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53ms

能源环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环境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2024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研究报告(40页).pdf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GREEN PARTNERSHIP OF INDUSTRIAL PARKSRESEARCH ON CARBON DATA MANAGEMENT SYSTEM IN INDUSTRIAL PARKSRESEARCH ON CARBON DATA MANAGEMENT SYSTEM IN INDUSTRIAL PARKS2024年6月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与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双碳”背景下,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生产活动、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高度集中区域,已成为我国控碳减碳的重要靶点。碳数据管理是研究分析工业园区碳减排重点和制定降碳具体措施的重要基础。目前,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基础较薄弱,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规范,亟待夯实相关制度流程,指导园区精准度量减碳成效,科学评估部门要素,推动低碳发展。本报告梳理了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统计、核算、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特性问题,针对现行体系的不足有目的地开展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设计,在清晰界定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和目标的基础上,开展二氧化碳(以下简称“CO”)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的收集、核算、汇总、报告、核证,综合形成碳总量和强度数据,进一步提升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的实操性。2目 录CONTENTS01 前言附件1:园区碳数据补充调查表 附件2:专有名词解释研究背景与目标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02 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统计体系 核算体系 管理体系 评价体系 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03 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设计 园区碳数据管理机制 范围和目标确定 方法学、规范及程序工作流程 数据收集 数据核算 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报告和数据管理0105080911131418202127283036222325161.前言1.1 研究背景与目标01国家“双碳”政策陆续出台,对碳排放精准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9月,我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愿景。2021年9月,“双碳”顶层设计文件出台后,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对“双碳”目标的支撑,推动建立不同层面的统计核算规则及细化方案相继发布,对碳排放精准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十四五”期间初步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等目标,提出包括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等十大行动。2021.09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2022.10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进产品碳 标识认证制度建设。2024.01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等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 三、试点内容(七)碳排放管理提高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等基础能力,参与碳排放相关标准制定,优化项目准入管理,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2023.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2021.10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 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统计核算体系,科学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2022.12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利用标识解析体系支撑完善企业、行业、区域等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碳足迹管理、碳交易体系,逐步提升全流程、全产业链能源数据与碳排放数据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水平,打造推广“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2022.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 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 持续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夯实能源活动碳排放数据基础,筑牢碳排放双控工作基础。2023.11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 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统计核算体系,科学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2022.08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 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鼓励各地区参照国家和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按照数据可得、方法可行、结果可比的原则,制定省级以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2022.040304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与降碳耦合度不高区内企业降碳动力不足园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面临“双碳”管理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基础设施亟待绿色升级等方面的挑战。企业碳减排意识不足,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产品升级资金不足,对园区管委会的能力建设、扶持政策出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02工业园区落实“双碳”战略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逐渐凸显。工业园区是工业生产活动、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高度集中区域,研究表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1%,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0102数据甄别尚待规范,碳家底不明晰评价考核缺乏标准体系指导工业园区在统计体系中并非独立统计单元,碳排放源复杂,碳排放数据的统计口径及可得性存在差异。缺乏园区层面的碳排放统计核算范围界定、标准和清单编制指导,基础能源碳排放计量能力薄弱。11 郭阳,吕一铮,严坤等.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49-58.“双碳”政策转变下工业园区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03 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发展程度的园区而言,一套行之有效且操作便捷的碳数据采集、核算及上报体系将推动不同工业园区碳数据统计、核算和认证的统一,确保碳数据量化的公平性和一致性。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是科学评估部门和要素,精准识别碳边界的有效途径 碳数据管理体系有利于对现行体系中涵盖不全的建筑、交通、服务业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绿电/绿证等要素展开识别补充,为分领域、分部门、分行业分类施策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园区了解碳结构、精准识别边界内重点源/汇。底数清、决策明,园区开展碳数据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是精准度量减碳成效,支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重要抓手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是统一规范体系制度,开展碳排放管理的基本工具 碳数据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园区各项碳减排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制定政策、评估考核工作进展的依据,有利于摸清碳家底,系统掌握碳数据总体情况,科学分析碳排放形势,有效评估碳减排成效。梳理分析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统计、核算、管理、评价)的有利基础、问题和症结,为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框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结合制度构建,为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落地提供有力支撑。现行体系梳理推导统计监测碳排放量的合理方法,初步设计一套园区碳数据信息补充调查表。方法设计围绕落实碳数据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为园区实现“双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形成制度041231.2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05定义本报告所述的碳数据,主要是指用于量化CO 排放、移除、抵消的基础数据。目的碳数据管理有助于:1)增强园区CO 量化的完整性;2)提高CO 量化、监测、报告、验证和确认的可信度、一致性和透明度;3)通过碳减排、移除和抵消,促进碳管理战略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4)跟踪管理、动态更新园区在碳数据方面的绩效和进展。22206主体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园区管委会)作为碳数据管理的主管机构,负责碳数据管理体系制度的整体实施,包括对碳数据管理工作的整体部署、系统推进、跟踪考核和体系改进。园区管委会应明确对区内企业的职责权限,以企业为单位开展碳数据管理。流程 本报告的碳数据管理体系详细说明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园区碳数据的流程和要求,包括确定碳数据范围和目标、数据统计、数据核算及数据管理,涵盖数据内部审核以及园区主管机构在核验流程中的职责要求和指导。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统计体系:核算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归口管理尺度多样质量管理试点创建部门和要素方法和指导落实和上报来源和基准度其他现 行 体 系 梳 理CURRENT SYSTEM REVIEW现行体系的不足数 据 管理0307数 据 统 计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1.总量数据1.能源活动2.工业生产过程2.强度数据1.数据质量检验2.数据核查3.数据不确定性分析3.农业4.废弃物处理5.信息项1.现有统计报表数据2.碳数据补充收集调查(仅针对?数据管理)碳信用绿电/绿证FRAMEWORK OF PARK CARBON DATA MANAGEMENT SYSTEM确定碳数据管理边界确定碳数据管理目标数据收集1.数据产生过程管理2.数据记录和存档3.计量监测设备管理1.实测值2.缺省值1.碳排放源核算2.碳移除、抵消核算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交通运输业企业/服务业企业1.2.01数 据 核 算 02数据汇总排放因子确定核算方法选择数据过程管理数据质控和不确定性分析图1-1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 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范围以工业园区实际管辖范围为准,包括四至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废弃物处理。此外,碳信用(CCER、碳汇等)和绿电/绿证,可作为信息项进行统计,两者都可实现环境权益价值。工业园区温室气体种类分为CO 及非CO 温室气体(CH4、N2O、HFCs、PFCs、SF6等),本报告仅针对CO 数据管理进行制度设计。图1-2 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示意图1.3 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08222SF62.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09 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统计、核算、管理、评价体系,各项体系对于园区层面碳数据管理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梳理分析现行制度体系的有利基础、问题和症结,以优化补充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框架设计。2.1 统计体系依据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分类归纳现有统计体系碳数据来源及落实情况。统计1核算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2管理3评价410领域分部门统计数据来源落实情况碳排放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工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205-1)表、能源加工转换与回收利用(205-2)表、环统基101表规上工业企业按要求填报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园区无能源平衡表规上工业企业按要求填报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地区能源平衡表非工业重点耗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205-5)表地区能源平衡表企业大多未落实填报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205-5表、JT320表地区能源平衡表企业大多未落实填报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205-5表地区能源平衡表电力公司按要求统计填报燃气公司按要求统计全社会用电量P407表燃气公司统计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地区能源平衡表企业大多未统计,地方主管部门数据可得性较差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相关表格废弃物处理工业企业按要求填报205-1表(城市生活垃圾)表2-1 现有统计体系碳数据来源及落实情况信息项碳信用绿电/绿证国内绿证国际绿证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填报情况待落实地热能开发利用情况地方主管部门(发改、能源)统计风电、光伏等备案装机容量省级电力交易中心暂无统计渠道,企业自主上报国内绿电交易量国际绿证交易量国内绿电消费凭证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国内绿电交易量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利用省市林业部门按上级要求落实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风电、光伏、光热、生物质发电等并网运行情况表电网公司按要求统计填报123CARBON ACCOUNTING112.2 核算体系碳核算是掌握排放特征、制定减排政策、评价降碳效果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国家、省份、城市、园区、企业等层面已有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核算标准或指南。总体来说,不同尺度下碳核算标准/指南各有侧重,核算气体不一,核算边界多变,核算内容多样,对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减排量的考虑尚有待完善。碳核算掌握排放特征制定减排政策评价降碳效果主体标准/指南名称发布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温室气体种类园区适用性核算类别国家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地理边界排放因子法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重点核算区域内的直接排放,未考虑间接排放CO2、CH4、N2O、HFCs、PFCs、SF6省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地理边界排放因子法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间接排放只有电力,忽略了热力CO2、CH4、N2O、HFCs、PFCs、SF6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征求意见稿)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行政边界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核算边界不全,缺乏净调入/调出热力碳核算CO2、CH4、N2O、HFCs、PFCs、SF6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中国生态学学会园区实际管辖范围排放因子法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调入调出电力、热力具备碳排放核算适用性,未考虑碳移除、碳抵消等方面CO2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管理职权边界排放因子法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间接排放、碳吸收区分不同园区类型,将绿电/绿证扣减、碳吸收考虑在内CO2、CH4、N2O、HFCs、PFCs、SF6、NF3城市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行政边界排放因子法排放因子法固定能源活动、交通、废弃物、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世界资源研究所、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未考虑能源用作原材料用途的固碳量CO2、CH4、N2O、HFCs、PFCs、SF6、NF3(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四至范围内的生产活动)ICLEI温室气体排放方法学议定书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ICLEI)组织边界行政边界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CO2、CH4、N2O、HFCs、PFCs、SF6(团标)(团标)(团标)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与减排(书籍)袁增伟、张玲、武慧君著地理边界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置详细介绍了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核算方法CO2、CH4、N2O、HFCs、PFCs、SF6CO2、CH4、N2O、HFCs、PFCs、SF6CO2、CH4、N2O、HFCs、PFCs、SF6CO2、CH4、N2O、HFCs、PFCs、SF6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和报告标准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化学计量法固定燃烧、移动燃烧、工艺排放、无组织排放、电力热力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适用于园区内企业范围一、范围二的碳排放核算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价值链(范围三)核算与报告标准上游(摇篮到大门)、下游排放因子法直接测量法15个类别适用于园区内企业范围三的碳排园区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排放设施排放因子法物质平衡法排放因子法物质平衡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边界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等适用于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排放因子法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污染末端治理过程排放、电力热力排放、其他特殊排放适用于工业园区、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管理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职权边界排放因子法直接排放(锅炉等设备、燃料燃烧、工艺过程、车辆运输、无组织气体、废弃提供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管理方法学指导CO2、CH4、N2O、HFCs、PFCs、SF6CO2、CH4、N2O、HFCs、PFCs、SF6组织边界测量法和建模法直接排放和移除、能源间接排放、运输间接排放、组织使用产品的间接排放、与使用本组织产品相关的间接排放、其他来源的间接排放ISO 14064-1:第一部分 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消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适用于园区内企业的碳排放核算CO2、CH4、N2O、HFCs、PFCs、SF6、NF3(基于控制权和基于股权比例)(温室气体排放并考核温室气体减排绩效的企业)(报告)(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国家生态环境部发电设施化石燃料燃烧、购入使用电力适用于园区内发电企业的碳排放核算CO2排放因子法运营边界: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表2-2 不同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汇总表12组织边界股权比例法控制权法财务控制运营控制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核算报告有关重要环节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公正性、规范性、科学性目前适用于发电行业企业碳数据质量管理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 2021491号)表2-3 现行碳数据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列表文件名称发布主体涵盖内容适用性国务院重点排放单位制定并严格执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使用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校准的计量器具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重点排放单位报送的年度排放报告进行核查目前适用于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监管及数据质量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32.3 管理体系 对于碳数据质量管理制度,上位法规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规定了建立全国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全方位、全流程、常态化监管。重点排放单位应严格落实各类数据监测与获取要求,结合现有测量能力和条件,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与全流程质量管理。部分文件强调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效率。14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规章制度对监测条件进行评估建立健全数据记录管理体系建立报告内部审核制度适用于12个行业的核算与报告的数据质量管理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2150-2015)系列标准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数据质量管理要求排放报告存证要求适用于发电行业企业碳数据质量管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适用于企业对能源计量器具、仪器仪表的质量管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17167中国生态学学会核算工作质量管理(加强能源的计量和统计、建立数据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报告内部审核制度、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信息化能力建设)适用于园区核算环节的数据质量管理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团标)文件名称发布主体涵盖内容适用性2.4 评价体系 目前,已形成了由国家各部委单独或联合推动的园区示范试点创建和评价工作。对于评价体系中的碳指标,大多试点园区仅针对工业领域碳排放展开评价。但从完整性、科学性而言,碳数据应涵盖园区范围内所有主要的排放活动过程,从兼容性而言,园区应兼顾省市、国家层面规则,尽可能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开展核算评价。表2-4 中国工业园区各类示范试点创建和评价指标情况15类别文件出台部委评估维度碳指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削减率涉及经济、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信息公开5大版块,共32个指标(含可选)只针对工业领域碳排放展开评价测算评价指标所需的相关数据,应尽量从法定统计渠道或统计文件中获取;无法获取的,园区管理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统计工作机制原环境保护部 商务部 科学技术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环发2015 167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其他指标5大版块数据由园区自行填报,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及能耗下降率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和基础设施低碳化4大版块数据由园区自行填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联节 2013 408号)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数据可得性总体指标设定针对工业领域碳排放展开评价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消减率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运行管理6大版块,共31个指标(含可选)数据由园区自行填报,由专业第三方进行核准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业园区评价要求绿色工业园区针对工业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年均消减率展开评价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筑领域绿色发展、交通领域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绿色低碳创新6大板块数据由园区自行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 1409号)碳达峰试点园区参考指标针对工业领域碳排放展开评价指标特性162.5 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现行碳相关统计、核算、管理、评价体系,结合园区在行政体制、产业结构、数据可得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梳理出现行体系对于园区层面开展碳数据管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特性问题。结合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开展合理的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设计已迫在眉睫。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碳数据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推力作用,对于促进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7表2-5 现行体系对于园区层面开展碳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类别问题梳理具体分析共性特性部门和要素评价考核体系大多针对工业领域,其他部门(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统计不全,园区层面数据可得性存在问题涵盖部门不全园区层面大多只有风电、光伏、水电、地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备案装机容量统计,可再生能源实际发电量、实际上网电量统计能力不足可再生能源统计缺失园区层面国际绿证、国内绿证、绿色电力消费凭证等类别、数量不详,统计基础较差绿电/绿证统计缺失方法和指导现有核算标准多样,各有利弊,尚未有针对园区层面开展碳排放核算的官方顶层标准文件出台核算标准多样化园区实际管辖边界与统计核算边界常存在不明晰、不统一的问题,在数据统计范围、口径方面存在差异核算边界问题来源和精准度重点碳排放企业的实测值在区域核算里是否采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园区碳核算的准确性实测值和缺省值企业上报相关能源消费数据佐证材料不足,仅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评考核需提供重点企业碳核查报告核证能力有限落实和上报规模以上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重点服务业企业缺少标的,对象不明,大多未落实数据填报企业落实力度不足园区“千园千面”,大多数国家级经开区有统计直报数据端口,可对区内企业上报能源数据进行审核查验,省级园区大多没有相关端口,数据直接可得性较差上报审核权限问题现有各项标准/指南排放因子多样,依行业、地域等因素有所区别;部分能源品种如电力排放因子更新滞后排放因子问题工业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园区层面大多未统计相关数据,需针对特定行业企业进行数据收集或开展现场调研取数工业生产过程数据可得性问题原材料投入的固碳率情况不一、含碳调出物产出情况需开展调研收数并将固碳量予以扣减原材料扣减问题连续碳排放在线监测(CEMS)落实推进慢在线监测能力不足现行能源统计体系中交通运输部门一般只包含交通营运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大量的社会交通用能统计在居民生活、服务业和工业等领域,准确核算交通领域碳排放涉及相关领域油品数据的抽提和整合非营运交通统计问题现行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中,建筑业主要为建筑企业的施工生产,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分割汇杂在工业和服务业中,应明确概念,避免重复计算排放因子问题建筑领域183.1 园区碳数据管理机制 碳数据管理自上而下形成“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实体”三级管理机制。在协调各方互动、推动项目进展、提供战略指导方面,牵头单位或协调机构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园区内部,相关方主要包括园区管理部门、企业等。碳数据管理机制与MRV体系有效兼顾、融合,这个过程能有效监测、报告和核证涵盖实体的排放量。园区碳数据管理是一个周期性工作,需建立跟踪管理、动态更新机制,以适应可能发生变化的涵盖范围和目标。3.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设计22 郭阳,吕一铮,严坤等.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49-58.19图3-1 园区碳数据管理工作机制#工作规划#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省政府工业园区碳排放/信息项工业园区与企业范围和目标确定能力建设第三方核查数据审查碳减排行动工作制度方法学、规范及程序地方发改委市政府目标识别和筛选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数据收集排放核算报告及数据管理#工作流程(MRV体系)跟 踪 管 理 动 态 更 新203.2 范围和目标确定园区内“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以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能源活动的CO 排放。工业生产过程的CO 排放。居民生活能源活动的CO 排放。园区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产生的碳信用及绿电/绿证作为信息项进行统计。22221国家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可再生能源发电统计调查制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征求意见稿)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2150-2015)3.3 方法学、规范及程序 清晰的方法学、数据报送程序、核证程序及质量保证措施是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内容。本制度方法学、规范及程序主要参考如下制度、标准制定。表3-1 园区碳数据管理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具体要求数据收集绿电/绿证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净购入热力/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通过规上工业能源统计报表获取相关数据企业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依照补充数据表(附件1-3)收集填报工业企业碳排放依照补充数据表(附件1-4)收集填报建筑业企业碳排放依照补充数据表(附件1-4)收集填报交通运输业企业碳排放依照补充数据表(附件1-4)收集填报服务业协调电力公司、燃气公司收集电力、热力消费数据居民生活区内企业依照补充数据表(附件1-2)收集填报绿电/绿证对于不同部门,依照“3.5数据核算”展开计算汇总数据(可再生能源利用、绿电/绿证暂作为信息项,不在碳排放总量中予以扣除)区内企业依照补充数据表(附件1-1)收集填报可再生能源223.4 工作流程园区碳数据管理工作流程如下表所示。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计量监测能力建设维护存档能力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数据内部审核制度建设统计核算信息化能力建设报告和数据管理督促各调查单位按时上报落实审查,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协调主要利益相关方获取数据第三方核证233.5 数据收集 在现行统计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情,以不给园区企业增加重复工作量为原则,设计一套针对规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部门的补充数据表。各类补充数据统计报表见附件1。各调查单位严格按照补充数据统计报表规定的调查内容、上报时间独立进行数据填报、收集、整理工作。活动水平数据获得的优先顺序为:企业自身的统计记录、能源计量表、统计数据、行业报告等。部分活动水平数据可按照下表列举的来源收集和采信。对于连续运营的大型工业点源,优先推荐使用连续在线监测系统(CEMS)进行直接测量。24表3-2 各调查单位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及来源碳排放源类型排放活动示例活动水平数据来源固定/移动燃烧源011.设备监测或计量数据;2.采购部门能源供货单、购货发票、缴费凭证;3.财务部门财务成本报表,涉及能源、动力帐 等部分;4.节能(能源)部门的能源消耗台账。煤、油、气等燃料消耗量燃料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源02031.设备监测或计量数据;2.采购部门原料供货单、购货发票、台账;3.财务部门财务成本报表,涉及原材料等部分;4.生产部门原料消耗、产品产量的统计台账和 报表;5.仓储部门进厂物资过磅单、仓库物资实物账、盘存表及有关产成品入库帐等。1.设备监测或计量数据;2.采购部门能源供货单、购货发票、缴费凭证;3.财务部门财务成本报表,涉及能源、动力帐 等部分;4.节能(能源)、部门能源消耗台账;5.绿色电力消费凭证、绿色电力证书购买数量、交易结算依据等。熟料总产量、电石渣生产的熟料产量水泥生产生石灰产量生石灰生产购入电力、热力热力消耗量外购热力电力消耗量外购电力041.设备监测或计量数据;2.销售部门送货单、销售发票、收费凭证、台账;3.财务部门电费/热力结算单、结算发票、结算 银行转账证明;4.生产部门产品产量的统计台账;5.节能(能源)部门电力、热力能源计量设备记录。6.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结算依据等。输出电力、热力热力消耗量输出热力电力消耗量输出电力生石灰使用量、电石产量电石生产白云石使用量白云石煅烧石灰石使用量石灰石煅烧石灰石使用量氧化铝生产石灰石、白云石、炼钢的生铁、废钢、废铁使用量,炼钢的钢材、废钢的产量钢铁生产活动水平数据种类(包括但不限于)25对于规上工业企业,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等于核算边界内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量、购入的电力、热力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扣除输出的电力、热力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式1计算。3.6 数据核算 在园区已有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补充数据表,对园区内各实体碳数据展开核算。对于碳排放因子,应立足园区实情,实测在先,缺省在后。26规上工业对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非工业重点耗能单位以及居民生活,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等于核算边界内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购入的电力、热力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按式2计算。园区主管机构将各领域碳数据核算汇总后,结合园区规上工业经济指标、用地面积指标等年度统计值,可进一步展开园区CO 总量数据和强度数据分析。E燃烧E过程E= 购入电E 购入热E 输出电E-输出热式1E-非工业/居民生活E非工业/居民生活E燃烧E=购入电E 购入热E 式2规上工业规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式中:燃烧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分化石燃料品种核算相加所得,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过程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量,分不同工艺类型含碳原料、辅料、材料投入含碳量扣减含碳调出物调出含碳量,核算相加所得,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购入电购入的电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购入的绿色电力暂作为信息项,不在核算中进行扣除,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购入热购入的热力消费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输出电输出的电力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输出热输出的热力对应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E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非工业重点耗能单位以及居民生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23.6 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各调查单位应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源、获取时间、记录格式、统计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等信息记录和存档工作的规范化管理。27 定期对数据记录进行交叉校验,对可能产生的误差风险进行识别,制定落实管控措施,确保数据采集的统一性、平衡性,数据追溯的一致性。各调查单位应建立碳数据质量保证和控制程序,包括但不限于:恰当的边界1识别信息误差和遗漏2对准确性进行常规评估3恰当的排放因子4确定碳数据管理执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5碳排放情况记录与归档6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和在线监测仪表的管理7定期进行审查,以评估质量和识别改进之处9确立并保持一个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8表3-3 报告和数据管理程序关于报告审查的程序规章结合MRV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节点报送佐证材料上传(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数据报告内部管理评审的流程和时间表报告所涉及数据的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应至少保存五年,确保相关排放问题可被追溯维护和存档结合MRV管理体系,核证机构须在所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风险(源/汇识别、量化方法、数据整合等)进行评估提交第三方核查报告第三方核证报送数据整理分析后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第三方核查报告进行比对,核实数据准确性经核实如确属调查对象填报错误的,应及时退回至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核实后进行修改并重新上报对于报送虚假信息、未按要求及时报送有关情况或者不配合监管工作的,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数据审查3.7 报告和数据管理 园区应加强各调查单位碳数据报告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数据收集、数据整合与处理、数据报告、维护和存档、第三方核证、数据审查制度,明确碳数据管理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28结合MRV管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证等环境权益统计建立数据内部台账管理制度,台账应明确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及填报台账的相关责任人信息报告和数据管理步骤数据收集推荐程序和流程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数据核算工作原始数据与最终数据的转换核对加强碳数据信息化能力建设,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数据整合、处理及存储方式数据整合与处理29 碳数据管理体系推行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包括园区管理层面、企业层面以及主要利益相关方(如第三方核证机构),三方的能力建设对于碳数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01园区管理层面为牵头部门安排足够多的人员,并进行管理、报告、分析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发数据在线收集系统、平台开发统计、核算工具,提供数据填报模板02企业层面开展碳数据方法学、数据填报等程序方面的培训开展数据监测、收集、统计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开展碳足迹核算提高企业对碳减排、绿证等方面的认识鼓励透明和公开03利益相关方层面引入行业层面相关专家智库进行指导和评估提供资金,及时为园区和企业开展碳数据管理方面的培训针对核证能力,制定培训计划,筛选第三方核证机构,或建立监管机构30附件1:园区碳数据补充调查表附件1-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统计表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本年度累计上年度累计甲乙21热力太阳能供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详细名称:百万千焦生物质能供热百万千焦地热能供热百万千焦其他能源供热百万千焦电力水电水电设备容量万千瓦水电发电量万千瓦时水电上网电量万千瓦时水电利用小时小时陆上风电小时海上风电小时光伏发电风电 风电设备容量万千瓦陆上风电万千瓦海上风电万千瓦 光伏发电设备容量万千瓦集中电站万千瓦分布式万千瓦风电发电量万千瓦时陆上风电万千瓦时光伏发电量万千瓦时集中电站万千瓦时海上风电万千瓦时风电利用小时小时31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电量集中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小时集中电站 分布式光热发电光热发电容量万千瓦光热发电量万千瓦时万千瓦时光热上网电量小时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万千瓦时光热发电利用小时 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万千瓦万千瓦万千瓦万千瓦 其他生物质发电上网电量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万千瓦时沼气发电万千瓦时其他万千瓦时其他万千瓦时万千瓦时万千瓦时万千瓦时万千瓦时万千瓦时万千瓦时万千瓦时生物质发电量小时小时小时生物质发电利用小时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 垃圾焚烧发电小时小时沼气发电小时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本年度累计上年度累计32说明:1.统计范围:园区内全部水电厂、风电场、光伏发电项目、光热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等。2.报送单位: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企业。3.本表为年报,报送时间为次年3月10日前。地热能发电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地热能发电量其他电力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万千瓦万千瓦时万千瓦时报出日期:填表人: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本年度累计上年度累计 其他小时33说明:1.统计范围: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以及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2.本表为年报,报送时间为次年3月10日前。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填表人:附件1-2 绿电/绿证购买统计表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本年度累计上年度累计甲乙21绿证国内绿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详细名称:张国际绿证张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RECs)张 Guarantees of Origins(GO)张张张张张 I-RECAPX TIGRsNorth American Renewables Registry(NAR)Tradable Instrument for Global Renewables(Tigrs)绿电绿色电力消费凭证消纳电量万千瓦时34说明:1.统计范围: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2.本表为年报,报送时间为次年3月10日前。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填表人:附件1-3 工业生产过程含碳原料、辅料、材料及调出物统计表类型名称数量(t)本年度累计上年度累计含碳原料、辅料、材料投入含碳调出物产出数量(t)本年度累计上年度累计名称甲乙丙4231水泥生产生石灰生产钢铁生产电石生产石灰石煅烧白云石煅烧氧化铝生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详细名称:35附件1-4 非工业重点耗能单位能源消耗统计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详细名称:说明:1.统计范围: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2.本表为年报,报送时间为次年3月10日前。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填表人:能源名称计量单位本年度累计上年度累计甲乙21无烟煤原煤吨吨一般烟煤吨焦炭吨燃料油柴油吨吨液化石油气吨吨吨吨热力百万千焦电力万千瓦时焦炉煤气万立方米万立方米万立方米万立方米 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汽油煤油碳数据:用于量化CO 排放、移除、抵消的基础数据。碳移除:指从大气中移除CO 并长期储存在地质、陆地或海洋库里或产品中的人为活动。它包括现有或潜在的人为增强生物或地球化学的汇或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但不包括那些不是直接由人类活动带来的自然的CO 吸收。碳抵消:一些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区域积极减排的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市场机制从边界外其他地区获得碳信用,称为碳抵消。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主要指企业用于动力或热力供应的化石燃料在氧化燃料过程中产生的CO 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主要指生产过程中除燃料燃烧之外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产生的CO 排放,如含碳原料、辅料、材料在用作生产原料、助熔剂、脱硫剂或其他用途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CO 排放。购入的电力、热力排放:指消费的购入电力和热力所对应的电力、热力生产环节产生的CO 排放。输出的电力、热力排放:指输出的电力和热力所对应的电力、热力生产环节产生的CO 排放。活动数据:导致CO 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例如各种化石燃料消耗量、购入使用电量等。排放因子: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CO 排放系数,例如每单位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 排放量、每单位调入使用电量所对应的CO 排放量等。低位发热量: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低位热值。碳氧化率:燃料中的碳在燃烧过程中被完全氧化的百分比。36附件2:专有名词解释222222222222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GREEN PARTNERSHIP OF INDUSTRIAL PARKSRESEARCH ON CARBON DATA MANAGEMENTSYSTEM IN INDUSTRIAL PARKS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11 4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2023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手册(72页).pdf

    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手册 奔腾千里 润泽万物目录CONTENTS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 加速器一:能源低碳、韧性和包容性转型 加速器二:构建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协同安全保障体系 加速器三:加强黄河流域的应对气候风险能力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碳达峰与碳中和碳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流域综合治理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新型电力系统气候韧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气候智慧型农业(CSA)环境、社会、治理(ESG)Part 1 Part 20321引言010406061319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A 科学研究进展 中国实现碳中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能源低碳转型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 极端天气对电力系统的挑战与韧性提升 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赋能环境健康 陕西省能源低碳转型守护水资源、水体洁净目标B 地方实践案例 山西省:能源转型就业问题及政策分析 宁夏贺兰:高效管理农业用水,实现协同治理 山东明水:老牌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探索 山西芮城:能源转型探索兼顾包容性与韧性 山西柳林:突破技术壁垒迎甲烷治理投资新机遇 北京房山:废弃矿井生态修复重焕生机 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标准先行打造“美丽”园区 山东青岛:低碳被动房设计增强建筑气候适应能力 河南鹤壁:行业低碳转型和清洁低碳采暖保障空气清新 山东济南: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提高土壤肥力C 他山之石 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水系统低碳转型研究 吉尔吉斯斯坦可持续土地管理助力增强生态碳汇及其协同效应 欧盟整合共享平台鼓励多方参与保障政策实施 莱茵河上游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政策制定及实施助力多目标协同Part 34142424445474950505153555657596061626464656667引言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第二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27)上,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该报告反映了自2020年提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来,中国落实此目标的进展,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巴黎协定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全球长期目标,即要把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幅度较工业化以前的水平控制在2C之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以内而努力。为了遏制全球升温,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全球温室气体73%的排放量源于能源消耗,而化石能源是其中的主要形式。以实现“双碳”目标为目的,低碳转型离不开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的转型。由于经济体量大、能源强度高、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温室气体排放居世界首位的特性,中国的减排之路任重而道远。能源转型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而只有具备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特点的能源转型,才能保证其可持续性,从而给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帮助中国稳步实现气候目标。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也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中都具有关键的战略地位。因此,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依托于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战略地位,其绿色低碳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三个低碳转型加速器的作用:1.扎实推进能源低碳、韧性和包容性转型,为产业升级、转移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2.加强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的协同管理,把握资源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和气候治理的整01体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3.利用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协同生态系统的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增汇等多重效益,加强流域内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挖掘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多赢。此手册是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特别准备的,给关注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者、学者、智库等群体和公众提供参考。2035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之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包容性发展022035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之加速低碳转型,赋能2035美丽中国2035美丽黄河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纽带关系协同管理1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031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对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来说,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绿色低碳发展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黄河九省区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4.6%,其中山东、内蒙古、山西和河南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宁夏、内 蒙 古、山 西、甘 肃 和 青 海 万 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名列前十,是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整体来看,黄河流域的低碳发展水平不高,其面临的绿色低碳发展的压力较大。针对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转型需要高强度的电能替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效提升。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达峰和尽早的深度减排,将有效降低中长期路径中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代价和难度。从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黄河九省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04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数据来源: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赋形势和经济发展程度,这决定了各省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黄河流域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不仅是能源系统的变革,也是一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总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是推进“双碳”战略的关键,也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人口变化、经济增长、农业发展、城镇化等社会经济活动推动着人类对水、能源和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流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冲突和威胁。黄河流域的低碳转型,不是单独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独立转型的问题,而是需要具备国家战略和流域整体的统筹思想。在进行流域整体转型和综合治理的同时,解决“九龙治水”的矛盾,推动多政策、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样才能更早地实现流域的成功转型。实施黄河流域低碳转型,需结合水资源管理、能源转型、农业保障、05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生态保护等多方因素,因而增加了流域综合治理的难度,给管理者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尤其是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人员安置、经济波动等严峻问题。这不仅是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方面,还需要更多关联部门之间相互联动,才能最大化地将转型进程推动下去。2023年,中国正式从疫情中复苏,这将给黄河流域的低碳转型注入新的动力。研究机构和智库等决策支撑部门应加强指标统计、监测和评估的相关研究,为美丽黄河指标体系建设与评估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政策决策部门应规范指标数据统计口径和标准,并促进共享数据及相关平台的建设,分地区实施评估体系,为动态监测美丽中国建设程度提供可及的数据。依托可靠丰富的数据和因地制宜的评估体系,政府决策部门应深入了解各地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挑战及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措施,从而高效实现2035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此外,鼓励企业及行业制定融入美丽中国指标的标准并进行试点工作,借鉴各方经验完善地区乃至国家层面的美丽中国建设体系及相关工作,自下而上地推进2035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06复杂的相互关系。虽然在“双碳”目标下存在诸多能源的低碳转型路径相关的研究,但转型过程中对韧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这些方面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如果能源系统在转型过程中以低碳为单一目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能源系统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能源的低碳转型、韧性、包容能源低碳、韧性和包容性转型加速器一:在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的未来政府工作重点中,专门强调了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表示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手段,推动流域绿色转型,促进环境污染防治。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推进能源行业的清洁高效利用和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目标。黄河作为能源密集型流域,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并推动低碳转型也是该流域开展未来工作的重心。CEMF团队基于既往的研究经验,总结并提出了推动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三个重要加速器,具体如下:标,就可能会忽视其韧性发展,导致短期和长期的能源安全都受到威胁。对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来说,低碳转型的过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能源低碳转型没有兼顾包容性发展,就可能引起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部不平衡,不利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能源转型具备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的特点,才能助力中国稳步实现“双碳”目标,给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为2035年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坚实保障。CEMF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力,我国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深度减排情景下可实现“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中和”的目标,并在2035年实现碳排放相对政策情景峰值减半的目标。首先,电力部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先领域,其主要减排措施包括优化电源结构、提高发电效率、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CCUS技术等。其次,工业部门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主要依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升电气化水平、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来实现低碳转型。虽然交通和建筑部门减排潜力相对较小,但科学合理的转型措施将大幅提升社会生活水平,降低环境污染。交通部门需重点优化运输结构、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电气化和替代燃料的发展;建筑部门则可以通过优化用能结构、推进建筑节能、合理建筑规划、“光储直柔”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举措,来加快城乡建设的绿色低碳转型。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07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路线图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型韧性发展的关键。在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传统火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多元化的电源供应结构,并且应用集中式、分布式、移动式等综合电源的供应模式和储能技术,这些都可以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08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过程中加强能源系统韧性的策略12低碳转型需要能源系统及相关产业在短期内实现变革性的转型,而如此快速的改变可能会给能源系统的韧性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气候变化、政策改变、技术革新等因素都会加剧能源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此,推动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需要:系统性地构建转型框架,全面加强能源系统在面临风险的准备期、感知期、应对期和恢复期内的韧性,提升能源系统上下游各个环节及其他相关行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是实现能源转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09韧性能源系统蓝图(以电力系统为例)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协同支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与加强韧性的主要措施310发挥减排措施来增强低碳和韧性发展的协同效益。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部分减排措施也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分割性和适应性来推动其韧性发展。同时,能源系统韧性的提高将有助于低碳转型的可持续发展。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伴随着整个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能源产业的萎缩、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增长,能源转型不可避免地对行业内和行业外不同的治理主体和利益相关方产生影响,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企业、从业人员和广大人群。在转型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受到的影响在类型、程度和范围上都不尽相同。能源低碳转型需要兼顾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层次的差异性、行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社会个体和群体受影响程度的差异性,才能合理分担能源转型带来的成本,而且合理分配因能源转型产生的收益,践行包容性发展,实现共赢。能源转型对区域、行业和人群的影响能源转型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政策支持区域 行业和长期的效果兼顾政策机制短期鼓励多方参与的分配公平公正确保成本和收益示范先行科学决策11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实现能源系统低碳、韧性、包容性协同发展的关键措施在能源转型中,实现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是新形势下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为了实现转型路径的最优化,能源转型的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公众等需要充分理解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广泛参与到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来。区域 行业和长期的效果兼顾政策机制短期鼓励多方参与的分配公平公正确保成本和收益示范先行科学决策12步,可能激发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开采利用、污水处理、粮食生产和化肥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将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可以为黄河流域的碳减排提供巨大的潜力。因此,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协同管理,将有利于构建更具韧性的水资源系统、能源体系、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为黄河流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纽带关系协同管理报告整理了关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重要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由不同的部门制定,每个政策文件与纽带关系也各有差别。此报告指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各系统政策目标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对实现各系统间目标有较大的增效基础。而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各系统政策目标之间有着权衡之处,这指明了各系统政策目标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方向。其中,权衡之处多体现在能源系统和其他三个系统之间,这些关系的处理是黄河流域在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纽带关系优化的重点和难点。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基地。具体来看,黄河流域贡献了中国1/4的总GDP,并以全国1/5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63%的一次能源产量,同时还为中国35%的粮食产量和32%的肉类产量提供保障。但是,黄河流域的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等问题表现突出,而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能源和粮食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管理面临着新的契机和要求,而加强纽带关系的协同管理将有效助力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黄河流域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将面临更多的危机。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过程,将给减轻水资源压力带来机遇。然而,新能源发展的用地需求、农业用地的保障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目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在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技术进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WEFE构建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协同安全保障体系加速器二:13WEFE水资源不仅是纽带关系中的灵魂,也是黄河流域最突出的矛盾。黄河流域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推进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这非常有利于水系统的碳减排。一方面,在现有水系统的政策目标中,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供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推动水系统的碳减排。另一方面,增加非常规的水源利用可能会导致水系统用能增加,加大水系统低碳转型的难度。因此,我们需要额外关注水资源和能源的纽带关系,大力发展低碳水处理技术,降低水资源从开采到用水过程中的碳排放,全面推进水系统的低碳转型。