9077625656494848孝感11078807273565867十堰9081647168545255随州10388757369595955黄石10289867071636461武汉10492887371595955襄阳10893908984686476宜昌10797887773575858荆门11499847975575670荆州109100928683646462鄂州104100857374656761华南地区29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广东省汕尾41384337293227湛江45394239353732阳江484448343734梅州5146504942333328河源494648373931茂名484750394135汕头52484944343533韶关50515243373935云浮5451575350374440潮州5851.2504133清远51524746524631揭阳566055524441珠海5141434341343730深圳4942454442353731中山4944494543363934惠州50455147384033东莞5149515038384236佛山5855636056434638江门5055605649414540肇庆5655565148373735广州5956565453434639海南省三亚32282827232421海口403937353229282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南省郴州7070615236永州70676956434239娄底71666666555548岳阳72717268565453张家界787267585041长沙76737061575250衡阳76706659505449邵阳777865595249湘西州78755949413839怀化798350464139常德8280776260505157益阳82786972585257株洲8683827166515347湘潭85816863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45464751424539贵港55666345河池55605953434846南宁7262565758464642桂林70646055544540柳州7066666257434744北海4845464041梧州606152钦州55534444玉林59百色6360贺州66575346来宾7065崇左475258494130 大气中国 2023西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四川省攀枝花6465666470484746遂宁68636149474954雅安686755.830.5384041广元69.659.256.549.1444141内江76705851485246绵阳727871.47258.6545755广安787470.355.5515151达州867774.673.2616049泸州8986.8805954485260德阳7591877866.6616363乐山92.983.770.161.7535453资阳958269.554505154自贡103998977.867.1626659成都108105888168646158宜宾828075626060南充7272.963.4565553眉山80.160.660.5545448.8巴中53.651.45944.84443阿坝州3426.625232622甘孜州3131.518.61617凉山州4537.634.33736西藏自治区拉萨59805418昌都地区山南地区21日喀则地区28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重庆8777726460535448云南省楚雄州3540403126临沧43.540423840昆明5655585145354133曲靖54533733玉溪3631昭通563733丽江272422红河州513531迪庆州36241718保山3940302926普洱443424文山州39.73330西双版纳48544027大理州3338282626德宏州464742怒江州433932贵州省安顺38444730293131毕节44475238353534黔东南州454636333229铜仁50665752413929贵阳6163535747414235六盘水68665739343731遵义7169544738303934黔西南州31293228黔南州3127272631 2023西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甘肃省甘南州7063443436定西756981575258天水8079565254平凉807375564860张掖908166555256白银958582625960武威978180616569嘉峪关9898977961585456金昌10410176585862兰州12013211110379767268酒泉8990.7656463庆阳584957陇南6258384447临夏州81595554青海省玉树州40464926252418海西州65624539393132海南州69575139363335果洛州72564732273233海北州76554934393132黄南洲86566044474042西宁106113998959615856海东地区1141048560635956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987564676268石嘴山1148976757471银川11211111787687210266固原82594649中卫81756165656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645560545653乌鲁木齐13311510686837477库尔勒177158146吐鲁番地区151135昌吉州779285伊犁州836661哈密地区789091博尔塔拉州6462阿克苏地区160171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181181喀什地区237231和田地区327429塔城地区4334阿泰勒地区1629五家渠市110107石河子市9488陕西省商洛72655448.3铜川104104978980716668宝鸡108111105827471西安12513713012296919687渭南110139135134101918487咸阳149134101918594延安6756汉中8681716056榆林786651安康6444474032 大气中国 2023东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黑龙江省鸡西6153755754495346双鸭山6955614950444340齐齐哈尔6361655352544441牡丹江7868655861515138哈尔滨10374876567645758大庆6259594648454138鹤岗7867656146464436伊春5133363835303330佳木斯5348574744434537七台河8574848063575148黑河5037414034312620绥化6058655356574949大兴安岭地区5543333430252219吉林省延边49464544353532辽源63594851544745吉林9869796363605145松原69716158504343白城75555049383842通化76625451504438四平77806869595550长春10778786164595448白山81715956605759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辽宁省大连81675956605041盘锦67665956朝阳69767668665855丹东7671615055484841营口77736969696455本溪897471656657抚顺937881737871锦州928178787758阜新8381696763辽阳83826974696255铁岭83857476葫芦岛99878074.2577676655沈阳11594887577746556鞍山11595778174695833 2023 2022 年,全国整体 SO2年均浓度保持在 9g/m3,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与 2021 年持平。与 2021 年相同,达标城市比例维持在 100%,所有城市持续稳定达标。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降至 10g/m3,同比降幅为9.1%;长三角地区同比持平,维持在 7g/m3;汾渭平原降至9g/m3,同比降幅为 10.0%。SO234 大气中国 2023图 6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SO2年均浓度值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京津冀北京13.510864433天津2921161211889石家庄474123181298唐山494640342218108秦皇岛3828211915119邯郸452215141210保定553929211188承德221717131412118沧州40241889衡水361513121211邢台6052261914108张家口31141195廊坊241814118877汾渭平原吕梁402918138晋中88843726201812临汾4628181210运城513015131011三门峡3389洛阳39251710867西安242019159887咸阳2420169107宝鸡151310887铜川252220211212109渭南232218131011369重点区域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长三角上海171512107666嘉兴绍兴211297566舟山温州1298696金华8766衢州8766台州944丽水7南京1918.2161010765苏州21171489866无锡261813128778常州1917141097扬州2423181310898镇江252415109876南通3025211710967泰州徐州3835221711109连云港25181310107淮安21189.2510769盐城1994557宿迁8666杭州1611107666宁波1513湖州1766国家标准 60单位:g/m3最小值 2 最大值 8835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34292015131110赤峰49232019151415包头31282422201516鄂尔多斯2015141313131110乌兰察布272320201715锡林郭勒18191513109乌海56513532262223呼伦贝尔433344通辽14141111910巴彦淖尔24141416108兴安盟887554阿拉善盟11109868河南省郑州29159988平顶山3012三门峡3389洛阳39251710867安阳52910开封28焦作494025181310许昌2811108南阳247897信阳147周口21鹤壁431913111111新乡40281916濮阳29161010漯河28151210988商丘23驻马店3116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济南5038251715121111青岛282014108789淄博83382420171414枣庄6338291917161414烟台212115108898潍坊2619.9131189济宁56241811泰安3935.2251815141210日照272316129889东营541815聊城31181414121413滨州58393222191616菏泽423514141110威海17151076555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西省太原692922171412大同3130292119长治432216171412临汾4628181210阳泉3216201918晋城7047251613108朔州4026251514晋中88843726201812运城513015131011忻州493429201613吕梁40291813836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江西省南昌19171511九江2120137景德镇12.79萍乡1914新余20.751915鹰潭3230211811赣州2618139吉安20.2宜春18.2513119抚州13.8上饶22.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临沂2318151212德州3425.5151210福建省福州675544厦门101196654泉州1110557莆田796656三明151387漳州158766南平119676龙岩101088宁德6988667安徽省合肥16151276778芜湖20211511.511999马鞍山242015.312109蚌埠16.1淮南191815.414108淮北2117117铜陵4327181513119安庆19151198黄山15109666滁州1813111078阜阳1396777宿州16.2六安131176667亳州2712.776池州20151287宣城212111877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北省武汉18111099889宜昌201412117776荆州262318159789黄石19181414151410鄂州2315111211910孝感111197677黄冈91191010129咸宁8757977十堰1714159667襄阳15161411111010荆门21181596510随州10977687恩施州10974777华南地区37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广东省韶关19109汕头1314121299湛江101099茂名141111梅州97878776汕尾108887河源1077阳江777清远14111096潮州揭阳17151511云浮151511广州131212107786深圳88875665珠海9975568佛山171413119786江门16121297777东莞1112101089中山111096555惠州肇庆20161311989海南省海口66655444三亚32444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南省长沙18161310776岳阳21141091099常德25191211878张家界1078743株洲2525191811876湘潭25201610衡阳161616148邵阳3129181512益阳271397郴州1615151110永州19121198怀化191110889娄底22171110湘西州10446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1312111110888桂林21171512131110北海88柳州2421191514101110梧州12防城港91198钦州149贵港7玉林百色贺州119河池12988来宾崇左79638 大气中国 2023西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四川省成都1414119664绵阳131196.49586宜宾241816107攀枝花3438354031252221泸州2218171511101210自贡17151513.3688德阳2215141266南充9.456遂宁13109.38.5810内江18107898乐山19.416.27.712.997眉山9.8广安1813968达州121110.28资阳17108.1778广元18.921.119.71179雅安151114.57.378巴中424.24.3阿坝州117.8975甘孜州10.4凉山州1216.4西藏自治区拉萨1088昌都地区山南地区6日喀则地区4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重庆161312978910云南省昆明1717151312998曲靖141188玉溪98昭通99丽江66楚雄州2219151010红河州1211迪庆州588保山7555普洱67临沧11.51287文山州9.7666西双版纳1087大理州566德宏州710怒江州88贵州省贵阳171313111010107遵义161112121211128六盘水17181712967毕节17131198811安顺22201714131310铜仁121044443黔西南州5685黔东南州138181883黔南州107639 2023西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甘肃省兰州19202118151515嘉峪关2521171411131416金昌372721171620白银4246423130天水2717121110武威23148877张掖2513101299平凉1911977酒泉149.41077庆阳1198定西252217111210陇南2017161610临夏州231389甘南州191411129青海省西宁3131242017151817海东地区22201814141513海北州19141614111411黄南洲171517151198海南州1318910101111果洛州25272319211518玉树州1320159141413海西州212017911157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6448271514石嘴山1730吴忠411716固原2710中卫244114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15141377克拉玛依67库尔勒745吐鲁番地区87昌吉州15117伊犁州231210哈密地区106博尔塔拉州98阿克苏地区66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48喀什地区77和田地区351210塔城地区54阿泰勒地区33五家渠市98石河子市99陕西省西安242019159887咸阳2420169107铜川252220211212109延安105宝鸡151310887渭南232218131011369汉中15111395榆林1510安康127商洛20131140 大气中国 2023东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黑龙江省哈尔滨4028201714齐齐哈尔262322151411大庆18131397牡丹江20181096鸡西208鹤岗双鸭山181398107伊春佳木斯七台河黑河16绥化7大兴安岭地区196吉林省长春36282616111099吉林3023181512141210四平222614111198辽源25181315141211通化29261611151716白山35292114141515松原151476665白城1211108996延边141511911109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辽宁省沈阳6647372621181514大连261712109鞍山4922161314抚顺312717本溪4336272116锦州5952453918丹东营口2923121111盘锦葫芦岛4738.3232118阜新3919辽阳2716铁岭3020朝阳3415121141 2023 2022 年,全国整体 NO2年均浓度继续下降至 21g/m3,同比降幅为 8.7%。达标城市比例由 99.7%升高至 100%,首次实现全国 339 个城市全部达标。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降至 29g/m3,同比降幅为6.5%;长三角地区降至 24g/m3,同比降幅达 14.3%;汾渭平原降至 31g/m3,同比降幅为 6.1%。NO242 大气中国 2023图 7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NO2年均浓度值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京津冀北京5048464237292623天津4248504742393732石家庄51585040413233唐山6158595651463932秦皇岛45484542413228邯郸474338352826保定54585047373635承德3535353432313025沧州4143383130衡水443433313026邢台60615045373129张家口2623221814廊坊4752484739363633汾渭平原吕梁4545394040晋中36444541363131临汾4039383432运城353128262521三门峡392925洛阳47424040342926西安4453595548414038咸阳395050434036宝鸡363941343028铜川3635353736312826渭南29475651423835重点区域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长三角上海4643444242373527嘉兴绍兴37313129272824舟山温州413734303328金华2927242525衢州32312928台州231920丽水23南京5044.3474442363327苏州5451484837343325无锡4147464340353426常州374144373528扬州3030.5403835323126镇江4238433833303029南通3836383632272623泰州徐州39424442373532连云港303330282722淮安22253126252524盐城232724222118宿迁29252523杭州49454341383432宁波4339湖州403530国家标准 40单位:g/m3最小值 6 最大值 6143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39454139332829赤峰25202726242322包头39423939383231鄂尔多斯2423272626252223乌兰察布282525252121锡林郭勒191211101010乌海28313029282528呼伦贝尔181412121211通辽222020182020巴彦淖尔272221201517兴安盟161315141414阿拉善盟1111109810河南省郑州565045393227平顶山4331三门峡392925洛阳47424040342926安阳513131开封40焦作504844413726许昌47302623南阳2929242323信阳2824周口29鹤壁524438363631新乡49504944濮阳42363025漯河39363529262222商丘32驻马店3836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济南4845464541353331青岛3332333132313028淄博61474342383533枣庄3631313534302928烟台3333302727252719潍坊3634.637323126济宁43383424泰安42393634292925日照3435363535312927东营413631聊城41403839333227滨州41394039393731菏泽423639333027威海2320231720151815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西省太原465250453940大同2934322424长治413134312627临汾4039383432阳泉4534413639晋城40454038312827朔州3141322828晋中36444541363131运城353128262521忻州394443352829吕梁454539404044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江西省南昌31333736九江30292920景德镇1617萍乡2622新余28.72623鹰潭2426242414赣州24252417吉安19.8宜春24.2202220抚州17.9上饶22.5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临沂4542383430德州4036.8342827福建省福州302622191816厦门31313123191922泉州2725191817莆田182018161513三明27262119漳州3130242419南平1817141112龙岩25242117宁德26222013161116安徽省合肥3345524142393631芜湖36454941.826373230马鞍山353437.25363433蚌埠37.9淮南353128.75282823淮北35332921铜陵43504137373529安庆3936313027黄山211618161211滁州394040353120阜阳362831262422宿州42.5六安35383431262519亳州3628.752318池州3335352625宣城383234292926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北省武汉5246504744364034宜昌3535353429242524荆州3634363432262524黄石31373633303024鄂州34363434293126孝感25262021182022黄冈25272425222220咸宁19182321171717十堰28222926212117襄阳32353432272623荆门35383427232420随州25242424192017恩施州19232422181411华南地区45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广东省韶关252419汕头202121191614湛江15141414茂名151412梅州2325282825222118汕尾131110118河源231919阳江141716清远3723223314潮州揭阳21252522云浮312924广州4746525045363429深圳3333302925232420珠海29323027242219佛山4141444141313229江门3134383532263027东莞344139372729中山34363232252522惠州肇庆3133272533261923海南省海口14161251311109三亚1312998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南省长沙38384034332924岳阳25252327252524常德24232225231920张家界182122222013株洲3535363334292925湘潭37373533衡阳3028302714邵阳2224232320益阳29292523郴州2726262412永州2422252711怀化171813121110娄底23222222湘西州19191916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3332353532242423桂林26272523252015北海1214柳州2424262425202117梧州26防城港17191414钦州1418贵港18玉林百色贺州2119河池27252019来宾崇左19161446 大气中国 2023西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四川省成都5354534842373530绵阳34363231.553282626宜宾293435302829攀枝花3234363840323029泸州3329353530272724自贡31333730.9272422德阳29252829293129南充32.82117遂宁242923.1182020内江282625222424乐山24.824.632.8242321眉山34.931广安2427271917达州413940.23135资阳202727.2242321广元35.538.234.5312724雅安272820.819.62019巴中26.523.824.5阿坝州119.51198甘孜州15.920凉山州1420.515西藏自治区拉萨212412昌都地区山南地区9日喀则地区10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重庆4546464440393229云南省昆明3028323331262320曲靖19161614玉溪1917昭通1413丽江910楚雄州2121201614红河州98迪庆州89保山121211108普洱1614临沧12201412文山州14.61111西双版纳201813大理州16111210德宏州2114怒江州1514贵州省贵阳2829272521182016遵义2932292726191815六盘水25232326151312毕节23222017161411安顺1615151211107铜仁16221921161613黔西南州1414167黔东南州112123191815黔南州149947 2023西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甘肃省兰州57575550474638嘉峪关2726252622201922金昌1716151519白银2726272420天水3634312723武威272826252322张掖222118202320平凉3935353332酒泉2712.3222222庆阳181514定西313027252422陇南2625232117临夏州21212723甘南州2223211918青海省西宁3842403937363628海东地区41363940333219海北州13141615131211黄南洲11161312121011海南州16152016171613果洛州17161613151513玉树州1315151314119海西州1315131413168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3942373730石嘴山2529吴忠282428固原3728中卫26322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5253493831克拉玛依2220库尔勒212520吐鲁番地区3129昌吉州233532伊犁州383027哈密地区2624博尔塔拉州1915阿克苏地区2924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1312喀什地区3533和田地区262518塔城地区1110阿泰勒地区1413五家渠市3027石河子市3723陕西省西安4453595548414038咸阳395050434036铜川3635353736312826延安4134宝鸡363941343028渭南29475651423835汉中3229262322榆林4234安康2514商洛26232048 大气中国 2023东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黑龙江省哈尔滨5144373327齐齐哈尔242322181616大庆2526232016牡丹江2526262318鸡西2020鹤岗双鸭山222119151415伊春佳木斯七台河黑河15绥化16大兴安岭地区1410吉林省长春4540403534323126吉林3730292724252419四平32332827242522辽源28302723212017通化31322626242021白山27262219192123松原23201617191817白城20221615141417延边23222118161515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辽宁省沈阳4840403936353330大连3028272524鞍山3834302726抚顺343327本溪4133313129锦州38383525丹东营口3128292925盘锦葫芦岛3733阜新2622辽阳2927铁岭2332朝阳2221202049 2023CO 2022 年,全国整体 CO 年评价浓度为 1.1mg/m3,与 2021 年持平。与 2021 年相同,达标城市比例维持在 100%,和 SO2、NO2共同成为所有城市达标的污染物。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降至 1.3mg/m3,同比降幅为7.1%;长三角地区降至 0.9mg/m3,同比降幅为 10.0%;汾渭平原同比持平,维持在 1.3g/m3。50 大气中国 2023图 8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CO 年评价浓度值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京津冀北京3.63.22.11.71.41.31.21天津3.12.72.81.91.81.71.41.2石家庄4.33.92.62.11.41.3唐山4.22.323.32.92.51.91.5秦皇岛3.62.92.52.61.81.81.1邯郸3.82.82.62.11.61.3保定5.84.43.62.41.81.31.2承德2.32.42.11.91.81.81.61.2沧州3.21.81.81.21.1衡水3.71.81.81.611邢台5.11.82.82.42.11.61.5张家口1.61.41.110.7廊坊3.43.52.921.71.61.31汾渭平原吕梁2.41.61.110.9晋中4.12.82.11.61.61.21.2临汾3.63.12.521.8运城3.32.72.21.91.8三门峡31.21.2洛阳3.382.421.51.31.11.2西安4.33.12.82.21.71.52.11.4咸阳2.11.61.51.4宝鸡2.72.21.51.61.21.2铜川2.52.162.221.71.31.11.1渭南1.91.91.71.4重点区域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长三角上海0.860.790.760.670.661.10.90.9嘉兴绍兴0.90.80.81.20.90.9舟山温州1110.80.80.7金华1.10.70.910.9衢州1.111台州0.80.90.7丽水1南京111.51.41.31.110.9苏州0.921.51.41.21.21.211无锡1.01.11.51.61.41.21.11.1常州1.51.61.21.61扬州1.40.840.610.90.9镇江0.90.90.70.70.910.9南通1.11.10.8泰州徐州10.90.81.41.2连云港1.61.51.51.31.10.9淮安1.110.91.2110.9盐城1.260.80.90.8宿迁1.21.20.91杭州1.51.10.90.9宁波1.41.2湖州0.910.9国家标准 4单位:mg/m3最小值0.4 最大值5.851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2.22.22.41.41.1赤峰1.00.81.31.511.1包头2.32.63.21.91.5鄂尔多斯0.70.71.11.11.10.90.9乌兰察布1110.90.8锡林郭勒0.80.40.50.50.7乌海21.81.61.81.51.5呼伦贝尔0.60.60.60.60.6通辽10.90.70.70.9巴彦淖尔1.21.41.60.90.9兴安盟110.90.80.8阿拉善盟0.90.80.70.60.6河南省郑州2.81.81.61.41.21.3平顶山2.11.3三门峡31.21.2洛阳3.382.421.51.31.11.2安阳4.71.81.5开封2.7焦作3.91.91.4许昌2.91.51.31.2南阳2.11.61.31.2信阳1.6周口2.7鹤壁4.12.521.91.71.6新乡1.532.32.08濮阳2.91.10.80.6漯河2.110.840.710.70.70.7商丘1.7驻马店1.81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济南1.71.61.51.31.2青岛1.31.41.51.21.11淄博2.62.11.91.81.61.3枣庄烟台0.80.80.71.31.11.1潍坊1.71.61.31.2济宁1.2泰安日照东营1.5聊城1.91滨州1.61.4菏泽威海1.11.10.90.80.7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西省太原3.31.91.91.81.51.4大同3.132.81.41.2长治3.12.42.121.61.5临汾3.63.12.521.8阳泉2.22.11.81.51.4晋城4.14.32.92.62.11.81.6朔州1.91.61.31.11晋中4.12.82.11.61.61.21.2运城3.32.72.21.91.8忻州3.521.91.71.21.1吕梁2.41.61.110.952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江西省南昌1.61.61.5九江1.61景德镇1.10.9萍乡2.21.4新余1.51.41.2鹰潭1.1110.90.9赣州1.821.91.1吉安1.0宜春1.41.41.31.2抚州1.05上饶1.2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临沂21.91.61.53德州1.61.2福建省福州1.10.90.90.90.80.7厦门0.90.90.90.80.70.70.6泉州10.80.80.70.7莆田0.90.810.80.80.8三明2.11.71.21.2漳州1.210.80.70.8南平1.410.70.80.8龙岩1.210.80.7宁德1.61.11.21.2111安徽省合肥1.0611.41.51.21.111芜湖1.21.21.11马鞍山1.52.11.71.41.21.2蚌埠1.2淮南10.81.21.11.10.9淮北1.51.41.3铜陵1.311.110.90.81.21安庆1.31.11.11.11黄山0.51.110.90.80.7滁州0.90.80.70.81.21阜阳0.90.750.70.60.60.6宿州1.3六安1.31.21.11.11.110.8亳州1.121.31.11.9池州1.61.61.41.1宣城1.21.31.21.110.90.9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北省武汉1.11.71.111.51.21.31.2宜昌1.71.71.71.61.41.21.10.9荆州1.81.81.71.81.51.31.31.2黄石2.51.71.71.51.51.81.2鄂州1.81.61.71.61.31.21.1孝感2.831.61.61.51.41.2黄冈1.71.51.41.21.211咸宁1.41.61.51.21.30.91十堰1.91.71.41.41.311襄阳21.81.61.41.31.11.2荆门1.61.41.51.21.111随州22.61.51.41.21.21.1恩施州1.51.61.51.30.81.21.2华南地区53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广东省韶关11.31汕头1.21.21.110.80.8湛江1.41.20.90.8茂名0.90.90.9梅州1.31.31.31.21.110.80.8汕尾0.80.90.80.80.8河源1.31.21.1阳江10.90.8清远1.61.51.31.41潮州揭阳1.51.51.31.2云浮1.21.21广州11.31.21.21.2111深圳0.90.80.80.60.60.60.60.6珠海1.61.111.20.90.80.8佛山1.41.31.21.21.3111江门1.51.31.31.21.31.111东莞1.31.21.10.90.9中山1.41.31.11.210.90.8惠州肇庆1.51.41.31.21.30.90.80.9海南省海口0.90.90.80.80.90.80.70.8三亚0.80.80.70.60.60.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南省长沙1.41.31.31.31.11岳阳1.41.41.41.41.21.11.1常德1.41.81.81.41.51.11.1张家界1.62.21.91.41.30.9株洲0.91.41.41.41.211.10.9湘潭1.41.31.31.3衡阳1.81.71.61.61.1邵阳1.51.51.41.4益阳1.71.81.81.6郴州1.81.91.81.21.1永州1.111.11.21怀化1.61.41.51.210.9娄底2.52.62.31.6湘西州11.81.21.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1.31.31.4111桂林1.81.71.31.31.41.20.9北海11柳州1.61.51.41.61.21.21梧州1.5防城港1.31.11.2钦州1.51.1贵港1.1玉林百色贺州0.81.1河池1.61.30.91来宾崇左1.21154 大气中国 2023西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四川省成都21.81.71.41.110.9绵阳1.41.61.41.11111宜宾0.91.20.90.81.1攀枝花2.72.22.22.52.32.52.32.1泸州0.90.9111110.9自贡1.51.51.61.410.90.9德阳1.41.41.51.310.9南充1.21.10.9遂宁1.41.10.910.90.9内江1.41.21.21.11.11.1乐山1.11.41.21.411.2眉山1.1广安1.41.51.31.11达州1.91.91.91.2资阳1.21.2111.11.1广元0.81.51.31.41.21.2雅安1.61.21.10.90.80.9巴中1.51.11.1阿坝州1.30.81.20.90.8甘孜州0.7凉山州11.2西藏自治区拉萨1.110.7昌都地区山南地区0.6日喀则地区0.9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重庆1.51.41.41.311.111云南省昆明1.01.00.91.21.20.90.7曲靖1.411玉溪1.51.3昭通0.90.8丽江0.80.7楚雄州0.80.90.710.8红河州0.90.8迪庆州0.50.60.80.8保山0.60.80.7普洱0.81临沧1.00.910.9文山州0.70.70.80.7西双版纳10.7大理州0.70.80.8德宏州10.9怒江州1.21.1贵州省贵阳1.11.11.110.90.90.90.8遵义1.21.21.11.10.90.80.90.9六盘水1.31.11.21.11.110.9毕节1.61.71.310.80.80.9安顺1.10.910.910.90.9铜仁1.21.31.41.4111黔西南州0.80.80.81.1黔东南州1.31.2111.10.8黔南州0.70.91.155 2023西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甘肃省兰州2.92.82.72.5221.7嘉峪关1110.90.80.80.8金昌1.90.90.911白银1.41.61.41.21.2天水21.61.61.41.2武威2.71.81.61.211张掖10.90.80.8平凉10.91酒泉11.610.80.9庆阳1.211定西1.61.41.21.21.1陇南20.81.51.71临夏州1.81.61.7甘南州2.21.51.20.80.8青海省西宁3.22.82.82.32.321.7海东地区2.32.51.61.31.41.31.1海北州10.91.10.90.90.80.9黄南洲1.61.41.51.40.91.11海南州0.81.41.30.90.90.90.9果洛州1.21.31.21.31.10.60.6玉树州1.21.11.10.91.10.91.3海西州1.311.10.90.70.60.5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2.52.52.121.5石嘴山1.21.6吴忠1.61.21固原2.11.4中卫1.41.71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1.50.80.7克拉玛依0.50.5库尔勒0.50.4吐鲁番地区0.91.10.9昌吉州1.11.10.9伊犁州1.81.31.1哈密地区0.50.5博尔塔拉州0.40.5阿克苏地区0.70.9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0.60.6喀什地区1.21.1和田地区1.311.1塔城地区0.40.4阿泰勒地区0.40.4五家渠市0.91石河子市0.90.7陕西省西安4.33.12.82.21.71.52.11.4咸阳2.11.61.51.4铜川2.52.162.221.71.31.11.1延安1.91.5宝鸡2.72.21.51.61.21.2渭南1.91.91.71.4汉中2.42.121.71.5榆林1.81.1安康1.41商洛1.21.21.156 大气中国 2023东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黑龙江省哈尔滨21.2齐齐哈尔1.51.51.51.10.90.8大庆0.61.310.90.9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0.810.750.71.410.9伊春佳木斯七台河黑河1绥化1.2大兴安岭地区0.60.6吉林省长春1.81.61.91.31.31.311吉林1.91.51.81.51.31.41.11.1四平1.51.81.51.21.310.9辽源1.91.81.61.41.61.21.1通化2.321.81.61.61.41.4白山1.91.61.61.821.61.3松原1.41.61.211.210.9白城1.11.11.20.910.70.6延边1.41.41.210.90.90.9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辽宁省沈阳11.71.71.81.91.71.51.4大连1.41.31.11鞍山2.72.221.91.6抚顺2.52.11.5本溪2.92.12.32.21.9锦州2.321.81.5丹东营口11.71.71.6盘锦葫芦岛1.51.7阜新1.21.2辽阳铁岭1.41.2朝阳1.81.41.457 2023 2022 年,全国整体 O3年评价浓度为 145g/m3,同比升高5.8%。达标城市比例明显下降,由 2021 年的 85.3%降至 72.9%,同比减少了 42 个城市。三大重点区域的 O3整体年评价浓度均上升,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升至 179g/m3,同比增幅为 4.7%;长三角地区升至162g/m3,同比增幅为 7.3%;汾渭平原升至 167g/m3,同比增幅为 1.2%。O358 大气中国 2023图 9 2015-2022 年全国城市 O3年评价浓度值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京津冀北京202.6199193192191174149171天津157192201200190160176石家庄148164211180173189唐山182197190182161182秦皇岛107149164181166152165邯郸141201201182174178保定183174218210178175183承德178177162174163154131150沧州169200185164170衡水183191192180165177邢台140203209186172186张家口159181162144151廊坊171182207192196185171183汾渭平原吕梁163163152161147晋中142190179192176169175临汾217204184197179运城189181164173164三门峡162158163洛阳189204175188166172171西安145162185180166159154178咸阳198162160161178宝鸡132158150138136156铜川132170165168158153153158渭南170169159163166重点区域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长三角上海161164181160151152145164嘉兴160156175绍兴156148138154舟山136131温州145141136140126147金华15286132134140衢州140140142151台州125139139丽水135124129南京170苏州167173173166163162172无锡186184179180171175179常州170191174175扬州175109108176176180镇江96108109107164175184南通157148156179泰州徐州114111107161156连云港158153167163150159淮安105101104.9165154153159盐城166159150170宿迁180170157169杭州167151162170宁波146158湖州106160175国家标准 160单位:g/m3最小值 54 最大值 21859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150146141144146赤峰6186127130119130包头156143134142144鄂尔多斯101105163155145151148乌兰察布155152136140140锡林郭勒141122112113118乌海140165153146151146呼伦贝尔112108104100102通辽148132132120125巴彦淖尔152143134142140兴安盟118113112106104阿拉善盟163146136150146河南省郑州177194194182177178平顶山165160三门峡162158163洛阳189204175188166172171安阳154176178开封152焦作150166183许昌158158154170南阳171181149159信阳148周口158鹤壁154199198177176177新乡175209202178濮阳176117104105漯河161111110101102111商丘158驻马店159108华北地区华东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济南202203184181182青岛147172154147145144154淄博193201204188183192枣庄115181烟台148142164157152150157潍坊179.1180168156168济宁184泰安日照153151东营198177聊城212114滨州192180173菏泽威海137160142145156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西省太原140191186186192175大同153147150140149长治188189187170159168临汾217204184197179阳泉184187176171170晋城218214201176180180朔州152192150143150晋中142190179192176169175运城189181164173164忻州138166171170161165吕梁16316315216114760 大气中国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江西省南昌138146144九江153135景德镇118.8137萍乡140153新余124144135鹰潭139151154172150赣州128153170157吉安136宜春122.4154135127150抚州127.9上饶120.7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山东省临沂184185187162德州201179171福建省福州114151138128113142厦门95103127136126128134泉州109150136138141莆田129156138140133140三明106124114129漳州114155138138145南平11212811892127龙岩125129114126宁德120124148123137101132安徽省合肥170168167144143152芜湖196140152162马鞍山158183178148159蚌埠167.7淮南109167173160162淮北184183185铜陵81899284138156安庆130136163106145黄山7295140130120137滁州115113106153159阜阳1041109997107宿州171.6六安146156166145154145153亳州170.3166154池州130138158152宣城142137134137142140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北省武汉160151183150155162宜昌122126137143162135137153荆州156140157158137134158黄石158145164167150156172鄂州156139165162150154159孝感160158158171142150154黄冈176159175167149161168咸宁158156163170142140155十堰122130145140135123146襄阳152152155162142143161荆门130145154161141140164随州152148156160142140155恩施州941219612611098116华南地区61 2023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广东省韶关145140155汕头141132140152138142湛江137138150131138茂名125138梅州118111120123131118122135汕尾143136138134河源134124133142阳江130140146清远144128127152149潮州163.2143揭阳136130146147146云浮134138124153广州155162174178160160179深圳135137156126130147珠海142144162167142144160佛山140160174172185154169184江门146162193184198173163194东莞172166170171191155165189中山153181165197154154184惠州151肇庆147150143145163128131175海南省海口103107127116144120124125三亚11311018899106111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湖南省长沙150153161171144160岳阳158142155164134140154常德136147151160132132张家界124129130122130株洲142142148162142140169湘潭142142153168衡阳132141130145130154邵阳137138134147益阳150143140151郴州126140137140147永州124129138143118160怀化122122121119102132娄底139134143150湘西州12011010411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114128138118118136桂林138135139136149121151北海120133柳州123127127145115122141梧州119防城港126109118钦州117130贵港144玉林百色贺州82129河池119110114122来宾崇左13112412662 大气中国 2023西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四川省成都183168171167160169151181绵阳137136134151.6137150139152宜宾729283151142攀枝花118112119140140128133126泸州121154147149147142131152自贡119116150171.6152142161德阳156140130158158146165南充151112132遂宁150147135.2132126146内江157152140142127160乐山143129.4 128.6 121.4128141眉山155149广安147142144126144达州11412314396117资阳157150157.6148122151广元134120.6126101112123雅安119132124132118145巴中115106.6160阿坝州125118.810699105甘孜州12696凉山州108137129西藏自治区拉萨142151131昌都地区山南地区128日喀则地区136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重庆127141163166157150127144云南省昆明7982130134134126曲靖128128142135玉溪135122昭通122127丽江119106楚雄州7681128116红河州122122迪庆州120112保山918881134116普洱131107临沧72125113文山州118116114西双版纳82123110大理州92122110德宏州127117怒江州11690贵州省贵阳120130121118125113114113遵义108114109124125118112122六盘水96114109110102105123毕节114120124124124123121安顺116122125118120123116铜仁7110812194101128黔西南州116114116115黔东南州10483106102106116黔南州11510210663 2023西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甘肃省兰州144161168151150145149嘉峪关138148140138122129133金昌128146134122133白银112133119118128天水134134127130128武威140138143134129138张掖143138127136平凉130130134酒泉144148.4134130134庆阳132129144定西144134129132132陇南11986120114123临夏州126133136甘南州146136121122128青海省西宁128136138129130142142海东地区130142153138136137140海北州154136144131130139136黄南洲132124118107119120126海南州149130120144130125131果洛州132140142139121139136玉树州8713111811598100121海西州110128126153130131136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125169166147152石嘴山144150吴忠130147145固原166128中卫157157140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8791克拉玛依8485库尔勒9397吐鲁番地区96102昌吉州9292伊犁州8691哈密地区9194博尔塔拉州8386阿克苏地区9295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103101喀什地区9699和田地区9998塔城地区7581阿泰勒地区7889五家渠市8784石河子市8688陕西省西安145162185180166159154178咸阳198162160161178铜川132170165168158153153158延安143139宝鸡132158150138136156渭南170169159163166汉中145137121125129榆林159148安康122112商洛9813912864 大气中国 2023东北地区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黑龙江省哈尔滨106117齐齐哈尔10898111121113106大庆126127118110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5479102103105伊春佳木斯161七台河黑河100绥化113大兴安岭地区9893吉林省长春151141142133134126116124吉林154151147149135132120133四平130142159150141126136辽源157141154152141127135通化129120140104114115121白山136126134128118110117松原154144136121117123116白城119123135120112107104延边115126130115107102107 城市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辽宁省沈阳155162166163155154142145大连155163157144145鞍山抚顺149162148本溪136137116137119锦州165180172151143丹东营口111186144159盘锦葫芦岛137.2阜新辽阳铁岭160159朝阳15312612565 2023PM2.5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华北内蒙古353231272322山西6456605955483938天津8370696252513937河北957770655650.238.836.8河南736261594548北京85.980.6735851423330华东福建262722211819浙江5343373533312424上海5253453936352725江西45454638352927江苏6658514948433332安徽55535649463534.9山东8276665749503936华南海南20181817161312广东4134323331272220广西41373835342826湖南484641413534湖北65544944423436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东北黑龙江343628282624吉林55434032322625辽宁5855464438403531西北青海353029222120甘肃393734262326宁夏4947464235292730新疆53625541473132陕西6759625751483639西南云南28262425222218贵州32322928242321四川47474238.634.43231重庆6557544540383531西藏图 10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PM2.5年均浓度值国家标准 35单位:g/m3最小值 12 最大值 10866 大气中国 2023PM10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华北内蒙古777480615147北京115.8 101.5928478685554天津1331161039482766965山西11498109109107937474河北165136123117104937067河南128106103967779华东福建464742393432上海7169595551454339浙江7868605756534743江西75.868727364595146安徽9580778876726158江苏10696868176705753山东14213112010697947266华南海南3835312930282523广东6051485149464034广西6961565857564844湖南767466615048湖北10399857772705859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东北黑龙江566152494238吉林8088716757564745辽宁9993797769706053西北青海106796759423838甘肃95909377585557宁夏10510610310682666264陕西128109112103104816666新疆144129141121991267475西南云南4845434446383430贵州55535049383530四川80767567.762.652.94948重庆9887777264605448西藏图 11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PM10年均浓度值国家标准 70单位:g/m3最小值 23 最大值 16567 2023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华北北京21.813.51086433天津49292116121189河南33161198河北554134272015108山西6561605633241512内蒙古232117151111华东浙江21141199766福建12109866上海1817151210766江苏2925211612977安徽26222117131087江西3127242317131210山东5945352416141111华南海南55555554广东1813121110988湖北18141311988广西211815141312109湖南201412988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东北黑龙江1815121198吉林3127232014111110辽宁4640342823191413西北新疆1616141311977青海29202017131412陕西322823201612108甘肃31262118141312宁夏47423322171313西南重庆2416131297910云南2515141211988贵州191513121087四川25181713.912.29.488西藏图 12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SO2年均浓度值SO2国家标准 60单位:g/m3最小值 3 最大值 6568 大气中国 2023NO2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华北河南42392725北京5048464237292623天津4248504742393732河北4649474339343128山西3437424039353131内蒙古25262323211920华东福建19261715131317江西2525262524222219浙江2826273231292925江苏3737393834302925山东4138373635322926安徽3138383531292623上海4643444242373527华南海南99988776广西2121232222181917湖北2826282826224.820湖南26262625212118广东2727292826212219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东北黑龙江23232119181916吉林3128282423222120辽宁3331313028272625西北青海21222120191814新疆2829312727242522甘肃3130292725242422陕西3638424036313029宁夏273229302525西南云南1717191816151613贵州2122212018151512四川303031.530.127.8252423重庆4546464440393216西藏图 13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NO2年均浓度值国家标准 40单位:g/m3最小值 6 最大值 5069 2023CO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华北天津3.12.72.81.91.81.41.2北京3.63.22.11.71.41.21河北3.73.32.92.31.81.41.2山西3.532.52.21.91.51.4河南2.11.31.3内蒙古1.61.311华东上海0.860.790.760.670.660.90.9福建1.11.1110.90.80.8浙江1.41.21.11.210.90.90.8安徽1.81.61.41.41.21.110.9江西1.51.61.41.41.41.21.11江苏1.71.71.51.41.21.111山东1.51.41.21.1华南海南1.11.110.90.80.80.70.7广东1.41.31.21.11.210.90.9广西1.81.41.41.41.41.11.11湖南1.61.61.51.41.21.11湖北1.91.81.71.61.41.31.21.1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东北黑龙江1.51.41.21.11.110.9吉林1.91.61.71.41.31.41.11辽宁21.81.71.71.61.51.4西北青海1.761.61.51.21.211甘肃1.91.61.51.31.11.11.1陕西32.72.321.81.51.31.2宁夏1.81.81.51.41.21.2新疆2.41.10.90.80.80.7西南贵州1.31.21.21.110.90.90.9重庆1.51.41.41.31.211四川1.51.51.41.31.11.11.11云南1110.9西藏图 14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CO 年评价浓度值国家标准 4单位:mg/m3最小值 0.66 最大值 3.770 大气中国 2023O3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华北天津142157193201200190160176北京202.6160192192191174149171河北160171193193174162174山西134186182180169169166内蒙古143146130132132河南163171华东福建109137125117109107135浙江135132135159154145142154江西119132141145151138126149安徽106140160166165148148158上海161164181160151152145164江苏167165177177173164163173山东186172166174华南海南118105107107118105111112广西122120128128140117122136湖南136137140148126127150广东138138153154158138144157湖北146139139154158139138154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东北黑龙江98106120103107111103吉林136137135141129123116121辽宁155157157151146131141西北青海128133132135124129133甘肃129133140139131126129134陕西143158166164151145146151宁夏135154151142145142新疆1248987879093西南贵州106108108116118110111119四川131132140.5 144.4 134.1135127144重庆127141163166157150127144云南127120126115西藏图 15 2015-2022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O3年评价浓度值国家标准 160单位:g/m3最小值 87 最大值 202.671 20231-50 优51-100 良101-150 轻度污染151-200 中度污染201-300 重度污染 300 严重污染图 16 2022 年部分城市 AQI 级别分布365 天365 天呼和浩特遂宁桂林宣城阿拉善盟深圳衢州雅安通辽贵港柳州惠州达州宜春南充阳江张家界温州梧州怀化乌兰察布台州潮州巴中南宁丽水钦州海口茂名崇左兴安盟赤峰舟山广元黄山临沧攀枝花梅州锡林郭勒遵义昌都地区呼伦贝尔昭通贵阳阿坝州三亚咸阳西安渭南洛阳三门峡宝鸡镇江阜阳铜川常州湖州南京芜湖自贡泸州南通嘉兴株洲湘潭苏州江门乐山营口杭州乌海中山连云港广州内江铜陵绍兴锦州哈尔滨肇庆葫芦岛金昌辽阳上海九江沈阳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宁波金华绵阳72 大气中国 2023总体来看,2022 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呈以下特点:全国整体 PM2.5浓度小幅下降,重点区域表现不佳2022 年,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年均浓度的均值为 29g/m3,同比下降 3.3%,首次降低到 30g/m3以内。全国 PM2.5年均浓度自 2013 年以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达标城市比例也由 2021 年的70.2%增长至 74.6%,同比增加 15 个城市。然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的表现不佳,三个区域的整体 PM2.5年均浓度均未改善,其中长三角地区同比持平,维持在 31g/m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 26”城市与汾渭平原均同比升高,PM2.5年均浓度分别升至 44g/m3与 46g/m3,增幅分别为 2.3%和 9.5%。而且,三大重点区域内 PM2.5年均浓度反弹的城市数量也大幅增加,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同比增加 12 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同比增加 11个城市,汾渭平原 11 个城市中反弹的城市数量达到 9 个。超七成城市 O3浓度同比上升,全国整体 O3浓度再度反弹我国自 2013 年起将 O3纳入常态化监测后,全国整体 O3年评价浓度连续多年呈现升高趋势,重点区域 O3污染更为严重。O3浓度升高趋势在 2020-2021 年得到缓解,全国整体 O3年评价浓度连续两年下降。但在2022年,全国有超七成城市的O3年评价浓度同比上升,使得全国整体浓度再度反弹,同比上升 5.8%,达到 145g/m3;达标城市比例也由 85.3%降至 72.9%,同比减少 42 个城市。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 O3浓度仍处于高位,连续七年超过二级标准限值,所有城市均未达标;长三角地区除常州市、宣城市和淮南市外,其余 38 个城市 O3浓度均同比升高,达标城市数量也同比减少 15 个;汾渭平原的 O3浓度同比上升幅度最小,但11 个城市中有 8 个城市未达标。2021 与 2022 年全国及重点区域O3浓度如图 17。重点城市整体 PM2.5浓度维持达标,但浓度反弹的城市数量翻倍2022 年,168 个重点城市的整体 PM2.5年均浓度低于 35g/m3,继2021 年后再次实现达标。但 168 重点城市中,PM2.5浓度不降反升的城市数量大幅增多,由 2021 年的 24 个增至 50 个,数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分布在三大重点区域。这些城市 PM2.5年均浓度同比增幅平均高达 9.1%,其中有四个城市因浓度反弹退出达标城市之列,分别是晋城、眉山、荆州、孝感。此外,达标天数同比减少的城市数量也明显增加,由 2021 年的 64 个增至 113 个,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图 17 2021 与 2022 年全国及重点区域 O3整体年评价浓度339 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21 年 2022 年 上升比例1671651621651511791711451375.8%4.7%7.3%1.2%政策进展第二部分2022 年,我国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践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推动源头治理,减少能源、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量占比相比 2021 年上升 0.3个百分点,是自 2011 年来的首次回升,但从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和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来看,能源结构调整仍然延续清洁低碳的大方向。电力装机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首次超过煤电。在工业领域,粗钢、水泥产量双下降,全国共 2.07 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水泥行业全面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在交通领域,我国继续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和“交通能源替代”,“公转铁、公转水”取得显著成效,铁水联运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从 2020 年的 5.4%已增至 2022 年的 25.6%。同时,我国继续在多污染物协同监测和污染源专项监测方面双向发力。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进一步扩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继续加强 VOCs 组分监测和光化学监测能力建设。碳监测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已建成 26个高精度城市监测站和 90 个中精度城市监测站。74 大气中国 20232022 年大气污染防治大事记1/2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提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1/29,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阐明了我国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项目发展,优先保障民生和高新技术产业用能需求,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3,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 年版),对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等 17个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出工作方向和目标,推动各有关方面科学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3/18,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提出生态保护监管的主要目标,明确了“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的五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入开展重点区域监督性监测、推进生态状况及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完善生态保护监督执法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和提升生态保护监管协同能力。4/22,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针对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工作部署。5/10,生态环境部等 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明确了新形势和新阶段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形式、总体要求、战略实施以及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等方面的具体举措。6/1,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编制并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 2035 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主要目标,包括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发电目标、电力消纳目标、非电利用目标等。6/10,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突出协同增效、强化源头防控、优化技术路径、注重机制创新、鼓励先行先试的工作原则,在加强源头防控、突出重点领域、优化环境治理等六个主要方面提出重要任务举措。6/2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推进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能效基础。图 18 2022 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大事记Jan.1月Feb.2月Mar.3月Apr.4月May5月Jun.6月75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7/7,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加快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 2030 年前达峰。7/27,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设置了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评估、大力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持续探索环境健康管理对策、增强环境健康技术支撑能力、打造环境健康专业人才队伍 5 项重点任务和 15 项工作安排。8/18,科学技术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部署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等十大行动,为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9/20,国家能源局印发 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支撑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10/3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 2025 年、2030 年 及 2060 年 的 主 要 目标,提出围绕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总体框架。11/2,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公布“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明确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目标,为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11/2,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材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确保建材行业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11/10,生态环境部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标志性战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11/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以提高全产业链减污降碳协同效能,确保有色金属行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Jul.7月Aug.8月Sep.9月Oct.10月Nov.11月Dec.12月76 大气中国 20232022 年,我国继续在多污染物协同监测和污染源专项监测方面双向发力。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进一步扩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继续加强 VOCs 组分监测和光化学监测能力建设。同时,我国以交通污染、工业园区等为重点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并首次发布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碳监测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已建成 26个高精度城市监测站和 90 个中精度城市监测站。颗粒物组分网络覆盖全国近半城市,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不断提高2022 年,全国大气颗粒物组分网络手工监测点位和自动监测点位覆盖城市和点位数量继续增加,覆盖城市数量已接近全国城市的半数(如图 19),实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和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全覆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七个城市(区)(北京、天津、石家庄、雄安新区、太原、郑州、济南)的颗粒物组分网自动监测点位继续开展氨气试点监测。城市层面继续加强 VOCs 组分监测和光化学监测能力建设,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继续开展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NMHC)自动监测,149个重点城市继续开展 57 种非甲烷烃(PAMS 物质)自动监测。其中122 个城市连同抚顺市、锦州市、铁岭市、葫芦岛市、阜新市继续同时开展 PAMS 物质和 13 种醛酮类物质手工监测,四个直辖市、四个计划单列市与 11 个省会城市同时开展 47 种 TO15 物质手工监测。科学能力建设专项监测助力 PM2.5和 O3协同控制,碳监测评估试点有序推进为了加强“十四五”期间 PM2.5和 O3的协同控制监测能力,2022 年,我国继续以交通污染、工业园区等为重点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并首次发布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对路边站、港口站、机场站、铁路货场站的布设原则、数量要求、建设要求、监测项目与方法做出详细规定,各类站点监测项目如表 1。图 19 2022 年颗粒物组分监测网络扩展情况0 30 60 90 120 150 180覆盖城市数量 点位数量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网络颗粒物组分手工监测网络162162173172类别监测项目路边站NO-NO2-NOx、CO、PM10、PM2.5、NMHC、气象五参数、BC、VOCs(至少包含苯系物)、汽车流量等其他交通污染相关因子港口站NO-NO2-NOx、CO、SO2、PM2.5、NMHC、BC、气象五参数、VOCs(至少包含 PAMS 57 种组分)机场站NO-NO2-NOx、CO、O3、SO2、PM10、PM2.5、NMHC、气象五参数、BC、VOCs(至少包含 PAMS 57 种组分)铁路货场站NO-NO2-NOx、CO、O3、SO2、PM10、PM2.5、NMHC、气象五参数、BC、VOCs(至少包含 PAMS 57 种组分)表 1 各类交通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点监测项目2022 年,我国继续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层面,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行业层面,开展监测和核算数据比对,已分析 709 组自然月自动监测小时数据,完成 64 万个场站泄露监测。城市层面,从无到有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已建成 26 个高精度、90 个中精度监测站点。区域层面,实施部分国家空气背景站高塔采样系统升级改造,开展全国及重点区域温室气体立体遥感监测。试点一年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下:初步证实 CO2在线监测具有较好应用前景。试点监测表明,火电和垃圾焚烧行业 CO2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结果整体可比,成本相当。已有 66 台火电机组与生态环境部联网,能获取小时级的排放量数据,可更精准支撑碳排放管理。77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初步建立 CH4泄漏检测的技术方法。通过开展“卫星 无人机 走航”综合监测,油气田开采行业初步建立了 CH4泄漏识别技术方法,可应用于生产环节检测。煤炭开采行业利用现有井工安全监控系统,开发了 CH4排放协同监测技术。初步了解温室气体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对全球主要城市和地区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初步了解了全球 CO2和 CH4浓度及其时空分布状况。重点污染源治理固定源篇能源结构调整与清洁利用2022 年在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的形势下,我国面临一定能源安全和保供的压力,“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基调确立,能源生产和消费稳步增长。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近十年来首次上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在能源体系中承担“压舱石”的作用,为发展多元清洁稳定的供电体系、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支撑。同时,电力低碳转型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继续提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量均创下新高。在此背景下,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能源系统稳定性成为主要任务。一方面,多项支持性政策为新型储能发展按下加速键,各地迎来新型储能布局装机高潮,但目前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为发挥煤电的支撑性调节性电源的作用,煤电灵活性改造持续推进,但改造的高投入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此外,尽管煤电企业普遍存在亏损现象,但在保供压力下,多地仍然新增核准一批煤电项目。煤炭消费量占比上升,能源绿色转型方向不变2022 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 54.1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 2.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 4.3%,原油消费量下降 3.1%,天然气消费量下降 1.2%,电力消费量增长 3.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较 2021 年上升 0.3 个百分点,是自 2011 年来的首次回升(如图 20),这与国内外能源市场形势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引发全球能源供需失衡,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2022 年亚洲天然气均价同比上涨超 80%。受此影响,同年我国进口天然气总量下降 9.9%,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近二十年来首次下降,这一变化导致国内天然气消费占比同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同时煤炭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则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能源电力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比重仍然较低,难以满足用电需求缺口,煤电则发挥了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的作用。2022 年,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 0.7%,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比重为 58.4%。在水电明显偏枯的三季度,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 9.2%,弥补了水电出力的下降。图 20 2011-2022 年全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100 %0 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煤 石油 天然气 一次电力及其他78 大气中国 2023尽管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一路攀升,但从发电量看,煤电仍在电力供应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占比不足 15%。2022 年,全国全口径火电发电量 57337 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1.2%,占全口径发电量的 66%,其中煤电占全口径发电量的 58.4%;并网风电 7624 亿千瓦时,占全口径发电量的 8.8%;并网太阳能发电 4276亿千瓦时,占全口径发电量的 4.9%,如图 22。在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的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利用水平成为“十四五”时期能源转型的重点。“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将达到 33%,较 2020 年提升 4.2 个百分点;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将达到 18%,较 2020 年提升 6.6 个百分点。此外,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界定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并提出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统计核算体系、科学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任务和要求。此举有利于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从用电侧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接受度,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电网与输电线路建设方面,2022 年 11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有关工作的通知提但总体上,我国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大方向没有改变。2022 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上升0.4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可再生能源装机首超煤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仍需加强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 25.6 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煤电装机容量为 11.2 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 43.8%,同比降低 2.9 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达 12.1 亿千瓦,在发电总装机容量占比达 47.3%,同比提高 2.5 个百分点,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如图 21。2022 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 1.2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 1 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电力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2022年,我国先后发布的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和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明了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道路。