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14WEFE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是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黄河流域化石能源的退出和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能源产业对水资源的依赖,减轻对水环境的破坏;同时,应慎重考虑新能源的开发选址,加强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通过统筹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和粮食系统的国土空间规划,缓和用地矛盾。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WEFE15WEFEWEFE由于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现粮食系统有粮食系统政策目标的重心是保障粮食安全,而与粮食系统低碳化发展最为相关的仅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强农业固碳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这两个政策目标与其他系统之间均为协同关系。其中,粮食系统的低碳转型政策与水系统间的双向协同性最强,生态系统其次,而与能源系统之间仅为单向协同关系。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水系统和生态系统政策目标的协同作用,建立韧性的粮食系统,推进粮食系统的低碳转型,将为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开拓新的空间。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16WEFE在其他系统努力实现低碳转型的同时,生态系统通过固碳减少净碳排放的能力也被逐渐发掘和认可。在黄河流域,生态碳汇可以协同水和粮食系统吸收并储存碳,为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生态碳汇与水系统的系统政策目标之间互相加强的正向影响出现较多,这体现了两大系统之间政策目标的和谐与协同的特点。生态碳汇与粮食系统中的政策目标可以同时服务于彼此,而两大系统间唯一需要权衡的地方在于用地可能会相互挤占。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17WEFE加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的协同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重要的着力点来加强政策引导,细分指标与落实情况,助推协同管理进程:协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加快低碳转型。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以水定产”和“水污染防治”,推动能源系统的节水与清洁转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的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的协同发展;重视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过程的节能减排等措施。通过以上政策的引导,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防治。协同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低碳转型和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安全和气候减缓与适应等多目标的协同;提升尾矿的综合利用率,推进废弃矿井的生态修复;同时,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有效发挥其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协同作用。通过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水-能-粮-生态纽带关系的统筹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提升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全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注重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致性,保证上下层规划的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与地方规划方案的落实;在新能源产业用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矛盾上,要加强对未利用地和闲置屋顶等复合空间的使用。此外,还需要加强意识形态、体制机制、金融支持和监督管理方面的建设:在问题定义、专业意识形态、兴趣和方法这些方面逐渐趋同,形成传达“大局”和识别跨领域问题的能力。通过完善流域管理体系、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河长制组织体系,推动更细致的目标分解与部门协同。通过政府引导,倡导民间企业积极参与,探索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为低碳转型的项目提供资金和金融支持。加强配套管理体系与监督措施。这里包括: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加大监测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搭建黄河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统一集中展示、调度指挥与决策支持的平台,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与应用。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18响最广、发生频率最高的重点区域之一,中国的气候灾害风险一直高于全球大多数的国家。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个人,都需要对可能发生的气候风险具有一定的预防能力。因此,需要优先考虑敏感区域和脆弱群体。基于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它属于易受气候风险影响的流域,黄河上游的气候脆弱性明显大于下游,增湿变暖和环境变迁对下游的气候极易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而言,黄河流域属于气候灾害的高发地区,所以也是需要适应气候变化,构建抗风险能力的热点区域。2022年底,中国气象局与沿黄河九省区政府联合印发了“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规划。其中,此规划特别强调了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流域生态环境改善,这也为黄河流域整体上进行气候适应性的改造做好了准备。同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指出,要兼顾气候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构建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区域格局以适应气候变化。其中,此战略提到了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区域层面应该做的准备工作,这也为黄河流域的抗气候风险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方向。其中包括三个重点: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减缓气候变化的发生,同时也要增加抗风险的能力,以降低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于2022年发布公报称过去八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同时发出警告,气候变化正在使北极地区变得更暖、更潮湿,并且产生了更多风暴,随之带来的影响愈发恶劣。尤其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影响了全球多地的温度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使得气候灾害事件更加极端和频发。巴西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台风“鲇鱼”和“尼格”重创菲律宾、洪灾致巴基斯坦三分之一国土被淹、“史诗级寒潮”袭击美国等气候灾害事件都在不停地冲击全球,使受灾地区的经济水平、公民生命安全和个人利益均遭遇严重的损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也同样承受着气候灾害的升级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遭遇强降水、1961年以来持续长达79天的最强高温、秋季寒潮频袭影响农牧业生产等,对中国经济持续性和人民福祉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作为世界上极端天气事件最多、影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19加强黄河流域的应对气候风险能力加速器三:Part 1 低碳转型促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重要加速器要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具体包括:对气候变化的观测网络、预测预警、影响和风险评估的全方位体系的建设和强化工作,以及在防灾减灾上的准备工作。针对黄河流域的具体情况,也应增加对水文和气象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并重点关注暴雨、洪水、干旱、凌汛等防灾和响应工作。要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对于黄河流域,重点是要针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应更专注在流域水资源、农业、林地、草场、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建设。要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对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方面进行布局与规划,以行业为主体,构建更加富有韧性的气候适应能力。对黄河流域来说,应重点加强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城市与人居环境的气候风险能力。构建黄河流域的气候风险能力,不仅在于气候适应本身,而是要通过加强流域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气候减缓的协同效应。气候适应与气候减缓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协同效应也能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IPCC报告中也指出,提高能源安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毁林,都能够给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带来显著的效益,并能以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的方式实施。造林和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可以帮助恢复已退化的土地,管理水径流和保留土壤中的碳,将有益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具气候韧性的黄河流域,也是推动其低碳转型的加速器之一。这不仅需要有统一的规划与部署,也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扶持。政府的组织实施可以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财政和金融工具的支持,能引导更多的观望者成为开拓者,再加上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经验,让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道路更加畅通与高效。123202 2Part 2 重要概念(SDG)可持续发展目标212 2 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旨在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福祉和未来。2015年,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了17项目标,以此作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组成部分。同时,该议程为世界各国在15年内实现17项目标指明了方向。其中,目标13要求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实际上,气候变化对其他各项目标的实现都会造成影响。换言之,如果不认真应对气候变化,2030年议程就不可能实现。(SDG)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可持续发展目标Part 2 重要概念22温室气体气候变化23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极端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气候极端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的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加明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定义的气候变化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的气候变化是指:基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动。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中,提到了对气候变化减缓具有主要贡献的研究结论,其中包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2C温升和限制1.5C温升的减缓路径;重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的减排潜力;协同气候减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强化对气候减缓的融资、技术和创新。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容乐观,并呼吁通过韧性发展以实现气候目标,尤其是推动粮食、电力、交通、工业、建筑和土地使用等高排放行业上的减排行动。气候变化Part 2 重要概念(图源:IPCC AR6 综合报告)温室气体就是指大气中促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由于太阳辐射被地球反射,会穿过大气层离开地球,但温室气体会阻挡地球反射,并导致气温的上升。京都协定书中规定要被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甲烷(CH)、氧化亚氮(N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在这些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约占气候变暖效应的66%,其产生主要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生产。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停留约十年。甲烷约占长效温室气体变暖效应的16%。大约60%的甲烷来自人为来源(如反刍动物、水稻农业、化石燃料开采、垃圾填埋场和生物质燃烧等)。氧化亚氮既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排放到大气的NO中,约40%来自人为来源,包括海洋、土壤、生物质燃烧、化肥使用和各种工业过程。氢氟碳化物,曾广泛用于冰箱、空调的制冷剂和绝缘泡沫生产的氯氟烃(CFCs)。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确定要逐步淘汰氯氟烃和其他耗臭氧物质的使用。这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可采取一些行动,来减少臭氧层的未来耗损,进而减少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全氟化碳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品,是人工合成产生的卤烃,只包含碳和氟原子,具有极端稳定性、不可燃性、低毒性、不消耗臭氧、全球增暖潜势较高等特点。六氟化硫是破坏力最大的温室气体,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物质,具有相当稳定的化学性质。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灭弧性,因而在电气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不易被分解,在大气中生命周期相当长,所以长期累积会导致其温室效应巨大。而电力电气行业仍在大幅提升和扩充对六氟化硫设备的使用。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气候变化24Part 2 重要概念碳汇碳达峰与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已经进入下降通道。目前,中国的碳排放虽然较2000-2010年处于快速增长期时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趋势,尚未达峰。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碳中和的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狭义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以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二氧化碳,碳中和与净零碳排放的概念基本可以通用。但是对于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而言,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就排放源进行具体的分析。碳达峰与碳中和Part 2 重要概念25(图源:IPCC AR6 综合报告)碳汇碳达峰与碳中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这个概念一般用来描述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人为措施,吸收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能力,也包括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和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有所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和再造林的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碳汇具有独特的优势。根据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来看,全球森林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77%,森林土壤的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39%。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工业碳捕捉减排,森林碳汇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兼具其他生态效益等显著特点,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的手段之一。然而,仅仅追求森林覆盖率并非是森林碳汇的初衷。在实施造林和营林有关的碳汇项目时,应避免以“碳汇”为单一目标,需综合考量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效益。碳汇Part 2 重要概念26(图源: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它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由于化石能源属于不清洁的能源形式,且有着加剧气候变化的作用,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摆脱对化石能源的结构性依赖,同时中国也在推动此进程。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水电、风力,核电占比相对较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区,与黄河的河套地区基本重叠。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具体来看,中国在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积极推广城镇和农村的屋顶光伏,鼓励发展乡村分散式风电。其次,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有序推进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此外,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发展氢能源。化石能源Part 2 重要概念27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来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由此,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发展。国际能源署界定的可再生能源是指“从持续不断地补充的自然过程中得到的能量来源”。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谨来说,是人类有生之年都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目前在使用的有限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法中界定的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值得注意的是,清洁能源不一定是可再生能源。例如,核能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碳排放,是清洁能源,但不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Part 2 重要概念2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清洁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而广义的清洁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矿产资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中,将“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视为清洁能源的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底,中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升至25.5%,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2023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清洁能源Part 2 重要概念29(图源:Corporate Knight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清洁能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又称“地球峰会”)上开放签署的。公约旨在减少温室气体,以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威胁和干扰。公约于1994年生效,目前有197个缔约方(196个国家以及欧盟)。自1995年以来,缔约方每年会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即缔约方大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就是其简称。2022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所以简称COP27。COP27会议于2022年11月6至18日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举办,会议力求推动各国继续团结一致,为人类和地球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的目标而奋斗。COP27会议通过并公布的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重申了国际合作对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承认了气候变化加剧了全球能源和粮食危机,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会议还指出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和不确定性对能源、粮食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全球从新冠疫情大流行中逐渐恢复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强调这不应被用作降低气候行动优先级的借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Part 2 重要概念30(图源:UNFCCC/Egypt)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至10月15日在中国昆明举行,第二阶段会议于2022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2021年10月13日下午,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会议的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它是一个政治性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宣言承诺要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核心成果有:1.“3030”目标: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2.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落地的途径;3.设立“框架”基金,到2030年,每年调动至少2000亿美元的资金,以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4.基于权力的保护方式,全社会的广泛参与;5.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3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Part 2 重要概念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IPCC的全称是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指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评估机构。IPCC提供定期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气候变化影响和未来风险,以及适应和缓解的备选方案。它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创建,其目标是为各级政府提供可用于制定气候政策的科学信息。IPCC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能客观和完整地评估与反映各种观点和专业知识。目前,IPCC有195个成员,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人在为IPCC的工作做出贡献。32(图源: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Part 2 重要概念流域综合治理水 能源 粮食 生态纽带关系33流域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是促进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流域综合治理应以河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行政、经济、自然等手段,充分发挥流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作用,合理规划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生产,协同流域内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流域自然生态的影响。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针。其次要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最后,要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包括综合分析诊断、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以获取综合效益。流域整体发展的不一致性是流域综合治理的难点。例如黄河、长江等流域,具有流域面积大、涉及人口多、上下游经济程度不一、地理气候差异性较大等特征。流域的综合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流域上、中、下游的不同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情况,明确发展目标及治理重点,并协调上、中、下游之间的水资源关系,进行流域统筹规划与管理,促进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未来政府工作重点中,专门提到了绿色转型的目标,强调要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的手段,推动诸如黄河流域这种能源密集型流域的低碳发展。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对流域综合治理方式的认可,也确立了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从而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Part 2 重要概念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流域综合治理水 能源 粮食 生态纽带关系34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水-能源-粮食”的纽带关系框架下,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提出了“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ater-Energy-Food-Ecology(WEFE)纽带关系的研究方法。纽带关系研究是一种整合不同领域自然资源和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方法,其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紧密且不可分割,对某一个领域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会影响其他几个领域。WEFE纽带关系的多目标协同治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包括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2(零饥饿)、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15(陆地生物)。由于其协同多目标的特点,WEFE纽带关系能有效适用于流域治理。同时,纽带关系还可用于评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和潜在的协同作用,以此来指导决策的制定过程。因此,在纽带关系的研究方法提出后,WEFE纽带关系作为流域治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图源:联合国粮农组织)Part 2 重要概念气候韧性新型电力系统35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是引领电力系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技术前提。它以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为主,骨干电源和分布电源相结合。基于主干电网、局域网和微网相结合的途径,构建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特点,还具有源、网、荷、储协同发展,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等优势。它能灵活预测用电端的需求并有效节约电网耗能,同时能对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进行适应性调整,保障在极端情况下的电力供给和电网安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重大。在可再生能源能足够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之前,现有的能源机构如何进行调整与优化,也是目前讨论的重点。为应对极端气候导致的突发电力供需矛盾,煤炭的兜底作用尚存在讨论空间。但若以长期发展为目标,分布式光伏、光储直柔等创新理念和高新技术才是讨论的方向。新型电力系统Part 2 重要概念气候韧性36新型电力系统气候韧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和重发的大背景下,气候韧性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首先,提升气候韧性,要强化气象灾害防范和风险管理。其次,加强韧性,需要提高社会综合系统的适应性。适应,指的是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从而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社会需要通过多方面建设来构建气候韧性,使社会中的人、建筑、开放空间等做好准备,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气候韧性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布局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以基础设施为例,从自然法则和有机体自适应的理念出发,实施基于回归自然和生物导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有利于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另外,结合社区导向和公平导向的创新治理理念,形成城市热管理的系统方法和策略。(图源:联合国粮农组织)Part 2 重要概念37NBS(Nature Based Solutio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指的是对生态系统加以保护和修复,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使其能够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这有益于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为了实现巴黎协定气候变化目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全球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低碳化、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和建立气候适应性社会的重要补充。举例来说,大规模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提供保护而免受强降雨的影响。恢复红树林提供了有效且廉价的天然屏障,能抵御沿海洪水,防止海岸线遭受侵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图源:Matt Orley)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Part 2 重要概念38NCS(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减缓气候变化,同时利用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帮助人类和野生生物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这里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农田、旱地、湿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NCS在贡献碳排潜力的同时,还可以带来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同效益。但目前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多方的进一步投资达到规模化的发展,尤其是私营部门的企业和投资者,在未来应加强其在NCS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图源:Nature United)(NCS)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Part 2 重要概念39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过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框架,其中包括灌溉水资源管理、土壤管理、能源管理等。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减少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农业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农业生产活动同时也影响着气候和环境。在推动实现减排承诺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农业领域有很大的贡献潜力。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绿色农业技术的投入、研发和推广,推进全产业链绿色转型,不断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可以看出,农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在不断提升,农业减排与污染防治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气候智慧型农业(CSA)(图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社会治理ESG气候智慧型农业CSAPart 2 重要概念40ESG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及治理(Governance),由联合国最先提出,被投资者规避风险和商业向善的理念所驱动,逐渐在全球得到普及。不同于传统上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它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全球大型公司及上市企业,每年都会发布企业ESG报告,以此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研究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越好,企业价值越高。对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另外,对非国有企业、所处制度环境较好和信息传递效率较高的企业而言,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则更为明显。治理社会环境环境、社会、治理(ESG)环境社会治理ESG气候智慧型农业CSAPart 2 重要概念A A A A A A A3 3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41A A A A A A A A A A A3 3A因此如何合理兼顾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成为了中国目前关注的重点。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以2020年为基准年,2060年为目标年,应用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的减排与经济影响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实现碳中和的政策组合情景下,中国2030、2035和2060年的GDP相较于基准情景累计负面影响分别在0.11%、0.96%和3.0%以内,相当于从2020年到2060年,中国的平均GDP增速从基准情景的每年3.55%下降到3.46%以内,整体经济损失较小。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减碳的同时,其产业链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部分抵消其他政策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组合政策中,可再生能源政策实施强度的提升可以减缓整体的经济损失。具体而言,在2050-2060年间,低强度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高强度的能效政策组合情景的年均单位减排GDP损中国实现碳中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针对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转型需要高强度的电能替代政策,同时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效提升和碳市场政策至少要有两种政策维持在较高强度。在高强度政策组合情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并不矛盾,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可以实现减碳和人均GDP增长的有效协同。整体上,实现碳中和的经济代价呈现前期波动小,后期波动大的趋势。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达峰和尽早的深度减排将降低实现中长期碳中和目标的代价和难度。在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后,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仍需完成“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和对2035年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科学研究进展42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并且在2035年实现人均收入翻倍。研究结果表明,在碳中和路径下,到2025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4万美元,可以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2035年,中国人均GDP约为2.1万美元,可以实现相比于2020年(1.0万美元)人均GDP翻番的目标;206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约4.5万美元水平。失为0.08个百分点,高强度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低强度的能效政策组合情景的年均单位减排GDP损失为0.02个百分点,前者导致的损失约是后者的4倍。总体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代价处于可控范围。同时,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与碳中和目标可以协同实现。中国在2035“美丽中国”中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指出中国需要在“十43科学研究进展A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来源:刘宇【中国科学院】)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同样存在巨大差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本身减排潜力相对较小,且对外调能源依赖性强,受到的经济冲击普遍较弱。即使部分地区的经济在政策实施初期受到负影响,也因其恢复力较强,可较早适应并消化,实现经济的回弹。然而,化石能源依赖性较强且不具备充足可再生能源的地区受到的政策冲击普遍较大,导致区域经济失衡状况加剧。因此,如何平衡各区域能源转型的成本和利益,是实现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的关键之一。能源低碳转型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的研究显示,在不同碳价和电力投资政策情景下,经济发达且普遍依靠外调能源的省份减排潜力较小,而且其经济所受的影响较小;化石能源依赖性强和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普遍减排潜力较大,但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强且不具备充沛的可再生资源的地区推进减排的经济代价较大。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不同碳中和路径下,省份和地区减排潜力与经济影响的差异性。在通过不同强度碳价政策和电力投资政策促进能源转型的 情 景 下,政 策 力 度 越大,减排效果越显著,但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此研究模拟的几个政策情景下,黄河流域九省总体上具备较高的减排潜力,且减排贡献程度最高的省份大多对于化石能源依赖性强且能源系统效率较低,或者是拥有较好的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具备丰厚的开发潜力。碳中和路径下,不同44科学研究进展A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2020到2060年碳中和政策情景下各地区累计GDP变化率(来源:段宏波【中国科学院大学】)45端天气的影响,周边地区已出现较大的供电缺口。为了应对高峰期电网负荷过大和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相关地区已经采取工业用户停产以及有序限电等措施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如果无法缓解供电压力,有关部门将对辖区内的居民用户实行有序限电。四川电力供应的短缺牵动了整个长江流域,包括川渝地区,乃至武汉和上海的用电情况。武汉的长江灯光秀关机,上海外滩也暂停照明,整个南方地区陆续进入省电模式。在极端天气情景下,为保障电力系统的韧性和低碳转型,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期,中国需要保留足够的煤电起到调峰调频的作用,并建设大规模输电系统支撑跨地区的电力输送,同时在各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从极端天气事件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影响角度,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分析了电力系统韧性转型的途径。研究显示,极端天气增加了电力系统对于灵活性电源的需求,以保障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有足够的稳定电源来补足电力缺口。而在储能技术未能大规模应用之前,火电作为极端天气对电力系统的挑战与韧性提升尽管目前中国发电设施的总体产能过剩,但是局部地区仍然暴露出严重的电力供需矛盾。例如,受干旱和无风等极端天气因素制约,水电和风电出力不足,2021全年共有十余个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紧缺问题。2022年夏天,南方地区也普遍受长期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的影响,面临电力短缺的困境。2022年8月中旬,长江流域内的省份和地区出现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长江多处水位创历史新低,已达到轻度以上干旱标准,预测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夏季本应是长江的汛期,却因持续高温和降雨量的异常减少,导致了“汛期反枯”的现象。这一时期,长江流域降水量与同期相比减少60%以上,水体面积大幅度减小,一些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大型水库已经开始放水以减少干旱带来的灾害。持续性极端高温导致南方省市用电需求上涨,但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水力发电出力不足,已有多个省市为此陆续出台了限电政策。四川作为中国“西电东输”的第一大省,80%的电力供应来自水电,却在长江的汛期因水资源短缺而开始限电。四川达州电力集团表示,受极科学研究进展A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46科学研究进展A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调电力,而中国西部、晋蒙西以及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将形成三大能源生产中心。实现中国韧性电力低碳转型需要在2035年左右基本完成跨区传输体系的构建,形成西部、晋蒙西和东北地区为华东、华北、华中和广东提供电力的主要布局。兜底保障的角色仍旧不可或缺。在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中,可靠的大规模跨区输电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格局逐渐稳定,华东、华北、华中、广东将形成四大能源消费中心。但这些地区发电资源短缺,需要大量的外极端天气情景下2035年电力系统输配电格局(来源:朱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赋能环境健康 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在不同情景中,尽管改进末端控制措施的贡献不容忽视,但由于化石燃料的逐步淘汰,到2060年发电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将接近为零,而其他行业仍然存在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差异。在2035年前,两种碳中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没有差异,碳中和路径都将极大地促进空气质量的提升。但通过比较发现,在2060年最严格末端控制措施下,两种情景的全国人口加权平均PM浓度分别为6.10和 9.57g/m。在RE-LED情景中,几乎所有省份都可以达到2005年世卫组织10g/m的指导标准,但在NET-LED情景中仅有不到2/3的省份可以达到。因此,在相同的末端控制措施下,走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碳中和路径更有利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与参考情景相比,2060年人均预期寿命增加0.88(NET-MFR中最低估计值)到2.80年(RE-CLE中最高估计值),这几乎相当于中国过去预期寿命增长的5-10年(2005-15年或2010-15年)。从NET-LED转向RE-LED路径(0.471.19年)的公共卫生收益甚至大 于 从 N D C 情 景 到 碳 中 和 情 景(0.440.85年)。综上,此研究再电力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也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而且会对环境和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并提升空气质量,进而支撑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不同路径的研究和分析,电力系统要实现NDC目标(CO排放强度到2030年需要比2010年的排放量低约40%)跟基准情景相比,截止2 0 3 0年,除 西 北 部 外 其 他 区 域 的SO将减少18-89%,NO 将减少2878%。同时,全国人口加权平均PM浓度约下降50%。在仅考虑电力系统减排的情况下,全国就已经有83%的区域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过渡阶段III目标(35g/m),并且避免19962例过早死亡,这将极大地提升空气质量并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碳中和目标下,存在两种具有相同排放轨迹但不同技术路径的实现方式,一种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RE-LED),另一种是以负排放技术为主导(NET-LED)。由于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能源低碳转型,这将使中国的空气污47科学研究进展A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x48科学研究进展A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护航,对于美丽中国目标的达成具有深远意义。次表明了选择适当的碳减排途径的重要性。在减排的同时,能够促进空气清新目标的实现,并为公共健康保驾(来源:蔡闻佳,张诗卉等【清华大学】)2030年和2050年NDC情景相较于基准情景的PM浓度变化量。从水体富营养化、酸化和淡水生态毒性这三大水环境影响潜值的评价结果也能看出,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有利于改善水环境。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例如,在电力行业中,风力和光伏发电在燃料的提取、加工和运输、发电厂的运营、发电厂的建造和退役以及废物管理等全生命周期阶段的水环境影响潜值显著小于火力发电,它们的单位发电酸化潜值仅为煤电的3.9%和8.8%,单位发电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仅为煤电的2.5%和6.6%。综上所述,相比于火力发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在发电厂运营阶段和全生命周期阶段对降低水环境的影响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对这两种发电方式的大规模应用将带来较好的节能减排和节水降污的协同效益。因此,陕西省能源行业应充分利用本地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积极探索使用新能源或者采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从源头对行业用水与污染排放进行控制,降低行业废水酸化、水体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等环境影响潜值,从而减轻对水量和水环境的负面影响。陕西省能源低碳转型守护水资源、水体洁净目标陕西省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95.3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总储藏量为1438.46万千瓦。其中,黄河流域在陕西省境内流域面积133,301平方千米(占陕西省 总 面 积 的6 5%),分 布 着 全 省85%以上的工业和76%的人口;境内渭河、延河和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其中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陕西省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输出大省。同时,其能源消费结构偏重,2020年陕西省煤炭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为75%。根据陕西省能源-水资源综合评估模型的研究显示,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经济社会发展仍将离不开煤炭。根据研究来看,在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的情景中,能源行业节水降污的协同效益最大。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情景中,陕西省能源行业拥有更低的取水量需求和更高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另外,能源行业的低碳减排技术对其降低水量有显著的协同效果,能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从水体污染物去除的角度来看,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有利于减少磷、总氮和氨氮的排放科学研究进展A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49B B BB(来源:刘影影,张蓝天,陈莎,麦兴宇【北京工业大学】)50B B B B B B B B B B BB地方实践案例养、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多种分流安置方式,在坚持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突出了政府部门的帮扶作用。除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和省配合奖补资金外,山西还将从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22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内部转岗安置、对外转移就业和职工创业就业等。2016年,山西的煤炭钢铁去产能共涉及25座煤矿和1户钢铁企业,共需要安置职工31,662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山西已安置职工31,586人,安置率99.76%。能源转型带来的就业问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度推进,就业问题的波及面将扩大,复杂度也将提高。制定相关的补偿、保护、扶持和发展的政策机制,并更加全面、细致和长效地落实落地,对解决就业问题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山西在实现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这条道路上仍任重道远。山西省:能源转型就业问题及政策分析根据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对山西省能源转型的路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在2017年至2035年内,山西省将由于能源转型导致全社会就业人数缩减近10%,造成30.5万劳动力就业的净挤出。未来山西省劳动力数量下降和跨区域转移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将达15万人,但这仍难以弥补原煤炭和电力行业的就业缺口。此外,新兴的第三产业可以吸纳部分失业人口,部分劳动力将加速向东、南等其他区域的低碳行业转移。在煤炭钢铁行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上,山西省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2016年,山西省人社厅等八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详细规划了内部安置、外部分流、转移就业、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培训转岗、内部退索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型。该村发展起以“光明渔村”和“稻渔空间”基地为代表的稻渔立体综合种养园区,建立了成熟的稻渔水循环系统,增强了黄河上游流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宁夏贺兰县光明渔村地处黄河上游,坐落在作为宁夏重要水产养殖县的贺兰县。虽然贺兰县养殖资源丰富,但仍存在传统的粗放式的养殖方宁夏贺兰:高效管理农业用水,实现协同治理作为黄河流域的农业发达地区,贺兰也因黄河而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2年10月通过,该法指出要节约和集约利用水资源,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实施灌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的要求。2015年以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资源短缺与水质污染的难题,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尝试探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51报道详情扫码查看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这种“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综合的种养模式,一定程度地缓解了水和粮食间的竞争关系。同时,水产养殖尾水的降污处理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亦大有裨益。通过这些措施,光明渔村2600亩水稻的用水量减少了30-40%,化肥用量减少了30%,每公顷土壤固碳量提高了260千克碳。除了600公斤水稻的收益,亩产值新增生态种养受益1000-2000元。另外,该模式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水产品产量增加1 5.1%,稻 田 灌 溉 节 约 水 资 源20%,还降低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综合亩增效益稳定在500至1000元。以节水为出发点的行动不仅能促进水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同时也能反馈到粮食系统和生态系统,实现保障粮食用水供应和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目的,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式,导致尾水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到当地农业生产及排入黄河的水质。再加上宁夏黄河上游的农业用水负荷较大,引黄灌区渔业养殖和稻田种植退水会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退水给黄河干流水体的安全带来隐患。换言之,WEFE纽带关系中水、粮食和生态要素存在冲突。秉承双碳政策“减污降碳”的宗旨,贺兰县光明渔村在水资源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积极寻找高效用水并兼顾高质量渔业发展的道路。为此,光明渔村与宁夏农科院合作开展了循环用水项目,使用泵抽出养鱼用的富营养化水,进行处理后循环到稻田里灌溉水稻,为其提供充足养分。同时,稻田作为湿地也能发挥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作用,实现了水资源得高效利用和水稻的优质高产,缓解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解决了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的问题。52报道详情扫码查看小企业需要加速融入济南主城区,也就是“退城进园”,这导致部分优质企业被外地招商团队挖走;此外,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经开区还以牺牲工业总产值为代价,关停了闽源钢铁等传统制造企业。为了帮助企业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明水经开区提供了资金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观念,朝着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优化调整,逐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效益山东明水:老牌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探索在十余年的转型改革进程中,为应对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等生态问题,山东省国家级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将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工作并线推进,协同发展创新技术与数字经济,探索出一条颇具代表性的老牌工业园区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作为1992年便被批准设立的老牌工业园区,明水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损失一度成为园区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由此,明水经开区分析了其主要矛盾:在2016年撤市设区后,很多中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报道详情扫码查看53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河流域生态已是沿黄地区多年来的普遍共识。在众多举措中,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被认为是保护和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而黄河流域逐步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也能从明水经开区的转型历程中窥得一隅。作为先行先试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明水正逐渐成为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立足黄河流域不同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的优势,加快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明水经开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将涌现出更多绿色转型发展的创新案例。并行不悖的发展模式。在多方共识之下,这种自上而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耗举措,推动形成了企业与园区共赢共生的良性循环。在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明水经开区成为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及山东省内的先行者并非是偶然的。坐落于济南章丘的明水经开区,东连淄博、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黄河下游流域沿黄工业园区之一。依托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经开区最初以发展传统制造业为主,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但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引发了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因此,扭转园区内能耗高和资源利用率低的境况,对紧临黄河的明水经开区来说刻不容缓。实际上,明水面临的问题也是黄河流域的典型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较为突出,保护黄报道详情扫码查看54术来建设农村的新型能源系统。首先,就是要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当地房屋空闲屋顶,发展光伏发电,使其成为主要能源,进而实现全面电气化。双碳目标促使了光伏发电的大力发展,但同时,光伏的修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也给在城市空间中规划光伏建造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农村地区凭借其建筑屋顶面积大的优势,将有潜力为安装光伏提供空间。因此,通过在农村地区发展以分布式微网为基础的新型能源系统,将足以助力全面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实现。接下来,芮城还要充分发挥产粮大县的优势,发展生物质能,除了解决冬季和连阴天电力供应及中心城区供热工作之外,加工的商品燃料还能满足部分工业生产需求,甚至可以进行能源外输。目前,芮城规划的项目已具备推广的条件,但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要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合理的顶层设计甚至要预测模型,做出符合当地条件和需求的“芮城方案”。山西芮城:能源转型探索兼顾包容性与韧性在全国农村能源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已经有不少地方积极响应并开始了尝试和实践。试点“光储直柔”技术的山西省芮城县就是其中的引领者之一。2020年,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为山西省芮城县以碳中和为目标进行了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与规划:2035年芮城县总用电量为33亿千瓦时,生物质用量25.3万吨,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用量减为0,完全被零碳电力或生物质燃料取代。芮城县内无燃煤、燃油和燃气这类矿产资源,所有的化石能源全部依靠外购。同时,该县风光资源禀赋良好,虽然芮城县2020年的用电量已经小于其风光发电量,但县内仍有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此外,因为是农业大县,每年可收集的小麦和玉米秸秆都在60万吨以上,能够就地获取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早自2006年起,通过规划生态工程,山西芮城政府便致力于把芮城打造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县”,成功地实现了从“黄到绿”的转变。作为“光储直柔”技术试点的地区,芮城再次将能源转型视为重点,还规划从全面发展光电、化石燃料替代、解决电力调控这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并且基于“光储直柔”和“生物质能”技报道详情扫码查看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报道详情扫码查看55报道详情扫码查看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定的制冷、供热和供电能力。位于柳林县的金家庄煤业的供热项目利用上述技术改进供暖,将金家庄煤矿的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冬季取暖完全由低浓度瓦斯来替代,每年节约标准煤3万多吨,实现了氮氧化物和硫化物零排放,年实现碳减排量28万吨。这一举措既减少了甲烷的对空排放,又满足了煤矿清洁供暖的需求,成为超低浓度排空瓦斯供暖的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有益尝试。依托于金家庄煤业供热项目成功运行的经验,山西航天国泰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它先后与山西省内的余吾煤业、兴无煤矿等7个试点达成了合作,试点煤矿均非常认可其技术及运行效果。目前,各类甲烷减排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青睐,甲烷的减排行动不止停留在减缓气候变暖的目的之上,而是逐步从科学共识走向经济共识。在各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和支持下,国内甲烷的减排投资机遇和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甲烷减排领域可能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山西柳林:突破技术壁垒迎甲烷治理投资新机遇作为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觑。然而,区别于二氧化碳的是,甲烷在大气中仅留存大约十年,这意味着控制甲烷排放可以快速减少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作为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手段,推进和完善甲烷的减排措施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其煤炭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瓦斯安全隐患等问题,始终是该地区经济转型面临的危机。据山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省内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8.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近1/3。如果能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既有助于山西实现减排目标,又能推动山西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实现气候与经济的双重收益。然而,煤炭行业泄漏出的甲烷浓度低、波动大,回收利用的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这些因素使得煤矿甲烷减排在技术与经济方面遭受着巨大的挑战。山西航天国泰的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出超低浓度瓦斯,它有着氧化安全、稳定、高效、清洁的治理及利用技术:以超低浓度瓦斯作为原料,在装置中经过智能混配后,再经过蓄热氧化装置氧化产生高温烟气,能产生安全、稳定、高效和清洁的热能,为煤矿提供足够且稳报道详情扫码查看56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曹家坊矿区通过多项措施为矿井生态修复提供了所需资金,并通过科学的办法全面修复了矿区水体和生态,提升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具体来说,曹家坊村通过明晰产权,激发市场主体修复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动力,以此为矿井修复的项目吸引到了投资。同时,为更好地推动曹家坊矿区的修复和保护,利用原有荒山、矿业用地、林地等发展替代产业,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曹家坊村于2011年按照70年的承包期,将矿区所北京房山:废弃矿井生态修复重焕生机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拓展区,由于开采历史较长,区域内森林植被损毁、水土流失、采空塌陷等问题突出,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野生动植物物种急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影响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2010年起,该乡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对曹家坊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并引入市场主体来参与发展生态产业。57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皮,使原来满目疮痍的矿山区域逐步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本色,为替代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在多项措施下,曹家坊矿区森林覆 盖 率 由2 0 0 9年 的4 6.9%提 高 到2 0 1 9年 的6 9.6%,林 木 绿 化 率 由2009年的61.8%提高到2019年的89.4%,草地增加了3.21万平方米,多年断流的山泉在2015年恢复了自流,且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0年的275天增加到2019年的“全年全部优良”,空气质量从“污染”级别改善为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的优质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使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原来销声匿迹的白鹭、野鸭、野鸡等野生鸟类和野兔、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并在此觅食栖息。目前,曹家坊矿区有鸟类33科99种,植物100科370属654种。在的后沟区域4700余亩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这些林地统一流转给开展矿区生态修复的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矿区修复项目建设权、林地经营权、产业项目开发权的“三权合一”。通过明晰产权、明确修复范围和厘清收益归属,有效调动了市场主体投资矿山生态修复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此外,曹家坊矿区采取了“地形地貌整治 植被恢复”的模式,科学开展矿区生态修复。为固定山体和防治地质灾害,在矿区内开展了客土回填矿坑、边坡修复、鱼鳞坑围堰等生态修复措施,修建了4000余米的行洪渠,确保生态修复区域的安全。同时,由于煤矿关闭后,区域内地下水不再因人工采煤活动而泄露,地下水位逐年增高,水环境修复也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关注点。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和自然净化等措施,区域内泉水日渐充沛,恢复了山泉、河水自然流淌的优美环境。为了植被恢复,区域内还种植了近10万株元宝枫、榆叶梅、金枝国槐等树种,在边坡地带种植草(来源:资源中国)58体化利用,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创新能源利用模式,园区遵循“高能高用、低能低用、削峰填谷互补保障”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系统,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混配系统和独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种能源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优化输配系统。青岛中德生态园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从水资源、空气质量和土壤安全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高标准的生态指标体系,青岛中德生态园实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并成功践行了低碳、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美丽中国指标。这体现了“整体规划,标准先行”的重要性,并彰显了低碳、应对气候变化、水、空气、土壤、人居环境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是可以通过具有大局观的统筹而实现的。青岛中德生态园区为未来的新园区发展提供了优秀模板,而急需转型升级的老园区亦可发掘其可借鉴之处。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标准先行打造“美丽”园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国际经济合作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青岛的重点功能区之一,园区现有中德生态园、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合作平台,承担建设青岛德国、日本“国际客厅”的职能。中德生态园建设之初,率先借鉴德国莱茵模式和DGNB可持续建筑经验,编制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40项内容的指标体系1.0,涵盖了能源、水资源、土壤、空气、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为园区全方位地打造了低碳发展和生态友好的蓝图。园区初步制定了“2027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并在青岛中德生态园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2025年,园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170tCO/百万美元,园 区 可 再 生 能 源 利 用 率 20%;分布式能源供能比例60%。作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园区突出多源利用,以泛能网为平台建立区域内能源智能化管理与交易,突出太阳能、风能、地源热能、水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燃气等清洁能源的分布式能源一(来源:贾锋、宋培培、李磊、井涌泉【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59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截至2022年,被动房技术中心作为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的示范项目已运营和运行6年。运行管理团队运用能耗监测系统,长期对其能耗及环境参数进行采集分析,并定期对外发布能耗报告,通过制定合理的节能运行模式,确保本项目的低碳运行。2016至2022年,在满足高舒适度的前提下,该项目每年能节省电的费用约80万元,6年累计减少碳排放约2780吨。该项目推动了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在中国的示范推广,同时也促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近零能耗技术标准的逐步建立和实施。由此可见,大力推广被动房,对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提高气候适应能力、缓解城市区域大气污染和节约社会成本有重要意义。山东青岛:低碳被动房设计增强建筑气候适应能力 从2014年开始,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就引入了德国先进的被动房技术,深耕低碳和零碳领域的建筑技术体系建设,并且针对国内现状,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建筑领域“双碳”发展之路。“被 动 房 技 术 中 心”项 目 于2015年3月开工建设,2016年9月投入使用,集合建筑本体节能提升、设备系统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复合利用等技术手段,配置楼宇控制系统和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运营进行全程把控,为全国建筑低碳技术的升级开创了先河。由于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及其设备系统具有防冻保护功能,在减少室内外空气对流引起的室温变化的同时,对于极端的高温和极冷天气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来源:王宝琪、贾锋、宋培培、李磊、井涌泉 【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中德生态园被动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中德生态园被动房夜景60供热为主,分散采暖为辅”的原则,实现清洁热源的全覆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形成“低温空气源热风机为主,成型生物质取暖为辅”的模式,实施热源的清洁化改造;保证“既有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和“新建建筑施行绿色农房标准”同举,实现取暖清洁化和建筑能耗降低的双保障,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建设,不断完善集中供热设施的基础建设。通过以上举措,鹤壁市每年节约能源104.65万吉焦,节约标准煤3.85万吨,减排CO10.2万吨、SO770.8吨、NO 269.8吨、烟尘578.1吨;通过农村安装低温空气源项目,每年替代燃煤35.9万吨标准煤,减排CO94.1万吨、SO0.72万吨、NO 0.25万吨。鹤壁市的清洁取暖试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共节约或替代39.75万吨标准煤,减排CO104.3万吨、NO 0.28吨,为供暖季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做出重要贡献,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河南鹤壁:行业低碳转型和清洁低碳采暖保障空气清新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约各占一半,全市总人口164.96万人,城镇化率达58.76%。因其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及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2017年,原煤作为鹤壁市主要工业能源消费品种,占比高达93%以上,而燃煤排放正是造成PM和NO 污染的主要元凶。根据当年鹤壁市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分析,该市单位GDP能耗较高,且工业企业对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因此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鹤壁市处在南北方采暖划界过渡区域,2017年6月成功入选首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从2017年到2020年,鹤壁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转型工作和能源使用的节能增效工作。为了大力推进农村取暖方式和居住环境转变,有关部门印发了鹤壁市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和鹤壁市冬季 清 洁 取 暖 专 项 规 划(2 0 1 7-2020)。在城区和县城都遵循“集中(来源:刘雨婷,杜展霞,陈莎【北京工业大学】,张新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XXX61X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利用一直被各个部门所提倡。用有机化肥替代高耗能化肥,可以减少农业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养殖业的污染和环境压力,改善种植业的土壤状况,提高作物品质,这是农业低碳转型的重要环节。然而,要想使畜禽粪污从养殖业的“废”变为种植业的“宝”,还要避免不合理施用带来的“二次伤害”,其中所涉及的技术环节和推广模式十分复杂。养殖主体作为控制面源污染山东济南: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提高土壤肥力随着中国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脱节,畜禽粪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没有足够的土地消纳,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与此同时,连年的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水体污染,也威胁着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用在畜禽粪污上再适合不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畜禽粪污的科学处理和62C CC63生物有机肥兼具了肥料的营养属性和微生物的活性,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降低了有机肥的价格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同时,由于其就地取材的性质,可以使许多原本不合理利用的资源得到优化,如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畜禽粪便、厕所粪污、生活湿垃圾等,降低农田土壤改良的经济成本,减少农药及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种植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对象,首先面临着建造和购置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的高额投入和后续运营成本,但相关的激励、补贴或补偿措施有限。其次,虽然养殖场粪污的排放管控十分严格,但后续处理及农户还田等环节的监管少有涉及。而规模化养殖的粪污产生量大,传统粪便堆放自然发酵的方式效率较低,且有机肥腐熟质量和养分含量难以保证。如果种植户盲目用于还田,不但无法发挥肥力,反而可能对土壤和作物造成危害。上述的种种现状对粪便腐熟技术、有机肥标准化和农田施用方法等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济南的佳宝乳业养牛场,山东劲牛集团的发酵罐提供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新思路。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建立合作,一起研究适合不同有机物的微生物菌剂。劲牛集团设计了“发酵罐 微生物菌剂 配套肥料”的技术路线:零成本收集生产废料作为原材料,经微生物发酵及添加菌种再加工,就能变废为宝,生产出市场需求紧俏的生物有机肥,可以用于农户就地还田或由劲牛集团代为销售。以佳宝示范基地为例,该模式年处理动物粪污30万立方,至今已累计处理粪污100万立方,加工成的生物有机肥已销往全国。地方实践案例B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来源:高越【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C C C C C C CC他山之石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水系统低碳转型研究加州希望实现其气候变化目标和经济脱碳,在向100%清洁能源过渡的过程中,水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水是能源生产的关键投入,而能源也是加州水资源管理和使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水资源收集、处理、供暖和废水管理等过程中,都需要能源来提供动力。有研究估计,加州约 20%的全州用电量、1/3的非发电厂天然气消耗量和 880 亿加仑的柴油消耗量与水有关。从收集和处理到使用和废水管理都有一定耗能,尤其是热水供应的耗能更是不容小觑。为了充分应对加州面临的水和气候挑战,协调的政策和规划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确保加利福尼亚州加强对气候目标的承诺,同时确保该州水资源管理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帮助加州实现能源和温室气体目标,非营利组织Next10通过分析最终确定了三类水资源政策:1.减少与最终用途相关的水、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城市节水增 效 力 度,加 快 热 水 器 的 电 气化,维持地下水位,扩建灵活高效的地下水泵;2.减少与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相关的水、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供 水 商 提 供 经 济 激 励 和 监 管 途径,以降低供水系统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3.水和能源数据报告和规划:扩大和标准化水数据报告,关注和跟踪能源使用,根据预测的能源需求变化,正式确定水和能源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64吉尔吉斯斯坦可持续土地管理助力增强生态碳汇及其协同效应斯坦各地区的农田里建立的示范点中进行实施。手册中的措施包括:通过轮作、使用植被覆盖等方式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在退化的土地上使用生物肥料;综合恢复土地以提升土壤肥力来应对气候变化;采用现代灌溉节水系统等等。该项目预计将改善10,907公顷农田的管理,从而每年增加58,530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储存。同时,恢复20,000公顷的牧场,以每年增加62,099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储存。通过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系统,该项目增加了生态碳汇并强化了其附带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体现了水、粮食和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关系,实现了多目标共治的理念。同时,此案例中协调森林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方法,也给缓解生态碳汇与耕地间的权衡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启示。自2014年9月起,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山区森林和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项目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通过改善林业和土地管理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该项目主要从重新造林、自然再生森林,以及运用气候智慧型农业管理等方面来改善土地。该项目旨在促进可持续森林和土地管理,从而提高健康的森林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减少森林和牧场使用者之间的冲突。首先,在森林方面,项目在试点地引入了创新的恢复森林和可持续管理森林的措施,并增强了相关决策机构对监测固碳量的意识和能力。另外,该项目还加强了当地森林、牧场、水资源相关利益方的合作及管理能力。在农业方面,该项目通过研究调查当地农田和牧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广了一本指定的可持续土地管理指南手册,并从中择取合适的措施在吉尔吉斯他山之石C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65他山之石C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欧盟整合共享平台鼓励多方参与保障政策实施 大利、西班牙、埃及和突尼斯的四个地区建立Nexus生态系统实验室(Nexus Ecosystem Labs)试点,以促进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创新。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公共管理部门和公众可以通过多利益相关方合作平台广泛参与该项目,促进各利益相关方实现良性和持续的协同合作,为技术和文化的变革创造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政策的落实和创新技术的应用,PRIMA建立了地中海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管理的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实践社区的目标是为填补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差距提供解决方案,主要方式包括采纳社区成员的观点、鼓励社区参与、促进在社区层面落实以及优化纽带关系协同管理的方案,并且还会围绕具体的试点展示和分享地中海区域不同地区的经验,从而在基层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实施。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将和各利益相关者一起工作,以确保创新的纽带关系解决方案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并反馈到未来的决策过程中。实践社区是由PRIMA领导的欧盟委员会研究和创新总局、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和UfM秘书处组成的Nexus CoP核心小组(NCoP Core Group)来进行指导。在欧盟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的支持下,欧盟制定了地中海地区的研究和创新伙伴关系计划(Partnership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he Mediteran Area,PRIMA)。PRIMA基于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的纽带关系,通过提供农业、粮食和水系统的创新解决方案,来应对在气候风险的威胁下地中海地区水资源、农业和粮食安全方面的各种挑战,并推动该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保障其协同安全,提升其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健康和繁荣,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稳定。在PRIMA计划的支持下,地中海地区创建了协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解决方案平台(Nexus Nature Ecosystem Society Solution,NEXUS-NESS)和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等平台机制,以此来加强纽带管理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协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解决方案平台旨在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开展水-能-粮-生态系统资产计划,推动自然资源的公平和可持续分配,保障协同安全。NEXUS-NESS旨在将自然资源管理的数据库 和 数 字 模 型(W A T N E E D S 和FREEWAT)推广应用到业务领域。该项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在意66莱茵河上游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政策制定及实施助力多目标协同要素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法律措施来优化莱茵河上游地区光伏的发展,优先考虑多重土地利用方式,比如发展结合光伏和农业的项目,并把生态要素纳入考虑范畴,实现能源、粮食和生态协同发展;为粮食作物的种植设置红线,减少对水和土地资源的压力;分类收集家庭有机垃圾,回收利用甲烷,协调能源与生态间的关系;提高莱茵河上游地区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上游源区及重要水源补给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农业灌溉的效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由此来平衡水、粮食和生态间的关系。在政策制定和落实层面,应将系统性思维与跨领域合作的理念放入教育体系;从政策研究、制定到落实的不同阶段,都为促进跨领域跨部门合作而建立新的机制;建立评估和执行的方法和流程,确保项目在核准前已经全面评估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对话,促进以科学为基础的政策制定和评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增加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在跨区域合作层面,在莱茵河上游已经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法国和德国可以进一步加强在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包括能源行业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莱茵河上游地跨德国和法国,流域沿岸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河流两岸联系密切,合作紧密。莱茵河上游地区能源转型及其相关的能源结构的转变,会导致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中以土地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之间出现多重矛盾。首先,能源转型政策鼓励大力发展光伏,会影响土地的使用和粮食生产,且现有立法框架忽视了最小化光伏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得能源、粮食、生态要素间产生矛盾。其次,生物质能的发展会对水和土地资源产生影响,且不在现有立法框架的考虑范围内,因此水、能源和粮食间存在竞争关系。再者,当地水电、核电、热电对水仍有大量需求,但气候变化对未来水资源的可得性与能源安全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水、能源仍存在制约关系。因此,未来为解决矛盾应采取的短期政策规划需包括:减少对莱茵河上游地区水力发电的依赖,由此减少全球变暖给水力发电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并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及能源用水消耗,从而提高能源行业及水资源系统的气候韧性,避免水、能源产生竞争关系;识别并优先实行具有多重效益的措施,例如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措施,协调WEFE中各他山之石CPart 3 研究进展与实践案例67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与EDF环保协会共同发起成立,旨在为国内外的专业建模团队和决策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推动能源、经济、环境、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对话,推动中国能源与环境模型的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能源与环境决策的科学水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中科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致谢北京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榆林学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澎湃新闻中国能源网68奔腾千里 润泽万物2023

    发布时间2024-09-11 7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联合研究工作组:2024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23页).pdf

    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联合研究工作组 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联合研究工作组 中国环境报|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成都大学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研究背景与意义评价体系构建城市指数呈现社会评价反馈研究发现与结论提升建议结束语研究背景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作出了一系列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部署。2019年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为随后的政策部署奠定基础。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贯穿了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营商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硬指标”,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力的“软实力”,需要从“两个环境”入手,推动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随着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逐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旋律,生态环境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对营商环境的影响力也逐渐上升。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协调共进,统筹兼顾,明确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提升该地区的营商环境竞争力至关重要。图1 中国营商环境国家政策发展(2019-202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1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营商评价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可以揭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帮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更好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实现强竞争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即是重要理论观点“两山论”和重大战略部署“三新一高”的成果应用,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指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即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将两山理论与城市发展实践相结合,是指导城市工作的重要维度与方面。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高效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法治环境和公平竞争机制、社会责任意识和环境意识的提升,助推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通过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可以促使城市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结合与转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研究意义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是“两山论”在城市范围应用的重要实践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竞争,而是转向了以生态环境、文化、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可以更好地为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做理论支撑。对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减少部分大城市资源环境压力集中的问题提供建议,助力推动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和均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可以促使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提高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制度、管理和服务的衔接,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营商环境的协同推进,为城市塑造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效的支撑措施。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是支撑城市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指引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发展,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注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推动生产力在质上的新飞跃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开展生态环境营商评价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环境,能加快高层次产业、人才、资本的聚集,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培育提供了沃土,进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通过生态环境营商评价使得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能够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从而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可持续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图2 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报告以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法理基础、以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实施部署和要求为主要依据,结合国内外权威环保治理&低碳建设榜单,通过召开多轮多次研讨会,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更准确、客观、权威的反应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营商环境改善的关系,本报告结合前几届的研究基础与国内外政策趋势,进一步优化评价内容与方法。新增对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面向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各地先进的生态环保营商做法,获取真实的社会反馈评价,以此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与创新性。2024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社会宏观、政务服务、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绿色发展)、11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构成(图2)。其中,社会宏观主要评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务服务、市场和法治环境主要评估政府部门工作对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主要评估城市环境保护、低碳建设等绿色发展情况。评价体系构建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系列中,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为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则为第二年发布,两个报告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大胆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城市建设治理、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本年度联合研究工作组新发布2024 年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聚焦环保低碳发展内容,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多元主体视角创新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营商竞争力的相关性。希望通过综合考虑社会评价反馈的方式,进一步映射各城市生态环保工作对营商竞争力的双向作用,助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报告与其余二者研究报告在评价逻辑上总体相同,评价方式在原报告评价基础上进行融合优化,保证彼此关联并且有所创新。关键词“关联”与“创新”本报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体系,对环保投入、产业发展、环境执法监管、城市低碳建设、生态环境状况等众多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和融合,基于原报告筛选了部分特征指标开展讨论与分析,最终形成了“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指标体系。本指数计算同样采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通过分析各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的作用力,确定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再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来计算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得分。工作组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收集与筛查机制。在搜集过程中对每个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方式均进行了记录备份,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客观、可溯源。收集完成后多次对数据进行复查与分析。本报告结合前几届的研究基础与国内外政策趋势,在单一指标体系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评价机制,即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在了解各地先进的生态环保营商做法的同时,获取最真实的社会观感、企业反馈与公众想法,尽可能的听到多元主体的声音。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数据搜集过程中对每个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方式均进行了记录备份,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可溯源性;数据搜集完成后对源数据进行多次核对与复查,确保最终指数计算的准确性。从整体表现看来,我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化差异特征。综合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在各个维度均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且大多集中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其余省会城市;普通地市通常受经济实力、资源优势、政策支持等因素限制,即使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整体综合评价同其他城市仍存在根本性差距,导致营商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后。图3-1 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评价城市2024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通过参考中国百强城市、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百强城市、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城市以及以往系列报告研究等,选取了100座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即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省市、17个其他省会城市和54个地级市(图3-1)。研究工作组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收集与筛查机制,数据来源按照统计年鉴政府官网协会组织新闻媒体报道的优先顺序进行,获取方式包含政府公开信息采集、实地调研、政府发函问卷、电话咨询、邮件询问等。城市指数呈现由于城市2023统计年鉴更新至2022年数据,部分指标参考2022年度数据。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图3-3 政务服务排名前十城市3.1 四大维度呈现深圳市政务服务得分排名第一,其次是福州、青岛、北京、重庆,位列前五,随后紧跟着是武汉、上海、苏州、杭州和天津。这些城市坚持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探索排污许可和环评“两证合一”、实施环评审批承诺清单、电子证照推广应用等方面积极落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再优化。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3.1.1 政务服务图3-4 市场环境排名前十城市深圳、北京、无锡在市场环境得分排名前三,其次是上海、杭州、厦门、成都,东莞、苏州、重庆紧随其后。从整体来看,东部城市的市场环境得分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城市经济发展与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其中,各城市该项得分差距主要反映在环保产业投入、绿色支出上,排名靠前的城市通常综合运用财政补贴、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绿色采购等方式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环保投资和产业、高水平科技供给对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营商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1.2 市场环境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图3-5 法治环境排名前十城市北京在法治环境得分最高,优势显著;其次为无锡、成都、长沙、武汉、济南,位列第二至第六;随后紧跟深圳、天津、广州和南京。各个城市总体差距不大,通过积极完善法治建设,注重法治公开透明、政府廉洁度、执法公正,保障企业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落实相关法律条例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为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1.3 法治环境图3-6 绿色发展排名前十城市福州在绿色发展得分最高,其次为上海、重庆、深圳、北京,分别排名第二至第五,青岛、海口、厦门、昆明、武汉紧随其后。绿色发展排名前十的城市普遍优势在于将环境保护与低碳建设协同发展,例如在空气质量、城市绿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非化石能源使用情况、环保&低碳建设荣誉等方面持续创新争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助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各城市应当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以“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营商环境提升。3.1.4 绿色发展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图3-7 直辖市一级指标对比3.2 不同级别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对比通过不同城市级别对比可以发现,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各项指标得分均较高且差距较小,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地级市受经济实力影响,四个维度表现差距最大;排名前十的地级市各项指标总分略有逊色,但作为各省实力较强市竞争激烈,存在差异较小。图3-8 副省级城市一级指标对比图3-9 其他省会城市一级指标对比图3-10 普通地级市一级指标对比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社会评价反馈4.1 政府调研问卷 本年度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新增政府调研问卷评价方法,工作组运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模型法对所有反馈问卷进行综合评判,评价范围包含环境监察和执法管理水平、环保审批流程便利程度、政企沟通服务水平、生态环境低碳建设、案例评估五部分。问卷得分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南京、上海、深圳、马鞍山、青岛、潍坊、杭州、苏州、北京、重庆;排名十至二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济南、盐城、佛山、温州、合肥、无锡、宁波、太原、咸宁、厦门。图4-1-1 政府调研问卷得分排名前二十城市4.1.1 问卷反馈政府调研问卷数据情况说明:n 本年度联合研究工作组向100个评价城市发放调研问卷,共收到80余封问卷回函。各城市积极参与,反馈良好,绝大多数生态环境局重视当地生态环境服务、建设和治理工作。n 其中,约83%的城市达到评价基础,问卷内容填报完整,案例提供详细;约16%的城市未达到评价基础,内容填报略有缺失;少数城市未提供相关案例证明。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运用科技智能管理手段,探索“非现场监管执法全流程闭环”新模式4.1.2 城市优秀案例2021年,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南京市非现场执法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非现场执法可以通过行政管理相对人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设置的“电子技术监控设备”采集数据、开展行政执法活动。2023年制定南京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与精准执法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改革,全面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实施后,今年全市现场执法次数同比下降39.8%,问题发现率同比提高9%,在实时全面、高效便捷、无事不扰间找到平衡,成效显著。南京智慧监管平台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荣获“优秀案例”奖,获得“2023年江苏省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提名。以“区域环评”为抓手推进环评制度改革2022年,在立法基础上,深圳印发了深圳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形成了“1 3”文件为支撑的区域环评制度体系,明确“划定评价单元-开展科学评价-提出管理清单”的实施路径,推动区域环评工作有序开展。目前,深圳市区域环评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全市(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开展和正在开展区域环评面积达1438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72%。2023年1月,区域环评改革荣获2022年度深圳市优秀改革案例,宝安区域环评智能选址服务系统荣获2022年环境互联网创新大会智慧环保十佳创新案例、2022年深圳区级营商环境改革优秀案例两项荣誉。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启用,开启落实治污主体责任新模式为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协助企业做好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搭建了“苏州市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将263个企业日常环境管理项,转变为若干二维码,员工扫码即可实现环境管理内容自查自纠,及时排除环境管理问题苗头隐患。该自查自纠服务平台集成在苏州生态环境局官网及官方公众号中,并依据排污许可证信息为企业自动创建管理账号,企业用户可通过微信直接登录系统并扫码检查,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据悉,该平台为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全国首创,正面向全市企业免费推广应用。截至2023年11月,7600多家企业已注册和使用了自查自纠服务平台,共设置了1.4万个自查自纠二维码,一个多月时间共自查自纠800多个环境管理异常情况。环评“模块化”自主填报系统,打造环评“ChatGPT”为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城管局启动了建设项目环评“模块化”改革试点工作,并创建了环评“模块化”填报系统。该系统内置250余张表单、2200余个内置“模块”,对环评报告内容实现全覆盖,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在相应的“模块”中选择相关信息,即可生成符合要求的环评报告。系统全面植入了集中存储、分类管理和智能运算的功能模块,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评价结果自动计算、多人报告协同编辑、质量协同审查等功能,进一步提升环评报告编制效率,有效避免人为错误和疏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2023年,已完成研发实验室、动物医院、医院、道路四个行业的改革工作,单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编制时间将由30天最短压缩至1天。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图4-1-2 企业关于“生态环境执法”的反馈4.2 企业与公众评价本年度工作组通过公众号扩散等形式发放了一批面向企业和公众的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等方面的想法与建议。截至搜集时间截止,共收到近千份网络问卷,反响良好。有34%的企业认为所在城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存在“你查一遍 我查一遍”多头执法现象;22%的企业认为存在运动式专项治理时的“一刀切”执法问题;16%的企业认为存在执法机关委托社会机构上门检查执法的问题。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方面反响较大有59%的企业表示生态环境部门经常组织开展环护知识科普、法制宣传等活动;29%的企业表示偶尔开展相关活动;约12%的企业表示不太清楚该情况。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在企业组织开展环护知识科普、法制宣传等活动情况良好图4-1-3 企业关于“环保活动开展情况”的反馈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约60%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状况反弹是由于长效机制执行不到位造成的;除此之外,近一半的公众认为居民或经营单位长期乱排乱倒、执法单位监督不到位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40%的居民认为清理治理不及时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社会公众对于“环境污染状况反弹因素”的反响较大图4-1-4 公众关于“环境污染反弹”的反馈关于市民是否了解所在城市上线的类似“碳普惠”、“碳账本”、“碳足迹”的应用APP或小程序,39%的市民表示不太了解;30%的市民表示当地有上线相关APP,但并未下载参与;17%的市民表示已经下载参与。社会公众绿色低碳理念普及率不高且了解较少图4-1-5 关于公众是否参与低碳行动情况反馈由于问卷调研范围和时间限制,可能存在覆盖信息不完全等情况,数据仅供参考。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研究发现与结论5.1 生态环境建设对提升城市营商环境具体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生态环境建设较好的城市从制度构建、产业投资、人员聚集、招引力度、国际合作、舆论民意等方面都具有不错的表现力;反过来,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全方面考量城市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通过指数计算表明,绿色发展指数(包含空气质量、人均绿地面积、单位GDP能耗、生态环保低碳荣誉等相关指标)与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指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图5-1)。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战场,应当积极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5.2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通过指数结果看出,绿色发展指数总体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包含GDP增长率、人均GDP等相关指标)的上升而增加(图5-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践证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是互补互融的关系,绿水青山能够作为金图5-1 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与绿色发展指标相关性图5-2 城市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指标相关性山银山的基础,为创造金山银山提供条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直接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不断“产出”金山银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气、聚集财气,就能够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5.3 环境服务质量与产业发展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分析表明,城市环境服务质量和效率、产业发展环境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有直接影响。人才、科技、教育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涵盖了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才素质、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而环境服务系统越完善,产业发展越迅速,人口聚集度越高,城市发展进步也越快。一个具有良好生态服务质量的城市,不仅能为城市树立“人居社会”的品牌,吸纳大量人口、企业资源,而且也可以间接提高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5.4 生态营商竞争力与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打造相辅相成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打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进而助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与科技创新,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产业落地,同时产业也愿意结合城市禀赋开展创新研发工作;不断优化的生态营商环境切实增强了人才的人居舒适感,这让他们愿意研发,从而助推城市发掘和打造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图5-3 综合指数与政务服务、市场环境的相关性图5-4 综合指数与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相关性综合指数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提升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加强营商制度与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对促进营商环境的认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让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赋能加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多项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保领域的监管机制,建立以GDP和GEP双统筹协同管理的机制,将生态建设的各项考核工作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充分展现以绿色GDP发展为导向的环境管理;同时完善生态环保执法的适应性机制,坚持宽严相济,对于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主动及时纠正违法行为探索实施容错机制,审慎采取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营造良好的营商法治环境。明确改善环境质量、拓展环境容量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产业的构建,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拓展环境容量,推动“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拥有“双招双引”的潜力,能够进一步加快高层次产业、人才和资本的聚集,助推城市发掘和打造新质生产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因此,一要持续深入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二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底线,统筹产城人发展需求,合理规划资源环境容量;注重保护和修复山体资源、优化水环境建设,加快对原生态资源保护。三要贯彻“生态集约、低效整合”理念,做到“兼并重组、整合集聚、征迁退出、转型发展”,拓展环境容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挪出增量。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生态环境建设能够充分激发城市品牌效应,应当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城市、韧性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无废城市、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等品牌的建设工作。通过品牌构建树立具有当地特色的“人居社会”,吸纳优质人口资源、企业资源,提高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城市发展活力。重视环境建设品牌作用对城市营商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改革与模式创新在制度模式上改革创新一批“放管服”措施,以更高规格、高水平提升城市营商竞争力。围绕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开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以高效环评效能助力营商环境优化。转变监管理念,打造非现场监管执法新模式,有效实现对监管对象风险把控,合理并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生态环保部门的监管效能。探索项目环评“区域化”、“模块化”改革,进一步提升环评报告编制效率,缩短环评审批时间。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探索采用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协助企业做好污染治理相关管理,及时排除环境管理问题隐患。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方式向服务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政府和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引导和服务职能,不断探索推进环保工作向智能化、数字化改革。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环保服务效率,推动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于执法监管,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生态环境监管系统,以及互联网、无人机、走航车、用电用能监控等多种方式,开展远程执法,实现智慧监管;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构建环保领域信息化平台,实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现环保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整合不必要的环保方面的申办程序,通过“多证合一”的模式,优化企业办事流程。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社会公众是低碳发展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最终的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公有性决定了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社会公众有序、有效、适度地参与低碳发展,对我国践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客户端播放音频、视频等互动型“融合媒介”来进行宣传,使社会公众更容易深度了解相关低碳发展的内容,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加强文化建设,开拓文化途径,在学校、社区、政府与企业等社会单元展开相关的文化理念宣传,以营造低碳文化环境与氛围,将低碳文化融入其日常运行中,形成低碳文化意识,培植低碳文化范式;建立“政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强化政府与公众的交流,激发社会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绿色低碳宣传,提升公众低碳社会建设参与度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结束语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估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切实改善营商环境,进而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报告所构建的生态环保竞争力评价体系,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力求科学、真实地反映各城市的现实。而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和工作量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评价主题的吻合度以及指标本身的差异性和可比性,更要考虑到评价目标对象各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业界有一句话叫“指标永远在路上”,即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完善与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项目的开展,是在我国乃至全球经济、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评估各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环境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重点不在于所评价的城市得分多少,更不在于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的排名先后,而在于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指标的综合研究对相关规律的较为准确的揭示,对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关键性因子和作用机制的获得。期望因此能以客观的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指标评价行动引起全社会对生态环保工作和具体工作内容、方式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全国城市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4 中国百座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9-11 2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CEMF:2035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之一-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包容性发展(44页).pdf

    2035 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之LOW-CARBONRESILIENTINCLUSIVE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包容性发展RESILIENTINCLUSIVELOW-CARBON01020607101617202829333639目录12345引言参考文献中国能源低碳转型须兼顾韧性和包容性发展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碳中和背景下促进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低碳转型的包容性发展总结与建议2.1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机遇和挑战2.2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3.1 能源转型韧性发展的重要性3.2 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实现韧性发 展的措施4.1 能源低碳转型践行包容性的重要性4.2 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践行包容性发 展的措施LOW-CARBONLOW-CARBONRESILIENTINCLUSIVE指导委员会:高世楫 何建坤 韩文科 江 亿 李善同王金南 王 毅 薛 澜 周大地 张建宇总顾问:胡秀莲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退休)陈 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 莎 北京工业大学执行团队:刘 宇 中国科学院段宏波 中科院大学朱 磊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丛建辉 山西大学高 霁 CEMF 课题组成员裘 盈 CEMF 课题组成员李卓然 CEMF 课题组成员赵 贝 CEMF 课题组成员彭昀玥 CEMF 课题组成员杜沫儒 CEMF 课题组成员01引言巴黎协定 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全球长期目标,即要把全球平均温升幅度控制在较工业化钱水平的 2 C 之内,并为把温升幅度控制在 1.5 C 以下努力。研究发现,如果以温升幅度控制 1.5 C 之内为目标进行情景模拟,全球需要在 2050 年到 2060 年实现净零排放,如果要实现 2 C 的温升幅度控制目标,则需要在 2070 年后进入净零排放1。2020 年 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举措,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双碳”战略的关键。能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能源行业及其延伸产业链和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美丽中国”蓝图加快实现的重要方式。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仅是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更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2035 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展望 2035 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2035 年远景规划,决定着中国是否能在 2030 年前完成两个重要的国际承诺目标,即碳达峰目标和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既定的(SDG)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只有短短 30 年时间。碳达峰之后,碳中和的轨迹如何也将在 2035 年给出初步答案。因此,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的第三期项目以“2035 美丽中国”为主题,以促进能源低碳转型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最大化社会、经济、环境和健康综合效益、推进多目标协同发展为目标,展开了能源、经济、环境跨领域的系统模型研究。2035 美丽中国系列报告将整合并总结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旨在为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路径,为多目标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本报告作为系列报告的第一期报告,将聚焦在中国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等因素都将可能增加能源转型需要面对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在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能源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新时代的能源转型必须是一个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的过程。02本章要点1中国经济体量大、能源强度高、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温室气体排放居世界首位。这些特性使得中国的减排之路任重而道远。能源转型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而只有具备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特点的能源转型,才能保证能源转型的可持续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帮助中国稳步实现气候目标。中国能源低碳转型须兼顾韧性和包容性发展03LOW-CARBONRESILIENTINCLUSIVE2022 年 4 月 4 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22:减缓气候变化2。报告指出,在实现 1.5 度温升目标的概率高于 50%的情景下,需要全球温室气体净排放在 2025 年前达到峰值,2030 年相比2019年减排43%,2050年减排84%。要控制全球变暖,就需要能源部门进行变革性转型。能源转型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同时,IPCC 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指出如果全球温升水平在未来几十年或之后暂时超过 1.5 度,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将面临更多、更严重的风险3。其中,气候变化给能源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带来的极大威胁是人类社会将要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当前,许多气候风险减缓措施优先应对当前和近期的气候风险,而挤压了转型适应的机会。因此,亟需全面、有效和创新的应对措施产生协同作用,减少在适应和减缓行动之间的取舍,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挑战。其中,近 90%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来自能源系统,因此能源行业的转型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4。同时,能源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能源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因此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能源的低碳转型还对实现 2035 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根据中国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路径的最新研究结果,中国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大幅度提升终端部门电气化水平,也需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需求的比重超过 75%,通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核电、以及化石燃料发电,利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措施可使电力系统更早实现碳净零排放,为其他部门的碳减排提供能源支撑。能源低碳转型意味着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能源生产方式和利用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能源供应部门和能源使用部门都需要深刻了解这些潜在的变化,并为此做好准备,并积极采取应对行动。能源系统需要能够对低碳能源政策及其调整做出及时反馈,并提升其应对由市场与机制变化所导致的能源价格变动的能力。当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变成非化石能源为主体时,能源系统将面对的风险不仅限于自然环境风险的加强,还有因气候变化而进一步加剧的极端天气给产能效率、产量甚至是供应输配设施带来的风险。因此,能源系统只有在实现低碳转型的同时,基于对未来风险的全面预判,提升系统的韧性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才能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且稳定的保障。具备高韧性的能源系统可在面临各种风险干扰的前、中、后期,有计划地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维持其核心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小负面影响、快速复建和通过对于未来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感知和适应加强系统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能源转型同时伴随整个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能源产业的萎缩、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增长以及能源转型不可避免地对行业内和行业外不同的治理主体和利益相关方产生影响,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企业、从业人员和广大人群。在转型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受到的影响在类型、程度和范围上都不尽相同。能源低碳转型需要兼顾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层次的差异性,行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社会个体和群体受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合理分担能源转型带来的成本,合理分配因能源转型产生的收益,践行包容性发展,实现共赢。因此,能源系统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双碳”目标下能源的低碳转型路径研究虽多,但转型过程中韧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能源系统在转型过程中以低碳为单一目标,就可能忽视能源系统的韧性发展,威胁短期和长期的能源安全。对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来说,低碳转型过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能源低碳转型没有兼顾包容性发展,则可能引起社会经济的局部发展不平衡,不利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特点的能源转型,才能助力中国稳步实现“双碳”目标,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为 2035 年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坚实保障。04图 1: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包容性0506本章要点能源系统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在当前形势下,为实现气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的协同发展和共赢,中国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需要合理规划和把控能源结构调整的节奏,因地制宜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智能化能源系统的建设,并积极带动与配合相关产业及产业链的全面转型。中国实现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在中短期内实现由化石能源为主体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变,提高能源效率和终端电气化率,并需要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和负排放技术的应用和碳汇的支持。煤炭消费在未来将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并且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需达到 75%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 90%以上,终端电气化率需提高到 60%到90%之间。研究证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可以同步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并且尽早的深度减排有利于减小中长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代价和难度。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2072.1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机遇和挑战继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地表地表温升控制在相比工业化前水平 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 1.5以内”的目标之后,为实现气候治理目标,多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诺并开展行动,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至 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 100 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5。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73%源于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中38%来自能源供给部门,35%来自建筑、交通、工业等终端能源消费部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许多国家制定了以能源转型为基础,产业政策为落脚点的减排路线图6。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加快能源转型的决心和力度空前。但是俄乌冲突、中美战略博弈升级等新形势下国际地缘政治与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出现愈渐频繁,都给能源转型带来众多新的挑战与要求。