其中,“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中明确,“十四五”期间,需要结合各地资源情况,因地制宜以基地化模式开发,开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和应用。在“三北”地区优化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发,在东部沿海地区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我国还制定实施了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规划总规模约4.5 亿千瓦。截止 2022 年底,第一批 9500 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煤电 可再生能源 其他0 0 22202143.8F.7G.3D.8%8.9%8.5%图 21 2021 年与 2022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结构图 22 2022 年全国各类电源发电量占比15.5%8.8%4.9%4.8f.0%火电 水电 风电 太阳能 核电79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出,各电网企业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电力有序供应前提下,按照“应并尽并、能并早并”原则,对具备并网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时并网;还要求加大配套接网工程建设,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做好充分衔接,力争同步建成投运。2022 年,国家电网公司年度电网投资计划首次突破 5000 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 8.84%。南方电网公司固定资产计划投资达 1250 亿元,超出往年两成,增加投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送出配套电网工程和抽水蓄能项目上。新型储能发展提速,新能源配储机制有待完善为配合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时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需要为可再生能源配置灵活调节电源。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可在电力运行中发挥顶峰、调峰、调频、爬坡等多种作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 年,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开发与建设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初步建立了全国新型储能行业管理体系,统筹开展全国新型储能试点示范,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对于电源侧新型储能发展,“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将以新能源富集地区为布局重点区域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同时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并促进大型风光基地的开发消纳。预计到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截止至 2022 年底,全国已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 870 万千瓦,比 2021 年底增长 110%以上,平均储能时长约 2.1 小时。随着国家政策进一步明确,各地“十四五”储能规划陆续出台。2022年,各省份规划的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合计超过 6000 万千瓦,是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2025 年达到3000 万千瓦”的两倍。截止至 2022 年 11 月,明确提出储能规划的已有 20 个省市,其中青海、甘肃、山西规划的储能规模最大,到 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均在 600 万千瓦。但是,目前新能源配储调用频次、等效利用系数、利用率都低于火电厂配储能、电网储能和用户储能,还存在如成本难以消化、分散方式难发挥有效作用、配置的合理性及规模缺乏科学论证等问题。要让新能源配储真正发挥出作用,还需要尽快理顺电价机制、完善商业盈利模式,同时通过技术提升降低储能成本、保障储能设备安全运行。煤电灵活性改造面临高成本挑战,保供压力下项目核准量反弹与新型储能项目相比,煤电作为调节性电源的成本更低,基于我国富煤的资源特点和煤电长期作为主体电源的国情,以煤电作为支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调节性电源是较为可行的选择。“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优先提升 30 万千瓦级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推进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尽管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三改联动”的改造目标,但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当前,密集布局新能源大基地的“三北”地区是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重点区域,但受到燃料成本上升、改造投入大、改造后发电收益降低等因素影响,煤电企业推进灵活性改造面临着高成本挑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效益,化解困境。内蒙古、山西、山东等省份在探索电力辅助市场、容量价格、煤新联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或能适当减少煤电企业的改造压力,提升企业改造积极性。除了改造投入外,电煤价格走高也使得煤电企业经营持续承压。2022年,五大发电集团全年火电业务经营总额亏损 803 亿元,其中煤电业务经营总额亏损 898 亿元;其他 14 家大型发电企业全年火电业务经营总额亏损 130 亿元,其中煤电业务经营总额亏损 153 亿元。尽管煤电企业普遍亏损,但 2022 年煤电项目核准量却有明显反弹。2022 年 1-11 月,国内新核准的煤电项目装机总量已达 6524 万千瓦,超过了 2021 年核准总量的三倍。3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与前两年的意见相比,2022 年对煤炭、煤电的发展方向描述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连续两年“优化产能结构”变为“加强兜底保障能力”。指导意见指出,为了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 26 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 9.0780 大气中国 2023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 8000 万千瓦以上,这是新增顶峰发电能力首次作为目标出现在指导意见中。煤电项目核准量大幅反弹可能源于保障能源安全、缓解保供压力,但各地还应当着眼于长远,对新建煤电项目审慎评估,科学论证,平衡好煤电转型优化与托底保供之间的关系,避免煤电项目无序上马。重点工业行业减排与综合整治2022 年,重点工业行业继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钢铁行业圆满完成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粗钢产量持续下降;同时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共 2.1 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水泥产量自 2013 年以来首次下降,水泥行业成为继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之后,我国第三个全面启动超低排放改造的重点工业行业。“双碳”目标下,建材、有色金属、焦化行业相继发布了各自的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多地针对 VOCs 治理持续开展空气质量监督帮扶工作。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确定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双降目标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和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重点工业行业一直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攻坚方向,同时也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我国重点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时期下降 16%的基础上,2021 年进一步下降 5.6%,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工业快速发展。但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基数大,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 68%(包括间接排放),且仍呈现增长态势。因此,为落实国家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工业领域需积极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持续优化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低碳技术,从而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2022 年,生态环境部等三部委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 2020 年下降13.5%;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 2030 年前达峰。此后,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上海等省市陆续发布各自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了能耗以及二氧化碳强度下降指标,如表 2。表 2 部分省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标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较 2020 年)到 2025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较 2020 年)发布时间全国13.5%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2022.07.07江西省12.0%明显下降2022.10.10安徽省15.0.0 22.11.30天津市高于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水平实现下降2022.12.05上海市14.0%-2022.12.08湖南省14.0%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2022.12.21此外,建材、有色金属、焦化这三个行业也相继发布了各自的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建材和有色金属行业确保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焦化行业要求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减污降碳措施多管齐下,钢铁行业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十四五”开年,我国粗钢产量实现七年来的首次下降。因此,为巩固好 2021 年的粗钢产量压减成果,2022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钢铁行业的粗钢产量降至 10.13 亿吨,同比下降 2224.3 万吨,降幅 2.1%,实现自 2021 年起的再次下降,圆满完成 2022 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全国共有 21 个省份实现了粗钢减产,其中,青海、吉林、新疆的产量压减成果显著,同比降幅范围为10.6%-35.0%。五个省份粗钢产量同比上升,其中福建省、广东省增产明显,增幅分别为 26.1%和 12.4%,如图 23。81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同时,钢铁行业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全国共 2.07 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4.8 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上述产能占全国总产能三分之二。同 2018 年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前相比,吨钢 SO2、NOx、粉尘排放量下降了一半,排放标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中,其执行效果存在差异,比如部分企业存在数据造假,无法通过超低排放评估核验的情况。未来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环保等级企业实施差异化环保政策,并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尽管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治理工作逐步完善,但低碳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以煤、焦炭等为主的高碳化燃料结构尚未完全转变,超低排放改造设施增建引发的碳增量问题开始凸显等。因此,多项国家级政策明确提出要提升钢铁行业的能效水平和电炉炼钢比例,包括2025 年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以上,短流程炼钢比例需达到 15%等。截至 2022 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 551.36 千克标准煤,比 2015 年下降了 4%,能效水平逐步提升。同时,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约9.7%,较2016年的7.3%提高了2.4个百分点。安徽、云南、江苏、天津等省市都明确提出要支持电弧炉企业的发展,提升短流程炼钢的占比。产量为近十年来最低,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范围铺开 2022 年,全国水泥产量为 21.2 亿吨,是近十年来最低,同比降幅高达10.8%。尽管如此,我国水泥行业仍存在着产能过剩、地域产能利用率差别大、清洁替代燃料种类较少且应用不广泛等问题,使得水泥行业CO2排放量持续增长,占到全国 CO2排放总量的一成以上。2022 年10 月,新修订的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16780-2021)开始实施,各级别的综合能耗限额加严了 5%-10%,对水泥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提出了明确要求。2022 年,国家层面多项政策都提出要全面推进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因此,水泥行业成为继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之后,我国第三个全面启动超低排放改造的重点工业行业。中国水泥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青海贵州宁夏重庆黑龙江甘肃新疆浙江陕西吉林上海天津云南福建湖南江西四川内蒙古广东河南湖北广西安徽山西辽宁山东江苏河北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单位:万吨5.8%0.2%0.6%0.7%4.7%4.7%3.6%3.9%5.2.4&.1%0.02%0.02%0.8%4.8%4.8.8.8%3.0%5.3.6%2.5%0.01%8.4%0.025.0 21 2022 下降幅度 上升幅度 持平图 23 2021 年与 2022 年部分省市粗钢产量82 大气中国 202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自 2022 年 7 月 20 日起实施。标准中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为:PM-10 mg/m3,SO2-50 mg/m3,NOx-100 mg/m3,为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广东、山东、河南等省份出台了各自的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部水泥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各省份改造目标完成时间段如图 24。虽然已有省份启动了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但是 2022 年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标准或政策对超低排放限值做出要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超低”的普及率。针对 O3反弹问题,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聚焦 VOCs 治理2022 年,我国 O3浓度再度反弹,全国整体年评价浓度同比上升5.8%。作为 O3的重要前体物,VOCs 的排放量处于高位一直是我国 O3污染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国家层面继续发布政策推进 VOCs 治理,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加大NOx、VOCs 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深化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控治。针对缓解 O3污染的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开展。监督帮扶工作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为重点工作区域,同时兼顾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辽中南等臭氧污染较为突出的区域,聚焦 VOCs 治理和 NOx减排。区域内众多省份集中治理 VOCs 问题突出的石化、涂装、包装印刷及化工园区等行业,进一步指导企业优化 VOCs 治理方案,针对地方和企业反映的技术困难和政策问题,组织开展技术帮扶和政策解读。移动源篇为实现交通运输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助力 2030 年前碳达峰,我国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深化结构调整工作,大力推动以多式联运为关键抓手的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并加速以能源转型为重要战略方向的交通运输工具结构优化。面对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目标,国家及各地仍需在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水平、加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替代、提高在用车监管能力、提升船舶岸电使用率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速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调整是持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减污降碳、降本增效的重要攻坚方向。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公转铁”、“公转水”取得一定成效。2018 年到 2022 年的货运结构变化显示,铁路图 24 部分省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完成时间段2020 年2021 年2022 年2023 年2024 年2025 年2020 年 4 月-2025 年底2020 年 11 月-2025 年 6 月2022 年 6 月-2023 年底2022 年 5 月-2025 年底2021 年 11 月-2025 年底2020 年 11 月-2022 年底2021 年-2023 年底2021 年 4 月-2023 年底河南浙江四川宁厦山西吉林广东山东83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和水路货运占比分别从 7.8%和 13.6%上升至 9.7%和 16.6%,公路货运占比从 76.8%下降至 72.0%。对比我国提出的“到 2025 年,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 2020 年分别增长 10%和 12%左右”的运输结构调整目标,2022 年,铁路货运量较 2020 年增长 9.5%,基本接近 10%的发展目标;水路货运量较2020 年增长 12.3%,提前实现目标。2018-2022 年我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及“十四五”目标如图 25-26。政策组合拳推进多式联运,释放运输结构调整空间国家、地方专项政策密集出台,将多式联运作为“十四五”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 年),明确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地发布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区域分区施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晋陕蒙煤炭主产区将着力推进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其中河北和天津还将提高沿海港口大宗货物绿色集疏运比例,推动铁路按最大运输能力保障需求;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江海直达发展,加快水水中转码头及疏港铁路建设。各地的“十四五”多式联运发展目标如表 3。港口铁水联运发展前景可期,运输衔接水平仍需强化作为多式联运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势头良好。2022 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 875 万标箱,同比增长16%,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提升至3%,仍有较大发展前景。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已开展 70 余个沿海集装箱港口、沿海大宗货物港口、内河港口的集疏运铁路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将达 1700 亿元,目标实现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全覆盖。推动铁水联运发展仍需重点加强一体融合衔接。港区、园区等集疏运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并持续加强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实现铁路港站与港区堆场“无缝衔接”。铁路货运占比铁路货运量(亿吨)605040302010010%8%6%4%2%0 18 2019 2020 2021 202249.847.740.37.8C.99.3E.59.6%9.7%9.0%铁路货运量 铁路货运占比 铁路货运量 2025 年目标图 25 2018-2022 年我国铁路货运量及“十四五”目标50.1图 26 2018-2022 年我国水路货运量及“十四五”目标2018 2019 2020 2021 202218%9%6%3%00806040200水路货运占比水路货运量(亿吨)水路货运量 水路货运占比 水路货运量 2025 年目标70.374.776.285.582.413.6.9.1.6.6.384 大气中国 2023多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助力汽车行业迈向零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交通运输业减污降碳,支撑“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战略举措。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相对“十三五”末期平均每年增长 2 倍以上,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从 2020 年的 5.4%已增至 2022 年的 25.6%,提前实现了“十四五”阶段应完成的“20%左右”的目标,如图 27。此外,新能源汽车在车队中的渗透率稳步提高,2022 年的保有量已达 1310 万辆,同比增长 67.1%,占汽车总保有量的比重增至 4.1%。2022 年,国家、地方层面仍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同时推进换电模式试点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作,并加速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布局。持续提供多环节财政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2022年底,持续十三年的“国补”正式终止,意味着后补贴时代已经来临。为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潜力,原定于 2022 年底终止的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再一次延期。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还明确提出,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为平稳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国家、地方层面持续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供财政支持,支持范围覆盖用户购置、车辆使用、新车销售等图 27 2019-2022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占比变化产销量(万辆)产销量占比新能源汽车产量 新能源汽车销量 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2220212020201927%9%006003000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名称“十四五”发展目标京津冀地区天津市天津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天津港利用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大宗货物的比例力争达到 80%。河北省河北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20222025 年)煤炭铁路集港率保持 100%;沿海主要港口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通过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集疏港比例达85%以上。晋陕蒙煤炭主产区山西省山西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 年)煤炭主产区大型工矿企业中长距离运输(运距 500 公里以上)的煤炭和焦炭中,铁路运输比例力争达到 90%。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煤炭主产区大型工矿企业中长距离运输(运距 500 公里以上)的煤炭和焦炭中,铁路运输比例力争达到 90%。长三角地区上海市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 52%。江苏省江苏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行动计划(2022 2025 年)多式联运线路连线成网,覆盖长三角、中西部及华南等主要城市,培育形成 60 条以上精品多式联运线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广东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珠三角地区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达到 80%。成渝地区重庆市重庆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 年)与 2020 年相比,铁路货运量增长 120%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中“铁水联运”量比例达到 15%。表 3 部分地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政策及发展目标85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示范应用。以北京市为例,其不仅提出加快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同时为省际间专线货运、城市重型货物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和城市客运四个应用场景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给予市级奖励。加速构建和完善补能设施体系,有力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补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速,以确保能够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步发展。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达到 521.0 万台,同比增长 99.1%,车桩比达到 2.5:1;换电站数量达到 1973 座,同比增长52.0%;加氢站数量达到 358 座,同比增加 40.4%。国家、地方从加速建设、优化布局、提升补能效率三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助力构建并完善补能基础设施体系。在加速建设方面,各地提出进一步加速扩大充电桩覆盖,优化车桩比。北京市、广东省、重庆市等地提供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和运营补贴,福建省还提供优先给予土地指标的政策倾斜。在优化布局方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要逐步实现所有小区和经营性停车场充电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在充电需求较大的公路沿线区域专门施力,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公路沿线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公路沿线有效覆盖。在提升补能效率方面,2022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重点提出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并开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技术升级方案研究和验证,这将进一步提升充换电效率。此外,多地上线网络信息化工具,如广西、四川的“八桂充”和“川逸充”,能够为用户提供充电站地址与导航、充电接口实时情况、充电费等便民服务。优化车队结构和强化监管双轨并行,大力推动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截至 2022 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 3.19 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占比 4.1%。在加速能源转型的同时,持续推动传统能源汽车减排十分重要。2022 年,我国持续推动车队结构优化与在用车监管体系完善,并落实油品长效监管与质量升级。多个环节。在用户购置环节,山东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地提供购车补贴或“以旧换新”补贴,单车补贴金额达到万元以上。在车辆使用环节,商务部等 17 部门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充电桩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广西、四川还为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运营等多个使用环节给予优惠或补贴。在新车销售环节,多地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促销活动提供奖励或补贴,如南京为新能源汽车促销、推介、下乡等活动给予经费补贴;重庆市则为市场贡献显著的汽车经销企业发放促销成效奖励。稳步推进换电试点和氢燃料电池示范,扩大新能源商用车应用规模过去受充电时长、电池成本、续航能力等条件限制,以普通充电式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在商用车市场中渗透较慢。自换电试点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作开展以来,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快速增长。2022 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81.7%,占商用车总销量的比重也升至 9.4%,同比增加 5.5 个百分点。2022 年,部分试点城市换电模式推广成效良好,并初步形成一定示范作用。作为重卡特色类换电试点城市,唐山在 2022 年换电重卡销量全国排名第一,其示范作用带动了河北省其他城市,石家庄和邯郸的换电重卡销量也位列全国前五,整个河北省换电重卡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达到了 37.6%。此外,多个试点城市还出台了针对换电汽车从生产到使用环节的奖励和补贴政策,包括生产企业的研发投产奖励、示范项目补贴、购车补贴、换电补能差价补贴、换电站建设及运营补贴等。目前,在氢燃料电池方面,我国主要从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以及开展多场景示范应用两方面入手,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在技术发展方面,“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推动产业链发展。在示范应用方面,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已经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多个示范城市群也持续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长途、重载等客货运场景的86 大气中国 2023国五标准及以下车辆限制继续升级,加速车队结构优化进程车队结构优化是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减排的重要举措。我国现已全面进入“国六 B”时代,推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有序淘汰,并在国五车辆限行加码的同时提升国六和新能源车辆运输比例是施策重点。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全面或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车辆,山东省甚至提出在 2023 年底完成提前淘汰。引导老旧车淘汰的手段多以经济补偿和限制使用为主,如为提前淘汰提供差异化补贴,以及针对国三车辆实施禁限行的交通管制措施。对于国四车辆,建材、有色金属两个重点工业行业在其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均明确提出“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淘汰国四及以下厂内车辆”。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始部署国四车辆淘汰的相关工作,并明确了淘汰目标,如天津市提出“2023 年底前,天津港停止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货车集疏港”,浙江省提出“2025 年淘汰 4 万辆国四柴油货车”。各地淘汰规划如表 4。随着国五标准车辆限行加码,使用更清洁低碳的国六车辆、以及新能源汽车承担运输任务是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多个城市已禁止国五车辆在应急强化管控期间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上路行驶。在大宗货物清洁运输要求下,国五车辆使用同样受限。早在 2019 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就提出:2022 年起,进出钢铁企业的大宗物料和产品的汽车运输部分不再允许使用国五及以下车辆,全部采用国六或新能源汽车。此外,2022 年 11 月发布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5 年,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 40%”;山东省更是针对重型货车明确设定了“2025 年国六标准车辆占比达到 30%以上”的目标。落实 I/M 制度和 OBD 远程在线监管,助力完善在用车监管体系我国已初步建立“天地车人”一体化在用车监管体系,I/M 制度和OBD 远程排放管理分别是“地”、“车”两个监管环节的重要手段。2022 年,我国针对检验机构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保证了 I/M 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提升了 OBD 远程在线监管的能力与地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淘汰对象间淘汰目标淘汰对象淘汰目标北京市营运柴油货车加快淘汰上海市柴油车加快淘汰天津市汽车基本淘汰集疏港货车2023 年底前停止河北省汽车基本淘汰营运柴油货车鼓励淘汰湖南省汽车基本淘汰柴油货车鼓励淘汰陕西省汽车基本淘汰柴油汽车推动淘汰浙江省汽车基本淘汰柴油货车2025 年4 万辆福建省汽车基本淘汰甘肃省汽车基本淘汰贵州省汽车基本淘汰黑龙江省汽车基本淘汰辽宁省汽车基本淘汰山西省汽车基本淘汰四川省汽车基本淘汰云南省汽车基本淘汰海南省柴油车加快淘汰广东省柴油汽车基本淘汰内蒙古自治区柴油汽车基本淘汰江西省营运货车推动淘汰安徽省营运柴油货车推动淘汰重庆市营运柴油货车推动淘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营运柴油货车推动淘汰广西壮族自治区柴油货车基本淘汰湖北省柴油货车基本淘汰吉林省柴油货车推动淘汰江苏省柴油货车2022 年7 万辆宁夏回族自治区柴油货车基本淘汰青海省柴油货车淘汰工作进展明显河南省柴油货车全面淘汰柴油汽车加快淘汰山东省柴油货车2023 年底前淘汰中重型运营柴油货车推动淘汰表 4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淘汰目标注:1.表中仅呈现公开来源可获取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四及以下车辆淘汰规划;2.湖南省国四车淘汰相关政策实施范围为长株潭及传输通道城市;3.陕西省国四车淘汰相关政策实施范围为关中地区;4.天津市国四车淘汰相关政策实施范围为天津港。87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2022 年 7 月,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规范(HJ 1237-2021)正式实施,要求检验机构(I 站)必须保存检验的全过程数据,并利用视频监控和实时公开等手段开展内部监督,以有效避免造假行为。多地开展完善 I 站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和维修治理(M 站)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对接互联工作,利用数字化监管来规范汽车排放检验与维修经营行为,通过信息闭环推进超标排放汽车的管理闭环。以宁波为例,在 I/M 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车辆检测与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已实现互联互通,并能够与生态环境部门监管平台实时数据进行交互,实现车检全流程无缝对接。同月,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技术规范(HJ 12392021)正式实施,进一步保障了 OBD 远程在线监管制度,提高了监管效率。部分地区在法规要求安装 OBD 的国六车之外,还将加装范围扩大到国五、甚至国四车辆,如长沙已完成 6000 台国四、国五重型柴油车的 OBD 系统安装工作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此外,部分地区为在线排放表现较好的用户提供“免检”便利,提升了 OBD 监管地位。对于 OBD 监管数据显示稳定达标排放的车辆,上海市允许其免于进行定期排放检验;包头允许其免于进行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和道路停放地的抽查抽测;山东省则基于监控数据建立“白名单”、“黑名单”制度,“白名单”车辆免于进行定期排放检验,“黑名单”车辆则需重点监管。长效监管与标准升级,保障成品油市场持续向好及清洁油品供应2022 年,我国对于成品油的质量监管工作持续开展,成品油的质量技术要求也将迎来新标准,推动了各地有序落实油品升级。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查处制售不合格油品和清除无照经营黑加油站点工作方案,清除“黑加油站”,严厉查处生产销售超标车用油品、尿素与侵权假冒机油,严厉打击加油站计量作弊。山西省多部门联合印发2022 年车用油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实施方案,从责任主体油品销售企业出发,开展油品监督抽查专项行动,并扩大了抽查覆盖面,要求省内的“2 26”城市对车用油销售企业的抽查比例不低于 30%。在监管工作开展的同时,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公开有关成品油质量的检查结果,加快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国家能源局在2022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保证国六 B 标准车用汽油全面按时供应。车用汽油国六 B 标准将于 2023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面对油品质量升级,各地积极响应。成都提前两年全域供应国六 B车用汽油,完成全市加油站油品置换。广东在全面推广使用国 B 车用汽油的通知中明确设置了国六 B 车用汽油的生产、供应、置换的时间点,以及“旧标”车用汽油的停售时间,有序升级油品质量。政策、标准齐发力,深入推进非道路移动源减排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2021 年,全国非道路移动源 NOx 和 PM 排放量分别占到移动源排放总量的 45.1%和77.2%。2022 年,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正式实施,新生产和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的污染防治持续深入,非道路移动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同时,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能源转型持续推进。排放标准升级,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加严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以下简称“国四标准”),即 修改单于 2022 年 12 月 1日起正式实施。“国四标准”的排放管控更加精细化,较上一阶段标准不仅加严了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同时更加注重整机的实际排放,并通过车载终端系统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有效监管。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四标准”与欧美现行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相比仍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排放限值更为宽松,未来仍有提升的空间。排放标准升级的同时,在用高排放机械使用限制进一步加码。2022 年,各地持续推进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此前划定的低排放控制区范围,并加严了低排放区管控要求,如表 5。88 大气中国 2023此外,各地创新工作模式,优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科学监管。北京探索“智慧执法”模式,通过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对区域污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针对性开展抽查抽测,并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数据库,实现执法精准发力。南京采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电子标识和试点在线监控,实现非道路移动机械“智慧监管”。湖州推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一件事”,破解非道路移动机械日常监管的多部门协作难题。潍坊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进出场登记管理制度,推进持“环保身份证”上岗,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国家层面的奖补方案也陆续出台,加快非道路移动机械迭代升级工作。2021-2022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提出鼓励出台推进国 I 及以下排放标准(或使用 15 年以上)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政策。2022 年,多地针对高排放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相继出台报废更新奖补方案,对拆解报废、更换升级发动机、以新换旧等机械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补贴。船舶能源转型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加速航运减排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的应用是航运业减污降碳的重要路径,2022 年我国船舶能源转型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推广 LNG 船舶仍被多项政策列为船舶能源替代的路径之一,例如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动 LNG 动力技术在沿海、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运河等中长距离 2000 载重吨以上货船、工程船等应用”。与此同时,内河船舶 LNG 加注站的建设也在积极推动中,截至 2022 年底,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已建成船舶 LNG 加注设施 19 座,完成 LNG 加注约 2500 吨。其次,纯电动技术开始逐步推广。政策鼓励内河短途游船、滨江游船、库湖区船舶及中短途内河货船等重点应用纯电动船舶,并配建充电设施,探索其它具备条件的内河船舶电动化更新改造的可行性,以货船为试点开展标准化换电技术研究与应用。最后,甲醇、氢燃料、氨燃料作为航运替代燃料开始试点应用,在技术、成本和政策方面需要持续的推动和突破。近年来,政策持续推动港口岸电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港口岸电覆盖率大幅提升,但全国范围内仍面临岸电建设达标但使用率整体偏低的矛盾。“十四五”期间,促进岸电设施常态化使用成为岸电推广的重要方式,举措包括提高船舶受电设施安装比例和设定岸电使用率目标。在推动船舶改造岸电受电设施方面,长江经济带走在全国前列。2022 年,长江经济带如期完成 5181 艘船舶岸电受电设施年度改造任务,11 省(市)运输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艘次、时长和用电量均创历史新高。相较于内河船舶,远洋船舶的岸电使用推广仍面临较大难度。在岸电使用目标方面,2022 年多地发布相关政策,制定岸电使用的具体目标,如表 6。在排放控制区方面,海南省实施新规。依据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2022 年 1 月 1 日起,海南环岛沿海控制区执行船舶燃油新规,在全国沿海率先执行最严硫氧化物(SOx)和 NOx排放控制政策。进入海南沿海控制区的船舶应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1%m/m 的船用燃油,其中 2022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建造或进行船用柴油发动机重大改装的中国籍国内航行船舶,其单缸排量大于或等于 30 升的船用柴油发动机也需满足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表 5 2022 年部分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城市政策文件发布时间执行时间管控措施济南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高排放禁用区的通告2022.12.162023.1.1重新定义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升标准要求威海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2022.12.052023.1.1扩大区域范围东营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和调整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域的通告2022.12.232023.1.1扩大区域范围;增加机械种类;提升标准要求天津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2022.3.142022.11.1扩大区域范围;增加机械种类沈阳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的通告2021.12.282022.2.1扩大区域范围89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第三阶段 NOx 排放限值要求。新规实施将进一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面源篇2022 年,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已接近完成,东北和西北地区成为新的重点。当地丰富的风、光和生物质资源使得两地区城市将利用再生能源取暖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国家政策继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焚烧管控工作,尤其强调在东北地区加快推进秸秆焚烧综合治理。此外,多地持续推进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区域清洁取暖成果仍待巩固,非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取暖渐受重视2022 年 6 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2022 年 11 月,生态环境部等 15 部门联合印发的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简称“攻坚方案”)提出,2025 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随着散煤治理的深入推进,两大重点区域的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已接近完成,前五批清洁取暖改造试点城市已经覆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绝大多数城市。这两大重点区域在 2025 年实现散煤清零的关键在于巩固已有的改造成果。因为部分已完成改造的城市被发现存在清洁取暖设备闲置、散煤复烧情况严重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清洁取暖成本较高、补贴发放不及时到位、留守老人习惯烧煤、农村地区建筑保暖效果差等。随着重点区域清洁取暖改造工作接近完成,非重点区域的散煤治理成为新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攻坚方案 要求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加快推进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根据2022 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拟支持项目名单公示,25 个项目确定为 2022 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新入选项目城市相比 2021 年进一步向东北和西北地区拓展。2017-2022 年间,中央财政支持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项目共包括五批 88 个城市,奖补资金超过 1000 亿元。2022 年,更多国家级政策提及支持可再生能源供暖。乡村建设实施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取暖用能中的比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北方地区建筑节能绿色改造与清洁取暖同步实施,优先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热、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东北和西北地区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取暖上存在天然的资源优势,已列入清洁取暖试点的东北和西北城市也将利用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取暖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目前,已有部分省市明确了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具体改造目标,如西宁将开展太阳能供暖试点示范作为重点任务之一;黑江省要求积极推广生物质供暖,列入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的哈尔滨、齐省/市政策岸电使用目标安徽省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到 2025 年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量年均增长 10%以上。天津市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到 2025 年,靠港船舶岸电使用率力争达到 100%。上海市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到 2025 年,集装箱码头岸电设施使用率达到 30%。温州市温州市 2022 年清新空气行动实施计划岸电用电量同比增加10%以上。张家港市张家港港口码头岸电系统专项提升行动方案全力争取到港作业船舶岸电使用艘次同比 2021 年上升 10%、内河船舶岸电使用率突破 60%,海船岸电使用率突破 30%。儋州市洋浦港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意见提出目标:争取到 2024 年实现具备条件的靠港船舶岸电使用率达到 90%。表 6 2022 年部分省份/城市岸电使用率目标90 大气中国 2023有 25 个县(市、区)“零火点”,因焚烧秸秆引发的污染天数同比减少 21 天。针对 2022 年秋冬季,吉林省在秋收结束后组织机械和人力开展秸秆打捆作业,并按照本地区秸秆分布情况对秸秆进行分期处置。重点区域持续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持续开展扬尘防治工作,并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平台、道路清扫机械化作业等科技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北京市针对季节特点,重点关注沙尘天气后的“二次扬尘”、土方工程扬尘、施工扬尘,并依靠监测排名督促效应、卫星遥感巡查、以及规范化管理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其中,针对施工扬尘,全市针对规模以上工程统一开展扬尘视频监控、智能化监管。针对道路扬尘,北京市对全市 1.8 万条城市道路实行分级管理,“冲扫洗收”新工艺作业率提升至 95%,2412 条背街小巷实现了 100%机械化作业。针对裸地扬尘,全年共完成 4685 个地块 7617 公顷裸地从苫盖进化到植被覆盖。北京全年共查处扬尘类大气违法行为2.61万件,罚款近1.14亿元。全市降尘量为 3.6 吨/平方公里月,相比 2021 年下降 12.2%。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河北省 2022 年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从房屋建筑施工扬尘、市政工程扬尘、建筑拆(破)除工程扬尘、老旧小区治理改造扬尘、园林绿化作业扬尘等方面提出具体防治任务。河北省分别于 5 月和 9 月开展两次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扬尘污染防治监督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职、各方主体责任落实、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扬尘污染防治情况。在扬尘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中,4774 个工地全部安装扬尘监测系统。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山西省深入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在城市保洁清洗行动、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物料运输扬尘污染治理、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各类露天堆场扬尘污染整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任务。河南省完成93个干散货码头、物料堆场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完成 78 个露天矿山综合治理。齐哈尔、佳木斯三市将在 2024 年末完成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替代约 19 万户。此外,烟台、泰安、东营、固原等地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实施方案中也鼓励推进生物质、光伏、光热等多种清洁能源取暖方式,并明确了新能源供暖改造补贴。然而,与重点区域相比,非重点区域在气候条件、用热需求、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北、西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供热周期长,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可能增加清洁取暖的推广难度。全国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东北地区加强秸秆焚烧治理2022 年 4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2022 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 2022 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行部署要求,提出结合资源禀赋和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结合秸秆利用潜力及地方政府积极性等因素开展秸秆利用重点县遴选建设,完善秸秆产生与利用情况调查标准和方法并健全秸秆资源数据平台以加强资源台账建设等一系列重点任务。通知明确提出 2022 年建设 300 个秸秆利用重点县、600 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上。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 也将秸秆焚烧列为重点攻坚领域之一,并强调在东北地区加快推进秸秆焚烧综合治理。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强化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监管执法,对秸秆焚烧问题突出诱发重污染天气的,严肃追责问责。黑龙江省自 2022 年 9 月起开展 2022-2023 年秸秆露天焚烧督查工作,督促各地形成党委政府组织实施、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协调、相关单位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的工作格局。此次督查重点针对特殊地形及问题地块开展火点巡查,对于秸秆禁烧管理不力的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约谈并联合财政部门对其进行资金惩戒。吉林省自 2021 年秋季实行秸秆全域禁烧以来,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022 年上半年,全省露天焚烧秸秆火点同比减少 385 处,91 2023第二部分|政策进展|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 300 亿元,与 2021 年相比增加 25 亿元,进一步增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补助支持城市。同时,中央和地方继续安排资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包括:研究出台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推动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促进优化能源结构,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取得积极成效,第二履约期准备工作稳步开展2022 年,全国碳市场共运行 242 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5088.95 万吨,年度成交额 28.14 亿元。2022 年 11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2022 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综合考虑了2021 和 2022 年新冠疫情、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保障能源供应等因素,并结合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进展,在量化分析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科学设定了基准值。2022 年 12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发电设施,针对现行碳市场覆盖的发电行业的核算、报告与核查流程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上述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制度机制,2022 年 11-12 月,碳排放配额成交量大幅提升,占年度总交易量的 66%。截至 2022 年12 月 30 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 2.30 亿吨,累计成交金额 104.75 亿元,所有交易的成交均价为 45.61 元/吨。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取得积极成效,初步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作用初步显现。但另一方面,仍处于建设初期的全国碳市场也呈现出市场活跃度偏低、交易时间集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碳市场价格信号的准确形成以及碳排放配额的有效配置。保障措施行政手段深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2022年,生态环境部指导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持续贯彻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主要措施包括: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行非现场监管,突出精准治污;制定现场检查计划,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将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突出科学治污;建立执法事项目录,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和基准,突出依法治污。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为核心,构建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新格局,其中也要求优化执法方式,推动了排污许可与环境执法的衔接。2022 年,全国各地共将 4.49 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发挥了正面的激励作用;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共随机抽查企业 50.99 万家次,较 2021 年减少 16.1%,有效降低监管频次。生态环境部还公布了浙江台州、云南玉溪、陕西汉中三地优化执法方式的3 个典型案例,当地利用自动监控、无人机、热点网格等多种非现场监管手段,精准发现违法线索,对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严格执法;同时坚持执法与帮扶并重,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经济手段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继续增加,“双碳”获得财政大力支持财政部在关于 2021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 2022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出加大污染治理力度,2022 年中央财政93 2023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第三部分2018 年,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以空气质量管理框架为基础,开发了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工具,该评估方法借鉴了“清洁空气计分工具”(Clean Air Scorecard)的思路,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状况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综合评估,基于综合评分将城市进行排名。不同于传统的空气质量排名,本报告采取的综合评估方法将更为全面地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清洁空气计分工具”是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于 2010 年开发的,旨在为亚洲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提供综合评估手段,在中国、东南亚、南亚诸多城市进行过评估实践,并不断改版优化。大气中国借鉴了“清洁空气计分工具”的评估思路,对评分方法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更符合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施和考核体系的特色。2021 年,报告编制团队基于专家建议对评估指标和计分方式做出若干调整,在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政策趋势下,评分更强调能源与交通结构调整的成效,并结合监测、达标规划、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最新政策要求和发展动态进行计分规则调整。94 大气中国 2023评估工具通过评估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政策措施这两个指数对城市进行评分,满分 100 分,两个指数各占 50 分,强调城市治气的努力和成效同样重要。在满分 100 分之外,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特别好的城市,以及在政策措施中含有领先做法的城市,即城市在国家政策要求之外提出了更严格和先行的地方措施时,会获得额外的加分。同时,对于部分城市未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进行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和空气质量数据公开的情况进行扣分。此外,空气质量未达标却仍未依法制定和发布达标规划的城市、以及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力而被生态环境部约谈的城市也会被扣分。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以两个分指数为基础进行评估:PM2.5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即 2020-2022 三年平均相比 2019-2021 三年平均的改善)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其中达标天数变化可综合反映城市整体空气质量水平的变化,特别是主要超标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使用三年滑动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减小特定年份因为气象波动等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好地反映城市近年来的空气质量整体改善情况。这部分得分可理解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分”。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包括五个分指数: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保障措施,每个分指数包括若干子项,通过评估各个子项对各分指数进行打分,并最终汇总政策措施部分的得分。这部分得分可理解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取得的“努力分”。评分内容结构如图 28。评分方法空气质量改善政策措施PM2.5浓度达标天数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保障措施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道路移动源非道路移动源运输结构扬尘餐饮秸秆农业氨 监测*预报预警应急 源清单与源解析*联防联控信息公开*政策*经济 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图 28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内容结构100 分50 分成效分50 分努力分10 分10 分10 分10 分10 分25 分25 分*注:*有额外加分或扣分项95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最终评分示例图如图 29。图 29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结果示例图8.62 9.99 10.00 10.57 11.00 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保障措施说明城市基本情况空气质量情况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保障措施05101520253020192020202120223323553513363203303403503602019202020212022达标天数20.33 17.67 2019-20213年平均值2020-20223年平均值3年平均值改善幅度.1146 347 2019-20212020-20223年平均值0.4%空气质量政策措施 面积1997.47人口1766.18GDP 32387.68车辆 393.47深圳平方公里万亿元20212022万50.18113.29 总分63.1196 大气中国 2023城市得分与排名分析 排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1 拉萨66.76 2 日照66.01 3 东莞65.63 4 吕梁63.67 5 佛山63.54 6 张家口63.38 7 中山63.24 8 珠海63.19 9 深圳63.11 10 惠州61.94 11 朔州61.63 12 滁州61.57 13 合肥61.55 14 舟山61.54 15 江门61.31 16 呼和浩特61.30 17 厦门61.29 18 广州61.26 19 北京60.34 20 连云港60.22 排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21 南京60.19 22 秦皇岛59.99 23 海口59.80 24 宁波59.78 25 大连59.60 26 青岛59.41 27 肇庆59.19 28 黄山58.90 29 包头58.85 30 盐城58.84 31 朝阳58.74 32 福州58.72 33 丽水58.59 34 潍坊58.51 35 贵阳58.37 36 昆明58.11 37 九江57.87 38 无锡57.79 39 临沂57.46 40 晋城57.35 本节基于上述评估框架,对 168 个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指数与政策措施指数的评分结果分别进行排名和分析,展示城市在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最后,报告将基于两项指数的总评分结果,对城市进行排名。榜单将突显在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和效果两个方面都取得好成绩的城市,鼓励城市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也通过排名督促在两方面表现欠佳的城市采取积极行动,在未来通过努力摆脱“垫底”的局面。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改善评分规则鼓励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城市。城市根据其空气质量水平将获得不同段位的基础分,空气质量越好的城市基础分越高,并根据其改善或者恶化程度获得相应加分或减分。这意味着,已经达到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继续改善就可获得高分,而空气质量较差城市需实现较大程度的改善才能有效拉高得分;相反,即使空气质量优良但是处于恶化趋势的城市将被扣分,而空气质量差还恶化的城市则必然进入成绩“吊车尾”的城市之列。168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评分结果如表 7。表 7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与排名榜单97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排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41 铜陵57.11 42 安庆57.02 43 泰州56.79 44 南通56.79 45 扬州56.58 46 上海56.54 47 长春56.31 48 绍兴56.14 49 嘉兴56.01 50 济南55.86 51 台州55.65 52 泰安55.29 53 宣城54.55 54 唐山54.52 55 池州54.51 56 温州54.47 57 苏州54.32 58 杭州54.23 金华54.23 东营54.23 61 南宁54.15 62 咸宁54.14 63 衢州54.05 64 徐州54.01 65 大同53.59 66 葫芦岛53.54 67 黄石53.31 68 宜昌53.21 69 六安53.17 70 滨州53.16 71 宜春53.04 72 益阳52.99 73 天津52.74 排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74 亳州52.73 75 安阳52.63 76 淮南52.52 77 重庆52.50 78 蚌埠52.40 79 达州52.38 80芜湖52.32 萍乡52.32 82 新余52.16 83 黄冈52.12 84 沈阳51.51 85 石家庄51.46 86 聊城51.22 87 枣庄51.09 88 武汉51.00 89 常州50.93 90 荆门50.88 91 廊坊50.49 92 沧州50.43 93 邯郸50.38 94 宿迁50.29 95 邢台50.26 96 宿州50.15 97 南昌50.06 98 信阳50.00 长治50.00 阳泉50.00 淮北50.00 保定50.00 德州50.00 周口50.00 郑州50.00 洛阳50.00 98 大气中国 2023排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淄博50.00 平顶山50.00 许昌50.00 南阳50.00 焦作50.00 临汾50.00 113 西宁49.86 114 济宁49.84 115 广安49.80 116 太原49.73 117 湖州49.51 118 随州49.50 119 承德49.39 120 开封49.31 121 绵阳49.28 122 忻州49.18 123马鞍山49.16 镇江49.16 125 菏泽49.15 126 淮安49.14 127 株洲49.06 128 常德49.01 129 濮阳49.00 130 长沙48.94 131 兰州48.84 132 湘潭48.81 阜阳48.81 134 衡水48.72 135 锦州48.62 136 商丘48.56 137 运城48.32 138 岳阳48.31 排名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139 南充47.89 140 宝鸡47.76 141 资阳47.73 142 铜川47.69 143 雅安47.65 144 内江47.53 145 漯河47.22 146 鄂州46.99 147 鹤壁46.90 148 乌鲁木齐46.84 149 遂宁46.35 150 孝感46.15 151 自贡46.12 152 德阳46.01 153 襄阳45.65 154 哈尔滨45.63 155 眉山45.60 156 荆州45.54 157 宜宾45.05 158 成都44.45 159 银川43.97 160 乐山43.40 161 三门峡43.16 162 晋中42.69 163 新乡41.78 164 泸州40.63 165 渭南39.32 166 驻马店39.00 167 咸阳38.22 168 西安34.58 99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基于空气质量改善得分,报告延续往年将城市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和极差 5 个级别。所有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和得分分布如表 8 和图 30。分数区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城市数量PM2.5 2020-2022 均值相比 2019-2021改善比例均值达标天数2020-2022 均值相比 2019-2021改善比例均值50好9732.0610.007 3.47%(45,50较好6041.405.7(1 3.99%(30,45一般1144.082.3&7-0.21%(15,30差0-15极差0-好城市 较好城市 一般城市 PM2.52020-2022三年平均值(g/m3)2020-2022 PM2.5和达标天数相比 2019-2021 改善比例加和图 30 2019-2022 年 168 城市 PM2.5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值改善情况25.00 .00.00.00%5.00%0.00%-5.00%表 8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与得分分布在 2019-2022 年这个评估期内,所有城市在空气质量改善指数的表现均在“一般”及以上,没有城市进入“差”和“极差”级别,延续了去年的良好表现。168 个重点城市中,仅有 4 个城市的 PM2.5三年滑动平均值同比有约 1g/m3的反弹,其余城市全部改善,故绝大多数城市的 PM2.5三年滑动平均改善指数得分较高。而受到 2022 年全国 O3浓度普遍反弹的影响,部分城市 2020-2022 年的三年平均达标天数有所减少,使得 19 个城市的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值有 1-14 天的下降。级别“好”城市:近六成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评优,其中多数城市PM2.5连续达标级别“好”城市(得分 50):为空气质量达标且持续明显改善,或空气质量未达标但改善显著的城市。本评估期内,获得额外加分进入“好”级别的城市数量最多,在历年的评估中还是首次出现,多达97 个城市得分超过了满分 50 分。这除了得益于近年来城市努力治气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00 大气中国 2023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也有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多年来 PM2.5浓度的持续下降,评估中城市获得的基础分不断提高。同时,2020-2022 年正是我国对新冠疫情进行严格管控的时期,污染源排放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往年,使得 PM2.5三年滑动平均同比改善比例较高。不断提高的基础分结合较高的改善比例,使得在本评估期内多数城市获得了额外加分。2022 年,共有 73 个级别“好”城市 PM2.5年均浓度达标,2020-2022 三年平均值范围为 10.00-39.67g/m3,达标天数的三年平均值范围为 260-365 天。其中,潍坊、东营、葫芦岛、沈阳、达州、武汉、萍乡七个城市在 2022 年首次达标,66 个城市在最近两年连续达标,52 个城市在最近三年连续达标,31 个城市在本评估期内的四年全部达标。连续四年达标的城市中,珠三角9市全部上榜,10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为空气质量常年优良的张家口、大同、大连、福州、厦门、海口、贵阳、昆明、拉萨等市。这些城市 PM2.5的 2020-2022 三年平均值范围仅为 10.00-31.23g/m3,达标天数的三年平均值范围为313-365 天。排名首位的拉萨的达标天数比例三年平均达 100%。其余城市尽管 PM2.5尚未达标,但改善显著,整体 PM2.5和达标天数的三年滑动平均改善比例分别高达 10.0%和 7.6%,这些大多数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也有少部分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上个评估期中有 11 个排在倒数 30 位以内的“一般”城市在本评估期内获得了额外加分,进入了级别“好”城市。这些城市在上个评估期的改善情况不佳,其中益阳因 PM2.5和达标天数的三年滑动平均同时恶化排名倒数第二,但在 2019-2022 年间,其改善比例分别达 10.5%和 4.0%,获得额外加分进入级别“好”城市。“较好”城市:涵盖近四成城市,部分未达标城市因改善成绩上榜“较好”城市(得分(4550):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良好或空气质量天然良好,且仍在小幅改善的城市。本评估期内该级别城市数量相比上个评估期减少三成以上,共有 60 个城市进入此级别,PM2.5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均值分别为 5.7%和 4.0%。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城市获得满分 50 分,这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比级别“好”城市略低,未获得额外加分。去年获得额外加分排名第五的级别“好”城市兰州在本评估期内排名第 131,是由于在 2019-2022 年间,PM2.5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同比改善幅度均较小,分别为 2.9%和 0.6%,显著低于空气质量同水平的其他城市,使其得分降低拉低了排名,进入“较好”城市级别。同时,有 19 个在上个评估期内排名倒数 30 以内的“一般”城市在2019-2022 年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较好,这些城市均为 PM2.5未达标城市,虽然其基础分较低,但 PM2.5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同比改善比例均值分别为 6.3%和 4.9%,从而进入“较好”城市榜单,排名大幅提升。“一般”城市:因 PM2.5浓度反弹排名不佳,汾渭平原城市仍需探寻治气出路“一般”城市(得分(3045):本评估期内,只有 11 个城市进入”一般”级别,仅为上个评估期的三成,且再次没有城市进入“较差”和“极差”级别,表明本评估期内空气质量恶化的城市数量仅占少数。11 个城市的 PM2.5和达标天数的三年滑动平均改善比例分别为 2.3%和-0.2%,其中有四个城市的 PM2.5同比恶化或持平,六个城市的达标天数同比减少。部分汾渭平原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表现不佳,西安、咸阳、渭南、晋中、三门峡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位。五市获得低分的原因相同,均因为2022年PM2.5浓度和达标天数同时恶化,拉低三年滑动平均改善比例。以排名末位的西安市为例,其 2022年 PM2.5浓度同比上升 26.8%,拉低了 2019-2022 年间 PM2.5三年滑动平均改善比例;且 2022 年达标天数同比减少 75 天,已经低于2019 年达标天数,使得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比例低至-4.7%,是 168 个重点城市中改善比例最低的城市。这些城市仍需加大力度,探寻治气出路。101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评估得分包括了城市采取的控制固定源、移动源和面源排放的减排措施,也包括了支持科学施策的能力建设措施,以及促进政策有效落地的保障措施。168 个城市政策措施评分结果如表 9。排名城市政策措施得分1北京52.612广州51.313上海51.274杭州50.925济南50.86重庆50.617青岛50.478郑州50.359成都50.1910深圳50.1811天津49.6512合肥49.3813武汉49.3114长沙49.1915南京48.9716镇江47.9517呼和浩特47.9318石家庄47.8419邯郸47.6620宿迁47.5421厦门47.5322兰州47.5223西安47.5124长春47.425大连47.34排名城市政策措施得分26无锡47.3127滁州47.2928衡水47.25邢台47.25长治47.25咸阳47.2532扬州47.1933铜陵47.134金华47.04淮南47.0436连云港47.0337安庆47.01珠海47.0139宜昌46.9940南通46.9741宣城46.9442苏州46.9143肇庆46.944东莞46.8845阳泉46.8446沈阳46.7647淮安46.75徐州46.7549济宁46.7450湖州46.73表 9 城市政策措施得分与排名榜单102 大气中国 2023排名城市政策措施得分51绍兴46.6652温州46.6353芜湖46.6马鞍山46.6池州46.656阜阳46.56中山46.5658宝鸡46.5459常州46.5360铜川46.5261聊城46.51滨州46.51三门峡46.5164黄山46.4765江门46.4666德阳46.42西宁46.4268衢州46.3969盐城46.3270淮北46.3171南昌46.372廊坊46.1373六安46.1常德46.175丽水46.03自贡46.0377银川46.0178荆州45.9879佛山45.9780贵阳45.94排名城市政策措施得分81孝感45.982岳阳45.7983太原45.7584鄂州45.7385淄博45.69黄石45.6987晋城45.6688泸州45.6389昆明45.6190绵阳45.5491雅安45.4892亳州45.4793资阳45.4694株洲45.4495临汾45.38临沂45.38安阳45.3898台州45.3299南宁45.3100驻马店45.23内江45.23黄冈45.23103乐山45.2海口45.2105张家口45.19106宁波45.16107咸宁45.11108随州45.03109哈尔滨45.02110德州44.98103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排名城市政策措施得分111洛阳44.97112枣庄44.91113运城44.88襄阳44.88115渭南44.87116锦州44.82117新乡44.8118南阳44.74119蚌埠44.66120秦皇岛44.65121遂宁44.58122泰州44.53123福州44.51124沧州44.49125唐山44.45荆门44.45127承德44.32128南充44.24129鹤壁44.13130嘉兴44.04131焦作43.97132吕梁43.95133惠州43.84134舟山43.79135信阳43.71包头43.71137日照43.64138宿州43.62139宜宾43.57140保定43.54排名城市政策措施得分141朔州43.51142乌鲁木齐43.35143新余43.29144许昌43.28145朝阳43.22146广安43.17147菏泽43.12148眉山42.92149拉萨42.88150葫芦岛42.87151漯河42.82152东营42.74153大同42.73154晋中42.7155宜春42.25156忻州42.23平顶山42.23158开封42.01159萍乡41.98160湘潭41.95161九江41.77162益阳41.76163濮阳41.66164达州41.65165潍坊41.63166商丘41.3167泰安40.84168周口40.13104 大气中国 2023所有城市的政策措施得分分布如表 10。