能源安全被各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短期难以摆脱,可再生能源的实施面临考验,能源转型进程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不过,能源危机也将成为加速能源转型进程的推动力,因为只有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和电力来源清洁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才能避免受制于化石能源资源的能源危机再次发生。日本已屡次强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在正式发布的第六版能源基本计划中,首次提出“最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将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从此前的22%-24%提高到 36%-38%。而受俄乌冲突影响,德国将原定到 2040 年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至 2035 年,但是由于目前所面临的较大能源缺口和价格压力,德国不得不考虑延迟煤电和核电的退出时限,同时计划投入数十亿欧元的资金加快天然气储备、重启燃煤发电替代天然气发电,以及鼓励工业界减少对天然气的使用。中国的资源禀赋形势是富煤、贫油、少气,因此,煤炭一直是国家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逐渐增加,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占比不断下降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必要发展趋势。目前,新能源的发展受发展规模和经济性等因素约束尚未能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且国际新形势给大量进口油气资源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若对能源替代的节奏把控不当将引起能源短缺危机。因此,煤炭等化石能源需在转型初期通过技术和运用模式的更新实现清洁、高效、低碳的利用,从而作为支持能源,保障能源系统安全、平稳的转型。在由传统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各种能源的定位及接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比例新能源和海量负荷的双重随机性与波动性,给电网功率平衡和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挑战。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将具备智能调节能源供需的能力,减小传统能源系统在能源调度上遇到的问题,并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水平。然而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是电力装机容量巨大,输电基础设施规模大幅扩张,对配电基础建设需求高。建立这样的新型电力系统,无论是发电,还是储能、转化、消纳、输出等,技术上都有大量需要攻克的关键环节。想要高质量、快速地完善大规模、跨地区输配系统的构建需要加强对于能源转型的重视、提供低碳技术及其产业链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支持,并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为能源系统转型提供动力,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推动由高耗能产业向低排放产业的产业结构改变。这意味着中国在此过程中需逐渐摒弃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所带来的资源优势。而中国长久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路径的锁定效应,产业转型面临一定困难。同时,现阶段低碳技术应用成本仍较高,大量传统能源产业面临投资缩水、产能缩减、成本增加等问题。转型初期对绿色低碳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在转型后期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中的重要方向。有力的政策规划和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将激发能源产业的活力,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和动力。LOW-CARBON08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都将产生影响。能源转型的社会经济成本和收益分配不均可能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阻力。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能缩减、就业减少等问题可能带来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新挑战。另外,我国位于全球气候敏感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且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水平和所受气候影响均具有差异性。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发挥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需要深入研究和合理规划。政策制定和实施时需要同时考虑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安全保障,协同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与地区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能源、生态、经济共赢模式,探索如“光伏 ”等综合发展模式。中国已经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南以支持各行各业实现高效减排。其中,“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指出,中国实现能源低碳转型需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减少能源产业碳足迹、更大力度强化节能降碳7。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基础上,规划同时提出能源系统转型需同时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能源系统运行安全水平、加强应急安全管控、合理配置能源资源、统筹提升区域能源发展水平、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并加强能源治理制度建设。图 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2012-202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09图 3:能源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措施102.2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做了路径研究分析。基于各研究团队采用的不同模型机理和对”双碳“情景的不同假设,模拟出的”双碳“路径也有一定差异性。其中,影响路径的因素包括所用模型对能源系统中不同模块间相互关系的刻画、研究团队对排放边界的定义(是否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等)、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等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判断、对能源市场的预期、对技术发展前景和负排放技术的应用规模,以及支撑能源转型的政策力度等假设。尽管各研究成果之间小有出入,但大部分研究结论均指出,不同部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存在差异。同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在中短期内实现由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变,提高终端电气化率,并需要 CCS 和负排放技术等应用和碳汇的支持。碳中和路径的具体特征包括: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呈指数增长趋势,并在达峰后的 10 到 20 年内成为主体能源。实现碳中和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需求的比重一般在 75%以上。煤炭消费目前已经大体进入峰值平台期,未来消费总量不会再有大幅上涨,并且在 2030 年后开始大幅下降。在实现碳达峰之前,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会普遍出现小幅上涨,以替代煤炭。在经济发展背景下,能源需求量仍将呈上涨趋势,而短期内单靠可再生能源增量难以满足能源需求。电力系统需要通过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的电源结构、CCS 和负排放技术的应用以尽早实现净零,为其他终端部门的碳减排提供低碳的能源支撑。2060 年前,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 90%左右,且在运行的火电机组均安装 CCS 技术。终端部门电气化水平需要大幅提升,将在 2060 年从目前的 27%左右提高到 60%到 90%之间。工业和交通部门在2060年前实现碳排放净零挑战较大,需要提高能效和电气化率、利用低碳能源和CCS技术。能源转型、碳减排有可能会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研究表明,减排将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也有情景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在零碳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增加技术出口,明显减少能源进口的支出,增加绿氢出口的收益,降低电力价格,加上零碳工艺带来的效率提高,可以实现转型和减排促进经济发展的正面效果。图 4:“双碳”路径比较图*数据来源: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8991011911此外,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国际局势和市场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为确保我国“十四五”期间的能源安全,近期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而以上综述的研究报告大多没有对最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最新出台的政策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新形势下,国际能源市场对能源价格产生影响、国家为防止“拉闸限电”事件再次发生提出煤炭低价保供政策、针对火电和可再生电力做出投资规划、以及为强调煤炭“兜底保障”提出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指南。其中,国家对于“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煤炭、天然气、石油的产量提出了目标,并且在“1 N”政策体系下对于工业、城乡建筑和交通领域的产业结构转变、能耗下降和技术革新等层面出台了新的实施意见指南。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模型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鉴于国家在近期内连续出台多条、多种政策,有关实现“双碳”目标的能源转型路径的情景研究应关注这些政策和形势对相应时段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图 5: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路线图中国实现碳中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针对碳中和实现路径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转型需要高强度的电能替代、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效提升。在高强度政策组合情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并不矛盾,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可以协同实现减碳和人均 GDP 增长目标。整体上看,实现碳中和的经济代价呈前期波动小,后期波动大的趋势。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达峰和尽早的深度减排将减小中长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代价和难度。我国在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双碳”目标实现。同时,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仍需完成“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和 2035 年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旨兼顾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在约束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的前提下,我国对于能效提升、能源生产总量、电气化率、非化石能源发展、储能和负排放技术以及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等提出了具体指标和实施措施。其中,非化石能源相关政策主要作用于能源供给侧,通过替代能源系统中传统化石能源来减少排放。能效提升和电气化率政策主要作用于消费端,通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提升电力占终端能源比例来实现减排。碳定价政策则会影响能源供给和需求双侧,通过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成本,减少供需两侧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和相关排放。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以 2020 年为基准年,2060 年为目标年,应用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的减排与经济影响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对国内外碳中和政策的梳理,并参考我国近期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指标,研究团队将政策分为四类:碳定价政策、能效提升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和提升电能替代政策。其中,碳定价政策以碳税的形式体现二氧化碳排放价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下,促使可再生能源系统成本下降。四个政策情景共同的趋势都是减排越多,经济代价越大。其中,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单位减排经济代价最低,提升电能替代政策的单位减排经济代价最大。图 6:单一减排政策成本效益分析12图 6 展示了四类能源政策情景的减排效果及其对 GDP 的影响。同时,情景分析也模拟了政策组合情景的减排效果及其对 GDP 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政策组合情景下,我国 2030、2035 和 2060 年的 GDP相较于基准情景累计负面影响分别在 0.11%、0.96%、3.0%以内,相当于我国从 2020 年到 2060 年的平均GDP 增速从基准情景的每年 3.55%下降到 3.46%,整体经济损失较小。由于可再生能源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减碳的同时,其产业链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经济发展,部分抵消其他政策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组合政策中,可再生能源政策实施强度的提升可以更大幅度减缓整体经济损失。研究结果也显示,低强度可再生能源政策和高强度能效政策组合情景的经济损失最大,高强度可再生能源政策和低强度能效政策组合情景的经济损失最小,前者损失是后者的 4 倍。总体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代价处于可控范围。同时,基于我国2035“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中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我国需要在“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并且在 2035 年实现人均收入翻倍。研究结果显示,在碳中和路径下,2025 年我国人均 GDP 约为 1.4 万美元,可以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2035 年我国人均 GDP 约为 2.1 万美元,可以实现相比于 2020 年(1.0 万美元)人均 GDP 翻番的目标;2060 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约 4.5 万美元水平。综合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来说,实现“双碳”目标的经济代价均可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不同阶段减排的经济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减排前期经济代价波动小、后期经济代价波动大的趋势。在以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和能源系统安全平稳转型为目的的前提下,推动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达峰和尽早的深度减排将减小中长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图 7:单一减排政策成本效益分析1314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能源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但同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处于全球领先位置,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在过去10年均居世界首位,也是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国内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愈发重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呈快速上涨趋势。“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中也提出了更有力的发展规划,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助力。现阶段中国对于实现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考量大多聚焦于转型将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可能带来的能源缺口和不稳定等问题。然而,目前已出台的诸多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相关政策指南和战略方针均缺乏对于中长期能源转型韧性发展的考量,对中长期转型将面临的挑战考虑不够充分。同时,基于不同省份和所处地区的气候类型、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形势的不同,在国家层面的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不同地区将面临不同类别和程度的挑战。而现有政策并没有针对地区差异性而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南,对转型包容性的考虑还存在不足。1516本章要点能源的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能源系统韧性的加强将为能源低碳转型的平稳和可持续推进提供重要保障。能源低碳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强能源系统的韧性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由于低碳转型需要能源系统及相关产业在短期内实现变革性转型,如此快速的改变为能源系统的韧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气候变化、政策改变、技术革新等因素都可能加剧能源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此,推动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需要系统性地构建转型框架,全面加强能源系统在面临风险的准备期、感知期、应对期、和恢复期中的韧性,提升能源系统上下游各个环节及其他相关行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其中,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是实现能源转型韧性发展的关键,且众多减排措施有助于强化低碳和韧性发展的协同效益。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3173.1 能源转型韧性发展的重要性能源系统面临的风险类型 能源系统主要面临自然环境、政策与市场、基础设施三个层面的风险。能源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并不局限于单一类别,这些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扩大损害的范围和加深影响的程度12,13,14。能源系统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能源低碳转型涉及能源结构调整,电力系统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众多复杂的变化。能源系统一旦面临风险将会给上下游众多部门、产业、人群带来次生灾害。一个具备韧性的能源系统应有预知风险并做出反应的能力,在受到干扰时快速、灵活应对的能力,以及在干扰结束后快速恢复并适应未来风险格局的能力。能源低碳转型需要全面充分的考虑能源系统的韧性发展,这对保障能源安全、支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低碳转型持续有效的推进极其重要。自然环境的变化可以给能源系统的各个环节带来风险。比如说,高温天气会降低火电机组和光伏发电的效率以及电力输配线路的效率和其输配容量。因此,极端天气的发生也可能破坏受影响地区的能源设施。能源系统对水资源的依赖性仅次于农业生产部门,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能源系统用水也可能因为农业用水的优先性而被挤占。政策和市场的改变都可能给能源系统带来风险。政策变化可能引发对于某些技术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带来资产搁置或能源缺口问题。国际能源市场一旦受到冲击就会导致能源价格的波动,甚至对国内能源供应造成威胁。例如今年受俄乌局势影响,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中国能源市场也受到波及。在基础设施层面,从能源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任意设施出现故障或受损都可能给能源系统带来风险。例如数字化管理中心等基础设施容易因受到恶意攻击而损坏。同时,能源系统中大规模间接性电源的接入或短时间内超大电力负荷都可能给电网的基础设施带来风险,导致能源系统下游能源供应不足,甚至系统整体瘫痪。图 8:能源系统面临的风险类型RESILIENT这些风险不一定单独出现,很有可能通过和其他风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连锁反应,加大风险带来的伤害。比如,由自然环境的变化或恶意破坏所导致的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受损将造成地区能源供需不平衡,并对能源市场造成冲击,给其他地区带来负面影响。而能源系统受到冲击的同时,不仅系统的性能会受到影响,也更容易受到其他风险的威胁,恶意破坏者可能趁机对系统进行二次攻击,带来更大的伤害。18能源低碳转型和气候变化将重塑风险格局能源低碳转型中的一些措施将给能源系统带来新的风险,在能源系统转型过程中若不提前做出合理的规划,有可能加大这些风险的严重性。气候变化将加剧上述风险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并且加大这些风险同时发生和跨类别演变的可能性与破坏力。此外,未来全球升温程度将影响气候变化风险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15。由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变是能源系统实现低碳转型的必要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减少中国对于进口能源的依赖,从而增加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然而,可再生能源不可控、不稳定、不连续的特性将使能源系统整体更易受自然环境风险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能源产业相关供应链将发生改变,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风险。长期来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上游的稀有金属将面临供应紧张的问题,给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带来供应端的风险。资源贸易和国际能源市场的改变将导致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给能源供应带来更大的威胁。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的禀赋分布不同,构建跨地区关联的大型输配系统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这加强了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但也增加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性,让系统更容易因受到外界干扰而大规模瘫痪。随着气候变化的问题持续加剧,未来风险的格局和强度也会发生改变。IPCC 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程度比此前预期的更严重,影响范围更广,并且未来风险的严重性将受全球升温程度的影响。总体来说,未来升温越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更容易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在气候变化前景下,极端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将更频繁、伤害力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同时,短期内的高升温将带来海平面上升等中短期内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的安全。长期来看,因自然环境变化所导致的能源系统效率降低、受损和水资源短缺等风险将给能源系统带来更大的威胁。面临以上风险,准备不足或应对方式考虑不全面将带来进一步的次生灾害。19 如果决策者不提前考量气候变化对未来趋势的影响和低碳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尽早对转型战略进行规划并制定应对这些风险的合理解决方案,就很有可能在灾害发生时迫于时间压力采取不成熟的应对措施,而这些措施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并且,如果低碳转型战略中没有综合考虑风险演变的可能性和能源系统与周边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将加大风险的伤害性,甚至带来新的风险。2022 年 8 月中旬,长江流域省份地区出现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长江多处水位创历史新低,已达到轻度以上干旱标准,预测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夏季本应是长江的汛期,却因持续高温和降雨量的异常减少导致“汛期反枯”的现象。8 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与同期相比减少 60%以上,水体面积大幅度减小,一些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大型水库已经开始放水以减少干旱灾害。持续性极端高温导致南方省市用电需求上涨,但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水力发电出力不足,已有多个省市为此陆续出台限电政策。四川作为我国“西电东输”的第一大省,80%的电力供应来自水电,却在长江的汛期因水资源短缺而开始限电。四川达州电力集团表示,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周边地区已出现较大的供电缺口。为应对高峰期电网负荷过大、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已经采取工业用户停产及有序限电等措施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如果无法缓解供电压力,有关部门将对辖区内居民用户实行有序限电16。此外,四川电力供应的短缺牵动了整个长江流域,包括川渝地区,乃至武汉和上海的用电情况。武汉的长江灯光秀关机,上海外滩也暂停照明,整个南方地区进入省电模式。图 9:低碳转型和气候变化对风险格局的影响203.2 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过程中实现韧性发展的措施在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加强能源系统的韧性,并不仅是指系统受到冲击时,应对并快速恢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能源系统判断风险的能力,提前做好准备,并在冲击之后进一步提升应对能力。面对未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具备高韧性的能源系统在风险发生的准备阶段就需主动制定多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并创造缓冲期,在系统受到威胁时快速启动备用方案进行替代或留出充分的时间来应对。提升系统的感知力可以加强能源系统提前预知风险的能力,快速检测系统现状,迅速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升快速确定合理的应对方式的能力。应对风险需要能源系统的各个环节在受到干扰的初期就作出有效的反应,快速适应和转变运行方式,以加速恢复其核心机能,最大程度减小损害。系统性地构建能源转型韧性发展框架能源系统面临着新的风险格局,这使得系统性地构建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框架迫在眉睫。这个框架将为全面提升能源系统在应对风险的准备、感知、应对和恢复过程中的韧性提供重要支撑17。准备应对感知适应气候变化、低碳转型、国际局势、市场趋势加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强能源系统的韧性需要尽早评估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对已知风险影响的程度,并找出可能带来的新风险。通过前瞻性规划,保证能源系统的各个环节都为未来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提升感知风险的能力,合理制定快速响应措施,并通过对干扰的学习和适应进行调整,以加速走出干扰期,建立长期具备适应性的能源系统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避免因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损失扩大。提升能源系统的感知力首先需要对中长期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在转型初期就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未来趋势对已知风险的影响程度,并找出其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因素。同时,系统需迅速拟出应对未来风险的方案并对其进行压力测试,做出优化,以确保应对方式的合理性,减少其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此外,在预知风险和制定解决方案时,需要全面考量能源系统上游供应链对系统的影响和系统对下游产业链的作用,以最大程度削弱系统所受的威胁并防止危害的扩散。通过增加备用能源创造缓冲期是准备环节必不可少的工作,这可以加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抵御能力。当极端事件威胁到能源供应的可靠性时,充足的备用能源可以填补能源空缺,保证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比如,当电网主体出现故障时,一个集中式和分布式共存的电力系统可以通过将分布式能源基地切换到独立运行模式为周边区域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此外,加强各区域和部门的关联是另一种准备方式。在能源系统复杂的网络框架中,一个环节或一个地区所受的风险很有可能扩散到其他部分。因此,加强各部分之间沟通、管理、协调的能力有助于能源系统在面对局部干扰时,与其他部分合作策划出综合、合理的应对方式。在干扰出现的初期,根据以往应对干扰的经验来增强系统自身韧性可以起到风险防御的作用。而在已经受到干扰的阶段,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供应端和需求端的灵活性、和子系统独立于能源系统整体的分割性可以让能源系统通过快速调整运行模式、分割受影响地区,将负面影响减到最低;当系统进入到恢复阶段时,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对于风险提前的感知有助于系统快速修复、优化运行模式和提升性能,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干扰。21提高一个能源系统的韧性需要加强其保障能源供应充足、持续、稳定以及风险防范的能力(可靠性,reliability),快速应对能源供给和需求端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灵活性,flexibility),子系统独立运行于能源系统的能力(分割性,modularity),根据现有和预期的变化学习和调整的能力(适应性,adaptivity)18。图 10: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过程中加强能源系统韧性的策略能源生产和供应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系统下游各个环节。增加备用能源、提升能源多样性和推进集中式与分布式并存的能源供应模式可以减小能源系统受外界干扰的冲击,保证稳定和持续的能源供应。加强多区域、部门、产业间的协作关系可以有效加强能源系统风险防范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其在局部地区受到干扰时通过多维度协作快速应对的能力。通过车网互动(vehicle-to-grid)、光储直柔等技术实现交通用能、建筑用能、和电网的综合管理,这将有效提高各部门运行的安全性,减少可能面临的风险。能源系统低碳转型需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在大量间接性、波动性、不可控性强的可再生能源接入能源系统时,要加强能源供应端的灵活性,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需求端负荷进行柔性处理,提升其需求侧响应能力可以加强供需两端的适配度,从而减小供需不平衡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加强能源系统快速应对供需波动和不确定性的能力,降低能源系统受极端事件的冲击程度。在跨区输配体系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可以在能源系统主体受到威胁时,快速切换运行方式为独立于主体运行,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或将系统受损降到最低,加快系统恢复速度并减少复建成本。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供应到加工转换、传输和终端需求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前为潜在风向和不确定性做出准备,尽早感知风险的来临。在受到干扰时快速、有效地应对,并提高其应对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利益方需基于对过去所受危害、将来变化趋势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积极规划合理的发展策略。总而言之,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在未来对不同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系统的冲击需要前瞻性的综合规划,协调能源系统产业链各个环节,系统性地构建能源系统韧性发展框架。构建韧性框架首先需要对于中长期气候影响进行分析,在转型初期就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气候变化将对已知风险的影响程度,并找出其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因素。之后,政策制定者需要结合已有风险和未来的变化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综合规划应对策略,对于转型策略、风险防御、设施加强等方面做出指导,尽早开始能源系统韧性的加强,提升能源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少未来复建需求。此外,在风险发生后,要对风险特性进行学习,这有助于机能恢复和在复建过程中适应环境的改变以更好地应对未来风险。系统性地构建能源转型韧性发展框架,需要摸清能源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分割性和适应性对于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影响,以及从能源生产到加工转换、从能源输配到终端消纳等每个环节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22图 11:韧性能源系统蓝图(以电力系统为例)23图 12:电力系统韧性提高的作用为实现低碳转型目标,我国在 2021 年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中承诺: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 80%。这意味着在我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电力系统将担任越来越核心的角色。作为能源系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电力系统的韧性对于能源系统的整体韧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电力系统的韧性若得不到加强,能源转型就无法实现韧性发展。随着电气化水平的提高,能源系统的供给端和用能终端对于电力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在提高电气化率的同时,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可以保障其他如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大发电能源多元化和调度性可以减少系统对少数能源的依赖,有利于加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面临间接性能源所带来的不稳定和不可控性问题。因此,储能技术将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鉴于大规模储能技术目前成本过高,在电力系统转型初期,煤电可以发挥其稳定及持续的优势,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的时候,提供可靠的电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大规模电力输配系统可以增加电网连接性,有助于通过长距离电力输配平衡资源禀赋和用电需求强度的差异性。系统规划多资源的时空协同调度有利于电力系统在受到冲击时,快速、有序地防御和控制损害,增强系统灵活应对冲击的能力。构建分布式微电网可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分割性,保障系统受到冲击的时候分布式系统通过快速调节运行模型对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电力。同时,增加发电端灵活性电源和加强用能端的负荷柔性也可以增强电网灵活性,有利于电网保持电源和负荷的动态平衡。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是实现能源转型韧性发展的关键在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过程中,实现传统火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多元化电源供应结构,应用集中式、分布式、移动式等综合电源供应模式和储能技术可以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24极端天气情景下如何提升电力系统的韧性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23.8 亿千瓦,其中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持续以超过 15%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并不足以满足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尽管目前我国发电设施总体产能过剩,但是局部地区仍然暴露出严重的电力供需矛盾。受干旱和无风等极端天气因素制约,水电和风电出力不足,2021 全年共有十余个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紧缺问题,2022 年夏天,南方地区也普遍受长期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面临电力短缺的困境。在极端天气情景下,为保障电力系统的韧性、低碳转型,我国需要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期保留足够的煤电起到调峰调频的作用,并建设大规模输电系统支撑跨地区电力输送,同时在各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从极端天气事件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影响角度分析了电力系统韧性转型的途径,刻画了极端天气对于风电和光电发电能力的影响。当在长时间尺度上考虑时,风、光发电大概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会导致短期内风、光发电能力的波动性更强。图 13:中国 2000 年到 2016 年平均每日每小时风电、光伏发电出力(以东北地区为例)2000.1.1-2016.12.31 小时级历史数据计算;实线为平均每日每小时发电出力;虚线为在 25 个极端天气情景下每日每小时发电出力25研究成果显示,极端天气增加了电力系统对于灵活性电源的需求,以保障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有足够的稳定电源补足电力缺口。而在储能技术未能大规模应用之前,火电兜底保障的角色不可或缺。同时,在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中,可靠的大规模跨区输电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逐渐稳定,华东、华北、华中、广东将形成四大能源消费中心。但这些地区发电资源短缺,需要大量的外调电力,而我国西部、晋蒙西以及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将形成三大能源生产中心。实现我国韧性电力低碳转型需要在 2035 年左右基本完成跨区传输体系构建,形成西部、晋蒙西和东北地区为华东、华北、华中和广东提供电力的主要布局。此外,基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分地区发电装机结构也将有所不同。其中,东北地区风力资源充足,有利于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在西南、南部和华中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太阳能资源在晋蒙西、西部、东部和中部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图 14:极端天气情景下 2035 年电力系统输配电格局 26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与韧性提升的协同发展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部分减排措施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分割性和适应性推动能源系统的韧性发展。同时,能源系统韧性的提高将有助于低碳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能效提升通过减少能源需求,从而减少排放并降低系统复建成本19。分布式能源基地、热电联产机组和储能设备可以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减少对化石能源需求的同时,加强能源系统的分割性和灵活性,有助于系统应对不可控风险,将负面影响最小化,快速复建20。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同时加强跨区关联输配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能源多样性和平衡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性,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增强能源供应的可靠性21。此外,多部门综合规划可以提高能源供应和需求端两侧的配适度,在支撑终端部门电气化改造、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同时,通过提高终端能源品种多样性、运用移动式储能技术和柔性负荷处理,降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电气化率、大规模输配系统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表 1 给出了协同支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与加强韧性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能源系统转型可能面临一些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不确定性强的问题,需要长远规划以保障能源系统的平稳转型和韧性发展。提早对未来风险格局进行评估并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增强能源系统本身和相关产业灵活适应的能力,提升系统在面临风险时的恢复力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系统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在应对资源禀赋约束、能源结构调整、电力系统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改变等众多复杂因素的变化时,能源系统韧性的提高有助于能源系统安全、平稳地进行低碳转型。表 1:协同支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与加强韧性的主要措施2728本章要点能源低碳转型事关国计民生,其影响将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可能由于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采取不同的能源转型路径,从而导致不同的转型结果。具备包容性的能源转型为能源低碳转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重要保障。实现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差异化的能源转型计划,制定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计划,寻找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尽早做好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的规划,落实关联产业转型升级等安排;充分预计能源转型对不同人群可能产生的冲击,制定完善的社会保护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确保转型成本的公平分担和收益的公平分配;完善尾矿库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探索矿区土地开发综合模式;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可再生能源政策规划建设的决策过程,推动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绿色发展;采取多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方式,建立透明和包容的决策执行机制;建立人群、社会和区域发展的长期跟踪机制,做好资料和数据的记录与保存,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低碳转型的包容性发展4294.1 能源低碳转型践行包容性的重要性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实现包容性发展要同时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保障良好的就业机会,并帮助缓解贫困问题。世界银行表示,社会包容性是指为全体民众创造平等的机会并应对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体系。联合国环境署将包容性绿色经济定义为低碳、高效和清洁生产。它的包容性基于共享、循环、协作、团结、复原力、机会和相互依赖22。包容性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之一。虽然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对包容性的统一定义,但秉承“以人为本,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理念是被广泛认可的。具备包容性的能源转型,意味着能源转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担转型成本和分配转型收益,通过转型为区域经济多样化发展带来新动能,为增强行业的竞争力提供机会,创造多样的就业发展和培训机会,兼顾能源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能源转型不仅是能源系统的问题,更是一场社会经济系统性的变革。它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振兴、产业升级、工人再培训再就业等多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议题,也因此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政府、能源行业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能源产业的从业人员、依赖于能源产业生产生活的广大人群等。而这些主体在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诉求。因此他们会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所受的影响和所处位置,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做出不同的选择,进而影响能源转型的进程和结果。只有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包容性发展,才能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消除成本和收益的分配不均给能源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阻力。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能源和产业结构不同,能源转型对不同地区造成的经济影响会有显著的差异。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巨大的能源转型成本可能会大比例落在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传统能源产业依赖性大的地区。高碳排放区域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对这些地区来说,能源转型意味着要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并放弃自身资源禀赋带来的优势,所以,这些地区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难度将更高。而可再生能源潜力大的省份,可以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获得红利,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带动新的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能源转型经济代价较高的地区,和可以从转型过程中获得红利的地区,在能源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必然出现差别,进而导致有些地区相关部门对传统化石能源退出的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是阻碍了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有序推进。INCLUSIVE30能源低碳转型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碳价和电力投资政策情景下,经济发达且普遍依靠外调能源的省份减排潜力较小,同时经济所受影响较小;化石能源依赖性强和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普遍减排潜力较大,但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强又不具备充沛的可再生资源的地区减排的经济代价较大。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另一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不同碳中和路径下,省份和地区减排潜力与经济影响的差异性。在通过不同强度碳价政策和电力投资政策促进能源转型的情景下,政策力度越大,减排效果越显著,但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政策情景下,全国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大概在-3%,-9%之间,平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接近-6%。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普遍对于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费较少且可再生资源短缺,总体上减排潜力较低,不同政策情景所带来的平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大多在-4%左右。同时,可再生能源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如:四川、云南)减排潜力也总体较弱,平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绝对值低于 4%。相比之下,减排潜力最高的省份(如:贵州、湖南、山西)具备充沛的可再生资源,但同时对化石能源依赖性较强,平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可接近-8%。黄河流域九省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普遍较高,减排潜力也偏高,九省平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绝对值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山西、河南等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较高的省份平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绝对值超过 7%。同时,以宁夏和内蒙古为首的非化石能源禀赋较好的省份平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率也在-7%左右。因此,在此研究模拟的几个政策情景下,黄河流域九省总体具备较高的减排潜力,且减排贡献程度最高的省份大多对于化石能源依赖性强且能源系统效率较低,或者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具备丰厚的开发潜力。碳中和路径下,不同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同样存在巨大差异(图15)。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本身减排潜力相对较小,并对外调能源依赖性强,受到的经济冲击普遍较弱。部分地区的经济即使在政策实施初期受到负影响,也因其恢复力较强,可较早适应并消化这些负影响,实现经济的回弹。然而,化石能源依赖性较强且不具备充足的可再生能源的地区受政策冲击普遍比较大,区域经济失衡状况加剧。如何平衡各区域能源转型的成本和利益是实现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的关键之一。图 15:A.各地区相对基准情景的累计碳排放变化率 B.2060 年不同政策下各地区累计 GDP 变化率(贴现率 5%)A 图B 图31 不同行业和企业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格局和机遇是不同的。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下降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如果不提前规划化石能源退出的节奏并针对其影响做好预案,让所有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清晰了解、做好准备,那么大到全产业链,小到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甚至是为行业提供服务的其他企业,都可能因此而承担更多的资产损失。能源转型对于如交通、建筑等排放密集型产业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波及到相关的供应链。但同时,可再生能源和新的能源技术应用,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创造新的投资机会。比如,分布式发电技术让部分能源消费者和企业摇身成为电力生产者,带来新的经济收益。如果能源转型的成本全部让一部分行业承担,而收益落在其他行业,这将增加转型的阻力。因此,具备包容性的能源转型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在能源转型的进程中,不同人群在转型的不同阶段所受影响各有不同。一方面,传统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在需求下滑、能源结构清洁化、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等诸多因素叠加的背景下,面临着失业的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 2013 年到 2022 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从业人员减少近 270 万人,与化石能源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业务也将缩减,间接导致周边居民面临失业和收入缩水等问题,而这些人群的家庭也需要和他们一起努力,适应转型带来的生产方式改变以及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21 年可再生能源就业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约 468 万人,领跑世界。同时,可再生能源相关工作岗位带来的职业危害相比煤炭行业小很多23。但是,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就业机会和因能源转型而失业的人员并不匹配。首先,新的就业机会和失业人群空间分布可能并不匹配。其次,新的就业机会所需技能和失业人员的技能储备可能不匹配,这将涉及失业人员的技术培训谁来承担的问题。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能源价格上涨和能源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对民众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挑战。在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时,如果不能加强能源系统的韧性,那么当煤炭等传统能源出现价格上涨,供应紧张的现象,或者风光水电受到极端气候影响出力不足的情况,中国的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2021 年下半年,煤炭价格高企,供给偏紧不仅影响下游的电力供应,导致多地限电生产,也影响了北方地区普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采暖供热。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还需要关注在传统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加快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作用,有助于缓解一直以来煤炭开采、利用环节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公众身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化石能源退出后,尾矿库的生态修复和再利用是能源转型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虽然可再生能源属于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但是离实现完全“环境友好”尚存一些挑战。可再生能源的爆发式增长,将大幅增加供应链上锂、钴、镍、铜等稀有金属的开采,可能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威胁。风光资源丰富,适合大规模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往往也是生态功能脆弱区所在的区域,开发建设需要避免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亟需具备高韧性的能源系统来支持,减少电力系统消纳容量的限制,防止弃风弃光现象的反复出现,避免可再生能源成为资源浪费的产业。图 16:能源转型对区域、行业和人群的影响32实现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在中国的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流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稀土、铌、钼等 8 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 32%以上,沿黄河九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 80%。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黄河九省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形势、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各省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此外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从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来看,宁夏、内蒙古、山西、甘肃和青海在全国各省中排名前十,减排压力巨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沿黄河九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21 年黄河流域人均GDP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9%左右,且全流域九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经济对化石能源依赖性高,因此减排对于这些省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会有更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相比之下,如青海、四川等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相对快速地实现以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转型,并且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增长。黄河流域化石能源富集省区煤炭从业人员的再就业一直是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山西省煤炭行业平均用工人数达到 83.1 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 4.37%;陕西省煤炭行业平均用工人数约为16.9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0.82%;内蒙古煤炭行业平均用工人数约为 18.09 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 1.36$。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 2021 年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甘肃省关停了位于平凉市和酒泉市 5 个共 9.9 万千瓦煤电机组,山西淘汰了 10个共 51.2 万千瓦煤电机组,山东积极响应关停了141 个共 213.75 万千瓦的煤电机组。黄河其他省份均有相应行动。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是促进图 17:黄河九省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能源结构优化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必经之路,但这不可避免地会对煤炭工人的就业和生计产生重大影响。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的矛盾存在已久。长期来看,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将有利于缓解这些矛盾,并带来积极的环境效益。但是,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处理这些矛盾刻不容缓。坚持生态优先,加速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破解煤炭开采和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将矿区的生态修复作为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黄河流域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对于黄河流域的能源转型来说,包容性发展就是统筹好黄河流域的能源转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的问题。黄河流域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将成为能源富集地区转型的典型案例。32334.2 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践行包容性发展的措施推动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受冲击的对象,从顶层机制设计、政策工具实施、统筹多方参与等方面都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措施建议包括: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能源转型计划和地区经济多样化发展计划,寻找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地区不需要在能源转型上实现完全的同步,能够统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的计划才是可持续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宏观层面建立能源转型利益协调机制和实施方案,帮扶对化石能源依赖性大的地区,以此来找到地区经济多样化发展的新动能,避免进一步扩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尽早做好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的规划,引导和扶持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化石能源企业和行业全产业链都应未雨绸缪,妥善做好未来转型的安排,避免在被迫转型的时候慌不择路。即使是现在仍然具备相当竞争力的企业,也应开拓新的投资领域,例如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新的能源技术。当可再生能源具备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以后,政策支持的方向也要适时进行调整考虑转向其他受冲击的行业,引导和扶持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充分预计能源转型对不同人群可能产生的冲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护措施的覆盖范围,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全面识别能源转型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秉持“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原则,规划出全面的转型方案和应对策略,尽量避免转型期间的岗位削减和新增就业之间的潜在失衡,减少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干扰。具体措施包括:帮助因能源转型而失业的工人转入新岗位;增加政府对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劳动力培训和其它劳动力相关项目以及对社区层面项目的投资;建立透明的求职通道,确保失业人群能获取再就业机会。同时,扩展社会保护面,以帮助依赖化石能源的工人和社区安全、平稳地度过转型期。明确能源转型所需成本和可获得的收益,利用利益协调机制,确保转型成本的公平分担和转型收益的公平分配。能源转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为实现各方有效参与,转型本身的实施也应保持公正,保障能源转型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共享。在能源转型初期就应按人群、行业和区域的分类明确能源转型所需的成本和能获得的收益,进一步定义并公平分担转型成本,推动并促进制定公平分配转型效益的架构,使受制于化石燃料的个人、行业和区域能从转型中受益25。完善尾矿库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探索矿区土地开发综合模式。尾矿库的环境污染缓慢释放,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危害严重,尾矿库的治理不仅需要有事故应急方案,更需要有长效防治的机制。尾矿库治理耗时长、治理成本高,但创新的矿区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可以创造收益和新的增长点,减少治理成本的负担,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做好可再生能源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可再生能源政策规划建设的决策过程,推动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规划建设的决策过程,需要关注相关金属采矿业的环境风险和建设过程中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对废弃后处理处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有合理的预期,并制定应对方案,才能推动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的绿色和“环境友好”发展。此外,做好可再生能源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可以缓解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空间需求激增和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避免不同用地之间的不良竞争。建立透明和包容的决策执行机制,采取涵盖政府、私营部门、学术研究领域以及公民社会等全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方式26。除了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保障之外,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可以带来重要建议和额外资金,用于支持开发具备包容性的新型经济模型。投资者和企业需要更多地关注能源转型对就业、民生和社会的影响,将包容性发展纳入投资流程、决策和信息披露中。只有保障政府、行业和社区人群之间消息通畅,积极收集反馈意见,调动社会各阶层参与决策,才能共同设计实现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的解决方案。34图 18: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的政策框架政策制定需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的效果,针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关注能源转型中不同人群、行业和区域在不同阶段所受影响,并对此提供相应的对策。建立长期的人群、社会和区域发展跟踪机制,做好资料和数据的记录与保存,确保利益相关者在不同阶段都能拥有获得政策保障的渠道。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构建中国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案例集,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宝贵的案例参考和学习机会。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是复杂的课题,横跨能源、社会、经济和环境多个系统。中国在如煤炭工人再就业等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经验,但是还有更多落地落实的问题等待解决。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示范项目,构建包容性发展案例集将给未来的政策制定、地区实施提供更多的智慧。能源低碳转型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只有具备包容性的能源转型才能让这场变革中相关的地区、行业和人群积极参与这场变革,减少转型的阻力,保证转型过程的推进和转型结果的达成。35山西能源转型就业问题及就业政策分析根据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对山西省能源转型的路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山西省在 2017-2035年期间将由于能源转型导致全社会就业人数缩减近 10%,造成 30.5 万劳动力就业的净挤出。表 2 展示了山西省重点部门及行业的就业挤出人数。未来山西省劳动力数量下降和跨区域转移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同时,山西省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人数届时将达 15 万人,但仍难以弥补原煤炭、电力行业的就业缺口。此外,新兴的第三产业可以吸纳部分失业人口,部分劳动力将加速向东、南等其他区域的低碳行业转移。表 2:2017-2035 山西重点部门就业挤出人数预测数据来源: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山西省在煤炭钢铁行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2016 年,山西省人社厅等八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详细规划了内部安置、外部分流、转移就业、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培训转岗、内部退养、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多种分流安置方式,在坚持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突出了政府部门的帮扶作用。除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和省配合奖补资金外,山西还将从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 22 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内部转岗安置、对外转移就业、职工创业就业等。数据显示,2016 年,山西煤炭钢铁去产能共涉及 25 座煤矿和 1 户钢铁企业,共需要安置职工 31662 人。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山西已安置职工 31586 人,安置率 99.76。能源转型带来的就业问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度推进,就业问题的波及面将扩大,复杂度也将提高。补偿、保护、扶持和发展政策与机制的制定,以及政策机制的落实落地,需要更加全面、细致和长效。山西实现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仍任重道远。36让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三者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能源转型的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公众等充分理解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广泛参与到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本章要点总结与建议537在气候变化、国际局势、市场趋势、经济复苏的复杂影响之下,能源转型实现韧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性将愈加显现。韧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不仅将对能源转型是否能稳定可持续地推进、气候目标是否可以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将直接影响能源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否可以兼顾并获得共赢。让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三者实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新形势下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的实现,有许多的挑战需要克服,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报告力图探讨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识别存在的问题,给出下一步探索的方向和解决方案的思路,但并不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能源转型的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公众等充分理解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广泛参与到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图 19:能源转型低碳、韧性、包容性的相互影响38图 20:实现能源系统低碳、韧性、包容性协同发展的关键措施建立三者协同发展的清晰路线图;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适应性的能源转型策略,平衡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长短期利益;将韧性和包容性发展的要素纳入能源转型相关规划中;系统性地构建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框架;充分挖掘并发挥能源低碳发展、韧性发展能源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加强能源系统新风险格局的研究,综合全球变暖对能源系统的直接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目标通过国际局势、市场趋势、政策响应带来的间接影响,评估各类风险的危害等级,包括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制定风险应对长期战略;建立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能源转型考核指标;发挥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对能源转型成本和利益的协调作用;完善社会保护政策和长效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向弱势群体倾斜;将可再生能源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做好“双碳”目标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探索各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形式,尽快推广成功实践。为加速推进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本报告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和决策支撑机构尽快开展以下工作:39参考文献1.Rogelj,J.,Shindell,D.,Jiang,K.,Fifita,S.,Forster,P.,Ginzburg,V.,.&Zickfeld,K.(2018).Mitigation pathways compatible with 1.5 C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Global warming of 1.5 C(pp.93-174).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IPCC.(2022).Climate Change 2022: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P.R.Shukla,J.Skea,R.Slade,A.Al Khourdajie,R.van Diemen,D.McCollum,M.Pathak,S.Some,P.Vyas,R.Fradera,M.Belkacemi,A.Hasija,G.Lisboa,S.Luz,J.Malley,(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 and New York,NY,USA.doi:10.1017/97810091579263.IPCC.(2022).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O.Prtner,D.C.Roberts,M.Tignor,E.S.Poloczanska,K.Mintenbeck,A.Alegra,M.Craig,S.Langsdorf,S.Lschke,V.Mller,A.Okem,B.Rama(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 and New York,NY,USA,3056 pp.,doi:10.1017/9781009325844.4.IEA.(2021).China has a clear pathway to build a more sustainable,secure and Inclusive Energy Future-News.IEA.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 https:/www.iea.org/news/china-has-a-clear-pathway-to-build-a-more-sustainable-secure-and-inclusive-energy-future 5.Zandt,F.(2021).The Road to Net Zero.Statista.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 https:/ Mean Business Coalition.(n.d.).Energy:Policies.Climate Policy Tracker.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https:/climatepolicytracker.org/industries/energy/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 家 能 源 局.(2022).“十四五”现代能源体 系 规 划.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https:/ 8.Wei,Y.,Yu,B.,Tang,B.,Liu,L.,Liao,H.,Chen,J.,Sun,F.,An,R.,Wu,Y.,Tan,J.,Zou,Y.,&Zhao,Z.(2022).Roadmap for Achieving Chinas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Pathway.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4(4),13-2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1659.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2022).读懂碳中和:中国 2020-2050 年低碳发展行动路线图.中信出版集团.10.王利宁,彭天铎,向征艰,戴家权,&黄伟隆.(2021).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分析.国际石油经济(1),7.11.European Commission,&Joint Research Centre(JRC).(2021).Global Energy and Climate Outlook 2021:Advancing towards climate neutrality.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http:/data.europa.eu/89h/067e2ab2-d086-4f19-972e-5c46473f5efb 12.Jasinas,J.,Lund,P.D.,&Mikkola,J.(2021).Energy system resilienceA review.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150,pp.111476.https:/doi.org/10.1016/j.asej.2021.09.01713.World Energy Council.(2016).The road to resilience:Financing resilient energy infrastructure.Retrieved August 30,2022,from:https:/www.worldenergy.org/assets/downloads/The-road-to-resilience_Financing-resilient-energy-infrastructure_Report.pdf 14.Marchese,D.,Reynolds,E.,Bates,M.E.,Morgan,H.,Clark,S.S.,&Linkov,I.(2018).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613,pp.1275-1283.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7.09.08615.See 316.证券时报.(2022).最高级别预警,连发 6 天!长江多处水位创新低,出现“汛期反枯”;四川达州发布居民用电限电预告.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https:/ 17.Brende,B.,&Sternfels,B.(2022,June 7).Resilience for sustainable,inclusive growth.McKinsey&Company.Retrieved August 30,2022,from:https:/ 18.See 9,1019.Carmichael,C.&Jungclaus,M.(2018,June 6).A Resilience Strategy Based on Energy Efficiency Delivers Five Core Values.Rocky Mountain Institute.Retrieved August 30,2022,from:https:/rmi.org/a-resilience-strategy-based-on-energy-efficiency-delivers-five-core-values20.Liu,G.,Jiang,T.,Ollis,T.B.,Li,X.,Li,F.,&Tomsovic,K.(2020).Resilient distribution system leveraging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microgrids:A review.IET Energy Systems Integration,2(4),pp.289-304.doi:10.1049/iet-esi.2019.013421.REN21.(2020,June 3).Is Renewable Energy the Definition of Resilience?Retrieved August 30,2022,from:https:/ Green Economy:Policies and Practice.Dubai,Shanghai:Zayed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Tongji University.23.李军.(2015).煤炭消费减量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有多大?控煤可获得明显健康收益.中国环境报,2015-04-14.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http:/ August 23,2022,from:https:/www.efchina.org/Attachments/programupdate-coaltf-20211223/煤炭资讯更新简报-第一期.pdf/at_download/file 25.IRENA.(2018).全球能源转型:2050 路线图.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阿布扎比(ISBN 978-92-9260-059-4).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https:/www.irena.org/-/media/Files/IRENA/Agency/Publication/2018/Apr/IRENA_Global_Energy_Transformation_2018_summary_ZH.pdf?la=en&hash=29BB6BF6762815FDE6AB505F47C057E369A340F826.Voegele,J.,Puliti,R.,&Murthi,M.(2021).A just transition away from coal:Vital for people and planet.World Bank Blogs.Retrieved August 23,2022,from https:/blogs.worldbank.org/voice7s/just-transition-away-coal-vital-people-and-planet 27.山西多措并举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之二十 _ 滚动新闻 _ 中国政府网.(2017).Retrieved September 5,2022,from http:/

    发布时间2024-09-11 4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CEMF:2035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二-加速低碳转型赋能2035美丽中国(55页).pdf

    加速低碳转型赋能2035美丽中国2035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二目录1234引言 0102参考文献51低碳转型对推进 2035 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和主要措施06低碳转型助力 2035 美丽中国建设18结论和建议492.1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情景分析2.2 中国重点部门减排潜力和主要措施2.2.1 电力部门2.2.2 工业部门2.2.3 交通部门2.2.4 建筑部门2.3 能源低碳转型蕴含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070808101214151.1 低碳转型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协同效益1.2 低碳转型的多重效应,助力美丽中国建设03053.1 能源供应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3.2 工业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3.3 建筑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3.4 交通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3.5 农业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3.6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202630364044指导委员会:高世楫 何建坤 韩文科 江 亿 李善同王金南 王 毅 薛 澜 周大地 张建宇总技术顾问:胡秀莲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退休)执行团队:刘 宇 周 胜 胡 珊 朱 磊陈 莎 蔡闻佳 贾 锋 张新民王雪成 高 霁 裘 盈 李卓然 郭 豪 薛珂洋 赵 贝 高 越合作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定源排放与控制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能源模型论坛EDF 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01引言气候变化在对森林、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等自然领域产生明显影响的同时,与国民收入、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人口迁移、人类健康、政治冲突、犯罪等社会经济元素也存在密切关系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在保证现有生存空间和环境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并大幅降低经济损失。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台风、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严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挑战,严重威胁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 气候变化 2021:自然科学基础 指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未来几个世纪到几千年内是不可逆转的。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风险将成为新常态2。低碳转型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点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关注度不断提升,各国陆续发布本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政策,致力于 巴黎协定 温升目标的实现。截至 2023 年 4 月18 日,已有覆盖全球 88%排放、92%GDP 和 85%人口的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3,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63 个国家和地区已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其法律体系或战略政策4,低碳转型已然成为全球发展大势。低碳转型与环境污染治理、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可以协同防治环境污染,提升环境质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绿色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研究和实践证明,低碳转型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正向发展的协同效益,反之此协同效益也将助力低碳转型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的提升。党的二十大已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现有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已不能涵盖美丽中国的全部内涵,要统筹考虑、协同推进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重要维度的建设,落实 2035 美丽中国目标。2035 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 年也是中国在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SDGs)目标两个重要的国际承诺后进一步迈向碳中和的第一个五年节点。由此,2035 年将是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成果初步呈现期,也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中和路径的趋势崭露期。“2035 美丽中国系列报告二加速低碳转型,赋能 2035 美丽中国”中,中国能源模型论 坛(CEMF)专家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 2035 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展望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加速碳中和情景、深度减排情景等多种不同情景下中国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之后进一步减排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轨迹,研判提出中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四大重点排放部门实现低碳转型的重点举措和关键技术建议,并对其相应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报告还分享了来自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和生态系统等不同领域加速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提升环境质量与健康、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案例,基于路径模拟和案例分析,探索部门低碳转型如何赋能美丽中国建设,并从内涵理念、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试点示范等方面如何协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021低碳转型对推进 2035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本章要点随着气候危机的日渐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中国的低碳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加速低碳转型的进程变得尤为重要。低碳转型是经济增长由“规模和速度型”向“高质量和高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机遇,其效益不仅体现在 GDP 的增长,更多体现在就业、生态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有序有效地推进气候行动,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多赢”,从而高质、高效、高速地推进中国的气候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及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基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指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应聚焦生态环境领域,重点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与修复这三个重要维度,系统、全面地推进与落实。这将有效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并贡献于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SDG)的推进和中国 2035 年远景规划目标的实现。加速低碳转型将助力中国实现 2035 美丽中国目标,为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应继续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将绿色低碳转型纳入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战略重点,系统稳步推进各部门双碳工作,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达成低碳转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共赢。03近年世界各地暴雨洪水、高温干旱等气候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强、拉长,对森林、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等自然领域产生明显影响的同时,与国民收入、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人口迁移、人类健康、政治冲突、犯罪等社会经济元素也存在密切关系5。2015 年 巴黎协定6确立了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2018 年 IPCC 发布 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7,表明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2相比,限制在 1.5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益处。根据 IPCC 在 2023年发布的 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 20238,当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超过 1.1左右,全球已进入“气候紧急状态”。气候变化已经从未来的挑战变成眼前的危机,是人类面临的长期、深层次的生存发展挑战。联合国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并表示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行动与其他 16 个包括生命健康、水体洁净、产业创新等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息息相关9。2020 年 9月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举措,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加速推进低碳转型,最大限度减少洪涝和干旱等气候风险,降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治理体系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10。但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其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关系,系统布局,有序推进。积极推进低碳转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在保证现有生存空间和环境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并大幅降低经济损失,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协同效益:1.1 低碳转型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协同效益 低碳转型虽可能导致短期经济效益的波动,但将带来更长期、更广泛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 年10 月发布 世界经济展望,分析了世界各地区预算中性政策情景下实现 2030 年前碳排放量减少 25%对短期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 2022-2030 年间经济增长平均每年降低 0.05-0.20 个百分点11。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 指出,若气候变化得不到有效缓解,最早在 2030 年即可能导致中国 GDP 损失约 0.5-2.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研究表明,到 2050 年低碳增长“决定性”转型将对 G20 国家的 GDP 平均产生 2.8%的净积极效益(净益),如果再计入规避气候风险等积极影响,到 2050 年其带来的 GDP 净益将高达 4.7。低碳转型进程的延缓不仅将使得中国在未来面临更频繁、强度更大的气候风险,更将导致中国需采取更大的政策力度、付出更高的转型成本以实现相同的脱碳目标,反之,积极有序的低碳转型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随之带来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以及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低碳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是相辅相成的。2018 年国务院发布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经过 3 年努力,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21 年 1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 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2021 年 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2022 年生态环境部牵头印发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清华大学关于 PM2.5 的一项研究表明,以 2020 年为基准年(全国 PM2.5 浓度平均 33%),现有政策治理路径下 2060 年 PM2.5浓度将降至 25%,2030 年碳达峰路径下浓度将降至 20%,2028 年碳达峰路径下浓度将降至18%,2060 年碳中和路径下浓度将略高于 8。低碳转型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能够协同显著降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质量,并将降低人类健康风险和整体社会治理成本,蕴含着巨大的环境、健康和经济效益。04图 1.低碳转型助力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低碳转型是经济增长由“规模和速度型”向“高质量和高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机遇,其效益不仅体现在 GDP 的增长,更多体现在就业、生态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有序有效地推进气候行动,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气候治理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多赢”,从而高质、高效、高速地推进中国的气候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及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之间的协同效益也将有助于保持国家发展长期宏观战略的定力,减少中间过程的震荡和反复,提升社会各界对低碳转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05图 2.2035 美丽中国建设三个重要维度2012 年11月 8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14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2020 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及实施方案15,以美丽中国目标为导向,从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五个维度出发,设置 22 项具体指标,促进环境质量提升和生态修复保护,引导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16。2022 年 10 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17中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的定位,提出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因此,现有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18已不能完整阐述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部内涵。本报告认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应聚焦生态环境领域,重点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与修复这三个重要维度,系统、全面地推进与落实。维度一:环境质量与健康,主要包括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人居整洁四个方面,通过水、气、土的综合污染防治,提升整体环境质量,提供人类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维度二:生态保护与修复,从人居生态良好和自然生态良好两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和稳定性。推进城乡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人居生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度三:应对气候变化,涵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方面,通过减缓举措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升气候韧性以应对实际发生和未来预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加速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键优先事项之一19,同时也将助力美丽中国三个重要维度的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有效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为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贡献于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SDG)的推进和中国 2035 年远景规划目标的实现。中国应继续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将绿色低碳转型纳入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战略重点,系统稳步推进各部门双碳工作,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达成低碳转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共赢。1.2 低碳转型的多重效应,助力美丽中国建设062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和主要措施本章要点2035 年是中国初步建成美丽中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年份,也是实现“30前”碳达峰后进入深度减排的关键节点,还是迈向“60 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起点,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意义。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研究团队的情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可通过更高强度地提升能效和电能替代率,控制高耗能产业产品产量和单耗,驱动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最早可在 2023-2025 年间实现碳达峰,并在 2035 年碳排放较政策情景峰值可减少26%到 50%,继而在 2050-2060 年间实现碳中和目标。CEMF 研究结果还显示电力和工业部门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同时,减排行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将显著降低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命健康危害、基础设施损坏和农业生产变化等系列的影响,带来远高于其经济成本的外部收益,并且减排力度越大,净收益也越高。目前中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长期发展规划,逐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因此,在减排综合影响评估中,不应将经济增长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而应将社会、环境、健康等隐性收益共同纳入评估体系,从而全面准确测算碳中和的综合协同效益。072.1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路径情景分析在落实中国在 巴黎协定 下提出的 NDC 目标、国务院印发的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中的顶层设计及分解目标,并进一步强化落实国内相关政策、延续当前能源转型趋势的政策情景下,CEMF 研究团队使用 LEAP 模型模拟的情景结果显示,中国将在 2030 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峰值为 110.98 亿吨,2035 年减少至102.16 亿吨,并在 2060 年回落到 55.18 亿吨,约为峰值的一半。同时,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随经济发展持续上涨至 2035 年,达到 64 亿吨标准煤,并在 2060 年下降至 56 亿吨标煤。其中,2035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32%,煤炭 40%,石油 14%,天然气 13%。而以碳中和为目标的三种情景下,中国最早可在 2023-2025 年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峰值在 100-104.7 亿吨之间,在 2035 年实现碳排放较政策情景峰值减少 26%-50%,继而在 2050-2060 年间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 2030-2035 年间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在 2035 年达到 42%-55%之间,在 2060 年上涨到 85%-93%之间。具体路径如下:在碳中和情景下,以 2060 年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中国需通过强化节能政策的落实,控制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产品产量在 2025 年达到峰值,在 2025 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峰值为 104.7 亿吨。2035 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峰值 60 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消费总量的 42%,煤炭 34%,石油 12%,天然气 11%。同时,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于 2035年降至 80.2 亿吨,较政策情景排放峰值减排约 26%。在碳中和情景下,实现 2060 年碳中和目标需要终端部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减少煤炭消费量占比,提升电气化水平,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加速碳中和情景响应了中国在 COP27 大会上强调的“3060 年前”双碳目标,通过进一步强化落实能效提升、降低主要产品产量与单耗降低能源需求总量,减少能源需求。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进一步提升终端用能电能替代比例,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系统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并通过碳价政策驱动煤炭等化石能源退出,驱动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在 2030 年左右达峰,峰值为 57.5 亿吨标准煤,并在 2035 年下降至 56.5 亿吨标煤。加速碳中和情景下,中国在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峰值约为 100 亿吨,至 2035 年排放总量降至 64.7 亿吨,较政策情景排放峰值降低约 42%,并提前在 2055 年实现碳中和。2060 年,中国进入负排放阶段。届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下降至 50 亿吨标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 85%,煤炭、石油、天然气各占 5%。深度减排情景在加速碳中和情景的基础上,通过更高强度地落实能效和电能替代率的提升,并控制高耗能产业产品产量和单耗,力争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在 2020-2025 年前期实现达峰,峰值在 100 亿吨左右。深度减排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 2030 年达峰,峰值为 55.8 亿吨标煤,并在 2060 年下降至 49 亿吨。其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 2035 年达到55%,2060 年达到 93%。在化石能源需求量的快速退出和非化石能源需求量大幅增长的驱动下,2035 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至 55.37 亿吨,较政策情景排放峰值降低约 50%,并提前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系统通过能源载体连接供应端与消费端,涵盖一次能源供应、能源加工转换、终端能源使用等环节,其二氧化碳排放占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的近 80%。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空间,能源需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增长。据统计,2022 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 54.1 亿吨标煤20,排放二氧化碳约 121 亿吨21,而早在 2020 年 9月,中国已向国际社会庄严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需在未来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达到峰值,并在达峰后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实现碳中和。推动高可再生、高电气化、高韧性的能源系统转型,实现能源生产与供给体系的绿色、低碳、高效、安全发展,是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2035 年是中国初步建成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年份,也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进入深度减排阶段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年份,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意义,2035 远景规划将为进一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 2060 碳中和长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国能源模型论坛专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2035 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对中国的减排路径,不同情景下的技术与政策内涵,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情景分析。图 3.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路径情景分析综述082.2 中国重点部门减排潜力和主要措施2.2.1 电力部门根据 CEMF 情景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减排潜力最大的是电力和工业部门。不同强度的碳中和情景下,2035 年,电力部门减排潜力占总量的 40%到 49%,工业部门则占 32%到 39%。2060 年,分别占 48%到 53%和 31%到 33%。以加速碳中和情景为例,与政策情景相比,2035 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 37.45 亿吨。其中,电力和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分别占总减排潜力的 47%和 34%。2060 年,总减排潜力为 45.18 亿吨,电力和工业部门减排分别贡献占 50%和 32%。电力部门实现能源转型和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化发电能源结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电力技术创新等。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工业部门主要依靠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持续推进用能低碳和加快技术创新融合等措施实现低碳转型。交通和建筑部门虽然减排潜力相对较小,但科学合理的转型举措将大幅提升社会生活水平,降低环境污染。交通部门需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交通用能低碳、形成绿色出行模式和促进技术融合发展等举措减排;建筑部门则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乡建设、提升建筑节能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和推广低碳前沿技术等举措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的绿色低碳转型。各部门具体减排举措如下:电力部门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优先领域,其实现能源转型和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路径和措施包括: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碳达峰前,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快速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安全有序建设核电。到 2035 年,有序替代煤炭发电,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和减量利用,大部分新增电力需求主要由非化石能源发电满足。到 2060 年,煤电等化石能源发电转为系统调节性电源,其发电的供电煤耗需达到 250 克标煤/千瓦时,这可以充分发挥其托底保供作用并提高系统灵活性,还能大幅提升发电效率;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需提升至 74-90%,电力需求主要由非化石能源发电满足,以电力和氢能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应用于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实现消费端的低碳化甚至零碳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碳达峰前,加快建设跨区电力传输体系,重点关注由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等主要电力生产基地向华东、华北、华南和华中等主要电力消费中心的传输通道建设。到 2035 年,积极发展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多能互补和分布式的智能韧性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大范围清洁电力的优化配置,结合智能电网建设提升电力系统的综合调节能力,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和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到 2060 年,实现“新能源 储能”智能化韧性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电力技术创新。碳达峰前,不断提升电力系统发电效率,持续增加风光发电和抽水蓄能装机规模,关注储能和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创新研发进展。到 2035 年,开展电化学储能和 CCUS 试点工作,给更低成本和更安全的电化学储能和 CCUS 技术创造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基础;强化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到2060 年,大规模推广应用电化学储能设施,CCUS 稳定实现年减排 10-15 亿吨二氧化碳。图 4.部门减排潜力(以加速碳中和情景为例)09为了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在现有的技术支撑和资源禀赋形势下,未来中国电力系统主要有三类低碳电力技术作为支撑:一类是传统化石能源发电 CCS 技术,第二类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 储能技术,还有一类就是核电技术。这三类技术在支撑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中各具优势,但也存在困难和挑战。核电是一种可大规模利用的零排放清洁能源,技术较为成熟。它进行电力生产既不受环境影响,也不向环境中排放 CO2和其他污染物,可在不改变当前电网架构前提下,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是当今世界仅次于水电(占比 16%)的第二大低碳电力来源。然而,对核能安全性的考虑,影响了中国未来对核能在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定位,特别是核电在未来电力结构中的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CEMF 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同时兼顾到“美丽中国”目标,核能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核电在电力部门深度减排的路径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核电规模和核电占比将逐渐增加。2020 年,装机规模 5000 万千瓦,发电规模 3662 亿千瓦时,核电占比 5%。到 2035 年,装机规模增加到 1.0-1.5 亿千瓦,发电规模 8000-10000 亿千瓦时,核电占比 7.5-10%。到 2060 年,装机规模 2.5-5.0 亿千瓦,发电规模 2.0-3.2 万亿千瓦时(pWh),核电占比 10-20%。与燃煤发电相比,燃煤发电因子为 0.8177tCO2/MWh(2022 年电力部门配额分配基准值),核电在电力部门的减排贡献:2020 年为 3 亿 tCO2,2035 年为 6.5-8.2 tCO2,2060 年为 16.4-26.2tCO2。电力部门减排技术场景-核能图 5.核电供应及占比102.2.2 工业部门作为减排重点领域,工业部门实现能源转型和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路径措施包括: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碳达峰前,推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严控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钢铁、水泥、有色和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的绿色低碳化改造,促进高耗能行业产量尽快达峰。到 2035 年,工业领域各行业广泛开展低碳改造,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 2060 年,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产业低碳化更新迭代,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持续推进用能低碳。碳达峰前,在钢铁、建材、化工和有色等重点行业发展清洁高效低碳的替代能源,广泛开展节能低碳改造。到 2035 年,持续提升电气化率,推广用“煤/石油/天然气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到 2060 年,普遍应用电力和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工业各行业的电气化率提升至 72%以上,在技术成熟领域推广无碳新工艺。加快技术创新融合。碳达峰前,通过开发推广低碳新工艺和新技术、回收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研发推广替代原料和燃料和配置低成本的 CCUS 技术等节能降碳技术来降低产品单位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数字化碳管理体系试点,打造数字化的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到 2035 年,扩大低碳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及CCUS 等负碳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清洁低碳原料和燃料的广泛替代;提升工业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操控水平。到 2060 年,在继续开展低碳高效的生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在钢铁、建材、化工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中难以实现原料和燃料替代的生产过程中,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攻关,实现 CCUS 等负碳技术在工业领域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完成工业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大数据、5G、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助力能效提升,大幅降低碳排放。11氢能是清洁和高效的零碳二次能源,拥有较强的跨空间储能能力,它是实现能源系统乃至整个工业部门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可以使钢铁化工等难以电气化的行业实现大规模脱碳生产:在合成氨和甲醇生产中,氢气作为原料,在石油精炼过程中进行加氢生产轻质油品,同时脱除包括硫在内的杂质,用氢气代替炼焦还原铁矿石进行钢铁生产,可以大幅减少钢铁生产中的碳排放。尽管目前氢能生产成本较高,但考虑技术进步、规模扩大、技术学习曲线和政策驱动等因素,到 2040 年前后,绿氢生产成本在考虑碳税的基础上有望低于化石能源制氢,有较大的市场潜力。CEMF 研究结果显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氢能规模将从目前的 3300 万吨增加到 6000-6500 万吨,占终端能源比例 7%左右,其中绿氢比例 7-10%。2020 年,以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为主;到 2035 年,低碳制氢逐渐增加;到 2060年,主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网电制氢、核能制氢和 CCS 等低碳/零碳制氢技术。绿氢(风电、光伏、生物质、核能、网电按照绿电比例折算)在 2020 年为 0%;到 2035 年,在三种情景下分别增加到 7%-10%;到 2060 年,分别增加到45-60%左右。由于气候政策力度的大幅度增加,非绿氢比重大幅度增加,化石能源中的 CCS 制氢等低碳技术也得到大幅度推广。煤制氢 CO2排放因子为 20 吨 CO2/吨 H2,与之相比,2035 年绿氢规模 600-800 万吨,对应减排贡献为 1.2-1.6亿吨 CO2。到 2060 年,绿氢规模为 5000-8000 万吨,对应减排贡献 10-16 亿吨 CO2。工业部门减排技术场景-氢能图 6.氢能生产量和绿氢比例12 2.2.3 交通部门交通部门实现能源转型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主要路径措施包括: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碳达峰前,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和集约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畅通重要航段和运输通道,补齐内河航运短板,提升内河航运干支联动能力,加速“公转水”进程。到 2035 年,初步建成低碳高效的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铁路和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明显提升,分别增加 10 亿吨货和 19 亿吨货运量,交通运输通达和通畅性显著提高;优化客运和货运组织,整合运输资源,引导客货运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各种运输方式的减排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到 2060 年,资源节约和衔接高效的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稳定运行,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并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绿色运输方式居于主导地位,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优势和组合效率显著提升,实现“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能够增加 25 亿吨和 35 亿吨货运量。推进交通用能低碳。碳达峰前,积极推进公交都市示范创建工程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建设方便高效和快捷舒适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以及安全和连续的慢行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共享交通,发展“自动驾驶 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模式,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本、便捷舒适、集约低碳”的绿色出行体系,新建 2000km BRT 线路,新建 4000km轨道交通(地铁)里程,共享出行占比达到 15%,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超过 6000 万人次。到 2060 年,全面形成便捷优质的绿色出行体系,BRT 线路增长到 7000km,新建轨道交通(地铁)里程增长到 15000km,共享出行占比达到 50%,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超过 7000 万人次。形成绿色出行模式。碳达峰前,积极推进公交都市示范创建工程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建设方便高效和快捷舒适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以及安全和连续的慢行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共享交通,发展“自动驾驶 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模式,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本、便捷舒适、集约低碳”的绿色出行体系,新建 2000km BRT 线路,新建 4000km轨道交通(地铁)里程,共享出行占比达到 15%,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超过 6000 万人次。到 2060 年,全面形成便捷优质的绿色出行体系,BRT 线路增长到 7000km,新建轨道交通(地铁)里程增长到 15000km,共享出行占比达到 50%,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超过 7000 万人次。促进技术融合发展。碳达峰前,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的快速融合,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水平,发挥技术减排的支撑作用;无人驾驶技术逐步应用在城市普通公交、消防车、物流车、出租车、智慧高速、景区无人摆渡和清扫等不同类型车辆上。到 2035 年,L4 级高级自动驾驶能在有限情景下应用,网络货运普及超过 50%的货运车辆。到 2060 年,完全自动驾驶逐步应用,网络货运基本普及全部货运车辆。1314 2.2.4 建筑部门建筑部门实现能源转型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主要路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碳达峰前,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低碳转型,系统谋划城乡建设,控制建筑规模增长;将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作为规模化推进绿色低碳建设的重要手段,避免大拆大建。到 2035 年,不断完善建筑管理制度,使建筑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提升建筑节能水平。碳达峰前,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运行能效;加强绿色低碳建材、节能低碳技术和绿色建造方式的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建造和施工管理。到 2035 年,加快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低碳建筑的规模化发展,推广建筑运行能效监测。到2060 年,实现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的智能化管理,实施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的绩效评估。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碳达峰前,调整供暖系统的用能结构,提高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的比例,持续推动北方供暖清洁化;重点控制建筑燃气和燃煤消耗,推进新建建筑和农村用能的电气化,停止推广农村“煤改气”,开展既有建筑电气化改造试点工作。到 2035 年,全面执行新建建筑的全电气化设计,加速推进既有建筑的电气化改造。到 2060 年,加快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现建筑供暖能源主要由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满足,提升建筑用电和采暖零碳化水平,基本实现建筑全电气化运行。推广低碳前沿技术。碳达峰前,推进光储直柔建筑试点,在全国建成 20-30 亿平方米光储直柔建筑;在农村地区推广屋顶光伏为基础的新型能源系统建设,每年在全国建成 5000 个村级示范工程。到 2035 年,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广光储直柔建筑,完成超过 5 万个农村新型能源系统改造工程。到 2060 年,新建城镇建筑全部采用光储直柔系统,实现每年 5 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光储直柔改造;配合电力系统淘汰火电进程,建设跨季节蓄热工程,回收热电厂和工业低品位余热,不断完善“产消调蓄一体化”城镇供热系统,实现北方城镇地区的零碳供热,并大幅提升供热系统可靠性。152.3 能源低碳转型蕴含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据统计,2012 年至 2021 年,中国以年均 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 6.5%的经济增长22,已经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增长部分脱钩。同时,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衍生出生命健康、环境质量、生态服务价值等诸多方面的外部效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参考以上 LEAP 模型研究中的加速碳中和情景下的减排路径,使用 CGE 模型模拟了碳中和与加速碳中和情景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量化减排的外部效益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将受到更为严重甚至不可逆的影响。2022 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 中国国别与气候发展报告 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及其引致的农业单产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均直接损失达到 0.5 万亿元,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剧,预计未来 GDP 损失在 0.5%-2.3%之间。根据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团队使用 CGE 的模拟结果估算,这意味着中国 2020 年到 2060 年 40 年将累计损失 71.9 万亿元。而根据政策情景结果,碳中和情景下 2060 年 GDP 累计损失约 80.6 万亿元,加速碳中和情景下 GDP 损失约为 114.7 万亿元。其中,碳中和情景下经济净损失为 8.7 万亿元,加速碳中和情景经济净损失为 42.8 万亿元i。与 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23不同,气候变化的成本也可以通过碳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 of Carbon,SCC)来衡量。SCC 主要是通过气候风险的评估,测算了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损失,量化了社会应该为避免未来气候变化和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支付的成本,从成本收益角度看,也代表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效益。相较于国别报告而言,SCC 将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命健康危害、基础设施损坏、农业生产变化等系列影响也纳入测算范围,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对气候变化影响进行全面评估。2022 年未来资源研究所(RFF)发布的研究报告24显示,2020 年二氧化碳的社会成本为$185/tCO2。相较政策情景,2060 年碳中和情景与加速碳中和情景累计减排分别为 1321 和 1805 亿吨CO2。采用$185/tCO2测算ii,碳中和情景与加速碳中和情景将分别产生 169 和 230 万亿元的外部收益iii,远高于经济发展单方面的代价。结合模型测算的经济代价,2060 年碳中和情景下净收益为 160 万亿元,加速碳中和情景下净收益为 187 万亿元。比较减排的经济成本和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收益发现,碳中和情景和深度减排情景下减排可以带来净收益,并且减排力度越大,减排收益也越高。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讲,对于分部门投资而言,在碳中和情景与加速碳中和情景下,化石能源行业和化石能源发电行业的投资和回报率相较政策情景均出现大幅下降,2060 年碳中和情景下化石能源部门回报率下降 81%,投资下降 14%(0.39千亿元),化石能源发电部门回报率下降 66%,投资下降 7%(0.13 千亿元),而加速碳中和情景下化石能源部门回报率下降 88%,投资相对下降 19%(0.54 千亿元),化石能源发电部门回报率下降 73%,投资下降 3%(0.06 千亿元)。与此相反,以可再生能源为首的非化石能源行业投资大幅增长,2060 年碳中和情景下清洁能源发电回报率增长 42%,投资相对增长24%(1.06 千亿元),加速碳中和情景下回报率增长 30%,投资增长 27%(1.2 千亿元)。由此可见,加速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中国实现气候目标,也可以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缓解经济成本。图 7.2035 年和 2060 年分部门投资额变化i.数值为 2020 年人民币当年价,按 3%折现率计算ii.数值为 2020 年人民币当年价,按 3%折现率计算iii.按 1 美元=6.9 元人民币计算分分16图 8.中国碳中和路线图(以加速碳中和情景为例)通过比较以上气候变化损失指标,可以发现一方面,从经济视角看,减排行动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整体经济代价,但也将对能源结构、交通系统、产业发展、土地使用方式等经济系统带来结构性变化,从而为中国经济绿色、韧性增长提供更广阔的机会。另一方面,减排行动还将通过削弱气候变化风险和负面影响带来巨大的外部效益。与经济收益相比,一定程度上,来自外部的收益更加显著。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减排行动还将通过改善大气质量、减少气候灾害、缓解环境退化、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式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和健康效益。中国目前已经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长期发展规划,逐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因此在减排综合影响评估中,不应将经济增长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而应将社会、环境、健康等隐性收益共同纳入评估体系,从而全面准确测算碳中和的综合协同效益。根据中科院的相关研究25,到 2060 年中国陆地和生态系统固碳和吸收碳的潜力在 23-25 亿吨,此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也将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生态退化缓解、丰富生物多样性,衍生出诸多环境效益。中国应继续保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定力,将绿色低碳转型纳入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战略重点,系统稳步推进各部门双碳工作,助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实现低碳转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共赢。17183低碳转型助力 2035美丽中国建设本章要点在诸多低碳转型措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给人居和自然生态环境领域带来包括污染物减少和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环境效益,有利于协同实现 2035 美丽中国建设中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修复、环境质量与健康的目标。从各部门的具体减排举措来看:能源供应端的低碳转型将有效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加强水质量和水安全,提升土壤质量,赋能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工业部门的绿色低碳转型将通过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来助力污染防治工作,并有助于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筑部门的低碳转型对空气和水污染的防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保障土壤安全做出一定的贡献,提升人居生态环境格局,最终赋能实现整洁良好的人居环境。交通部门低碳转型将通过减少空气和水污染,优化城市人居质量和环境来赋能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农业部门和生态系统的各类低碳转型措施也与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通过大力降低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赋能人居环境整洁的实现以及人居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本报告收录了各部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低碳转型实践案例,探索低碳转型如何协同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基础。报告中的案例涵盖了能源供应、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生态系统各领域不同利益相关方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许多低碳转型措施可以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在自然生态环境领域带来包括污染物减少、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环境效益,最终赋能人居生态环境良好,协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环境质量和健康等 2035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减排措施来看,能源供应端的低碳转型将有效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加强水质量和水安全,提升土壤质量,进而赋能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此外,工业部门的绿色和低碳转型也能够通过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物排放,助力污染防治工作,并有助于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在终端用能部门方面,建筑部门的低碳转型在减缓空气和水污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土壤安全,提升人居生态环境格局,最终实现整洁良好的人居环境。交通部门同样作为终端用能端,其低碳转型将通过减少空气和水污染,优化城市人居质量和环境来赋能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除此之外,农业部门和生态系统的各类低碳转型措施也与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这两个部门的低碳转型措施可以大力降低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时也可以赋能实现整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各部门的减排措施在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环境质量和健康以及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这种协同效应将助力中国实现 2035 美丽中国目标,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本章节通过多项研究进展及实践案例具体分析了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目标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具体展现了低碳转型赋能美丽中国的多方成果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案例紧密衔接低碳转型措施,首先分析了减排潜力最大的能源系统,以能源低碳转型路径的研究为开章,紧跟着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路径分析,详细阐释了对能源转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对于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意义。案例随之扩展到终端用能部门,分析了包括建筑、农业和工业等部门的实际低碳转型道路,及其如何助力美丽中国目标的达成。案例范围大到全国的电力系统分析、囊括了位于黄河流域面临水安全问题的能源输出大省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高度依赖煤炭的河南省鹤壁市、工业园区低碳转型模范的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区及山东明水经开区,小到成功完成生态修复的房山区废弃矿井、安徽潘一矿区、和正向可持续性低碳农业发展的山东劲牛企业和济南佳宝乳业养牛场。案例中的主体包括了地方政府、国际团队、科研团队和企业,不同主体在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协同实现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科研团队从学术层面研究并探索低碳转型路径和其对 2035 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贡献;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建立国际合作来带动低碳转型;企业层面通过自发探索并尝试可持续发展模式自下而上推动转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全面阐释了低碳转型是如何多方面和多层次地赋能美丽中国目标。图 9.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关性19203.1 能源供应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 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开采和燃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转型成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提升发电效率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其带来的空气污染。修复废弃矿井可减少其固体废弃物产生的粉尘污染及有害气体扩散。发展低碳替代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需求,继而减少其开采、加工和伴随的水系破坏与水体污染。修复废弃矿井可避免矿井水污染地表水。减少燃煤发电和提高发电效率能减少发电过程中用水,缓解能源行业水需求与其他用途水的竞争关系,加强全社会的水安全。2005-2015 年采取的优化燃煤发电机组、关停小火电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燃煤发电效率,使发电煤耗从原来的 356.4 克标准煤每千瓦时降到了 315.4 克标准煤每千瓦时,避免了这期间4.9百万吨二氧化硫,2.2百万吨氮氧化物和 0.1百万吨 PM2.5 的排放26。以山西为例,每开采1吨煤将合计破坏地下水资源 2.48 立方米,而每年因煤炭开采而破坏的地下水资源达到十几亿立方米27。油气开采同样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部分非常规油藏压裂一口井耗水可达几万方,用水量占到西部油气田用水总量的 80%以上28。