对于城市政策措施的评估,我们发现,基于可公开获取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的评估,可体现出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框架的完善程度和措施的全面性,但对于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估有限,因为城市层面的数据发布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区别较大。与之前的评估结果类似,城市层面的各项政策存在很大的同质性,最终政策措施评估得分比较接近,均在40 分以上。这意味着 168 个重点城市均出台和实施了较为全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并且整体来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本身变化不大,城市间也没有显著差距。级别“好”城市:一线城市领军态势不变,北京排名蝉联榜首共有 10 个城市政策措施评估得分超过满分 50 分,在制定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方面表现优异,分别是北京、广州、上海、杭州、济南、重庆、青岛、郑州、成都、深圳。这些城市自 2019 年起连续四年在政策措施方面排名均在前 15 名,其中 8 个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级别“好”城市。相比去年,天津、合肥由于没有公布能源结构调整的进展信息使得分数降至 50 分以下,落榜级别“好”城市榜单。北京政策措施部署全面,政策评分持续位居榜首。10 个级别“好”城市均为传统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包括三个直辖市、五个省会城市、两个计划单列市。此次被评为级别“好”的城市在 2022 年全国城市 GDP 排名中均排在前 20。他们具有较强的财政能力、科研能力、规划水平等,相比较其他城市可以持续投入更多的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努力,也具备较强的技术硬条件和能力软实力。这些领先城市的得分名列前茅是因为其领先于大部分城市的做法获得了额外加分,一方面是领先的科学决策基础和评估方法的建立,包括建设大气超级监测站开展污染物组分和特征分析,动态更新源清单和源解析,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是开展了最为全面的污染物减排行动,以及良好的信息公开程度以呈现减排行动完成的进展,包括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等信息。这些做法使得级别“好”的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的持续性得到了保障。“较好”城市:六成城市表现较好,政策规划滞后成为得分短板共有 99 个城市得分在(45,50 之间,约占总体城市的六成。其中超过半数以上分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城市虽然普遍在财政、科研和评估能力方面和领先的级别“好”城市略有差距,但基本上也属于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关注的城市,其中超过九成的城市在空气质量改善评估中都进入了“好”和“较好”级别。与去年相比,本期评估中被评为“较好”级别的城市大体相同,数量相比去年减少五个。在“十四五”阶段初期,一些城市在制订或发布煤炭消费量控制目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方面存在滞后现象。四川省多个城市建成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在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般”城市:多数行动不足城市空气质量未能达标,治理进展信息公开有待加强 共有 59 个城市得分在(40,45 之间。其中,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以及江西省均有一半或以上参评城市被评为“一般”级别。这些城市多数在污染防治措施的进展信息方面存在缺失,并且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表现不佳,例如不公开发布环境状况公报或公报中没有污染物浓度数据等。约六成“一般”城市的 2022 年 PM2.5年均浓度未达标,其中多数城市 2022 年 PM2.5年均浓度达 40g/m3及以上,河南省绝大多数城市均在此列。这些城市可能由于政策行动方面的不足导致了空气质量水平也较差。另外约四成 2022 年 PM2.5年均浓度已达标的“一般”城市中,多数属于非工业化城市,或处于沿海地区,污染源有限且扩散条件好,在空气质量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能并未采取较严格污染治理措施,因此“努力分”偏低。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这些已达标城市也需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力度,从而推动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表 10 城市政策措施得分分布分数区间表现城市数量50好10(45,50较好99(40,45一般59105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排名城市综合评分1深圳113.292北京112.953广州112.574东莞112.515合肥110.936珠海110.207青岛109.888中山109.809日照109.6510拉萨109.6411佛山109.5112呼和浩特109.2313南京109.1614滁州108.8615厦门108.8216张家口108.5717上海107.81表 11 168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得分与排名榜单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分分析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分是空气质量改善得分和政策措施得分的总和,可以更为全面地体现城市的努力和成效。其中,表征“努力”的指标为政策措施得分,是对最新评估年份实施措施的评价,可以很好地体现当前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完善程度;表征“成效”的指标是空气质量改善得分,由于评价的是三年滑动平均的变化,得分会受到当前政策的影响,但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几年措施的积累。总的来说,只有足够努力的城市才能保障持续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而努力不足的城市(除了本身空气质量好的非工业城市)成效分表现也通常较差,在总榜上处于“后进生”之列。基于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与政策措施的得分,168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分如表 11。排名城市综合评分18江门107.7719吕梁107.6220连云港107.2521大连106.9422济南106.6623肇庆106.0924惠州105.7825黄山105.3726舟山105.3327盐城105.1628杭州105.1529朔州105.1430无锡105.1031海口105.0032宁波104.9433秦皇岛104.6434丽水104.62106 大气中国 2023排名城市综合评分35贵阳104.3136铜陵104.2137安庆104.0338扬州103.7739南通103.7640昆明103.7241长春103.7142福州103.2343重庆103.1144晋城103.0145临沂102.8446绍兴102.8047包头102.5648天津102.3949朝阳101.9650宣城101.4951泰州101.3252金华101.2753苏州101.2354池州101.1155温州101.1056台州100.9757徐州100.7658衢州100.4459郑州100.3560武汉100.3161宜昌100.2062潍坊100.1463嘉兴100.0564滨州99.67排名城市综合评分65九江99.6466淮南99.5667南宁99.4568石家庄99.3069六安99.2770咸宁99.2571黄石99.0072唐山98.9773芜湖98.9274沈阳98.2775亳州98.2076长沙98.1377邯郸98.0478安阳98.0179宿迁97.8380聊城97.7381邢台97.5182常州97.4683黄冈97.3584长治97.2585镇江97.1186蚌埠97.0687东营96.9788阳泉96.8489廊坊96.6290济宁96.5891葫芦岛96.4192兰州96.3693南昌96.3694大同96.32107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排名城市综合评分95淮北96.3196西宁96.2897湖州96.2498泰安96.1399枣庄96.00100衡水95.97101淮安95.89102马鞍山95.76103淄博95.69104太原95.48105新余95.45106临汾95.38107阜阳95.37108荆门95.33109宜春95.29110常德95.11111德州94.98112洛阳94.97113沧州94.92114绵阳94.82115益阳94.75116南阳94.74117成都94.64118随州94.53119株洲94.50120萍乡94.30121宝鸡94.30122铜川94.21123岳阳94.10124达州94.03排名城市综合评分125焦作93.97126宿州93.77127信阳93.71128承德93.71129保定93.54130锦州93.44131许昌93.28132运城93.20133资阳93.19134雅安93.13135广安92.97136内江92.76137鄂州92.72138德阳92.43139菏泽92.27140平顶山92.23141自贡92.15142南充92.13143孝感92.05144荆州91.52145忻州91.41146开封91.32147鹤壁91.03148遂宁90.93149湘潭90.76150濮阳90.66151哈尔滨90.65152襄阳90.53153乌鲁木齐90.19154周口90.13108 大气中国 2023排名城市综合评分155漯河90.04156银川89.98157商丘89.86158三门峡89.67159宜宾88.62160乐山88.60161眉山88.52162新乡86.58163泸州86.26164咸阳85.47165晋中85.39166驻马店84.23167渭南84.19168西安82.09所有城市的综合得分分布如表 12。本次评估期内,168 个重点城市的综合得分均高于 80 分,没有城市进入“较差”和“极差”级别。级别“好”城市:八城市“双优”入榜,深圳综合评估得分第一本次评估期内共有 63 个城市综合评分超过满分 100 分,城市数量相比 2021 年大幅上涨。主要因为这些城市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表现优异,其中包括 62 个得分在 50 分以上的级别“好”城市,九成城市的 2022 年 PM2.5年均浓度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些城市在政策措施方面表现有所差异,其中9个城市在政策措施评估中进入级别“好”,表 12 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得分分布41 个城市进入级别“较好”,12 个城市被评为“一般”。在政策措施评分略低的城市能够进入综合评分级别“好”的行列,得益于他们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突出表现。共有 8 个城市在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两个指数评估中都进入级别“好”的城市榜单,是通过努力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他们是深圳、北京、广州、青岛、上海、济南、杭州、重庆。深圳综合得分在本次评估中排名第一。深圳的 PM2.5年均浓度自 2014 年起已经连续第九年达标,2022 年浓度已降至 16g/m3,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第三阶段过渡目标(WHO IT-3)15g/m3,在 168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是空气质量最好的一线城市,这是深圳多年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扎实成果。在过去的十年间,深圳实施多轮“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与“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在空气质量逐年稳步改善的高起点上,深圳于 2022 年继续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突出强化臭氧污染防治,深化 VOCs 和 NOx 协同减排。“较好”城市:百余城市综合评分较好,空气质量改善表现占优综合评分在(85,100 之间的“较好”城市有 102 个,使得“较好”成为城市数量最多的级别,但相比上个评估期减少 35 个,因为部分城市由于空气质量改善优异获得高分后进入了“好”级别。102 个“较好”城市中,绝大多数的空气质量改善指数评分为“好”或“较好”级别,政策措施指数评估中被评为“较好”和“一般”的城市约各占半数,被评为“一般”却能进入综合评分“较好”级别的城市,同样得益于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优良表现。仅有成都市在政策措施评估中进入了“好“级别,但因其在 2022 年 PM2.5浓度反弹且达标天数减少,拉低了空气质量改善指数得分,从而综合评估结果为“较好”级别。“一般城市”:三城综合评分表现不佳,空气质量改善不力使排名垫底 仅 3 个城市综合评分在(70,85 之间,数量较上个评估期大幅下降,这三个城市是西安、渭南、驻马店。三个城市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得分排名均在倒数4名内。在政策措施方面,西安、驻马店表现为“较好”,渭南表现为“一般”。本次评估中,西安较差的空气质量改善得分使其综合得分排名垫底。分数区间表现城市数量100好63(85,100较好102(70,85一般3(60,70较差0 60差0109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2022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2023).2022 年全国 O3气质地图:全国及重点区域 O3浓度有不同程度上升,城市情况值得关注.2022 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广东省城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及排名情况(2022 年)2022 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12 月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月报 2022 年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12 月和 1-12 月福建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2 年 12 月湖北省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报告 2022 年湖南省生态环境公报 2022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辽宁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陕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公报 2022 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部分参考文献 2022 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天津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12 月和 112 月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2022 年温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绍兴市 2022 年环境状况公报金华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2022 年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度杭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盐城市环境质量报告 2022 年度苏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南通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 年)2022 年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常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度镇江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扬州市年度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度无锡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淮安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宿迁市 2022 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徐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珠海市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深圳市环境质量状况广东省城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及排名情况(2022 年)2022 年中山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110 大气中国 2023部分参考文献 2022 年江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22 年广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肇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度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2022 年郑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平顶山市 2022 年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三门峡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洛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安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南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许昌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鹤壁市环境状况公报濮阳市环境质量月报 2022 年 12 月和 1-12 月 2022 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漯河市环境质量公告 2022 年河南省商丘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济南市环境质量简报 2022 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12 月份及淄博市年环境空气质量情况通报枣庄市环境空气质量 1-12 月份排名通报 2022 年烟台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2 年 12 月和 1-12 月潍坊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2 年度济宁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 112 月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2 年日照市区县环境空气质量状况(12 月份)关于 2022 年聊城市空气质量情况的通报 2022 年 1-12 月滨州市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威海市 2022 年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合肥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2022 年芜湖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安徽省 16 个地级市空气质量排名(2022 年度)2022 年六安市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宣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阜阳市环境质量概要 2022 年铜陵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黄山市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南昌市环境空气质量通报九江市生态环境局 2022 年工作总结和 2023 年工作计划 2022 年新余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22 年鹰潭市生态环境质量概况抚州市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赣州市环境质量年报 2022 年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 1-12 月萍乡市环境质量月报 2022 年宜春市环境质量月报(1-12 月)2022 年景德镇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22 年长沙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株洲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湘潭发布 2022 年生态环保“成绩单”和 2023 年工作“路线图”2022 年常德市 1-12 月环境空气质量张家界市 2022 年 1-12 月环境质量状况111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岳阳市 2022 年度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衡阳市 12 月及 1-12 月全市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 1-12 月邵阳市环境质量月报益阳市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 1-12 月郴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情况娄底市环境空气质量月报 2022 年 1-12 月湘西自治州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 1-12 月永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图解报告 2022 年怀化市环境空气质量年报 2022 年 1-12 月南宁市生态环境质量信息 2022 年桂林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北海市召开 2022 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 2022 年柳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1-12 月河池市环境质量状况来宾市 2022 年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考核结果 2022 年崇左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22 年 1-12 月梧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报告 2022 年防城港市环境质量状况年报 2022 年钦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年报 2022 年 1-12 月贵港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汕头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梅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茂名市生态环境质量年报简报(2022 年)广东省城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及排名情况(2022 年)2022 年汕尾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阳江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22 年 1-12 月清远市各县(市、区)空气、水环境质量状况哈尔滨市环境空气质量月报 2022 年 12 月 2022 年度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 12 月牡丹江市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双鸭山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伊春市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绥化市 2022 年 12 月份环境空气质量月报环境空气质量(2022-12)二二二年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锦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营口市 2022 年 1-12 月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2 年盘锦市环境质量公报葫芦岛市 2022 年 1-12 环境空气质量月报二二二年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朝阳市 2022 年 1-12 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简报 2022 年 12 月和 1-12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排名 2022 年 1-12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排名情况西安市 2022 年度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 12 月及 1-12 月咸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铜川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 年度)2022 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 1-12 月份宝鸡市空气质量状况 2022 年渭南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汉中市 1 12 月环境空气质量榆林市 2022 年度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 12 月及 112 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112 大气中国 2023部分参考文献商洛市 2022 年度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绵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宜宾市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攀枝花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泸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自贡市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德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遂宁市环境质量公告内江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乐山市 2022 年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年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达州市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2 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度广元市环境质量状况 2022 年南充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巴中市 2022 年 1-12 月环境质量公报 2022 年阿坝州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雅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22 年)2022 年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简报 2022 年贵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安顺市 2022 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铜仁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 年黔西南州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版)2022 年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黔南州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遵义市环境质量月报(2022 年 12 月)六盘水市环境质量公报(2022 年度)毕节市 2022 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拉萨市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年报 2022 年昌都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山南市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月报(12 月和 1-12 月)国家统计局(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 年能源相关数据.https:/ 崔晓利(2023).我国电力发展与改革形势分析.http:/ 2023 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https:/ 2023(简版).https:/ 2022 年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并介绍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有关工作进展等情况.http:/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国家发改委(2022).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成效明显“碳达峰 十 大 行 动”进 展(一).https:/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https:/ 早 并 有 关 工 作 的 通 知.http:/ J.中国科学院院刊,38(02):342-350.广东省生态环境厅(2022).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源和移动源氮氧化物减排工作的通知.http:/ 9acb0b60d18d1acf6.pdf.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s:/ 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https:/ 大气中国 2023部分参考文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等(2022).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 J.冶金经济与管理.No.221(02):42-45.廖志高,张頔(2022).“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碳减排实施路径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5(06):1-7.四川省人民政府(2022).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s:/ J.中国冶金.31(09):15-20.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2022).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s:/ 年).https:/ _5727605.htm.生态环境部等(2022).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s:/ 契 机 钢 铁 物 流 新 格 局.http:/ 年).https:/ 江 省 生 态 环 境 厅(2020).浙 江 省 水 泥 行 业 超 低 排 放改造实施方案.https:/ 022-2022).http:/ 15 %的 下 降 潜 力”.http:/ J.过程工程学报.22(10):1360-1367.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 年)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 年)“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115 2023第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评估|绿色交通 十四五 发展规划 2022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天津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河北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江苏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行动计划(2022 2025 年)山西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 年)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重庆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广东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交通运输部:“公转铁”“公转水”成效明显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https:/ https:/ 2035 年)2022 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关于 2022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山东省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广东省进一步促进消费若干措施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财政补贴实施细则成都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南京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增强服务业发展韧劲的若干措施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汽车产业平稳增长政策措施的通知全面推进“电动宜宾”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 年)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3 年)唐山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3 年)2022 年度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奖补实施细则重庆市促进汽车产业平稳增长政策措施关于申报 2022 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财政奖补资金的通知南京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试行)三亚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建设方案“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开展 2021-2022 年度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申报的通知广东省能源局关于 2021 年度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配计划的公示关于重庆市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与充换基础设施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动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2022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重点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310 万辆 呈高速增长态势 https:/ 年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https:/ 加 氢 站 缘 何“吃 不 饱”?https:/ 大气中国 2023部分参考文献权威数字|全球加氢站 659 座,中国居首位 https:/ 月新能源产销超 350 万辆 2021 全年乘用车销量 2148.2 万辆 https:/ 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17 亿辆 https:/ 1237-2021)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技术规范(HJ 12392021)宁波 I/M 闭环管理便民又利企,助力机动车污染防治 http:/ 6000 辆重型柴油货车有了尾气排放远程监控 https:/ 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实施污染物排放远程在线监控重型柴油车免于排放检验的通告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 在 线 监 控 系 统 工 作 推 进 会 https:/ 山东省公安厅 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型柴油车远程监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河南省商务厅等 18 部门关于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通知山东省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查处制售不合格油品和清除无照经营黑加油站点工作方案 2022 年车用油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实施方案全面推广使用国 B 车用汽油的通知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江经济带船舶岸电工作动态 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2 期)刘鹏,汤静妍,胡明伟,等.中国与欧美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对比分析 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3):8.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高排放禁用区的通告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和调整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域的通告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的通告 2021-2022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温州市 2022 年清新空气行动实施计划张家港港口码头岸电系统专项提升行动方案洋浦港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意见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 20891-2014)修改单长江船用 LNG 加注发展现场会芜湖举行 致力水运“绿

    发布时间2024-09-18 11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蓝港先锋2023:中国主要港口空气和气候协同力评价报告(64页).pdf

    中国主要港口空气和气候协同力评价1蓝港先锋 2023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lean Air Asia,简称CAA)是一家国际非营利性环保公益组织,致力于改善亚洲区域空气质量,打造健康宜居的城市。CAA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菲律宾马尼拉,在中国北京和印度德里设有办公室。CAA还在亚洲六个国家建立了合作网络,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尼泊尔和斯里兰卡。CAA自2002年起在中国开展工作,专注于空气质量管理、绿色交通和能源转型。2018年3月12日,CAA获得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证书,在北京设立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菲律宾)北京代表处,在公安部及业务主管单位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地 址电话/传真邮 箱 网 站微 博微 信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国门外外交公寓3-41,100600 86 10 8532 6172chinacleanairasia.org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leanairasia报告作者夏冬飞 交通项目主管成慧慧 交通项目主任邵 雯 交通项目研究员陆文琦 高级项目协调员报告审阅万 薇 中国区项目总监合作伙伴北京自然田济南市绿行齐鲁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青岛市黄岛区清源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天津滨海环保咨询服务中心(天津绿领环保)武汉行澈环保公益发展中心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传播支持刘明明 传播项目主任朱 妍 传播项目主管梁 缘 高级传播官员致谢实习生王鑫(北京交通大学)对本报告亦有贡献。本报告数据来自政府信息公开、港口公司官网、主流媒体报道等公开渠道。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如有未尽之处,欢迎提出意见建议。执行摘要一 背景和目标二 港口减排力表现 运输船舶减排 港作船舶减排 港口机械减排 港内运输车辆减排 港口集疏运减排 港口能源转型 货物污染减排三 港口管理力表现 港口排放清单 空气质量监测 低碳能源供应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绿色发展战略 政策支撑和监督管理 四 港口减污降碳进展评价 综合评价体系 “减排力”与“管理力”得分 空气与气候“协同力”得分五 发现和建议 发现 建议 参考文献1711 1217192225272932 32 33 33 35 37 39 41 42 45 4951 52 55572.12.22.32.42.52.62.73.13.23.3 3.4 3.5 3.64.14.24.35.15.2目录执行摘要随着向“3060”双碳目标稳步迈进,中国近年来持续、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港口也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新机遇。进入“十四五”时期,围绕港口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开展了顶层规划设计,并密集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政府管理部门就集疏运结构优化、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港口机械及车辆低碳能源替代以及港口空气质量监测等领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和目标。1蓝港先锋 2023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人群健康保护。港口是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领域之一。广州、岳阳和武汉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显示,港口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占城市 NOx 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两成。2022 年,全国53个主要港口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近四成港口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和臭氧(O3)年评价浓度超标,推进港口减排将有助于改善港口城市空气质量,并为公众健康带来收益。港口发挥着重要的综合枢纽作用,其绿色低碳转型能够带动整个物流链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港口能够为运输行业脱碳提供绿色激励政策以及新技术应用场景,同时推动运输行业各方在脱碳领域深入合作,加快零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此外,港口可以发挥枢纽优势,推动零碳能源运输和供应,支持区域乃至全球的零碳转型。中国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港口的绿色低碳转型将有利于提升中国港口的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积极发起“蓝港先锋”评估,持续关注港口减污降碳进程,致力于推动中国港口及物流体系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研究团队已连续四年跟踪和评估中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的减污降碳进展,并构建了港口“减排力”、“管理力”和“协同力”指标,识别港口管理部门和港口运营商在推动港口减污降碳方面的领先实践和薄弱环节,并对港口减污降碳行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港口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推动港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港口绿色竞争力。本期报告持续对中国沿海港和内河港 2022 年减污降碳的行动进行系统梳理、对比和分析,形成了蓝港先锋 2023:中国主要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报告。报告发现,“十四五”时期中国港口减污降碳政策更为系统,措施持续深入,行动更为有力,进展成效显著,但仍需加强以零排放为长期目标的规划与设计,进一步推动各项减排措施的实施。2蓝港先锋 2023发现(1)政策目标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伴随多项中央和地方推动港口减污降碳政策的密集出台,港口主要排放源管控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到港运输船舶、港作船舶、港口机械、港内运输车辆、港口集疏运、液散货和干散货的装卸过程六大港口排放源的治理方面,政府部门对港口岸电建设率和使用率、新增机械清洁能源替代比例、港内运输车辆清洁化比例、沿海港口大宗货物清洁集疏运比例、液散货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港口作业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出台配套的保障措施。在政策目标引领下,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尤为突出的是港口岸电建设和集疏运清洁化所取得的成绩。2022 年,中国 21 个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 84%,其中 7 个港口达到 100%;此外,21 个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实现全覆盖,中国港口在岸电供应能力上已经展现出全球领先水平。在港口集疏运结构优化方面,报告可获得数据的 25 个沿海及内河港的铁路、水路及管道等清洁集疏运比例平均达到 75%,2022 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 16%。与此同时,作为实现减污降碳的关键路径,港作船舶、港口移动机械、港内运输车辆和港口集疏运卡车的能源替代快速起步,并已持续取得突破。目前,中国港口已交付和在建的 LNG 双燃料动力、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动拖轮已达 11 艘,其中有 2 艘为纯电动拖轮;新增移动机械电动化进程开始提速,大功率电动移动机械也已在多个主要港口开展应用,杭州港移动机械的电动化比例已达到 14%;16 家港口的港内运输车辆新能源占比平均达到 16%;部分港口已开始推动集疏运卡车和内河船舶的充换电站设施建设,并开始布局船舶零碳燃料加注业务。(2)港口岸电从“重建设”到“重使用”,多方合力加速破局中国港口的岸电处于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工作重心从“岸电覆盖率高”转向“岸电使用率高。“十三五”时期,岸电相关政策多集中在港口岸电设施的建设,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岸电覆盖率逐步提升,但港口仍普遍面临着岸电低使用率问题。进入“十四五”时期,相关政策开始着力推进岸电使用率的提升,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相关法规政策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内河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低、岸电接口不统一等堵点问题,有效提升了长江内河岸电使用率,2022 年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艘次同比增长了 57%。当下,政府管理部门正在加强政策引导,行业多方也在积极寻求突破,未来有望进一步破解沿海港口岸电低使用率难题。一方面,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岸电使用率的提升提供目标和保障,多个沿海港口城市相继制定了“十四五”期间的港口岸电使用率目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监管提供了有震慑力的处罚依据;另一方面,制约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的瓶颈进出中国沿海港口的国际航行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低(2022 年不足 5%),正在港航企业的自愿行动和示范合作下积极突破。例如,上海港和深圳港通过签订港口公约、与国际港口共建绿色航运走廊、加强与航运公司合作等方式推动岸电使用率的提升;中远海控发布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倡议书等。此外,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示范推进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推动国际集装箱和国际邮轮的港口、航运企业参与行动,同步推动港侧和船侧岸电设施覆盖率的提升。参与该方案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占 2022 年进出中国沿海港口国际集装箱运力的九成,其中仅 9%的集装箱船在 2022 年具备岸电受电设施,该方案设定的 2025 年 40%的目标,将有力破解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不足的困境。3蓝港先锋 2023(3)港口绿色发展内动力提升,先锋港口引领技术和模式创新过去驱动港口开展减污降碳行动,主要依靠政策法规的外在压力。如今,在“双碳”目标引领、全球航运加速脱碳、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等新形势下,港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港口企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动力提高,一批先锋港口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引领港口减排的技术和模式创新,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者。先锋港口的领先实践集中体现在设定绿色发展战略、加强减排科学支撑和加速脱碳技术应用。在绿色发展战略方面,秦皇岛港、宁波舟山港和招商港口分别设定了 2025 年、2027 年和 2028 年港口碳达峰的目标,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和招商港口分别进一步提出2030年实现“零碳港口”和 2060 年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在减排的科学支撑方面,山东港口集团公开了部分港区 2020 年度移动源排放清单,是第一家公开港口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港口企业。在加速脱碳技术应用方面,上海港率先布局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加注业务,武汉、湖州等内河港口积极探索纯电船舶充换电站建设,加速航运脱碳技术应用;唐山港投建新能源重卡充电站,青岛港和嘉兴港开展氢燃料车辆应用试点等,为道路运输脱碳提供应用场景试点和基础设施;此外,部分港口也开展了纯电动港作拖轮、纯电动移动机械的试点应用。这些港口的领先实践有助于推动脱碳技术的应用,可为其他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益借鉴。(4)以近零或零排放为目标的长期规划薄弱,港口减排战略引领和系统设计仍显不足港口作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建设近零或零排放港口为目标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体现,也是迈向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港口开始加强绿色发展战略的制定,部分港口设定了量化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路径,体现出绿色转型的坚定信心。然而,多数港口的绿色发展战略仅限于“十四五”规划或者碳达峰目标,缺乏以实现“碳中和”或近零、零排放为目标的长期规划,不利于港口优先选择有助于实现长期零排放目标的能源替代路径。对于建设使用周期长且投入较大的项目而言,如果缺少长期规划引导,一旦面临进一步法规约束,将有可能带来资产搁浅的风险。在长期目标缺位的情况下,港口在减排行动上的战略引领和系统设计仍显不足。这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多数港口未编制港口专项排放清单,难以定量评估港口排放基准,也不利于长期跟踪港口各项减污降碳举措的成效和设计长期减排路径;二是当前港口的减排工作集中在自有机械、车辆的节能减排和能源替代,但是港口作为机械使用大户和用车大户,对第三方车队及租赁机械的减排可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这点往往被港口忽视;三是在能源替代技术路径上,电能被认为具有全生命周期零排放潜力,港口应该优先沿着该方向实施低碳能源转型,目前部分港口港内运输车辆的能源替代仍以LNG 为主,而作为传统化石能源,LNG 对长期零碳目标的贡献有限。如何找到合理的减排技术路径,实现短期减排措施和长期减排目标的一致,并以更合理的成本完成低碳能源替代,是港口相关方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1 指港口消费的能源在全生命周期近零或零排放。4蓝港先锋 2023建议为助力港口迈向零排放,发挥港口对物流链脱碳的推动作用,报告建议持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行业多方合力,加速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推进替代能源全生命周期零排放。具体建议如下:(1)强化“协同减排”组合拳,加速港口能源替代进程“十四五”以来,针对港口主要排放源减排的政策举措接连出台,有效推进了港口绿色发展进程,建议政策端继续加强对港口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作用,设定港口燃油机能源替代的阶段性目标,并通过“标准升级”“淘汰更新”“激励补贴”的政策组合拳,加速港口能源替代进程,释放港口减排潜力。具体而言,在标准升级方面,建议持续加严国内航行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货车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纳入温室气体排放限值,实现柴油机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联合管控,助推和加速柴油机减排技术和能源转型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淘汰更新方面,建议将新能源机械、车辆、船舶等纳入分级要求,实施大户制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港口环境质量考核,推动高排放船舶、机械和车辆的维修治理和淘汰更新;在激励补贴方面,应制定配套的低碳能源替代激励措施,推进纯电动拖轮、大功率电动机械、新能源港内运输车辆以及新能源集疏运卡车的应用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并在购置或运营阶段提供一定补贴。(2)“硬指标”和“软实力”双管齐下,全面提升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在政策法规助推、港航企业合作的态势下,沿海港口岸电推广阻碍正逐步得到缓解。然而,国际航行船舶方面,目前港航企业的自愿行动和合作主要集中在集装箱船和邮轮,而中国沿海港口的客滚、客运和干散货专业化泊位也已具备良好的岸电供应能力,因此还需全面提升各类型专业化码头的岸电使用率。报告建议,应进一步设定岸电使用率目标,推广集装箱和邮轮港航合作的优秀经验,以“硬指标”和“软实力”全面推进岸电使用率的提升。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策可设定航运公司船队靠港使用岸电的强制比例要求,推动航运公司对船舶加装岸电受电设施,或者将具备岸电的船舶投入中国海运航线。在岸电使用的强制法规方面,欧美已有先例可供借鉴。例如,美国加州自 2014年起开始要求靠港加州规定港口的船舶必须使用岸电或其他等效减排技术,船型范围已包括集装箱船、冷藏船、邮轮、滚装船和液散货船;欧盟也将自 2030 年起要求集装箱船和客船在欧盟主要港口停泊超过两个小时必须连接岸电。另一方面,港口侧可提升岸电供应的服务能力,例如加强岸电设施信息的公开,提升岸电连船便捷程度和安全性,在条件可行情况下为使用岸电的船舶提供优先通行、优先靠泊、减免岸电服务费等激励举措。5蓝港先锋 2023(3)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带动物流链加速脱碳进程港口作为交通枢纽,能够引导航运公司、道路运输公司、铁路公司、货主、能源供应商等多方合作,加速物流链的脱碳进程。目前,一些先锋港口已经开始积极参与物流系统的脱碳,报告建议更多港口及早采取行动,通过布局低碳和零碳能源供应,建立绿色运输廊道以及为零排放船舶及车辆提供激励等方式,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带动物流链脱碳进程。一是建议港口进一步提升绿色能源供应能力,与相关方共同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推动甲醇、氨、氢等燃料加注设施以及充换电站等低碳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在物流系统中的绿色竞争力。二是建议港口与航运企业、货主企业、道路运输企业等建立“绿色航运走廊”及“绿色货运廊道”,上海港和洛杉矶港、深圳港和哥德堡港已经倡议建设绿色航运走廊,此外,在需求较大的短途公路线路也可以设立绿色货运廊道,以此共同推进低碳和零碳船舶及车辆的规模化应用与补能设施的布局。三是建议港口对零排放船舶和新能源集疏运车辆提供优先进港、优先作业等便利措施或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推动航运企业和道路运输企业对车队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可以为行业自愿行动提供引导或有利的政策环境。(4)加快港口低碳能源应用步伐,逐步迈向全生命周期零排放目前,港口传统能源的电能替代集中在新增港内运输车辆、港口机械、港作船舶等,而存量的移动机械、运输车辆等以化石能源为主,需要进一步推进存量电能替代。因此,建议港口积极试点和推进大功率纯电移动机械和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制定港口柴油机更新方案,有序推进柴油机的电动化替代。在港口能源消费结构向电能替代转变的同时,港口也应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在电能中的占比,降低电能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建议港口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推动风光储技术的综合应用,或积极参与绿电交易,购买并使用绿电,提升绿电在港口用能中的比重。6蓝港先锋 2023一 背景和目标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分别占据八席和七席(上海航运中心,2022)。在承载了繁忙的货物装卸、集疏港运输及物流服务等活动的同时,港口的装卸机械、港内运输车辆、集疏运卡车、靠港船舶的运输活动也带来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货物本身在装卸、存储、运输等环节也产生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因此,港口的绿色低碳转型,对推动交通领域实现零排放的作用不可忽视。7蓝港先锋 20231 港口绿色发展有助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人群健康保护港口是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领域之一。2020 年香港船舶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占城市排放总量的20%,随着电力和道路运输排放量的减少,船舶已成香港的主要空气污染排放源(香港环境保护署,2022)。广州市2020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显示,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占城市 NOx 总排放量的两成左右。2022年,全国53个主要港口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显示,近四成港口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和臭氧(O3)年评价浓度超标,推进港口减排有助于改善港口城市空气质量。港口减排也有助于为公众健康带来收益。研究显示,东亚地区海运带来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大约 14500 至 37500 例过早死亡,海岸线附近的健康危害尤为明显,同时相当大的内陆区域会被影响(Liu,H等,2016)。2021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 507 例心肺疾病死亡与远洋船舶排放有关,此外港口拥堵导致了额外 59 例心肺疾病过早死亡(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2022)。加州靠港船舶减排法规2的评估显示,该项法规的实施带来的 PM2.5 和 NOx 排放的减少,将在 12 年间减少约230例的心肺疾病过早死亡(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2019)。2 港口绿色低碳转型能在物流系统脱碳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水陆交汇的枢纽,港口的绿色转型可以为物流链的减排提供有力支撑。港口的减污降碳涉及运输行业多方主体,不仅与港口运营商和港口主管部门直接相关,也涉及到航运公司、道路运输公司、铁路运输公司、货主、能源供应商等主体,因此港口在推动各方加快零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能够发挥关键的促进作用。首先,港口能够为运输行业脱碳提供绿色激励政策以及新技术应用场景。港口可以通过差异化环保政策,对使用零排放能源或技术的车辆、船舶、机械等提供激励,促进不同运输方式的低碳转型。此外,港内短驳运输为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卡车提供良好的应用场景,港口岸电技术为靠港船舶的减排提供了解决方案,港口集疏运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将进一步降低物流系统的总体排放。其次,港口能够促进各方在脱碳领域的深入合作。绿色航运走廊被认为是一项推进航运绿色转型的可行措施,截至 2022 年全球已发起 21 项相关倡议(全球海事论坛,2022),港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上海港和美国洛杉矶港、深圳港和哥德堡港通过发起绿色航运走廊倡议或姊妹港协议的方式,为零碳燃料供应链和绿色船舶的应用提供先行条件。此外,港口可以作为零碳能源运输和供应环节的枢纽。国际上,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和荷兰鹿特丹港等港口将“成为绿色能源中心”作为自身定位之一。目前,上海港、新加坡港等港口也在零碳燃料供应链或加注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布局。在零碳目标的驱动下,具备条件的中国港口可以发挥能源枢纽优势,支持区域及全球的零碳转型。2“Airborne Toxic Control Measure for Auxiliary Diesel Engines Operated on Ocean-Going Vessels At-Berth in a California Port”,简称“At Berth Regulation”。8蓝港先锋 20233 中国积极推动政策制定及落地,港口减污降碳势在必行随着中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已是绿色发展的必然方向。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港口迎来了政策密集期,多项顶层规划和方案陆续出台,明确了港口绿色转型的政策方向。中国政府在推进集疏运结构调整、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港口机械及车辆低碳能源替代以及港口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目标,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港口在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既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发展形势下,港口推进能源转型和助力物流链脱碳的领先实践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起“蓝港先锋”项目,已连续三年跟踪和评估中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的减污降碳进展,通过构建港口“减排力”、“管理力”和“协同力”指标(图1),识别港口管理部门和港口运营商在推动港口减污降碳方面的领先实践和薄弱环节,并对港口减污降碳行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助力港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港口绿色竞争力。本期报告对中国 25 个沿海港和 22 个内河港 2022 年减污降碳的行动进行分析和评估(图2),形成了蓝港先锋 2023:中国主要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报告。图1 蓝港先锋关注减排指标具有协同力的指标9蓝港先锋 2023图2 蓝港先锋 2022关注港口及 2022 年货物吞吐量沿海港1211592278181146335611798104191522171410121320161517182324251213141619202221内河港10蓝港先锋 2023蓝港先锋 202310二 港口减排力表现减排力主要关注港口在技术措施方面的进展,包括靠港船舶、港作船舶、港口机械、港内运输车辆、集疏港运输、液散货和干散货的装卸过程六个主要排放源的治理措施,以及港口在用能结构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的表现。数据以 2022 年为主,对于未获取的数据采用近三年的进展作为补充。11蓝港先锋 20232.1 运输船舶减排靠港运输船舶是港口 NOx 和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最大的排放源,使用岸电是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式。中国、欧盟和美国等主要的港口国通过多种措施推动靠港船舶的岸电使用,推进岸电使用已是共识。中国在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靠港运输船舶的岸电使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提高船方岸电使用意愿、加快提升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是提升岸电使用的关键。2.1.1港口岸电建设2.1.2港口岸电使用2022 年中国港口岸电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有 7 个沿海港口和 21 个内河港口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 100%。从港口岸电供应能力看,中国港口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沿海和内河港口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见图3和图4。在沿海港口,可获得数据的 21 个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平均达到 84%。多个港口岸电覆盖率较 2021 年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天津港、湛江港、大连港的岸电覆盖率提升较快,较 2021 年分别提升 50、41 和 27 个百分点。在内河港口,可获得数据的 22 个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 21 个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 100%,湖州港则达到了76%。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的岸电使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长江保护法长江经济带运输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推进方案等长江流域岸电有关法规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内河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岸电接口标准化等核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内河港口岸电使用快速增加。但沿海港口仍然面临国际航行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不足的问题,岸电使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总体来看,目前影响岸电使用的直接原因是靠港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不足,而解决该问题需要法规约束、政策激励、技术可靠性提升、多方合作等多个层面的努力。3 集装箱、客滚、邮轮、3千吨级以上客运和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泊位。蓝港先锋 20231212蓝港先锋 2023注:湛江港、广州港为除油气码头外全部泊位口径。图3 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图4 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13蓝港先锋 20232.1.2.1 内河港口岸电使用内河港口靠港船舶岸电使用进展较为积极。可得数据显示(图5),13 个内河港口的岸电使用率在 0-70.1%之间,平均为 48.1%。其中,芜湖港岸电使用率增长较快,较 2021 年增长约 23 个百分点,岸电使用时长、用电量也分别增长 90%和 40%。过去,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低、港船岸电接口不统一、违规不使用岸电缺乏罚则是限制岸电使用的主要因素,而在长江经济带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推动下,这些限制因素在长江内河得到了有效解决,长江内河的岸电使用显著提升。2022 年,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艘次共78.1万余艘次、871.1 万余小时、7491.8 万余度,同比分别增长 57%、57%、14%(长航局,2023)。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方面,得益于长江经济带运输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推进方案的实施,长江内河船舶岸电改造稳步推进,截止 2022 年底,已完成计划改造船舶的四成。江苏省三个港口(苏州港、南京港和镇江港)的数据显示,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船舶靠港艘次占比平均达到了 65%,三个港口的岸电使用率平均达到了 62%。在港船岸电接口不统一方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的通知提出,码头和船舶现有低压岸电设施接插件不满足国家标准及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的,力争 2022 年 6 月底前完成升级改造,内河岸电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在违规不使用岸电缺乏罚则方面,长江保护法等法规政策明确了违规不使用岸电的处罚细则和处罚依据。内河岸电使用的监督管理措施持续加强,多地开展岸电建设及使用的专项检查,并推动岸电监管信息与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应用。例如,上海、江苏、安徽出台船舶防污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岸电建设和使用的责任和要求;部分地区通过将未按要求使用岸电船舶列入失信名单等方式加强监管。在各地严格的岸电使用监督管理推动下,长江沿线港口基本实现了岸电应接尽接,苏州港、泰州港、南通港、南京港等长江港口船舶岸电应接尽接率已接近 100%。但是,在长江流域以外的其他内河流域,岸电使用和推广仍受上述因素的制约。例如,西江干线的佛山港、贵港港的靠港船舶中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船舶比例偏低,船舶的岸电改造缺少政策的推动;此外,对未按规定使用岸电的情形仅能责令改正,缺少更有力的执法依据,岸电的推广仍面临挑战。除了推动岸电“能接尽接”和“应接尽接”外,岸电使用的效率和服务也会影响船方的积极性。目前,岸电使用便捷性较差、船方使用岸电意识不强、部分岸电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未来内河港口岸电的推广仍需加强“软实力”的提升。4 指岸电设施覆盖的泊位中,运输船舶使用岸电的靠港艘次占总靠港艘次的比例。5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集装箱船、滚装船、600总吨及以上干散货运输船和多用途运输船。6 根据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具备受电设施的船舶(液货船除外),在内河港口具备岸电供应能力的泊位靠泊超过2小时,且未使用有效替代措施 的,应当使用岸电。14蓝港先锋 20237 深圳港数据范围为靠港远洋船舶。8 2022年1月1日起,中国籍国内沿海航行集装箱船、客滚船、3千总吨及以上的客船和5万吨级及以上的干散货船,应加装船舶岸电系统船载装置。2.1.2.2 沿海港口岸电使用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岸电建设和使用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可得数据显示,2022年洋浦港、湛江港、深圳港和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的岸电使用率分别为 4.5%、2.9%、1.3%和 0.5%,而上述港口专业化泊位的岸电覆盖率均已达到 100%。过去几年,航运公司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建设和使用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源自成本因素,船舶靠港使用岸电不具有价格优势,且船舶岸电设施投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源自岸电供应情况,不同国家地区港口侧的岸电供应能力差异较大,存在岸电泊位不充足、岸电接口不统一等问题。由此导致国际航行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整体偏低,这也成为阻碍中国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提升的最直接因素。2022 年,进出中国沿海港口的国际航行集装箱船和干散货船中,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船舶不足 5%。近年来,中国相关政策开始推动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的提升。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已明确要求中国籍沿海航行船舶加装岸电受电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对具备条件的靠港船舶未按规定使用岸电的情形明确了处罚依据,但如何推进不具备岸电使用条件的国际航行船舶建设和使用岸电仍是问题。据统计,2022 年沿海港口停靠的集装箱船和干散货船中,中国籍船舶约占 32%,其余外籍船舶岸电受电设施建设与使用的推进仍有待关注并解决。积极的一面是,中国港口和航运公司通过开展多方合作、加强行业自律等方式推进岸电建设与使用。上海港和深圳港通过签订港口公约、参与绿色航运走廊、加强与航运公司合作等方式在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上做出积极努力。上港集团也与中远海集运公司、达飞等公司开展合作,推进远洋船舶在上海港的岸电常态化使用。2023 年 8 月,中远海控发布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倡议书,表明自身将大力推动岸电使用,并号召港航企业在岸电使用方面持续紧密合作。政府在促进船岸合作使用岸电上也发挥了关键作用。2023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示范推进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行动方案(20232025年),10家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7 家国际邮轮公司、14 家国际集装箱港口企业和9家邮轮港口企业以自愿参与的形式开展岸电使用示范,同步推动港侧和船侧岸电设施配备率的提升。该方案涉及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占据了2022年进出中国沿海港口集装箱船运力的九成,而其中约 9%的集装箱船具备岸电受电设施,距离该方案设定的 2025 年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 40%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仍需各方的共同努力。15蓝港先锋 20239“Airborne Toxic Control Measure for Auxiliary Diesel Engines Operated on Ocean-Going Vessels At-Berth in a California Port”,简称“At Berth Regulation”,最新版本法规的排放控制要求在2023年1月1日起逐步生效。图5-1 内河港口岸电使用率图5-2 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注:1.南通港、芜湖港为估算数据,淮安港为靠泊两小时以上船舶的岸电使用率。2.调研显示,部分靠港船舶未使用岸电主要是由于停泊时间不足两小时,或采取了关闭辅机、使用清洁 能源或船载蓄电池等有效替代措施等原因。国际方面,欧盟和美国加州的岸电强制使用要求也将推动国际航行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的提升。加州靠港船舶减排有关法规进一步升级,适用的船型范围从集装箱船、冷藏船和邮轮扩大至滚装船和液货船类型,要求在实施日期起靠港加州规定港口的船舶必须采用岸电或其他等效减排技术,同时也规定了港口运营商和减排技术提供商的合规义务(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2020)。欧盟 Fuel Maritime 规定,自 2030 年起集装箱船和客船在欧盟主要港口停泊超过两个小时,必须连接岸电以满足所有电力需求(欧盟理事会,2023)。此外,也存在部分干散货码头岸电系统设计为高压岸电,但因目前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靠港船舶的岸电系统为低压系统,导致船舶无法接岸电的情况。16蓝港先锋 2023图6 港口清洁动力港作拖轮应用情况(含在建)2.2 港作船舶减排港作船舶主要为水上作业和运输船舶提供服务,部分港口排放清单数据揭示,港作船舶 NOx 排放约占港口排放的 6.5%-18%,CO2 排放占比为 4%-9%(洛杉矶港,2022;山东港口集团,2022),是港口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港作船舶实施的减排措施包括靠港使用岸电、降低燃油硫含量、加装尾气后处理设施,以及新造船舶采用清洁动力等。港作拖轮是港作船舶中最繁忙的一种,上述减排措施也往往集中在港作拖轮上实施。政策在推动油品清洁化及岸电技术应用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中国内河港口的港作船舶含硫量限值已降低为 10ppm,有效减少了 PM 和 SOx 的排放;宁波舟山港、青岛港、苏州港等 22 家主要港口实现了港作船舶岸电常态化使用。港口企业在探索拖轮清洁化过程中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油电混动、LNG 双燃料动力和纯电动技术的应用。可得数据显示,中国港口已交付和在建的LNG双燃料动力、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动拖轮共计 11 艘(图6)。继“云港电拖一号”纯电动拖轮交付后,连云港港订造了第二艘纯电动拖轮“云港电拖二号”。纯电拖轮具有运维成本低的优点,领先港口的实践将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有益经验。此外,尾气后处理技术也在部分港口得到应用,深圳港目前有5条拖轮应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降低 NOx 排放。注:图标数量代表应用艘数17蓝港先锋 2023尽管政府和企业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是港作拖轮清洁化进程仍有待加速。Clarkson 数据显示,中国籍现役拖轮中船龄超过 30 年的比例接近两成。根据两个大型沿海港口公布的拖轮名单,港口企业运营的拖轮中,船龄在 20-30 年和超过30年的比例约为 15%和 10%左右。从能源利用效率和排放控制的角度考虑,较高的船龄意味较低的运营效率和较高的发动机排放,难以适应港口企业降本增效以及减污降碳的需要。政府部门和港口企业是推进港作拖轮清洁化的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可以提升新建港作拖轮的排放标准,推动老旧拖轮的淘汰更新和改造,同时出台相应政策激励清洁动力拖轮的研发、购置和使用。另一方面,港口企业应重视港作拖轮的减污降碳潜力,加强技术合作,积极探索清洁动力拖轮的应用,逐步淘汰高排放的拖轮。考虑到未来零排放目标、港作拖轮应用场景和既有经验,纯电动力拖轮将是未来最优选择之一。图未买 在购物车清单18蓝港先锋 20232.3 港口机械减排本报告中港口机械包括装卸船设备、水平运输设备(不含港内运输车辆,将在单独章节分析)、堆场及装卸车设备等用于港口生产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港口机械的能源消耗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作业路线较为固定的港口机械主要采用电力作为动力来源,如轨道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MG)、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桥式抓斗卸船机、门座式起重机等。而传统的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空箱堆高机、装载机等作业线路非固定的移动机械以柴油机为主要动力(王宇等,2023),是港口排放的主要来源。部分港口排放清单数据显示,港口陆域和水域范围内,港口机械的NOx排放占港口移动源排放的 16%-24%,CO2 占比23%-43%(山东港口集团,2022)。除了节能技术改造外,电动化(纯电动及燃料电池)为主的低碳能源替代、燃油机械排放标准升级是港口机械减排的主要方式。2.3.1 港口机械低碳能源替代对于作业繁忙的港口机械而言,采用电能替代柴油发动机不仅能够降低燃料成本,而且可以显著地降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港口燃油机械电动化改造进程中,RTG电动化改造开展时间最早且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中国主要集装箱码头基本完成了 RTG 的电动化改造,电动化 RTG的占比平均值达到了 97%,部分港口还针对 RTG 转场环节开展节能改造(王宇等,2023),进一步降低了 RTG 作业对柴油的依赖。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港口减排压力的增加,移动机械的电动化得到重视,但应用仍在起步阶段。截至目前,中国主要的沿海集装箱港口,以及苏州港、佛山港、南京港、芜湖港、江阴港、杭州港等内河港口均已启动纯电动移动机械的应用。根据获取的3家沿海港口和3家内河港口数据,港口移动机械的电动化比例在2%-14%之间(图7),平均值仅为5%,仍占较低的比例。从新增机械来看,港口机械电动化进程已开始提速。2022 年深圳港、秦皇岛港、江阴港新增港口机械的电动化比例达到 100%、90%、66.7%。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新增电动移动机械约47台,以叉车和堆高机为主;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和厦门港务发展有限公司2022年10 直接接入电网和混合动力(大容量锂电池组加小功率柴油发电机组)两种方式。11 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广州港、天津港、大连港、连云港、深圳港、厦门港、海口港的RTG“油改电”及混合动力的改造率。12 含已投入使用和在采购流程中。19蓝港先锋 2023新投入电动移动机械共计 25 台,以叉车、堆高机和装载机为主。从设备类型上看,小吨位叉车和堆高机的应用相对较快,正面吊、装载机以及大吨位叉车等大功率纯电机械在宁波舟山港、广州港、青岛港、日照港、天津港、厦门港、北部湾港等多个主要港口已开展应用。移动机械电动化水平较低,主要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电动移动机械购置成本较高,且大功率移动机械的电动化技术应用尚不成熟;另一方面,电动化推进主要集中在新增或更新机械,在用燃油机械替代需要考虑设备使用周期,渗透率的提升仍需时间。相关资料显示,纯电动的叉车和装载机购置成本约为燃油机械的 2 倍左右,但其燃料成本及日常维修保养费用低,全生命周期的总拥有成本更有优势。港口可以加强对电动移动机械全周期的成本和效益的综合评估,以实现最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随着电动技术发展和港口使用端的重视,电动移动机械在港口场景的推广将进一步加速。