空气水体21 减少化石能源开采,可以同步减少开采过程中重金属对周边土壤的污染,并降低煤矸石山对耕地良田的侵占。修复废弃矿井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缓解化石能源开采对周边土壤的污染。减少化石能源开采可减轻水土流失。修复和再利用废弃矿井建成绿地可提高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指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能源系统能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升电力可及性,为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及厕所等基础设施提供电力。19872020 年,中国因煤矿开采产生损毁土地 2700.12 万亩。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大量极度退化的损毁土地,使区域碳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矿区碳固存能力下降甚至丧失29。截至 2021 年底,中国修复矿山土地约 49.6 万公顷,新增绿地超过 1600 万公顷,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贡献31。当光伏组件铺设于屋顶,并且吸收率高于 65%、转化效率达到 30%时,就能使城市温度降低 2 3,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空气污染,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适宜健康的人居环境30。电力生产结构的变化和燃煤发电技术革新,使新疆电力生产的单位水足迹由 2012 年的 4.2610-3立方米每千瓦时下降到 2017 年的 3.0810-3立方米每千瓦时,且 2017-2050 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使新疆电力生产单位水足迹下降753。减少发电行业的水足迹,可以降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供应受水资源不确定性的约束。据中电联统计分析,中国在 2006-2021 年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约 215.1 亿吨。其中,非化石能源发展减排贡献率为 56.7%,降低供电煤耗减排贡献率为 41.32。土壤人居整洁自然生态气候变化减缓 修复废弃矿井既能减少温室气体逃逸,又能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减少化石能源开采及利用、发展低碳替代能源、提高发电效率在减污降碳的同时,也能缓解有限的能源资源与因气候变化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帮助人类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修复废弃矿井能减少其中的温室气体逃逸 减少化石能源开采及利用、发展低碳替代能源、提高发电效率可实现减污降碳气候变化适应?从水体污染物去除的角度来看,与 2020 年相比,2060 年各情景下陕西省能源行业废水排放中总磷、总氮和氨氮排放量最多可减少 2.06 吨、205.89 吨和 10.29 吨。根据水体富营养化、酸化和淡水生态毒性三大水环境影响潜值的评价结果,Gec 情景下的水环境影响潜值持续增加,增幅为 7.82%。而其余四种情景均为下降态势,其中 Halve 情景的降幅最大,为26.19%;Ger 情景的降幅最小,为 4.12%;BAU 和 Lec 情景的降幅分别为 7.17%和 5.33%。从分地区的角度来看,陕西省能源行业水环境影响潜值排名靠前的地区都是能源行业产值较高地区,2035 年和 2060 年水环境影响潜值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榆林市和咸阳市。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例如,在电力行业中,风力和光伏发电在燃料的提取、加工和运输、发电厂的运营、发电厂的建造和退役以及废物管理等生命周期阶段的水环境影响潜值显著小于火力发电。它们的单位发电酸化潜值仅为煤电的 3.9%和 8.8%,单位发电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仅为煤电的 2.5%和 6.6%。综上所述,相比于火力发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在发电厂运营阶段和全生命周期阶段在降低水环境的影响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对这两种发电方式的大规模应用将带来较好的节能减排和节水降污的协同效益。因此,陕西省能源行业应充分利用本地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积极探索使用新能源或者采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从源头对行业用水与污染排放进行控制,降低行业废水酸化、水体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等环境影响潜值,从而减轻对水量和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图 11.2035 年和 2060 年陕西省分地区能源行业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23地理:全国|低碳方式: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美丽中国目标:空气清新和人居整洁|利益相关方:科研 来源:蔡闻佳,张诗卉等(清华大学)图 12.2030 年和 2050 年 NDC 情景相较于基准情景的 PM2.5 浓度变化碳中和目标下,存在两种具有相同排放轨迹但不同技术路径的实现方式,一种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RE-LED),另一种是以负排放技术为主导(NET-LED)。在 RE-LED 路径中,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 86%,生物质联合碳捕集与封存(BECCS)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 5%(687TWh),负排放抵消量占 4%(23Gt);而在 NET-LED 路径中,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 63%,BECCS 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 11%(1294TWh),负排放抵消量占 15%(77Gt)。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低碳能源转型,这将使中国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尽管改进末端控制措施的贡献不容忽视,但仅仅依赖这些措施并不能帮助中国所有省份达到 2005 年世卫组织 10g/m3的指导标准。在 RE-LED 和 NET-LED 情景中,由于化石燃料的逐步淘汰,到 2060 年发电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几乎为零,但在其他行业仍然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差异。在 2035 年前,两种碳中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没有差异(全国人口加权平均 PM2.5 浓度为 18.70g/m3),碳中和路径都将极大地促进空气质量的提升。但通过比较发现,在 2060 年最严格末端控制措施下,RE-LED 和 NET-LED 情景的全国人口加权平均 PM2.5 浓度分别为 6.10 和 9.57g/m3。在 RE-LED 情景中,几乎所有省份都可以达到 2005 年世卫组织 10g/m3的指导标准,但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赋能环境健康 电力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也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电力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而且对环境和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看,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并提升空气质量,进而支撑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不同路径的研究和分析,电力系统实现 NDC目标(CO2排放强度到 2030 年需要比 2010 年的排放量低约 40%)与基准情景相比,到 2030 年除西北部外的其他区域的 SO2将减少18-89%,NOx将减少 2878%,同时全国人口加权平均PM2.5 浓度约下降 50%。在仅考虑电力系统减排的情况下,全国就已经有 83%的区域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过渡阶段III 目标(35g/m3),并且避免 19962 例过早死亡,这将极大地提高空气质量并推动美丽中国的进程34。24图13.不同气候目标和空气污染控制情景下 2035 年(A)和 2060 年(B)的人口加权平均 PM2.5浓度和人均预期寿命损失NET-LED 情景中仅有不到 2/3 的省份可以达到。因此,在相同的末端控制措施下,走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碳中和路径更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与参考情景相比,2060 年人均预期寿命损失最低 0.88(NET-MFR 中最低估计值)下降到最高 2.80 年(RE-CLE 中最高估计值),这几乎相当于中国过去预期寿命增长的 5-10 年(2005-15 年或 2010-15 年)。从 NET-LED 转向 RE-LED 路径(0.471.19 年)的公共卫生收益甚至大于从 NDC 情景到碳中和情景(0.440.85 年)。总之,此研究再次表明了选择适当的碳减排途径的重要性。在减排的同时,能够促进空气清新目标的实现,并为公共健康保驾护航,这对于美丽中国目标的达成具有深远意义35。25iv.(reference-CLE(无碳减排制约与现有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reference-MFR(无碳减排制约与最强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NDC-CLE(国家自主贡献下现有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NDC-MFR(国家自主贡献下最强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RE-CLE(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现有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RE-MFR(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最强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NET-CLE(碳中和目标下负排放技术为主导的现有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NET-MFR(碳中和目标下负排放技术为主导的最强大气污染控制力度路径)263.2 工业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 加速生产工艺的低碳绿色改造、降低重点行业的单位耗能、提升工业电气化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循环利用余热余压等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投入生产的化石燃料,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回收利用工业废弃物及利废建材,减少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工业原材料及其隐含的污染排放。2013 至 2017 年间,落后产能淘汰使得全国 PM2.5 平均浓度下降了2.8 微克/立方米36。2020 年,水泥行业退出落后产能合计约 1892万吨;水泥工业单位产品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呈逐年下降,“十三五”期间氮氧化物降低约28%,颗粒物降低约 167。工业部门降低重点行业的单位耗能、提升能源生产效率、加速生产工艺的低碳绿色改造,循环利用水、废弃物和余热余压等资源可减少投入生产的水资源,同时减少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工业生产的能效提升将同时降低化石燃料需求,从而减少化石能源开采,间接减轻能源开采加工带来的水污染。通过创新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再生利用废水、降低单位产品水耗等一系列措施,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自2011年开始逐年下降,从 2009 年的234.4亿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181.6亿立方米,占全国废水总排放量的比例也从约40%下降到 23.558。然而,201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仍为世界先进水平的 2 倍,为45.6 平方米39。空气水体27 工业废弃物及利废建材的回收再利用,将减少废弃物的填埋处置,防止因废弃物的不当填埋而造成的土壤污染及土地挤占。降低重点行业的单耗将减少生产原材料的投入及使用,从而减少上游原材料的开采,可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同时,循环利用废弃物,及如余热余压等工业生产资源可以防止这些废弃资源威胁生态环境及其附带的生态服务,通过降低对生态的威胁提升生态环境指数。通过节约集约带来的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可减小现有资源对生产需求的限制,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促进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及生产效率,综合利用废弃物及各种生产资源将减少工业原材料的投入,减少上游的碳排放,形成绿色产业链,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主要有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类型。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造成粮食减产超过1000多万吨,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造成相对应的经济损失达到 200多亿40。中国许多城市利用市郊设置垃圾堆场,侵占了大量的农田。据估算,每堆积一万吨渣约须占地 1亩,2021 年全国工业固废累计堆存量超过 600亿吨,占地超过 200 万公顷,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41,42。利用再制造产品较制造 新件可节材 70%-80D,大量减小工业制造受气候变化背景下有限资源的约束。在水泥生产的熟料煅烧环节利用粉煤灰等固体废物替代石灰石等高载碳原料,每综合利用1 吨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0.85 吨;用废钢替代天然铁矿石用于钢铁冶炼可大幅缩短原有的公艺流程,有效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每生产 1 吨钢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6 吨;利用再制造产品相较制造新件可减少 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43。土壤自然生态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地理:青岛中德生态园|低碳方式:生态体系标准建立|美丽中国目标:全覆盖|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和国际合作来源:贾锋、宋培培、李磊、井涌泉(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青岛中德生态园标准先行打造“美丽”园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国际经济合作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青岛的重点功能区之一,园区现有中德生态园和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合作平台,承担建设青岛与德国、日本“国际客厅”的职能。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约有12.8 平方公里位于园区。经山东省和青岛市委、市政府批准,中德生态园管委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由西海岸经济新区管委代管。中德生态园于 2010 年 7 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签约,2011 年 12 月开工奠基,2013 年 7 月启动建设。秉承“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到 2021 年底累计实现 20 家世界 500 强项目、3000 多家国内外企业在园区内落户发展,形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引领性产业体系。以高标准要求引领生态建设发展,对标联合国2030 发展目标,首个功能区生态指标 2030 体系已经通过专家评审,纳入商务部制定的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发布全球首个自贸区绿色指标体系,园区还获得亚洲首个德国 DGNB 区域认证。中德生态园坚持以标准立园,做到标准先行。在园区建设之初,率先借鉴德国莱茵模式和 DGNB 可持续建筑经验,编制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 40 项内容的指标体系1.0,其中 6 项指标为该园首次提出。40 项内容的指标体系涵盖了能源、水资源、土壤、空气、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全方位为园区打造了“低碳发展,生态友好”的蓝图。园区初步制定了“2027 年碳达峰,2050 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并在青岛中德生态园 20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2025 年,园区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 170tCO2/百万美元,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20%;分布式能源供能比例 60%。作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园区突出多源利用,以泛能网为平台建立区域内能源智能化管理与交易,突出太阳能、风能、地源热能、水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燃气等清洁能源的分布式能源一体化利用,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创新能源利用模式,园区遵循“高能高用、低能低用、削峰填谷互补保障”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系统,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混配系统和独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种能源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优化输配系统。针对水资源,青岛中德生态园 20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明确要求:2025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6 立方米/万元;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 10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75%。在具体实践中,中德生态园从园区起步阶段就编制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规划和专项研究,将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控制指标专项规划进行控制。加强园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实施河道生态防护,自然净化水质,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和泄洪通道等。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湿地、坑塘、河坝,并对原有湿地进行雨水利用和改造美化,结合地形及水流方向,在景观水系中设置蓄水坝体,以形成大面积水域,营造滨水景观。由此建成的山王河湿地公园、汉德 D-zone 和山龙河改造项目,成为园区雨水收集净化的“雨水花园”,同时还能发挥出巨大的景观效应,成为园区及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空气质量方面,青岛中德生态园 20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明确要求:2025 年,好于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 310 天/年。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完善区域协调管理和园区内部管理两大方面,包括污染排放源的源头控制、末端管理和土地利用相关三个层面,涉及的污染源包括工商业生产、热电联供、交通、扬尘等方面,并强化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土壤安全也是园区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青岛中德生态园 20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明确要求:2025 年,土壤污染净增加量为零。首先,园区要根据规划区的自然本底特征和生态敏感性分布情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其次,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并强化了检测机制,针对园区土壤环境因素,委托专业资质机构,自 2014 年起连续开展环境指标监测,共布设监测点位 65 个,科学确定环境承载能力,强化空间布局管控。青岛中德生态园区通过高标准的生态指标体系,实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并成功践行了低碳、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美丽中国指标。这体现了“整体规划,标准先行”的重要性,并彰显了低碳、应对气候变化、水、空气、土壤、人居环境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是可以通过具有大局观的统筹而实现的。青岛中德生态园区为未来的新园区发展提供了优秀模板,而且急需转型升级的老园区亦可发掘其有可借鉴之处。28地理:山东明水经开区|低碳方式:传统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美丽中国目标:水体洁净、人居生态良好、气候变化减缓|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和企业 来源:山东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明水老牌工业园区绿色转型促进环境与经济效益并行明水经开区坐落于济南章丘,于 1992 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东连淄博、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黄河下游流域沿黄工业园区之一。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经开区最初以发展传统制造业为主,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伴随着传统粗放型经济的发展,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扭转园区内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的境况,对紧临黄河的明水经开区来说刻不容缓。作为沿黄重点合规园区,明水经开区在十余年前就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升级所能带来的潜在红利,从“十二五”时期便开始积极进行布局。2012 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随即开始布局产业转型。2016 年,章丘撤市设区后,为加快融入济南主城区,明水经开区将转型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并着手于污染防护治理以及生态保护。2020 年以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战略出台后,明水经开区的转型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领域。基于更明确的政策导向,明水开发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发展实际加快绿色低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汽车、食品医药包装、新材料、数字经济等六条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十余年的转型改革进程中,为应对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等生态问题,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将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工作并线推进,协同发展创新技术与数字经济,探索出一条颇具代表性的老牌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之路。2022 年,明水经开区新建企业环评率达 100%,园区绿化覆盖率达 40%;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 9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园区内企业通过绿色技术改造、建设新能源项目、实施智能化改造等工作,带动了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以明泉集团为例,集团转型升级后,开启氮肥退城进园技改提升项目,淘汰落后工艺,打造“绿色、高效、高端”的产业生态圈。改造后煤炭用量将减少 21.5 万吨/年,综合能耗(当量值)将节约 20.63 万吨标准煤/年。同时,园区的绿色转型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的绿色发展。例如,中国重汽表示在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排放压力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园区绿色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园区整体的环境,促进使用清洁能源,并实现余热余压的的综合利用。改善园区传统用能模式有利于节省企业能源费用成本,减少污染排放。除此之外,转型也加快了园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时淘汰高耗能产能,强化生产过程资源节约,并利用绿色能源技术,推动了光伏项目的建设,打造绿色工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娃哈哈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园区的转型促进了企业设备升级,提升设备生产效率并降低设备损耗,提高企业产品产量,倒逼企业发展成为资源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企业。由于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指标给企业绿色发展带来了高成本的压力,明水经开区为帮助企业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提供了资金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逐步形成环境与经济效益并行不悖的发展模式。这种自上而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耗举措,多方共识之下,推动企业与园区共赢共生的良性循环。29303.3 建筑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 建设大规模跨季节储热系统替代如散煤燃烧等高排放供暖方式可以减少建筑内化石燃料的直接燃烧,并减轻空气污染。从用能终端方面来讲,建筑用能全面电气化,并利用如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提供低碳电力,在满足终端用能的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建筑节能和低碳绿色改造能直接减少电能使用,从而减少能源供应端火电生产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发展绿色建筑也将减少水泥钢筋的使用,增加低碳建材的使用,进一步减少建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赋能实现空气清新目标。建筑内烧散煤取暖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1吨散煤燃烧的排放相当于 5-10 吨电厂燃煤排放的污染物45。2013 年,京津冀地区散煤排放占到同期环境统计烟尘总排放量的 23.2,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 15.2,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 4.446。京津冀地区每年散煤消费量超过4000万吨,占区域总耗煤量的10,但对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超过 50%,其中,散煤燃烧对大气中 PM2.5 的年均贡献约为 7.2-9.2 微克/立方米47。而京津冀地区 90%以上的散煤用于生活采暖,如果能通过其他能源替代掉这部分散煤燃烧,京津冀地区 PM2.5 年均浓度可下降 8 微克/立方米左右48。空气31 发展绿色建筑将大力推崇建材的循环利用,减少建材固废的产生以及其填埋处理,从间接上减少建筑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及土地的占用。发展绿色建筑使住户生活环境宜居便利的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营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建筑电气化与分布式能源可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厕所等基础设施提供电力来处理生活污水及垃圾,提升社会整体卫生和健康水平,打造整洁的人居环境。建筑领域的低碳转型主要通过节能和优化用能结构实现,可以削弱化石燃料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需求来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和发展绿色零碳热源,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能源短缺。建筑全面电气化并配以分布式微网,这能保障频繁极端天气下的持续供电以满足住户需求,让建筑和住户共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1 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 500 吨至600 吨,而拆除 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 7000 吨至1.2 万吨建筑垃圾。目前中国大量建筑垃圾并没有得到良性利用,占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填埋、抛撒、堆放建筑垃圾还容易造成空气、土壤和水污染。截止 2020 年,中国建筑垃圾数量已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总资源利用量不足1亿吨,建筑垃圾总体资源化率不足10Q。据测算,中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 20 亿吨,是生活垃圾产生量的 8 倍左右,约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 40R。截至 2020 年底,中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 13.9 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标煤 410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08 亿吨53。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也提升到 6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 2500 万户左右,削减散煤约 5000 万吨,据测算,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 9200 万吨54。推广“光储直柔”建筑可改善建筑性能,提高建筑气候韧性。经测算,中国城镇建筑屋顶光伏可开发量为8.3亿千瓦,其年发电量可满足城镇建筑自身用电的 30%,有利于建筑在气候风险中为住户提供一定的可靠电力55。土壤 发展零碳热源、提升供暖能效可减少供应端使用化石能源直接燃烧供暖,一方面将节减化石燃料产热相关的水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则将减少产热过程中带来的水污染。从建筑运营角度来讲,通过建筑电气化和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两项措施的结合可在电网断电时为住户提供清洁用水。修建绿色建筑及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低碳和绿色改造可减少建筑运行期间的水资源浪费,以此来降低对洁净水的占用,通过高效用水保障洁净水资源及其水安全。通过节能低碳绿色改造(建筑保温水平提高使得需热量降低)、提高高效热源方式占比和提升运行管理水平等措施,使北方城镇建筑供暖能耗强度却呈现下降趋势,从 2001年的 23kgce/m2,降低到 2020 年的 13.7kgce/m2 49,减少避免了产热过程中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也避免了开采更多化石能源带来的水污染。装配式住宅的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环节均可较传统现浇住宅实现减碳,每平方米可节水 20.5P。水体人居整洁 发展绿色建筑将协调人、建筑和环境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增加绿化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改善建筑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人居生态地理:鹤壁市|低碳方式:建筑采暖低碳改造|美丽中国目标:空气清新|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来源:刘雨婷,杜展霞,陈莎(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张新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鹤壁市行业低碳转型和清洁低碳采暖保障空气清新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山地丘陵和平原面积约各占一半,全市总人口 164.96 万人,城镇化率达58.76%。因其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及以第二产业为主且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 2017 年,原煤作为鹤壁市主要工业能源消费品种,占比高达 93%以上。同时,该地区生产总值为 832.59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 544.22 万吨标准煤,单位 GDP 能耗为 0.65 吨标准煤(按当年价计算),高于同年的河南省单位 GDP能耗(0.51 吨标准煤),也高于同年的国家单位 GDP 能耗(0.55 吨标准煤)。根据鹤壁市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分析,鹤壁市单位 GDP 能耗较高,工业企业对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较低。由此可知,原煤是鹤壁市主要工业能源消费品种,燃煤排放是 PM2.5 和 NOx 污染的主要来源。鹤壁市处在南北方采暖划界过渡区域,2017 年 6月成功入选首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大力推进农村取暖方式和居住环境转变,印发了 鹤壁市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和 鹤壁市冬季清洁取暖专项规划(2017-2020)。在城区和县城都遵循“集中供热为主,分散采暖为辅”的原则,实现清洁热源的全覆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形成“低温空气源热风机为主,成型生物质取暖为辅”的模式,实施热源的清洁化改造。同时,保证“既有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和“新建建筑施行绿色农房标准”同举,从而实现取暖清洁化和建筑能耗降低双保障。(1)集中供热清洁化改造成果。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建设。按照“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实现鹤壁市清洁取暖全覆盖,积极发挥现有的热源效能,不断推进集中供热管网的建设工程,同时结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集中供热方式。截至 2020年 6 月,鹤壁市发展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达到 2474.26 万 m2。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 1417.26 万 m2,余热回收利用集中供热发展 650 万 m2,地源热泵集中供热发展 407 万 m2,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中供热发展 123 万 m2。(2)热源端清洁化改造成果。推进农村低温空气源安装。在清洁取暖的实施过程中,确定了“电取暖、煤清零”技术路径,积极推进低温空气源热风机安装工程,全市安装低温空气源热风机13.13 万户,约 17.37 万台,采暖面积达 2100 万 m2,占清洁取暖农村热源侧实施改造面积的 86%,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安装低温空气源热风机监测仪,对 90 户低温空气源热风机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在 2019 到 2020 年的供暖季,低温空气源热风机单位面积日均耗电量平均值为 0.368kWh。低温空气源热风机采用高效的新环保冷媒,以电力作动力,代替煤炭取暖,实现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同时也减少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3)用户端建筑能效提升成果。至 2020 年 5 月,鹤壁市“热源侧”清洁取暖改造面积总计为 4508.65 万 m2,改造户数29.7 万户;“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 662 万 m2,改造户数4.87 万户。铺设农村燃气管道 378.41km,新接农村用户 6.4万户,累计改造农村电网 575 个村庄,涉及 22.1 万户,使供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32图 14.鹤壁市供热方式占比从2017到2020年,鹤壁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转型工作和能源使用的节能增效工作,在城区和县城发展集中供热,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进行热源端清洁化改造和建筑端用户能效提升。其中,鹤壁市通过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建设,不断完善集中供热设施的基础建设,每年节约能源104.65 万吉焦,节约标准煤 3.85 万吨,减排 CO210.2 万吨、SO2770.8 吨、NOx269.8 吨和烟尘 578.1吨;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安装低温空气源项目,每年替代燃煤 35.9万吨标准煤,减排 CO294.1万吨,SO20.72 万吨,NOx0.25 万吨。鹤壁市的清洁取暖试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共节约或替代 39.75 万吨标准煤,减排 CO2104.3 万吨、NOx0.28 万吨,为供暖季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做出重要贡献,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图 16.2018 年 1月-2022 年 9月空气质量状况图图 17.2018-2020 年污染物排放量及浓度分布图在开展清洁取暖行动的同时,鹤壁市还完成了火电和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划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排查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散煤行为,推进全市范围的散煤动态清零。多项行动联合开展下来,鹤壁市夯实了蓝天保卫战的成果。鹤壁市重度和严重污染天数在 2019 年后有所减少,其中,鹤壁 2018 年空气质量的三项主要指标实现“两降一增”;2019 年 PM2.5、PM10、优良天数三项指数综合得分 50.38,位列全省第 6 名;2020 年 PM2.5、PM10下降 6.6%和 71%,优良天数同比增加 37天(图 16),NOx和 SO2的排放量下降明显,较 2018 年分别下降 26.04%和 28.12%(图 17)。鹤壁市地方政府通过低碳取暖改造和减少行业煤炭使用等低碳转型措施,促进了地方空气质量的改善,为美丽中国空气清新目标作出了贡献。33图 15.清洁取暖试点大气污染物减排量地理:青岛中德生态园|低碳方式:被动房设计|美丽中国目标:气候变化适应|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和国际合作来源:王宝琪、贾锋、宋培培、李磊、井涌泉(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中德生态园被动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中德生态园低碳被动房设计增强建筑气候适应能力 被动房与中国常规建筑相比节约率达 8090%,符合国家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是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从 2014 年开始,中德生态园就引入了德国先进的被动房技术,深耕低碳和零碳领域的建筑技术体系建设,并且针对国内现状,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建筑领域“双碳”发展之路。“被动房技术中心”项目于 2015 年 3 月开工建设,2016 年 9 月投入使用,集合建筑本体节能提升、设备系统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复合利用等技术手段,配置楼宇控制系统和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运营进行全程把控,为全国建筑低碳技术的升级开创了先河。由于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包含了卓越的保温系统和性能良好的被动式气密性外门窗,还配以无热桥设计和围护结构高气密性,可以减少室内外空气对流引起的室温变化;且可再生能源冷热源机组设备和空调风系统具有防冻保护功能,对于极端的高温和极冷天气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本项目 2017 年的发电量为 34016 kWh,占全年总能耗的 7%;2018 年发电量为 35888kWh,占全年总能耗的 9%;2019 年发电量为 34655kWh,占全年总能耗的 8%;2020 年发电量为 37952kWh,占全年总能耗的 9%。34图 18.光伏历年发电量下图展示了被动房技术中心 2016-2020 年度的室内温度情况。即便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冷热源机组设备和空调风系统具有防冻保护功能),被动房中心近四年的全年室内温度维持在 2026()范围内。制冷季平均温度在 25左右,供暖季温度在 22左右。每个功能季的室内温度的波动范围在 2以内,能维持良好的舒适性。根据模拟结果,这个项目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 130 万 KWh,节约运行费用 55 万元。同时减少碳排放664 吨,与现行的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比,其综合节能率高达 66%。截至 2021 年,被动房技术中心作为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的示范项目已运营 4 年。运行管理团队运用能耗监测系统,长期对其能耗及环境参数进行采集分析,并定期对外发布能耗报告,通过制定合理的节能运行模式,确保本项目的低碳运行。2016 至 2020 年,此项目每年单位建筑面积耗电量为 30kWh/(ma)左右,在满足高度舒适度的前提下,每年能节省电的费用约 55 万元,4 年累计减少碳排放约 1000 吨。本项目推动了近零能耗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在中国的示范推广,同时也促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近零能耗技术标准的逐步建立和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能耗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11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 348002 万吨标准煤,建筑能耗为 116000 万吨标准煤。目前,中国 95%的建筑为高能耗建筑,而被动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传统能耗的减量化和气候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最低成本创造最为舒适的建筑环境。如果按照被动房标准实现 85%节能目标,每年保守估计能节省约100000 万吨标准煤,其中运营阶段节省约 70000 万吨标准煤。若以 2018 年青岛市住宅竣工面积1624 万为例,如果全部按被动房住宅标准建设,相比现行的 65%节能标准,可节约用电 7.5 亿kWh,减少碳排放 60 万吨,节约能源费 4.1 亿元。因此,大力推广被动房,对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提高气候适应能力、缓解城市区域大气污染和节约社会成本有重要意义。35图 19.2016 年 10 月-2020 年 9月室内外温度变化趋势363.4 交通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 交通领域燃油车效率的提升,将通过降低单位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单位颗粒物的排放。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如氢能蓄电池等在铁路和公路货运等领域的应用,将通过替代传统燃油车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降低颗粒物排放,提升空气质量。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增加公共交通普及率、建设自行车道等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将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也能从而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通过风电电解水制氢的绿氢燃料电池车相比燃油车能实现 85%的 NOx 减排和明显的 PM10 减排。2015-2020 年间,除了交通结构调整措施,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车油路一体化“等末端治理措施,使中国交通部门造成的 PM2.5 浓度下降 23V。且如果近几十年来中国没有采取机动车减排的措施的话,1998 年至-2015 年机动车的排放会是实际排放的 2-3 倍57。空气37 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绿色低碳燃料和提高燃油效率可减少燃料对空气及人体的影响,促进建立良好健康的人居环境。将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纳入交通运输结构的规划与建筑中,适应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潜力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在满足城镇和农村交通需求的同时,也可实现交通低碳转型赋能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清洁燃料的使用、燃油效率的提高及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实现减污降碳。2021 年,全国机动车四项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碳氧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为1557.7 万吨58。绿氢燃料电池车相比燃油车能够减少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达 50%以上,通过风电电解水制氢的氢燃料电池车能实现 84%的碳减排59。使用绿色低碳水运燃料可以减少排入水体里的污染物,提升近海水质,赋能水体洁净目标。水体人居整洁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有利于进行更合理和全面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绿地提供土地资源,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来实现宜居的人居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人居生态地理:厦门市|低碳方式:绿色交通|美丽中国目标:空气清新|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来源:王雪成(交通科学研究院)科技赋能引领厦门市城市交通迈向“近零碳”发展厦门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在 2018 年正式出炉,旨在实施二氧化氮(NO2)、细颗粒物(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三类污染物协同控制,狠抓臭氧、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污染治理,控制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交通污染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厦门机动车数量逐渐增加。厦门市车管所的数据显示,2022 年厦门市机动车报牌 189650 辆。其中乘用车报牌 128825 辆,同比 2021 年增长13.43%。因此在 方案 中,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和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成为了重点措施之一。厦门交通系统始终把绿色交通作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民众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事项来推进,通过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出行、发展绿色货运模式和创新交通智慧运行等措施,推动交通领域低碳绿色发展,为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建设贡献力量。(1)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生态品质,全面实现交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建设一批高品质的生态绿色公路,严格落实环保措施,积极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这不仅能保障施工质量安全,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翔安大桥等项目采用快速装配式现浇箱梁支架体系,提高施工工效,降低海上作业风险;厦门大桥加固改造、溪东路等项目应用了“绳锯切割”、“透水混凝土”和“新型泥浆处理”等绿色工艺技术;翔安大桥等项目应用 BIM 和物联网相关技术,搭建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实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全方位信息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降低工作成本。为了助推公路建设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厦门市环岛路是中国第一条依海而建的道路,其美化率、绿化率与干净度位居全国海滨城市之首。(2)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围绕绿色出行和便捷出行目标,着力打造公交都市。2017 年底厦门实现了轨道交通零的突破,目前已开通运营轨道 1、2、3 号线,里程 98 公里,实现三向跨岛,同时在建 4 号线、6 号线、3 号线延伸段这 3 条线路。同时持续强化公交与地铁衔接,深化智能系统应用,推出城际公交、网约公交和微循环公交等产品,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开通 13 条“公交快递融合”线路,有力支持边远山区乡村经济发展。依托“互联网 ”,推进智慧新业态发展,打造网约车规范管理的全国标杆城市。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 70.43%。图 20.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38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装备的清洁化,逐步打造纯电动公共交通供需运营系统。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和网约车全部为新能源车。截止 2022 年底,全市公交车辆中新能源车比率达 86.5%,全市出租车中新能源车比率达 51%(其他均为清洁能源车辆),网约车中新能源车比率达 75%。同时,加快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更新,加大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力度。目前新能源配送车辆保有量达 13163 辆,较去年同比增长 118%,占比约 9.4%。(3)大力开展绿色航港建设厦门港作为厦门市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一直致力于开展绿色航港建设。2017 年,厦门市辖区港口的169 台集装箱轮胎式龙门起重机(RTG)全部完成“油改电”技术升级,据测算,升级后的港区吊装单箱能耗下降 57%以上,年减少燃油消耗约 6939 吨,减少 CO2排放 21930 吨。建成全国第一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远海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远海码头、海润码头等多个码头完成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建设应用工作。据测算,改用岸电后,仅嘉庚号船舶一年可减少燃油消耗逾 300吨,减排 CO2951 吨、硫化物和氮氧化物逾 5 吨。未来 3 年,厦门港将实现邮轮及集装箱码头岸电应用全覆盖。装箱卡车“油改气”岛内港区已全部完成改造,岛外港区已完成 72%的高污染车辆国标准改造60。(4)推进交通智慧高效运行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大力推动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建设。从方便广大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公共出行需求和提升公共出行品质出发,以建设“全数据驱动型公交”为目标,打造“厦门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科技示范工程。在满足“企业控本增效、乘客便捷安全、政府减负可控”等三方共同需求上,着力破解百姓出行难题,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和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推动厦门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建设更高水平、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厦门市开展绿色交通以来,实现年节约能源 13820.54 吨标准煤,替代燃料量 18941.37 吨标准油,减少 CO2排放79552.54 吨61。2016 年,厦门市获得了全国首批优秀“绿色交通城市”称号;2019 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局荣获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公益性奖励中华环境奖。此外,交通的绿色转型带来的是直观的空气质量改善。2020 年 1-11月,厦门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值改善 0.43(14.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 2.4 个百分点,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五降”62。综合来看,交通绿色转型为厦门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图 21.厦门 5G 自动驾驶公共交通线路图 22.厦门智慧快递分拣系统39403.5 农业低碳转型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 合理使用化肥,减少不必要的含氨氮化肥施用量,可以减轻肥料里的氨逸散到大气中,与其他无机物质反应形成空气中的细颗粒污染物。合理处理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可避免直接焚烧或露天堆放废弃物释放的有害污染物逃逸到大气。华北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氨排放贡献了这些地区 8-11%的 PM2.5 浓度63。中国通过实施秸秆焚烧禁令,全国 PM2.5 总排放量下降了46.9d。空气 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还田及渔业综合养殖等固碳技术将有效加强土壤蓄水能力,提升水体空间利用率,减少农业用水需求,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管理技术将通过废弃物厌氧消化、粪肥深施还田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水污染。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可减少洁净水的浪费,并保障其水安全。2020 年中国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仅为56.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而单方水的 GDP 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1/265。水体41 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结合免耕播种等农业固碳技术及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的应用将减少对土壤的扰动,降低对土壤的侵蚀,并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进一步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污染。优化耕作方式,采取如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及其对土壤安全的威胁。合理处理包括如农膜在内的农业废弃物等也有助于增加农膜回收率,降低其对土壤潜在的污染。合理处理秸秆可提升农田土壤质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将有效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及威胁,改善生态平衡的状态。保护性耕作等固碳技术,以及旱耕湿整等稻田甲烷减排技术可以通过增密控水栽培和加强土壤蓄水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水土保持率。农业固碳及减排等措施有利于减少水、土污染,这将有利于生态质量的优化。同时,农田及牧地系统的生态质量改善也将增加这两大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合理处理和利用农业废弃物能避免随意丢弃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优化耕作方式和发展农业固碳技术等改善土壤质量的措施,实现从现有的农业模式到气候智慧型农业的转变,可增强作物生产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将减少农业部门的排放。采用可持续的农业耕作方式并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有利于能稳定农田的碳储量,增加土壤碳库,降低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截至 2021 年底,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超过 1.33 亿公顷,有效减少了化肥施用量66。因为中国对于秸秆焚烧的限制和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小麦、水稻秸秆还田比例从 2000 年不足 25%,分别提升到2010 年的 39.7%、36.4%,提升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67。“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等系列攻坚行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5%,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 86.7%和 80h。2021 年,在全国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10551万亩,同步发展 2825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增强了农业系统气候韧性72。自 2005 年以来,中国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的措施,使化肥利用率提高了 5%,累计减少施用量 1000 多万吨,同时还实现了6%的粮食增产;2015 年以来,中国化肥用量开始负增长。与 2015 年相比,2019 年氮、磷和钾肥分别下降了18%、19%和 13%,总计共带来 560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70。此外,在中国年产生的 6 亿吨秸秆中,露天焚烧的粮食秸秆约有 0.94 吨,会带来 107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71。土壤中国通过修复退化草地、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等工程,2011-2018 年,使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从 28%下降到10.2%,全国草原植被综合盖度从 51%提高到 55.7%,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恢复69。人居整洁自然生态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地理:山东劲牛集团-济南佳宝乳业养牛场|低碳方式:农业低碳转型|美丽中国目标:土壤安全|利益相关方:企业来源:高越,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济南佳宝乳业养牛场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提高土壤肥力随着中国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脱节,畜禽粪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没有足够的土地消纳,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与此同时,连年的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水体污染,也威胁着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对于畜禽粪污来说再为适合不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畜禽粪污的科学处理和利用一直被各个部门所提倡。以粪污肥料化利用为例,化肥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产业,特别是氮肥,其生产加工严重依赖于煤、天然气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尿素是氮肥的主要品种,其能源组成的 60%来源于煤炭,25%来源于天然气,其余 15%来源于重油。用有机化肥替代高耗能化肥,可以减少农业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养殖业的污染和环境压力,改善种植业的土壤状况,提高作物品质,这是农业低碳转型的重要环节。然而,要想使畜禽粪污从养殖业的“废”变为种植业的“宝”,还要避免不合理施用带来的“二次伤害”,其中所涉及的技术环节和推广模式十分复杂。养殖主体作为控制面源污染政策的执行对象,首先面临着建造和购置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的高额投入和后续运营成本,但相关的激励、补贴或补偿措施有限。其次,虽然养殖场粪污的排放管控十分严格,但后续处理及农户还田等环节的监管少有涉及。而规模化养殖的粪污产生量大,传统粪便堆放自然发酵的方式效率较低,且有机肥腐熟质量和养分含量难以保证。如果种植户盲目用于还田,那么不但无法发挥肥力,反而可能对土壤和作物造成危害。上述的种种现状对粪便腐熟技术、有机肥标准化和农田施用方法等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济南的佳宝乳业养牛场,山东劲牛集团的发酵罐提供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新思路。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建立合作,一起研究适合不同有机物的微生物菌剂,劲牛集团设计了“发酵罐 微生物菌剂 配套肥料”的技术路线:零成本收集生产废料作为原材料,经微生物发酵及添加菌种再加工,就能变废为宝,生产出市场需求紧俏的生物有机肥,可以用于农户就地还田或由劲牛集团代为销售。以佳宝示范基地为例,该模式年处理动物粪污 30 万立方,至今已累计处理粪污 100 万立方,加工成的生物有机肥已销往全国。生物有机肥兼具了肥料的营养属性和微生物的活性,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降低了有机肥的价格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同时,由于其就地取材的性质,可以使许多原本不合理利用的资源得到优化,如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畜禽粪便、厕所粪污、生活湿垃圾等。这能降低农田土壤改良的经济成本,减少农药及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种植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4243443.6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 2035 美丽中国目标 通过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复湿地、保护海岸带的蓝碳生态系统等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可增加绿化来阻挡、过滤、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1 公顷以树木为主的绿地,每年可吸附或阻挡沙尘12 吨;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 720 千克的二氧化硫;1 公顷梓树林可吸收 140 千克的氯气73。空气 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修复退化陆地生态系统、保育海岸带的蓝碳生态系统都将整体提升绿化率,净化水质,提升水土保持率,增加水源涵养能力,保证水安全。福建省厦门市五缘湾片区开展陆海统筹的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全域规划、整体设计和综合整治,优化调整林地、湿地、耕地等碳汇潜在土地布局,使 2019 年片区海域水质接近 I 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恢复74。水体45 保护修复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有利于保持水土,消减污染物,改善土壤的健康状况。通过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等方法的生态修复也能提高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复退化林草和湿地生态系统有助于增添城镇绿地及其附带的生态服务,为人居生态良好提供坚实基础。保育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则能改善滨海城市的人居生态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修复退化林草生态可以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水土保持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增加湿地保护率,保育海岸带的蓝碳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这些基于自然的解决措施有利于优化生态格局、强化生态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减小生态胁迫,从而提高生态质量指数。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可以提升生态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及韧性。江西省寻乌县废弃矿山的综合治理运用生态修复的手段修复了废弃稀土矿山 14 平方公里,使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且使治理前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的土壤转变为百余种草灌乔植物适应生长的土地,植被覆盖率由10.2%提高至 95u。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20年底的23.04%,且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储碳、涵养水源、固土等生态功能持续改善,气候韧性稳步增强81;20112018 年,全国草原植被综合盖度从 51%提高到 55.7%,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从 28%下降到10.2%,草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82。土壤福建省厦门市五缘湾片区开展陆海统筹的土地综合整治,使 2019 年该片区内生态用地面积增加 2.3 倍,建成了100公顷城市绿地公园和89公顷湿地公园,极大改善了当地人居生态环境76。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自 2000 年来增长了4.83%,达到 23.04w。“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31万平方公里,到 2021 年底,水土保持率达到 72x;修复退化湿地 46.74 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 20.26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 50%以上;整治修复岸线 1200 公里,滨海湿地 2.3 万公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得到有效保护79。自然生态 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可以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通过吸收碳排放来减少净碳排放。2001-2010 年间,生态修复项目为目标区域生态系统增加年碳汇量 0.74 亿吨,相当于中国所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年碳汇的 255%,可抵消当年中国碳排放量的 5%左右80。人居生态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地理: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低碳方式:矿井生态修复|美丽中国目标: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自然生态良好|利益相关方:政府和企业来源:资源中国房山区废弃矿井生态修复重焕生机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拓展区,由于开采历史较长,区域内森林植被损毁、水土流失、采空塌陷等问题突出,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野生动植物物种急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影响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北京市确定的“生态修复、生态涵养”的区域功能定位,2006 年至 2010 年,史家营乡用 5 年时间将全乡范围内的 142 座煤矿全部关闭,结束了当地的千年煤炭开采史;从 2010 年起,该乡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对曹家坊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并引入市场主体来参与发展生态产业。曹家坊矿区通过多项措施为矿井生态修复提供了所需资金,并通过科学的办法全面修复了矿区水体和生态,提升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具体来说,曹家坊村通过明晰产权,激发市场主体修复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动力,以此为矿井修复的项目吸引到了投资。为更好地推动曹家坊矿区的修复和保护,利用原有荒山、矿业用地、林地等发展替代产业,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曹家坊村于 2011 年按照 70 年的承包期,将矿区所在的后沟区域 4700 余亩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给开展矿区生态修复的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矿区修复项目建设权、林地经营权、产业项目开发权的“三权合一”。通过明晰产权、明确修复范围和厘清收益归属,有效调动了市场主体投资矿山生态修复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此外,曹家坊矿区采取了“地形地貌整治 植被恢复”的模式,科学开展矿区生态修复。为固定山体和防治地质灾害,在矿区内开展了客土回填矿坑、边坡修复、鱼鳞坑围堰等生态修复措施,修建了4000 余米的行洪渠,确保生态修复区域的安全。同时矿区还关注到了水环境修复,煤矿关闭后,区域内地下水不再因人工采煤活动而泄露,地下水位逐年增高;通过水土保持和自然净化等措施,区域内泉水日渐充沛,恢复了山泉自流、河水自然流淌的自然环境。为了恢复植被,种植了近 10万株元宝枫、榆叶梅、金枝国槐等树种,在边坡地带种植草皮,使原来满目疮痍的矿山区域逐步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本色,为替代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在多项措施下,曹家坊矿区森林覆盖率由 2009 年的 46.9%提高到 2019 年的 69.6%,林木绿化率由 2009 年的 61.8%提高到 2019 年的 89.4%,草地增加了 3.21 万平方米,多年断流的山泉在 2015 年恢复了自流,且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 2010 年的 275 天增加到 2019 年的“全年全部优良”,空气质量从“污染”级别改善为 PM2.5 平均浓度 31 微克/立方米的优质状态,相较 2010 年,PM2.5 平均浓度下降了 18%。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使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原来销声匿迹的白鹭、野鸭、野鸡等野生鸟类和野兔、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重现并在此觅食栖息。曹家坊矿区现有鸟类 33 科 99 种,植物 100 科 370 属 654 种,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图 23.曹家坊矿区现状(来源:资源中国)46地理:安徽潘一矿采煤沉陷地|低碳方式:矿井生态修复|美丽中国目标:自然生态 良好|利益相关方:企业来源:东辰生态园安徽潘一矿采煤沉陷地治理建成多功能生态园淮南矿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总面积约 3000 平方千米。该矿区地处华东地区的安徽省北部,在淮河中下游,位于华东经济发达区腹地。矿区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由于多年来煤炭大规模和高强度的开采,这里的煤炭资源枯竭,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采煤塌陷区。土地沉陷问题已经对当地的人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潘一矿是淮南矿区中规模较大的一个煤矿,为一矿两井,于 1983 年投产,核定生产能力500 万吨/年,其东井于 2012 年投产,核定生产能力 100 万吨/年,目前已于 2018 年逐步关闭。潘一矿煤层气和水资源十分丰富,属高瓦斯突出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 113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 22.4 m3/t,抽放率约为 42%。地下抽采的瓦斯气已实现民用。该采煤塌陷区地表沉陷,水深 2-3 米,同时矿区内煤矸石资源丰富。2009 年,针对潘一矿区内的采煤沉陷地,淮南矿业集团与东辰创大公司合作进行治理与生态开发。两家公司采用互助互利的方式,在优先考虑生态原则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将煤矸石排放与潘一矿采煤塌陷区修复同步进行。