推动港口机械电动化,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仍不可或缺。目前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中均鼓励新增港口机械使用清洁能源,部分地方政府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要求以及资金补贴等激励措施。上海提出 2025 年起实现港口新增和更新作业机械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深圳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完成港口码头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化替代,天津提出到 2025 年港口新能源机械占比达到 50%左右。建议港口地方主管部门向先锋港口城市看齐,制定明确的港口机械清洁替代的目标,并配套激励政策,加快港口机械向纯电等低碳能源转型进程。13 叉车:3T纯电叉车与燃油叉车购置成本以及9年总拥有成本,数据来源台优叉车网(2021),http:/ 港口5.5T纯电装载机和燃油装载机招标限价数据(2022),以及英大证券研报中纯电和燃油装载机购置成本和5年总拥有成本测算(2022),https:/ 20232.3.2 燃油机械排放标准升级港口燃油机械排放标准升级是减少燃油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包括新造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限值标准提升和在用机械的尾气排放治理。2022年12月,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标准正式实施,排放限值进一步降低,同时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监管也逐步趋严。可得数据显示(图8),各港口燃油机械中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比例在 7%-100%不等,平均为 60%,不同港口表现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唐山港、广州港、天津港和铜陵港的国三及以上燃油机械的比例达到100%。此外,近三成港口该比例超过 90%。但也有部分港口该比例低于 30%,进展较为缓慢。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管控目标、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等方式,有力推动了燃油机械的提标改造和淘汰。港口企业也采取了积极的排放管控措施,例如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海港域铁山港作业区和石步领作业区划定了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并且企业设立的禁用区要求高于地方要求。从提标改造技术路径看,2022 年上海港和日照港分别采取了发动机更换升级和加装颗粒捕捉器的后处理措施方案,国三及以上燃油机械比例分别提升了 8%和 10%。尽管电动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中短期内燃油动力仍将在港口机械中占有较高比例,因此,港口机械的能源替代和传统燃油机械的节能减排需齐头并进。报告建议从加严排放标准、推进在用机械改造和推进电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入手,一是继续研究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的更新升级,从源头降低新增机械排放水平;二是持续推进在用机械的提标改造或淘汰,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通过出台激励和引导措施,促进大功率纯电动移动机械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商业化,提升港口主动选择纯电动力机械的意愿。注:1.*代表2021年数据2.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部分港口数据可能包含牵引车自卸车等港内运输车辆沿海港内河港图8港口燃油机械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比例21蓝港先锋 20232.4 港内运输车辆减排港内运输车辆指负责码头内部货物短驳的运输设备,包括集装箱拖车、牵引车、自卸车等,也包括在自动化码头应用的智能水平运输设备。港内水平运输既是港口燃油消耗主要环节,也是新能源卡车的典型应用场景,在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目前港内运输车辆的清洁化路径包括低碳能源替代和排放标准升级,其中低碳能源替代指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为主的新能源车辆。2.4.1港内运输车辆低碳能源替代可得数据(图9)显示,各港口港内运输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平均为16%,低碳能源替代初具规模。其中沿海港口新能源车辆占比平均为20%,天津港、盐城港、连云港港高于沿海港口平均水平,分别为 65%、32%和 24%;内河港口新能源车辆占比平均为10%,武汉港和九江港高于内河港口平均水平,分别为 30%和 12%。公开数据显示,12 家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均不同程度投用了新能源车辆。注:1.*代表2021年数据;2.上海港为估算数据新能源LNG14 主要包括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IGV(Intelligent Guided Vehicle),AR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 of Transportation)等类型。15 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指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北部湾港、洋浦港11个港口。图9港内运输车辆中新能源及 LNG 动力车辆的占比22蓝港先锋 2023随着电池及充换电技术的进步,港口新能源车辆的应用正在加速。2022年,各港口新能源车辆增长在 40%-350%之间,其中宁波舟山港、厦门港、上海港、天津港、连云港港、大连港、九江港、武汉港的港内新能源车辆增长较快,较 2021 年增长超 130%;大连港大连集装箱码头实现零的突破;日照港、黄骅港在散杂货码头短驳车辆清洁化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氢能应用方面,青岛港积极推进氢燃料的应用,目前拥有 3 台氢燃料电池集卡,并在 2022 年投用一座港内加氢站;嘉兴港乍浦港区 2022 年投用的氢能重卡由试点 3 辆增加到 20 辆,采用了租赁的模式运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卡车在港口应用的效益逐渐显现。部分港口以及物流行业的案例显示,新能源卡车在总拥车成本和可靠性在短驳场景的应用已初具可行性,这为其规模应用提供了条件。目前,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深圳港的港内 LNG 集卡应用规模较大,根据港口 LNG 集卡投用进程和港口城市国五 LNG 重卡保有量情况分析,两个港口的国五标准 LNG 车辆的占比预计超过 50%。值得注意的是,LNG 作为发动机燃料的减排效果仍有争议。已有研究指出,在时间长度为 20 年的全球变暖潜势(GWP)下,LNG 卡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较柴油卡车高 13.4%(Transport&Environment,2021);实际道路测试数据显示,以稀薄燃烧技术路线为主的国五标准 LNG 重卡的 NOx 排放水平比国五标准柴油重卡高 2 倍以上,是国六标准 LNG 重卡的 20 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2022)。因此,开展国五标准在用 LNG 集卡的 NOx 排放监管和治理,及时评估不同技术路径对于港口减污降碳的影响,需要港口相关方持续关注。除港口企业自营车辆外,第三方车队的管理也需重视。第三方车队以外包服务的形式参与到港口运营中,经济收益是其主要考虑因素,车队清洁化的意愿和能力均不足。此外第三方车队的能源消耗量与排放不计入港口统计口径,也容易在管理上被忽视。因此需要港口地方主管部门和港口企业统筹考虑第三方车队的清洁化替代,通过明确的合同条款和有效的激励措施,推动第三方车队结构同步优化。目前,青岛港港口企业已经开始推动港内运输第三方车队的更新和电动集卡的应用。16 指2021年上海市、宁波市、舟山市、深圳市重型天然气牵引车保有量及排放阶段数据。17 非港口运营公司或其控股的公司。23蓝港先锋 20232.4.2 港内运输车辆排放标准升级港内燃油车辆的排放标准升级是降低燃油车辆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可得数据显示(图10),港内燃油运输车辆中,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占比平均为62%。天津港、日照港、北部湾港(北海港域)、连云港港、盐城港、宁波舟山港和厦门港的港内燃油运输车辆中,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车辆占燃油车辆的比例超过半数,其中天津港、日照港、北部湾港(北海港域)达到了 100%,连云港港也达到了 98%。部分港口则进展缓慢,海口港和九江港不足两成。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车辆在港内短驳场景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更具潜力,建议港口购置和更新车辆优先选择新能源。对于在用燃油车辆,可通过优化运营方式、加强定期维护保养等方法,进一步节能减排,并有序推进对于高排放老旧燃油车辆的淘汰与更新。图10港口港内燃油车辆中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占比 注:1.*代表2021年数据;2.连云港港为估算数据24蓝港先锋 20232.5 港口集疏运减排港口是水路、公路、铁路及管道等运输方式的衔接点,港口集疏运带来的排放对港口城市甚至周边地区都会产生影响。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排放强度低的特点,而柴油货车为主的公路运输不仅给港口城市带来拥堵、安全等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因此,推动公路集疏运向铁路、水路等低碳运输方式转移,加速集疏运脱碳是港口城市交通减排的重要内容。在推动集疏运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明确了铁路进港率、主要港口大宗货物清洁集疏运比例和铁水联运年均增长率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的要求。各地方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集疏运体系,例如,河北省提出了高于国家目标的大宗货物清洁集疏运目标;唐山市规划城市级换电干线网络,为换电重卡提供补能保障,助力公路集疏运的清洁化;上海则更关注弥补港口铁水联运短板、进一步提升水水中转比例等。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各港口绿色集疏运取得显著成效。干散货集疏运清洁化方面,主要港口煤炭集港已全部改由铁路和水路运输,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加速向清洁集疏运方式调整。2022 年青岛港矿石等大宗货物“铁路 水路”清洁运输占比达到 83%,天津港 2021 矿石铁路集疏运占比达 65%。集装箱铁水联运方面,2022 年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 874.70 万标箱,同比增长 16%(交通运输部,2023),保持较快增长。水水中转、江海联运方面,在“联动接卸”等便利通关政策的促进下,长三角地区经上海洋山港的进出口货物运输加速“陆改水”,2022 年通过“联动接卸”模式共完成进出口 34.3万 标箱,较 2021年提升 13%。尽管采取了积极的举措,但是目前港口集疏运体系仍有较大优化调整空间。一方面,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的铁水联运占比最高仅为 10%,与发达国家集疏运条件相当的港口还有较大差距,尚有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公路运输在港口集疏运体系中仍占一定比重,仍有进一步清洁化的空间。可得数据显示(图11),中国港口公路集疏运比例为 24.6%。沿海港口公路集疏运比例在 17%-75%之间,其中上海港、北部湾港(钦州港域)、日照港和大连港公路集疏运占比超过沿海港口均值 29.4%;内河港口公路集疏运占比在1%-60%之间,武汉港、佛山港、贵港港和芜湖港的公路集疏运比例超过内河港均值 12.9%。港口集疏运结构的形成与基础设施、运输组织、区位条件以及经济腹地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运输方式也有其适用的场景,货物短途灵活的运输需求更适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对于公路运输占比较高的港口,除进一步挖掘货物运输从公路向铁路和水路集疏运方式转移的潜力外,也应关注公路集疏运柴油货车的新能源替代路径。部分港口在公路运输的清洁化方面已经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值得借鉴。除北方煤炭港口禁止“汽运煤”外,18 水路、铁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19 外地港口的进口货物,可在洋山港办理进口放行手续,经专用驳船转运至外地港口后直接提离;外地出口货物,可在外地港口办理报关手续,经专用驳船 从当地港口运抵洋山港后,可直接搭载远洋货轮离境。https:/ 585d2cb11b.html25蓝港先锋 2023图11 港口集疏港运输结构部分港口城市也对进出港口柴油车的排放标准提出了限制或激励措施。目前宁波舟山港、唐山港、日照港、烟台港、秦皇岛港、天津港等已禁止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车辆集疏港,天津对新能源和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给予高速通行费两折优惠。在新能源车辆使用方面,部分城市已试点港口集疏运车队更新为新能源车辆。唐山市在港口与钢铁企业的大宗货物运输活动中推动换电重卡的应用,推进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4条城市级换电干线中已有一条线路开通运营(新华网,2023);调研数据显示,2022 年盐城港大宗货物新能源车辆进出港次数占比达到了 32.5%。港口公路集疏运车队具有主体复杂、流动性强的特点,建议主管部门或相关研究机构加强集疏港车辆运输规律及排放对城市影响的研究,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通道规划、调度管理和激励政策;开展重点港口集疏运的用车大户管理,对高排放车辆提出淘汰更新的要求和新能源车辆购置的激励政策,推动用车大户的车队结构优化;引导支持在需求较大的短途线路设立绿色运输示范线路,完善补能设施,推动新能源集疏运车辆的规模化应用。注:*为2021年数据 *为2020年数据26蓝港先锋 20232.6 港口能源转型作为水陆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不仅能够实现自身低碳运营,也能够发挥物流链关键节点和能源运输枢纽的作用,支持物流体系甚至周边区域绿色转型的发展。港口能源转型包括提升电力等低碳能源在港口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强绿色电力的应用以及探索绿色燃料和能源的供应。2.6.1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港口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各项减排措施进展的体现,目前港口化石能源消耗仍占较大比重,港口减排仍需持续推进。可得数据显示(图12),各港口柴油占其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均值为 39%,仍占较大的比重,主要由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港口机械、港内运输车辆和港作船舶等设备消耗;天然气在各港口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均值不到5%,其中上海港的天然气占比为 26%,主要由于港内 LNG 集卡占比较高。图12港口能源消费结构 注:1.*为2021年数据 2.青岛港和北部湾港为上市公司报告中公布数据;东莞港为能源在电力、柴油和天气消耗中比例;日照港为公开报道信息;武汉港为武汉港务集团口径;黄骅港为煤炭港区口径;其它港口的能源统计口径为港口生产综合能耗,即装卸生产能耗和辅助生产能耗。27蓝港先锋 20232.6.2绿色电力应用从全生命周期减排来看,港口能源消费结构向电能替代转变的同时,也应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在电能中的占比,降低电能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港口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可再生能源潜力,通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提升绿色电力的占比。光伏、风能在主要港口均有应用,其中分布式光伏应用最为广泛,风力发电集中在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部分领先港口在绿电应用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截止目前,天津港的风电和光伏装机量分别达到了 40 MW和 2.55 MW,年发电量能力近1亿千瓦时(天津港集团,2023),约占天津港电能消耗的两成;宁波舟山港在穿山港区和梅山港区规划风电总装机规模 36MW、光伏总装机规模 4.9MW,年发电能力约占宁波舟山港总电能消耗的 7%;江阴港推进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应用,年发电量已超过总用电量的 50%(无锡日报,2022);北部湾港组建零碳港口研究发展中心,探索持续开展新能源发电项目,支撑零碳港口建设。此外,港口可以通过绿电交易降低电力消费的间接排放。港口范围的可再生能源总量有限,各港口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完全自给自足并不现实。参与绿电交易也是一种选择,近两年秦皇岛港、天津港分别购入绿电 2300 万度和5000 万度。不同类型货物装卸工艺对港口能源结构有较大的影响,集装箱码头绿色转型潜力与压力并存。集装箱码头对场内移动机械和水平运输车辆的作业需求较高,化石能源消耗贡献占比较大。以某大型集装箱港为例,港内运输车辆和装卸机械消耗的柴油和 LNG 占港口柴油和 LNG 消耗量的七成以上,占到港口总能源消耗量的四成左右。而散货为主的港口则以电力驱动的连续输送设备为主,如黄骅港煤炭港区、福州港和秦皇岛港干散货和液散货货物吞吐量占比平均在 80%以上,港口电力消耗占比平均超过 70%。从实现近零或零排放的长期目标看,港口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应从化石能源向电能或氢能等具有全生命周期零排放潜力的低碳能源的转变,而 LNG 作为一种化石能源,对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有限,更多被看作中短期的过渡能源。如何制定合理的减排技术路径,达到短期减排措施和长期减排目标相一致,并以更合理的成本完成港口低碳能源的替代,是港口相关方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28蓝港先锋 20232.7 货物污染减排港口干散货和油品运输带来的大气污染不容忽视。干散货码头扬尘污染主要在货物运输、仓储和装卸环节产生。液散货码头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自码头装船、油品储存与装车以及油船运输等作业过程。面对政府监管趋严以及行业环保意识的提升,港口扬尘污染的治理基本实现了环节全覆盖,部分港口也采取了更为系统的治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措施,其中在全封闭堆场方面的应用开始增多。黄骅港煤炭码头建有世界最大的储煤筒仓群,日照港焦炭“散改集”全自动工艺系统、岳阳港城陵矶老港区也采用了全封闭料仓,常州港录安洲码头、唐山港京唐港区、黄石港棋盘洲港区在散货堆场探索应用气膜封闭结构料仓。江苏省加快推动扬尘治理,要求省内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干散货港口,2023 年底前力争实现封闭式料仓和封闭式皮带廊道运输系统全覆盖(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2)。2022 年交通运输部发布规范港口干散货封闭式料仓工艺设计规范(JTS/T 1862022),为相关工艺系统及配套设施设计提供了规范和指引。港口建设油气回收设施能够有效降低码头油品储存和装船过程中 VOCs 排放。可得数据显示(图13),截止 2022 年底有 22 个港口的万吨级及以上油品装船码头已建设油气回收设施,上海港、天津港、烟台港、大连港等 12 个港口的万吨级及以上装船码头油气回收设施覆盖率已到 100%,营口港、秦皇岛港、珠海港、锦州港等港口油气回收设施尚未建成使用。根据反馈,目前港口油气回收设施的使用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具备油气回收设施的靠港油船比例较低。目前中国已经要求在国内从事油品装载作业的现有 8000 总吨以上油船和新建 150 总吨以上油船,要开展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但是 8000 总吨以上油船占比较低,老旧船舶淘汰速度慢,新建 150 总吨油船更新仍需要较长时间(邱春霞,2023)。除对油码头和油船配备油气回收设施制定明确标准和要求外,政府部门也对原油成品油货主提出了相关要求,从需求端倒逼油码头和船舶的油气回收设施的建设。2022 年 12 月生态环境部和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原油成品油码头和油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原油、成品油货主企业优先选用具备条件的航运、码头等企业开展合作,制定时间表,逐步提高油气回收比例。图13 万吨级及以上油品装船泊位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情况 注:本表数据来源政府信息公开29蓝港先锋 202330蓝港先锋 20233131蓝港先锋 2023三 港口管理力表现在管理措施方面,报告侧重关注政府部门和港口运营商等相关方的管理表现,包括港口排放清单编制、空气质量监测、低碳能源供应、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绿色发展减排战略、政策支撑和监督管理。数据以 2022 年为主,对于未获取的数据采用近三年的数据或进展作为补充。3.1 港口排放清单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是摸清港口各项排放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的基础,更是定量评估港口减污降碳举措的科学方法。港口排放清单编制的主体以地方政府为主,也有部分港口企业通过排放清单的编制加强减排的科学管理。根据报告获取的数据,大部分港口未编制或未公布港口专项排放清单。截至 2022 年底,深圳生态环境部门编制了 2020 年度港口排放清单;山东港口集团公开了三个港区的 2020 年度移动源排放清单,是第一家公开港口排放清单的港口企业。广州、武汉、岳阳、日照等城市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中对港口排放源进行了测算,其中广州(编制年份不详)、岳阳(编制年份不详)、武汉21(2018 年)港口机械和船舶 NOx 排放约占所在城市 NOx 排放的 20%、34%、34%。排放清单在提升环境绩效可信度和支持经营决策方面的作用值得重视。由于缺少系统稳定方法和长期跟踪数据的支持,港口公布环境绩效往往难以被直接采信或反映趋势变化,制定排放清单并披露研究方法和结果数据可以帮助解决此问题。对于具有明确绿色发展目标的港口而言,排放清单能够统一研究边界和方法,使得不同阶段或维度的分析具有相同基准。随着双碳目标的设定,港口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投入将加大,经营决策中低碳环保的权重也逐渐上升,将排放清单模型与生产数据相融合可以更全面地支撑决策,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从城市或区域层面建立港口和集疏运统一的排放清单,也有助于政府精准施策。港口排放清单的空间范围一般为码头闸口至码头前沿的陆域范围和码头前沿停泊水域,更符合港口运营企业的情况。但是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仅考虑港口空间范围的排放,难以体现港口集疏运的结构调整或运载工具清洁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建议环境主管部门联合交通(海事)部门,建立覆盖集疏运和港口装卸在内的港口排放清单,将港口区域看做重点用车和机械大户,评估港口集疏运有关政策的减排潜力和影响。21 武汉数据为估算,港口排放数据来自信息公开,全市数据来自20162019年武汉市生态环境统计公报,2021.12.http:/ 20233.2 空气质量监测建设港口空气质量监测站能够加强港口污染源特别是船舶排放情况的监测,辅助评估相关减排措施及政策的效果。“十四五”全国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方案(简称监测方案)中提出,吞吐量大于 1000 万吨/年的港口须设立港口点,点位设置在港口作业区内。报告获取了 29 个港口港区空气质量监测站22设置情况,其中海口、洋浦、湖州、马鞍山、铜陵、湛江、岳阳、镇江未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站,尚未达到监测方案的要求。此外,9 个港口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了主动公开或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渠道公开。3.3 低碳能源供应港口不仅能够通过绿色能源来实现自身运营的可持续,还可发挥其在零碳能源运输和供应环节的枢纽作用,通过绿色能源的储运和加注业务支撑物流链、区域甚至全球的低碳能源转型。领先港口积极布局船舶绿色能源加注业务。2023 年 3 月上港集团与马士基签订甲醇燃料项目,将协作实现马士基在建甲醇双动力集装箱船舶于 2024 年交付后的绿色甲醇燃料港口船-船加注作业。随着 2023 年国际海事组织(IMO)修订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正式通过,国际海运业面临更为严格和紧迫的减排目标,航运企业也正在面临更多来自货主和金融机构的脱碳压力,能够更早为航运脱碳转型提供支持的港口将在未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政府主管部门、港口企业及船级社等相关方可共同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为甲醇、氨、氢等具有零碳潜力燃料的运输和加注等环节提供技术保障。内河船舶或集疏运车辆的补能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已在太仓港运营,此外武汉阳逻港、湖州港正在建设内河货运船舶的配套充换电站。唐山港港口企业在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投建了新能源重卡充电站,为集疏运的重卡提供补能服务;目前港口充换电站、加氢站主要用于港内运输车辆的补能使用,随着新能源集疏运重卡的普及,港口有望成为补能的关键节点之一。22 生态环境部门申请信息公开数据,一般不含企业建立的扬尘监测站。33蓝港先锋 2023图14 部分港口空气质量监测站情况注:1.宁波舟山港包括宁波港域和舟山港域(试运行)两个监测站。重庆港的2个监测站包含建设及试运行阶段。常州港监测 站为在建阶段。2.部分港口监测项还包括NOx或NO-NO2-NOx*34蓝港先锋 20233.4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可持续发展(SDR)或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报告,是港口绿色管理理念及绿色措施成效的集中体现,其披露内容丰富度、及时性和准确性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报告通过公开资料检索到了 18 家港口运营公司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图15),其中仅 3 家为非上市公司,分别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后两者运营范围涉及内河港口。沿海港与内河港在这项行动上表现存在差异,原因一方面在于沿海港口运营公司大多为上市公司,根据交易所要求,须披露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履责情况。另一方面也因为沿海港口综合实力更强、理念更为先进,更关注绿色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而3家非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行为,也值得其他港口公司借鉴。在获取的报告中,北部湾港、珠海港、秦皇岛港、青岛港、厦门港务、上港集团等公司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展现了港口绿色转型的最新进展和优秀经验。量化数据的披露有助于直观地了解企业的低碳环保行动成效。青岛港、珠海港、上港集团、秦港股份披露了 2022 年度能源消费结构数据。北部湾港在 2021年报告中披露了能源消耗结构数据,但在 2022 年则未披露。图15 部分港口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情况 注:宁波舟山港包括宁波港域和舟山港域(试运行)两个监测站。重庆港的2个监测站包含建设及试运行阶段。常州港监测站为在建阶段。35蓝港先锋 202336蓝港先锋 20233.5 绿色发展战略制定有雄心的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实施路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减污降碳目标的要求下,港口应优先选择有助于实现长期零排放目标的能源替代路径,制定明确的实施路线图并定期评估。此外,港口绿色发展战略也应及时向社会公布,特别是量化指标和具体措施的披露被看作是港口绿色转型能力和信心的表现,不仅能够激励和引领行业加速转型,也有助于提升港口品牌影响力。目前较少的港口披露了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指标,在披露的内容上也显得相对“谨慎”。北部湾港、厦门港口管理局、山东港口集团、秦港股份、青岛港和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披露了部分可量化的绿色战略目标和措施(图16)。其中北部湾港披露了清晰的目标和关键路径,包括 2030 年实现“零碳港口”的中长期目标,以及到 2025 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卡车实现 100%用电、其他移动机械超过 60%使用清洁能源、依托可再生能源实现示范区电力清洁化的阶段目标。招商港口和秦港股份公布了 2028 年和 2025 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和实施路径体现了港口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和绿色发展的决心,建议港口相关管理方制定科学且可量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具体目标和关键措施。37蓝港先锋 2023图16 部分港口绿色发展规划目标设定38蓝港先锋 20233.6 政策支撑和监督管理3.6.1政策支撑23 自2022年1月1日起,海船进入沿海控制区海南水域,应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1%m/m的船用燃油,2022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建造或进行船用柴油发动机 重大改装的、进入沿海控制区海南水域和内河控制区的中国籍国内航行船舶,所使用的单缸排量大于或等于 30 升的船用柴油发动机应满足国际防止船 舶造成污染公约第三阶段氮氧化物排放限值要求。24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25 疏港水路、铁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推动港口物流链的绿色转型,既需要法规政策的约束和引导,同时也需要政府、港口企业、货主、集疏运企业以及绿色能源供应商的共同合作。“十四五”以来,中国促进水运减污降碳相关法规、规划和政策陆续出台,为港口减污降碳提供了明确指引,港口与相关方在推进物流链减污降碳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水运行业法规约束持续升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将于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明确了具备条件的靠港船舶未按规定使用岸电情形的罚款数额,将为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监管提供法律依据;2022 年 10 月 1 日河北省港口污染防治条例施行,这是中国首部专门针对港口污染防治工作进行规范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根据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规定,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海南在全国沿海率先执行世界最严 SOx 和 NOx 排放控制政策23;根据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上海有望继海南后执行最严的船舶排放控制政策。港口减排措施的目标更为明确。在推动集疏运清洁化方面,政策目标提出重点区域24沿海主要港口利用清洁方式25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达到 80%,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达 60%。上海市、深圳市、厦门市明确了新增机械清洁化替代的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广东省、深圳市、张家港市明确提出港口岸电总体使用率目标;此外上海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所在地方省市均出台岸电使用补贴政策。主要沿海港口探索绿色示范引领。山东提出到 2025 年,建成 4 个零碳码头、1 个零碳港区、形成 1 项零碳港口标准;广西提出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厦门港规划到 2030 年,建成海沧港区、翔安港区 2 个集装箱近零碳排放示范区。39蓝港先锋 20233.6.2油品含硫量监管加强船舶燃油含硫量的合规监管,推进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贯彻落实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确保进入排放控制区的船舶排放达标。当前,海事部门燃油硫含量快速检测设备已成为标配,珠海、锦州、佛山等港口则通过快速检测与送检至专业检测机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油品质量检测。苏州、泰州、江阴、南通、上海、天津等海事部门通过船载或岸基遥感监测技术监测船舶尾气排放情况。深圳海事部门同时使用了小型空气站、船载嗅探站进行监测。报告获取到了部分港口油品检测次数,内河港口平均开展燃油快速检测 790 艘次、尾气遥感监测 169 艘次,沿海港口平均开展燃油快速检测 929 艘次,深圳港开展了尾气遥感监测 152 艘次。此外,贵港、深圳、洋浦海事局提供了油品检验合格率,分别为 96.1%、96.1%、98.7%。以港口为核心的绿色合作步伐加快。2022 年 1 月,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发起建设“上海-洛杉矶绿色航运走廊”的倡议,地方政府、港口运营方、航运公司、货主等方将共同合作,聚焦提高上海港-洛杉矶港航线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置率和靠港使用岸电率、清洁能源使用。2023 年 6 月,深圳港和瑞典哥德堡港签署了姊妹港协议,将在替代燃料、绿色技术实施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绿色航运走廊。此外,江苏、福建、上海、湖北、浙江湖州等地开展内河绿色航运示范,推动新能源船舶的使用,对充换电站、加氢站等港口供能设施需求也在增加。40蓝港先锋 202341蓝港先锋 2023四 港口减污降碳进展评价在对港口各项减排措施进展逐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构建一套量化的评价体系,对标行业减污降碳领先实践,帮助港口识别减排薄弱环节。本章将分别介绍报告的量化评价体系方法和数据较完整港口的评价得分。4.1 综合评价体系报告构建的量化评价体系,包括“减排力”、“管理力”和“协同力”。“减排力”覆盖港口 6 个排放源在各项技术减排方面的进展以及港口能源消费转型进展,帮助港口识别被忽视、减排力度不足的排放源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的潜力;“减排力”满分为 100 分。“管理力”覆盖港口减排有关管理手段的投入情况,帮助政府部门及港口运营商评估减排的能力基础;管理力满分为 40 分。“协同力”则选取港口减污降碳协同效果较好的相关措施,评估港口减污降碳协同减排的进展与不足。措施包括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使用率、港作船舶岸电使用率、港作船舶能源替代、港口机械能源替代、港内运输车辆能源替代、绿色集疏运比重、能源消费结构和绿色电力应用指标。“协同力”满分为 100 分。本报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邀请行业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分。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分值见图17。图17 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及分值42蓝港先锋 2023图18 “减排力”和“管理力”评分规则 在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时,对于评价指标的内容为百分比数据的,报告以该指标实现 100%为目标,直接加权该指标权重作为本项指标的得分,以推动港口在减污降碳指标上持续努力,成为领先全球的先锋港口。其中,一些指标如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港作船舶岸电使用率、绿色集疏运比重,已有部分港口达到或接近 100%的水平,在这些指标上可以得到满分;少数指标如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使用率,沿海港口当前在该指标上的进展情况尚不乐观,为了推动专业化泊位实现“岸电使用常态化”,报告也以 100%为目标进行对标评分。对于评价指标的内容为非量化的措施项时,报告参考国内和国际港口的先进做法将不同措施划分为多个得分等级,进而加权指标权重作为该项指标的得分。“减排力”和“管理力”评分规则见图18。整体而言,部分减污降碳措施仍处于早期推进阶段,但具备规模化应用或快速发展的潜力,因此报告在评分时对标了中长期目标,以持续跟踪港口在各项措施上的进步与努力,这是本期报告中港口整体得分距离满分差距较大的原因。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报告对数据缺失采取了以下原则:如果数据缺失的原因是“该项措施未开展”,则该项得分为 0;如果数据缺失的原因无法判断,则该项得分空缺,该港口不参与量化评分。本项目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桌面信息收集获取评价对象在各项措施上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对象包括港口所在地的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海事局等。桌面信息收集方面,本项目主要从港口企业官网、港口所在地方媒体、国家或地方主流媒体上获取信息。此外,我们对部分港口采用线上或线下座谈的方式调研港口绿色转型相关进展。43蓝港先锋 202344蓝港先锋 20234.2“减排力”与“管理力”得分根据各港口指标数据收集情况,报告对“减排力”和“管理力”指标数据相对完整的港口进行打分。参评的 7 个港口总得分在 52-70 分之间,总分见图19。其中武汉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总分均在 65 分以上,总体表现相对较好。得分情况见图 20-26。九江港减排力措施得分为 52 分,在岸电建设和使用、绿色集疏运方面表现较好。但是新能源港内车辆应用以及港口电能消费的比例偏低,此外未发现其移动机械电动化的进展,在这些方面仍有较大潜力空间可以挖掘。武汉港减排力措施得分为 48 分,在岸电建 设和使用、电能消费占比方面表现较好,在港内运输车辆电动化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但是港内移动机械电动化进展仍在起步,以燃油车辆为主的公路集疏运方式占比较高,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燃油机械中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占比数据未获取,未计入减排力得分。图20-26 减排力得分情况图19 减排力和管理力总得分情况内河港内河港沿海港沿海港(1)减排力纳入评价的 7 个港口减排力得分在 37 到 52 分之间。部分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使用率数据未获得,考虑到沿海港口靠港船舶高压岸电设施配备率等因素导致岸电使用率整体偏低,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数据的缺失对该指标评分影响较小,故将仅缺少该项数据的沿海港口纳入评价。45蓝港先锋 2023宁波舟山港减排力措施得分为 46 分。宁波舟山港在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纯电移动机械试点应用、绿色集疏运结构和绿电应用等方面得分较高。港口在新增港内运输车辆和移动机械方面电动化应用加快,但总体占比仍处于较低范围,有较大替代空间。连云港港减排力措施得分为 45 分。港口在纯电动拖轮应用方面采取了领先举措,在纯电移动机械试点应用以及绿色集疏运也表现较好,在港内运输车辆新能源替代以及燃油机械排放标准升级方面仍有提升潜力。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情况未获取,未计入减排力得分。上海港减排力措施得分为 39 分,在港口专业化泊位覆盖率、纯电移动机械试点应用以及码头油气回收设施方面表现较好。但是港口非公路运输集疏运的占比和港内运输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偏低,仍有优化和提升的空间。此外,应及时评估港口内运输车辆在 LNG 和纯电不同技术路径的选择,推动长期零碳目标的实现。北部湾港减排力措施得分为 37 分,纯电 移动机械试点和绿电应用方面采取了积极的举措;新能源港内运输车辆的应用也有积极进展,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情况未获取,未计入减排力得分。日照港减排力措施得分为 37 分,纯电移动机械试点方面表现较好,新能源港内运输车辆应用方面有一定进展;在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燃油机械排放标准升级、油气回收设施配备方面表现相对不佳,仍有进一步加速推动的空间。46蓝港先锋 2023(2)管理力纳入评价的 9 个港口管理力得分在 7 到 27 分之间,上海港和日照港表现相对较好,均在 20 分以上。得分情况见图 27-33。图27-33 管理力得分情况上海港管理力得分为 27 分。在低碳能源供应方面,率先推动船舶绿色甲醇加注布局;在年度减污降碳进展披露、政府政策支撑方面表现较好;但在排放清单的编制与公开、绿色发展定量目标的制定和公开方面仍需加强。日照港管理力得分为 21 分。日照港石臼港区是山东省港口移动源排放清单三个试点港区之一,在港口企业排放清单的编制与公布方面先行先试。但是港口在年度绿色报告中披露的减污降碳进展较少,仍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工作。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加强港口机械和车辆清洁化的目标引导和政策支撑,加速推动港口低碳转型。宁波舟山港管理力得分为 19 分。港口地方政府在政策支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港口相关方尚未编制或公布港口排放清单,在年度减污降碳进展和绿色发展战略的量化目标制定和披露方面也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舟山港域作为中国主要保税船舶燃油加注中心,港口也可持续关注零碳船舶燃料加注需求并积极布局。北部湾港管理力得分为 15 分。港口在年度减污降碳进展披露和港口战略目标制定及公布方面表现得分较高,但是在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港口排放清单编制与公布、政府政策支撑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河港沿海港47蓝港先锋 2023连云港港管理力得分为 7 分。港口在排放清单编制与公布、年度减污降碳进展披露、绿色发展战略的量化目标制定和披露方面需要加强;在集疏运清洁化和推进岸电使用方面,政府可以加大政策的目标引领和支持力度。武汉港管理力得分为 22 分。港口低碳能源供应、绿色战略目标制定及公开方面表现较好,此外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作为非上市公司也主动公布了绿色发展报告,值得内河港口借鉴。但是在引导港口加速减排进展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在集疏运和港口机械清洁化方面的目标引导和政策支撑。九江港管理力得分为 7 分,与其减排力措施的优异表现反差较大。港口在排放清单编制与公布、绿色发展战略的量化目标制定和披露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建议借鉴其他港口经验,定期编制年度绿色发展报告,披露绿色转型进展;此外,政府在港口机械和车辆的清洁化方面可以加强目标引领和支撑,推动港口加快推进清洁化进程。48蓝港先锋 2023图26 “协同力”指标得分情况 4.3 空气与气候“协同力”得分“协同力”评价对减污降碳协同相关的指标进行单独评价,反映港口面向零碳排放的差距与潜力。6 个沿海港口和 2 个内河港口数据基本完整,参与评分(图26)。参评的 8 个港口协同力指标平均得分为 40.5 分,相对于 100 分满分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减污降碳指标主要为能源替代措施,而新能源的应用在初期面临成本、技术等挑战,规模化应用仍需持续地推进。整体来看,在港口岸电覆盖率、能源消费结构中电能占比、绿色电力应用方面,各港口表现差异较大,领先港口取得了更积极的进展,其经验和实践可供其他港口借鉴。而在港内运输车辆的新能源替代、港口机械电动化替代方面,各港口表现整体偏低,可以通过设定能源替代目标、提供新能源购置或运营补贴等方面,加速在用老旧车辆和机械的淘汰更新。49蓝港先锋 202350蓝港先锋 202350蓝港先锋 202351蓝港先锋 2023五 发现和建议(1)政策目标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伴随多项中央和地方推动港口减污降碳政策的密集出台,港口主要排放源管控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到港运输船舶、港作船舶、港口机械、港内运输车辆、港口集疏运、液散货和干散货的装卸过程六大港口排放源的治理方面,政府部门对港口岸电建设率和使用率、新增机械清洁能源替代比例、港内运输车辆清洁化比例、沿海港口大宗货物清洁集疏运比例、液散货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港口作业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出台配套的保障措施。在政策目标引领下,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尤为突出的是港口岸电建设和集疏运清洁化所取得的成绩。2022 年,中国 21 个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 84%,其中 7 个港口达到 100%;此外,21 个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实现全覆盖,中国港口在岸电供应能力上已经展现出全球领先水平。在港口集疏运结构优化方面,报告可获得数据的 25 个沿海及内河港的铁路、水路及管道等清洁集疏运比例平均达到 75%,2022 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6%。与此同时,作为实现减污降碳的关键路径,港作船舶、港口移动机械、港内运输车辆和港口集疏运卡车的能源替代快速起步,并已持续取得突破。目前,中国港口已交付和在建的 LNG 双燃料动力、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动拖轮已达 11艘,其中有 2 艘为纯电动拖轮;新增移动机械电动化进程开始提速,大功率电动移动机械也已在多个主要港口开展应用,杭州港移动机械的电动化比例已达到 14%;16 家港口的港内运输车辆新能源占比平均达到 16%;部分港口已开始推动集疏运卡车和内河船舶的充换电站设施建设,并开始布局船舶零碳燃料加注业务。(2)港口岸电从“重建设”到“重使用”,多方合力加速破局中国港口的岸电处于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工作重心从“岸电覆盖率高”转向“岸电使用率高。“十三五”时期,岸电相关政策多集中在港口岸电设施的建设,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岸电覆盖率逐步提升,但港口仍普遍面临着岸电低使用率问题。进入“十四五”时期,相关政策开始着力推进岸电使用率的提升,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相关法规政策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内河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低、岸电接口不统一等堵点问题,有效提升了长江内河岸电使用率,2022 年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艘次同比增长了 57%。当下,政府管理部门正在加强政策引导,行业多方也在积极寻求突破,未来有望进一步破解沿海港口岸电低使用率难题。一方面,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岸电使用率的提升提供目标和保障,多个沿海港口城市相继制定了“十四五”期间的港口岸电使用率目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5.1 发现52蓝港先锋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监管提供了有震慑力的处罚依据;另一方面,制约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的瓶颈进出中国沿海港口的国际航行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低(2022 年不足 5%),正在港航企业的自愿行 动和示范合作下积极突破。例如,上海港和深圳港通过签订港口公约、与国际港口共建绿色航运走廊、加强与航运公司合作等方式推动岸电使用率的提升;中远海控发布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倡议书等。此外,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示范推进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推动国际集装箱和国际邮轮的港口、航运企业参与行动,同步推动港侧和船侧岸电设施覆盖率的提升。参与该方案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占2022年进出中国沿海港口国际集装箱运力的九成,其中仅 9%的集装箱船在 2022 年具备岸电受电设施,该方案设定的 2025 年 40%的目标,将有力破解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不足的困境。(3)港口绿色发展内动力提升,先锋港口引领技术和模式创新过去驱动港口开展减污降碳行动,主要依靠政策法规的外在压力。如今,在“双碳”目标引领、全球航运加速脱碳、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等新形势下,港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港口企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动力提高,一批先锋港口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引领港口减排的技术和模式创新,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者。先锋港口的领先实践集中体现在设定绿色发展战略、加强减排科学支撑和加速脱碳技术应用。在绿色发展战略方面,秦皇岛港、宁波舟山港和招商港口分别设定了 2025 年、2027 年和 2028 年港口碳达峰的目标,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和招商港口分别进一步提出 2030 年实现“零碳港口”和 2060 年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在减排的科学支撑方面,山东港口集团公开了部分港区 2020 年度移动源排放清单,是第一家公开港口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港口企业。在加速脱碳技术应用方面,上海港率先布局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加注业务,武汉、湖州等内河港口积极探索纯电船舶充换电站建设,加速航运脱碳技术应用;唐山港投建新能源重卡充电站,青岛港和嘉兴港开展氢燃料车辆应用试点等,为道路运输脱碳提供应用场景试点和基础设施;此外,部分港口也开展了纯电动港作拖轮、纯电动移动机械的试点应用。这些港口的领先实践有助于推动脱碳技术的应用,可为其他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益借鉴。53蓝港先锋 2023(4)以近零或零排放为目标的长期规划薄弱,港口减排战略引领和系统设计仍显不足港口作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建设近零或零排放港口为目标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体现,也是迈向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港口开始加强绿色发展战略的制定,部分港口设定了量化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路径,体现出绿色转型的坚定信心。然而,多数港口的绿色发展战略仅限于“十四五”规划或者碳达峰目标,缺乏以实现“碳中和”或近零、零排放为目标的长期规划,不利于港口优先选择有助于实现长期零排放目标的能源替代路径。对于建设使用周期长且投入较大的项目而言,如果缺少长期规划引导,一旦面临进一步法规约束,将有可能带来资产搁浅的风险。在长期目标缺位的情况下,港口在减排行动上的战略引领和系统设计仍显不足。这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多数港口未编制港口专项排放清单,难以定量评估港口排放基准,也不利于长期跟踪港口各项减污降碳举措的成效和设计长期减排路径;二是当前港口的减排工作集中在自有机械、车辆的节能减排和能源替代,但是港口作为机械使用大户和用车大户,对第三方车队及租赁机械的减排可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这点往往被港口忽视;三是在能源替代技术路径上,电能被认为具有全生命周期零排放潜力,港口应该优先沿着该方向实施低碳能源转型,目前部分港口港内运输车辆的能源替代仍以 LNG 为主,而作为传统化石能源,LNG 对长期零碳目标的贡献有限。如何找到合理的减排技术路径,实现短期减排措施和长期减排目标的一致,并以更合理的成本完成低碳能源替代,是港口相关方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54蓝港先锋 20235.2 建议为助力港口迈向零排放,发挥港口对物流链脱碳的推动作用,报告建议持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行业多方合力,加速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推进替代能源全生命周期零排放。具体建议如下:(1)强化“协同减排”组合拳,加速港口能源替代进程“十四五”以来,针对港口主要排放源减排的政策举措接连出台,有效推进了港口绿色发展进程,建议政策端继续加强对港口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作用,设定港口燃油机能源替代的阶段性目标,并通过“标准升级”“淘汰更新”“激励补贴”的政策组合拳,加速港口能源替代进程,释放港口减排潜力。具体而言,在标准升级方面,建议持续加严国内航行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货车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纳入温室气体排放限值,实现柴油机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联合管控,助推和加速柴油机减排技术和能源转型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淘汰更新方面,建议将新能源机械、车辆、船舶等纳入分级要求,实施大户制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港口环境质量考核,推动高排放船舶、机械和车辆的维修治理和淘汰更新;在激励补贴方面,应制定配套的低碳能源替代激励措施,推进纯电动拖轮、大功率电动机械、新能源港内运输车辆以及新能源集疏运卡车的应用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并在购置或运营阶段提供一定补贴。(2)“硬指标”和“软实力”双管齐下,全面提升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在政策法规助推、港航企业合作的态势下,沿海港口岸电推广阻碍正逐步得到缓解。然而,国际航行船舶方面,目前港航企业的自愿行动和合作主要集中在集装箱船和邮轮,而中国沿海港口的客滚、客运和干散货专业化泊位也已具备良好的岸电供应能力,因此还需全面提升各类型专业化码头的岸电使用率。报告建议,应进一步设定岸电使用率目标,推广集装箱和邮轮港航合作的优秀经验,以“硬指标”和“软实力”全面推进岸电使用率的提升。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策可设定航运公司船队靠港使用岸电的强制比例要求,推动航运公司对船舶加装岸电受电设施,或者将具备岸电的船舶投入中国海运航线。在岸电使用的强制法规方面,欧美已有先例可供借鉴。例如,美国加州自 2014年起开始要求靠港加州规定港口的船舶必须使用岸电或其他等效减排技术,船型范围已包括集装箱船、冷藏船、邮轮、滚装船和液散货船;欧盟也将自 2030 年起要求集装箱船和客船在欧盟主要港口停泊超过两个小时必须连接岸电。另一方面,港口侧可提升岸电供应的服务能力,例如加强岸电设施信息的公开,提升岸电连船便捷程度和安全性,在条件可行情况下为使用岸电的船舶提供优先通行、优先靠泊、减免岸电服务费等激励举措。55蓝港先锋 2023(3)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带动物流链加速脱碳进程港口作为交通枢纽,能够引导航运公司、道路运输公司、铁路公司、货主、能源供应商等多方合作,加速物流链的脱碳进程。目前,一些先锋港口已经开始积极参与物流系统的脱碳,报告建议更多港口及早采取行动,通过布局低碳和零碳能源供应,建立绿色运输廊道以及为零排放船舶及车辆提供激励等方式,发挥港口枢纽作用,带动物流链脱碳进程。一是建议港口进一步提升绿色能源供应能力,与相关方共同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推动甲醇、氨、氢等燃料加注设施以及充换电站等低碳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在物流系统中的绿色竞争力。二是建议港口与航运企业、货主企业、道路运输企业等建立“绿色航运走廊”及“绿色货运廊道”,上海港和洛杉矶港、深圳港和哥德堡港已经倡议建设绿色航运走廊,此外,在需求较大的短途公路线路也可以设立绿色货运廊道,以此共同推进低碳和零碳船舶及车辆的规模化应用与补能设施的布局。三是建议港口对零排放船舶和新能源集疏运车辆提供优先进港、优先作业等便利措施或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推动航运企业和道路运输企业对车队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可以为行业自愿行动提供引导或有利的政策环境。(4)加快港口低碳能源应用步伐,逐步迈向全生命周期零排放目前,港口传统能源的电能替代集中在新增港内运输车辆、港口机械、港作船舶等,而存量的移动机械、运输车辆等以化石能源为主,需要进一步推进存量电能替代。因此,建议港口积极试点和推进大功率纯电移动机械和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制定港口柴油机更新方案,有序推进柴油机的电动化替代。在港口能源消费结构向电能替代转变的同时,港口也应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在电能中的占比,降低电能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建议港口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推动风光储技术的综合应用,或积极参与绿电交易,购买并使用绿电,提升绿电在港口用能中的比重。56蓝港先锋 2023参考文献Liu H,Fu M,Jin X,et al.Health and climate impacts of ocean-going vessels in East AsiaJ.Nature Clim Change 6,2016,10371041.https:/doi.org/10.1038/nclimate3083Transport&Environment.(2021).LNG trucks-a dangerous dead-end for the climate.https:/www.transportenvironment.org/discover/lng-trucks-a-dangerous-dead-end-for-the-climate/长航局.(2023).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工作动态2023年第1期(总第12期).https:/ Analyses:Control Measure For Ocean-Going Vessels At Berth.https:/ww2.arb.ca.gov/sites/default/files/barcu/regact/2019/ogvatberth2019/appg.pdf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2020).2020 At Berth Regulation.https:/ww2.arb.ca.gov/sites/default/files/barcu/regact/2019/ogvatberth2019/fro.pdf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2022).Ocean-Going Vessel Health Impacts Assessment.https:/ww2.arb.ca.gov/our-work/programs/ocean-going-vessels-berth-regulation/interim-evaluation-report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2).全省港口码头封闭式料仓建设工作全面启动.http:/ of Air Emissions.https:/www.portoflosangeles.org/environment/air-quality/air-emissions-inventory欧盟理事会.(2023).FuelEU maritime initiative:Council adopts new law to decarbonise the maritime sector Consilium.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3/07/25/fueleu-maritime-initiative-council-adopts-new-law-to-decarbonise-the-maritime-sector/邱春霞.(2023).油码头油船油气管控政策要求与技术要点,中国港口协会绿色港口培训.全球海事论坛.(2022).Annual Progress Report on Green Shipping Corridors.https:/www.globalmaritimeforum.org/publications/annual-progress-report-on-green-shipping-corridors57蓝港先锋 2023山东省港口集团.(2022).港口移动源排放清单2020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22).2021全球港口发展报告天津港集团.(2023).天津港集团年发“绿电”能力近1亿千瓦时.https:/ 锚定发展新方向.http:/ 2023

    发布时间2024-09-18 6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2023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报告(46页).pdf

    本报告由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AiR-Climate-Health,ARCH)研究团队编制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提供支持作者列表朱彤中国科学院 院士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薛涛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员王若涵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佟明坤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杨欣悦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宫继成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员刘俊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副教授张世秋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艾思奇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后李芳洲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后曹靖原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后鲁鸿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刘恒毅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倪雪秋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邓建宇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王彦滢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字编辑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万薇版式设计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传播组目录执行摘要-030601 引言-071402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803 主要研究发现-194004 结论-414205 参考文献-4344执行摘要空气污染暴露是危害人群健康的首要风险因子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对于儿童,空气污染暴露会伤害其呼吸系统发育、诱发呼吸道感染和加剧哮喘;对于成人,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肺癌、缺血性心脏病、卒中等致死性疾病,并可能与慢阻肺、糖尿病和退行性神经疾病存在关联。定量评估空气污染暴露的健康风险是相关环境健康研究成果的集成,可以为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和成效评估提供关键科学依据。在中国,2012年修订和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是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在PM2.5首次纳入标准后,实施了包括“大气十条”(2013-2017)和“蓝天保卫战”(2018、2019、2020)等关键行动政策,使得空气质量快速改善。我们需要关注这一历程和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健康改善,为中国在取得大气污染防治的阶段性胜利后如何迈向下一个新征程提供指引。全 球 疾 病 负 担 研 究(Global Burden ofDiseases,GBD)促进了相关定量评估技术的推广,过去已有不少研究报告了PM2.5和O3暴露的中国疾病负担证据和健康影响变化。然而,已有研究仍然存在部分局限性,例如不同风险评估结果之间并不可比、无法区分死亡年龄对疾病负担的影响,并且很多研究直接采用全国统一基线分析,无法全面捕捉近年来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结构下,城市化、老龄化等中国社会典型特征带来的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变化。3执行摘要因而,十分有必要针对中国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带来的空气质量快速改善,利用最新的方法和输入数据、开展统一的健康影响评估。本报告应用了最佳可得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以2013年为参照、定量分析2013-2020年期间空气质量提升带来的健康改善效益,及其人群和空间分布。本报告依循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的研究方法,将PM2.5和臭氧(O3)长期暴露相关成人早逝的总人数作为测算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主要指标,并将二氧化氮(NO2)相关早逝作为敏感性分析指标。为总结健康改善效益,本报告进一步计算“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期间空气污染归因的预期寿命变化,并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了健康改善效益的均衡程度。结果显示:“大气十条”与“蓝天保卫战”期间,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物暴露浓度快速下降“大气十条”期间,PM2.5人口加权暴露浓度从69g/m3降低到47g/m3,经过“蓝天保卫战”治理,进一步降低到36g/m3,接近 我 国 现 行 标 准(PM2.5年 均 浓 度 35 g/m3)。从地区分布来看,华北地区PM2.5人口加权暴露浓度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全国暴露在PM2.5浓度超标水平中的人口占比从2013年的96%下降到2017年的77%,再降至2020年的47%。“大气十条”期间O3人口加权暴露浓度从111 g/m3升高到121g/m3,但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推进,O3人口加权暴露污染有所 改 善,2020 年 人 口 加 权 浓 度 降 至115g/m3,仍然高于2013年基准暴露水平。从地区分布来看,华北和西北地区升高幅度尤为明显,而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南方区域,O3人口加权暴露浓度有轻微下降。从暴露在超标浓度水平(100g/m3)的人口比例来看则有所下降,从2013年的83%下降到2017年80%,随后又降至2020年的73%。“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期间,人口加权NO2暴露浓度从32g/m3降低到28g/m3,“蓝天保卫战”三年期间,进一步降至24 g/m3。其中,华北地区的下降幅度最大,长三角地区NO2污染的改善趋势也较为明显。暴露在NO2超标浓度水平(100 g/m3)的人口比例也下降显著,从2013年的28%下降到2020年的2%。更清洁的空气带来预期寿命增加,深度治理让更多人受惠综合考虑PM2.5和O3暴露水平变化,“大气十条”期间预期寿命增加1.94月,“蓝天保卫战”期间预期寿命增加3.87个月;考虑预期寿命增加的人群分布,“大气十条”阶段,一半收益集中于约1/4人口,基尼系数为0.32;蓝天保卫战期间,一半收益集中于1/3人口,基尼系数为0.18,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有所缓解。4执行摘要5执行摘要“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期间,NO2浓度降低避免了0.86和1.12个月的预期寿命损失,同样提示空气污染相关的健康风险在加速下降。由于各地基础空气质量、年龄结构、健康基线水平的差异,导致空气质量改善与健康改善并不总是成正比。PM2.5健康收益受暴露改善幅度的影响,但并不完全由暴露改善决定当暴露改善幅度相当时,在平均年龄更高的地区,健康收益更大。从地区分布来看,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是京津冀地区的“2 26”城市,但健康改善最多的地区是长三角和四川盆地。此外,空气质量改善具有一定城乡差距,但健康改善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PM2.5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现亚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浓度更低的区间,同样幅度的暴露改善将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因此,在“大气十条”期间空气质量改善的基础上,“蓝天保卫战”期间的深度治理使得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其健康效应提升的边际效应更强。总的来说,从“大气十条”到“蓝天保卫战”,由于强调了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且不断深化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空气治理促进健康的效率逐步放大、普惠程度逐步提高。关注空气污染易感人群,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为“老龄化”社会减少疾病负担为了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大幅加严了PM2.5、NO2的指导值,并增设了O3高峰季指导值,同时也设置了过渡阶段目标供各国的空气质量管理参考。其中,PM2.5年均指导值从10g/m3降低至5g/m3;第一阶段过渡目标值为35g/m3,与我国现行标准相当。评估显示,2020年中国PM2.5人口加权暴露浓度与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目标值接近,NO2人口加权暴露浓度低于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O3仍处于第一阶段过渡目标值以上。如果将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作为清洁空气的理想目标,我国当前空气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更深度的空气污染治理将使得易感人群也得到更大的健康保护,包括儿童、老年人,患有慢阻肺、心血管疾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他们暴露在PM2.5污染中更为脆弱。由于空气污染是诱发呼吸和循环系统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人口急剧老龄化会使得相关疾病负担占比增加,甚至抵消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健康收益。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加之社会对人口生育的重视,进一步开展多种空气污染物的深度、协同治理,以减少空气污染相关有害健康效应变得愈发重要。6执行摘要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和健康改善 成绩与挑战01引言在过去七十余年,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危机,使其成为一项全球环境挑战。而人们对空气污染的健康风险认知也在逐步累积,推动着政策、标准和行动计划的出台和升级,促进了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对公众健康的保护。在中国,2012年修订和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是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在PM2.5首次纳入标准后,我国经历了空气质量快速改善的“黄金十年”。我们需要关注这一历程和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健康改善,以及中国如何在“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迈向下一个十年的新征程。本报告通过健康效应的定量分析和评估回答上述决策者、学界、公众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相关环境健康研究成果的集成过程,可以为过去大气污染治理关键政策、标准的成效评估、未来政策的制定和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证据和信息参考。8引言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多种空气污染物被认为能够危害人体健康。常规空气污染物包括臭氧(O3)、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四种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又称气溶胶)。颗粒污染物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小于10微米的粗颗粒物(PM10),是包括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毒理和病理学研究发现,在短期或长期暴露于上述空气污染物后,人体可能诱发氧化应激、系统免疫等多种致病机制,并且大量人群研究发现上述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多种健康结局存在统计关联。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得益于科学家对于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不断研究,我们对于六种主要污染物如何影响人体各方面的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也观察到了空气污染导致越来越多疾病种类的证据。例如,对于儿童,空气污染暴露会伤害其呼吸系统发育、诱发呼吸道感染和加剧哮喘1。对成人,空气污染暴露会增加肺癌、缺血性心脏病、卒中等致死性疾病2,3,并可能与慢阻肺、糖尿病和退行性神经疾病存在关联4,5。然而对于不同“暴露-结局”组合,研究进度并不相同、证据强度也有差异,究竟哪些“暴露-结局”组合应该被决策者所采纳、用于健康风险测算,需要对已有证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例如,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选择了相关性更低、甚至呈现负相关的PM2.5和O3两种污染物作为暴露指标,仅考虑长期健康效应,选择疾病归因死亡作为健康结局。最新的GBD评估涵盖的“暴露-结局”组合包括:PM2.5长期暴露与低出生体重、早产、下呼吸道感染、二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的组合,以及O3长期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组合。需要说明,其它空气污染物与疾病的关联并非不重要,但由于多种污染物之间的复杂相关性,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认,并且不同空气污染物的疾病风险存在“重复计算”,因此没有将多种污染物全盘纳入评估。总之,如何准确测算多种空气污染物联合暴露的疾病风险,仍是未被彻底解决的学术难题。9引言-图1 全球疾病负担所采纳的空气污染暴露相关健康结局引言10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定量评估空气污染暴露的健康风险是相关环境健康研究成果的集成,是相关政策、环境标准制定的关键科学证据。描述空气污染暴露与健康结局发生概率的数学方程被称为暴露反应关系,是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的核心方法。为了构建某一空气污染物(如PM2.5)与全因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文献综合、统计模型(例如荟萃回归分析、非线性拟合等)关联某一种健康结局的相对风险度(Relative Risk,RR)估算值与得出该RR所对应的人群平均暴露水平(如平均PM2.5浓度)。例如,美国环保署(USEPA)曾基于上述方法,结合经济负担评估等多种技 术 手 段,开 发 了 BenMAP 模 型(EnvironmentalBenefitsMappingandAnalysisProgram),用于测算PM2.5和O3暴露导致的超额死亡,以及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发病、住院、不良症状,并利用经济学方法将不同类型的健康风险转化为经济损失。空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推广得益于GBD研究进展,尤其是2014年Bernett etal.发表了PM2.5长期暴露与归因死亡的IER模 型(integrated exposure-responsemodel)。然而,随着人群研究证据的积累,GBD所采用的疾病负担测算方法逐步进化,而这也增加了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不确定程度。总之,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是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的健康风险测量:基于相同的模型设定所得出的疾病负担内部可比,但风险定量的绝对值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在用于不同研究的横向对比前、需事先明确其模型设定的一致性。借助GBD开发的模型,既往研究报告了PM2.5和O3暴露的中国疾病负担证据。在长期PM2.5暴露方面,据IER模型估计,2013年约122万(95%CI:105137万)25岁及以上成人的早死可归因于PM2.5暴露,包括的4种死因,即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阻肺和肺癌,分别占51%,25%,14%和10%。得益于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控手段,2015年人口加权PM2.5暴露水平减低21.5%,减少了9.1%的死亡(约11万),主要减少的是卒中和慢阻肺导致的死亡。6 2017年归因于PM2.5暴露的死亡人数进一步降低到100万(95%CI:90120万),7 当再进一步加入成人下呼吸道感染和二型糖尿病归因的死亡作为健康结局时,2017年中国归因于大气PM2.5暴露的死亡人数约124万(95%CI:108139万)。8引言根据global exposure mortality models(GEMMs)模型估计,2018年中国约140万归因于PM2.5暴露导致的死亡,比2015年减少20万人。9 在暖季O3暴露方面,GBD只纳入了慢阻肺导致的死亡为结局,中国2017年约17.8万(95%CI:6.828.6万)归因于O3暴露的早死。8 然而,已有研究存在部分局限:首先,不同研究所采用的输入参数(例如暴露反应关系)具有显著异质性,不同风险评估结果之间并不可比;其次,现有研究多利用超额死亡作为风险评估结果,而这一指标无法区分死亡年龄对疾病负担的影响;最后,城市化、老龄化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但现有方法多直接利用来自GBD研究的死亡数据、全国采用统一的基线死亡风险,无法捕捉上述社会动态发展特征对空气污染疾病负担的影响。由此可见,有必要针对中国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带来的空气质量快速改善,利用最新的方法和输入数据、开展统一的健康影响评估。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和历程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对工业生产排放大气污染物所致的人民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1982年,我国首次发布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82)。该标准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SO2、NOx、CO、光化学氧化剂制订了浓度限值。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大气污染问题持续引发全社会的密切关注。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1996年我国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后的标准改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96)。在原有6种污染物限值的基础上,增加了NO2、铅、苯并a芘、氟化物的浓度限值,并将飘尘改为PM10,光化学氧化剂改为O3。2000年,我国再次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进行了修订,取消NOx指标,同时对NO2和O3的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11引言21世纪后,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特征初步显现。通过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显著地改善了2008-2010年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以及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宝贵科学依据。2012年,我国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再次进行修订,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是近年来中国空气污染治理迅速获得成效的起点。为了达成新的标准,2013 年 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称“大气十条”)10,全面强化燃煤、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等污染源减排和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革新和能源结构调整,完善环境监管,标志着由顶层设计、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且通过政治激励保障执行的大气污染规制行动开始实施,污染规制得到空前加严。“大气十条”要求截至2017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PM2.5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g/m3左右。2014 年 4 月和 2015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1,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将美丽中国确定为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即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秉承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国策,极大促进了我国空气污染的治理。在完成“大气十条”治理目标后,2018年6月国务院进一步出台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也称“蓝天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在2018-2020年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并强调VOCs的控制、以期达到PM2.5和O3的协同治理。近年来,碳减排碳达峰目标的提出为空气污染治理注入新动能,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制定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基于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进一步优化治理路线,要求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2引言“大气十条”实施后,我国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PM2.5的年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 67.4g/m3大 幅 下 降 到 2017 年 的45.5 g/m312,且减排政策被证明是PM2.5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已有部分研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观测到“大气十条”政策对公共健康的改善作用。本研究团队基于“大气十条”这个准实验研究背景,利用多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政策前后PM2.5改变在对多种亚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包括肺功能2、血脂代谢13、肾功能2、活动能力14、精神健康15-17、医疗支出18等方面。例如,对于肾功能,研究发现,PM2.5浓度降低可显著改善多种肾功能生物标志物,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cys),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尿酸(Uric Acid,UA)。与之类似,血脂研究表明,PM2.5降低可以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揭示了PM2.5暴露与脂质代谢的因果关系。国内外其他学者也尝试通过多种因果推断的理论和方法,力图揭示“大气十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和健康收益。例如,Yu et al.利用国内271个地级市2008-2018年 的 面 板 数 据,采 用 双 重 差 分 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的 双 重 差 分 模 型 和 三 重 差 分 模 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量化了“大气十条”政策对中国空气质量的影响,结合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分析证实了清洁空气行动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PM2.5和SO2的污染浓度水平19。徐志虎等基于DID模型检验了“大气十条”政策对我国中老年人群的精神健康影响,研究发现,自该政策实施后,PM2.5的浓度下降明显改善了我国中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和认知功能,其中,高响应组的中老年人抑郁程度下降了7.55%(95%CI:2.83%,12.03%),认知水平提高了2.70%(95%CI:0.25%,5.22%)20。Ke Ju等利用国内一项前瞻性队列-中国家庭小组研究(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y,CFPS)的调查数据,采用反事实因果实证分析、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等检验手段,揭示了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与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及自我健康评定之间的负性因果关联,证明了清洁空气行动对老龄人口的重要保护作用21,22。综上所述,亚临床指标改善的日积月累将能够带来更长远的健康改善,最终达到避免疾病发生,降低相关超额死亡风险。尽管,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存在复杂性,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几乎不可能全面捕捉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因此,有必要采取风险评估方法,利用证据外推的方式、定量分析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减少,揭示“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健康效应的全貌。空气污染治理的健康效应13引言在195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发布的技术报告中开始关注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23。基于科学界在其后近30年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认知的逐步积累,WHO欧洲办事处于1987年发布了首个基于健康保护的空气质量指南(AirQuality Guidelines;AQG),并不定期更新,目的在于协助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减少空气污染以及对人类的负面影响。WHO上一次发 布 AQG 是 在 2006 年(Airqualityguidelinesglobal update 2005),涵盖了包括颗粒物(PM)和臭氧(O)在内的多项空气污染物的指导值,是我国空气质量标准(National air quality standards;NAAQs)修订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标准的PM2.5等关键指标浓度限值与WHO第一阶段目标(Interim Target-1;IT-1)一致。随着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的证据越来越多,在2021年9月22日,WHO经过文献调研,通过科学的文献综述方法,制定了新的AQG,针对PM2.5、PM10、O3和NO2污染提出了更为严格、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并规划了更长远的治理路径。与2005年版的AQG相比,本次修订的主要变化概括如下:(1)基于低浓度水平健康影响的队列研究新证据,收紧了PM2.5、PM10的长期暴露指标年均指导值,其中PM2.5年均指导值由10g/m3下调到5g/m3;(2)基于“多国家多城市”(multi-country multi-city,MCC)研究提供的数据24,更新了部分污染物的概率分布特征(即24小时平均浓度的第99百分位与年均值的比率),并据此重新评估了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结果与2005版AQG一致,更新了PM2.5、PM10的24小时指导值,制定了NO2和CO的24小时指导值;(3)基于NO2长期暴露与全因死亡率和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之间关联的新证据,将NO2的年均指导值从40g/m3变更为10g/m325,26;(4)基于长期臭氧浓度与总死亡率和呼吸道死亡率之间关联的健康影响证据,增设了O3浓度高峰季平均值(即,暖季峰值),指导值为60g/m3 27,28。在2012年将PM2.5首次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并且连续实施了“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的强力治理政策后,2020年,中国337个城市中有202个城市实现6项标准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全部达标,337个城市的国 控 监 测 站 点 PM2.5整 体 年 均 浓 度 为33g/m3,首次低于年均浓度标准水平。伴随着中国自2013年以来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现行标准对于大部分已达标城市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是否要启动新一轮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已经提上研究议程,如何缩小现实可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与AQG之间的差距,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决策权衡。全球空气质量的新标准14引言02研究内容与方法WHO制定更为严格的空气质量指导值为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更快的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总结并且全面评估“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的健康改善效应,可以为持续空气污染治理的注入更多动力。有鉴于此,该报告利用经典风险评估方法和高质量的输入数据,针对影响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PM2.5和O3、以及典型城市空气污染物NO2开展系统分析,估算2013-2020年间上述污染物相关的超额死亡风险、预期寿命损失等疾病负担指标,分析相关健康风险的变化趋势和地区分布,并且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检验健康改善效益的人群分布是否均衡。本报告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可参考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并且简述如下:报告使用集成机器学习算法得到的PM2.5和 O3浓 度 数 据29,30与 来 自 WorldPop(https:/www.worldpop.org)的人口分布信息,将城市化地图与基于性别、年龄与城乡居住情况的人口地图合并,为亚组人群开发出一系列覆盖全国的网格化地图(1 1 km),在此基础上进行空气污染物的疾病负担评估。首先,利用贝叶斯、正则化修剪工具(MR-BRT)开发的暴露反应函数31,确定每个空间网格下污染暴露的相对风险,并进一步转换成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其中,PM2.5暴露的病因特异性死亡包括缺血性心脏病、中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和二型糖尿病,浓度取12个月平均值,O3导致超额死亡则主要考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浓度取暖季峰值32,33。随后,根据网格化的基线死亡率、人口数与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特定年份与亚组人群长期PM2.5和O3暴露的归因死亡人数,见公式(1),下角标s、t、k分别代表空间网格、年份和“性别-年龄-城乡居住地”亚组,Ds,t,k即为第s个网格单元中第k个亚组人群在第t年的归因死亡人数;C、B、P分别表示PM2.5或O3年浓度、基线死亡率与人口规模。研究内容与方法16为了进一步阐述空气治理所带来健康效应的改变,我们又基于各个年龄层的预期寿命(LEk),将超额死亡人数拓展为时空分布下的生命损失年数(Years of Life Lost,YLL)和预期寿命损失数(Loss of Life Expectancy,LLE),并量化出衡量预期寿命改善的新指标预期寿命增长数(Gain of Life Expectancy,GLE),其中y1、y2表示不同的大气污染治理时段。以上疾病负担指标的计算见公式(2,3),其置信区间的估计可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实现。研究内容与方法Ds,t,k=AF(Cs,t)Bs,k Ps,t,k,AF(Cs,t)=1 1/RRs,t,k,RRs,t,k=MR-BRTk(Cs,t)/MR-BRTk(TMREL)(1)17在健康收益分布的均衡性研究中,我们将经济学中常用的不平等分析工具洛伦兹曲线进行了改造,将预期寿命增长数(GLE)视为大气治理中的“健康收入”,绘制给定比例的人口所持有的健康收入总份额,并用基尼系数衡量与绝对平等之前的差距,以测算地域健康收益异质性。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健康收益的分布越不均衡。关于NO2相关超额死亡、预期寿命损失及其分布均衡性的测算,具体测算方法与PM2.5和O3类似。需要说明,该部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获得2021版全球空气质量指南时所发展的暴露反应关系分析,利用全因死亡作为风险评估结局,详情请参考本团队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34以上,综合衡量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暴露改善、健康改善与健康效益的均衡分配情况,我们可以定量评价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为环境政策优化和公众健康促进提供启示。研究内容与方法LLE s,t=LE0*YLLs,t/Ps,t,Ps,t=k Ps,t,k,YLLs,t=k Ds,t,k LEk,(2)GLEs=LLE s,t=y1 LLE s,t=y2=LE0(YLLs,t=y1/Ps,t=y1 YLLs,t=y2/Ps,t=y2)=LE0(Ps,t=y1/Ps,t=y2)YLLs,t=y1 YLLs,t=y2 YLGs/Ps,t=y2=LE0*YLGs/Ps,t=y2,(3)1803主要研究发现PM2.5暴露水平的变化图1.1 2013-2020年人口加权的PM2.5暴露浓度(右侧)及超过WHO标准的人口占比(左侧)第一部分 细颗粒物的暴露变化及健康影响主要研究发现20图1.1展示了人口加权的PM2.5暴露浓度变化。“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期间,PM2.5暴露浓度从69g/m3降低到47g/m3;“蓝天保卫战”三年期间,进一步降低到36g/m3。暴露在PM2.5浓度超过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值(35g/m3,与WHO过渡期目标IT1相当)的人口占比从2013年的96%下降到2017年的77%,再降至2020年的47%。主要研究发现21图 1.2 展 示 了 2013-2020 年 间PM2.5降低趋势的空间分布。每个网格点上,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PM2.5月均浓度的长期趋势,并且运用图层的透明度代表趋势的统计显著程度(P值)。结果说明期间空气颗粒物污染普遍下降,华北地区PM2.5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图1.3 2013年、2017年、和2020年PM2.5暴露和疾病负担的人群分布情况图1.2 2013-2020年PM2.5浓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图1.3展示了2013、2017和2020年不同暴露水平的人口分布及其“城乡-年龄-性别”特征,三个人群分布的对比说明:从2013到2020年,人口向低暴露浓度区间集中,也证明了PM2.5暴露水平的显著改善。PM2.5浓度在不同城乡、年龄和性别的分布中较为统一,亚组之间的PM2.5污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作为对照,图中还展示了超额死亡人数和预期寿命损失的分布情况。PM2.5暴露的健康影响图1.4 2013-2020年PM2.5暴露的疾病负担:超额死亡人数、归因风险占比、总寿命损失年和预期寿命损失主要研究发现_1说明:在使用预期寿命损失度量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横断面特征(死亡率和暴露水平)组成一个“生命量表”,代表一个“虚拟个体”的不同生命阶段。归因于空气污染的预期寿命损失指:“虚拟个体”在现实暴露情景和反事实暴露情景(即最小风险暴露水平)下预期寿命的差异。22图1.4展示了2013-2020年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超额死亡人数、归因风险比、总寿命损失和预期寿命损失,本研究报告统一采用预期寿命损失作为度量疾病负担的主要指标1。2013、2017和2020年,归因于PM2.5暴露的预期寿命损失分别为1.86、1.69和1.38年。各项疾病负担指标均呈现接近线性的下降趋势,并且2017年后,下降趋势更陡峭、速度更快。图1.5展示了2013-2020年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预期寿命损失及其变化量,作为各阶段治理空气污染对应的健康收益“大气十条”期间避免预期寿命损失2.11月、“蓝天保卫战”期间避免预期寿命损失3.68个月。由于PM2.5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现亚线性的特征,在经过“大气十条”的治理后,“蓝天保卫战”得以从更低浓度的基础上、对PM2.5污染进行深度治理,因此,污染减排的边际效应更强。图1.5 PM2.5暴露相关预期寿命损失的变化,以及归因于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期间暴露改善所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主要研究发现23图1.6 分地区、分人群的PM2.5暴露水平改善与健康改善图1.6展示了不同地区和人群的PM2.5暴露改善(即浓度降低)以及相关的健康收益(即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PM2.5健康收益受暴露改善幅度的影响,但并不完全由暴露改善决定当暴露改善幅度相当时,在平均年龄更高的地区,健康收益更大(例如,成人平均年龄为46-48岁、49-50岁和50岁的地区)。京津冀及周边的2 26城市是暴露改善幅度最大的地区,但长三角的健康收益更多、其次为四川盆地。PM2.5暴露及健康影响的“地区画像”图1.7 分省的PM2.5暴露水平改善与相关健康收益图1.7展示分省的PM2.5暴露水平改善与相关健康收益,并且继续验证了健康收益不完全由暴露水平改善所决定,其中暴露改善最大的省份是河北,但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最高的是上海。主要研究发现24图1.8和1.9展示了决定PM2.5疾病负担评估模型的输入和输入数据的人群构成比例。图1.8展示了全国平均水平上疾病负担评估的输入变量及其人群分布;图1.9展示了全国平均水平上疾病负担评估输出指标的人群分布。结果表明,高年龄人群面临着更高的基线死亡风险,并承担了更大的PM2.5疾病负担,男性群体承担的疾病负担略高于女性,且城乡之间疾病负担评估的输出与输入指标没有明显差异。附图1.1展示了各省城市的暴露水平以及疾病负担的人群分布;附图1.2展示了分城市的暴露改善和健康收益情况。图1.9 PM2.5疾病负担评估(超额死亡、寿命损失、预期寿命损失)的人群分布图1.8 PM2.5疾病负担评估输入数据(浓度、人口、基线死亡风险)的人群分布主要研究发现25PM2.5相关健康收益的分布及其不均衡程度图1.10 不同PM2.5水平及改善幅度下,相关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图1.10展示了不同PM2.5水平及其改善幅度下的人群健康改善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期间,污染治理所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集中在0-5个月的区间内,而“蓝天保卫战”的推进,使人群分布向预期寿命增加的方向移动,多数人群的PM2.5暴露水平降低到55g/m3以下。图1.11进一步揭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PM2.5改善幅度下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情况。“大气十条”期间,各地区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差异明显,长三角地区和四川盆地人群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更多;而“蓝天保卫战”的治理,使得各区域健康改善的人口分布差异减小,其它地区的预期寿命增加量与长三角和四川盆地等地接近。图1.11 不同地区和不同PM2.5改善幅度下,相关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主要研究发现26图1.12展示了“大气十条”与“蓝天保卫战”期间PM2.5暴露水平改善和相关健康改善的洛伦兹曲线,基于此,可得到各阶段暴露改善和健康改善的基尼系数。相比于“大气十条”阶段,“蓝天保卫战”的治理虽然没有降低更多的PM2.5污染,却有效避免了更多的预期寿命损失;两阶段暴露改善的基尼系数接近,但后者健康改善的基尼系数更小,仅为0.18。图1.12-1 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期间PM2.5暴露水平改善(实线)和相关健康改善(虚线)的洛伦兹曲线图1.12-2 暴露改善和健康改善的不均衡程度(基尼系数)第二部分 近地面臭氧的暴露变化及健康影响主要研究发现27图2.1呈现了2013-2020年人口加权的O3暴露浓度变化。“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期间,O3暴露浓度从111g/m3升高到121g/m3,但随着“蓝天保卫战”的进行,O3暴露污染有所改善,浓度降至115g/m3。生活在WHO过渡期目标IT1(100g/m3)以上的人口比例从2013年的83%下降到2017年80%,随后又降至2020年的73%。O3暴露水平的变化图2.1 2013-2020年人口加权的O3暴露浓度(右侧)及超过WHO标准的人口占比(左侧)主要研究发现28图2.2展示了2013-2020年间O3人口加权暴露浓度改变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每个网格点上,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O3日8小时平均最大值(MDA8,MaximumDaily 8-hour Average)的月均浓度的长期趋势,并且运用图层的透明度代表趋势的统计显著程度(P值)。在此期间,近地面臭氧人口加权暴露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华北和西北地区升高幅度尤为明显。而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南方区域,O3人口加权暴露浓度有轻微下降。图2.2 2013-2020年O3浓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图2.3 2013年、2017年、和2020年O3暴露和疾病负担的人群分布情况主要研究发现29图2.3则展示了2013、2017和2020年不同暴露水平的人口分布及其“城乡-年龄-性别”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从2013到2017年,人口分布向高暴露浓度区间扩散,但2017-2020年间,人口逐渐向低暴露浓度区间转移,进一步佐证O3污染程度先加剧后改善的情况。O3在不同城乡、年龄和性别亚组中的污染程度相似,人群分布没有显著差异。O3暴露的健康影响图2.4 2013-2020年O3暴露的疾病负担:超额死亡人数、归因风险占比、总寿命损失年和预期寿命损失图2.5 合并O3和PM2.5暴露相关预期寿命损失的变化,以及归因于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期间所暴露改善所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图2.4展示了2013-2020年O3长期暴露的疾病负担,包括超额死亡人数、归因风险比、总寿命损失和预期寿命损失。在2013、2017和2020年,归因于O3暴露的预期寿命损失分别为1.45、1.62和1.43个月。各项疾病负担指标均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图2.5展示了2013-2020年间综合考虑PM2.5与O3的联合暴露的预期寿命损失及其变化量,作为空气污染治理健康收益的度量,“大气十条”期间预期寿命增加1.94月,“蓝天保卫战”期间预期寿命增加3.87个月。结果进一步强调了PM2.5和O3联合治理的重要性。主要研究发现30图 2.6 分地区、分人群的O3暴露水平改善与健康改善图2.6展示了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O3的暴露改变(即浓度改变)和健康效应改变情况(即预期寿命的增减)。总体来看,O3关联的健康收益也不完全由暴露改善决定。当暴露改善幅度相当时,平均年龄越高的地区,O3带来的健康收益越大。与其它地区相比,四川盆地的O3暴露改善并不明显,但其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却是最多;反之,珠三角地区O3的下降幅度仅次于汾渭平原,但其健康收益却排在倒数,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地区之间年龄结构的不同。O3暴露及健康影响的“地区画像”图 2.7 分省的O3暴露水平改善与相关健康收益图2.7展示了分省O3暴露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相比于汇总的地区分析,较为细致的分省结果表明O3的健康收益与其暴露水平的改变基本成比例。在所有省份中,暴露与健康改善最突出的是广西,而天津的污染加剧和健康危害则最为严重。主要研究发现31图2.8综合考虑了O3与PM2.5的联合暴露变化,揭示分省的健康改善情况。上海、浙江和重庆的污染治理取得了最明显的健康改善效果,而宁夏、西藏和新疆的健康改善程度较低,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不足上海的1/3。图2.9 O3疾病负担评估输入数据(浓度、人口、基线死亡风险)的人群分布图2.8 合并O3和PM2.5暴露变化的健康改善主要研究发现32图2.9和2.10展示了决定O3疾病负担评估模型的输入和输入数据的人群构成比例。图2.9展示了全国平均水平上,疾病负担评估的输入变量及其人群分布;图2.10展示了全国平均水平上,疾病负担评估的输出指标及其人群分布。结果表明,由O3导致的超额死亡、寿命损失和预期寿命损失在高年龄和男性群体中更明显。附图2.1展示了各省城市的暴露水平、人群构成及其疾病负担的分布情况;附图2.2展示了分城市的暴露改善及其健康收益;附图2.3展示了分城市的综合PM2.5和O3后的暴露改善及其健康收益。O3和PM2.5综合健康收益的分布及其不均衡程度图2.11 不同O3水平及改善幅度下,相关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图2.11展示了不同O3水平及其改善幅度下的人群健康改善的分布情况。“大气十条”期间,大部分人口居住区域的O3污染水平上升,由此导致预期寿命损失的增加;而“蓝天保卫战”的推进,有效降低了O3浓度,多数人群由此避免了0-1个月的预期寿命损失。图2.10 O3疾病负担评估输入数据(浓度、人口、基线死亡风险)的人群分布主要研究发现33图2.13 不同PM2.5和O3改善幅度下,PM2.5和O3综合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图2.12进一步揭示了分地区的不同O3改善幅度下人群健康改善的分布情况。“大气十条”期间,每个地区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暴露的O3污染水平加重,而进入“蓝天保卫战”阶段,所有地区几乎全部人口的O3暴露水平都有所改善。图2.13展示了PM2.5和O3综合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结果表明,两阶段的空气污染治理使人群预期寿命大幅度增加,并且健康改善程度与PM2.5暴露改善幅度和O3暴露改善幅度都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即PM2.5和O3的浓度下降越多,健康改善越明显。图2.12 不同地区和不同O3改善幅度下,相关健康改善的人群分布主要研究发现34图2.14展示了大气十条与蓝天保卫战期间PM2.5和O3综合改善和相关健康改善的洛伦兹曲线,以及由此可得到各阶段暴露改善和健康改善的基尼系数。“大气十条”阶段,一半收益集中于1/4人口,基尼系数为0.32;蓝天保卫战期间,一半收益集中于1/3人口,基尼系数为0.18,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有所缓解。图2.14-1 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期间PM2.5和O3综合改善和相关健康改善的洛伦兹曲线图2.14-2 O3暴露改善和健康改善的平均水平及其不均衡程度(基尼系数)第三部分:二氧化氮的暴露变化及健康影响主要研究发现35NO2暴露水平的变化图3.1展示了2013-2020年人口加权的NO2暴露浓度变化。“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期间,NO2暴露浓度从32g/m3降低到28g/m3,“蓝天保卫战”三年期间,进一步降至24g/m3。人口分布中,暴露浓度超过WHO过渡期目标IT1(40g/m3)的占比从2013年的28%下降到2017年19%,再降至2020年的2%。图3.1 2013-2020年人口加权的NO2暴露浓度(右侧)及超过WHO标准的人口占比(左侧)主要研究发现36图3.2展示了2013-2020年间NO2浓度降低趋势的空间分布。每个网格点上,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NO2月均浓度的长期趋势,并且运用图层的透明度代表趋势的统计显著程度(P值)。结果表明期间NO2污染有所下降,华北地区的下降幅度最大,长三角地区NO2污染的改善趋势也较为明显。没有显著差异。图3.3 2013年、2017年、和2020年NO2暴露和疾病负担的人群分布情况图3.2 2013-2020年NO2浓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主要研究发现37图3.3还对比了2013、2017和2020年不同暴露水平的人口分布及其“城乡-年龄-性别”特征,结果表明:从2013到2020年,人口分布呈现向低暴露浓度区间集中的趋势,这也说明NO2污染程度的显著改善。此外,城市的NO2浓度要明显高于乡村,而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的NO2暴露浓度差异不明显。NO2暴露的健康影响图3.4 NO2暴露的疾病负担:超额死亡人数、归因风险占比、总寿命损失年和预期寿命损失,2013-2020图3.4展示了2013-2020年NO2长期暴露的疾病负担,包括超额死亡人数、归因风险比、总寿命损失和预期寿命损失。2013、2017和2020年,归因于NO2暴露的预期寿命损失分别为6.11、5.24和4.13 个月。除去2017年的小范围的上升外,各项疾病负担指标均呈现总体呈现线性的下降趋势,和NO2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吻合图3.5 NO2暴露相关预期寿命损失的变化,以及归因于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期间所暴露改善所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图3.5展示了2013-2020期间归因于NO2长期暴露的预期寿命损失及其变化,对比各阶段空气污染治理带来的健康收益。“大气十条”期间,空气治理避免了0.86个月的预期寿命损失,“蓝天保卫战”期间,避免了1.12个月的预期寿命损失。由于NO2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亚线性,因此在经过“大气十条”的治理后,“蓝天保卫战”得以从更低NO2浓度的基础上深度治理污染,从而带来更强的减排边际效益。主要研究发现38图3.6展示了不同地区、年龄结构、城乡居住情况下的NO2暴露改善以及相关的健康收益。总体来看,NO2空气质量的改善与健康改善呈现正比趋势,但也有少数例外。如,珠三角地区NO2浓度的降低程度 仅 次于京津冀附 近 的2 26城市,但其健康收益的增加并不明显,这可能与珠三角地区平均年龄偏低有关。图3.6 分地区、分人群的NO2暴露水平改善与健康改善图3.7 分省的NO2暴露水平改善与相关健康收益图 3.7 展 示 了 不 同 省 份NO2暴露改善及其所避免的预期寿命损失大小。结果表明,除去小部分省份的轻微变动,NO2的健康收益与其暴露水平的改变总体成比例,这与地区汇总分析的结果类似。在所有省份中,暴露与健康改善最明显的是北京,最不明显的是西藏。主要研究发现39图3.8 NO2疾病负担评估输入数据(浓度、人口、基线死亡风险)的人群分布图3.9 NO2疾病负担评估(超额死亡、寿命损失、预期寿命损失)的人群分布图3.9和3.10展示了决定NO2疾病负担评估模型的输入和输入数据的人群构成比例。图3.8展示了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不同亚组人群的疾病负担评估的输入变量;图3.9展示了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不同亚组人群的疾病负担评估输出指标。结果表明,NO2导致的疾病负担在高年龄和男性群体中更为明显。附图3.1展示了各省城市的暴露水平、人群构成及其疾病负担的分布情况;附图3.2展示了分城市的暴露改善及其健康收益。主要研究发现40NO2暴露水平的变化图3.10 NO2暴露和疾病负担(寿命损失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3.10显示了NO2暴露和疾病负担分布的洛伦兹曲线。结果显示,2013和2020年的暴露与健康分布的洛伦兹曲线接近,85%疾病负担集中于20%高危人群,不均衡性问题突出。图3.11 NO2疾病负担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图3.11进一步揭示NO2疾病负担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总体来看,不同暴露水平之间的疾病负担差异要远小于不同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城乡)之间的疾病负担差异,由暴露差异得到的基尼系数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然而,2013至2020年间,人口特征之间疾病负担的不均衡分布现象愈发凸显,性别和城乡之间的差异化分布尤为严重,基尼系数达到0.7左右。04结论在2012年底,中国修订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并采取了强有力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使得空气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与健康息息相关的PM2.5暴露浓度快速下降。“大气十条”期间,人口加权PM2.5暴露浓度从69g/m3降低到47g/m3,经过“蓝天保卫战”期间的进一步污染治理深入,人口加权PM2.5暴露浓度进一步降低到36g/m3、接近我国现行标准(PM2.5年均浓度35g/m3)。根据全球疾病负担2019研究测算,在60多种危害健康的风险因素中,室外空气PM2.5和O3污染排名第6和33位,被认为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二型糖尿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等多种疾病或不良健康结局有关。“大气十条”期间因PM2.5和O3暴露水平的下降,预期寿命增加1.87个月,“蓝天保卫战”期间增加了3.94个月。根据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相关研究,空气质量改善的边际效应在低浓度端更大,因此,“蓝天保卫战”阶段对应的健康改善幅度更大,但这也应归功于在“大气十条”基础上的“持续努力”。由于各地基础空气质量、年龄结构、健康基线水平的差异,导致空气质量改善与健康改善并不总是成正比。空气质量改善最多的是京津冀地区的“2 26”城市,但健康改善最多的地区是长三角和四川盆地。此外,空气质量改善具有一定城乡差距,但健康改善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如果把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影响作为一种“收益”,与经济收入类似、具有潜在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重点治理地区、对空气质量敏感的人群,往往健康收益更高。本研究仿照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计算空气改善健康收益的均衡程度,结果显示:“大气十条”期间,一 半 收 益 集 中 于 1/4 人 口,基 尼 系 数0.32;“蓝天保卫战”期间,一半收益集中于1/3人口,基尼系数0.18,带来的健康收益更为均衡。随着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的证据越来越多,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针对PM2.5、O3和NO2污染提出了更为严格、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如果将上述国际指南作为清洁空气的理想目标,我国当前空气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进而可获得更大的健康收益。结论421.VrijheidM,CasasM,GasconM,ValviD,Nieuwenhuijsen M.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childhealthareviewofrecentconcer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health 2016;219(4-5):331-42.2.Xue T,Han Y,Fan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rapidreductioninairparticlepollutionandimproved lung function in adults.Annals of the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21;18(2):247-56.3.Guan T,Xue T,Liu Y,et al.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in ambient particlerelated risk of first-ever stroke:Findingsfromanationalcase-crossoverstudy.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8;187(5):1001-9.4.Peters R,Ee N,Peters J,Booth A,Mudway I,AnsteyKJ.Air pollution and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9;70(s1):S145-S63.5.Han Y,Wang Y,Li W,et al.Susceptibility ofprediabetes to the health effect of air pollution:acommunity-based panel study with a nested case-control design.Environmental Health 2019;18(1):1-9.6.ZhengY,XueT,ZhangQ,etal.Airqualityimprovements and health benefits from Chinasclean air action since 2013.Environmental ResearchLetters 2017;12(11):114020.7.Xue T,Liu J,Zhang Q,et al.Rapid improvement ofPM2.5pollution and associated health benefits inChinaduring20132017.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 2019;62(12):1847-56.8.Yin P,Brauer M,Cohen AJ,et al.The effect of airpollutionondeaths,diseaseburden,andlifeexpectancy across China and its provinces,19902017:an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tudy 2017.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0;4(9):e386-e98.9.Giani P,Anav A,De Marco A,Feng Z,Crippa P.Exploringsourcesofuncertaintyinprematuremortality estimates from fine particulate matter:thecase of China.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0;15(6):064027.10.王金南,雷宇,环境保护 宁J.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向PM_(2.5)宣战.2014;(6):4.1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童卫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释义及实用指南;2015.12.耿冠楠,肖清扬,郑逸璇,et al.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中国东部地区PM2.5化学成分的影响.2020;50(4):14.13.Li J,Yao Y,Xie W,et al.Association of long-termexposure to PM2.5with blood lipids in the Chinesepopulation:Findingsfromalongitudinalquasi-experiment.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1;151:106454.14.Wang H,Liu H,Guo F,et al.Association betweenambientfineparticulatematterandphysicalfunctioning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a nationwide longitudinal study.The Journals ofGerontology:Series A 2022;77(5):986-93.15.Xue T,Guan T,Zheng Y,et al.Long-term PM2.5exposur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a:aquasi-experimentalstudy.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 Pacific 2021;6:100079.16.Xue T,Zhu T,Zheng Y,Zhang Q.Declines in mental health associated with air pollution and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China.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10(1):2165.17.Yao Y,Lv X,Qiu C,et al.The effect of Chinas Clean Air Act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a population-based,quasi-experimental study.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2022;3(2):e98-e10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3参考文献18.Xue T,Zhu T,Peng W,et al.Clean air actions inChina,PM2.5exposure,andhouseholdmedicalexpenditures:Aquasi-experimentalstudy.PLoSmedicine 2021;18(1):e1003480.19.Yu Y,Dai C,Wei Y,Ren H,Zhou JJEE.Air 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actionplansubstantiallyreducedPM2.5concentrationinChina.EnergyEconomics 2022;113:106206.20.徐志虎,曹茹,黄婧,潘小川,李国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我国城市大气PM2.5浓度下降程度与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状态改善的关系%J 环境与职业医学.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3;40(02):156-62.21.Ju K,Lu L,Wang W,et al.Causal effects of airpollution on mental health among AdultsAnexploration of susceptible populations and the roleofphysicalactivitybasedonalongitudinalnationwide cohort in China.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3;217:114761.22.JuK,LuL,ChenT,etal.Doeslong-term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impair physical and mentalhealth in the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Acausal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 longitudinalnationwide cohort in China.Science of The TotalEnvironment 2022;827:154312.23.WHO.Evolution of 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past,present and futur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7.24.Liu C,Chen R,Sera F,et al.Ambient particulate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381(8):705-15.25.Heinrich J,Thiering E,Rzehak P,et al.Long-termexposure to NO2and PM10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women.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2013;70(3):179-86.26.Faustini A,Rapp R,Forastiere F.Nitrogen dioxideand mortality: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studies.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4;44(3):744-53.27.Karakatsani A,Samoli E,Rodopoulou S,et al.Weekly personal ozone exposure and respiratoryhealthinapanelofGreekschoolchildren.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2017;125(7):077017.28.Huangfu P,Atkinson R.Long-term exposure toNO2and O3and all-cause and respiratory mortal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2020;144:105998.29.Huang CH,Hu JL,Xue T,Xu H,Wang M.High-Resolution Spatiotemporal Modeling for AmbientPM2.5Exposure Assessment in China from 2013 to2019.Environ Sci Technol 2021;55(3):2152-62.30.WangYY,HuangCH,HuJL,WangM.Developmentofhigh-resolutionspatio-temporalmodels for ambient air pollution in a metropolitanarea of China from 2013 to 2019.Chemosphere 2022;291:8.31.Murray CJL,Aravkin AY,Zheng P,et al.Globalburden of 87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territories,1990-2019: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Lancet 2020;396(10258):1223-49.32.Xue T,Geng GN,Meng X,et al.New WHO globalair quality guidelines help prevent premature deathsin China.Natl Sci Rev 2022;9(4):3.33.OrganizationWH.WHOglobalairqualityguidelines:particulatematter(PM2.5andPM10),ozone,nitrogen dioxide,sulfur dioxide and carbonmonoxide:executivesummary.202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34228.34.Xue T,Tong M,Wang M,et al.Health Impacts ofLong-Term NO2Exposure and Inequalities amongthe Chinese Population from 2013 to 2020.EnvironSci Technol 2023;57(13):5349-57.44

    发布时间2024-09-18 4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2023亚洲主要城市PM2.5贡献来源-《大气中国》系列报告专题篇(16页).pdf

    1 作者:Philip K.Hopke 教授 美国克拉克森学 翻译:王思 环境研究员 亚洲清洁空中 2 录 简介.3 中国.3 北京.3 成都.4 港.4 武汉.5 安.5 上海.6 南京.6 州.6 深圳.6 蒙古乌兰巴托.6 韩国尔.6 来亚吉隆坡.7 新加坡.7 越南河内.7 菲律宾尼拉.8 印度尼亚雅加达.8 孟加拉达卡.8 印度德.9 印度孟买.9 巴基斯坦卡拉奇.9 参考献.10 3 简介简介 本报告总结了近年来全球主要城市最新的 PM2.5来源解析结果(2015 年或之后的采样)。2014-2019 年间,由于排放控制政策的实施,众多国家的污染物排放量幅下降。值得提的是,中国先后发布了污染防治动计划和北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 年),并实施了全的治理措施,如将北地区的燃煤取暖改为燃烧天然取暖。美国等其他国家也在实施相关控制政策,如从 2017 年 1 1 起把级轻型辆标准升级到三级标准等。因此,对 2015 年前采集的 PM 样本进的分析研究不能准确反映这些来源对当前 PM2.5浓度的贡献,所以,本报告侧重对最新开展的研究进分析。从 2020 年开始,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空质量系统发了许多变化,在强制减少活动期间,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应减少(Amouei Torkmahalleh et al.,2021)。然,持续的新冠疫情使得收集数据变得困难,且前的源解析结果对新冠肺炎疫情后空质量系统的适性尚不清楚。因此,本报告的发现适于新冠疫情前的情景。我们查询了全球31个城市的PM源解析情况,城市范围如表1。然,在Google、Google Scholar、Scopus 和 Web of Science 上搜索 PM2.5和“源解析”,只发现其中 20个城市有可的源解析研究论。基于此,本报告对 20 个城市逐进了分析。表 1 31 城市 PM2.5源解析结果发布情况 曼(研究)伊斯兰堡(研究)新德 北京 雅加达 边(研究)柏林(研究)卡拉奇(年份太)尔 成都 加德满都(研究)上海 科伦坡(研究)吉隆坡 深圳 达卡 伦敦(研究)新加坡(具体信息)州 洛杉矶(研究)东京(研究)杭州(研究)尼拉 乌兰巴托 河内 孟买 万象(研究)港 南京 武汉 安 中国中国 北京北京 2013 年启动污染防治动计划以来,北京的细颗粒物(PM2.5)来源发了重变化。Li 等(2019a)分析了 2012 年 6-2013 年 4 的 PM2.5数据,包括4 了 2013 年 1 的重污染时期。确定的来源包括:交通、物质燃烧、硝酸盐和硫酸盐、焚烧、硫酸盐、煤炭燃烧、取暖和炊事、道路扬尘和壤扬尘,以上来源对 PM2.5的贡献分别为 10.4%、8.9%、22.4%、7.2%、24.5%、6.2%、15.4%和 5.0%。Du 等(2022)分析了 2013-2018 年在朝阳区个地点采集的 PM2.5成分数据,共解析了六种来源类型:道路扬尘、辆尾、煤炭燃烧、物质燃烧、次硝酸盐和次硫酸盐。这些来源对 PM2.5的平均贡献分别为 3.12%、19.47%、11.04%、5.47%、28.23%和 30.07%。Park 等(2022)采 DN_PMF 法,对 2019 年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收集的224 个过滤样本进了分析,具体源解析结果表 2。表 2 2019 年北京 PM2.5源解析结果(Park et al.,2022)来源 浓度(g/m3)贡献百分 次硝酸盐 13.063 31.7%次硫酸盐 7.225 17.6%交通 4.717 11.5%燃油 2.310 5.6%燃煤 2.642 6.4%壤扬尘 2.807 6.8%焚烧炉 业 4.208 10.2%物质燃烧 3.599 8.7%海盐粒 0.593 1.4%成都成都 Kong 等(2020)分析了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距地 25 处的 PM2.5时浓度和化学成分。该区域包括道路、商业区和住宅区,建筑物度都不超过 200。结果展示了六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机动排放(8%)、物质燃烧(11.7%)、业排放(3.1%)、次溶胶(35.9%)、煤炭燃烧(27.3%)和粉尘(13.9%)。Xue 等(2022)发表了项基于 2018 年采集的 80 个过滤样本的研究结果。他们应 PMF 法确定了六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包括次源(28%)、扬尘(15%)、建筑粉尘(4%)、煤炭燃烧(13%)、汽油排放(12%)和柴油排放(10%)。港港 Chow 等(2022)分析了 2015 年在港六个监测站点采集的 PM2.5样本数据。他们使 PMF 法明确了九个来源,分别是:次硫酸盐、次硝酸盐、煤炭燃烧、物质燃烧、次天然源颗粒、汽排放、残油燃烧、扬尘和海盐粒。具体的源解析结果表 3。5 表 3 2015 年港六个监测点的源解析结果(Chow et al.,2022)来源 路边站(MK)城市(YL)城市(TW)城市(TC)乡村(HKUST)乡村(HT)次硫酸盐 315FFI%次硝酸盐 13%6%6%煤炭燃烧 12 %物质燃烧 5%3%3%8%2%次天然源颗粒 2%0%3%0%1%0%汽排放 24%7%9%6%2%2%残油燃烧 2%2%4%2%2%4%扬尘 4%6%5%5%6%8%海盐粒 7%7%9%9%武汉武汉 Zhang 等(2022b)基于 2019 年 12-2020 年 11 的监测数据,使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随机森林模型的组合来量化武汉的 PM2.5来源。结果包括五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燃煤和次源(45%)、汽排放(25%)、业排放(16%)、扬尘(8%)和物质燃烧(8%)。安安 Dai 等(2018)于 2014 年 12-2015 年 11 在安及其周边的 6 个地点采集了 PM2.5过滤样本,并利 PMF 法分析确定了七个来源:煤炭燃烧、道路交通、壤扬尘、物质燃烧、硫酸盐、硝酸盐和冶业。具体的源解析结果表 4。表 4 2014-2015 年安 PM2.5的源解析结果(Dai et al.,2020b)站点 贡献(%)PM2.5(g/m3)交通 物质燃烧 硫酸盐 硝酸盐 壤扬尘 燃煤 冶业 城市 16.3 6.2 18.5 31.4 5.6 17.7 4.3 115.4 业区 11.0 5.8 23.0 28.7 5.7 17.3 8.5 117.8 乡村 11.0 7.2 26.3 25.8 4.8 23.1 1.7 113.3 CA 9.9 19.9 15.0 31.0 6.4 17.8-110.8 SS 14.2 14.1 11.1 45.0 3.9 11.8-106.0 6 上海上海 Li 等(2020a)使了 2018 年 11 9-12 3 期间采集的样本数据。他们在上海市区进了为期三周的实地调查,每隔个时测量次 PM2.5浓度及其化学成分,确定了 11 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次硝酸盐(30.4%)、次硫酸盐(15.3%)、汽尾(12.6%)、业排放和轮胎磨损(3.8%)、业排放 2(2.0%)、残油燃烧(2.0%),扬尘(4.2%)、煤炭燃烧(5.3%)、物质燃烧(4.8%)、炊事(2.8%)。南京南京 Yu 等(2020)从 2017 年 1 1-2017 年 12 31 对 PM2.5样本进采集,并使 PMF 法确定了来源,包括:次硝酸盐(37.4%)、次硫酸盐(30.8%)、道路交通(15,1%)、煤炭燃烧(7.48%)、地壳扬尘(3.47%)、残油燃烧(2.76%)和属冶炼(2.94%)。州州 Li 等(2020b)从 2013 年 10 16-2014 年 7 18 期间采集了州的 PM2.5样本,对采集到的 92 个过滤样本进了 PMF 分析,最终得到了六个主要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交通排放(30.6%)、物质燃烧(23.1%)、煤炭燃烧(17.7%)、船舶排放(14.0%)、物质锅炉(9.9%)和业排放(4.7%)。深圳深圳 Sun 等(2019)于 2014 年 3、6、9 和 12 在深圳的五个地点采集了PM2.5过滤样本,结果显示汽排放、次硫酸盐、次有机溶胶和次硝酸盐是 PM2.5的主要来源,分别占 27%、21%、12%和 10%,其他来源还包括业排放(8%)、海盐(3%)、建筑扬尘和燃煤(7%),扬尘、物质燃烧和船舶排放这三个来源贡献了剩下的 11%。蒙古蒙古乌兰巴托乌兰巴托 Gunchin 等(2019)使 PMF 法对 2014-2016 年乌兰巴托 PM2.5和 PM2.5-10进了源解析,确定的 PM2.5的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交通(30.7%)、壤扬尘(33.1%)、煤炭燃烧(26.0%)、油燃烧(10.2%),PM2.5-10的来源和占分别为交通(41.9%)、壤扬尘(34.4%)、煤炭燃烧(15.6%)、油燃烧(8.1%)。韩国韩国尔尔 韩国直在实施污染物监管控制措施,以减少空污染和改善公众健康。2017 年,政府出台了细颗粒物动计划,其标是到 2022 年,PM2.5排放量相 2014 年减7 少 30%,并将尔的 PM2.5年均浓度降 1718g/m3(Lee,2018)。Park 等(2022)采 PMF 分析法对尔的 PM2.5样本进了分析,共解析出九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是:次硝酸盐(25.5%)、次硫酸盐(20.5%)、物质燃烧(11.3%)、焚烧炉(10.5%)、移动源(10.0%)、残油燃烧(10.0%)、燃煤和业(5.9%)、壤扬尘(5.1%)、海盐粒(1.4%)。Kim 等(2022)基于尔国家环境研究所(NIER)提供的 2019 年和 2020 年 1-3 的 PM2.5数据,应 DN-PMF 法解析了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硫酸盐(25.9%)、次硝酸盐(24.5%)、物质燃烧(21.3%)、交通(9.2%)、采矿业(4.2%)、区域供暖(3.8%)、壤和道路扬尘(2.5%)、冶业(1.8%)、残油燃烧(1.2%)。来亚来亚吉隆坡吉隆坡 Jamhari 等(2022)报告了吉隆坡 PM 的组成、浓度和源解析结果。他们在 2017年 2 17-12 3 期间在英过滤器上采集了多个尺的样本,然后使 EPA PMF V5 法进分析,结果包含五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海盐粒(18.6%)、矿物和道路扬尘(4.7%)、物质燃烧和次机溶胶(38.5%)、交通排放(22.4%)。新加坡新加坡 Yan 等对 2015 年 7-2016 年 1 在新加坡采集的 114 个 PM2.5过滤样本进解析,最终确定个来源,分别是:地壳扬尘、物质燃烧、航运排放、海盐粒 1、海盐粒 2、废物焚烧、磨料/冶和汽排放。然,这篇研究中没有关于来源对 PM2.5贡献占的具体信息。越南越南河内河内 Hien 等(2021)报告了在河内新城区进的 PM 源解析结果。他们从 2015 年11-2016 年 6 采集样本,使 EPA PMF V5 法解析了 PM1.0和 PM2.5的七个来源,具体的源解析结果如表 5。表 5 河内 PM1.0和 PM2.5的源解析结果 来源 PM1.0 PM2.5 煤炭燃烧 15.4%3.0%汽排放 10.7%8.0%道路扬尘 5.5&.9%海盐粒 5.1%7.0%物质燃烧 4.3%9.1%建筑扬尘 1.0%4.0%区域传输 32.2$.1%未能解释 25.7.9%8 菲律宾菲律宾尼拉尼拉 Pabroa等(2022)于2016年6-11的周三和周在尼拉的三个地点(NAMRIA、MMDA 和 Valenzuela)采集了 PM 样本,每个地点提供了少 75 个 PM2.5和 PM2.5-10的样本。三个站点的源解析结果如表 6。表 6 尼拉三个站点 PM2.5源解析结果(Pabroa et al.,2022)来源 Valenzuela MMDA NAMRIA 壤扬尘 9.2.0.5%汽排放 35.2 .02.5%海盐粒 8.5.3.5%业排放 14.10.7%6.7%物质燃烧 27.6%-24.9%次硫酸盐-21.2%7.9%业(锌)-3.9%-业(锌-铅)5.4%-印度尼亚印度尼亚雅加达雅加达 在雅加达,该研究收集了三个地点(Gelora Bung Karno(GBK)、Kebon Jeruk(KJ)和 Lubang Buaya(LB)的 PM2.5过滤样本,并采 CMB 法对样本数据进了解析(Vital Strategies,2022),具体的源解析结果表 7。表 7 雅加达三个地点的 PM2.5源解析结果(Vital Strategies,2022)来源 季 旱季 GBK KJ LB GBK KJ LB 未能确定 31&%0%次溶胶 11%6%7%2%1%汽尾 4128BWC%道路扬尘 6%1%0%0%9%0%建筑 0%0%0%0%0%壤 1%0%1%露天焚烧 0%0%-9%海盐粒 10%0%9%燃煤 0%0%0%0%0%孟加拉孟加拉达卡达卡 Begum 和 Hopke(2019)报告了达卡 PM2.5的最新源解析情况。他们分析了 1997-2015 年采集的 PM 样本,最终确定了种来源(物质燃烧、壤扬尘、砖窑、扬尘、道路扬尘、镀锌、机动排放和海盐粒)。然,该研究中没有关于来源对 PM2.5贡9 献占的具体信息。印度印度德德 德已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尤其是在秋冬季污染问题特别显著,这在很程度上是由于恒河平原的农业燃烧以及周边地区使固体物质燃料进取暖。尤其是在排灯节等节期间,量燃放烟花爆会使空质量下降(Manchanda 等,2022)。Shivani Gadi 等(2019)在 2016 年 12-2017 年 12 期间,每周两次或三次在 3 个地点进 PM2.5过滤采样。他们应 PMF 法解析了五个来源及其贡献占,分别为:汽排放(34.6%)、物质燃烧(26.8%)、炊事(15.7%)、塑料和废物燃烧(13.5%)和次有机碳(9.5%)。Jain 等(2020)于 2013 年 1-2016 年 12 在印度德 CSIR 国家物理实验室收集 PM2.5和 PM10样本,使 EPA PMF V5 解析了种来源:次硝酸盐、次硫酸盐、汽排放、物质燃烧、壤扬尘、化燃料燃烧、钠盐和镁盐以及业排放,它们对 PM2.5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11.7%、9.0%、16%、23%、13%、10%、6%和10.3%。印度印度孟买孟买 Police 等(2018)报告了 2010 年和 2011 年在孟买采集的 PM2.5和 PM2.5-10的源解析结果。他们使 EPA PMF V5 法解析出六个来源,分别为:燃油、煤炭和物质燃烧、道路交通、海盐粒、地壳扬尘和属业。具体的源解析结果如表 8。表 8 孟买 PM2.5和 PM2.5-10源解析结果(Police et al.,2018)来源 PM2.5 PM2.5-10 地壳扬尘 8.7%8.7%海盐粒 6.1.0%燃煤和物质燃烧 25.5.8%道路交通 17.7.6%燃油 19.0.2%属业 10.6%7.9%未知源 12.4.0%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卡拉奇卡拉奇 Shahid 等(2018)和 Lurie 等(2019)分别发表了卡拉奇的 PM10和 PM2.5的源解析结果。然,Shahid 等的研究分析了 2009 年 3-4 采集的九个样本数据,Lurie 等的研究分析了 2008 年 8-2009 年 8 采集的样本数据。因此,前尚未发现卡拉奇最近的 PM 源解析的相关研究结果。10 参考献参考献 1.Amouei Torkmahalleh,M.,Akhmetvaliyeva,Z.,Omran,A.D.,Darvish Omran,F.,Kazemitabar,M.,Naseri,M.,Naseri,M.,Sharifi,H.,Malekipirbazari,M.,Kwasi Adotey,E.,Gorjinezhad,S.,Eghtesadi,N.,Sabanov,S.,Alastuey,A.,de Ftima Andrade,M.,Buonanno,G.,Carbone,S.,Crdenas-Fuentes,D.E.,Cassee,F.R.,Dai,Q.,Henrquez,A.,Hopke,P.K.,Keronen,P.,Khwaja,H.A.,Kim,J.,Kulmala,M.,Kumar,P.,Kushta,J.,Kuula,J.,Massagu,J.,Mitchell,T.,Mooibroek,D.,Morawska,L.,Niemi,J.V.,Ngagine,S.H.,Norman,M.,Oyama,B.,Oyola,P.,ztrk,F.,Petj,T.,Querol,X.,Rashidi,Y.,Reyes,F.,Ross-Jones,M.,Salthammer,T.,Savvides,C.,Stabile,L.,Sjberg,K.,Sderlund,K.,Sunder Raman,R.,Timonen,H.,Umezawa,M.,Viana,M.,Xie,S.,2021.Global Air Quality and COVID-19 Pandemic:Do We Breathe Cleaner Air?Aerosol Air Qual.Res.21,200567.2.Baldauf,R.W.,Lane,D.D.,Marotz,G.A.,2001.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design for assessing human health impacts from exposures to airborne contaminants.Environ.Monitoring Assess.66,6376.doi:10.1023/A:1026428214799.3.Begum,B.A.,Hopke,P.K.,2019.Identification of sources from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ssessment of ambient air quality in Dhaka,Bangladesh.Aerosol Air Qual.Res.19,118-128.4.Bi,X.H.,Simoneit,B.R.T.,Sheng,G.Y.,Fu,J.M.,2008.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s in smoke from residential coal combustion in China.Fuel 87,112119.https:/doi.org/10.1016/j.fuel.2007.03.047.5.Chen,Y.,Rich,D.Q.,Hopke,P.K.,2022.Long-term PM2.5 source analyses in New York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persion normalized PMF.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72,118949.6.Choi,J.K.,Ban,S.J.,Kim,Y.P.,Kim,Y.H.,Yi,S.M.,Zoh,K.D.,2015.)Molecular marker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int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its organic aerosols.Chemosphere 134,482491.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5.04.093.7.Chow,W.S.,Huang,X.H.H.,Leung,K.F.,Huang,L.,Wu,X.,and Yu,J.Z.,2022.Molecular and elemental marker-base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t six sites in Hong Kong,China.Sci.Total Environ.,813,152652,https:/doi:10.1016/j.scitotenv.2021.152652.8.Dai,Q.,Bi,X.,Liu,B.,Li,L.,Ding,J.,Song,W.,Bi,S.,Schulze,B.,Song,C.,Wu,J.,Zhang,Y.,Feng,Y.,Hopke,P.,2018.Chemical nature of PM2.5 and PM10 in Xian,China:insights into primary emissions and secondary particle formation.Environ.Pollut.240,155166.9.Dai,Q.L.,Bi,X.H.,Song,W.B.,Li,T.K.,Liu,B.S.,Ding,J.,Xu,J.,Song,C.B.,Yang,N.W.,Schulze,B.C.,Zhang,Y.F.,Feng,Y.C.,Hopke,P.K.,2019.Residential coal combustion as a source of primary sulfate in Xian,China.Atmos.Environ.196,6676.11 10.Dai,Q.,Liu,B.,Bi,X.,Wu,J.,Liang,D.,Zhang,Y.,Feng,Y.,Hopke,P.K.,2020a.Dispersion normalized PMF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ource contributions to PM2.5 after the COVID-19 outbreak.Environ Sci.Technol.54,9917-9927.11.Dai,Q.L.,Hopke,P.K.,Bi,X.H.,Feng,Y.C.,2020b.Improving apportionment of PM2.5 using multisite PMF by constraining G-values with a priori information.Sci.Total Environ.736,139657.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9657.12.Feng,X.,Feng,Y.,Chen,Y.,Cai,J.,Li,Q.,Chen,J.,2022.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during haze episodes in Shanghai by the PMF model with PAHs.J.Clean.Prod.330,129850.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1.129850.13.Gunchin,G.,Manousakas,M.,Osan,J.,Karydas,A.G.,Eleftheriadis,K.,Lodoysamba,S.,Shagjjamba,D.,Migliori,A.,Padilla-Alvarez,R.,Streli,C.and Darby,I.(2019).Three-Year Long Source Apportionment Study of Airborne Particles in Ulaanbaatar Using X-Ray Fluorescence and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Aerosol Air Qual.Res.19:1056-1067.https:/doi.org/10.4209/aaqr.2018.09.0351.14.Han,Y.M.,Cao,J.J.,Chow,J.C.,Watson,J.G.,Fung,K.,Jin,Z.D.,Liu,S.X.,An,Z.S.,2007.Evaluation of the thermal/optical reflectance method fo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soot-and char-EC.Chemosphere 69,569574.15.Heo,J.B.,Hopke,P.K.,Yi,S.M.,2009.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Seoul,Korea.Atmos.Chem.Phys.9,49574971.https:/doi.org/10.5194/acp-9-4957-2009.16.Hopke,P.K.,2016.Review of receptor modeling methods for source apportionment.J.Air Waste Manag.Assoc.66,237259.17.Hopke,P.K.,Ramadan,Z.,Paatero,P.,Norris,G.A.,Landis,M.S.,Williams,R.W.,Lewis,C.W.,2003.Receptor modeling of ambient and personal exposure samples:1998 Baltimore Particulate Matter Epidemiology-Exposure Study.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7,32893302.18.Hopke,P.K.,Xie,Y.,Raunemaa,T.,Biegalski,S.,Landsberger,S.,Maenhaut,W.,Artaxo,P.,Cohen,D.,1997.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t stacked filter unit PM10 sampler.Aerosol Sci.Technol.27,726735.doi:10.1080/02786829708965507.19.Jain,S.,Sharma,S.K.,Vijayan,N.,Mandal,T.K.,2020.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s(PM2.5 and PM10)and their source apportionment using PMF:A four year study over Delhi,India.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62,114337.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0.114337.20.Jamhari,A.A.,Latif,M.T.,Wahab,M.I.A.,Hassan,H.,Othman,M.,Abd Hamid,H.H.,Tekasakul,P.,Phairuang,W.,Furuuchi,M.,Hata,M.,Rajab,N.F.,2022.Seasonal vari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inorganic and carbonaceous components,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size-fractioned urban air particles in Kuala Lumpur,Malaysia.Chemosphere 287,132309.12 21.Joint Research Centre,(JRC),2014.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Viana,M.,Belis,C.,Vecchi,R.,et al.,European guide on air pollut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with receptor models,Publications Office,https:/data.europa.eu/doi/10.2788/9307.22.Kim,E.,Hopke,P.K.,Edgerton,E.S.,2004.Improving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Atlanta aerosol using temperature resolved carbon fractions in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33493362.23.Kong,L.D.,Yang,Y.W.,Zhang,S.Q.,Zhao,X.,Du,H.H.,Fu,H.B.,Zhang,S.C.,Cheng,T.T.,Yang,X.,Chen,J.M.,Wu,D.,Shen,J.D.,Hong,S.M.,Jiao,L.,2014.Observations of linear dependence between sulfate and nitrate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J.Geophys.Res.Atmos.119,341361.24.Kong,L.,Tan,Q.,Feng,M.,Qu,Y.,An,J.,Liu,X.,Cheng,N.,Deng,Y.,Zhai,R.,Wang,Z.,2020.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es of PM2.5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hengdu,Southwest China.Chemosphere 243,125267.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9.125267.25.Lawson,C.L.,and R.J.Hanson.1974.Solving Least Squares Problem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26.Lee,S.,2018.Koreas new comprehensive plan on fine dus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research.Res.Brief 29,17.27.Li,X.,Yang,K.,Han,J.,Ying,Q.,Hopke,P.K.,2019a.Sources of humic-like substances(HULIS)in PM2.5 in Beijing:Receptor modeling approach.Sci.Total Environ.671,765775.28.Li,X.,Han,J.,Hopke,P.K.,Hu,J.,Shu,Q.,Chang,Q.,Ying,Q.,2019b.Quantify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humic-like substances in urban aerosol based on emission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and a source-oriented air quality model.Atmos.Chem.Phys.19(4),2327-2341.29.Li,R.,Wang,Q.,He,X.,Zhu,S.,Zhang,K.,Duan,Y.,Fu,Q.,Qiao,L.,Wang,Y.,Huang,L.,Li,L.,and Yu,J.Z.,2020a.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Shanghai based on hourly organic molecular markers and other source tracers,Atmos.Chem.Phys.,20,1204712061,https:/doi.org/10.5194/acp-20-12047-2020.30.Li,T.,Li,J.,Jiang,H.,Chen,D.,Zong,Z.,Tian,C.,Zhang,G.,2020b.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Guangzhou Based on an Approach of Combining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with the Bayesian Mixing Model and Radiocarbon,Atmosphere 11,512.https:/doi.org/10.3390/atmos11050512.31.Lin,L.,Lee,M.L.,Eatough,D.J.,2010.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in detection of organic markers i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their use for source apportionment.J Air Waste Manage Assoc 60,325.https:/doi.org/10.3155/1047-3289.60.1.3.32.Lurie,K.,Nayebare,S.R.,Fatmi,Z.,Carpenter,D.O.,Siddique,A.,Malashock,D.,13 Khan,K.,Zeb,J.,Hussain,M.M.,Khatib,F.,2019.PM2.5 in a megacity of Asia(Karachi):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health effects.Atmos.Environ.202,223233.33.Malinowski,E.R.2002.Factor Analysis in Factor Analysis,3rd ed.Hoboken,NJ:Wiley.Manchanda,C.,Kumar,M.,Singh,V.,Hazarika,N.,Faisal,M.,Lalchandani,V.,Shukla,A.,Dave,J.,Rastogi.N.,Tripathi,S.N.,2022.Chemical speci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mbient PM2.5 in New Delhi before,during,and after the Diwali fireworks,Atmos.Pollut.Res.13,101428.https:/doi.org/10.1016/j.apr.2022.101428.34.Oros,D.R.,Simoneit,B.R.T.,2000.Identification and emission rates of molecular tracers in coal smoke particulate matter.Fuel 79,515536.https:/doi.org/10.1016/S0016-2361(99)00153-2.35.Paatero,P.,Hopke,P.K.,2003.Discarding or downweighting high-noise variables in factor analytic models.Anal.Chim.Acta 490,277289.36.Park,E.H.,Heo,J.,Kim,H.,Yi,S.M.,2020.Long term trend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source contributions of PM2.5 in Seoul.Chemosphere 251,126371.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0.126371.37.Park,J.,Kim,H.,Kim,Y.,Heo,J.,Kim,S.W.,Jeon,K.,Yi,S.M.,Hopke,P.K.,2022.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Seoul,South Korea and Beijing,China using dispersion normalized PMF.Sci.Total Environ.833,155056.38.Police,S.,Sahu,S.K.,Tiwari,M.,Pandit,G.G.,2018.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and PM2.510 in Trombay(Mumbai,India),a coastal industrial area.Particuology 37,143153.https:/doi.org/10.1016/j.partic.2017.09.006.39.Rahman.M.M.,Begum,B.A.,Hopke,P.K.,Nahar,K.,Thurston,G.D.,2020.Assessing the PM2.5 impact of biomass combustion in megacity Dhaka,Bangladesh.Environ Pollut 264,114798.40.Rahman,M.M.,Begum,B.A.,Hopke,P.K.,Nahar,K.,Newman,J.,Thurston,G.D.,2021.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ions with biomass-and fossil-fuel combustion fine-particulate-matter exposures in Dhaka,Bangladesh.Int.J.Epidemiol.50,11721183.41.Rahman MM,Nahar K Begum BA,Hopke PK,Thurston GD(2022)Respiratory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associations with exposures to PM2.5 mass,constituents,and sources in Dhaka,Bangladesh air pollution.Ann Am Thorac Soc.19,28-38,https:/doi.org/10.1513/AnnalsATS.202103-252OC.42.Santoso,M.,Hopke,P.K.,Hidayat,A.,Dwiana,L.D.,2008.Sources identific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in Indonesia by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Sci Total Environ.397,229238.doi:10.1016/j.scitotenv.2008.01.057.43.Schauer,J.J.,Rogge,W.F.,Hildemann,L.M.,Mazurek,M.A.,Cass,G.R.,Simoneit,B.R.T.,1996.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using organic 14 compounds as tracers.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0,3837-3855.44.Shahid,I.,Alvi,M.U.,Shahid,M.Z.,Alam,K.Chishtie,F.,2018.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10 at an Urban Site of a South Asian Mega City.Aerosol Air Qual.Res.18:2498-2509.https:/doi.org/10.4209/aaqr.2017.07.0237.45.Shivani Gadi,R.,Sharma,S.K.,Mandal,T.K.,2019.Seasonal variation,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source attributed health risk of fine carbonaceous aerosols over National Capital Region,India.Chemosphere 237,124500.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9.124500.46.Subramanian,R.,Donahue,N.M.,Bernardo-Bricker,A.,Rogge,W.F.,Robinson,A.L.,2006.Contribution of motor vehicle emissions to organic carbon and fine particle mass in Pittsburgh,Pennsylvania:effects of varying source profiles and seasonal trends in ambient marker concentrations.Atmos.Environ.40,80028019.https:/doi.org/10.1016/j.atmosenv.2006.06.055.47.Sun,T.-L.,Zou,B.-B.,Huang,X.-F.,Shen,H.-Y.,Dai,J.,He,Ling-Y.,2019.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Shenzhen.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39,13-20.48.Tian,Y.Z.;Liu,X.;Huo,R.Q.;Shi,Z.B.;Sun,Y.M.;Feng,Y.C.;Harrison,R.M.2021.Organic compound source profiles of PM2.5 from traffic emissions,coal combustion,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dust.Chemosphere 278,130429.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1.130429.49.Turpin,B.J.,Lim,H.J.,2001.Species contributions to PM2.5 mass concentrations:revisiting common assumptions for estimating organic mass.Aerosol.Sci.Technol.35,602610.https:/doi.org/10.1080/02786820119445.50.Vital Strategies,2022.Main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in Jakarta,available from:www.vitalstrategies.org/source-apportionment-report.51.Wang,G.,Kawamura,K.,Xie,M.,Hu,S.,Gao,S.,Cao,J.,An,Z.,Wang,Z.,2009.Size-distributions of n-alkanes,PAHs and hopanes and their sources in the urban,mountain and marine atmospheres over East Asia.Atmos Chem Phys 9,88698882.https:/doi.org/10.5194/acp-9-8869-2009.52.Wang,Q.Q.,Huang,X.H.H.,Zhang,T.,Zhang,Q.,Feng,Y.,Yuan,Z.,Wu,D.,Lau,A.K.H.,Yu,J.Z.,2015.Organic tracer-based source analysis of PM2.5 organic and elemental carbon:a case study at Donggua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 Atmos Environ 118,164175.https:/doi.org/10.1016/j.atmosenv.2015.07.033.53.Wang,Y.,Zhang,Y.,Li,X.,Cao,J.(2021).Refine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tmospheric PM2.5 in a Typical City in Northwest China.Aerosol Air Qual.Res.21,200146.https:/doi.org/10.4209/aaqr.2020.04.014.5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21.WHO global air quality guidelines.Particulate matter(PM2.5 and PM10),ozone,nitrogen dioxide,sulfur di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5 55.Xue,Q.,Tian,Y.,Wei,Y.,Song,D.,Huang,F.,Tian,S.,Feng,Y.,2022.Seasonal vari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nents in PM2.5:influence of organic markers application on PMF source apportionment.Environ Sci Pollut Res(2022).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2-21332-5.56.Yan,M.,Yang,X.,Hang,W.,Xia,Y.,2019.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factors for nonnegative matrix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ir pollution in Singapore.Stoch.Env.Res.Risk A.33,11751186.57.Yu,L.,Wang,G.,Zhang,R.,Zhang,L.,Song,Y.,Wu,B.,Li,X.,An,K.,Chu,J.,2013.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in Beijing.Aerosol Air Qual.Res.13,574583.58.Yu,Y.,Ding,F.,Mu,Y.,Xie,M.,Wang,Q.G.,2020.High time-resolved PM2.5 composition and sources at an urban site in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PPCAP.Chemosphere 261,127746.59.Zhang,X.,Ji,G.,Peng,X.,Kong,L.,Zhao,X.,Ying,R.,Yin,W.,Xu,T.,Cheng,J.,Wang,L.,2022a.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for a one-year period in Wuhan,China.J Atmos Chem 79,101115.https:/doi.org/10.1007/s10874-022-09431-6.60.Zhang,Z.-H.,Chen,N.,Zhu,Bo,Tao,H.-T,Cheng,H.-R.,2022b,Source Analysis of Ambient PM2.5 in Wuhan City Based on Random Forest Model,Environ.Sci.43,1151-1158.