一方面,淮南矿业集团堆弃的煤矸石可用于东辰创大公司进行沉陷地的填埋和加固,而东辰创大公司投资资金对采煤塌陷区先修复后再开发,帮助淮南矿业集团实现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开发过程中,根据采煤塌陷地土地性质,将潘一矿采煤塌陷区划分成塌陷塘和塌陷滩涂地,采用了不同的修复方案:浅水塌陷塘围网水产养殖并种植观赏水生植物;深水塌陷塘网箱水产养殖并配备垂钓设施。塌陷滩涂地经煤矸石填埋后,覆土造地,建造养殖场或种植树木,打造绿化生态景观。此外,对塌陷区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同时,为响应国家号召,园区内发展光伏发电,逐步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园区。潘一矿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共投资 5280 万元,治理面积 3000 亩。经过十年的植被复垦治理,已经由采煤塌陷地建设成具有湿地生态、果木种植、家禽养殖和休闲度假功能的东辰生态园,2015 年该生态园被评为国家 AAA 级风景区。潘一矿采煤塌陷区的企业合作治理模式和生态开发效果,为其他矿区塌陷地的治理和生态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4748结论和建议4本章要点气候变化将加剧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不可逆的风险,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刻不容缓。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就能源相关的低碳转型路径开展了不同情景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加速低碳转型使中国有望在2035 年实现更高强度的减排,并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基于不同减排路径的成本效益分析,越激进的低碳转型情景其环境和气候效益越大,且减排所带来的广泛效益远大于经济成本。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点内容,加速低碳转型还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协同效益,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推进加速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协同发展,本报告建议相关政府决策部门、研究支撑机构、相关行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从加强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在顶层设计和专项政策中的衔接;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发挥协同效应;完善美丽中国建设进展跟踪评估机制,敦促目标落实;促进具有协同效应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关注技术创新;开展协同增效关键技术与模式的试点示范,探索应用潜力等几个方面展开工作。49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加速低碳转型进程。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研究团队就能源相关低碳转型路径开展不同情景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加速低碳转型可以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甚至部分情景将在2060 年进入负排放阶段,其中电力和工业领域的减排潜力最大。电力部门的主要减排措施包括优化发电能源结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电力技术创新等,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主要来自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持续推进用能低碳和加快技术创新融合等措施。低碳转型需要带动投资从化石能源相关行业到绿色、低碳能源和技术等相关行业的转移。尽管加速低碳转型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但不同减排路径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越激进的低碳转型情景其环境和气候效益越大,且减排所带来的广泛效益远大于经济成本。部分低碳转型措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质量,降低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并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增进民生福祉,降低总体减排成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此外,应对气候变化还需重视适应气候变化手段以应对实际发生和未来预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党的二十大已将“降碳”作为重点内容纳入美丽中国建设,重新审视美丽中国的定义,并行推进行政和市场手段,将以加速低碳转型和加强气候韧性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指标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建设进展推进的重要抓手,配合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和试点示范等具体举措,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合力共建美丽中国。为推进加速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协同发展,本报告建议相关政府决策部门、研究支撑机构、相关行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开展以下相关工作:加强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在顶层设计和专项政策中的衔接党的二十大更新明确了 2035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基于此内涵完善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低碳转型的重要角色定位,统筹考虑降碳涉及的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和生态等各重点领域部门及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与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以绿色低碳的视角审视各领域部门的资源利用方式,以优化升级的思维审视全生命周期的转型关键节点,加强低碳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在总体战略和专项政策中的衔接和推进,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完善行政手段的同时,关注市场调节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建设,拓宽绿色投融资渠道,为市场参与提供政策信号和指引,吸纳社会资金,结合市场电价、碳交易、生态补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已有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收获多重投资效益。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发挥协同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助力 2035 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量化美丽中国建设进展,引导各领域、各地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有序推进和最终实现的有力抓手。从指标体系入手,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美丽中国建设统筹考虑,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中考虑“气候变化减缓”和“气候变化适应”两类气候变化应对相关评估指标,通过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的减缓气候变化从能源结构、产业转型、生活消费等方面推进全社会变革与高质量发展,以提升气候韧性为目的的适应气候变化从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农、林、水、海洋)、人体健康等方面显著降低由气候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低政策成本,助力美丽中国建设。50完善美丽中国建设进展跟踪评估机制,敦促目标落实促进具有协同效应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关注技术创新开展协同增效关键技术与模式的试点示范,探索应用潜力定期开展进展评估是保障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中国从 2020 年陆续发布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 和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导美丽中国建设,2023 年是第一次进展评估节点,但目前尚未有相关工作启动,且美丽中国内涵相较 2020 年已有较大变化。根据美丽中国建设的最新内涵,研究完善并更新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发布进展评估数据统计边界、核算方法学和定量/定性评估标准,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等客观事实变化定期进行阶段性调整,提升评估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公正性;深化进展评估工作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协同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领域搭建数据监测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美丽中国建设进展动态监测,提高数据透明度;尽快开展第一次美丽中国建设进展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结果,推进各领域、各地区建设进程,同时发现不同领域和地区目标落实的优势劣势,明确进一步建设方向和重点。本报告中大量研究与实践证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和生态等领域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可协同实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经济增长,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技术创新是低碳转型的关键,前瞻部署并推动形成一系列低碳、零碳、负碳等渐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将有力支撑全社会系统转型,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布局应用,将引领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迭代式升级,深层次驱动低碳转型。融合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通信等学科和行业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跨学科、系统化推进低碳转型的信息分析工具和前沿技术创新,发现降碳协同推进减污、扩绿、增长的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关键渐进性技术创新,并为颠覆性技术突破留下足够空间,通过不同时间段、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技术安排,合力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实际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对于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的方向、路径和技术,尤其是核能、氢能、储能、CCUS、新型电力系统等新兴战略性、关键颠覆性技术和模式,还存在一些认识不清晰、观点不统一的情况。通过在国家重点战略区域、不同协同条件省市、各类产业园区和行业企业因地制宜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示范工程、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等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探索能够实现降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温室气体排放与增强基础设施韧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环境质量与健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绿色包容性增长协同增效的前沿的、不确定的、综合性的创新技术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总结积累协同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发现当前新技术、新模式的薄弱点,不断完善不同空间尺度、不同部门行业的绿色低碳技术和模式创新体系,在实践中提升应用成熟度,以点带面,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基础。51参考文献1.李承政,李旭辉,顾海英.气候变化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国际实证研究新进展 J.阅江学刊,2021,13(05):29-50 120-121.DOI:10.13878/ki.yjxk.20210908.001.2.郑艳,庄贵阳.碳中和目标下应协力加强气候适应工作 J.中国发展观察,2022(02):53-57.3.Net zero tracker:Welcome.Net Zero Tracker|Welcome.(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 zero scorecard.Energy&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 Nations.(n.d.).巴黎协定|气候行动|联合国.United Nations.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un.org/zh/climatechange/paris-agreement7.Global warming of 1.5 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ipcc.ch/site/assets/uploads/sites/2/2019/06/SR15_Headline-statements.pdf8.AR6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23.IPCC.(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ipcc.ch/report/sixth-assessment-report-cycle/9.Climate action-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climate-action/10.Renwei,C.(2022,January 25).研究报告.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efchina.org/Reports-zh/report-lceg-20210711-zh11.2022 年 10 月 世界经济展望:应对生活成本危机.IMF.(2022,October 11).Retrieved April19,2023,from 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2/10/11/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212.Aligning policies for a low carbon economy synthesis.(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oecd.org/environment/cc/aligning-policies-for-a-low-carbon-economy-synthesis-english.pdf13.贺克斌.100亿吨减碳任务怎样实现?首先要从这五个方面出发.https:/ April 19,2023,from http:/ April 19,2023,from:https:/ 9).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_ 滚动新闻 _中国政府网.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 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_ 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undp.org/zh/china20.张兴华.(2023,February 28).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_ 部门政务 _中国政府网.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 emissions in 2022 analysis.IEA.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222.清华校友解振华荣获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 清华新闻网.(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 Bank Group.(2022,November 8).China Countr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Report.World Bank.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worldbank.org/en/country/china/publication/china-country-climate-and-development-report24.Issue 211:Planning for a net-zero economy.Resources for the Future.(n.d.).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s:/www.resources.org/print-issues/issue-211-planning-for-a-net-zero-economy/25.于 贵 瑞,郝天 象,朱 剑 兴.中国 碳 达 峰、碳中和 行 动 方 略之 探 讨 J.中国 科 学 院 院刊,2022,37(04):423-434.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121001.26.Wu,R.,Liu,F.,Tong,D.,Zheng,Y.,Lei,Y.,Hong,C.,Zhang,Q.(2019).Air Quality and health benefits of China s emission control policies o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during 20052020.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14(9),094016.doi:10.1088/1748-9326/ab3bae 27.滕飞.煤炭真实成本,如此之大?J.环境经济,2015,No.135,No.136(Z1):24-25.28.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0,December 15).专家:高度重视西部化石能源开发用水难题.Retrieved from http:/ 29.杨博宇,白中科.碳中和背景下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进展及其减排对策 J.中国矿业,2021,30(5):1-9.30.谭琦璐.“双碳”背景下 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主要技术形式与生态环境影响 J.中国能源,2022,44(02):13-22.31.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 2022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中国32.中国电力行企业联合会.(2022,July 7).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2022 电力绿色发展.Retrieved from https:/ 33.闫书琪,李素梅,吕鹤,等,基于混合 LCA 的新疆地区电力生产水足迹分析及碳中和目标下的变化.气侯变化研究进展,2022,18(3):294-304.DOI:10.12006/.issn.1673-1719.2021.27434.Cai W,Hui J,Wang C,et al.The Lancet Countdown on PM 2.5 pollution-related health impacts of Chinas projected carbon dioxide mitigation in the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ector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a modelling study.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18;2(4):e151-e61.35.Zhang S,An K,Li J,et al.Incorporating health co-benefits into technology pathways to a chieve Chinas 2060 carbon neutrality goal:a modelling study.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1;5(11):e808-e17.36.Zhang,Q.,Zheng,Y.,Tong,D.,Shao,M.,Wang,S.,Zhang,Y.,Hao,J.(2019a).Drivers of improved PM2.5 air quality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6(49),24463-24469.https:/doi.org/10.1073/pnas.1907956116 37.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May 10).重点工业领域如何减污降碳?行业专家来支招.Retrieved from https:/ 38.张统,李志颖,董春宏等.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J.给水排水,2020,56(10):1-3 18.DOI:10.13789/ki.wwe1964.2020.10.001.39.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2022).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碳达峰碳中和40.尹 金珠,荆瑞英.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J.资源 节约与环保,2020(06):8.DOI:10.16317/ki.12-1377/x.2020.06.008.41.深圳市生态局.(2020,June 28).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五大危害.Retrieved from http:/ 14).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成效显著.Retrieved from http:/ 4345.国家应急广播网.(2016,October 21).散煤相当于数倍电厂燃煤排放 煤炭去污路径存争议.Retrieved from http:/ 7).京津冀需重点治理农村散烧煤.Retrieved from https:/ 47.人民日报.(2017,December 9).治理散煤污染,思路要广一点.Retrieved from http:/ 48.见 4749.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22).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22(公共建筑专题)50.每日财报.(2021,February 4).从“碳中和”政策中洞察装配式建筑机遇.Retrieved from https:/ 24).我国建筑垃圾产量日趋严重但资源化利用率不高专家建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亟须专项立法.Retrieved from http:/ 9).我国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Retrieved from https:/ 白皮书(全文).Retrieved from http:/ 5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1,July 9).实现“碳中和”,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Retrieved from https:/ 56.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 2022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中国57.Wang,H.,He,X.,Liang,X.,Choma,E.F.,Liu,Y.,Shan,L.,.&Evans,J.S.(2020).Health benefits of on-road transportation pollution control programs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7(41),25370-25377.58.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2).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 年).Retrieved from https:/ J.中国能源,2022,44(02):13-22.60.厦门,一座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来自厦门市建设绿色和谐交通的最新报告 人民网.(2018,March 9).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 6062.厦门:吹响攻坚号角 打赢蓝天保卫战收官战 _ 鹭岛聚焦 _ 厦门 _ 新闻中心 _ 台海网.(2020,December 8).Retrieved April 19,2023,from http:/ assessment of ammonia emissions on inorganic aerosols in East China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 technique.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45(21),9293-9300.64.Huang,L.,Zhu,Y.,Wang,Q.,Zhu,A.,Liu,Z.,Wang,Y.,.&Li,L.(2021).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straw burning bans in China:Emissions,air quality,and health impact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789,147935.65.张茹,楼晨笛,张泽天,等.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J.工程科学与技术,2022,54(1):69-82.doi:10.15961/j.jsuese.202100739 66.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 2022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中国 67.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2022).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碳达峰碳中和6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March 26).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就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答记者问.Retrieved from http:/ 年).Retrieved from https:/ J.科学,2021,73(06):8-12 4.71.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2022).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碳达峰碳中和72.中 华人 民 共 和 国 生 态 环 境 部.(2022).中 国 应 对 气候 变 化 的 政 策 与 行 动 2022 年 度报告.Retrieved from https:/ 73.江苏自然资源.(2021,April 15).植树造林是优化大气环境的重要措施.Retrieved from http:/ 74.河北省自然资源厅.(2022,August 17).碳汇生态产品基本构架及其价值实现.Retrieved from http:/ 2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7)丨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Retrieved from https:/ 74 77.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 2022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北京,中国7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January 31).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车道.Retrieved from https:/ 7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2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白皮书(全文).Retrieved from http:/ 15).发展研究|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考和建议.Retrieved from https:/ 8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Retrieved from https:/

    发布时间2024-09-11 5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CEMF:2035美丽黄河-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纽带关系协同管理报告(31页).pdf

    2035美丽黄河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的(WEFE)纽带关系协同管理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070810121618202427333739414549目录12345摘要参考文献WEFE 纽带关系的重要性黄河流域 WEFE 的时空格局WEFE 与安全保障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的WEFE政策协同和权衡如何加强 WEFE 协同治理2.1 严重资源型缺水2.2 重要的能源基地2.3 中国重要的粮仓2.4 脆弱的多样生态系统3.1 WEFE 与水安全3.2 WEFE 与能源安全3.3 WEFE 与粮食安全3.4 WEFE 与生态安全4.1 WEFE 政策目标梳理与交叉影响分析4.2 妥善处理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和权衡作用有利于促进能源系 统绿色低碳转型4.3 开源节流与统筹调度推动水资源管理向绿色低碳转型4.4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可以有效助力 粮食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4.5 生态碳汇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潜力巨大5.1 促进政策协同的方法5.2 加强纽带关系协同管理的重要政策建议指导委员会:高世楫 何建坤 韩文科 江 亿 李善同王金南 王 毅 薛 澜 周大地 张建宇执行团队:姜鲁光 刘汝亮 姚 霖 黄少中 王永生 秦天玲 高 霁 裘 盈 甘奕维 赵 贝 薛珂洋 孙嘉宝 彭昀玥 合作单位: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EDF 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0102061426445201摘要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决定了黄河流域是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矛盾突出且集中的典型区域。保障黄河流域的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仅是对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甚至对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远景目标都至关重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黄河流域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WEFE Nexus)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加速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帮助其持续承担能源基地和粮食基地的重要角色来说,加强纽带关系的系统性管理、各部门政策的一致性、充分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都是十分关键。黄河流域纽带关系的协同管理也将为全球综合应对气候、能源、粮食与自然生态系统等多个议题提供中国智慧。本报告梳理了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以及现行关系下的政策目标,发现了这些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关系多于权衡关系。由此可见,这四大系统之间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着协同增效的坚实基础。因此,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协同具备巨大的潜力,而如何规避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各系统间的权衡关系是纽带优化的重点和难点。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是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能源系统的政策目标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存在许多协同和权衡作用。其中,煤炭的开采利用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和清洁利用,还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负担。相较于煤炭的开采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水系统和生态系统更加友好,但也可能因为选址和运营不当而对水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能源、生态和粮食系统在用地上的矛盾也较为明显。水资源不仅是纽带关系中的灵魂,也是黄河流域最突出的矛盾点。黄河流域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推进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水系统的碳减排。但是,水资源的开采、运输、处理和再利用过程中的碳减排空间还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一方面,在现有水系统的政策目标中,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供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而促进水系统的碳减排。另一方面,增加非常规的水源利用可能会导致水系统的用能增加,加大水系统低碳转型的难度。因此,需要额外关注水和能的纽带关系,大力发展低碳水处理技术,降低取水、水处理、水运输和污水废水处理中的碳排放,全面推进水系统的低碳转型。由于粮食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COP27 发起了促进粮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倡 议(Food and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 FAST)。全球粮食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30%,其低碳化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在眉睫。现有的粮食系统政策目标的重心是保障粮食安全,与粮食系统的低碳化发展最为相关的仅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强农业的固碳能力,而这两个政策目标与其他系统之间均为协同关系。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水系统和生态系统政策目标的协同作用,建立韧性的粮食系统,推进粮食系统的低碳转型,将为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开拓新的空间。生态碳汇对“中和”碳排放的贡献巨大1,能为黄河流域的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生态碳汇与水系统的政策目标之间互相加强的正向影响出现较多,这体现了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政策目标的和谐与协同的特点。生态碳汇与粮食系统中的政策目标可以同时服务于彼此,而两大系统间唯一需要权衡的地方在于用地空间可能会相互挤占。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本报告提供了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四大方向:提升部门意识和行动能力:鼓励各部门系统学习水-能-粮-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关系,全面认识黄河水-能-粮-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和约束关系,提升问题同质化的能力,增强专业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展格局观和跨议题协调性;完善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抓紧开展顶层设计。要完善流域管理体系、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河长制组织体系,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联合防治、联合执法,并加强黄河环境保护的统一督察和监督执法机制;提供经济/金融支持:加强投资者与政府间的信息共享,撬动社会资本,探索如水基金、生态补偿等创新项目筹资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黄河流域 WEFE 协同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提高环保项目融资能力;加强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搭建黄河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统一集中展示、调度指挥与决策支持的平台,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与应用。同时,在研究 WEFE 纽带关系、识别各系统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和权衡作用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下,优化纽带关系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协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污染防治,加快低碳转型。通过“以水定产”和“水污染防治”,倒逼能源系统向节水和清洁转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农业和工业园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的协同发展;抓紧开展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行动;协同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低碳转型和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加强对生态安全、气候减缓和适应等多目标的协同。比如,提升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以及推进废弃矿井的生态修复;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参与生态修复。同时,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有效发挥其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协同作用;通过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水-能-粮-生态纽带关系的统筹管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在于统筹安排各类空间与产业,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提升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全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要注重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致性,保证上下层规划的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与地方规划方案的落实。02031WEFE纽带关系的重要性图 1:2019 年全国分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碳强度(数据来源: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2019 年全国分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Mt CO2)2019 年全国分省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t/万元)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河北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吉林贵州山东广西陕西天津安徽江西河南海南江苏云南湖南河北上海四川重庆福建浙江广东北京2022 年 11 月 20 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大会第二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落幕。从上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缔约方会议(COP26)到本次会议(COP27)之间的一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乌冲突导致通货膨胀急剧上升,能源、食品以及供应链安全成为政治议程中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Sharm el-Sheikh Implementation Plan)的决议在经过 40 个小时的“加时赛”后终于面世。此决议的主要条款包括:设立专门的基金,主要帮助脆弱国家应对气候灾难的损失和损害;重申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 1.5 摄氏度的目标,以及全球需要在 20 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 2030 年排放减半等。“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在序言中还强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全面和协同的方式应对相互关联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危机;承认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了全球能源和粮食危机;认识到保护、养护和恢复水系统和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能在提供气候适应效益和共同效益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该报告反映了从 2020 年提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来,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进展,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推动其绿色低碳发展,对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黄河九省区 2019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34.6%,其中,山东、内蒙古、山西、河南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宁夏、内蒙古、山西、甘肃和青海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名列前十,都是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此外,黄河流域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面临的绿色低碳发展的压力较大。0405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水-能源-粮食”的纽带关系框架下,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提出了“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纽带关系的研究方法。纽带关系研究是一种整合不同领域自然资源和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方法,其中的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不可分割,对某一个领域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会影响其他几个领域。WEFE纽带关系的多目标协同治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包括 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2(零饥饿)、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 SDG15(陆地生物)。由于其协同多目标的特点,WEFE 纽带关系可以适用于流域治理。纽带关系可用于评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和潜在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指导决策的制定过程。在纽带关系的研究方法提出后,WEFE 纽带关系作为流域治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的“能源流域”,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一直以来,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人口变化、经济增长、农业发展、城镇化等社会经济活动推动着人类对水、能源、粮食的需求增长,然而流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将进一步导致冲突,威胁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决定了黄河流域是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Water-Energy-Food-Ecosystem Nexus,WEFE Nexus)矛盾突出且集中的典型区域。推动纽带关系的协同管理,保障黄河流域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不仅对实施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甚至对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给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和要求,而加强纽带关系的协同管理也能有效助力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黄河流域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将面临更多的危机。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过程,为减轻水资源的压力带来了机遇。而新能源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农业用地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可能带来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从而带来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开采利用、污水处理、粮食生产和化肥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将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可以为黄河流域的碳减排提供巨大的潜力。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协同管理,将有利于构建更具韧性的水资源系统、能源体系、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为黄河流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2021 年 10 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之后,国家和黄河流域各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流域治理、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保障。因此,黄河流域的协同治理需要各部门之间更高效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本报告基于 WEFE 系统框 架(图 2),从协同治理的角度评估黄河流域水-能-粮-生态各系统政策响应的一致性,并提供相应的优化措施和工具帮助促进各利益相关方、各部门、各层级间的交流与协作,改善政策响应的一致性,充分发挥政策间的协同效应,同时平衡各部门间的目标,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建议。图 2:2035 美丽黄河项目概念框架WEFE NexusWaterEnergyFoodEcological专 栏0607黄河流域 WEFE 的时空格局2黄河全长 5464km,流经九省区,流域面积 79.5 万平方公里,多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区。2019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5142 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17.7%,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534.8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人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2。而且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 80%,远超一般流域 40%的生态警戒线3。同时,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记录,黄河流域内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兰州以上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29.6%,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的 47.3%,而兰州至河口镇地区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21.7%,水资源总量仅占全流域的 5%。黄河流域年内降水的季节差异极大,主要集中在 6-10 月份,全流域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55.6%4。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仅占全国的 2%,却需要承纳全国 6%的废污水和 7%的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导致部分干支流受到严重的污染5。2020 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中显示,黄河流域总体水质良好,I-III 类水质断面占 84.7%,无劣五类水质,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次于长江、珠江流域,但优于松花江、淮河、辽河及海河流域。黄河支流水质比干流差,主要支流 I-III 类水质断面占比为 80.1%,干流水质均在 II 类及以上。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再加上水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合理,难以持续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水资源与社会生活、产业发展供需矛盾突出6,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社会长期发展中将演变为严重的水安全问题。为了解决黄淮海流域缺水的问题,缓解过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的现象,中国规划了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了三条调水线路,最终调水规模为每年 448 亿立方米,总长度达 4350 公里,其中仅东线一期就从长江至东平湖段设立了 13 个梯级泵站,总装机容量为 36.62 万千瓦7。图 3: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图 5:2020 黄河流域九省份行业用水比例(数据来源:2020 年各省水资源公报)图 4:2020 年流域供水区分省取水量 单位:(亿 m3)图 6:2020 年流域断面水质比例(数据来源:2020 年各省水资源公报)2.1 严重资源型缺水0809图 7:黄河九省区 2019 年一次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占比 图 10:黄河流域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分布图(图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图 9:2019 年黄河九省区能源消费结构占比2019年一次能源生产量占比 2019 年能源消费总量占比图 8:2020 年黄河九省区单位 GDP 能耗图 11:2020 年各地区水电发电量占比(数据来源:中国水电网)2.2 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储量大、开采条件优越,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富集区,拥有多个能源生产基地,形成了“上游水电、中游煤炭、下游石油”的格局,被称为“能源流域”8。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 年黄河九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 25.7 亿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 16.1 亿吨,分别占全国的 64.63%和 33.03%,其中煤炭生产量占比达 80.54%,消费占比约为 64.1%。从能源结构上来看,黄河流域对煤炭的依赖度高,它仍是黄河流域的主要能源供应来源和消费产品。同时,黄河流域人均能源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 GDP 能耗达 0.95,约为全国的两倍9。从能耗上来看,低质低效的问题在黄河流域十分突出。相对于全国 0.49 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单位 GDP 能耗,除四川和河南以外,黄河流域其他各省能耗明显过高,其中宁夏以 2.18 吨标准煤/万元成为黄河流域能耗最高省份。整体来看,这意味着黄河流域仍处于高能源消耗且低经济回报的发展模式。黄河流域因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巨大。在风力发电方面,内蒙古西部是中国 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之一;在光伏发电方面,中国的 19 个光伏发电领跑基地,有一半以上位于或紧邻黄河流域。虽然风电、光电装机呈分散式分布,装机总量不高,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2017 年,流域内风电装机总量占全国风电的比重的 20.1%,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 24.8。2020 年,流域九省风能发电量占全国的 44.87%,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的 47.76%。在水力发电方面,黄河上游水量丰富,地势陡峭险峻,形成了较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上游水电发电量约占全流域的 93%。黄河流域中上游的煤炭资源富集,不仅持续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还促进了产煤省区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已探明煤产地(或井田)685 处,保有储量 4492 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 46.5%,有 12 个探明储量超过 100 亿吨的大煤田,其中包含九个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在现有的煤化工产业中,100%的煤制油、85%的煤制烯烃、50%的甲醇制烯烃项目,均位于黄河流域。除了中上游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外,黄河下游地区还是煤炭利用的集中区域,黄河流域九省每年共约 21 亿吨的煤炭生产量中有近一半的煤炭和部分煤炭电力还供给流域外的省份。黄河流域中下游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十三五”以来累计探明储量达到 1.93 亿吨,原油产量占全国同期陆上的五分之一。其中,中原油田东濮凹陷地处豫鲁两省,天然气储量大,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1382 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九省全国其他省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内蒙古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1.430.450.410.440.520.580.651.030.901.472.182.502.001.501.000.500.00全国平均0.4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10112.3 中国重要的粮仓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潜力大,九省区共有耕地面积为6.67亿亩,属于中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点区域11。黄河流域耕地面积约为 2.3 亿亩,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和黄淮海平原是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划定的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而且黄淮海平原是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划定的优化发展区。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约为 3700 万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省份,但流域外引黄用水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的分配矛盾。图 12:黄河九省区 2020 年粮食产量占比图 15:黄河九省区耕地资源分布图图 13:黄河九省区 2020 年粮食播种面积内蒙古耕地水田旱地山东甘肃四川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河南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棉花、油料、苹果为主,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河谷盆地12。2020 年,九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35.63%。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1 年的数据,四川、内蒙古、河南、山东为国家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为黄河九省区的 81.6%,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29.07%。下游的黄淮海平原是小麦和玉米的重要生产功能区、大豆的补充生产保护区,同时汾河和渭河流域也是重要的玉米生产功能区13。图 14:黄河九省区 2020 年农田灌溉水利系数12132.4 脆弱的多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显著,中上游地区属于半干旱与干旱气候,下游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同时,黄河流域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广泛,包含森林、荒漠、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此外,黄河流域地跨中国五大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荒漠区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目前,黄河九省区共有自然保护区 5525万公顷,占九省国土总面积的 15.4%,其中近 93%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布在上游,中游和下游仅各占 4%和 3%。黄河九省区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52 个,有 98 个分布在上游地区。其中,青海省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共计 2177 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0%,划定生态红线面积占全省的 40.7%。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面积为 1295 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 11%,划定生态红线面积占全区的 50.5%。从生态红线面积来看,上游五省共划定 1.15 亿公顷,约占五省国土面积的 40%。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存在极大的地域差异。首先,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受地形、降水等自然因素和砍伐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上游冰川、冻土及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导致其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并且由于农牧交错区的生态脆弱和土地退化,荒漠化、沙漠化等问题非常突出。其次,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扩张风险依然较大14。而下游土壤的盐碱化严重,且受中上游地区水沙量减少的影响,下游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河口湿地呈现萎缩态势、生物多样性降低,恢复难度极大。目前,黄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和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 58处,其中 18 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8 处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0。图 17:2019 年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图 16:黄河流域湖泊湿地空间分布图园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 18: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黄河流域多样的生态系统支撑着大量生物的栖息生存,但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破碎化,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研究报告显示,黄河流域省区(不含四川)的 8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评估区域国土面积的 3%,覆盖了全国陆地 26%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14%的重点保护植物物种,涵盖了区域 32%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以及青海湖、黄河三角洲等 6 处国际重要湿地。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在水生生物方面有鱼类 130 种、底栖动物 38 种(属)、水生植物 40 余种、浮游生物 333 种(属),流域内分布有秦岭细鳞鲑、水獭、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根据 2016年发布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黄河流域 143 种鱼类中有 4 种极危物种、10 种濒危物种、10 种易危物种,受威胁等级的物种占评估鱼类总数的 16.78%。3&2h2占评估区域国土面积覆盖全国陆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覆盖全国陆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物种涵盖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国际重要湿地黄河流域省区(不含四川)国家自然保护区个处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强度高。据统计,黄河流域单位 GDP 建设用地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受地形、水资源等限制,中上游多数可利用的土地无法承载规模性的开发建设活动,流域内城市的国土开发强度高,尤其是下游地区的国土开发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部分地区已严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15。研究表明,1980-2015 年黄河流域的城乡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35 年间增加了1.1万平方千米16,这进一步加剧了用地紧张的态势。1514黄河流域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纽带关系,因此加强四个系统之间的协同治理,需要先厘清和梳理这些具体的关系。图 19 列举了两两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本章在深入分析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些纽带关系如何影响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协同保障。图 19: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的纽带关系WEFE与安全保障31617从WEFE 纽带关系的水系统图中可以看出(图 20),生态系统的状态影响着整个水文过程,而保障生态用水是维持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条件。在开采、运输、利用和处理水资源等过程中都需要消耗能源。反之,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也需要消耗水资源。此外,粮食的生产、加工和消费也对水资源有很大的需求。能源开采与利用、粮食生产与消费等过程都会产生废水和污水,若处理不当,则会进入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参与系统循环,从而导致结构失调、功能紊乱等系统退化的问题。依据 UNWater 水机制提出的水安全定义,水安全的关键要素包括四个部分:有足够符合水质要求的水,满足经济活动和发展的用水需求;饮用水得到保障,水污染得到控制;人类和自然依赖的淡水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可以为人类的福祉持续提供服务;人类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得到提升17。图 21显示了能源、粮食和生态三个系统对水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和水安全的关系(水生态系统相关的第三个安全要素归纳入生态安全),由此可以看出,纽带关系的有效管理是保障黄河流域水安全的重要支撑。3.1 WEFE 与水安全图 20:WEFE 纽带关系下的水系统图图 21:WEFE 纽带关系与水安全 1819WEFE 纽带关系中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为黄河流域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同时也承纳了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保障。粮食的生产和供应需要消费能源,而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有利于能源的多样化发展,但是,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图 22)自20 世纪 70 年代“能源安全“这一概念18提出后,其内涵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发展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以供应和价格为核心逐渐发展成多维度的安全内涵。各种区域的能源安全评价也采用了综合性和多维度的指标体系。世界能源理事会以能源的三维指数(能源安全、能源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来评估各国能源系统绩效19;美国商会全球能源研究所提出的美国能源安全风险指数,从地缘政治、经济性、可靠性和环境四个维度,综合考虑了9 大类 37个指标20。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目标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的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提出了在能源供应、可再生能源占比和能效方面的三个具体目标:7.1 到 2030 年,确保人人都能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的现代能源服务。7.2 到 2030 年,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例。7.3 到 2030 年,全球能效改善率提高一倍。2020 年 4 月10 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能源法)首次提出将能源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黄河流域的能源发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 23 解析了水系统、粮食系统和生态系统对能源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此处能源安全包含三部分重要含义:3.2 WEFE 与能源安全图 22:WEFE 纽带关系下的能源系统图图 23:WEFE 纽带关系与能源安全 有足够的能源供应,保障社会发展需求;可再生能源在流域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20213.3 WEFE 与粮食安全1996 年,FAO 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社会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健康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要”,具体包括了充足的粮食供应、获得粮食的机会、粮食的稳定性及利用。新时代的粮食安全概念已经在传统的供给、需求、市场和储备等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目标。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二个目标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这个具体目标覆盖了粮食的供应充足、粮食的安全和营养、农业生产力、平等和可持续的生产体系、基因多样性管理、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市场措施等多个方面。2020 年,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 2020 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 从粮食负担能力、可获得性、品质与安全以及粮食自然资源/复原力等四个维度对 113 个国家进行了粮食安全的评估。结合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新内涵和新目标,崔明明等人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这 5 个维度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了评价。图 25 解析了能源系统、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对粮食系统的影响,以及这些关系与粮食安全(主要指保障高质量耕地和草地、建立高效率低污染的可持续农业模式)之间的关系。图 24:纽带关系下的粮食系统图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图 25:Nexus 纽带系统与粮食安全 黄河流域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纽带关系(图 24)中,粮食生产受到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和影响。生态系统为粮食生产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农牧业的发展会挤占生态空间、加重水土流失、引发面源污染等问题。种植业对于水资源的依赖度非常高,农业用水在黄河流域整体用水中的占比高达 60%以上,匮乏的水资源成为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此外,农牧业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过程都会耗能,导致能源开采与消费间接影响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22233.4 WEFE 与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的内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指从生态系统自身安全出发,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系统功能所需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健康程度2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的相互作用原理22,生态安全体现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包含了生态系统作为栖息地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重要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结构上主要关注保护地体系的建立,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功能上侧重保护如水土保持、土壤发育和养分平衡的功能。广义上,生态安全是在讨论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否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而提供人类在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方面的福祉23。此外,生态安全还应重点关注典型生态脆弱区和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尤其是荒漠地区。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到 2030 年荒漠化土地和山地生态系统的目标:15.3 到 2030 年,防治荒漠化,恢复退化的土地和土壤,包括受荒漠化、干旱和洪涝影响的土地,努力建立一个不再出现土地退化的世界。15.4 到 2030 年,保护山地生态系统,包括其生物多样性,以便加强山地生态系统的能力,使其能够带来对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益处。