    发布时间2024-09-18 1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NRDC:2024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24页).pdf

    1|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2024.07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 1970 年。NRDC 拥有 700 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为主力。NRDC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保工作,中国项目现有成员 40 多名。NRDC 主要通过开展政策研究,介绍和展示最佳实践,以及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式,促进中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NRDC 在北京市公安局注册并设立北京代表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 179 人。研究所以建设和保护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通过不同时空尺度和多学科联合,重点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森林健康维护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科研技成果推广。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 Yevgeniya Korol 博士、四川大学缪宁副教授对本报告案例的贡献。作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张远东、丁易、于澎涛、王晓东北林业大学 王晓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明安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华宁、曾楠封面图片 Freepi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Ecolog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01|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两大全球性热点问题。气候变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下降则会降低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使生态系统面临更大的风险。要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危机,必须开展二者协同增效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森林进行科学管理,使之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新时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ENCI-CAF)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并撰写了 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在文献综述和深入的案例分析基础上,使用综合归纳方法,总结了促进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的森林管理核心原则和主要措施。一、分级分类保护,保护和修复相结合,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基石,要分级分类开展科学保护,实施物种、生境、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综合保护。在严格保护的同时,应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和当地传统知识,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修复,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通过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开展森林全周期多功能经营,保持森林生产力,维持及提高森林多功能性,提高其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二、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旨在通过保护、恢复、可持续管理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来应对各种环境、社会和经济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对于原始林,要严格保护;对于退化次生林,要通过保护母树、补播补植乡土树种、抚育间伐等人工辅助天然更新措施促进其正向演替。森林修复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生树种的天然更新潜力。三、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食物链完整性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要维持森林掠食者种群的足够数量,保护食物网中的关键种,保留木质残体;要实施森林景观恢复,保证生境多样性及连通性;要借助自然力量修复生态系统及其过程,实现营养级联,提升景观的荒野程度。要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推广生态教育,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摘要02|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四、整合遗传、物种和群落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韧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要统筹考虑三个层次并加以整合。生物多样性高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服务功能,而且具有更强的气候韧性。要在纯林中补植乡土树种,人工辅助天然更新;要加强栖息地恢复和廊道修复,提升森林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五、森林景观恢复森林景观恢复需要参照本地适宜的生态系统,使用恰当方法确定恢复热点区域和优先区域,充分平衡景观中各类生态系统的恢复;恢复过程中要按照自然植被分布规律,优先选择适宜本地的修复措施、技术和乡土物种,需要特别关注动物在退化景观中促进种子传播的功能,以及动物栖息地的扩散限制和连通性。森林景观恢复必须适应修复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六、综合森林管理和适应性管理综合森林管理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可持续森林管理中,通过权衡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协同各种经营管理措施和各参与方的利益,使得森林经营管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综合森林管理已经成为欧洲森林保护、经营和利用的主导模式。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上提倡采用适应性管理。由于未来的气候情景存在不确定性,森林恢复过程中要对关键指标、恢复轨迹和中间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和气候变化情景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的调整,以达到恢复适应未来气候的森林生态系统。七、多方参与和多部门协作要将政府机构、非政府环保组织、私营企业、当地社区和科研机构都纳入到森林保护和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多方参与可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确保各种观点和需求得到充分考虑。要推动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森林政策。要确保森林保护措施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同时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避免政策冲突。要开展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协作,统筹规划编制、方案实施和监测评估。八、促进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的政策和资金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两大热点和难点,与之对应的政策措施往往相互影响,需要构建一个整合性的政策框架,将二者视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要打破政策壁垒,形成合力;注重公平与可持续,确保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现有筹资机制在促进二者协同增效方面存在局限性。要探讨多元化筹资来源;提出创新性的筹资方式和激励机制;加强政策制定者与筹资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促进政策与筹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03|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目 录执行摘要 01前言 04一、分级分类保护,保护和修复相结合,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 05二、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07三、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食物链完整性 09四、整合遗传、物种和群落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韧性 11五、森林景观恢复 13六、综合森林管理和适应性管理 15七、多方参与和多部门协作 17八、促进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的政策和资金机制 19参考文献 2104|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两大全球性热点问题。气候变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会影响物种数量、改变物种的分布格局、加剧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等。生物多样性下降会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其碳汇能力。要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双重危机,必须将二者协同应对,核心手段就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最大的物种库和碳储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保护、修复和管理,使之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新时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国经多年持续造林绿化,森林面积大幅增长,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功能不强。人工乔木林中纯林占比达80.98%1,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天然林则以次生林为主,萌生矮林比例高。气候变化背景下,火灾、旱灾和病虫害等风险增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足,生物多样性不高,难以提供高质量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森林资源结构、质量、功能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是多年重造林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的累积结果,这与过去长期的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科技水平及经费投入低有关。在追求快速绿化的思想指引下,造林的多功能目标定位不明确,大多数防护林的营造和管理仍未脱离用材林的思路和技术框架;同时造林树种单一,又以速生先锋树种为主,在树种选择、空间配置、整地造林等环节很少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十八大以后,我国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核心理念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重目标,需要不断提升森林保护修复和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制定适应新时代林业发展的政策。为此,我们总结了国内外资料和案例,编制该指南,以期为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的森林保护、修复和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前言05|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一、分级分类保护,保护和修复相结合,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基石。二者协同增效的首要原则是分级分类保护,保护和修复结合,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保护(1)分级分类开展科学保护。不同地区森林、不同类型森林对协同增效的贡献可能差别巨大,需要综合考虑森林的生态脆弱性和干扰机制、生态区位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和独特性、林地生产力等因素,对不同森林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也是无数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物种的栖息地,要优先保护天然林,降低天然林损失和退化率。对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公益林,要严格保护。(2)实施物种、生境、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综合保护。传统森林保护多以植被保护为主,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的森林保护更强调包含物种、生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的保护。通过维持、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多样性,采取综合保护措施。森林修复在严格保护的同时,应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和当地传统知识,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修复。对于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森林,要补植乡土树种、促进天然更新,优化林内木质残体和有蹄类动物数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对于以林产品生产为主导功能的森林,要结合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林木开展修复,以便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森林可持续经营通过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开展森林全周期多功能经营,保持森林生产力,维持及提高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能力和碳汇功能,保障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森林作业需至少设置 15%面积以上的保留区,这些区域应包含关键生境和生态廊道;采用目标树经营,实行择伐作业,维持恒续林1状态。1 恒续林:由多个立地适应的树种组成的、结构多样而蓄积丰富的、有达到目标直径的优势林木并具有天然更新能力、能长期稳定并采用择伐作业的混交异龄林。06|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照片来源:明安刚,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案例: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位于广西凭祥,前期森林以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纯林为主,通过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将人工纯林或混交同龄林逐步导向以珍贵树种为主、由多个树种组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优质用材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先对桉树纯林进行皆伐,再在桉树萌芽林里套种降香黄檀、格木,营建桉树和珍贵树种的异龄混交林。降香黄檀、格木幼树因有桉树林遮阴庇护,形成了良好的干形。桉树林引入固氮珍贵树种降香黄檀、格木后,提升了土壤氮及其有效性,改善了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不仅促进桉树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减少桉树约 40%施肥量,节约了经营成本。珍贵树种与桉树行带状混交充分利用了边缘效应,桉树生长量同比增加 15%以上。连续经营两茬萌芽林后伐除桉树,利用降香黄檀、格木及周边其他树种的天然更新,逐步形成以降香黄檀、格木为主的多树种异龄复层近自然林。通过对中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纯林进行强度间伐,保留长势旺盛、高大健壮的松杉优良木,在林冠下补植红锥、格木、香梓楠、灰木莲等乡土珍贵树种。松杉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后,示范林内树木生长环境显著改善,乔木、灌木、草本、菌类等物种越来越丰富:马尾松林群落物种由 46 种增加到了 71 种,灌木层物种由 34 种增加到 47 种。与未改造林分相比,马尾松林平均胸径增加了 110%,目标树平均胸径增加了 89.7%,大叶栎和灰木莲树高和胸径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超过了 1.5 米和 1.5 厘米。对红椎、火力楠、格木等珍贵树种采用近自然经营方式,每亩选择 6-8 株目标树,定向培育目标胸径 60 厘米以上的优质大径材,最终形成以珍贵树种为主的大径材多功能近自然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40 多年来,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建立了红锥、火力楠、格木等乡土珍贵树种大径材多功能森林经营试验示范林10 万余亩。07|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图 1 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珍贵树种可持续经营(上桉树林下补植降香黄檀形成混交林左下火力楠目标树经营右下红锥大径材培育)照片来源:明安刚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二、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旨在通过保护、恢复、可持续管理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来应对各种环境、社会和经济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对于原始林,要严格保护;对于退化次生林,要通过保护母树、补播补植乡土树种、抚育间伐等人工辅助天然更新措施促进其正向演替。原生乡土树种和顶级树种2具有强大的适应性,更容易在次生林中恢复其原有地位;即使在引种的人工纯林中,只要附近有原生乡土树种和顶级树种的种源存在,这些树种就会大量自然侵入,并随着时间推移,日益明显地呈现出更替所引树种的趋势。这种天然的更新潜力和生产力,必须在森林修复实践中加以充分利用。2 顶级树种:指在森林演替过程中最终出现的稳定群落中的冠层树种,通常具有种子大、幼苗耐庇荫、生长慢、寿命长等生长对策(K 对策),是森林植物群落的建群种。08|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案例: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栽针保阔”森林修复技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建立了多种类型的“栽针保阔”实验林分。通过在次生阔叶林中栽植演替后期的针叶林树种,充分发挥自然更新及生产潜力,克服其天然更新障碍,缩短演替进程;避免了人工红松纯林的主干顶端分叉和过早结实现象。1987 年,以“栽针保阔”为核心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上世纪实施“栽针保阔”的实验林已形成阔叶红松中龄林,林相为复层异龄混交林(图1),生态功能更加完备、结构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每公顷蓄积量达216.3立方米,比临近的次生阔叶林高 40%以上(表 1)。图 2 帽儿山林场“栽针保阔”实验林 照片来源:张远东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表 1:栽针保阔与其他次生林、红松纯林的比较样地坡向坡度坡位林木组成年龄株数/ha蓄积 m3/ha7NW10中5 红松 2 杨 1 白 1 椴 1 黄 色、水401930216.30*30SW15中7 杨 1 柞 1 胡 1 椴 色、榆30947126.1649SW12中7 杨 2 柞 1 椴 色、水、榆35883136.0256SW20中6 杨 2 柞 1 椴 1 色、榆、黄321616137.54105NW23中6 山杨 3 柞 1 椴351609196.03ISE11中10 红松222030126.48IISE7中10 红松232480111.50样地7为“栽针保阔”实验林,*其中红松蓄积51.54 m3,阔叶树蓄积164.76 m3,样地30,49,56和105为临近的次生阔叶林,样地 I 和 II 为人工红松纯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杨: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椴:紫椴,Tilia amurensis;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色:色木,Acer pictum;水: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柞,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胡: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榆:Ulmus pumila。09|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三、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食物链完整性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一个健康的食物链能够确保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有效传递和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森林动植物种类繁多,相互交错构成复杂的食物网,具有陆地上最为复杂的食物链,为大量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创造了生存条件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保护和修复方法包括:(1)森林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针对已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人为干预,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恢复食物链的完整性。维持掠食者种群的足够数量,保证其遗传多样性;保护食物网中的关键种,保留木质残体,增加微生境多样性;实施森林景观恢复,保证生境多样性及连通性。(2)再野化和荒野化:依靠自然力量修复生态系统及其过程,提升景观的荒野程度;通过食物链物种间由上向下的震荡影响,实现促进生态系统正向发展的营养级联3,在保护物种的同时也修复了生态系统。此外,还需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1)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通过立法手段,明确生态保护的目标和任务,规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定期对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变化进行评估,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3)推广生态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4)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管理,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协调性和有效性。3 营养级联,一种由顶端捕食者的增加或移除引发的生态现象,涉及食物链中捕食者和猎物相对数量的相互变化,往往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营养循环的巨大变化。10|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案例: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完整性我国是世界上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虎亚种和豹亚种分布最多的国家。虎豹种群的健康稳定,体现了食物链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意味着特定自然生态系统还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标志着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东北虎的“消失”则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失衡。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各种问题,上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境内分布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已不足 20 只。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东北虎豹的栖息地得到逐步恢复,种群数量也稳步上升。尽管如此,这两个物种依然面临着可能灭绝的危险,其主要威胁因素有:1)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种群分布区隔离,特别是全球仅有的两个东北虎种群在俄罗斯境内相互隔离,种群基因交流困难;2)东北虎豹分布区内,食物链不完整,猎物种类不全,分布不均匀,虎豹偏好猎物密度偏低。为保护东北虎豹种群资源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系统,2016 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审批,2021 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通过建设大空间尺度的东北虎豹自然保护网络,促进我国东北虎豹栖息地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护地斑块连接网络,建设国际和国内廊道。此外,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恢复食物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体措施包括:1)建设野生东北虎豹稳定栖息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建设伊始,就划出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连片区域,实施森林植被修复、核心区生产生活退出、虎豹迁移扩散廊道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工程,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解决虎豹栖息地破碎化问题。2)食物链完整性建设。保护野生东北虎豹不只是保护单一物种,更要保护好连通的栖息地、健康的植被结构和完整的食物链。近年来,实施了工矿产业退出、控制人为活动增量、持续开展清山清套行动,并通过一系列的野生动物补饲及食源地改造,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可靠食物来源,为东北虎豹进一步的生存繁衍提供有力保障。经过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斑块向外扩展,原生乡土和顶级树种的天然更新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蓄积量增长 5.2%。监测数据显示,仅在 2016 年至2020 年试点期间,有蹄类种群明显恢复,黄喉貂、獐等珍稀物种呈增长态势,食物链完整性得到进一步恢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立后,东北虎幼崽存活至成年的比例从 33%提高到了超过 50%。在超过 1.4 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自 2017 年起,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数量分别新增23只和18只。图 3 雪地中的东北虎 照片来源:iStock11|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四、整合遗传、物种和群落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韧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森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均能够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同时对生态系统固碳、养分积累、水分固持、稳定性等多个生态系统功能(即多功能性)发挥作用。近年来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野外观测和实验已经证明,多样性高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功能,而且在应对干旱等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更高的韧性。因此,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提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韧性,是森林保护、修复和管理中的需要优先考虑的途径,是基于自然解决途径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目标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3030”目标的核心。在森林保护、修复和管理中,通过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韧性的主要途径包括:(1)在纯林中补植乡土树种,人工辅助天然更新,开展森林景观恢复,构建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2)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等就地保护措施,维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和保护成效评估体系;(4)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5)强调不同生物多样性层次的保护,充分考虑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保护、修复和管理的作用。例如通过乡土树种或者框架树种开展生态修复,可以选择不同母树繁育的幼苗个体增加遗传多样性,选择多个树种混交提高物种多样性,或者选择不同的修复区域或空间配置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6)通过对森林进行科学的修复和管理,增强森林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为野生动物提供庇护所、食物和繁殖地。12|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案例: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功能修复质量2-4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修复是基础。如何运用生物多样性基础理论来指导森林修复实践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内容。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简称 BEF-China)由中国-德国-瑞士三方科研人员于 2008 年联合建立,是全球首个在亚热带森林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平台包含建立在钱江源国家公园的 27个天然林比较实验样地(CSPs),以及毗邻的江西德兴新岗山的两个占地约 50 公顷的人工林主实验样地。实验旨在研究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机制。通过 60个树种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在 50 公顷的试验地中种植了 30 万棵树。通过长期监测发现,物种丰富度能够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功能性状的多样性是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而且也进一步增加了森林群落稳定性。因此在开展森林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树种的组合,也要同时考虑一些关键性状的组合。图 4 江西德兴新岗山森林生态系统 照片来源:刘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3|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图 5 森林景观恢复示意图5五、森林景观恢复森林景观恢复(FLR)是对砍伐或退化后的森林景观恢复其生态功能并增强该地区人类福祉的一个长期的过程。森林景观恢复不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规模化恢复生态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从全球到地方层面都能助力改善社区生计、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粮食和燃料生产、保障水安全,以及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能力。森林景观恢复需要参照本地适宜的生态系统,使用恰当方法确定恢复热点区域和优先区域,充分平衡景观中各类生态系统的恢复;按照自然植被分布规律,遵循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原则,宜保则保、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优先选择适宜本地的修复措施、技术和乡土物种,避免大规模使用单一物种;森林景观恢复要再去适应性管理以确保长期的恢复力;在恢复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促进退化景观中的动物的种子传播功能,以及动物栖息地的扩散限制和连通性。森林景观恢复必须适应修复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物物理环境。恢复策略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和气候要素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权衡和协同;需要明确森林恢复为当地社区带来的价值,以及社区实现这些价值的能力。成功的森林景观恢复要具有前瞻性,专注于加强景观的复原力,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或新挑战的出现,来调整和进一步优化生态产品和服务。14|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案例:非洲卢旺达森林景观恢复卢旺达国土面积 2.6 万平方公里,人口 1330万,约 76%土地用于农业,90%的耕地坡度在 5%至 55%之间,40%耕地面临严重侵蚀风险。森林退化、侵蚀、土壤肥力降低和破坏性降雨是最常见的环境问题。2011 年开始森林景观恢复,设置的雄心目标是 2020 年恢复退化土地和森林 200 万公顷。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保护和恢复现有天然林来恢复毁林土地,保护坡顶森林和坡度大于 55%的森林,在重要和生态敏感地区建立防护林;控制森林周边缓冲区种植外来植物,改良管理不善的桉树林和种植园;在森林之间建立保护廊道,通过侵蚀控制和防火技术提升林地管理;坡度 20%-55%的耕地退耕,将农业景观转为农林业景观。通过森林景观恢复,普遍扭转了卢旺达土地退化,显著提升了生态产品和服务,增强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减少滑坡等灾害,改善了粮食安全和农村收入。至 2022 年,卢旺达的森林覆盖率已从2010 年的 10.7%增加到 30.4%6。图 6 卢旺达森林景观恢复照片来源:IUCN Rwanda country office15|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六、综合森林管理和适应性管理不同国家、地区和行业对于森林管理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差异较大,生态学者强调森林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系统性,而行业管理部门偏重资源及其生产功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地实现森林相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森林管理是实现森林多种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措施。然而,追求单一生产功能的传统经营措施弱化了其他生态功能,并对森林景观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全球 80%以上的森林由于人类活动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福祉。为了实现多功能的协同共赢,需要优化森林管理策略。由于全球绝大多数森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因此森林管理必须更多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森林分类经营在区域或管理单元尺度上可以发挥多种生态功能,但忽视了林分尺度上多功能的发挥;而且分类经营在生物多样性提升方面相对薄弱,对社区参与、各方利益需求、传统文化知识利用等方面的考虑较少。近年来,欧洲提出的协调人与森林关系的综合森林管理(Integrative Forest Management,IFM)概念逐渐得到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综合森林管理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可持续森林管理中,通过权衡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协同各种经营管理措施和各参与方的利益,使得森林经营管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综合森林管理已经成为欧洲森林保护、经营和利用的主导模式。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上提倡采用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由于未来的气候情景存在不确定性,森林恢复要求预设恢复目标及恢复路径,在恢复过程中要对关键指标、恢复轨迹和中间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和气候变化情景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的调整,以达到恢复适应未来气候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与森林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森林管理平衡保护与发展,使森林可持续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是森林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新时代森林管理应该通过人类干预实现可持续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意味着一方面要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一方面要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16|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案例:马达加斯加 Sava 地区热带香草农林复合经营马达加斯加 Sava 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特有的区域之一。香草种植为马达加斯加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刺激了香草种植的扩大。近年来,由于香草种植的用地需求而导致的毁林广泛存在。马达加斯加在过去 60 年中失去了 44%的原始森林,亟需找到一种既能满足香草种植的用地需求,确保农民收益,又能避免毁林,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在休耕地上种植香草混农林可以在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农民带来收益。在休耕地上种植香草混农林为热带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实现高产量和高生物多样性相结合的双赢方案。虽然,香草混农林的管理可以提高产量和生物多样性,实现马达加斯加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有助于在保证社区收益的前提下实现热带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态恢复目标。图 7 马达加斯加在休耕地上种植的香草混农林717|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案例:多方参与保护加拿大北方森林北方森林(Boreal forest),覆盖了北美、俄罗斯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辽阔土地,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物圈储备之一。这片广袤的森林不仅是数百万动植物物种的家园,也是全球气候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森林在固碳释氧和保持全球气候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森林中的湿地和湖泊系统对全球淡水资源也有显著贡献。然而,北方森林正面临着多重威胁。商业伐木、矿产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以及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森林面积的迅速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削弱了森林碳汇功能,加剧了全球变暖的危机。加拿大是北方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2011 至2020 年,加拿大平均每年有 76.2 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其中约 85%为皆伐8,具有极高生物多样性和碳汇功能的北方森林就在其中。七、多方参与和多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私营企业、当地社区和科研机构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参与到森林保护和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多方参与可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确保各种观点和需求得到充分考虑。多部门协作:指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例如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财政部门和土地规划部门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森林保护政策。跨部门的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以确保森林保护措施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同时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避免政策冲突,提高执行效率。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协作规划编制阶段:在森林保护和修复的规划阶段,生态学家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提出保护优先区域和关键生态过程的建议。保护生物学家可以提供关于物种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信息,帮助确定保护的物种和栖息地。林学家则可以提供森林资源的分布、生长规律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依据,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方案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多学科专家的协作可以确保各种管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生态学家可以指导如何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措施来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保护生物学家可以监督物种保护项目的实施,确保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林学家则可以指导森林经营活动,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监测评估阶段:在项目完成后,多学科专家团队可以通过长期监测和科学研究来评估保护和修复措施的效果。生态学家可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保护生物学家可以监测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动态,林学家可以评估森林资源的变化和利用效率。18|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为应对这些问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通过科学研究、政策倡导和公众教育,推动加拿大地方政府、原住民和社区、环保组织、企业以及公众共同参与到北方森林的保护行动之中。政府通过推动立法和政策改革,限制对北方森林的商业开采活动:例如实施严格的环境评估程序和设立保护区,确保关键生态区域免受开发威胁。在加拿大有超过 600 个原住民社区仍然依靠北方森林获取食物、衣物、药物和住所,他们有强烈的保护意愿,并在可持续管理森林方面拥有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大量采购林产品的企业,则需要通过供应链的转型,避免采购涉及北方森林采伐的产品,转而使用回收材料或可持续替代纤维;公众对于北方森林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企业选择其它更可持续的产品,从而推动企业转型。地方政府、原住民和社区、环保组织、企业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北方森林保护的效果,也确保了在应对复杂保护问题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图 8 加拿大北方森林及其伐区景观 照片来源:River Jordan for NRDC19|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八、促进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的政策和资金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近年来一直是全球两大热点和难点环境问题,与之对应的政策措施往往相互影响。但目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这导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目标冲突或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现有的筹资机制在促进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增效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国际援助。这种筹资方式不仅限制了资金的规模和可持续性,还可能导致资金分配不均和效率低下。其次,现有的筹资机制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为了促进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增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整合性的政策框架。这一框架应基于以下理念和原则:首先,坚持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视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部分;其次,强调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打破政策壁垒,形成政策合力;最后,注重公平与可持续,确保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森林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策保证连续性,并需要持续的人力和资金投入。由于森林提供的主要是生态公益产品,难以获得直接经济收入,为此需要创新筹资机制,包括:(1)探讨多元化的筹资来源和渠道。为了弥补现有筹资机制的局限性,需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来源和渠道。这包括:利用公共资金,如政府预算、国际援助等;引导私人资本投入,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筹集资金。(2)提出创新性的筹资方式和激励机制。在筹资方式上,借鉴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给予经济补偿;发展基于市场的筹资机制,如排放权交易、生物多样性权益交易等;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筹资效率和透明度,如建立区块链平台用于资金追踪和管理。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考虑建立奖励机制,对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和地区给予奖励;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3)此外,应加强政策制定者与筹资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促进政策与筹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20|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案例:川西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CDM-AR)碳汇项目的实践四川省是林业大省,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都居全国第 3 位,发展森林碳汇具有巨大优势。早在 2009 年,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开发“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造林再造林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在国际碳市场实现交易的 CDM 森林碳汇项目,该项目被称作“熊猫碳汇项目”,利用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在大熊猫栖息地,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营造“生命走廊”,项目产生的熊猫碳汇将用于抵消项目参与者的碳足迹。该项目成为全球第一个成功注册的基于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的CDM造林再造林项目。该项目在四川理县、茂县、北川、青川和平武 5 个汶川地震重灾县造林 2251.8 公顷,首期 20年预计可实现减排量 46 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以现价每吨二氧化碳 5 美元计算,共可换取外汇 230 万美元。植树造林和造林地管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劳务收入;人工林建成后,不仅可以改善土地退化,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帮助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而且碳汇收益将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图 9 四川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造林照片来源:Ning Miao for ENCI21|森林保护、修复、管理指南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NRDC参考文献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森林资源报告 2014-2018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2 Bongers FJ,Schmid B,Bruelheide H,et al.Functional diversity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increase with age in a forest biodiversity experimentJ.Nature Ecology&Evolution,2021,5(12):1594-603.3 Huang Y,Chen Y,Castro-Izaguirre N,et al.Impacts of species richness on productivity in a large-scale subtropical forest experimentJ.Science,2018,362(6410):80-3.4 Schnabel F,Liu X,Kunz M,Barry KE,Bongers FJ,Bruelheide H,Fichtner A,Hrdtle W,Li S,Pfaff CT,Schmid B.Species richness stabilizes productivity via asynchrony and drought-tolerance diversity in a large-scale tree biodiversity experimentJ.Science advances,2021,7(51):eabk1643.5 Sacco A D,Hardwick K A,Blakesley D,et al.Ten golden rules for reforestation to optimize carbon sequestration,biodiversity recovery and livelihood benefitsJ.Global Change Biology,2021,27:1328-1348.6 Florencia Sarmiento,Cristina Larrea,Andreas Oeschger,et al.Measures to Enhance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Reduce Deforestation:Viewpoints and lessons from producing countries R.Winnipeg: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4.7 Osewold,J.,Korol,Y.,Osen,K.,et al.Support trees in vanilla agroforests of Madagascar:diversity,composition and origin J.Agroforestry Systems,2022,96(4):717-730.8 Canadian Council of Forest Ministers.Harvest National Forestry Database.2023.http:/nfdp.ccfm.org/en/data/harvest.php.NRDC 北京代表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泰康金融大厦 1706电话: 86(10)5332 1910

    发布时间2024-09-17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安永:加强绿色税制建设践行可持续发展白皮书(2024)(56页).pdf

    Written by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白皮书(2024)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安永研究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安永研究院联合编制二零二四年九月课题主持人:李旭红课题组成员:段小龙、曹跃、孙谷、唐磊、王晨阳、柯徐雨珩课题主持人:张明益、兰东武、李菁、岳蕾课题组成员:梁斯尔、张国瑜、李芳、裴培、张生柱、黄怡怡、李香潼、王冬婷、周义博、于若凡、许健波、王昕卓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2就双方共同撰写的研究成果白皮书,其著作权归双方共同拥有。双方需要协商一致共同行使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一方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行使前述人身权。对于研究成果白皮书除了转让以外的其他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则可以经由双方协商后单独任何一方行使,但是所得收益应当由双方合理分配。1.可持续发展最新政策042.绿色税收的内涵073.国际绿色税收现状104.我国绿色税收现状及挑战295.绿色税收实践案例396.践行可持续发展建议48目录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1.1 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政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日益强烈的大背景下,国际层面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出台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政策和准则。这一举措的背后,是人类社会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也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社会等诸多问题所做出的必要决策,以推动企业和社会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可持续披露准则)可持续披露准则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顺应时代需求,发布了一系列可持续披露准则,旨在为全球资本市场建立一套统一、高质量且具有可比性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些准则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披露有关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温室气体排放、自然资源利用、社会和治理因素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进而评估企业的长期价值以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程度。例如,ISSB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为企业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要求。这些准则不仅规定了企业需要披露的核心内容,如温室气体排放量、减排目标与措施、气候风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等,还对披露的方式、频率和鉴证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促进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更加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1可持续发展最新政策1专家观点:从IFRS S1、S2到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可持续领域国际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准则,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5欧盟欧盟ESG政策政策欧盟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全面且深入的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ESG)相关政策。其中,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是欧盟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立法举措。该条例要求金融市场参与者和财务顾问在投资决策和建议过程中,向投资者清晰、准确、完整地披露产品的可持续性特征和主要不利影响。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所投资产品的可持续性表现,从而做出更加明智、负责任的投资决策,引导资金流向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和企业。2此外,欧盟还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类法条例(Taxonomy Regulation)。该条例建立了一个科学、严谨的可持续经济活动分类体系,明确规定了哪些经济活动可以被认定为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质性贡献的活动。这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投资和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欧盟经济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欧盟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32 欧洲三大监管局发布评估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意见,https:/ VmW0vJH4A3 国际快讯欧盟持续推进ESG政策措施,全球经济可持续趋势稳步向前,https:/ 6xJUsQAxScxeDQbY4mo1Q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61.2 我国可持续发展新政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的不断推进,我国也积极融入这一国际趋势,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和社会各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财政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财政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为提高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加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财政部于2024年5月27日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这一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它明确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格式要求,为企业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披露框架和标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内容不完整、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增强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的了解和监督,推动企业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A股三大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股三大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在我国资本市场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作为重要的市场组织者和监管者,也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分别发布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包括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员工权益保护、社区发展、公益慈善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深圳证券交易所鼓励上市公司单独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全面、深入地展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实践成果和未来展望;北京证券交易所在相关规则中也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引导上市公司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指引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有助于投资者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做出更加理性、科学的投资决策,还能够引导上市公司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创造,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54 财政部官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http:/ 5 提升A股国际影响力!交易所又一重要指引发布,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72.1 绿色税收的含义绿色税收广义层面又称为环境税收,是以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引导企业绿色生产和消费者绿色消费为目的的税收,狭义是仅为了环境保护而开征的税收和对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税收。对环境具有不利影响的行为和商品收费都包含在广义的绿色税收当中。6“绿色税收”一词虽然被广泛使用,但我国学术界对“绿色税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观点有:第一,“绿色税收”就是指环境税收,而环境税收则是指所有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税收措施;第二,“绿色税收”是指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第三,“绿色税收”就是指环境税和生态税,是一切有益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各种税的统称。总之,“绿色税收”是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所有环境保护税、自然资源税、为实现特定的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及政府用来调整和规制与环境有关经济活动性质和规模的税收手段,都可以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72.2 我国绿色税收的由来绿色税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概念,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作为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绿色税收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早在201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把推进绿色化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同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提上新的议程;十九大中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伴随着这些“绿色”理念的提出,税收和绿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绿色税收目的是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落实节能环保政策,通过绿色税收来促进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绿色税收的调节作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税收的内涵6 林权&刘晓荇.(2016).我国绿色税收研究.时代金融(35),55 57.7 马鸿譞.浅议我国绿色税收的改革与完善 J.开发研究,2009,(06):143-146.DOI:10.13483/ki.kfyj.2009.06.026.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8绿色税收概念的提出,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有关。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自然环境的恶化和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思考。现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旧是高效能、粗放式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为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型。在这种条件下,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被相继提出和使用,如绿色产品、绿色会计、绿色国民总值,把“绿色”作为形容词和其他概念组合,体现了人们的绿色思维和理念,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纳入经济学范畴,促进了税收理论的发展。所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污染的税收法令制度和开展税收的方针和准则,既包括了优惠政策,又包含了相关税收的举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现实社会,仅靠市场机制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依靠政府力量来协调和调控。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法律等手段,来实现对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干涉,通过绿色税收政策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所以,从根源上讲,绿色税收是为了环境保护和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以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为目的,以税收为抓手,通过绿色税收来调节市场,让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平衡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88 罗建.(2019).浅谈我国绿色税收的意义.营销界(32),228-229.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92.3 从税务角度看ESG风险管理 9从税务角度看,关于E即环境,是指企业的供应链和产品是否是绿色的,是否有战略措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是否对整个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当中的可持续税收政策变化或潜在变化对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的影响做好充分的分析、预判和准备,是否能够及时针对有关变化进行反应和定价方面的调整,在整个供应链、价值链当中,是否有完善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对相关可持续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关于S即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税收方面是否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对于其税收相关数据及税收贡献是否有充分的分析和解读,如果披露是否可以令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方满意,有效税负或整体税费负担过低是否意味着企业在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缺失,有效税负或整体负担过高是否意味着企业对税收优惠没有充分利用或者税收效率尚有提升空间。关于G即企业治理,是指企业的税收合规情况。企业是否对自身的全球税收治理情况,即税务合规及相关文档支持情况满意,是否自信可以支持与各个监管机构及利益相关方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税务风险,需要企业审视其在以下六个方面是否做好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备,即其税务职能和政策是否融入了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可以对以下六个问题回答“是”,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9一本书读懂ESG第2章把握ESG,企业实务行动建议-安永课题组企业是否有预警系统提示其在各市场的税收政策或实践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价值链的潜在影响?企业对全球供应链中税务处理、合规和报告是否有信心?企业是否具有系统性的机制来实现全球价值链中的所有相关税收激励、研发税收抵免和其他免税政策?企业是否能轻松获得可靠的数据来支持其可持续性报告和评级,并反映公司在每个市场中真实的税收贡献?企业是否评估了可持续发展趋势对当前和未来全球运营模式的影响,是否完全了解由此产生的税收影响?企业是否对自身的税务治理政策和相关文件在全球运营中的有效性有信心,以便企业能够轻松地传达给其企业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0本文国际绿色税收现状将从碳排放税收政策、其他绿色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绿色补贴角度进行研究。税收政策可以分为多边框架类、双边碳边境调节类以及单边调节类政策。多边框架类政策通常主要通过国际组织协调实施,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排放交易计划,旨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双边碳边境调节政策是各国基于其国内减排目标,与贸易伙伴国进行协商,设定碳排放相关的关税和配额,从而确保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口产品的碳足迹进行合理计量和调节;单边绿色政策则是个别国家自主采取的措施,例如征收碳税、实施塑料包装税、环境保护税等。这类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给企业带来负担,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转型。根据安永发布的第八版绿色税收跟踪报告,全球66个国家/地区在可持续性政策激励、碳定价制度和环境税收政策以及免税措施方面有了新的进展。这些国家/地区的GDP总和占全球GDP的90%以上。这表明绿色税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经济工具。10 在具体实施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瑞典和德国等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绿色税收体系。美国实施了包括资源税系和环境税系在内的多种绿色税收。日本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立了包括环境税、二氧化硫税等在内的环境税体系。瑞典通过能源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包括碳税、硫税等,有效降低国家的能源消耗。德国自1999年起开始进行生态税改革,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欧盟在绿色税收方面采取了稳定税基的做法,通过增加化石能源、核能源相关行业的税负,同时推出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产品以与国产同类产品相同的税率征税,或对出口产品减免关税,避免对国产产品造成不当的税收负担。加拿大政府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所得税法中规定了多项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美国鼓励可再生能源项目所有者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税收抵免优惠,以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11总体来看,绿色税收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绿色税收政策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际绿色税收现状10 安永绿色税收跟踪报告第八版11 中国税务报,绿色税收体系的国际比较,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113.1 碳排放税收政策3.1.1碳排放交易体系碳排放交易体系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应对。排放交易计划(Emission Trade Schemes,简称“ETS”)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而负责碳交易的强制性减排市场就是排放交易体系。12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排放交易计划是一种市场化的机制,旨在通过经济激励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为温室气体排放设定总量上限,并将排放权以配额的形式分配给企业,企业可以在市场中买卖这些配额,从而以成本效益最高的方式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要求各成员国在2008年至2012年间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年平均排放量降低至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13欧盟(European Union,EU)是最早实施ETS的地区之一,其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自2005年初试运行,并于2008年开始正式运行。EU ETS属于总量交易(Cap-trade)模式,通过设定排放上限并分配排放许可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鼓励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减排。图图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样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样式图图2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12 碳课堂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你get了吗?,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12ETS涉及行业及计价规则涉及行业及计价规则:不同地区的ETS涉及的行业和计价规则会有所不同,以EU ETS为例:EU ETS涵盖了发电与供热行业,以及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如炼油厂、炼钢厂以及铁、铝、其他金属、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纸浆、纸张、纸板、酸及大宗有机化学品、铝制品、硝酸、己二酸及乙醛酸类和乙二醛等,此外还包括海运和商业航空等。EU ETS的核心交易原则是“上限与交易”原则。上限是对系统所涵盖的设施和飞机运营商可以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设定的限制。根据欧盟的气候目标,该上限每年都会降低,确保排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EU ETS的分配机制主要包括免费发放与拍卖两种形式。拍卖是排放配额分配最透明的方式,并践行了污染者应付费的原则,控排企业如果超出了自己配额的上限,则需要购买配额,如果配额有剩余,则可以卖出这些配额。在上限内,企业主要在欧盟碳市场上购买配额,但他们也免费获得一些配额。其免费发放配额逐步减少,到2030年免费配额减少48.5%,2034年免费配额减少100%,同时拍卖比例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成本将逐步增加。1514 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概览,https:/ EU ETS与CBAM比较(一),https:/ 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挪威ETS瑞士ETS新西兰ETS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日本东京都ETS中国碳排放交易地方试点(湖北、重庆)加州与魁北克进行排放交易体系连接韩国ETS新泽西州退出RGGI日本埼玉县ETS哈萨克斯坦ETS美国加州“总量和交易机制”加拿大魁北克省ETS中国碳交易地方试点(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20212018201620192020美国马萨诸塞州ETS中国福建地方碳市场墨西哥试点ETS欧盟和瑞士进行连接新泽西州重返RGGI德国全国燃料ETS弗吉尼亚州加入RGGI英国ETS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加拿大新斯科舍省ETS图图3 全球全球ETS建立时间表建立时间表:14 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3ETS还包括了跨期借贷与储存的机制,允许企业将节省的配额变现或用于抵消未来的排放。采用价格干预政策,在采用拍卖分配排放权的政策情景下,将碳排放权的拍卖底价作为碳交易市场的价格下限:由政府承诺以该最低碳价回购碳排放权,以保证碳价的稳定、提供长期的碳价信号,促进低碳投资。16此外,ETS强调监测、报告和核查的重要性,确保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配额分配的合理性。对于未能遵守规定的企业,ETS设有严格的罚款制度,并可能限制违规企业的贸易和航行活动。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深,ETS的制度和规则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有效地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173.1.2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为实现巴黎协定18目标,欧盟设定了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减少至少55%,以及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9。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作为这些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它旨在与EU ETS并行运作,并反映和补充其在进口商品上的运作。它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欧盟机制,以应对碳泄漏风险,特别是EU ETS排放配额的免费分配。随着欧盟内部碳价上升和减排政策趋严,存在产业向气候政策较为宽松的国家转移的风险,即所谓的“碳泄漏”。这不仅可能削弱欧盟气候政策的有效性,还会损害欧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欧盟内部生产商在遵守严格环境标准的同时,面临来自气候政策不太严格国家的进口商品竞争。CBAM亦是为欧盟本地生产商和国外进口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在碳密集型行业。CBAM作为“欧洲绿色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气候和能源政策协同,支持欧盟向可持续经济转型。概念及目的概念及目的:CBAM是欧盟提出的一项政策措施,旨在为进入欧盟的碳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碳进行定价,还鼓励非欧盟国家进行更清洁的工业生产。通过确认进口到欧盟的部分商品生产中产生的嵌入式碳排放已经付出的代价,CBAM将确保进口的碳价格与国内生产的碳价格相当,以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20CBAM根据商品的嵌入式碳排放量征收关税,即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既包括直接排放,即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包括生产过程中制热和制冷的能耗所产生的排放,不论制热和制冷的地点位于何处;也包括间接排放,如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电力而产生的排放。CBAM的征收目的一是为了公平竞争,即来自欧盟以外产品和欧盟制造产品的公平竞争,二是为了防止制造业向气候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16 搜狐,欧盟碳交易机制(EU-ETS)简介,http:/ Regulation by Prices,Quantities,or Both:A Review of Instrument Choice,https:/ Paris Agreement Chinese(unfccc.int)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chinese_paris_agreement.pdf19 Fit for 55-欧盟的绿色转型计划,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olicies/green-deal/fit-for-55/#what20 欧盟委员会,碳边境调整机制,https:/taxation-customs.ec.europa.eu/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_en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4图图4 CBAM立法及实施过程立法及实施过程:CBAM的立法过程始于2021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CBAM提案,作为“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121 Fit for 55-欧盟的绿色转型计划,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olicies/green-deal/fit-for-55/#what分阶段实施:分阶段实施:CBAM将逐步取代EU ETS中的免费排放配额,到2034年实现完全实施。全面实施:全面实施:CBAM将完全取代EU ETS中的免费排放配额过渡期:过渡期:实施过渡期,进口商需要报告但不需要购买CBAM证书并支付碳费。生效生效:CBAM法规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并生效。三方会谈:三方会谈: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进行三方会谈,就CBAM的最终细节达成一致。正式通过:正式通过: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CBAM法规。提案阶段:提案阶段: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CBAM提案,作为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2021年7月14日讨论和修改阶段:讨论和修改阶段: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对提案进行讨论和修改。2022年底-2023年初2023年5月2023年6月2023年10月1日-2025年12月31日2026年-2034年2034年以后2021年-2022年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5图图5“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一揽子计划2222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进口碳定价的绿色新方法,CBAM general presentation_2023-11-16_CN.pdf23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uriserv:OJ.L_.2023.130.01.0052.01.ENG&toc=OJ:L:2023:130:TOC随后,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修改,一直持续到2022年。2022年底至2023年初,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进行了三方会谈,就CBAM的最终细节达成一致。2023年5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CBAM法规,并于2023年6月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生效23。CBAM的实施采取分阶段进行,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进入过渡期,进口商仅需要报告数据而无需购买CBAM证书和支付碳费。2026年1月1日起,CBAM将逐步取代EU ETS中的免费排放配额,这个过程将持续到2034年,在此期间给予产业充分的适应时间。2034年及以后进入完全实施阶段,届时,CBAM将完全取代EU ETS中的免费排放配额。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法规森林战略能效指令航空和海洋的碳排放交易体系Fit for55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指令社会气候基金努力分担条例小汽车及客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欧盟航空燃料倡议道路交通和建筑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能源税收指令可再生能源指令欧盟海上燃料倡议碳边境调节机制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6具体内容具体内容:CBAM过渡期征收范围覆盖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气六类碳密集型产品。24欧盟要求在实施期进口商需购买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价格挂钩的CBAM证书。图图6 CBAM过渡期征收范围过渡期征收范围CBAM的实施分为过渡期和实施期,两个阶段在政策要求和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图图7 CBAM实施分过渡期和实施期实施分过渡期和实施期2524 欧盟委员会,碳边境调整机制,ttps:/taxation-customs.ec.europa.eu/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_en25 欧盟以外设施经营者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指导文件,taxation-customs.ec.europa.eu/document/download/1dd68ee3-0364-47a5-9a2e-010b2568541c_en?filename=TAXUD-2023-01191-00-00-ZH-TRA-00.pdf钢铁铝水泥化肥电氢2023年10月1日-2025年12月31日CBAM过渡期此为“学习阶段”,CBAM 进口商在此期间需报告一组数据,其中包括其商品的隐含碳排放数据;无需为隐含碳排放支付财务调整费用;若未能提交规定的季度 CBAM 报告,进口商可能会被处罚款。2026年1月1日-2033年12月31日从2026年至2033年,EU ETS下的免费配额逐步被淘汰;进口商将以EU ETS配额的平均价格,为进口到欧盟的每项CBAM商品购买证书;CBAM将逐步增加隐含碳排放的覆盖范围。CBAM正式实施阶段2034年1月1日起CBAM正式实施阶段从 2034 年起,CBAM 商品的隐含碳排放将100%由CBAM 证书覆盖,此等商品将不再通过 EU ETS 获得免费配额。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7过渡期从2023年10月1日持续到2025年12月31日,在此期间欧盟的重点主要在数据收集和系统测试上。进口商仅需要报告进口商品的嵌入式碳排放量,无需购买CBAM证书或承担额外财务成本,给予企业和政府时间适应新的报告要求。相比之下,实施期从2026年1月1日开始,引入实质性的财务义务。进口商需购买与EU ETS碳价挂钩的CBAM证书,并支付相应碳费。进入实施期后,CBAM的范围可能扩大到更多产品类别,并逐步取代EU ETS中的免费排放配额。CBAM设立专门的主管机构负责执行和监管,收入将部分用于支持气候行动。欧盟将定期评估CBAM的效果并进行必要调整,以确保其有效平衡气候保护、经济竞争力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目标。表表 1 CBAM过渡期和实施期间的具体差别过渡期和实施期间的具体差别核算及申报核算及申报:CBAM的核算方法是该机制的核心。截至2024年7月,欧盟已经陆续更新了多版CBAM communication template for installations26,中文名可翻译为CBAM设施沟通模板(以下简称“模板”)。模板是出口商提交给欧盟进口商的重要文件,截至2024年8月,模板最新版本是2024年6月7日出台的。模板主要用于报告进口到欧盟的产品的嵌入式碳排放信息,是进口商申报CBAM的重要凭证。模板包含如下几个部分内容:报告期、出口企业基础信息、出口产品类型及数量、产品生产流程及生产路线、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以及相关产品的前体等内容。欧盟要求进口商负责每季度向欧盟申报其进口到欧盟的商品的信息、进口数量、商品的碳排放情况和原产国缴纳的碳价,并结合欧盟碳市场分配的免费配额,计算出需要缴纳的碳关税。26 CBAM Communication template for installations_en_071123.xlsx()过渡期过渡期(2023年年10月月1日日-2025年年12月月31日)日)过渡期后过渡期后(2026年年1月月1日起)日起)报告义务报告义务进口商只需报告进口商品的嵌入式碳排放量,无需购买CBAM证书或支付碳费。进口商需要购买CBAM证书,价格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碳价挂钩。数据收集数据收集这个阶段主要用于数据收集和系统测试,为全面实施做准备。范围范围初始阶段覆盖水泥、铁钢、铝、化肥、电力和氢气等碳密集型产品。可能会逐步扩大到更多产品类别。财务义务财务义务进口商不需要承担额外的财务成本。进口商需要购买CBAM证书,价格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碳价挂钩。根据进口产品的嵌入式碳排放量,进口商需要支付相应的碳费。CBAM将逐步取代免费排放配额,到2034年实现完全实施。影响影响给予企业和政府时间来适应新的报告要求和流程。可能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更显著影响,特别是对碳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8计算公式:计算公式:CBAM碳关税=CBAM证书价格碳排放量=(ETS碳交易系统价格-产品原产国碳价)(产品碳排放量-欧盟同类产品获得的免费配额)。其中,ETS碳交易系统价格=前一周欧盟排放权交易平台收盘价格的平均价格(对于没有拍卖交易的日历周,碳进口许可证的价格则是此前有拍卖交易当周的平均价格)。图图8 免费的碳排放交易配额变化图免费的碳排放交易配额变化图*数据来源: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进口碳定价的绿色新方法,CBAM general presentation_2023-11-16_CN.pdf(europa.eu)97.50.00.00w.50Q.509.00&.50.00%0.00%0 0Pp0 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CBAM 因子(即基准水平的百分比)年免费的碳排放交易配额CBAM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19此外,关于CBAM的核算方式,欧盟实施条例规定,在2025年前可采取三种计算方式27:(1)利用欧盟制订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计算和报告;(2)基于等效方法的计算和报告;(3)在过渡期的前三个季度,即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的第一、二季度,可以采用默认值进行填报。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进口的产品,仅可以估算部分数据,即对复杂产品的隐含碳排放总量贡献小于20%的前体可以使用默认值。28核算采用产品特定的计算公式,优先使用实际监测数据,并使用标准化的排放因子。对于复杂产品,可能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第三国已支付的碳价以避免重复征税,并要求通过认证的第三方机构验证排放数据。模板的格式和内容目前仍在不断更新,未来还会随着CBAM政策的实施和调整而变化。在过渡期间,申报要求相对简化,重点在于进行数据收集和系统测试。CBAM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报告和管理系统,要求保存详细记录,并承诺定期更新核算方法以反映技术进步和政策变化。作为有授权的进口商需要根据出口商提供的模板上的数据在门户网站上进行提交并申报。27 欧盟委员会,碳边境调整机制,https:/taxation-customs.ec.europa.eu/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_en28欧盟以外设施经营者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指导文件,taxation-customs.ec.europa.eu/document/download/1dd68ee3-0364-47a5-9a2e-010b2568541c_en?filename=TAXUD-2023-01191-00-00-ZH-TRA-00.pdf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20图图 9 CBAM进口商报告提交流程进口商报告提交流程 29进口商具体报告期间、提交时间和最晚修改时间可详见下表:进口商具体报告期间、提交时间和最晚修改时间可详见下表:表表 2 进口商报告期间、提交时间和最晚修改时间进口商报告期间、提交时间和最晚修改时间30*修改期限过后,报告申报人可以要求国家主管部门重新开放文件以进行最终更正 29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进口碳定价的绿色新方法,CBAM general presentation_2023-11-16_CN.pdf(europa.eu)30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进口碳定价的绿色新方法,CBAM general presentation_2023-11-16_CN.pdf(europa.eu)填写注册表中的必填填写注册表中的必填项目项目注明报告提交人为进口注明报告提交人为进口商或是代表进口商商或是代表进口商最晚在每个季度后最晚在每个季度后1个月内提交报告个月内提交报告报告期间 最晚提交时间 最晚修改时间*2023:10-12月2024:1月31日2024:7月31日 2024:1-3月2024:4月30日2024:7月31日2024:4-6月2024:7月31日2024:8月30日2024:7-9月2024:10月31日2024:11月30日2024:1012月2025:1月31日 2025:2月28日2025:1-3月 2025:4月30日2025:5月31日2025:4-6月2025:7月31日2025:8月31日2025:7-9月2025:10月31日2025:11月30日2025:10-12月2026:1月31日2026:2月28日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21除欧盟以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发布了议程,披露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征收与欧盟碳关税类似的边境调节税(Carbon Border Tax),对从应对气候变化不力的国家进口的产品加征碳关税。31欧盟委员会内部也持续为CBAM法案的立法进程努力,并披露了塑料包装税(Plastic Packaging Taxes)相关指引。323.1.3碳税政策碳税政策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变暖日益严重、国际气候协议要求、经济激励需求、政府收入来源、市场失灵修正、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需要以及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碳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关键经济政策工具开始走上舞台。这一政策通过给碳排放定价,旨在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同时为政府提供额外收入支持环保项目,从而在经济和环境之间寻求平衡,推动社会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33,而碳定价机制是各国和地区应对气候问题所采用的重要政策选项。概念及目的概念及目的:碳定价机制指生产商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需支付相应费用的政策,碳税是碳定价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含碳化石燃料、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航空和海运征收的一种税。设置碳税旨在通过税收手段,抑制向大气中排放过多二氧化碳,从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2024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24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年度报告显示,全球共有39项碳税正在实施。实行碳税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清洁能源投资,鼓励开发和销售低碳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碳税是由政府设定的一种税收,针对每单位温室气体排放(如每吨二氧化碳当量)征收固定价格。排放者必须为其排放的温室气体支付税费。碳税的主要特点包括价格确定性、实施简单和直接性。1)价格确定性:碳税提供可预测的价格信号,不随市场供需变化而波动;2)实施简单:碳税不需要复杂的交易和监测系统;3)直接性:税收征收直接基于排放量。此外,碳税的征收范围覆盖多个主要行业,包括能源行业(如化石燃料燃烧、发电厂、炼油厂)、工业行业(如水泥、钢铁、化工、造纸业)、交通运输业(如道路运输、航空业、海运)以及建筑业(如商业和住宅建筑的供暖和制冷系统)。此外,其他可能纳入的领域还有大规模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如垃圾焚烧、填埋场)以及特定工业过程(如铝生产、氢氟碳化物生产)。征收范围会因国家而异,有些国家可能逐步扩大范围,而某些已被其他环境政策覆盖的行业可能会被排除,以避免重复征税。碳税政策类型包括单一碳税政策和复合碳税政策。单一碳税政策仅使用碳税,而复合碳税政策则与碳交易等机制并行,在欧盟较为常见。3431【碳中和愿景】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趋势及应对,https:/ 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https:/ 科普:人类最重的税也许就是碳税,什么是碳税?,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22碳税与排放交易体系的区别碳税与排放交易体系的区别:碳税和排放交易体系是两种主要的碳定价机制,2023年随着碳定价收入持续增长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当年,碳税和ETS总收入达到1,040亿美元,实际增长约45。在税收体系中的定位方面,碳税通常不是独立税种,而是环境保护税收体系的一部分。在一些国家(如芬兰、瑞典),碳税被视为消费税、能源税或燃料税的一部分;在参与EU ETS的国家中,碳税通常作为补充机制存在。碳税和排放交易体系虽然都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两者在定义和工作原理、制度设计和价格形成机制上有显著差异。具体差异可详见下表:表表 3 碳税和碳税和ETS比对差异比对差异35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2024),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server/api/c定义和工作原理定义和工作原理对温室气体排放征收的费用对温室气体排放征收的费用通过发行可交易的排放单位来限制排放通过发行可交易的排放单位来限制排放制度设计差异碳税则直接对产生的排放量(或燃料中包含的排放量)征收费用可以设计为不同的方式,最常见的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型(cap-and-trade)ETS,它为覆盖实体的排放设定了总体限制,并根据此限制发放排放配额。还有基于绩效的系统,其中总排放量没有上限,但个别实体被分配了一个基于其排放性能的基准线,作为其净排放量的上限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由政府设定碳价格是由配额供需决定的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233.2 其他绿色税收政策3.2.1 塑料包装税塑料包装税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近几十年来,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包装的大量使用和不当处置,已经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这一严峻的环境挑战,欧盟认识到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来遏制塑料污染的蔓延。与此同时,欧盟一直致力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循环经济理念强调通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来减少环境压力。塑料作为现代经济中广泛使用的材料,其生产和使用模式的转变对实现循环经济至关重要。欧盟塑料包装税(EU Plastic Tax)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推动塑料产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欧盟塑料包装税(EU Plastic Tax)还与更宏大的“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紧密相连。该协议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将经济转型、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作为核心内容。塑料包装税不仅有助于减少塑料污染,还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向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欧盟对塑料包装税(EU Plastic Tax)颁布了指引,要求成员国自2021年1月1日起征收塑料税。征收塑料包装税的目的是减少不可回收塑料的使用,降低不可回收的塑料包装对环境的污染,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物替代塑料包装物。塑料包装税采取从量定额的方式,税率为0.8欧元/公斤。欧盟希望可以在成员国中每年征收60亿至80亿欧元塑料税,用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重振。当前欧盟成员国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缴纳:一种是成员国从自己国家的预算中缴纳“塑料税”;另一种是成员国可以设计自己的税收立法(“塑料包装税”)并建立国家制度,通过对特定纳税人征税的方式征税(各国自行确定征税产品的定义、征税机制、退税方式等)。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已立法征收“塑料包装税”。从经济角度来看,塑料包装税的设计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旨在将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对未回收的塑料包装废弃物征收每公斤0.80欧元的税费,这一政策为减少塑料使用和提高回收率提供了直接的经济激励。虽然税费由成员国政府向欧盟缴纳,但预计各国会将这一成本转嫁给相关企业,从而影响整个塑料产业链。这种做法不仅可能推动企业寻求更环保的包装解决方案,还可能刺激回收产业的发展和创新。3636 EUR-Lex-52018DC0028-EN-EUR-Lex,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516265440535&uri=COM:2018:28:FIN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24欧洲各国塑料包装税介绍欧洲各国塑料包装税介绍:37意大利“塑料税”推迟2年!第7次推迟!,https:/ https:/www.gov.uk/guidance/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for-packaging-who-is-affected-and-w hat-to-do39英国将包装EPR(生产者责任延伸)计划实施延迟1年,助力企业顺利过渡,https:/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简称“EPR”)38,要求企业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承担更多责任。企业需要记录并提交所有包装商品的数据,并可能需要支付废物管理费和环境监管费用。39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253.2.2 零毁林法案零毁林法案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零毁林法案(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简称“EUDR”)是欧盟为应对全球森林砍伐和退化问题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法规。据估计,1990年至2020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4.2亿公顷,约占全球剩余森林的10%,而森林砍伐和退化是导致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为遏制欧盟消费对全球森林的破坏,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11月提出了“零毁林法案”的立法提案。该法案旨在通过立法手段限制与森林砍伐相关商品的进口和交易,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性。40EUDR的制定体现了欧盟对环境保护的承诺,符合其在国际环境协议中的立场,如巴黎协定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并响应了全球对减少环境影响和促进绿色经济转型的呼声。EUDR于2023年6月29日生效,并已转换成为欧盟27个成员国的法规。过渡期为18个月,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实施。实施日起销往欧盟境内的相关林产品和农产品需提供一系列证据来证明无毁林。虽然法律责任主体是欧盟境内的运营商,但中国企业作为欧盟运营商的供应商,也需要配合提供这部分无毁林的证据。41具体内容具体内容:EUDR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立法,目的在于通过限制与森林砍伐直接相关的商品的进口、交易和出口,来减少全球森林砍伐和退化现象。该法案特别针对那些在2020年12月31日之后因生产活动而导致毁林的土地上生产的商品,包含牛、可可、咖啡、油棕、橡胶、大豆和木材,以及法规附件中列出的许多衍生产品(例如肉制品、皮革、巧克力、咖啡、棕榈仁、棕榈油衍生物、甘油、天然橡胶制品、大豆、大豆粉和大豆油、燃料木、木制品、纸浆和纸张、印刷书籍)。42 商品必须符合原产国的法律,此外,所有相关商品都需附上尽职调查声明,证明其生产过程既没有导致毁林也符合合法性要求。法案要求企业迅速响应,开展影响评估,并构建起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和管理与毁林和合法性相关的风险点。企业需要建立能够追溯商品至其生产源头的系统,收集包括地理位置在内的关键信息,并确保这些信息的合法性。此外,企业还需制定尽职调查程序,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采取风险缓解措施。所有的尽职调查声明都需提交给相关监管机构,并且企业必须每年公开其尽职调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违反EUDR规定的企业将面临重罚,包括高达其在欧盟年营业额4%的罚款、商品及收入的查封,以及被排除在参与公共采购流程或获得融资的机会之外。4340 欧盟零毁林法案(EUDR)简析,https:/ 直播答疑|欧盟零毁林法案EUDR介绍及解决方案,Https:/Www.Sgsgroup.Com.Cn/Zh-Cn/News/2024/06/the-Qa-about-Eudr-Regulation.42 10 key things to know about the new EU Deforestation Regulation,https:/ IIGF观点|王旬、崔莹:对欧盟零毁林法案影响的分析,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263.3 国际税收优惠税收优惠主要通过减轻税负,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双重目的。它可以促进环保生产和消费、减少污染、激励环保投资,推动社会向绿色经济转型。3.3.1税收减免税收减免税收减免政策是指政府针对符合特定条件的纳税人,减少其应缴税款的一种措施。政策主要针对在清洁能源、环保技术或者可再生资源方面进行投资的企业。通过减轻税负,政府可以有效鼓励企业加大在绿色项目上的投入。清洁能源项目税收减免清洁能源项目税收减免:在美国,政府为投资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清洁能源项目的企业提供了显著的税收优惠。根据投资税收抵免法(ITC),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高达30%的税收减免,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励了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使其在可持续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愈加突出。44环保设施建设税收减免环保设施建设税收减免:为促进加拿大大西洋地区开发,政府规定2012年3月28日后纳税者购置并在大西洋地区使用的清洁能源发电、节能专用设备,可享受投资额10%的所得税应纳税额抵免。453.3.2税收抵免税收抵免税收抵免是一种允许纳税人利用已经支付的某些税款来抵消未来税务义务的政策。这种政策通常用于鼓励环保投资,帮助企业减轻经济负担。环保投资税收抵免环保投资税收抵免:法国计划每年拨出5亿欧元的预算用于环境友好型投资的税收抵免,税收减免方案将执行至2025年,并可能延长至2029年。对投资于绿氢、电池、风能、热泵和太阳能等绿色技术产业的公司,法国将提供高达40%资本投入的补贴。46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清洁能源税收抵免:美国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提供了3,690亿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及气候转型投资,其中包括为清洁能源制造业提供税收抵免,以及为消费者提供家庭能源退税计划和清洁能源税收抵免,以降低能源成本并促进家庭的绿色节能消费。4744 澎湃新闻,一文看懂美国最大气候投资法案:哪些清洁能源产业受益最大,https:/ 绿色税收体系的国际比较,http:/ 腾讯新闻,中资为何看上法国“电池谷”?,https:/ 澎湃新闻,一文看懂美国最大气候投资法案:哪些清洁能源产业受益最大,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273.3.3税率优惠税率优惠税率优惠是指政府为特定类型的纳税人或特定行业设定较低的税率,从而激励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高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绿色产品的低税率绿色产品的低税率:瑞典政府对生物降解产品和绿色建筑材料实施较低的增值税。这一政策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还有效促进了绿色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推动了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483.3.4特殊行业税收政策特殊行业税收政策特殊行业税收政策是针对高污染或高能耗的行业设定的一套特殊征税机制,目的是促使这些行业向更加绿色的转型方向发展。高能耗行业的税收政策高能耗行业的税收政策:欧盟采取了稳定税基的绿色税收政策,在推出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增加化石能源、核能源相关行业的税负,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污染行业的惩罚性税收污染行业的惩罚性税收:中国部分地方政府对排放污染物超标的企业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激励企业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满足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48 世界经济论坛,瑞典付钱给人们修理他们的财物,而不是把它们扔掉,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6/10/sweden-is-tackling-its-throwaway-culture-with-tax-breaks-on-repairs-will-it-work/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283.4 绿色补贴基本介绍:绿色补贴是指各种类型的财政资助,其目的或是鼓励削减污染,或者是为削减污染所必需的措施提供资助,包括赠款、软贷款、税收补贴。绿色补贴激励经济主体采纳并采购某种环境友好型措施,如对采购并安装污控设备提供补贴。补贴能够通过帮助公司应付税务执行费用而被用作一种鼓励污染控制或减轻监管的经济冲击的激励。这种绿色补贴通常所采用的形式为拨款、贷款和税收贴息,其资金来源通常是环境费。综合分析来看,绿色补贴是政府给予企业以激励其进行环境保护或污染削减活动的某种形式的财政支付。对于这类补贴,WTO成员方不得提出申诉或采取反补贴措施。49国际绿色补贴政策国际绿色补贴政策:除了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实施绿色补贴政策,通过财政支持鼓励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效提升和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例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印度的太阳能发电激励措施,以及巴西对生物燃料生产的税收优惠,都是绿色补贴政策的实例。国际经验表明,绿色补贴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这些补贴能够显著降低个人和企业在环保活动中的经济负担,从而激励更广泛的公众和企业参与环保行动,提高整体参与率。其次,绿色补贴通过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帮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水污染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此外,随着国际贸易日益重视环保,许多中国企业因无法满足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失去市场份额,面临巨大经济损失。绿色补贴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特点和环境目标,通过精准的财政激励措施,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同时,这些政策也需要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共享最佳实践,协调跨国界的环境挑战,共同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的转型。5049 何娜.我国绿色补贴制度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1):170-171.50 澎湃新闻,欧盟“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与美欧绿色产业博弈,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29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构建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其中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是重要一环。碳市场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此外,我国的绿色税收政策也在逐步完善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主要包括具有环保性质的绿色相关税种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绿色补贴政策。绿色相关税种包括投入端的资源税、生产端的环保税和消费端的消费税等,旨在通过税收手段调节资源开采和消费、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引导绿色消费;税收优惠政策则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或抵免,鼓励企业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同时,绿色补贴政策也是我国绿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或项目进行资金支持,激励更多主体参与绿色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在碳市场、绿色税收体系和绿色补贴政策等方面的努力,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推动企业环保和引导绿色消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在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4.1 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我国绿色税收现状及挑战中国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以来,至2023年12月31日已连续运行898天,成功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的配额清缴工作。在这段时间内,市场累计成交4.42亿吨配额,累计成交额达到249.19亿元。2022年,市场成交量为5089万吨,成交额28.14亿元,碳价波动在50.54元/吨至61.60元/吨之间,全年均价54.98元/吨。到了2023年,随着第二个履约周期截止日的临近,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成交量达到2.12亿吨,是2022年的4.2倍,成交额144.44亿元,是2022年的5.1倍,碳价全年均价上升至68.15元/吨,较2022年上涨23%,显示出市场对碳排放权的需求增加和价格机制的逐步成熟。我国碳市场介绍我国碳市场介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通过显性碳定价原则,也称“污染者付费”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实施碳交易的地区逐步从发达国家拓展至发展中国家,从欧洲、北美拓展至拉美、东亚等地。中国一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批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首年覆盖排放量超45亿吨。全国碳市场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制度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大幅提高,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支撑了中国“双碳”工作沿着“1 N”政策体系确定的方向和路径持续推进。我国碳市场发展概况我国碳市场发展概况: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0此外,各项制度、指南、方法取得重大突破。核算指南进一步简化,核查指南进一步精细,企业数据精细化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配额分配方法优化调整,创新性增加灵活履约机制,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简称“CCER”)在暂停6年后重启,各项方法学陆续发布,CCER注册、交易规则及支撑平台同步建立。水泥、钢铁、铝冶炼等行业核算指南进行更新,为下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多项措施进一步推动全国碳市场成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我国碳市场建设成效我国碳市场建设成效:51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陆续出台,形成了从数据报送到违规处罚的全流程制度框架。支撑平台如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等均安全高效运行。市场运行平稳,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从第一个履约周期的42.85元/吨上涨到68.15元/吨,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碳市场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并为企业长期碳资产管理与减排投入提供了成本预期。全国碳市场有力推动了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精细化管控,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建立。企业碳排放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大幅提高,有力 支撑了市场交易的准确性与公平性。全国碳市场通过完善配额分配、强化违规处罚等措施,对于碳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显。对于企业通过节能减排、优化管理等措施实现的减排量在碳市场中将得到经济激励,对于高排放企业(通常配额短缺)则需要付出额外成本在市场中购买配额完成履约任务,起到明显的激励约束效果。实施碳交易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促进企业加快低碳绿色转型。对于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通过实施配额管理降低企业发电碳排放强度。引入核证自愿减排量,降低了企业履约成本,鼓励了可再生能源项目。通过碳交易在全社会形成了低碳发展意识,超过6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企业加强了碳资产管理,开发相关碳金融业务。51数据质量提升制度体系完善碳价格发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绿色低碳发展社会意识提升123456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14.2 我国绿色税制的现状绿色税制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其核心目标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我国绿色税制涵盖众多税种,可从投入端到生产端再到消费端进行分析。在投入端,涉及资源开采的税种有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等,这些税种旨在调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节约;在生产端,环境保护税通过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约束和引导,推动企业采取环保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在消费端,消费税、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税种,通过对消费行为的调节,抑制过度消费,引导绿色消费习惯的形成。我国绿色税制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通过税收手段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投入端,资源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源税针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进行征税,旨在调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征税,引导企业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前期,资源税的征收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无偿占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但从量定额的计税方法削弱了资源税对资源过度使用的抑制作用。随着资源税改革的逐步实施,最终于2020年9月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源税以从价计征为主、从量计征为辅的税率形式,使资源税能够更好反映资源价格的市场变化。资源税税收法定的实现,标志着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资源税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税率设定、征收范围和资源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优化税收政策以适应市场和环境变化。在生产端,环保税发挥着关键作用。环境保护税属于事后干预型,其征收目的主要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并改善环境。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是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环境保护税以“多污染多交税,少污染少交税”为原则,其前身是排污费,二者在征收范围和税额标准等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与排污费相比,环境保护税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提升至法律层面,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以法律方式抑制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符合减免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倒逼企业节约资源能源,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生产。尽管如此,环保税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监测难度大、税基确定复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和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2在消费端,消费税对调节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消费税作为政府向消费品征收的税项,其通过设置选择性的征税范围与差异化的税率,引导消费行为“绿化”。对于消费者而言,对高污染、高耗能的商品征收消费税将使其价格上升,进而会产生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即一方面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相对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将引起该消费品相较于其替代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消费者对应税消费品的需求下降,进而促进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对于生产者而言,绿色消费将会倒逼绿色生产,引导企业采用更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这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整个产业链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消费税通过对高污染、高能耗的消费品征税,且消费税根据能耗与排放的程度不同设置不同的税率。选择性的征税范围和差异性的税率设置对在经济层面上引导合理的资源配置,在环境层面上推动低碳、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我国绿色税制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通过税收手段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绿色税制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我国绿色税制发展成就我国绿色税制发展成就: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绿色税制不断扩大和发展,目前已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以资源税、耕地占用税为重点,以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为辅助,涵盖资源开采、生产、流通、消费、排放5大环节8个税种的生态税收体系。绿色税制体系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绿色税制在促进减污降碳方面成效明显。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自2018年环保税实施以来,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污染总量数已由2018年的1.16降至2022年的0.73。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呈下降态势,单位GDP化学需氧量虽在2011年有所反弹但总体呈下降态势。同时,企业超标排放率由2018年的11.3%下降到2020年的9.7%。第二,绿色税制在促进低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1年的0.029吨/亿元下降到2019年的0.009吨/亿元。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根据2019-2022年增值税发票数据,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销售收入占电力生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31.2%提升至34.4%。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绿色税制的激励作用。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3第三,绿色税制在促进资源节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北京、河北等10个水资源税试点省份,取用地下水水量占总水量的比例为33.5%,相较2016年的41.5%下降8个百分点。自2016年开始的水资源税改革对于推动企业节水、压减地下水超采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绿色税制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效果显著。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8.5%下降到2020年的56.8%,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2%下降到2020年的18.9%,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20年的8.4%,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7.3%上升到2020年的15.9%。524.3 我国绿色税收优惠政策绿色税收优惠政策是某些税种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需与相关税种衔接,起导向作用,促使企业“向绿发展”。53 如增值税在企业满足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大气污染防治有效等条件时给予减免征收或即征即退政策;企业所得税对在环保和资源能源节约方面满足条件的企业给予免征或减征优惠。“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关乎民众福祉和国家长远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政府在支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环保、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等领域出台了56项税费优惠政策。544.3.1 支持环境保护类优惠支持环境保护类优惠国家致力于通过税收激励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关优惠政策覆盖了企业所得税减免、投资税收抵免、特定企业税率降低,以及特定用地税免征等方面。具体如下:52 推动绿色税制,提升发展质量 J.中国总会计师,2024,(03):186-187.53 包也.(2024).我国绿色税制的发展历程、实施意义与优化路径.市场周刊(16),115-118.54 国家税务总局,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https:/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厂区以外的公共绿化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土保持税费优惠水土保持税费优惠建设市政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项目免征水土保持补偿费按照水土保持规划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活动免征水土保持补偿费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44.3.2 促进节能环保类优惠促进节能环保类优惠旨在加强环境管理与治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努力提高环境质量。具体包括:节能环保电池、涂料税收优惠节能环保电池、涂料税收优惠节能环保电池免征消费税节能环保涂料免征消费税节能节水税收优惠节能节水税收优惠滴灌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购置用于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实行企业所得税税额抵免新能源车船税收优惠新能源车船税收优惠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节能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节约水资源税收优惠节约水资源税收优惠取用污水处理再生水免征水资源税抽水蓄能发电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采油排水经分离净化后在封闭管道回注的免征水资源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优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优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暂免征收增值税(货物)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免征增值税(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所得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供热企业税收优惠供热企业税收优惠供热企业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为居民供热的供热企业使用的厂房免征房产税为居民供热的供热企业使用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 使用税污染物减排税收优惠污染物减排税收优惠农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免征环境保护税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污染物免征环境保护税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征环境保护税 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54.3.3 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类优惠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类优惠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保障资源供给安全,对于改善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约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具体包括:水利工程建设税费优惠水利工程建设税费优惠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免征教育费附加水利工程占用耕地减征耕地占用税污水处理税收优惠污水处理税收优惠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再生水增值税即征即退或免征增值税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或免征增值税污水处理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或免征增值税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新型墙体材料增值税即征即退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征收利用废弃动植物油生产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利用废矿物油生产的工业油料免征消费税承受荒山、荒地、荒滩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免征契税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免征环境保护税矿产资源开采税收优惠矿产资源开采税收优惠煤炭开采企业抽采的煤成(层)气免征资源税衰竭期矿山开采的矿产品减征资源税充填开采置换出来的煤炭减征资源税开采共伴生矿减免资源税开采低品位矿减免资源税开采尾矿减免资源税页岩气减征资源税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64.3.4 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类优惠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类优惠低碳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着眼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支持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具体包括:55 国家税务总局,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https:/ 55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74.4 我国绿色补贴政策我国部分绿色补贴政策:56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与北京市财政局发布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通知,对2021年1月1日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建设期不超过3年且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万元,在相关领域开展专项提升或实现绩效提升的项目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25%,若实施主体达到特定标准或项目实施后单位产品能耗或水耗达到标准先进值,则按不超过3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57上海市徐汇区印发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实施节能技改及产品应用项目,并实现明显的节能减排降碳效果的企业,按项目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资金扶持,最高不超过300万元。58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 广州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印发,对纳入监管的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降耗,最高补贴1,000万元;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按实际投资总额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59绿色补贴政策效果:60曾有相关学者选取2011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对环保补贴绩效展开评价。结果显示,政府环保补贴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环保补贴绩效,表征为每增加1个标准差的政府环保补贴,企业的环保绩效平均提高24.37%。采用多种环境规制手段的组合,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环保绩效。56 新浪财经,【政策资讯】各省市陆续发布碳中和奖励、补贴政策,https:/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发布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的通知,https:/ 补贴徐汇区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https:/ 绿色激励:一探究竟全国各地碳补贴政策(广东篇),https:/ 程博,方瑜茜.环境规制“组合拳”与环保补贴绩效J.财会刊,2021,(22):2837.DOI:10.19641/ki.42-1290/f.2021.22.005.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8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中的资源税、消费税等,都存在征收范围较窄的问题,其通过价格信号对绿色生产与消费的引导作用未能充分释放。在资源税方面目前,除矿藏、盐、水资源外,其他大类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等并未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在消费税方面,以高耗能、高污染消费品为例,目前我国虽将成品油纳入了消费税征收范围,但却未将同样会对大气、水源、土壤带来严重污染的煤炭等消费品纳入。此外,大多数高污染产品如农药、化学用品一次性用品、塑料制品等也未从税收层面加以调节。环境保护税平移了原排污费的征收标准,税率较低,不能达到有效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资源税的税率过低,未能有效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同时,税率缺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机制,使得资源税不能有效地调节资源收益和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消费税方面,对一些碳排放较高的产品,其税率仍然较低,未能体现不同碳排放的税率差异,激励引导作用有限。一些税额标准没有随着科技进步、环保理念深化、经济发展而动态变化,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比如环境保护税中的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已经实行了20年,旧标准对环境污染的约束力度降低。社会大众对污染物指标的容忍度、理解认识都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而税额并未及时调整,导致绿色税收的激励约束作用降低。绿色发展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现行环境保护税政策对个人小规模农业生产实行免税优惠,因而通过税收引导个人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激励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退税中的一些优惠政策都存在一定限制,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无法享受这些政策措施。目前税收征管工作机制仍有待健全。以环境保护税为例,污染物排放具有瞬时性、隐蔽性、流动性等特点,对污染物排放监测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加之环境保护税的征管过程涉及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协同配合,对各方间信息共享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资源税的征管工作方面亦是如此,当前资源税的纳税地点为开采地或生产地,实际征管中存在大量跨区域开采的零散税源,开采地的税务机关较难及时掌握纳税人的涉税情况。“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减少碳排放。然而,我国目前与碳排放直接挂钩的税种存在缺失。我国虽已建立了以强制性的减排履约责任为制度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存在操作环节较多、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交易品种单一、交易尚不活跃、交易价格过低等问题,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未能较好地解决。放眼世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提案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34年全面运行,若我国不积极加以应对,则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相关产业出口竞争力。4.5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面临的问题及挑战61尽管我国的绿色税制体系已经建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实际运作中,绿色税制建设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具体如下:61(2024).推动绿色税制,提升发展质量.中国总会计师(03),186-187.绿色税种征收范围有待扩宽绿色税种税率较低绿色税种税额调整不及时一些税收优惠与绿色发展要求相悖绿色税收征管能力仍有待提升促进碳减排的税收政策存在缺失123456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395.1 碳边境调节税相关案例5.1.1 中国钢铁企业应对中国钢铁企业应对CBAM挑战的实践挑战的实践 62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全球每年生产和使用高达18亿吨钢铁,其中将近50%的钢产于中国内地,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也约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0%。63 据欧盟统计局发布数据,以贸易额计,2022年中国是欧盟进口的“CBAM钢铁产品”的最大来源国,高达151亿欧元。欧盟实施CBAM后,我国钢铁企业将面临对欧盟钢铁出口成本上升、价格优势缩小、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挑战。按照目前CBAM规则进行初步估算,CBAM实施将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成本增加4%-6%左右,涉及到的CBAM证书费用每年约为24亿美元,将削弱我国钢铁行业的成本优势。长远来看,随着欧盟深度减排政策的持续推进,欧盟免费配额的逐步退出,CBAM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碳价差的扩大,将会导致中国钢铁产品需要承担更高的对欧出口成本,叠加其他发达国家可能也会设置类似CBAM的贸易壁垒,对我国钢铁工业产生的影响将更加广泛。绿色税收实践案例62 系列推文|第四篇 案例解析CBAM在行动https:/ “中国加速迈向碳中和”钢铁篇:钢铁行业碳减排路径http:/ 案例一案例一2024年4月,某钢铁企业在深圳落地实施世界首个碳中和钢合同,以实质性产业技术进步应对CBAM带来的外部市场冲击。该钢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每吨钢碳排放量从0.552吨降至约0.45吨,远低于全国短流程电炉钢的平均吨钢碳排放水平(0.6吨),接近欧盟行业中位水平。该企业采用生物燃气替代天然气,不仅降低了碳排放,还实现了每吨钢46元-126元的成本节约。通过这些措施,该公司有望在国际市场获得绿色溢价,每吨钢可能获得约500元的超额利润。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0该钢铁企业将CBAM的挑战转化为推动行业升级和获取国际市场份额的机遇,其经验可成为中国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该企业的实践经验证明,中国钢铁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提前布局,从单纯的成本优势转向绿色技术领先者。如此一来,不仅能应对CBAM带来的挑战,还能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案例二案例二CBAM政策落实的关键在于具体核算。CBAM设施沟通模板作为出口商提交给欧盟进口商进行后续申报CBAM碳关税的重要前置步骤,需要出口企业准确、全面地提供大量碳排放相关信息,仔细考虑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生产的整个价值链,准确确定产品的碳排放边界。以钢铁行业为例,在填写CBAM设施沟通模板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源流和排放源等直接排放信息:不仅要考虑到高炉、转炉等主要生产设备的排放;转炉、电弧炉等设备操作中产生的排放;以及热轧、冷轧、热处理等工序中的排放;还要考虑辅助设施如发电厂、氧气站的排放。此外,直接排放的数值填报,需要根据生产过程中源流和排放源的方式进行区分,如企业在生产钢铁过程中使用了液化石油气,需要查找对应的净热值、排放系数和氧化系数等参考值。二是间接排放信息:间接排放目前主要涉及外购电力和蒸汽的使用,该部分信息可参考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等数据进行计算。三是前体信息:对于像焦炭这样的重要前体产品,如果是自产的,其排放应计入直接排放;如果是外购的,则需要单独申报其碳含量。因此,准确界定排放边界不仅能确保合规,还能帮助企业识别减排潜力最大的环节。某钢铁出口企业在CBAM填报前,先进行了详细的碳足迹分析,绘制完整的碳排放流程图,极大地提高申报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该企业也保存了详细的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以应对可能的审核。通过认真、准确地填写CBAM申报表,该钢铁企业不仅可以满足合规要求,还为自身的低碳转型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15.1.2 汽车行业汽车行业CBAM货物归类的实践货物归类的实践64对企业而言,CBAM实施不仅需要收集排放数据,也需要加强传统贸易的合规管理。受CBAM实施的影响,此前关税税率相同的货物可能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税则归类。5.1.3 多元供应链企业面临的多元供应链企业面临的CBAM挑战挑战为使申报合规,CBAM排放报告需要包含相关货物从最基础的原料到生产为成品的过程中,每一步所使用的制造工艺、中间产物、排放数据等信息。上述要求对于供应链单一且供应商具备排放数据收集能力的企业压力较小,但对于其他企业则可能造成较大挑战。案例三案例三某欧洲汽车行业分销公司在进口亚洲母公司提供的一批进口车辆产品组件时,遇到了CBAM归类问题。通过CN Code归类研究,最终确认尽管该批次进口产品组件外观几乎相同,但应分别归类于两个不同的税则条目:1.CN Code 84833080轴瓦轴承和轴瓦壳;2.CN Code 73269098其他钢铁制品。其中,轴瓦轴承和轴瓦壳不在CBAM监管范围,而其他钢铁制品则需受到CBAM监管。由此可见,货物是否受CBAM监管的标准并不取决于外观、材料、功能或复杂性、组件重量或其他因素,而仅考虑其税则条目是否在CBAM的监管范围。在CBAM实施前,部分货物由于关税影响有限,可能存在一直以来未受到重视的税则条目归类问题。但随CBAM实施的影响加深,相关归类问题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同时,欧盟使用CN编码来确定货物是否在CBAM管理范围,其与HS编码前八位数字一致,但后两位数字由欧盟制定,需企业注意其区别。案例四案例四某中国化肥企业的业务之一是向欧盟买方出售硫酸铵。该企业由于其供应商数量庞大,且均为中小企业,不具备碳排放数据收集能力,因此在CBAM进入过渡期后,正面临以下挑战:成本增加:目前CBAM过渡期要求进口产品需提交碳排放报告,由于中小企业供应商通常资源有限,难以迅速适应CBAM数据要求,导致企业被迫转向大型供应商以确保获得相应排放数据,这将会造成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合规负担:企业需要追踪并报告其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情况。这对于供应商众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来说,管理和协调这些信息的难度较大,合规成本较高。供应链中断风险:一些中小供应商无法满足CBAM数据收集要求,导致企业供应链中断或需要寻找新的供应商,这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稳定性。64 参考安永欧洲项目案例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2竞争劣势:如果企业的国际竞争对手已经在CBAM报告筹备中做出显著进展,CBAM的实施可能使这些竞争对手在价格和市场准入方面占据优势,而供应商多且杂的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这个案例中,不仅企业自身CBAM数据收集能力受到考验,其供应商也同样需提高CBAM数据收集水平,这无疑增加了多元供应商企业出口产品至欧盟的难度。对于这类企业,若要维持其欧盟市场竞争力,则应考虑通过精简供应商数量、替换能力缺失供应商等方式,以优化供应链,保证CBAM货物申报合规。5.1.4 各国对各国对CBAM实施的应对方式实施的应对方式65 Carbon Leakage,Leaking Policies:How the EUs CBAM Is Impacting Indonesia and Taiwan,https:/earth.org/how-the-eus-cbam-is-impacting-indonesia-and-taiwan/案例五案例五印度尼西亚顺势推出碳交易市场 65CBAM的实施带动了全球碳交易机制健全化的趋势。根据CBAM规定,如果进口产品在原生产国已经被征收碳排放费用,则可以在CBAM法案框架内等额抵扣。因此近期全球各国出于对CBAM的应对及本国企业的保护,均在建立或完善本国的碳交易机制及“碳关税”机制。印尼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印尼与欧盟双边贸易总额达到326亿欧元。欧盟从印尼进口的主要产品包括工业脂肪酸(棕榈油衍生物)、矿物燃料、鞋类、铜、橡胶和扁平轧制不锈钢。为了应对CBAM的监管效应,印尼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其工业。除了吸引外国投资,印尼计划推出两项主要的碳定价措施:碳税法规和名为IDXCarbon的碳交易市场。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3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于2023年9月启动了IDXCarbon。这个碳交易市场被视为推进印尼在巴黎气候协议下国家自主贡献(NDC)的重要手段。到2023年10月,印尼某国有能源公司已成为市场上最大的卖家,售出了约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mtCO2e)。然而,批评者指出,由于对碳信用需求较低,市场活动仍然相对较少,这反映在碳价仅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 69,600 卢比(约4.50美元)。在2022年4月,印尼提出对燃煤电厂征收每吨二氧化碳当量(mtCO2e)约2.1美元的碳税,但由于通货膨胀问题,已推迟至2025年。由于IDXCarbon交易市场活动不多,且拟议的碳税尽管只针对燃煤电厂被搁置,印尼在国内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容易被忽视。是否能跟上全球碳定价机制以保护自身工业免受潜在高碳税的影响,尚待观察。66 Defusing CBAM,https:/www.engineeringnews.co.za/article/defusing-cbam-2024-06-21案例六案例六南非拟对CBAM实施提出抗议 66除在本国采取政策措施应对CBAM外,部分国家认为CBAM违反了巴黎协定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非歧视”原则,构成了歧视性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行为。因此,这些国家考虑在WTO提出申诉。南非储备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根据当前设计和覆盖范围,CBAM将于2026年开始对欧盟进口商产生经济影响,初期影响较小,预计到2030年南非与欧盟的整体贸易将减少4%,GDP将减少0.02%(基于碳价为75美元/吨的假设)。然而,这种相对温和的预期掩盖了CBAM对特定国内出口行业的不成比例影响,特别是水泥、钢铁和铝行业。预计到2030年,CBAM将造成向欧盟出口水泥和钢铁行业下降超过30%,而铝行业贸易将减少16%。南非某公司环境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指出,到2034年南非铝出口的CBAM征费可能达到1440欧元/吨。主要原因是南非在脱煤过渡和建设新可再生能源方面步伐缓慢,南非电力生产的高碳排放导致该公司的排放达到极高水平。鉴于潜在的影响规模,南非强烈反对欧盟实施CBAM。南非贸易、工业和竞争部长帕特尔表示南非正在考虑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正式申诉以反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并希望在不得不提出申诉之前与欧盟达成友好解决方案。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45.1.5 CBAM下第三国的碳定价核算下第三国的碳定价核算 67CBAM的实施引发了有关非欧盟国家碳定价机制认可度的争议,特别是如何承认CBAM商品的非欧盟生产商所支付的第三国碳成本,并将其从初始申报的CBAM进口商品的隐含排放费用中扣除。目前CBAM法规为第三国碳定价的核算提供了法律框架,碳价格的确认主要有两种方法:实际产生的碳成本,或来源国的平均碳价格。第一种方法是实际支付法,即在CBAM框架下认可生产者在本国内非欧盟碳定价体系中实际支付的碳成本。证明碳成本有效性的责任在于CBAM申报者和生产设备的运营者。由于只有在扣除免费分配配额、退税或其他补偿费用之后的碳成本才符合认证条件,因此该方法对申报数据的要求很高。生产者需要记录其商品产生的总碳成本,扣除可能的补偿费用,并根据其产量确定产品层面的碳成本。其操作的复杂性和合规成本对生产商和CBAM申报者来说都很高。第二种是平均价格法,则主要由欧盟一方确认价格和审查数据。欧盟主管部门需要计算产品原产国或特定辖区的平均碳价。欧盟主管部门将确定特定辖区在单个CBAM履约期内的平均碳价,如果进口货物受该辖区国内碳价的影响,则允许CBAM申报者从CBAM的认证成本中扣除该平均碳价。通过使用欧盟主管部门预先计算确定的平均价格,该方法简化了第三方碳价的认证过程,从而减轻了生产商、CBAM申报者和数据核查者的合规成本。然而,这种“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可能对两类生产商不公平,实际支付成本高于平均碳价格的生产商,以及从本地的碳补偿计划中获益较少的生产商将被偏高估计。展望未来,欧盟的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最终确定承认第三国碳定价的规则。实际法规和详细规则可能会采取中间路线,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在保障监管效率和防止碳泄漏之间取得平衡。67 政策资讯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下的第三国碳定价核算https:/ rx2bKeEhqqq_QRg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55.2 其他绿色税收实践案例5.2.1 美国对企业的绿色税收优惠措施美国对企业的绿色税收优惠措施 68商业清洁车辆信贷商业清洁车辆信贷:美国联邦政府为每辆电动汽车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最高总税收抵免额为40,000美元。此税收抵免可用于抵消购买或租赁电动汽车的成本。申请税收抵免需要符合以下条件:如果汽车重量低于14,000磅,则必须由容量至少为7千瓦时的电池供电,如果汽车重量超过14,000磅,则必须由容量至少为15千瓦时的电池供电。生物柴油所得税抵免生物柴油所得税抵免:联邦政府还为生物柴油燃料和柴油与生物柴油混合物提供最高每加仑1.00美元的应税收入抵免。该抵免可用于购买企业运营中使用的生物柴油,目前计划持续到2024年底。节能商业建筑税收减免节能商业建筑税收减免:商业及楼宇业主若支付建筑节能升级的费用,可能有资格获得每平方英尺高达1.88美元的税收减免。这包括对暖通空调系统、照明设备、供水系统、墙壁、窗户和屋顶进行节能升级。这项减税政策也称为179D税收减免,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廉价的方式,大幅减少能源费用,同时兼顾环境。替代能源税收抵免替代能源税收抵免:联邦政府提供多项税收抵免,鼓励企业投资太阳能、地热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安装太阳能系统、容量在0.5千瓦或以上的燃料电池以及容量在200千瓦及以下的小型风力涡轮机时,可能有资格获得最高26%的税收抵免。此外,地热能源系统和2兆瓦及以下的微型涡轮机的相关费用可享受10%的税收减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税收减免有最高奖励额度。微型涡轮机的最高激励额度为每千瓦200美元,燃料电池的最高激励额度为每0.5千瓦1500美元,但小型风力涡轮机没有最高激励额度。这些政策通过环境税体系、排污权交易体系、财政补贴体系多方面引导市场,以此推动推动美国可持续发展实践。68 Your Guide to Going Green for Business Tax Incentives.(2023,July 11),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465.2.2 英国及西班牙塑料包装税英国及西班牙塑料包装税 69塑料包装税的实施,不仅需要企业考虑满足新税政策的合规要求,还需要考虑用可重复使用的塑料成分或更环保的材料制作包装物,提供有吸引力和可持续的产品。国内某大型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于智慧物联网解决方案,与欧洲各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该企业在欧洲设立了多家子公司以及数个供应中心,将中国生产的产品运输到欧洲各地,如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因此,欧洲塑料包装税对该企业在税务合规、税务成本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该企业出口西班牙业务为例,该企业出口西班牙的产品及配件带有塑料包装,在西班牙塑料包装税的征税范围内,需要及早、准确合规地完成申报缴税。而除了塑料包装税加征带来的税负外,西班牙塑料包装税的规定也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遵从成本。例如:未在西班牙境内设立机构的纳税人须指定一名塑料税税务代理人处理塑料包装税的相关事宜;对于含有再生塑料的塑料包装,需要付费获得认证证书才能享受一定税收减免。面对塑料包装新政,该企业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塑料包装税的申报要求,并按政策要求收集统计所有流向西班牙市场产品含有的塑料包装信息,包括塑料包装物的种类以及不可再生塑料的重量等。而该企业产品种类多样,仅是收集、记录这些塑料包装信息和数据,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增加了该企业的合规风险和管理成本。为了尽早做好塑料包装税的合规遵从,该企业管理层决定建立一个塑料包装物数据系统,联合企业内部财务、税务、采购、研发等各部门共同推进塑料包装税合规申报管理。然而,由于大部分国家塑料包装税实施时日较短,政策仍有变化可能,当地税务机关实际征管要求亦有差异,这都给该企业建立塑料包装物管理系统、遵从塑料包装税法规带来了困难。对此,该企业引入了专业机构作为顾问,借由中国和欧洲当地的联合专家团队的专业技术支持,帮助该企业识别其受影响业务、梳理塑料包装物管理系统所需数据、制定行动计划,并对该公司如何应对包装税的实施提供总体行动建议,包括可采取的税收优化措施等,为后续效率提升和流程优化提供思路。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以及外部专家协助,该企业对塑料包装税基本政策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明确了塑料包装税的征收对自身将会产生的影响。同时,该企业成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塑料包装物数据系统和塑料包装税申报机制,降低了后续的税务遵从成本以及税务风险。69【国际案例】欧盟、英国征收塑料包装税,可能导致塑料包装行业规模萎缩45%,https:/ 践行可持续发展475.2.3 中国钢铁企业的中国钢铁企业的ESG实践实践 70国内某钢铁企业秉承绿色低碳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与绿色同步”的价值观,发布了降碳行动方案,并制订落实了供应链减碳计划,与供应链伙伴共同探索开发,积极推动并引领供应链绿色建设。在原料采购方面,该企业计划构建原料采购供应链碳管理体系,为公司碳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原燃料的碳核算单位基准和核算逻辑,以实现原燃料供应链碳排放数据的自动生成和常态化管理。在资材、备件、设备等工业品采购方面,该企业通过其参股公司开发的工业品碳足迹核算系统平台,按照全生命周期理论和ISO 14067国际标准,对其供应链企业和生态圈客户进行各类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及量化评价,协助识别减少产品碳排放的潜在改进点,引导供应链企业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截至2023年4月,此碳足迹核算系统平台已实现260个采购叶类、1900多个采购物料的碳足迹数据覆盖,占该公司重点采购叶类的48%。随着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的全面推广,此碳足迹核算系统平台受到了供应链企业和生态圈客户的广泛关注,已有800多家企业签约参与产品碳足迹核算,签约服务产品数超过1800个,已发布产品碳足迹报告超过1000份,覆盖该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类重点工业品,推进了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各钢铁基地降低钢铁产品碳排放。70一本书读懂ESG第4章践行ESG,行业案例研究-安永课题组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86.1针对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意见与建议6.1.1针对我国碳排放体系建设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我国碳排放体系建设的意见与建议践行可持续发展建议71事关纳税,掌握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很重要,https:/ 72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496.1.2针对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的意见与建议7373 李旭红,段小龙.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税收体系完善J.税务研究,2024(1):5-10.为进一步释放税收的绿色调节作用,应从制度层面入手,对绿色税种税制要素设计加以考虑,对绿色税收优惠政策效用的发挥加以衡量,以推动现行绿色税收制度进一步“绿化”。首先,应健全基础性绿色税种,既要确保这些税种的税收政策与时俱进,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税种的计税依据、税率结构等具体设计,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精准性。具体地,对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消费税而言,可进一步扩大征收范围。例如:将森林、草场、滩涂等非矿产资源全面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将光污染纳入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消费品如农药和不可再生产品如塑料袋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实现绿色税收体系进一步扩围。对于车辆购置税而言,则可考虑进一步建立差异化政策,如根据车辆的污染程度确定税率,分档征收车辆购置税。此外还可考虑适当提高高排量车船的车船税税率,以充分释放对消费的引导作用。对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这类更具有普适性的税种,则可将重点放在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优化方面,如可参考风力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给予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类似的税收支持。其次,针对不同行业和产品应实施差异化的税收优惠。例如,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品实施免税或减税政策,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应用;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惩罚性税率,倒逼其转型升级。再次,应强化税收政策的协同配合。在基础性绿色税种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他相关税种政策的影响,确保整体政策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协调性,并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的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绿色激励约束机制。还可考虑加大碳捕捉、碳封存、林业碳汇领域的税收支持,将污水处理费、固体废物处理费、水价、电价等收费政策向环保企业倾斜,创造有利于环保投资、营运的税费政策环境。推动现行绿色税收制度进一步“绿化”推动现行绿色税收制度进一步“绿化”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50深入研究碳税制度,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深入研究碳税制度,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然而,由于目前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将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纳入在内,可能导致某种碳泄漏现象。对此,可考虑以碳税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补充与支持,共同确保碳减排效果的最大化。两者间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适用对象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适合排放量较大的大型企业;碳税则可更好地覆盖排放量较小的小微企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运作效果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排机制可有效控制排放总量,但是交易价格存在波动性;而碳税则可以通过矫正税率限定碳价,但难以对减排效果进行精准的预测。我国作为绿色工业革命“双碳”目标的发动者,可考虑在适当时机针对排放温室气体但尚未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和企业开征碳税,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加强国际绿色税收交流协作加强国际绿色税收交流协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对话,及时把握国际税收政策的最新动向,分析其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并据此调整完善本国的绿色税收政策,确保政策协调性和适用性。同时,还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绿色税收治理体系,降低因适用口径不一致带来的难度和不利影响,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具体而言,应完善碳市场征税规则,明确国内碳市场的征税规则和开票机制,研究适用我国的碳税制度,将碳排放成本内部化,促进碳减排和低碳发展。同时应重视在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欧盟塑料包装税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分析其对我国出口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影响,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维护我国企业和产业利益。同时应与欧盟等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在碳核算、合规性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推动建立多边合作机制,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绿色治理体系贡献力量。完善企业完善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税收相关要求信息披露的税收相关要求通过健全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全面公开税收贡献、有效税率、利用税收优惠等税收相关数据指标,进一步提高税收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自觉履行应尽的纳税义务。同时,披露信息也将为政府监管、社会评判等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完善绿色税收政策的动态调整。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516.2 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一方面,企业应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绿色税收政策,深入了解其具体内容、适用条件和操作细则,全面了解和评估相关税收政策对自身的影响,规避税务不合规事项。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经营管理策略,积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要深入了解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类绿色税收优惠政策,摸清适用条件和申请流程,积极享受相关优惠。同时,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投资项目和研发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税收优惠。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为保障绿色税收体系的有效实施,应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动税收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一是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绿色税收体系效用的发挥涉及生产、生活等多方面,需要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对此,应明确和细化各方责任,加强税务部门、环保部门和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等之间的协同合作。此外,为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还可考虑搭建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税收征管效率,保障征管工作科学、高效地进行。二是对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进行针对性管理。一方面,对于重点污染源区域与重点排污单位应给予重点监管;另一方面,对于节能环保清洁产业、企业提供针对性税收服务,以确保符合条件的纳税主体可充分享受绿色税收优惠政策红利。三是紧密跟踪国际领域对于碳减排及可持续发展会计制度体系的变化,尤其应该重点关注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在绿色会计及绿色财税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在征管层面未雨绸缪,减少由于绿色会计与绿色税制之间的差异对于税收征管成本的影响,提前谋划绿色征管能力建设。充分了解绿色税收政策动向充分了解绿色税收政策动向建立健全绿色税收管理机制,将ESG理念融入企业税务战略,确保税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一方面,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绿色税收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制定和实施与ESG目标相匹配的税收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在日常税务管理中积极融入ESG理念,充分评估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因素对企业税收的影响,将其纳入企业整体税务规划,确保税务安排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企业还要定期评估税务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及时进行优化调整,确保税务管理始终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建立健全绿色税收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绿色税收管理机制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5274一本书读懂ESG第2章把握ESG,企业实务行动建议-安永课题组加强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深入分析ESG相关税收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税务部门与环保、能源、供应链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分析企业在碳排放、能源使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潜在税收风险。另一方面,还要针对性制定风险预警、应急响应等管理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税收风险事件,能够快速采取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控制损失,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企业还要加大相关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的精准性。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企业应全面掌握自身价值链的碳足迹。明确价值链各环节,识别主要碳排放源,收集能耗和排放数据,按照国际标准计算企业全价值链的碳足迹。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涉及能效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同时,企业还需评估各项措施在税收和碳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影响,以确保最终方案不仅能有效降低排放,也能控制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制定兼顾减排和降本的节能减排方案制定兼顾减排和降本的节能减排方案企业应主动披露绿色税收信息,如有效税率、税收贡献等,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一方面,通过信息披露,企业可以主动向利益相关方展现自身的纳税诚信和税收贡献,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披露的税收信息还可为政府部门、投资者等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企业税收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企业还可通过税收信息披露,主动介绍自身在节能减排、碳中和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突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责任担当。提高绿色税收信息透明度提高绿色税收信息透明度定期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评估,更新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绿色市场需求和趋势。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商业模式和计划,投入资源用于研发新技术、绿色产品或服务,推动绿色商业模式的升级和创新。供应链可能会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税收政策和优惠条件各异,企业应了解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国际业务和国际税收政策,确保税务安排与供应链的需求相匹配。考量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处置等环节的税收政策对成本和定价的影响,实现供应链绿色发展,与供应链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74优化供应链与商业模式以适应可持续发展优化供应链与商业模式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税制建设 践行可持续发展5375 出海时扬帆起航 航程中一帆风顺安永ESG CBAM专题北京研讨会,https:/ EqopEMD75nmRyHouxJxA针对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针对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针对CBAM,企业应从多个方面采取行动以应对挑战。在内部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建立或优化碳排放管理和报告系统,加强数据管理能力,确保披露的碳排放数据符合国际规则。同时,企业应重视测算产品的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优化生产过程,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在供应链协作方面,企业应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协同合作,确保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得到有效管理。这包括评估和优化供应链,选择环保友好的原材料和供应商,建立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并在供应链中营造绿色发展生态。国际合作与标准接轨也至关重要。企业应与国际伙伴合作,确保碳排放核算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配合提供产品的碳排放数据及其他必要信息,以确保在欧盟市场的合规性。同时,企业需时刻关注CBAM政策的最新动向,加强政策研究,把握绿色转型趋势。行业合作与知识共享是应对CBAM挑战的另一重要方面。企业应与同行业企业、供应商、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网络,通过行业论坛、研讨会和工作坊分享CBAM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共同开发解决方案。在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方面,企业应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环保性能,选择更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探索应用低碳技术和提高能效的解决方案。品牌建设与市场策略同样不容忽视。企业应致力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认知,营造绿色的历史发展生态,支撑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环保认证满足欧盟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最后,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CBAM,积极融入绿色发展大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全面的措施,企业可以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同时,保持并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有效应对CBAM带来的挑战。75联系我们张明益 安永华北区主管合伙人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86 10 5815 2388兰东武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税务服务主管合伙人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86 10 5815 3389李菁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judy- 86 10 5815 4581岳蕾安永间接税服务合伙人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86 10 5815 3814梁斯尔安永间接税服务合伙人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andy- 86 755 25028386张国瑜安永间接税国际贸易合伙人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tina- 86 10 5815 2197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010-64505008安永|建设更美好的商业世界安永的宗旨是建设更美好的商业世界。我们致力帮助客户、员工及社会各界创造长期价值,同时在资本市场建立信任。安永坚持创新与技术投入,通过一体化的高质量服务,帮助客户把握市场脉搏和机遇,加速升级转型。在审计、咨询、战略、税务与交易的专业服务领域,安永团队对当前最复杂迫切的挑战,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发掘创新的解决方案。安永是指 Ernst&Young Global Limited 的全球组织,加盟该全球组织的各成员机构均为独立的法律实体,各成员机构可单独简称为“安永”。Ernst&Young Global Limited 是注册于英国的一家保证(责任)有限公司,不对外提供任何服务,不拥有其成员机构的任何股权或控制权,亦不担任任何成员机构的总部。请登录 。2024 安永,中国。版权所有。APAC no.03020806ED None本材料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编制,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发布时间2024-09-17 5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3年102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12页).pdf

    1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01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2023 年是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颁行第七年和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发布的第五年。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政策框架持续完善,分类清运等体系建设在更多城市有效推进,领先城市在基本完成垃圾分类基础工作后,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加速促进“两网融合”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为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关键问题,发现最佳实践,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 2020 年联合发起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有赖于绿色江南等60 多家环保组织、社会调查机构和蔚蓝地图网友的支持和参与,截至 2023 年年末,垃圾分类随手拍累计从2022 年的 14 万多条增加到 17 万多条,覆盖 32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覆盖小区超过 10 万个。2021 年,IPE 基于垃圾分类随手拍问卷设计并推出垃圾分类指数,量化评价不同城市垃圾分类表现。2022 年,IPE 推出 100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评价结果。2024 年一季度,IPE 调整垃圾分类评价标准,以求更加准确地评估部分以二次分拣方式辅助垃圾分类的城市的表现。评价结果显示,领先城市的垃圾分类继续保持在高水平,其中苏州、上海得分遥遥领先,其基于 “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要求的标准化体系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一批城市在已建立分类清运和处置体系的基础上,依靠二次分拣,达成了基本的垃圾分类目标,其中的代表城市北京,总分位居全国第三。“十四五”开始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明显进展。住建部数据显示,到 2023 年,中国有297 个地级以上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 82.5%。各地根据发改委、住建部等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陆续制定地方垃圾分类法规、分类目录、建设标准等,使得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有法可依,也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很多城市连续出台垃圾分类行动方案,订立不同年份的行动目标和计划,将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向深入。为了落实垃圾分类,多地在“十四五”期间大力补齐垃圾分类长期存在的短板,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可回收物分拣、厨余垃圾处理等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住建部等部门 2020 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据 2022-2024年公开报道,已有一些城市达到这一目标,厦门以超过50%1的回收利用率称冠,还有深圳(48.8%)2、广州(45%)3、上海(43%)4、北京(37.5%)5、苏州(36%)6、成都(36%)7等。另据相关报道,上海8、苏州9、厦门10、广州11、天津12、济南13、重庆市中心城区14已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社区动员,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在领先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也有起色,一些城市的远郊社区已实现村民自主分类,“垃圾不落地”,易腐垃圾完成就地消纳。通过组织垃圾分类,广大城市和农村的基层治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检验。概要0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进展02住建部等部门 2020 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厦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成都、苏州等一二线城市官方宣布的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这一目标,最高达到50%,这些城市的垃圾分类指数得分也位于前 20 名。另据相关报道,上海、苏州、厦门、广州、重庆市主城区、天津和济南已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与此同时,全国 102 个城市垃圾分类指数的平均分仅 12.59 分,反映出多数城市的垃圾分类表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实现垃圾分类仍然任重道远。随着外卖、电商等新业态的扩展,低值可回收物在生活垃圾中其他垃圾的占比逐渐增大,但回收利用率低,已成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一大短板。“十四五”后半程,垃圾分类基础较好的部分城市开始尝试补上这块短板,其中厦门推出了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生“厦门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的原则,我们建议在苏州、上海、厦门等社区来及分类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试点要求快递、外卖、电商、饮料等包装废物产生量巨大的行业参与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多元共建,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包装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中国垃圾分类体系现有基础,促进包装废物减量、回收和再生利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减轻政府财政负担。021.吴海奎,柯笛.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 50%厦门垃圾分类步入资源化阶段 N.厦门日报,2023-3-9,https:/ N.南方日报,2022-12-13,https:/ 43%,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N.中国环境报,2024-2-20,http:/ 37.5%以上 EB/OL.http:/ 年第 49 期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EB/OL.https:/ 36%N.四川日报,2022-3-4,http:/ 98%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 N.上海证券报,2022-9-27,https:/ 全链条闭环 全要素监管 N.新华日报,2023-9-22,http:/ EB/OL.http:/ N.天津日报.2021-10-3,http:/ EB/OL.http:/ 100%N.中国建设新 闻 网,2023-1-30,http:/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十四五”以来中国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努力,为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初步奠定了的基础,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贡献。然而,也应当看到,2023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表现依旧存在显著差异。领先城市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已经较为稳固,近两年工作重心从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逐渐转变为促进“两网融合”,提高可回收物特别是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率,推动高质再生利用。但受到三年疫情的很大影响,更多城市垃圾分类起步后社区沟通动员不充分,特别是未能有效落实“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确定的标准模式,撤桶建站、分时定点和监督指导等关键措施落实不足,居民自主分类意识和能力不足。一批城市在大力加强分类清运和处置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分拣方式加以弥补,达成了分类的基础要求,但运行成本偏高,可持续性有待观察。还有的城市相关工作进展缓慢,或者干脆“躺平”,社区垃圾分类表现甚至出现倒退。为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关键问题,发现最佳实践,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 2020 年联合发起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2020 年-2023 年,在技术支持机构绿色江南、多地社会组织及志愿者、数据调查机构和广大蔚蓝地图用户的参与和支持下,垃圾分类随手拍持续在全国城市开展,截至 2023 年年末,垃圾分类随手拍累计从 2022 年末的 14 万多条增加到 17万多条,覆盖 32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覆盖小区超过10 万个。2021 年,IPE 基于垃圾分类随手拍问卷设计开发了城市垃圾分类指数,有效吸收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主体的社区居民参与数据众包,从社区垃圾分类实际表现、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垃圾分类清运情况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四个维度,对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市)、居住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得分随垃圾分类随手拍和调研发现实时动态更新。垃圾分类指数结合了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和机制研究,着重从普通居民视角反映城市垃圾分类管理举措及实际效果。三年来超过 17 万条的垃圾分类随手拍调查,印证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中”撤桶建站、定时投放、监督指导”三项关键措施与垃圾正确投放率的显著相关关系。我们也注意到,多数城市这三项关键措施未能有效落实,导致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尚未养成,但其中部分城市大力推进分类清运和处置能力,同时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收运”政策,迫使社区、物业等机构开展二次分拣,客观上保证了厨余等垃圾的分出效果。为准确评估这类城市的垃圾分类表现,课题组于 2024 年一季度调整了垃圾分类评价标准,增加了二次分拣指标,随后根据新评价标准更新了 2023 年评价结果。新评价标准如下:0402垃圾分类指数修订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细则原分值新分值社区垃圾分类实际表现(40 分)*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单选)A 厨余垃圾基本能正确投放2016A1 破袋投放3024A2 带袋投放放00F 存在垃圾混合投放现象-35-28垃圾投放点周边 卫 生 情 况(单选)A 经常清理,很干净00B 一般-5-4C 很脏-15-12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多选)(各选项得分之和不超过 40 分)本小区垃圾投放点类型*(单选)A 封闭式驿站(照片)2016B 封闭式桶站(照片)108C 开放式桶站(照片)54D 垃圾桶(照片)00定点投放和监督 值 守*(多选)A 实行定时投放1512B 投放时有人监督(非代为分拣)1512C 投放点有 24 小时电子监控54F 以上都没有00二次分拣情况A 全域对厨余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指居民不能完全自主分类投放,混合投放后由保洁员等进行分拣)16B 厨余垃圾基本不需要进行二次分拣(指居民基本能自主分类投放)16C 部分区域对厨余垃圾进行二次分拣8F(在混合投放的前提下)没有观察到二次分拣0分类清运系统建设运行(单选)(10 分)分类清运系统建设(单选)(10 分)A 全域建成分类清运能力(后台勾选)10*(垃 圾 分类实际表现 垃圾分类管理方式)*1*(垃圾分类实际表现 垃圾分类管理方式)*1.25%B 分类清运能力仅覆盖部分区域(后台勾选)5*(垃圾分类实际表现 垃圾分类管理方式)*1%5*(垃圾分类实际表现 垃圾分类管理方式)*1.25%C 立法规定实行分类清运,未建立分类清运系统1*(垃圾分类实际表现 垃圾分类管理方式)*1%1*(垃圾分类实际表现 垃圾分类管理方式)*1.25%管理制度*(10 分)对关键措施的规定(10 分)A 垃圾分类法规包括定点、分时和监督要求,并有落实细则1010B 垃圾分类法规包括定点、分时和监督,没有落实细则55C 制定了垃圾分类法规,没有定点、分时要求11D 未制定地方垃圾分类法规00或:对不分类不收运的规定(8 分)A 全域正式实行不分类不收运措施(以专门文件为准,后台指定)8B 部分地区实施不分类不收运(以专门文件为准,后台指定)4D 未正式规定不分类不收运(以专门文件为准,后台指定)0表 1 垃圾分类指数评价指标注*:分项之和得分小于 0 的,按 0 分计算。注*:取对关键措施的规定和对不分类不收运的规定得分更高者。0506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2023 年城市垃圾分类报告纳入评价的城市总数为 102 个,累计随手拍总数为 102478 条,涉及 528 区(县、市),75152 个小区,评价城市的小区平均覆盖率 28.1%。在 102 个评价城市中,参评重点城市 41 个,平均分 20.67,非重点城市61 个,平均分 7.15。重点城市总体表现明显好于非重点城市。得分前十位城市是:苏州、上海、北京、福州、青岛、南京、厦门、宁波、深圳、铜陵。领先城市的垃圾分类继续保持在高水平,其中苏州、上海得分遥遥领先,其基于“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要求的标准化体系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一批城市在建立分类清运和处置体系的基础上,依靠二次分拣,达成了基本的垃圾分类目标,其中的代表城市北京,总分位居全国第三。03 评价结果图 2 北京市垃圾分类随手拍小区(局部)图 1 垃圾分类随手拍图 3 苏州和上海的社区垃圾分类表现城市得分前十位城市区(县、市)随手拍小区平均覆盖率102 个528 个102478 条75152 个28.1%1 苏州2 上海3 北京4 福州5 青岛6 南京7 厦门8 宁波9 深圳 铜陵100708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序号城市2023 得分序号城市2023 得分1苏州88.09 52泉州7.23 2上海70.45 53临沂6.97 3北京54.37 54佛山6.50 4福州49.69 55济南6.44 5青岛48.13 56东莞6.38 6南京46.23 57上饶6.30 7厦门44.65 58盐城6.12 8宁波40.77 59大连6.08 9深圳37.17 60烟台5.98 10铜陵35.27 61温州5.92 11徐州34.73 62济宁5.70 12嘉兴32.42 63扬州5.65 13宜昌30.33 64日照5.63 14广州26.29 65惠州5.62 15杭州25.94 66湘潭5.59 16南通25.92 67长春5.54 17无锡25.70 68晋城5.11 18海口24.32 69武汉4.85 19珠海20.48 70宿迁4.28 20成都19.24 71许昌3.63 21焦作18.70 72蚌埠3.46 22宜春15.95 73淄博2.83 23西安14.09 74荆门2.65 24泰州13.52 75南平2.61 25南宁13.15 76信阳2.59 26郑州13.03 77襄阳2.58 27江门12.87 78镇江2.48 28漳州12.71 79呼和浩特2.33 29重庆12.41 80德州2.22 30台州11.89 81南阳2.15 31连云港11.78 82新乡2.12 32南昌11.67 83石家庄2.03 33长沙11.49 84岳阳1.98 34舟山10.56 85太原1.92 35银川10.38 86柳州1.89 36马鞍山10.30 87九江1.68 37咸阳10.01 88常德1.65 38贵阳9.90 89淮安1.61 39东营9.84 90株洲1.59 40昆明9.60 91兰州1.57 41合肥9.44 92唐山1.48 42泰安8.83 93周口1.44 43沈阳8.57 94邯郸1.44 44驻马店7.98 95滨州1.38 45天津7.61 96廊坊1.37 46洛阳7.52 97延安1.34 47哈尔滨7.43 98漯河1.13 48包头7.38 99开封1.11 49常州7.35 100枣庄1.09 50芜湖7.32 101三门峡1.00 51威海7.24 102西宁1.00 表 2 2023 年垃圾分类指数城市得分垃圾分类指数的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社区垃圾分类实际表现、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分类清运系统建设运行和城市管理制度。四个一级评价指标中,平均得分率最高的是城市管理制度(40.2%)。102 个城市中,绝大多数已经正式发布了本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办法,所有城市均以工作方案、行动计划等形式持续出台不同年份的垃圾分类管理目标、任务和措施,表明地方城市垃圾分类法制建设稳步进展,管理上也都有所推进。鉴于前述三大关键措施是写入“十四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垃圾分类指数评价规则中也专门列入了立法中是否有相关明确规定的指标。结果发现,所有城市都提到了监督指导,但只有 11 个城市明确了定点、分时要求,并且另行颁布了落实细则。此外,一些城市全域实施“不分类不收运”,如北京、上海、苏州等,另有一些城市的部分区域宣布执行这一规定,如温州瓯海区、成都高新区等15,并通过行政执法有效保障执行力度,倒逼前端做好分类。这一进展非常重要,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分类后仍只能混装混运的问题,使得先分类投放还是先分类清运不再成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为真正落实垃圾分类提供了重要机遇。图 4 城市分项得分率图 5 无锡的垃圾分类收运车,来源:澎湃新闻1615.通过单独政策文件、新闻报道和行政处罚确认,不包括在垃圾分类立法中的原则性规定。16.2023 无 锡 生 活 垃 圾 分 类 宣传月启动 EB/OL.https:/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左上:长沙市雨花区某小区,厨余垃圾桶内堆放的是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摄影:蔚蓝长株潭小组拍摄时间:2023 年 12 月 29 日右上:南宁市兴宁区某小区,厨余垃圾桶内是其他垃圾摄影:蔚蓝 _1290589拍摄时间:2023 年 11 月 12 日左中: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厨余垃圾桶内含有其他垃圾摄影:蔚蓝 _1291105拍摄时间:2023 年 12 月 23 日右中:广州市某小区,厨余垃圾桶内有其他垃圾摄影:icx_1295407拍摄时间:2023 年 11 月 25 日左下: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区,其他垃圾桶内是可回收物摄影:蔚蓝 _1285388拍摄时间:2023 年 12 月 25 日右下:沈阳沙河口区某小区,厨余垃圾桶内是其他垃圾摄影:蔚蓝 _981172拍摄时间:2023 年 11 月 12 日垃圾分类实际表现平均得分率为 10.2%,其中厨余垃圾正确投放得分尤其低,平均得分为-17.74,意味着参评城市仍有很高比例的社区在自主分类投放时,存在垃圾混合投放;卫生状况平均得分-2.98,投放点卫生程度尚可。图 6 垃圾混合投放但十三个城市在这个单项脱颖而出,它们是苏州、上海、宁波、南京、铜陵、青岛、北京、福州、深圳、厦门、杭州和宜春。他们中得分较高的苏州、上海、宁波、南京、青岛、厦门、杭州等均为撤桶建站、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三大标准模块落实得相对较好的城市。分类清运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平均得分率是 9.2%。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收转运体系进一步健全。2022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到 2025 年,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 70 万吨/日左右,要求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加快补齐分类收集转运设施能力。各地应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的设施建设目标及任务,逐级落实,稳步推进设施建设,并有效衔接分类投放端和分类处理端,避免垃圾“先分后混”。随后,多地,尤其是基础薄弱地区,相继推出了落实指导意见的具体措施。由此全国城市分类清运系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分类清运服务的覆盖区域正在稳步扩大。遗憾的是,部分城市垃圾混合投放率较高,又没有严格实行不分类不收运规定,即使已经配备分类运输车辆,但不可避免存在混装混运。在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收运的地区,如果较大比例居民尚不能自主分类投放,则主要配套二次分拣措施满足厨余垃圾纯净度的要求,实现垃圾分类收运,但此举除需长期维持较高的人力成本外,不利于居民养成分类投放习惯;同时,先混合投放再二次分拣导致原本可以分出的可回收物沾染脏污,回收价值降低,或者需要增加清洁工序才适于再生利用,抬高了回收再生成本。平均得分率最低的是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措施,平均得分率为 9.1%,其中投放点得分(原始分)2.16,定时定点和监督值守得分(原始分)2.80。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措施的低得分率意味着”撤桶建站、定时投放、监督指导”的关键措施还没有在这些社区得到有效落实,而这正是大量社区垃圾分类表现不佳的直接原因。图 7 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左:苏州市昆山市某小区摄影:优雅琴声 _973164拍摄时间:2023 年 12 月 4 日右:青岛市黄岛区某小区摄影:家和盛物业 _1293703拍摄时间:2023 年 12 月 15 日1112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一些自主垃圾分类习惯已较为稳固的小区没有限时投放,在此项未得的分数通过“厨余垃圾基本不需要二次分拣”得到了弥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斥巨资布设了智能分类投放设备,意在自动实现垃圾分类,但因没有居民自主分类习惯的支撑,或者设计不合理,使用不便,加上运营成本高,缺乏有效的维护,故障多发,投运一段时间以后居民便失去兴趣,仍然回归普通分类桶,浪费了大量资源而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102 个参评 城市平均分 12.59,中位数 7.23,标准差 15.51,65 个城市得分低于 10 分。总体而言,因更多城市垃圾分类政策法规逐渐完善,或定时定点投放试点小区增加、分类清运服务区域扩大,相关指标得分有所增长,但随手拍到访的大多数小区仍待设立标准化驿站,缺乏有效的投放监督约束措施,混合投放率居高不下;能够采取二次分拣这样的补救措施的城市仍是少数;多地尝试智能分类投放设施的运行效果显著不及预期这些因素均导致全国社区垃圾分类平均得分不尽如人意。图 8 一处故障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摄影:马军图 10 一处套了“科技外衣”的湿垃圾投放桶,桶内混有其他垃圾,来源:周到18图 9 一处已经拆解了的回收机,来源:北京日报1717.https:/ 市 管 理 与 科 技,2022,23(02):14-17.DOI:10.16242/ki.umst.2022.02.005.20.天津市西青区零盟公益发展中心.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探索之路壹起分社区计划案例集 R.2023 年 11 月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生活垃圾立法、宣传教育、桶边督导和监督处罚等措施,引导居民建立垃圾分类习惯。苏州、上海等城市的良好实践,以及大规模随手拍数据统计证明,“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的“撤桶建站、定时投放、监督指导”,是在社区成功实施垃圾分类的关键措施。同时,北京等城市的进展也表明,“不分类不收运”规定倒逼“二次分拣”措施,也能够维持社区垃圾分类。在此基础上,部分城市开始探索经济可行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模式。厨余垃圾是我国生活垃圾的主要组分和高频品类,也是分类处理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厨余垃圾自身品质相对较低,也受资源化产物土地利用相关标准限制,缺乏商业模式。现代化、规模化的厨余垃圾生物处理设施,除通过厌氧发酵回收部分沼气外,其余绝大部分产物仍然需要进入焚烧厂、填埋场处置或作为污水处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设施建设与运行的高昂成本也给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就地处理的部分设施能耗高、异味大、污染跨介质隐性转移等问题较为突出19。一些城市的民间组织在社区倡导居民参与公共堆肥,从居民家庭源头收集较高纯度的厨余垃圾,然后在社区公共区域进行集中堆肥,再利用堆肥改良社区土壤,通过呈现花园式样貌直观地展示出厨余堆肥的价值与意义,受到居民欢迎,也激励了居民坚持做好垃圾分类20,但复制推广并不容易,长期运行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观察。低值可回收物是另一个瓶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电商外卖行业的高度发展,废塑料、废织物、废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在生活垃圾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但是,低值可回收物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难以进入回收体系,只能作为其他垃圾被投放和收运,然后被焚烧或填埋。即使在政府兜底补贴下进入了回收体系,后端再生产品也缺乏可靠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利用途径。低值可回收物的低回收率是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大短板,也意味着更高的环境风险和更多的碳排放。“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可回收物规范管理,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单独投放比例,健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2022 年 1 月,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7 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要求到 2025 年重点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在“十四五”后半程,垃圾分类领先城市加速发力,补上这块短板,出台专项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建设高密度的正规回收交投点,构建低值可回收物高效分选和高质加工利用能力,优化补贴政策,制定标准规范等。04 探索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模式1314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案例 CASE厦 门21厦门市是 2022 年圈定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之一,但早在 2020 年,厦门市就开始行动。政府开展顶层设计,在源头分类环节,在全国率先发布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指导居民将废塑料、废纸类等低值可回收物投入“可回收物蓝桶”,废玻璃和陶瓷类投入“玻璃陶瓷专用绿桶”,废纺织衣物类低值可回收物投入“废旧纺织衣物回收黄桶”,从产生源头就建立起与末端处置利用相适应的前端回收体系;在收运环节,因为低值可回收物实际是从体系建立前的“其他垃圾”中分出,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运输工具的低效使用,厦门市依托环卫公司的网络和运输优势,指定其按照定时、定点、定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并出台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补贴办法;在分选和末端资源化利用环节,厦门市完善规划用地、投资建设等各项支持政策,支持拥有低值可回收物智能精细化分选关键技术的市场化公司建立集中统一的分选中心,实现材料类型和形态复杂的低值可回收物在线高效识别和自动分选,然后进行集中资源化再生利用。据测算,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综合选出率由 2020 年的 72.72%提高到 2022 年的 74.31%,居民投放准确率不断提高,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运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与焚烧相比,投资成本降低 40%左右,资源化利用产品的经济价值可超过 1.35 亿元。厦门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生体系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解决了低值再生资源回收难的问题,突破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瓶颈,实现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的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激活了低值再生资源市场,同时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22图 11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图片来源: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研究报告图 12 翔鹭花城三期,摄影:金枫秋月,时间:2024 年 2 月 19 日图 13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生产线,摄影:林铭鸿,图片来源:厦门日报232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研究报告 R.2023-922.徐景明,谢嘉迪,林时蔚.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这项“厦门经验”获点赞 N.厦门日报,2023-12-26,https:/ 笛.厦 门 垃 圾 分 类 工 作 进 入 3.0 版 生 活 垃 圾 从”废 弃 物”变 资 源 N.厦 门 日 报,2024-3-23,https:/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案例 CASE北 京案例 CASE上 海2021 年,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居住小区(村)结合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设置可回收物交投点。街道(乡镇)合理设立可回收物中转站,承担辖区内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工作。同年,北京市可回收物指导目录(2021 版)发布,将可回收分为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废弃大件家具六大类。可惜在很长时间里,正规的可回收物交投点分布密度不高,而且只有硬纸板、塑料瓶、易拉罐受到废品收购点的欢迎,“买不上价”的玻璃瓶、旧衣服、旧鞋、利乐包装盒、泡沫塑料箱等不受待见,塑料袋、外卖餐盒等因为沾染污物而只能当做其他垃圾。2023 年 8 月,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方案要求解决可回收物体系难点。制定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管理标准,每区培育 2-3 家骨干回收企业,实施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低值可回收物管理办法,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推广“物业服务 社区再生资源回收”试点经验,居民通过可回收物抵扣物业费,激发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性和居民参与热情。接着,北京市又推出国内首个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对可回收物交投点、中转站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设置要求、建设要求、设施要求、环保安全要求、运营管理、信息管理、运输和标识等 8 个方面提出了规范,为北京市各级主管部门布局规划区域内可回收物体系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规范建设、规范运营提供指引。目前,北京市部分城区已出现全品类回收低值可回收物交投点。而对于“老大难”一次性塑料餐盒,昌平、朝阳、顺义等区选取的部分外卖塑料餐盒回收试点已经开始运作,探索建立“回收站点-社区中转站-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餐盒全链条回收体系。24 根据 2024 年初出台的北京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工作方案的安排,2024 年各区要选上海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有较好的基础,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基本成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再制造产业连上新台阶,二手市场蓬勃发展,政策制度也基本完善,但是回收利用设施缺乏规划保障,低价值可回收物加工利用能力欠缺,场站设施面临调整风险,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完善。2023 年 10 月,上海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出台,订立了 2025 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 45%的目标。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求强化低价值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回收,鼓励各区采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委托回收主体企业开展低价值可回收物专业化回收,支持主体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从事生活源可回收物回收,其次,规划新建废旧纺织品、废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利用项目,构建废旧物资加工利用关键保障能力;第三,优化完善各区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探索泡沫塑料、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差异化补贴政策;最后,编制引领性的低价值可回收物标准规范。2023 年,上海市政府打造的可回收物回收统一品牌“沪尚回收”线下线上发力,力图打通回收“最后一公里”,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变化。线 上上海市各区原有多个由回收企业自主开发的线上预约小程序,但触达人口有限,企业还需持续投入成本进行维护。2023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指导开发了基于全市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平台的“绿色账户 沪尚回收”小程序,引导全市回收企业入驻。市民可以不分区域、不分回收主体,在线预约上门回收,也可以查看附近500 米内、1 公里内、2 公里内和 3 公里内的回收服务点和中转站,获取电话和地址,自行交投可回收物。此举既方便了市民,又让企业通过市级统一平台获得更多客源,还降低了企业成本。26 线 下在居民区设立“沪尚回收”服务站,提供废玻璃制品、废纸张、废金属、废塑料、废织物等可回收物现场交投及“3 公斤以上可回收物有偿回收服务”。在街道级“沪尚回收”中转站,同样可向沿街商铺、周边居民提供全品类可回收物有偿回收服务。中转站还设置了电话预约服务热线,提供预约上门回收服务,并承诺预约内一周完成回收。为进一步方便上班族,在小区设置“沪上回收”智能交投机,操作便捷,居民可随时完成可回收物交投。择 3-5 个街道(乡镇)开展试点,畅通低值可回收物“投、收、运、处、利”全链条;2025 年全面推广实施。各区依法确定合理数量的回收主体,承担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工作,根据本区实际,可给予回收主体一定的补助资金支持。同时,要求各区强化规划保障,制定本区可回收物体系设施布局方案,补齐设施体系建设短板,逐步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低、小、散”经营场所。各区将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统筹协调、工作调度和督促检查,组织做好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任务落实落地。24.北京试点建立外卖餐盒全链条回收体系 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3-10-29,https:/ 上海打造可回收物交投市级统一平台 N.新民晚报,2023-12-13,https:/ 14 北京昌平的国内首条混合可回收物智能分拣设备,来源:北京日报,摄影:张楠25图 15 上海市“两网融合”智能交投回收驿站,摄影:马军,时间:2023-5-261718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27.姜艺婧,宋国君,习婧欣,等.基于源头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社会成本评估以北京市为例 J.中国环境科学,2024,44(06):3442-3454.DOI:10.19674/ki.issn1000-6923.20240314.001.28.https:/www.coca- 2021 年生活垃圾社会总成本为 98.33 亿元,其中最高的是其他垃圾(84.50亿元),远高于厨余垃圾(10.96亿元)和可回收物(2.88亿元)27。只有坚持源头减量和分类,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才是社会成本最低的方式。对于其他一些城市来说,主要基于财政投入支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都有相当的难度。尤其在疫后经济增长瓶颈尚待突破的现实条件下,更需要创新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模式,建立更加可持续的运行模式。垃圾分类既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又是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兼具社会性与专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必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协同投入。我们建议参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快递、外卖、电商、饮料等包装废物产生量巨大的行业先行开展多元共建回收试点,以生活垃圾中塑料包装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中国垃圾分类体系现有基础,促进包装废物源头减量、循环使用与回收利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具体而言,我们建议先期试点寻求生产或使用大量塑料包装及纸塑复合包装的龙头企业,如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宝洁、利乐、蒙牛、伊利、美团等,在适当的合作机制内形成科学合理的资金分摊方式,探索构建闭环回收体系,有效落实自身的塑料循环再生承诺。初期建议选择垃圾分类或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基础较好的地区。多元共建模式有利于相关品牌落实塑料承诺,形成的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对话机制,有助于品牌、行业上下游、政府、社区之间增进了解,增进互信,更好地协同完善回收生态。多元共建模式试点运行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将为废塑料回收领域 EPR 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提供宝贵参考。多元共建模式能缓解政府补贴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资金紧张的局面,使低值塑料回收有条件在更多城市持续开展,直至实现投入产出平衡,进而降低回收成本并提高废塑料回收率和回收质量,提升再生塑料品质,为后续再生利用环节奠定坚实基础。05 建议:迈向垃圾分类多元共建模式图 16 可口可乐,来源:可口可乐官网 28图 18 宝洁,来源:宝洁官网 30图 20 蒙牛,来源:蒙牛官网 32图 17 联合利华,来源:联合利华官网 29图 19 利乐,来源:利乐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3 31图 22 美团,来源:美团官网 34图 21 伊利,来源:伊利官网 331920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关于 IPE免责声明联系我们鸣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 2006 年成立以来,IPE 开发并运行蔚蓝地图数据库(),2014 年上线“蔚蓝地图”APP,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助力环境知情和社会监督,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和发展,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本研究报告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撰写,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本报告不能作为 IPE 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IPE 将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及 实际情况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并尽可能及时发布。IPE 对于本报告所提 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 注明出处为 IPE,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 IPE 所有。网站:电话:010-67136387/67189470、85326606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外交公寓 6-1-91电子邮箱:编写组执笔:马军、沈苏南版式设计:石欢感谢伊安娜的贡献苏州工业园区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南京市江北新区寸草青少年环保志愿者发展中心北京市东城区绿色环保先锋队自然之友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北京市丰台区源头爱好者环境研究所天津市西青区绿邻居社区服务中心南昌青赣环境交流中心唐山市路南区美好社区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铜陵市彩虹志愿者协会蚌埠市环保公益协会芜湖市戈江区致行社工服务中心青岛市城阳区壹起分社区环境服务中心济南市绿行齐鲁环保公益服务中心泰安市泰山义工联合会济宁市运河义工服务协会烟台市微泉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威海市环翠区飞扬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最笨旅行家特别鸣谢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会提供支持。本文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基金会的立场或政策无关。东营环保志愿者沈阳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沈阳为爱毅行长春市南关区义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益净志愿服务中心宜昌市夷陵区爱邻环保公益服务中心荆门市益动社工服务中心郑州环境维护协会大连滨城守望志愿中心昆明市官渡区鹿鸣公益社会服务中心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志愿者联合会广州市天河区绿色城乡生态社区发展中心深圳益行深蓝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陕西绿色三秦环境发展公益中心咸阳市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贵阳市乌当区人心齐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南宁市绿色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金华市婺城区彩虹公益服务中心海盐县绿城环保公益促进中心台州市路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台州市丰昕志愿队江苏省江阴市慈善义工艺术团湖南省创意环境科技传播中心山西禾伴公益服务中心晋城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柳州市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南平市环境保护教育促进会呼和浩特市绿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石家庄北极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海南青年星公益服务中心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铜陵与我同行爱心协会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安康市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河南视群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和众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9-13 1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4年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报告(75页).pdf

    报告撰写团队张嘉育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国际部可持续发展总监长期从事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塑料循环经济研究满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国际部处长长期从事石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塑料循环经济研究沈苏南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环境政策和环境信息平台建设研究黎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绿色供应链高级项目官员长期从事企业绿色低碳采购工作的研究与评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多年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马军 侯璐瑶资深青年研究者专注于可持续发展、化学回收利用政策与技术、塑料循环经济的前沿研究序言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兼副秘书长庞广廉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宏观背景下,塑料污染已成为各国亟需应对的重要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在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控制塑料污染,已成为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F)始终致力于探索并推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在环境保护与行业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此次,我们携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编撰并发布了中英文版的 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份报告凝聚了行业的集体智慧,专注于消费后塑料的循环利用,旨在为中国及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案。自塑料问世以来,其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然而,塑料使用量的激增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塑料污染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特别是消费后塑料的回收与处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报告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对标全球代表性区域,系统梳理了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体现了行业的前瞻性与责任感。迎接绿色转型,顺应时代发展本报告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循环生态体系。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消费后塑料治理的难点与痛点,报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撰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系统性、客观性与前瞻性,力求提出的方案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报告探讨了从源头治理到末端循环利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系统、客观、前瞻的解决方案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序言一构建循环生态01报告特别强调了多方协同在塑料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塑料污染不仅是一个行业或国家的问题,更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石化联合会始终重视与各方的紧密合作,这一协作不仅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行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我们还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探讨并提出了适合本土的塑料污染治理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绿色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政府与行业协会将继续发挥政策引导与监管作用,企业将不断加强创新与投资力度,科研机构将提供更前沿的技术支持,公众将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行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塑料污染的有效治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8 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与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废弃物分类处置与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的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到 2030 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将达到 45 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 45%左右。”构建循环生态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已然具备,我们当奋力前行!最后,我想以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愿景:在构建循环生态的道路上,我们不仅是探索者,更是践行者;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塑料污染治理的征程中,愿我们携手并进,坚定前行,乘风破浪,为实现“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共创绿色未来多方协同,推动可持续发展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序言一构建循环生态02序言二探索应对塑料污染的创新中国方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自 20 世纪初发明以来,塑料逐渐因其低成本和性能优势而在全球大行其道,但塑料废弃物对环境与健康造成的风险也因此大幅增加。近年来,随着海洋塑料垃圾触目惊心的图片的广泛传播,以及微塑料的潜在威胁被反复揭示,塑料污染引发全球广泛忧虑,“限塑”、“禁塑”的呼声此起彼伏。2017 年,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提出了“打击海洋塑料污染和微塑料”的决议,全球范围内的塑料污染防治行动自此正式启动。塑料废弃物的解决方案,也必然遵循着一般规律,即减量、再利用和循环再生的 3R 原则。由于从原材料提取、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分析,塑料的替代材料也会带来相当的环境影响,且对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原材料获取和成本问题,因此在推动塑料源头减量和替代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塑料回收和循环利用。欧盟率先出台了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等法规,计划到 2030 年让所有塑料包装均可回收或重复使用。作为塑料材料的主要生产者、使用者和塑料废弃物的主要源头,企业减塑逐渐成为关注重点。2018年 10 月,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发起了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参与,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做出了减塑和循环再生利用承诺。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缺乏完善的回收基础设施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为此部分企业尝试自建回收体系,但这些试点往往因成本高昂,且难以有效覆盖较大区域,无法形成闭环。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序言二构建循环生态03突破这一困境,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和循环利用方面做出的部署值得关注。中国的废塑料回收率位居世界前列,2022 年达到 30%,且建立了巨大的再生加工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提出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同时提出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并设定了 2025 年和 2030 年废塑料等 9 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2025 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到 2030 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 65%。为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关键问题,发现最佳实践,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 2020 年联合发起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有赖绿色江南、阿牛公益、零废弃联盟伙伴等 60 多家环保组织和蔚蓝网友的支持参与,垃圾分类随手拍累计从 2022 年的 14 万多条增加到 18 万多条,覆盖 328 城市逾 10 万个小区。评价结果显示,领跑城市的垃圾分类持续高水平运行,其中苏州、上海得分领先,其基于“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要求的标准化体系稳定运行。北京、厦门等一批城市在建立分类清运和处置体系的基础上,依靠二次分拣,也达成垃圾分类目标。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随着外卖、电商等新业态的快速扩张,低值可回收塑料在生活垃圾中占比逐渐增大,多数混入其他垃圾焚烧或填埋,成为资源化利用的一大短板。“十四五”后半程,少数地区开始尝试通过财政补贴弥补这一短板,但如何长期维持运行,成为一个难题。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的原则,我们建议在苏州、上海、厦门和北京等地分类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试点吸收快递、外卖、电商、饮料等消费后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巨大的企业,参与城市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多元共建。基本思路如下: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中国垃圾分类体系现有基础和下游较为完善的再生产业链,大幅降低回收再利用成本,推动落实企业减塑责任,构建可持续的塑料垃圾闭环回收利用体系。当前,全球终止塑料污染形势紧迫。2022年3月,第五次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 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此后各方一直为在 2024 年底前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公约而磋商谈判。2024 年 8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参与包括海洋污染治理和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凸显出防治塑料污染和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对绿色转型的作用。我们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跨界开展专题研究,希望促进各界关注中国垃圾分类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再生塑料加工的能力和巨大潜力,同时识别值得借鉴的全球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推动多元共建塑料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探索生态可行同时经济可负担的创新解决方案,合力破解塑料污染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序言二构建循环生态04执行摘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指出,长期以来,“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经济模式加剧了塑料污染。塑料循环利用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供宝贵的再生资源,已被全球公认为双赢的解决方案。中国正积极构建塑料循环生态系统,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利益、充分发挥优势的解决路径。本报告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塑料循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旨在为中国提供有效的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方案。报告深入探讨了推动循环生态建设的三大关键举措:政策推动、信息透明和评价体系建设。我们构建了一套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和比较品牌在塑料循环行动中的表现。这一体系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行动路线图,帮助其制定战略、设定目标和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也推动其系统地参与塑料循环生态建设。通过本报告,我们希望为构建绿色、循环的塑料生态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助力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图 1 报告结构概览010203构建塑料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生态可行构建闭环体系商业模式可行性论证关键举措赋能生态建设研究主题经济可行打通盈利模式同级再生塑料价格2023-成本削减 合规成本-减碳效益原生塑料价格2023 气候风险成本政策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前端设计分类回收再生环节循环利用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执行摘要构建循环生态05塑料作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极大地便利了现代生活。然而,不当处置塑料制品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终止塑料污染位于延缓气候变化、遏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三大议题的交汇点,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经济模式加剧了塑料污染问题。消费后塑料(以下简称废塑料)的循环利用不仅减少污染,还提供可观的再生资源,成为全球共识的双赢解决方案。近年来,废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大幅增加。这些影响包括塑料废弃物处理难题、微塑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以及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挑战等。根据 OECD 的 Global Plastics Outlook 报告显示,全球塑料年产量从 2000 年的 2.34 亿吨激增至 2019 年的 4.6 亿吨,塑料废弃物量也从1.56亿吨增至3.53亿吨。最终仅有9%的塑料废物被回收利用,19%被焚烧,近 50%被填埋,剩余 22%的塑料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置,甚至泄漏到环境中。如下图所示:图 2 2019 年全球废塑料处置流向图II OECD,Global Plastic OutlookR.2022全球塑料年产量从 2000 年的塑料废弃物量也从激增至 2019 年的增至亿吨亿吨亿吨亿吨2.341.564.63.53Estimation for 2019 flowsEstimation for accumulatedstocks(1970-2019)Process lossesPlastic scrapIncineratrdLandfilledLitter clean-upRecyclingresiduesCollectedfor recyclingMismanaged&litteredPlasticwastePlasticsusePrimaryplasticsSecondaryplasticsFossil-basedplasticsBiobasedplastics4Mt33Mt22Mt55Mt67Mt174Mt3Mt82Mt353Mt460Mt431Mt29Mt429Mt2MtACCUMULATEDSTOCK OF PLASTICS IN ECONOMYPLASTICS PRODUCTION&WASTEPLASTIC WASTE3120Mt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一部分:推动塑料循环利用成为多方共识构建循环生态07在全球层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强调,线性经济模式加剧了塑料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向循环经济转型。在区域层面,欧盟率先出台了 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一次性塑料指令和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等法规,旨在到2030 年实现所有塑料包装的可回收性,并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美国加州发布了 塑料污染预防和包装生产者责任法案(SB54),该法案是根据从企业、环保组织和废物管理团体收到的意见而通过的最全面的塑料立法之一。东盟国家也在共同制定减少海洋塑料垃圾的行动计划。在企业和社会组织层面,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 2018 年发起了“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New Plastics Economy Global Commitment),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加入并设定减塑目标。这不仅是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积极响应,也是应对市场和政策压力、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举措。作为世界最大的塑料消费国、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塑料公约谈判。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形势,中国将循环经济作为协同实现减污降碳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已形成覆盖广泛且规模庞大的废塑料回收体系和完整的再生利用产业链。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 年中国的废塑料回收率达到30%,预计在 2030 年前后,废塑料循环利用有望取代焚烧和填埋,成为主要的处置方式。当前,全球终止塑料污染形势紧迫。我们呼吁关注中国在塑料循环利用各环节中的深度探索和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各利益方的共同参与,推动构建废塑料循环生态系统,有效防止塑料废弃物泄漏到环境中,合力破解塑料污染治理的难题。本报告旨在探讨如何从塑料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塑料循环生态系统,并建立基于品牌商的塑料评价体系。聚焦四大关键环节,涵盖设计、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其中回收环节重点分析生活源废塑料,这类材料因总量大、品类复杂、回收链条长、产业链关联方多、回收场景复杂,成为实现塑料回收利用的最大短板。报告研究范围2022 年中国的废塑料回收率达到30%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一部分:推动塑料循环利用成为多方共识构建循环生态08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还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商业模式的转型。构建塑料循环生态的商业模式必须兼顾生态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本章将从前端设计、分类回收、再生环节到循环利用等四大关键环节,全面评估这些环节的生态可行性。同时,通过分析同级再生塑料价格、合规成本和绿色溢价等因素,探讨经济模式的可行性,旨在找到实现塑料循环生态商业模式的路径,探索适合中国的废塑料污染治理解决方案。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0生态可行性研究再生塑料循环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设计、回收、再生和利用四大环节。国际和国内在这些环节均已采取行动,对标全球代表性经济体的实践,中国在某些环节尚有提升空间,而在其他环节则具备独特优势。下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四大环节的生态可行性。下表比较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包括北美、欧洲、亚太)和中国塑料循环生态成熟度1。成熟萌芽1塑料循环成熟度围绕塑料在使用后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四大关键环节:设计、回收、再生、利用,评估不同区域或国家的塑料循环生态成熟水平,识别当前薄弱环节和改进方向,进而推动塑料循环生态向更高成熟度发展。表 1 塑料循环生态成熟度对比塑料循环生态建设全球主要经济体现状中国现状设计 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机构和品牌企业已达成共识,通过严格的设计标准推动塑料循环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基于各自塑料回收再生体系特点的设计指南或标准体系 中国的标准体系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更多时间和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加强全产业链的协同,促进各环节的沟通与合作,确保标准覆盖整个产业链。回收 不同国家的差别较大。部分国家实行垃圾分类制度 ERP 押金制,回收率较高。现有回收模式(正规 非正规渠道结合)下,综合回收率高,其中 PET 瓶回收率世界领先,但低值塑料包装回收是最大短板。现有回收模式有待优化,以实现可持续性。再生物理再生 发达国家环保要求严格,物理回收产业链已迁移。物理再生产业链在中国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玩家众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金发科技和英科再生凭借完善的布局实现了盈利化学再生 受限于技术、经济性等因素,大型商业化项目推进速度放缓;欧洲已有在报在建项目,若干工业示范装置成功运行。受限于政策、技术、经济性等因素,尚未有成熟的大型商业化装置 近期政策层面明确鼓励推动化学回收项目试点,领先企业已加速商业化布局。梯级利用 受使用场景、再生加工能力和市场容量限制,梯级利用体系不完整,部分国家可以实现“瓶到瓶”利用,部分国家可以进行降级利用。形成了完整的梯级利用体系,受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因素限制,目前主要是降级利用,同级利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1设计环节:国际代表性回收设计标准体系欧美已形成较成熟回收设计标准体系,中国逐步建立绿色转型设计标准产品生态设计将环境因素整合到设计阶段,旨在从源头减少资源开采并降低环境影响。这一理念促使产品设计关注生命周期全过程,从而推动使用再生材料和重复使用模式,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依赖。对塑料制品而言,生态设计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通过优化设计确保产品在使用后能顺利进入回收再生流,并转化为新原材料。该理念已在全产业链获得广泛认可,要求上下游企业从源头考虑产品的回收与再生适配性。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机构和众多品牌企业已就此达成共识,并通过严格的设计标准推动塑料循环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一些亚太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各自塑料回收再生体系特点的设计指南或标准体系,具体如下:北美标准美国塑料回收再生商协会(APR)发布的塑料回收再生设计指南(The APR Design Guide for Plastics Recyclability)基于广泛的产业链反馈和事实,形成了一套具有全产业链共识的设计指南。该指南帮助包装设计师设计出更易于回收再生的包装,符合优选设计的包装也有助于生产出高质量的再生塑料。欧洲标准欧洲回收再生协会(PRE)和 RecyClass 发布的设计指南以帮助设计师优化塑料产品的回收再生性为核心,确保新产品设计能够顺利进入现有的回收再生系统中。PRE 的设计指南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到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南。亚太地区标准日本和新加坡等亚太国家也基于各自独特的回收再生体系,制定了相应的设计标准。这些标准考虑了当地的回收处理能力和市场需求,确保设计出的塑料产品能够在本地回收体系中高效处理和再利用。现状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2国际机构和品牌企业,CGF 消费品论坛联动品牌企业发布“黄金设计原则”包装设计对于减少不必要的包材、确保塑料包材可重复使用和再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技术设计准则激增,实现全球一致的设计原则以推动循环塑料经济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响应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领导的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消费品论坛(CGF)制定了九项“黄金设计原则”,覆盖绝大多数塑料包装。这些原则基于已发布的生态设计指南,包括由塑料回收商协会和欧洲塑料回收协会发布的指南、专家和回收协会的建议,以及来自联盟成员的输入,其中一些成员已实施了部分原则。33 家领先的跨国公司已签署此原则,承诺在 2025年前在其塑料包装组合中应用黄金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扩展,并与各区域和国家的技术包装指南相兼容,进而显著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表 2 黄金设计原则对标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消除有问题或不必要的包装提高未来回收体系中尚未大规模回收的包装类型的回收价值提高目前回收体系中已大规模回收的包装类型的回收价值改善 B2B 包装的环境表现改善消费者沟通 原则二:去除包装上的问题元素 原则三:去除多余的顶部空隙 原则四:减少塑料外包装 原则五:提高 PET 热成型托盘和其他 PET 热成型包装的回收再生价值 原则六:提高消费品塑料软包装的回收再生价值 原则一:提高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回收再生价值 原则七:提高硬质 HDPE 和 PP(聚丙烯)的回收再生价值 原则八:减少 B2B 塑料包装中原生塑料的使用量 原则九:在包装上使用回收说明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黄金设计原则0102030405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3中国绿色循环生态设计标准的建立中国正逐步构建绿色循环生态设计标准体系,并在塑料污染防治、废物管理及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中广泛应用“绿色设计”理念。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绿色设计原则的专门政策,亦未将绿色设计明确作为减少塑料污染的独立手段。尽管部分政策和技术文件中已有对塑料产品绿色设计的倡导,但总体而言,我国在产品绿色设计的定义、标准体系及评价认证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对设计基础的理解和标准尚需进一步统一。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制定符合国情的绿色设计体系与规范,针对塑料制品设计环节已经制定了多项标准,其中部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双易设计体系”即为其中的代表性实践。“双易”设计体系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体系(简称“双易设计体系”)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F)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等联合发布,涵盖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其目标是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在设计阶段即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塑料制品的可回收性和再生性。废塑料回收再生的关键在于后端是否具备完善的回收体系和再生能力。为解决废塑料难回收和再生的问题,“双易”设计标准从后端回收和再生出发,强调在前端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其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故名“易回收易再生”(Double E)“双易”设计理念源于循环经济的3R理念,聚焦塑料循环利用的三个核心痛点:前端收集难、回收成本高、再生价值低。基于这些痛点并结合最新技术进展,“双易”设计体系提出了新3A理念,即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必须可行(Available),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可接受(Acceptable),生态设计和绿色转型带来的成本增加可承担(Affordable)。易回收和易再生是实现塑料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可持续价值的基础保障。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4图 3“双易”设计标准双易设计标准采用了通则和细则相配合的方式。根据塑料制品生态设计的共性原则和特性原则,初步为塑料制品划分了初级包装、二次包装、工程类、农建类四大应用板块,每个板块之下又细分成具体的应用方向,分别编制双易评价细则。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塑料生态设计的现状,可以发现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已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国际机构和品牌企业间发展成为思想体系成熟且具有普遍共识的循环经济概念和抓手工具。与此同时,可再生设计在 LCA 的分析中,产品末端处置方式是回收而不是焚烧,其范围 3 的减碳效益也较为显著。因此,在理解可回收再生设计内涵和逻辑时,需要充分借鉴和对比全球优秀实践,助力发展全球一致的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实现产业链循环经济目标的共识。通则已有细则正在制定缠绕膜气柱袋保温箱收缩膜快递袋托盘商品外包装物流快递包装建材家居电子电器汽车地膜塑料格栅大棚膜土工膜牧草膜滴灌带农膜土建防护食药类包装饮料瓶乳品包装日化包装重包装卫材包装润滑油包装食品软包米面包装外卖餐饮包装日用品包装工业品包装二次包装工程类农建类初级包装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5尽管中国在塑料生态设计标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成熟的标准体系相比,仍面临以下挑战和问题:问题与建议国际上的回收设计指南,如美国的 APR 和欧洲的 PRE,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优化,已经非常成熟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相比之下,中国的标准体系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经验积累。标准体系的成熟度国际上的设计指南往往基于全产业链的反馈和共识,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协调和统一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促进各个环节的沟通和合作,确保标准的实施能够覆盖整个产业链。全产业链的协同中国在制定设计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回收处理能力和市场需求,确保设计出的塑料产品能够在本地回收体系中高效处理和再利用。同时,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标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发展。技术和市场的匹配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6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积极借鉴和引进国际上成熟的设计标准和优秀实践,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国市场的回收设计指南。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标准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政策支持与激励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推动生态设计标准的实施。例如,借鉴欧盟的生态设计指令,明确规定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环保因素,鼓励企业在设计阶段就融入循环经济理念。技术创新与标准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塑料产品的设计和回收处理能力。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和优化设计标准,确保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需求。提高公众意识与市场驱动通过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对生态设计和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接受度。利用市场需求,驱动企业在设计阶段就考虑生态设计的必要性,推出更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让绿色设计引领回收、再生及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各环节。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7回收环节:鉴领先国家经验,试点多元共建模式2022年,中国废塑料产生量超过6000万吨II,回收量约为1800万吨III,综合回收率30%,高于欧洲(26.9%IV)、日本(21.84%V)和美国(8.65%V),但不同品类、不同来源回收率差别较大。以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为代表的价值相对较高的废塑料回收率高。据统计和测算,PET 瓶约占废塑料回收量的22%,是回收量占比最大的单一品类III,回收率约为95.4%VI,高于日本(2021 年86.0%、欧洲(2022 年75%)和美国(2022年38.1%),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价值较低的废塑料,以低值塑料包装(含除 PET 外的其他塑料瓶、快递包装、其他包装膜、各类商品塑料包装、餐盒等)为代表,在废塑料中占比最高,2022年低值塑料包装使用量为5066万吨,回收量为825万吨,回收率仅为16.3%,是废塑料回收的最大短板。ii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 R.2024.03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2023 年度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报告 R.2024.05 Plastics Europe.The circular Economy for Plastics-A European Analysis 2024R.2024-05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从全球到中国 塑料生产、消费、废弃、回收利用 R.2022.06.毕莹莹,刘景洋,董莉,等.我国废 PET 饮料瓶产生量与回收水平研究 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12(1):185-190 doi: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123 The Council for PET Bottle Recycling.Recycling Rate of PET BottlesEB/OL.https:/www.petbottle-rec.gr.jp/english/actual2.html Plastics Recyclers Europe,Natural Mineral Waters Europe,PETCORE Europe,UNESDA,ICIS.PET Market in Europe State of Play Production,Collection&Recycling Data 2022R.https:/www.unesda.eu/wpcontent/uploads/2024/05/PET-plastic-Market-in-Europe-State-of-Play-Production-Collection-RecyclingData_2022.pdf Association of Plastic Recyclers.2022 U.S.Post-Consume Plastic Recycling Data DashboardEB/OL.https:/ PET 瓶和低值塑料包装为主。PET 瓶低值塑料包装PET 瓶在中国极高的回收率,得益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拾荒者及废品收购站构成的回收渠道 政府与回收企业组建的回收渠道并行的模式,在很多场景下,前者甚至占据主力,优势是完全由市场驱动,灵活机动,成本低,代价是合规性差,物流效率低下,可追溯性差。在环保执法趋严、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拾荒人群正在逐渐减少,依靠拾荒人群托举的 PET 瓶回收率可能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在“碳中和”、循环经济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驱动下,正规回收体系加快建设,“互联网 ”回收模式兴起,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转效率,并满足再生行业对高品质可追溯 PET 瓶的需求,但回收系统的成本也增加了。当前我国有少数垃圾分类领先城市开始扶持回收企业开展低值塑料包装回收,但面临政府补贴负担较重、由回收再生企业主导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渠道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衔接尚不流畅、智能分类回收系统运转并不理想等问题。从根本上说,我国低值塑料包装回收面临三重困境:一是塑料包装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可回收性,一次性使用之后只能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二是投入产出效益偏低,低值塑料包装收集、分类和回收本身难以盈利,在现有垃圾分类体系中被归类为“其他垃圾”,没有进行有效分选和规模化收集,也难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回收链路。三是化学回收作为被看好的低值塑料包装再生利用方式,需要相对集中稳定的原料供应,但低值塑料包装目前的回收情况无法满足化学回收的要求,而化学回收项目目前也尚未有效落地和产生规模化效益,对低值塑料包装的需求刺激尚不明显。破除上述困境一,可通过推行绿色转型设计标准加以解决。破除困境二和三则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需坚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让废塑料“分得出”,一方面需建立经济可行的机制,多方共同建设和完善回收体系并分担成本,在生活垃圾分类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分出的废塑料进行更加高效的规模化、智能化分选,节约预处理成本,为物理再生和化学再生提供来源稳定、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原料。问题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19借助垃圾分类基础,多元共建回收体系参考德国、日本、韩国等生活源废塑料回收表现良好的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均以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为先导,佐以EPR制度和押金制。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可极大减少废塑料与厨余垃圾混合,提高废塑料收集量和清洁度,提升分拣效率。EPR 制度为回收体系注入资金支持,降低政府补贴压力,确保回收率,并且有利于从上游推进包装减量、重复使用和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回收机制,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越来越多利益相关方的接纳,但制度设计和落地执行有相当复杂度。押金制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以 PET 瓶为代表的包装容器回收渠道,实现再生材料可追溯,满足市场对食品级再生材料的需求,但构建回收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较高,费用分担责任也有待评估。基于中国生活源废塑料回收现状和国际经验,我们提出参考 EPR 制度,充分利用垃圾分类体系现有基础,建设多方参与、生态可行的回收模式,探索经济可行的回收利用路径,提升我国生活源废塑料尤其是低值塑料的回收率。2019 年以来,中国坚持在全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体系已经具备了相当基础。有的城市推行科学有效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实现了高水平社区垃圾分类;有的城市虽然居民未完全实现自主分类,但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已经建成,还提出了“不分类,不清运”的要求,倒逼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二次分拣,保障了垃圾分类效果;部分垃圾分类领先城市制定了包括低值塑料包装在内的低值可回收物目录,扶持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点和分拣中心建设运营,为低值塑料包装分出和回收提供了条件;有些城市生活垃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管理水平及资源利用效率,为溯源认证奠定了基础。我们寻求品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在适当的合作机制内形成科学合理的资金分摊方式,共同探索构建生活源废塑料回收体系。初期建议选择垃圾分类或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基础较好的地区,如苏州、上海、厦门、北京等地。设想中的共建模式,由多品牌共同出资支持在垃圾分类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的区域支持废弃物闭环收集,包括对废塑料的精细化分类收集和运输,由物业、社区、回收企业和政府予以配合。生产和使用同类塑料制品的品牌可以提出一致的分类要求,提升在所有试点区域按条线收集的投入产出效益。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0表 3 多元共建模式参与方共建模式的资金分摊原则考虑产品或包装以低值塑料为主的品牌承担主要部分;产品或包装以回收率较高的品类如PET 为主的,根据泄漏到环境比例承担;使用其他种类的塑料为包装的品牌,以及生产使用纸塑复合包装的品牌,联合支持在试点地区回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摊原则的可行性及资金管理方式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需政府、品牌、回收企业、社区、物业等利益相关方多方讨论。多元共建模式有利于相关品牌落实塑料承诺,提振回收再生企业信心,激励物业开展废塑料分类回收,带动前端生活垃圾分类,也有助于收集泄漏到环境中的塑料;所形成的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对话机制,有助于品牌、行业上下游、政府、社区和公众互相了解,增进互信,更好地协同完善回收体系;多元共建模式试点运行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将为废塑料回收领域 EPR 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提供宝贵参考;能够缓解政府补贴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资金紧张的局面,使低值塑料回收有条件在更多城市持续开展,实现规模效应,进而降低回收成本并提高废塑料回收率和回收质量,提升再生塑料品质,为后续再生利用环节奠定坚实基础。参与方责任获益政府推行垃圾分类;支持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支持多元共建试点落地减少补贴投入;减少塑料污染;实现循环经济目标消费品牌、电商推行生态设计;参与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建设和运行;提出废塑料分拣要求兑现塑料承诺;获得优质再生塑料;获得政策支持、消费者认可和投资者认可物业、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居民教育引导;必要的分拣低值可回收物收集获得激励;带动垃圾分类表现提升;社区环境改善回收企业按要求收运和分拣废塑料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用于回收网点和分拣能力建设;企业获得发展再生企业将废塑料再生获得稳定、足量、优质、可追溯的废塑料;企业获得发展社会组织政策倡导;公众宣传教育;基层组织管理赋能;品牌评价;各方协调实现减少塑料污染的公共利益学术界、智库研究;政策倡导研究成果;实现减少塑料污染的公共利益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1再生环节:中国物理再生产业链成熟,化学再生潜力巨大根据 OECD 预测,到 2060 年全球废塑料回收率(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再生技术实现循环利用)有望达到 60%,成为超越焚烧和填埋的最主要处置方式。以下是废塑料处置方式对比:指将塑料直接填埋指将塑料直接焚烧指塑料被收集、分类、清洗、磨成薄片,再分类,然后熔化成小球,用于制造新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化学过程将废塑料转化为塑料单体等组分,进而制造新的塑料或其他有价值的化工产品 处置难度低 处置难度低 减轻环境污染(土地、海洋、空气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可再生新产品 减轻环境污染(土地、海洋、空气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轻回收限制 维持较高的再生新产品品质 造成土地侵占及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加大 CO2 排放 化石燃料的消耗浪费 需前端分拣,分类回收难度大 回收成本相对较高 新产品品质难以保证,无法用 于特定领域 技术难度较高 规模化尚未实现 经济性有待提升 回收成本相对较高再生环节主要分为物理再生和化学再生两大类。中国在物理再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其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化学再生技术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目前在全球以及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表 4 废塑料处置方式回收方式简介填埋物理再生焚烧化学再生优势劣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罗兰贝格.废塑料化学循环白皮书 R.2021-04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2物理再生:中国产业链发展相对成熟化学再生:未来可期的技术突破物理再生是通过物理加工废塑料,使其成为可再次使用的原料。这一过程包括清洗、粉碎、熔融和再造粒等步骤。目前,中国的物理再生已经成为塑料再生领域最成熟的部分,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物理再生产业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金发科技和英科再生等企业为代表,这些企业通过先进的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还不断优化成本结构,使得物理再生塑料能够在市场上与原生塑料竞争。金发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再生塑料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建立了高效的生产流程,确保了再生塑料的质量和性能。英科再生则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再生塑料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中国在物理再生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全球竞争力。物理再生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更在于产业链的完善和市场的广泛接受。中国的再生塑料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已经能够生产出性能和质量接近原生塑料的再生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进一步推动了物理再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再生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废塑料转化为基础化工原料或燃料的过程。相比物理再生,化学再生技术为处理难以物理回收的多种复杂塑料提供了可能性,特别是那些混合废塑料和污染严重的塑料。然而,由于技术复杂性、高成本以及政策与市场接受度的限制,化学再生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商业化应用。化学再生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处理复杂和混合废塑料,这对于提高废塑料的整体回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再生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化工原料,这为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化学再生有望成为塑料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的化学再生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已有一些试点和研究项目在进行,以“中石化”为代表的领先企业正在加速推进商业化布局。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这些企业不断攻克技术难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化学再生的经济可行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化学再生有望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现状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3尽管中国在塑料再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废塑料种类繁多、来源广泛、颜色多样,这些特性不仅增加了回收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也使得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再生这一相对成熟的领域,行业集中度依旧偏低,市场上以小而分散的企业为主,在竞争中推高原料价格,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给再生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以确保行业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这些变化。综上,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政策的逐步完善,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和政策支持,中国再生塑料行业正处于新的发展契机之中。再生环节的发展有利于赋能上游生态设计和回收环节,也有利于开拓下游循环利用环节高值化利用的技术场景和商业化场景。建立符合再生利用要求的废塑料回收体系加速再生技术的产业应用推动塑料包装设计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确立可追溯的再生塑料管理体系废塑料普遍混入生活垃圾,这些资源宝贵而被浪费。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调整现行的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将低值可回收塑料移出“其他垃圾”2,建立包含低值塑料在内的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增设专用塑料回收容器,并鼓励建设集中的废塑料分选中心,以提高回收效率和再利用率。当前的再生技术已经初具规模化应用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关键技术环节。建议优化生活垃圾中废塑料的分选和预处理技术,提高回收效率,进一步升级物理再生技术,同时推动废塑料化学裂解技术的普及和改进,以实现更高效的再生利用。部分塑料包装存在安全隐患,如邻苯及双酚类有害添加剂的使用,影响再生利用的效率和安全性。应推动采用“易回收、易再生”的设计理念,减少复合包装的使用,鼓励高强度地膜和塑料软包装的广泛应用。为了确保再生塑料的来源真实和可信,应建立全面的溯源管理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和区块链,实现对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全过程的合规、可控、可追溯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针对这些挑战,以下是一些建议:2目前其他垃圾的处理方式是焚烧或者填埋,其中的低值可回收塑料没有被回收利用。问题与建议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4利用环节:梯级利用体系完整,同级利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依托庞大的塑料工业,形成了完整的再生塑料利用体系,再生塑料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包装、消费类电子、农业、建筑建材等行业,不仅实现了本国塑料废弃物 100%本土利用,在 19922018 年间还累计处置来自欧盟、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 1.06 亿吨塑料废弃物,并将其转化为再生塑料原料,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德元等.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 R.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现状在 19922018 年间还累计处置来自欧盟、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亿吨塑料废弃物1.06中国废塑料再生利用体系以梯级利用为特色。梯级利用指将废塑料经过一系列的分步骤处理和加工,转化为不同性能和用途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实现废塑料的最大化利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梯级利用体系下,首先是同级利用,将经过良好分类、杂质含量低、纯度高、可改性良好和潜在经济价值高的废塑料再生加工成与原生塑料性能或功能相当的新产品,如塑料包材、家居用品、日用消费品、汽车和电子产品中的塑料部件等,其中“瓶到瓶”是一类备受关注的同级利用场景;其次是降级利用,将废塑料制品再生加工成园艺和景观制品、建材、再生纤维纺织品等;最后,作为兜底,对一些受污染较重、清洗难度大或成分复杂的废塑料制品进行化学再生,提炼出废塑料裂解制油等,而随着化学再生技术的发展,还在积极探索以低值塑料为原料提炼单体用于同级利用,将“低值”变为“高值”。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齐全的塑料工业门类,也拥有最多样的再生塑料应用场景。梯级利用体系可以为再生塑料匹配最优应用场景,不仅能够延长塑料的使用寿命,还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并且将废塑料回收利用的综合成本控制在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高度塑料再生利用规模和环境效益。因此,对中国而言,梯级利用体系是中国治理废塑料污染的巨大优势,是应当长期坚持的方向。由于技术、经济性、政策和监管等原因,当前中国再生塑料梯级利用方式以降级利用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低端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为提高再生塑料的价值,提升中国废塑料再生利用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应进一步挖掘同级利用的潜力。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5挖掘同级利用的潜力,有待解决诸多结构性问题:从原料来源来看,因垃圾分类和废塑料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废塑料污物沾染较多,而以物理回收为主的工艺对废塑料表面残留污染物的处理有限,影响再生原料质量。塑料再生行业中小型企业占多数,且非正规生产企业依然大量存在,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尚未系统开展再生塑料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在最终产品和再生工艺去污效率方面的安全性调查,评估体系亦尚在建设中。同级利用尤其是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对再生塑料的可追溯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目前塑料可追溯体系政策保障薄弱,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消费者对追溯体系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接受度有待提升XIII。对再生塑料的使用规范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废塑料的循环利用规模不稳定;再生塑料在消费端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减弱了市场对再生产品的需求。尽管技术日益成熟,但将回收塑料转化为与原生塑料相同或更高质量产品的成本仍然较高,加之消费者对再生塑料产品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疑虑,限制了同级利用的进一步推广。XIII 杜欢政,陆莎,孙荐,等.我国塑料高值化循环利用的追溯体系构建 J.中国塑料,2021,35(08):37-43.DOI:10.19491/j.issn.1001-9278.2021.08.006.问题与建议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6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措施,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管控。我国 2018 年 废止原卫生部发布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后,尚缺乏针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专门管控措施,仅原国家质检总局和原卫生部批准了一家企业允许其生产食品接触用 rPET。他山之石表 5 欧盟、美国、日本、韩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管理措施*地域法规安全评估机构管理对象欧盟关于预期接触食品的再生塑料及制品、关于预期接触食品的塑料材料及制品、预期接触食品的再生塑料安全性评估资料要求指南欧洲食品安全局只有“合适的再生技术”生产的再生塑料方可用于食品接触,包括使用物理再生工艺生产的 rPET(但不同工艺流程仍需单独授权后使用)和生产线闭环回收塑料(不同工艺流程不需要再单独授权),其余新技术需经评估后方可使用美国未制定专门针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法规,要求再生塑料执行原生塑料同等要求用于食品包装的再生塑料的行业指南(化学方面)用于指导企业自愿申请对再生材料进行安全性评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 级产品(工厂里未进入市场的边角料)预期对于消费者的危害可以接受,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性评估;2 级(通过粉碎、清洗、熔融等不改变基础聚合物种类的物理再生工艺生产)和 3 级(通过水解、甲醇分解或糖解等将塑料制品解聚为单体、起始物后重新聚合的化学再生工艺生产)再生塑料应经过安全性评估,其中由 3 级再生工艺生产的 rPET 和rPEN)可不需要安全性评估和获得“无异议”批复日本关于在食品用器具以及容器包装中使用再生塑料材料的相关指南:要求再生塑料应符合食品卫生法规定,即与原生塑料要求一致厚生劳动省物理再生工艺应选择 1 级(工厂生产线回收的边角料)、2 级(消费后的食品级容器且未受到其他污染)原料,化学再生工艺可不受原料类别限制韩国器皿、容器和包装物的标准与规格食品药品管理局由物理再生工艺制成的 rPET 和和由化学再生工艺制成的再生塑料材料及制品*参考邢航,张泓,李倩云等.国内外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管理模式研究及分析 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06):1179-1184.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7我们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再生塑料相关技术标准、安全评估标准和溯源认证制度,为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通过制定再生塑料添加目标、税收优惠、政府绿色采购标准等措施,刺激市场需求;对溯源方式、溯源标准、认证过程和结果全流程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将消费者纳入追溯利益链条,强化其对于塑料产品追溯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并充分发挥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xvii;发挥头部品牌企业和政府的作用,提高消费者对于再生塑料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对于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建议通过试点总结凝练相关经验,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并逐步上升为法规政策和标准,形成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在此基础上,出台政策,允许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及制品在国内循环使用。由上述分析可见,要推动同级利用,必须进一步完善塑料循环生态体系,并促使上下游产业、政府及公众紧密合作。同级利用的规模扩大以及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经济上可行的模式,使得品质相同或相近的再生料相比原生塑料在价格上同样具备竞争力。目前,实现这一目标已具备现实可行性。中国“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回收项目组织渔民带回海洋废弃物,并与政府合作,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了“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程可视化追溯系统,记录海洋废弃物收集-分拣-转运-再生加工到出售全过程信息,解决了海洋塑料认证难的问题,提高了再生塑料和再生塑料制品的附加值。“蓝色循环”项目已经推广到浙江省九个县市区,六万多人次、一万多艘船舶参与收集,回收海洋废弃物一万多吨,其中海洋塑料垃圾达到两千多吨,连接了 230 多家上下游企业如再生塑料加工厂、纺织厂、成衣品牌等。该项目获得 2023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案例:可溯源的海洋塑料连接了230多家上下游企业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8经济可行性研究在全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下,中国再生塑料产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面临着前端收集难、回收成本高、再生价值低等挑战,这些问题显著影响并限制了行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实现。在构建塑料循环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经济可行性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分析再生塑料的价格构成及未来价格趋势,通过量化研究,探索塑料循环商业模式的经济可行性路径,以打通全产业链的盈利模式,最终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塑料循环经济。再生塑料价格构成图 4 同级再生塑料价格构成33降级利用利润低且市场趋于饱和,本章以同级利用经济模型为例探讨如何实现经济性。图 4 基于物理再生工艺。定义解释同级再生塑料指经过特殊加工技术,如兼容性改性、增强或混合不同类型废塑料制得的再生塑料粒子。这种再生料的生产过程比初级再生料复杂,旨在提高再生塑料的性能,使之能够用于与原生塑料相同或相近的应用领域。初级再生塑料指直接回收和加工废塑料得到的再生塑料粒子。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将收集来的废塑料经过清洗、破碎和熔融,然后通过挤出或其他形式加工成粒子。初级再生料的特点是加工过程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回收单一类型或质量较好的废塑料。同级再生塑料价格构成主要构成项原料成本(60%)废塑料成本初级再生粒子成本 污染等级 塑料材质 回收体系建设情况 政府投入力度 品牌等参与前端共建 多元共建回收体系的推广预处理成本各类补贴生产成本(10%)性能补强成本(15%)毛利(15%)细分构成项驱动因素 011.11.21.3020304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29原料成本(约 60%)原料成本是同级废塑料总成本中最大的部分,通常超过60%。这一部分成本包括直接的废塑料采购成本和预处理成本。在再生料成本构成中,回收(预处理)环节的成本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目前这一部分成本主要通过政府补贴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综合国内外优秀实践,以下是两种重要的补贴来源:废塑料价格波动范围较大,从每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具体取决于材质和污染程度。例如,由于 PET 性能优异且用途广泛,其回收价格通常高于 PE(聚乙烯)。在相同的污染级别下,PET 废塑料的价格可能比 PE 更高。此外,废塑料的采购成本很大程度上受其来源、质量和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例如,工商业来源的废塑料通常质量更高、污染较少,因此采购价格可能高于生活来源的废塑料。目前,由于废塑料采集和交易缺乏系统的溯源机制,原料标准不统一,导致了采购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也使得对废塑料质量的准确评估变得困难。废塑料价格预处理成本包括清洗、破碎、分选、再分类等步骤,这些步骤对于移除杂质、保证再生料质量至关重要。对于质量较低的废塑料,预处理工作尤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在某些情况下,预处理成本占到原料成本的一半以上,特别是对于混合或污染严重的废塑料。因此构建可盈利的回收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塑料循环生态的经济性。对原料的各项补贴为推动循环经济和环保项目,政府提供的补贴可以直接降低同级废塑料的生产成本。目前,这类补贴仅在个别试点地区实施,补贴的形式和金额因地区而异。进一步推广和规范这些补贴政策,将显著提升再生料的经济竞争力。政府补贴预处理成本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0 某市某区政府为提升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率,启动了一项低值可回收物处置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挑选合格的第三方企业负责收集、分类、储存、打包、转运及资源化再利用低值可回收物。项目预算:总预算为 400 万元人民币。服务期限:合同期限设定为 2 年,项目将覆盖该区的 18 个街乡镇。补贴标的:重点关注一般低值可回收物(如废玻璃、废旧纺织品、低值废塑料、废纸基复合包装等)以及特殊低值可回收物(例如外卖塑料餐盒及塑料餐具、低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总体要求:项目执行中必须做到应收尽收,确保所有目标可回收物被有效处理。处置场所及方式:中标企业需负责设立处置点,并配备必要设施及人员,进行分拣、储存、打包、转运及资源化再利用。而某区政府则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分类收集,并将可回收物运输到中标企业指定的处理基地。预计回收目标:基于前期调研,项目预计每年能够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约 8030 吨,旨在通过实施此项目显著提升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该市区低值可回收物处置项目不仅展现了政府支持环保事业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决心,也预示了未来在环保领域补贴政策和实践措施将持续优化和扩展的趋势。某市区低值可回收物处置项目案例项目背景政府补贴具体要求政策导向与未来趋势如本文 2.1.2 回收环节的分析,品牌、政府、回收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合作,尤其在垃圾分类基础较好的地区,将促进精细化分类和回收渠道的完善,进一步提高废塑料的收集效率与质量。多方参与前端回收体系建设,通过对原料环节的补贴或共建,可以有效降低废塑料在预处理环节的成本,提高再生料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综合来看,多方协作有助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体系,减轻政府补贴压力,同时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终实现废塑料回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多元共建模式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1生产成本(约 10%)生产成本涉及将预处理后的塑料通过高温熔融、挤出等工艺转化为塑料粒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和维护等。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尤其是在电力和燃料价格较高的地区。此外,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环保设备的投资也成为生产成本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性能补强成本(约 15%)为了达到与原生塑料相似的性能标准,同级再生料需要通过添加兼容剂、增强剂等化学添加剂来提升物理和化学性能。这一部分成本取决于所需达到的性能标准和添加剂的价格,不同类型的添加剂价格存在差异。毛利(约 15%)根据塑料回收行业代表性公司数据,初级再生塑料的毛利率不到 15%。而同级再生料根据其品质的差异,毛利率可以达到 15%-20%。这一比例反映了同级再生料相对于初级再生料更高的市场价值。初级再生塑料的毛利率不到同级再生料根据其品质的差异,毛利率可以达到15%-20%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2再生塑料价格构成再生塑料的经济可行性取决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总成本不高于原生塑料。随着气候风险和可持续发展因素对企业收入和成本的直接影响愈发明显,我们合理预测未来(以2030年为例)再生塑料与原生塑料的价格将由以下因素构成(如下公式中,不等式左侧表示 2030 年同级再生塑料的价格构成,右侧表示 2030 年原生塑料的价格构成)。通过探讨缩小甚至消除再生塑料与原生塑料的价差,推动实现再生塑料的经济可行性。图 5 同级再生塑料价格趋势预测约无价差气候风险成本合规性具备经济性同级再生塑料价格(2023)同级再生塑料价格(2030)原生塑料价格(2030)成本削减财务合规减碳效应价差供应链合规同级再生塑料价格2023原生塑料价格2023气候风险成本成本削减合规成本减碳效益同级再生塑料价格趋势预测示意性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3要素解释:需求的快速增长将推动回收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生产的规模效应,再生企业可显著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成本削减使用再生塑料所带来的碳减排效益,这部分可以通过碳交易或政府补贴等方式获得,实际减少企业的总成本。减碳效益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再生塑料法律和环保标准和要求,企业需承担的额外费用,这里主要指财务合规及供应链合规。合规成本大量使用原生塑料面临转型风险中的监管政策、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带来的财务影响,例如限塑令、包装税等政策而导致采购成本的增长。气候风险成本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4成本削减再生塑料的成本构成中,原料成本占约 60%,生产成本和性能补强成本共占约 25%,毛利约占 15%。为有效降低成本,需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入手。降低原料成本:生态共建原料成本的降低是再生塑料行业成本削减的核心。为此,须建立政府、回收再生企业和品牌方之间的生态共建体系,以实现废塑料获取和预处理成本的下降:通过生态共建,各方协同努力,将有效降低废塑料的原料成本,使再生塑料的价格竞争力大幅提升。坚持实施垃圾分类,推动分拣中心及多元共建回收体系的建设,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支持,提升回收效率和回收品质,赋能回收再生企业。政府应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原料来源,进一步降低废塑料的获取成本,提高废塑料品质。同时,优化工艺,提高废塑料的分选精度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生产损耗。这将直接降低废塑料的预处理成本,使更多高质量的废塑料进入回收利用环节。确保废塑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回收再生企业品牌方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再生塑料的使用,推广易回收、易再生的产品设计,从源头上减少复杂塑料的使用,降低后续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同时,参与多元共建回收体系,支持回收体系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品牌方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5降低生产和性能补强成本:技术提升生产成本和性能补强成本分别占据再生塑料总成本的 10%和 15%。通过技术提升,这两部分成本可以显著降低:采用更高效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再生塑料的生产效率。例如,优化熔融挤出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物料浪费。应用自动化技术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从而全面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改性技术是再生塑料性能提升的关键。通过引入先进的改性技术,如高效共混、增韧和增强改性,可以提升再生塑料的性能,使其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不仅提升了再生塑料的市场价值,还减少了因性能不足而导致的额外加工和处理成本。生产成本性能补强成本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6提升毛利:基于需求增长随着市场对再生塑料需求的增长,企业将获得更多定价权和盈利空间。需求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将进一步降低单位成本,提升整体毛利。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发起了“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希望到 2025 年,塑料包装中平均约 25%的成分将由再生塑料组成。众多品牌商加入了这一承诺。然而,2022 年的数据表明,当前水平与这一目标仍存在显著差距。这意味着主要品牌商在实现其再生塑料目标方面面临巨大需求缺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再生塑料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综合来看,随着再生塑料需求的快速增长,回收体系的完善、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将有效降低原料和生产成本,推动再生塑料行业向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图 6 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 2018-2022 年进展与 2025 年目标对比雀巢汉高玛氏庄臣克里格胡椒博士联合利华帝亚吉欧达能爱适瑞滋宝皇妃百事高露洁欧莱雅家乐氏欧舒丹可口可乐利洁时拜尔斯道夫亿滋菲仕兰凡尔纳&梅茨集团施瓦茨集团0 0 22 年用于塑料包装的再生材料2025 年的目标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7合规成本随着全球对可持续生产的要求不断提升,行业合规性成为一个关键议题。这不仅包括财务透明度的提高,也涉及到供应链的严格管理,均可能显著增加成本。尽管这些合规性要求在短期内增加了运营复杂性和成本,但它们也推动了行业向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企业需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平衡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再生塑料产业链中,过去存在诸如发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尤其在中小企业中表现突出,如税务不透明或虚假交易记录。这种情况导致政府和合作伙伴对行业信任度降低。随着政府加强监管,整个行业的财务合规整改已成必然。中小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改善财务系统和审计流程,确保每一笔交易都能得到正确记录和报告。这些必要的投入和调整势必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随着全球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的关注不断加深,品牌商对供应链中人权保护、环境保护和原材料可追溯性的要求日益严格。例如,他们可能要求供应商证明所使用的塑料是在合法且道德的条件下回收的,且没有侵犯劳工权利。此外,品牌商还希望确保原材料不来自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的供应商。这些要求促使企业对供应商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并引入更加复杂的监控系统来追踪原材料的来源。例如,IQTC 正在开发一种再生含量检测方法,结合自主学习的计算机程序与实际测试结果,用于检测材料中的再生料含量。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投资,还可能影响采购策略。此外,再生塑料产品还必须通过全球回收标准(GRS)等特定认证,而这些认证过程会产生额外费用。财务合规性供应链合规性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8减碳效益气候风险成本企业通过使用再生塑料替代原生塑料,以及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可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或政府激励政策中获得经济收益。例如,企业因减少碳排放可获得碳信用、补贴或税收优惠等。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完善,这些措施有望为企业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同时进一步降低再生塑料的实际成本。大量使用原生塑料在当前和未来的商业环境中将面临严峻的气候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直接的财务支出,还涉及更广泛的转型风险,如监管政策、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带来的长期影响。根据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半蓝图报告,回收 1 吨塑料与使用化石原料生产 1 吨塑料相比,可以减少 1.1 至 3.0 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预测,在“十四五”规划的最后阶段,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成交均价有望超过 105 元/吨,进入“十五五”时期,这一均价预计将进一步突破 200 元/吨。展望2030 年,预计中国的自愿减排项目(CCER)的成交均价将上升至150 元/吨。基于此,使用再生塑料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的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可以转换成碳信用并在市场上交易,预计可带来超过百元/吨的减碳收益。这将有助于降低再生塑料的综合成本,提高经济性。监管政策带来的财务影响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严格的限塑和包装税政策。限塑政策迫使企业寻找替代品,包装税则增加了原生塑料制品的税收负担,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推动企业减少对原生塑料的依赖,但也导致了企业采购原生塑料的成本显著上升。短期来看,中国还不会实施包装税,但对越来越多“出海”企业来说,目的国的塑料税等相关政策将带来很大的财务影响。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39以下是仅考虑包装税和碳税情况下再生塑料溢价的估算模型(参考英国塑料包装税和洲际交易所 2022 年年均碳交易价格)塑料需求者可以选择全部使用原生塑料,但需缴纳包装税;或者选择使用含 30%再生塑料组分的塑料,不需交纳包装税,同时还可以获得碳交易补贴。理想情况下,再生塑料价格应该在含 30%再生组分的塑料和100%原生塑料成本相等时确定。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得出再生塑料的价格为 1,826.7 英镑/吨,是原生塑料价格的 172%。*根据 SABIC 于 2021 年发布的生命周期评估(LCA)报告,用化学回收处理废塑料并生产 1 吨新塑料,比焚烧废塑料并使用化石能源生产新塑料可减少 2 吨碳排放。按照当前英国约 50 英镑的碳价计算,每吨化学回收再生塑料可获得约 100 英镑的碳交易补贴,相当于每吨再生塑料溢价增加 100 英镑。案例分析表 6 仅考虑包装税和碳税情况下再生塑料溢价的估算模型材料100%原生料价格(英镑)70%原生料 30%再生塑料价格(英镑)再生塑料溢价(仅考虑包装税和碳税)初始包装税后价格组成(碳价为每吨 50 英镑左右,化学回收再生塑料每吨节碳 2 吨左右)再生塑料价格PP约 1060约 12601060 x70% (PCR 料价格-100)x30%约 1826.7约 172%LDPE约 970约 1170970 x70% (PCR 料价格-100)x30%约 1736.7约 179%HDPE约 980约 1180980 x70% (PCR 料价格-100)x30%约 1746.7约 178%PS约 1100约 13001100 x70% (PCR 料价格-100)x30%约 1866.7约 170%数据来源:科贸研究院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40根据欧盟(EU)的新塑料废物立法,每个欧盟成员国(MS)正在逐步实施自己的国家规定和措施来应对塑料废物问题。目前,这些措施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针对塑料及其包装实施的税收;第二类是针对一次性塑料(SUP)的法规,包括禁令和标记要求;第三类是扩展EPR制度下的费用和许可证要求,以加强废物处理系统;第四类是垃圾清理费用的垃圾税。近年来,欧洲多国对塑料税征税进行了重大更新,涵盖了从 2023 年到 2024 年的多项措施。这些包括引入新的税收政策、扩展 EPR 制度,以及调整一次性塑料及相关产品的法规。不同国家在这些领域采取了具体的行动,以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环境挑战和经济影响。来源:各国官网表 7 实施塑料税的部分欧洲国家欧洲塑料税概况国家范围起征日保加利亚某些一次性塑料产品2024 年 3 月 31 日丹麦行李袋和一次性餐具2024 年 1 月德国一次性食品包装2026 年(预计)英国所有塑料和塑料包装2024 年 4 月 1 日匈牙利包装产品和其他塑料项目2023 年 7 月 1 日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41市场风险的财务影响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上。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企业若持续依赖原生塑料,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下降。此外,投资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环境表现,投资偏好逐渐向可持续发展企业倾斜。使用原生塑料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融资困难或更高的融资成本,这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压力。德勤最新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洞察与市场展望白皮书显示,“负责任的消费,减少对地球和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的消费观念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超过三成受访者在谈及前三位消费观念时选择此选项,仅次于强调“真实需要”与“性价比”,成为第三普遍的消费观念,其中,10%的消费者更是将“负责任的消费”选择为第一符合自己消费观念的选项,反映出消费者突出的社会责任意识。图 7 消费者对负责任消费的态度Top1Top1Top1-3Top1-3我买的都是我真实需要的东西413(#61& %我在购物时会优先考虑家人需求我很乐意接受明星、主播、社交媒体的种草热衷尝试新品牌和新消费方式我乐于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品牌和产品我想要的东西我希望即刻拥有,相比商品本身我更重视购买或使用时的体验感我希望我买的东西是与众不同的存钱使我快乐负责任的消费,减少对地球和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极简生活,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喜欢购买各类电子产品,关注黑科技颜控买的东西都要美美的16%9%7%9%6%6%5%来源:德勤问卷;以下这些描述,哪 13 项最符合您的消费观念?请按第一符合、第二符合、第三符合的顺序点选相应的描述。【排序】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42声誉风险的财务影响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企业的环境行为直接影响其声誉。大量使用原生塑料的企业可能被消费者和环保组织视为不负责任的环保行为者,进而遭遇公众批评或抵制。这种声誉损害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还可能导致销售额下降、客户流失,甚至引发法律诉讼和罚款。声誉风险带来的财务影响可能是隐性的,但其长期效应却不可忽视。综上所述,持续大量使用原生塑料将使企业面临多重气候风险成本。这些成本不仅体现在短期的采购和运营费用上,还可能通过市场和声誉风险对企业的长期财务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43实现经济可行性的建议首先,完善垃圾分类和分拣体系,同时推行多元共建回收体系可提高废塑料的回收率和质量,降低获取和预处理成本。其次,推广易回收设计,并激励品牌商采用这些设计,有助于降低废塑料处理成本并提升回收价值。同时,建立生产者、消费者与回收处理端共建的生态系统,能有效降低各环节成本,并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此外,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也能显著降低再生塑料的成本。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设备并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物料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采用先进改性技术等可增强再生塑料的性能,扩展应用场景,提高市场价值,降低额外加工和处理成本。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降低合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并满足品牌商对产品溯源等要求。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实现废塑料的全流程追踪和管理,提升整个回收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反向发票等有效监管措施,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回收再生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适用于再生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方法学,准确量化和评估回收过程中的减排效果,为参与碳市场提供科学依据。与政府、环保组织、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塑料回收行业的政策制定和标准化工作。在中国,得益于国内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技术创新的迅速发展,再生塑料的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个经济上越来越可行的选择。虽然目前行业仍面临原料成本高、高端应用较少等挑战,但通过持续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升级,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在合作开发更高效的回收技术和更经济的处理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再生材料的质量。同时,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也为再生塑料市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再生塑料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将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再生塑料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降低原料及生产成本降低合规成本提高减碳效益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第二部分:如何构建中国的可持续废塑料循环生态构建循环生态44构建兼具生态可行和经济可行的废塑料循环生态,需要内外部合力。借助政策、信息透明化和评价体系建设,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赋能。政策法规为废塑料循环生态体系提供法律保障和行为准则;信息透明化有助于提升各层次的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并且加强公众认知和参与度,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交流与协作;评价体系评价价值链企业在废塑料循环生态建设中的进展和位置,也为企业参与塑料循环生态的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步骤。第三部分:赋能废塑料循环生态建设的关键举措构建循环生态46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政策法规赋能世界主要经济体废塑料循环的关键政策可以概括为表 8 的十五个方面。欧盟和日本的政策总体相对更为全面,有清晰的目标和较完整的支持措施,但内部不同地区的具体政策存在落差。美国联邦层面的法规较少,主要依赖州级法规和市场驱动,不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