生态环境部关于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中规定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 4 个一级指标,下设 11 个二级指标、18 个三级指标24。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的“环境绩效指数”,从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的 10 个类别中的 24 个绩效指标对国家和地区进行评估,其中与生态安全相关的绩效指标包括保护区面积、物种保护、栖息地、森林面积减少、湿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减少等。图 27 解析了黄河流域纽带关系与生态安全(以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和生态系统功能保持两大因素为重点)之间的联系。图 26:纽带关系下的生态系统图图 27:Nexus 纽带关系与生态安全水资源与生态系统联系密切,生态系统影响水文过程,还能提供水源涵养与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等服务功能,反之,水资源为水域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湿地、河流等供给生态用水。生态系统为能源生产提供矿产资源、能源作物和土地,而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原油的开采占用大面积土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对生态也有一定的影响,水电开发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粮食生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于生产过程中的灌溉,这会提取大量水资源导致生态水文平衡的变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会造成面源污染,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会引起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实际上,针对生态安全评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中,生态良好的目标选取了5 个指标: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25专 栏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时空格局及耦合协调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于气象观测、土地利用和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阐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流域和典型区域尺度,揭示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的安全度及耦合协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黄河流域压力、状态和响应各子系统和综合系统的协同安全度。结果表明,2000-2019 年,子系统协同安全度均呈上升趋势,压力子系统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状态和响应子系统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综合协同安全度不断上升,整体呈现为下游 中游 下游,其中,2000-2010 年为“南高北低”格局,2011-2019 年为“东高西低”格局。从分省情况来看,宁夏、内蒙古受水资源制约,导致压力子系统协调安全度较低;甘肃、青海受粮食制约,状态子系统协同安全度较低;青海、宁夏受水、能源、粮食的共同制约,各子系统协调安全度均较低。(2)从生产、消费、效益角度,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水、能源和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 年,水、能源和粮食子系统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省际差异逐渐增大,整体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格局;从分省来看,青海和四川的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内蒙古和山东的能源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内蒙古、河南和山东的粮食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调水平整体较低,由濒临失调转向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水-粮食子系统、水-能源子系统、能源-粮食子系统协调水平均呈现增加趋势。(3)选取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作为典型区域,分别进行水-粮食耦合和水-能-粮耦合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 年,黄淮海平原地区主要粮食播种面积、耗水量和产量分别增长了28%、21%和 57%;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相对于未调整情景下节约了15.71亿 m3 的水资源,其中,新乡市的节水量最高;水-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地市间差异有所缩小。汾渭平原主要粮食播种面积、粮食耗水量、粮食产量分别增长了-9.44%、-12.52%和 19%;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相对于未调整情景下节约了1.47 亿 m3 的水资源,其中,晋中市节水量最高;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增长,临汾市和三门峡市相对较高,吕梁市和晋中市较低。242627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的WEFE政策协同和权衡44.1 WEFE 政策目标梳理与交叉影响分析表1: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Stead 等25将政策协同设定为政策共治关系中的最高级别,而他们认为政策共治关系中的较低级别是政策合作(Cooperation),即建立不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信息互通关系,以便于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其次是协作(Coordination),即不同政策之间相互执行且无冲突;而最高级别的政策协同(Integration),则要求不同政策在追求自身目标的同时,进行相应调整和取舍从而实现不同政策之间的共同目标,导向同一的现实结果26。Underdal27将政策协同(Intergration)阐释为“政 策的影响被视为决策前提,这些影响被整合到整体评估中,并将所有政策级别和所有参与其执行的政府机构联合起来”。政策的交叉影响分析工具可以识别政策与政策之间潜在的矛盾和协同,进而帮助决策者改善政策制定实现协同增效。根据 Nilsson28和 Weitz29等人的分析,政策的交叉影响分析可以应用于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协同研究。本报告整理了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由不同的部门制定,每个政策文件与纽带关系也有一定的差别(见表 1)。通过分析和梳理这些政策文件,本报告筛选出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紧密相关的重要政策目标(表 2)以及和这些政策目标紧密相关的 SDGs 目标。这些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复杂的互馈关系,涵盖了协同和权衡作用。从协同作用来说,其中的一个政策目标的进展可以借助其他目标来实现,充分发挥跨部门和跨目标的政策协同效应,这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权衡作用方面,一个政策目标和另一个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换言之,一个政策目标的进展可能会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因此,权衡作用需要进行协调,并在一定情况下进行优化和改革。图 28 显示了这些政策目标交叉影响分析的结果。蓝色表示施加影响方的政策目标对受影响方的政策目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促进的、甚至是加强的。橙色表示施加影响方的政策目标对受影响方的政策目标产生权衡作用,有可能是抑制的、矛盾的、或者抵销的。灰色表示在不同条件下,施加影响方的政策目标对受影响方的政策目标产生的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28293031表 2:筛选后的黄河流域 WEFE 纽带关系政策目标32图 28:黄河流域 WEFE 纽带关系政策交叉影响分析结果图 29:纽带关系政策目标关联程度(纵坐标为关联出现次数)33能源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水资源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素,与此同时黄河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单一系统内政策愈渐完善,然而对于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协同共治还需进一步加强,以达到最大限度提升政策正面效应,及时规避负面效应的目标。整体来看,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各个政策目标之间相互的协同关系多于权衡关系(图 28 和图 29),体现了四大系统之间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着协同增效的良好基础。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协同应对具备巨大的潜力。尤其是水系统和生态系统政策目标之间体现了高度的融洽性。森林、湿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都在全球水循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等也仰仗着水系统而生存。生态系统的政策目标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水和净化水等服务。而水系统政策目标的实施将为生态系统提供更丰富和更洁净的水体,多方位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水系统和生态系统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增效也将加强它们的气候适应能力,促进水和生态系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的各系统政策目标之间的权衡之处则指明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方向。其中权衡之处多体现在能源系统和其他三个系统之间,而这些权衡关系的处理是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下纽带关系优化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识别这些权衡之处,进而采取科学办法应对,才能使水-能-粮-生态系统政策在实施时减少牵绊,协同增效,达到 1 12 的效果。3435首先,煤炭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来维持,水资源配置将部分向煤炭生产倾斜,这会增加水资源供应压力并加大水资源配置难度(W1)。其次,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若煤炭用水的需求愈渐增大,农业用水可能会被挤占而最终影响农业生产效率(F5)。水资源的持续过度开采可能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破坏,尤其是对湿地的影响显著(EC2)。地下水的超采,会导致植被干枯和生态退化,加重水土流失的风险(EC3)。而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黄河水源的涵养能力(EC4)。同时,煤炭生产导致的水污染是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W4),且矿井废水如处理不慎而渗透到地下水或者附近水体,可能会污染生活饮用水(W5),并限制和影响水体的自净功能(W6)。因此,能源产业带来的水污染将不利于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EC2)。由于露天开采会剥离排土,井工开采导致地表沉陷和裂缝,这都将破坏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阻碍植被生长,改变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的变化,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EC2,EC3,EC5,EC7)。矿井带来的土壤污染也是地下水被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W4,W5,W6)。因为植被破坏将削弱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EC4),进而影响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和水资源的配置(W1)。同时,煤炭开采带来的废气排放,会危害大气环境(EC6)。这里的废气主要指矿井瓦斯和地面矸石山自燃施放的气体。甲烷作为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此外,气候变化将使水资源系统和粮食系统更加脆弱,带来更多风险(W8,F8)。4.2 妥善处理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和权衡作用有利于促进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是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能源系统的政策目标,尤其是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E1)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E2,E3,E4,E5),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存在许多协同和权衡作用。比如,煤炭的开采利用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和清洁利用,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担;相较于煤炭开采利用而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水系统和生态系统更加友好,但也可能因为选址和运营不当,而对水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能源、生态和粮食系统用地的竞争关系存在已久,在 WEFE 中可以看出,权衡作用颇多。加速黄河流域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和加快化石能源的退出,可以减少能源产业对水资源的依赖和对水环境的破坏。同时,必须慎重考虑新能源的开发选址,加强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通过统筹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和粮食系统的国土空间规划,从而缓和用地矛盾。煤炭开采是高耗水行业,且严重威胁水环境质量。煤炭生产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会对依靠其涵养的水系统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间接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 31:其他系统政策目标对 E1(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合理控制化石能源开发强度)的影响图 30:E1(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合理控制化石能源开发强度)对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W1)、用水效率控制(W2)、水功能区限制纳污(W4,W5))不仅严格约束着煤炭开发的生产用水,抑制耗水高的煤炭行业的发展,还对煤炭产业带来的水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约束煤炭产业对淡水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和大气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生态系统的政策目标将制约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产业的发展。对于粮食系统而言,严守耕地红线是抑制煤炭产业无序扩张的重要政策,划定为耕地的土地将绝不允许煤炭产业踏足,这也是在地理位置上约束了煤炭产业的发展。在煤炭开采影响着水、生态和粮食系统政策目标时,这三个系统的相关政策目标也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发展。抑制加强正负向都有3637图 34:E4(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和抽水蓄能)和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相互影响图 32:E2(大力发展风电)和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相互影响图 33:E3(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相互影响实际上,能源用地、粮食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在大力发展风电(E2)、太阳能发电(E3)、水电与抽水蓄能(E4)时,选址需要考虑是否侵占到耕地(F1)或者自然保护区(EC1)。与此同时,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和运行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EC2)造成一定影响。比如,一家位于南非世界遗产地附近的风力发电场近期被吊销开发许可,原因是它影响到周边区域鸟类的活动。因此,这些类似的问题需要被谨慎对待30。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于水、生态和粮食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需要具体考虑其选址来判断具体的影响,与此同时,生态和粮食系统的相关政策目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约束作用十分明显。开发水电和抽水蓄能具有防洪、供水、供电、航运、灌溉等综合功能(W1,W7)。水能资源开发也可以产生绿色电力,与传统能源相比,这能避免一些污染问题和矿物燃料的资源短缺问题。然而,水能资源的开发改变了河流的流量及流量的变化过程,对下游的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水库建设淹没陆地、林地、耕地、森林和植被,改变了原有的栖息地31(EC2,EC3)。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水能的开发更加直接地关系到水系统、能源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也需要更完善的追踪系统来监测和衡量其影响。相较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目标,开发水电和抽水蓄能的情况会更具复杂性。农村屋顶光伏是新能源用地难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双碳目标促使了光伏发电的大力发展,而光伏的修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给在城市空间中规划光伏建造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农村地区凭借其建筑屋顶面积大的优势,有更多潜力为安装光伏提供空间。通过在农村地区发展以分布式微网为基础的新型能源系统,能助力全面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实现。从 2006 年起,通过规划生态工程,山西芮城政府便致力于把芮城打造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县”,使芮城实现了从“黄”到“绿”的转变。十四年后,作为“光储直柔”技术试点的芮城,再次将能源转型作为重点来编制完成 芮城县碳中和示范县整体规划32。芮城县内无燃煤、燃油、全部依靠外购,不过其风光资源禀赋良好。芮城县 2020 年的用电量已经小于其风光发电量,但县内仍有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此外,因为是农业大县,芮城县每年可收集的小麦和玉米秸秆都在 60 万吨以上,能够就地获取丰富的生物质资源33。芮城拥有得天独厚的非化石能源优势,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这使其水、能源、粮食生态间的关系不存在显著冲突,并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进一步将能源转型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及深度减排规划的考量范围。芮城整体规划提出:未来芮城可充分发挥产粮大县的优势,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E5),建立 35 万 kW 生物质电厂,并建设以其余热为热源的中心城区的集中供热系统。通过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F6),加强能源与粮食间的协同关系,助力电力零碳(E9)的实现。同时,利用其丰富的风光及空间资源,大力发展风光电(E2、E3),使本地可再生电实现自给自足,由此来减少外购化石能源对芮城范围外 WEFE 系统协同的不良影响。此外,改造部分引黄灌溉系统,实现可灌溉和可抽水蓄能的双功能的水资源系统(E4),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W2),强化农业与粮食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F8),加强水、能源、粮食间的协同效应。图 35:芮城屋顶光伏专 栏抑制加强正负向都有39384.3 开源节流与统筹调度推动水资源管理向绿色低碳转型水资源不仅是纽带关系中的灵魂,也是黄河流域矛盾最突出的地方。由于黄河流域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因此大力推进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非常有利于水系统的碳减排。但是在开采、运输、处理和再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碳减排空间还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污水处理的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碳排放量 2%左右34。水系统政策目标中,优化水资源配置(W1)和提高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W2)有利于减少供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而推动水系统的碳减排。然而,增加非常规水源利用(W3)可能导致水系统用能增加,会加大水系统低碳转型的难度。因此,需要额外关注水资源和能源的纽带关系,大力发展低碳水处理技术,降低水资源从开采到用水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推进水系统的低碳转型。水资源的统筹调配能减少用水端的用量并提高效率,也能在降低取水端水耗的同时,倒逼能源产业的转型,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促进对生态的保护与补偿。多目标统筹调配水资源(W1),降低用水单位对供水侧的需求,这些对增加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侧(W3)和提升水资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W8)有着双向促进的作用;更加严格的取水审批,不断降低各个环节的取水、用水和耗水量,有效提升用水效率,能倒逼能源产业的布局更加合理,尤其是高耗水的化石能源产业(E1、E7),从而推动耗水量相对低的能源产业的发展(E4);水资源的统筹调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节能灌溉技术的普及(F5),以此来增加水源涵养,促进流域生态系统性保护(EC2、EC4),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EC3),并增加草场(F4),最终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多赢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合理调配水资源能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但保证能源安全和煤炭的托底功能可能会作为更优先的目标,导致水资源的大量取用(E1),长期来看,也可能导致其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E3、E4)。图 36:W1(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当地水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和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相互影响图 37:W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工业、农业和城市供水)和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相互影响与此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工业、农业和城市供水,W2),也将有助于降低用水环节的能耗和和碳排放,这对于社会的能效提升(E6)大有益处;而能效提升(E6)的政策目标范围也包括水系统的能效提升,可以反向激励水资源的利用来减少能源浪费,进一步提高效率(W2)。开采利用化石能源会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提高化石能源的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浪费,有利于推动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向清洁高效发展(E7);同时,清洁高效地开采利用化石能源(E7)意味着其用水量和水污染都会相对减少,对工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农业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W2)有利于农业向节约集约用水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F5),这两项政策目标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水资源日渐紧张,为了强化农业与粮食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F8),发展节水农业是必经之路,这将鼓励进一步提高农业上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用水浪费的情况。增加非常规水源的利用(W3)是应对水资源紧张的措施之一。然而,污水处理会造成能源消耗,在投放药剂和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泵耗能也是碳排放的来源,这和节能减碳的政策目标(E9)会互相牵制。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F6,EC5)和增加非常规水源利用(W3)体现了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离不开对农业废水的处理,而非常规水源的利用,例如渔业养殖尾水的处理利用,是有利于减少农业污染排放的,这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有裨益。在黄河流域矿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EC7)中,废弃矿井废水是主要治理对象之一,并且处理和再利用废弃矿井的废水也是增加非常规水源利用的途径之一,这两者可以达到互相加强和协同发展的效益。图 38:W3(增加非常规水源利用)和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相互影响抑制加强正负向都有抑制加强正负向都有抑制加强正负向都有41黄河流域宁夏地区水资源与碳平衡的关系及能源转型路径建议在探寻宁夏地区可能的能源转型路径时需要以立足能源禀赋,加快实现电力清洁化和能源电力化,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和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和推进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主要战略。宁夏地区可能的能源转型路径主要有:(1)面向双碳目标的水土资源调配优化水土资源调配,保障生态需水与生态用地,增加碳汇;优化水电开发与调度,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协同风-光-电互补和水-能源-粮食耦合关系,支撑非化石能源体系的构建。(2)建立水效和能效双控机制深入推进节水(节能与节污);降低引提水、供水和再生水处理过程 中的能源消耗,改进能源供给模式;研制水利新材料,减少水泥、钢铁等大宗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实行水效和能效的双控机制。(3)行业碳减排的水量约束进一步太阳能、风能发等清洁能源开发;推动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 示范区示建设,探索能源与化工等高碳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成本的新能源和储能技术,加大在新能源技术和储能 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图 39:F5(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其他系统政策目标间的影响图 40:F7(增强农业固碳能力)对生态系统政策目标的影响4.4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可以有效助力粮食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由于粮食系统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COP27发起了促进粮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倡议(Food and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 FAST)。同时,粮食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30%,亟需实现其低碳化发展。现有粮食系统政策目标的重心是保障粮食安全,因此与粮食系统低碳化发展最为相关的,仅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F5)和增强农业固碳能力(F7)。通过分析发现这两个政策目标与其他系统之间均为协同关系,其中,粮食系统低碳转型政策与水系统间的双向协同性最强,生态系统其次,而与能源系统之间仅为单向协同关系。由此可知,充分利用水系统和生态系统政策目标的协同作用,建立和推进粮食系统的韧性发展与低碳转型,都将为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F5)与其他三个系统之间都存在正影响,而且与水系统之间的关系多呈相互加强的状态,这体现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水系统间的关联是非常强的。具体而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W1)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W2),以此来提升生态系统蓄水防洪及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从而提高水资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W8)。与此同时,水系统的这三个政策目标又可以反过来迫使农业生产效率加强(F5),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从生态系统和能源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系统的政策目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产生单方面的积极影响: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EC2)、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EC5)能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及土壤质量,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E5)将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的原料,给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粮食生产加工活动提供额外的补给能源,通过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及满足农业必要的能源需求,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理可知,提高能源系统效率(E6)将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加工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为农业生产加工活动高效进行提供必须的能源,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固碳能力(F7)作为粮食系统另一个重要的低碳减排措施,与生态系统有单向正关联。增强农业碳汇,可以帮助提升生物多样性(EC2)目标的实现,并为提升生态系统整体碳汇能力(EC8)作出贡献。专 栏抑制加强正负向都有4043宁夏贺兰县光明渔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协同治理光明渔村地处黄河上游,坐落在作为宁夏重要水产养殖县的贺兰县。虽然贺兰县养殖资源丰富,但仍存在传统的粗放式的养殖方式,所以其尾水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影响到当地农业生产及排入黄河的水质36。再加上宁夏的黄河上游农业用水负荷较大,引黄灌区渔业养殖和稻田种植退水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退水进而给黄河干流水体安全带来隐患。因此,WEFE纽带关系中水、粮食、生态要素存在冲突。秉承双碳政策中减污降碳的宗旨,在水资源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贺兰县光明渔村积极寻找高效用水并能兼顾高质量渔业发展的道路。为此,光明渔村与宁夏农科院合作开展了循环用水项目,使用泵抽出养鱼用的富营养化水,进行处理后循环到稻田里灌溉水稻,为其提供充足养分,而稻田作为湿地能发挥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作用,以此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实现了水稻的优质高产,解决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的问题。这种“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的综合种养模式,缓解了水、粮食间的竞争关系。同时,水产养殖尾水的降污处理对于水域生态系统平衡亦有益处。通过这些措施,光明渔村2600 亩水稻用水量减少了 30-40%,化肥用量减少了 30%,每公顷土壤固碳量提高了 260 千克碳。除了600 公斤水稻的收益,亩产值新增生态种养受益 1000-2000 元。不仅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水产品产量增加 15.1%,稻田灌溉节约水资源 20%,还降低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综合亩增效益稳定在 500 至1000 元。光明渔村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高效利用资源技术实现水、粮食和生态之间的协同效应。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利用,有利于实现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W2)、增加非常规水源利用(W3)、提高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W6)的水系统政策目标,并且间接的达到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W4)的目的。对于粮食系统而言,光明渔村在节水的同时,提高了水稻和渔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F5)政策目标的达成;而对污水的循环、处理和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F6),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并且增强了农业减排固碳能力(F7)。而生态系统也同样受益,重点体现在提升黄河上游源区及重要水源补给地水源涵养能力(EC4),以及加强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EC5)。正如 WEFE 中所体现的,对标水系统的政策目标不仅仅能为水系统带来好处,同时也能反馈到粮食系统和生态系统,实现保障粮食用水供应和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目的,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图 41:光明渔村稻渔空间424.5 生态碳汇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潜力巨大在其他系统努力实现低碳转型的同时,生态系统通过固碳来减少净碳排放的能力也被逐渐认可和发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两者平衡的结果,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对“中和”碳排放贡献巨大。因此,通过分析 WEFE 纽带关系,可以锁定生态碳汇和其他系统政策目标的协同之处并予以加强,并且发现其中的权衡之处进而加以调和,这些都对加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及进一步支持黄河流域的全面低碳转型意义非凡。在黄河流域,生态碳汇(EC8)协同水和粮食系统,吸收并储存碳的能力可以为低碳发展做出贡献。生态碳汇与水系统的系统政策目标之间互相加强的正向影响出现较多,体现了两大系统之间政策目标的和谐与协同的特点。生态碳汇与粮食系统中政策目标可以同时服务于对方政策目标,然而,两大系统间唯一需要权衡的地方在于用地可能相互挤占。生态碳汇与水系统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为增汇而采取的提升森林覆盖率、修复草原和湿地等行动,这也有助于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从而对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W6)、调蓄功能(W7)和水资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W8)等政策目标产生正向促进的作用。这些行动也有助于提升陆地生态系统截留污染的能力,进而对水污染防止(W4)和加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安全(W5)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同时,生态碳汇与粮食系统间也关联紧密,比如,粮食系统政策目标中的严格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F3)与治理退化草原(F4)是旨在保护修复草原生态系统,这有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EC2)、缓解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EC3)、提升流域水源涵养能力(EC4),并且改善黄河流域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EC9)以及增加其碳储量(EC8)。此外,增强生态碳汇的政策会推动草原的保护和修复(F3 和 F4),这意味着增强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将会反过来加强粮食系统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生态系统与粮食系统双向互惠的优点。最后,增加生态碳汇(EC8)带来的植被优化管理,可能为生物质能利用(E5)提供新的机会。生态碳汇(EC8)和粮食系统之间唯一的权衡点集中在严守耕地红线(F1),因为生态体系如森林、湿地与耕地用地之间存在潜在竞争关系,所以如何避免耕地增加挤兑生态用地、侵占生态红线,或耕地红线受到突破等类似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图 42:EC8(增强生态碳汇)与其他系统政策目标间的影响专 栏抑制加强正负向都有45可持续土地管理助力增强生态碳汇及其协同效应自 2014 年 9 月起,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山区森林和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项目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通过改善林业和土地管理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该项目主要从重新造林、自然再生森林,以及运用气候智慧型农业管理等方面来改善土地。该项目旨在促进可持续森林和土地管理,从而提高健康的森林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减少森林和牧场使用者之间的冲突。首先,在森林方面,此项目在试点地引入了创新的恢复森林和可持续管理森林的措施,并增强了相关决策机构对监测固碳量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该项目还加强了当地森林、牧场、水资源相关利益方的合作及管理能力。在农业的维度,此项目通过研究调查当地农田和牧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广了一本指定的可持续土地管理指南手册,并从中择取合适的措施在吉尔吉斯斯坦各地区的农田里建立的示范点中进行实施。手册中的措施包括:通过轮作、使用植被覆盖等方式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在退化的土地上使用生物肥料;综合恢复土地以提升土壤肥力来应对气候变化;采用现代灌溉节水系统等等。该项目预计将做到:1.改善 10907 公顷农田的管理,从而每年增加 58530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储存;2.恢复20000公顷的牧场以每年增加62099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储存37。在此案例中,通过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系统,该项目增加了生态碳汇并加强了其附带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体现了水、粮食和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关系,实现了多目标共治的理念。同时,此案例中协调森林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方法,也给缓解生态碳汇与耕地间的权衡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启示。44专 栏4647如何加强WEFE协同治理5Underdal(1980)确定了要达成政策协同应满足的三个标准:全面性在时间、空间、参与者和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全面考虑更广泛的政策后果;整合从整体角度评估政策备选方案;一致性政策渗透到所有政策层面和所有政府机构。根据对政策协同、合作和协作的众多关键文献的回顾,Stead 和 Meijers(2009)对政策整合的主要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进行了总结分类。本报告针对黄河流域的具体情况,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提升意识、完善制度和机制、提供经济/金融支持、加强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四个方法来促进政策的协同和整合。此外,基于黄河流域 WEFE 政策目标的协同和权衡分析,本报告建议黄河流域在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需要重点关注:提升部门意识和行动能力5.1 促进政策协同的方法加大针对多目标协同的综合性量化评估模型的研发力度。建立多部门以及不同尺度的数据共享平台,鼓励各部门系统学习水-能-粮-生态之间协同和约束关系,进而在问题定义、专业意识形态、兴趣和方法这些方面逐渐趋同,形成传达“大局”和识别跨领域问题的能力。了解其他部门的需求并达成这些需求是兼容的共识,通过协同合作来提高效率,并逐渐达成各部门政策具有一致性和整合性的共同目的。同时,提升各部门科学执法能力,鼓励各部门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 NGO 等组织沟通交流,了解流域管理前瞻创新科技与方法。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绿色发展的活动。协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污染防治,加快低碳转型;关注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能源转型和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水-能-粮-生态纽带关系协同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黄河流域是纽带关系中矛盾较为突出的典型流域。目前,黄河流域采取流域管理,行政区管理和河长制管理三元并存的监管模式,其中行政区管理又涉及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诸多部门,流域上、中、下游不同行政区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长期呈现“九龙治水”的碎片化管理模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规划纲要的指导和建议是,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部门发展规划、战略环评的过程中,利用已有机制和平台更多地鼓励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增进多部门沟通和协作,这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并且避免资源竞争造成的负面效应。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前提是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中央层面主要负责制定全流域重大规划政策,协调解决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省级层面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动员和推进实施。市县层面按照部署逐项落实到位。要完善流域管理体系、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以及河长制组织体系,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联合防治和执法,并加强黄河环境保护的统一督察和建立好监督执法机制,实施统一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统筹上、中、下游,左右岸,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和执法,增强生态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有效性、权威性。提供经济/金融支持加强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黄河流域亟需能源低碳转型,尤其是当下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保护修复将成为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因流域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投入治理的资金也有所差异,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资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所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项目的投资、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投资都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加强投资者与政府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大力推行环保 PPP 与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如水基金、生态补偿等创新项目筹资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提高环保项目融资能力。将广泛的行业纳入绿色金融支持对象中,例如为流域管理提供管理工具包和网络平台的科技公司,积极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及相关行业等等。通过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各行各业积极参与黄河保护行动中,减轻环保项目的资金负担与压力,提高环保项目的经济性。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以此为重点管理方法之一,对黄河流域多项指标进行监控并评估。黄河流域需要统一、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水生生物监测,也需要生态流量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物种保护、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等相关标准和规范,以此标准体系作为基础来囊括水系统、生态系统、粮食系统和能源系统中需要重点管控的对象,全方位统筹各系统发展的方向。同时,构建流域智慧管理技术体系。运用物联网、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和工具,提升水文气象和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监测、水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自然灾害等资料信息分属不同部门,虽然签订了数据共享协议,但在某些数据共享的具体操作层面还不够通畅,需要保障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应用。因此,需要 搭建黄河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统一集中展示、调度指挥与决策支持的平台,从而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应用。整合共享平台鼓励多方参与保障政策实施在欧盟地平线 2020(Horizon 2020)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的支持下,欧盟制定了地中海地区的研究和创新伙伴关系计划(Partnership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he Mediteran Area,PRIMA)。PRIMA 基于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的纽带关系,通过提供农业、粮食和水系统的创新解决方案,来应对在气候风险的威胁下地中海地区水资源、农业和粮食安全方面的各种挑战,并推动该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保障地区协同安全,提升其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健康和繁荣,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稳定。PRIMA 的具体目标包括:1.推动相关的国家研究和创新计划进入实施阶段。2.通过建立知识分享平台,集合财政资源,鼓励所有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实施中来。3.加强研究和创新的筹资能力,以及所有参与方包括中小企业、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研究中心的执行能力。在PRIMA计划的支持下,地中海地区创建了协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解决方案平台(Nexus Nature Ecosystem Society Solution,NEXUS-NESS)和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等平台机制,以此来加强纽带管理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协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解决方案平台旨在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开展水-能-粮-生态系统资产计划,推动自然资源的公平和可持续分配,保障协同安全。NEXUS-NESS 旨在将自然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和数字模型(WATNEEDS 和 FREEWAT)推广应用到业务领域。该项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在意大利、西班牙、埃及和突尼斯的四个地区建立 Nexus 生态系统实验室(Nexus Ecosystem Labs)试点,以促进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创新。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公共管理部门和公众可以通过多利益相关方合作平台广泛参与该项目,推动各利益相关方实现良性和持续的协同合作,为技术和文化的变革创造坚实的基础。研发人员还将测试和解决纽带关系相关技术和非技术方面的障碍,并向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展示资源管理的技术、行为及文化方式。为了促进政策的落实和创新技术的应用,PRIMA 建立了地中海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纽带关系管理的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实践社区的目标是为填补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差距提供解决方案,主要方式包括采纳社区成员的观点、鼓励社区参与、促进在社区层面落实以及优化纽带关系协同管理的方案,并且还会围绕具体的试点展示和分享地区的经验,从而在基层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实施。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将和各利益相关者一起工作,以确保创新的纽带关系解决方案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并反馈到未来的决策过程中。实践社区是由 PRIMA 领导的欧盟委员会研究和创新总局、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和 UfM 秘书处组成的 Nexus CoP 核心小组(NCoP Core Group)来进行指导。图 46:协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解决方案平台机制概括专 栏来源:Prima484951莱茵河上游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政策制定及实施助力多目标协同山西柳林:突破技术壁垒迎甲烷治理投资新机遇莱茵河上游地跨德国和法国,流域沿岸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河流两岸联系密切,合作紧密。莱茵河上游地区能源转型及其相关的能源结构的转变,会导致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中以土地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矛盾:能源转型政策鼓励大力发展光伏,会影响土地的使用和粮食生产,且现有立法框架忽视了最小化光伏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得能源、粮食、生态要素间产生矛盾。同时,生物质能的发展会对水和土地资源产生影响,且不在现有立法框架的考虑范围内,因此水、能源和粮食间存在竞争关系。当地水电、核电、热电对水仍有大量需求,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未来水的可及性与能源安全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水、能源仍存在制约关系。因此,未来短期内的政策规划的建议包括:减少对莱茵河上游地区水力发电的依赖,由此减少全球变暖给水力发电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并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及能源用水消耗,从而提高能源行业及水资源系统的气候韧性,避免水、能源产生竞争关系;识别并优先实行具有多重效益的措施,如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措施,协调 WEFE 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法律措施来优化莱茵河上游地区光伏的发展,优先考虑多重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发展结合光伏和农业的项目,并把生态要素纳入考虑范畴,实现能源、粮食和生态协同发展;为能源作物的种植设置红线,减少对水和土地资源的压力,实现 WEFE 整体协同发展;分类收集家庭有机垃圾,回收利用甲烷,协调能源与生态间的关系;提高莱茵河上游地区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上游源区及重要水源补给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农业灌溉的效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由此来平衡水、粮食和生态间的关系。在政策制定和落实层面,建议将系统性思维与跨领域合作的理念放入教育体系;从政策研究、制定到落实的不同阶段,都为促进跨领域跨部门合作而建立新的机制;建立评估和执行的方法和流程,确保项目在核准前已经全面评估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对话,促进以科学为基础的政策制定和评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增加跟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在跨区域合作层面,法国和德国在莱茵河上游已经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在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包括能源行业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38。莱茵河的案例使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成为在跨界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协同共治的助推器。黄河流经的九省区域也可借鉴多方参与的方式,促进政策制定并实现多目标协同共治。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其煤炭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瓦斯安全隐患等问题,始终是该地区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据山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省内埋深 2000 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 8.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量的近 1/3。如果能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既有助于山西实现减排目标,又能推动山西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实现气候与经济的双重收益。然而,煤炭行业泄漏出的甲烷浓度低、波动大,回收利用的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这些因素使得煤矿甲烷减排在技术与经济方面遭受着巨大的挑战。山西航天国泰的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出超低浓度瓦斯,它有着氧化安全、稳定、高效、清洁的治理及利用技术:以超低浓度瓦斯作为原料,在装置中经过智能混配后,再经过蓄热氧化装置氧化产生高温烟气,能产生安全、稳定、高效和清洁的热能,为煤矿提供足够且稳定的制冷、供热和供电能力。位于柳林县的金家庄煤业的供热项目利用上述技术改进供暖,将金家庄煤矿的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冬季取暖完全由低浓度瓦斯来替代,每年节约标准煤 3 万多吨,实现了氮氧化物和硫化物零排放,年实现碳减排量 28 万吨。这既减少了甲烷的对空排放,也满足了煤矿清洁供暖的需求,成为超低浓度排空瓦斯供暖的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有益尝试。很多大型产业资本看重绿色低碳投资领域,甲烷的治理和综合利用符合产业资本投资方向,项目投资便水到渠成地被吸引加入,也成功解决了项目前期因投入资金量大而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依托于金家庄煤业供热项目的成功运行经验,山西航天国泰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它先后与山西省内的余吾煤业、兴无煤矿等 7 个试点达成了合作,试点煤矿均非常认可其技术及运行效果。目前,各类甲烷减排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青睐,甲烷的减排行动不止停留在减缓气候变暖的目的之上,而是逐步从科学共识走向经济共识。在各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和支持下,国内甲烷的减排投资机遇和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甲烷减排领域可能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505.2 加强纽带关系协同管理的重要政策建议协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污染防治,加快低碳转型针对仍在运行中的煤炭基地,应通过约束煤炭生产消费用水份额和限制水污染排放来倒逼山西、陕西、内蒙古等重要煤炭基地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污染防治和碳排放治理的协同增效作用,并通过严格的“以水定产”制度来促进现存的煤炭产业积极转型,同时提高对新增煤炭项目的审批约束。鼓励水资源相对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来逐渐替代化石能源,并且积极响应节水号召,有效限制传统能源无序开发,盲目用水。新建电厂优先利用非常规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节水技术,使能源系统整体向能源用水节约、高效、清洁利用进步。统筹考虑黄河流域水资源刚性约束、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引导各行各业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实行水效和能效双控机制。针对农业方面,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土壤墒情监测、灌溉预报等节水管理措施,以及发展旱作农业等都将减轻农业的水资源压力。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建议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等方面加强黄河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推动高耗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广串联式循环用水布局,加强工业用水全过程的管理,充分发掘非常规水源如工业废水的循坏利用来达成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以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和节水器具推广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在深化水污染治理和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的过程中,关注水处理行业的低碳转型,坚持源头减碳,协同治理污水处理中的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排放,加强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在耦合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指导下,加大低能耗和低碳足迹的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力度,不仅在水处理过程中实现污染物削减,也让其成为资源和能源的回收过程。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拓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范围和途径。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通过“以水定产”和“水污染防治”推动能源系统的节水与清洁转型。推进农业与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的协同发展。重视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过程的节能减排。专 栏5253关注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能源转型和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黄河干流高度人工化(水电站),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及河流岸线生态系统受损。因此,本报告建议在考虑流域整体性和系统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缓和流域生态屏障功能。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协调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林地、草地、湿地、沙漠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治理和增加碳汇等多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开展科学、有序、合理的绿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从服务于单一目标转到实现多目标协同地综合治理,避免出现“单纯种植”的现象。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与生态脆弱度高度重合,而集中的矿产资源空间配置使中上游地区煤化工行业集中分布,呈现污染集中、风险集中的特点。通过修复废弃矿井的已受损土壤及水体,可以恢复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黄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这将有利于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能源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出足够的排放空间。此外,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也会为能源需求提供必要的土地、原料(如生物质能)和矿产资源。因此,我们要认清生态系统现状,因地制宜地科学开采和利用能源及矿产资源。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黄河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足迹大,多涉及未开发用地,甚至生态敏感区。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应该全面识别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包括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水循环等),最小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足迹,评估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参与综合决策的指导作用,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从源头上减轻潜在环境风险。通过合理规划来发挥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作用,让可再生能源不仅是“清洁”能源,也是“绿色”能源。同时,因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引起的产业区域性转移,需要科学分析和评估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风险,避免能源产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从流域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出发,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安全和气候减缓与适应等多目标的协同。着重在流域中上游加大尾矿综合利用率及推进废弃矿井的生态修复。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发挥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协同作用。通过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水-能-粮-生态纽带关系的统筹管理目前,黄河流域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上、中、下游用水效率差异较大。另外,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导 致区域环境风险集中。针对上述情况,应进一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 合治理,做到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全流域的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与此同时,也要意识到上、中、下游在能源气候、土地类型、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上的差异,因地制宜,找到发展重点,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通过点面结合,高效推动水-能-粮-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大局的实现。黄河流域存在部分规划空间内容重叠,统筹协调不足,规划职责交叉,制约空间利用质量和效率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各部门应衔接土地性质的核定,进一步消除各主管部门对地类认定的差异。例如,对于新能源光伏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存在土地利用类型重叠的情况,要探索统一建立。其次是完善规划前数据基础和数据协同共享、中、后期管理和对接,确保规划的编制、实施、维护,做到项目前深入调研规划,项目中严格实施落实,项目后及时有效维护管理。对于黄河流域而言,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其中,针对地方在为光 伏项目提供用地时缺乏可遵循的依据而导致项目在用地上存在盲目性,以及存在宽打宽用、浪费土地的问题,需要加强光伏产业对沙漠、荒漠、戈壁和原有房屋与建筑物的利用率,最大程度上使用对其他行业影响少的土 地利用类型和空置空间,避免低效用地。减少风电产业“以大代小”的用地审批,通过技术创新,控制风电场规模。对于新能源产业不得不占用耕地的情况,应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控制耕地占用,如增收耕地占用税、实行占补平衡等,要使得黄河流域新能源产业在低碳转型的同时,不断优化规划的方案,最终实现全域资源的合理配置。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在于统筹安排各类空间与产业,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注重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致性,保证上下层规划的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与地方规划方案的落实。在新能源产业用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的用地矛盾上,要加强对未利用地和闲置屋顶等复合空间的使用。55参考文献1.最新研究显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低估 Z.人民网,2020-10-30.2.彭俊杰.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生成机制、价值体现与路径重塑 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08):76-81.3.陈 耀,张 可 云,陈 晓 东 等.黄 河 流 域 生 态 保 护 和 高 质 量 发 展 J.区 域 经 济 评论,2020,43(01):8-22.4.陈磊,王义民,畅建霞,等.黄河流域季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16(9):8-12,16.5.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提升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6.张宁宁.基于荷载均衡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简介.8.孙才志,靳 春玉,郝帅.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 J.人民黄河,2020,42(09):101-106.9.彭俊杰.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优化路径 J.中州学刊,2021(08).10.马诗萍,张文忠.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及绿色化发展路径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01).11.刘争胜 杨立彬.基于粮食安全的黄河流域可新增耕地资源分析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12):75-77.12.赵银亮,宋华力,毛艳艳.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及水资源保障对策研究 J.人民黄河,2011,33(11).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14.邓小云.整体主义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应对J.东岳论丛,2020,41(10):150-155.15.武占云.生态文明视角下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 Z.中国发展观察16.张佰发,苗长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J.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17.Water:Coordinating the UNs work on water and sanitation.UN.(n.d.).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www.unwater.org/18.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Energy.gov.(n.d.).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www.energy.gov/ia/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 19.World energy trilemma index:2021.World Energy Council.(n.d.).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www.worldenergy.org/publications/entry/world-energy-trilemma-index-2021 20.Energy security risk index.Global Energy Institute.(n.d.).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www.globalenergyinstitute.org/energy-security-risk-index 21.叶鑫,邹长新,刘国华,林乃峰,徐梦佳.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J.生态学报,2018,38(10):3382-3392.22.傅伯杰,周国逸,白永飞,宋长春,刘纪远等.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6):571-576.23.高吉喜.探索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监管 J.生物多样性,2015,23(6):705-707.24.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5.Dominic Stead(2012)Best Practices and Policy Transfer in Spatial Planning,Planning Practice&Research,27:1,103-116,DOI:10.1080/02697459.2011.644084 26.许乙青,喻丁一,冉静.基于流域协同的国土空间雨洪安全格局构建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9):2335-2349.27.Arild Underdal,Samuelson,P.A.,Brown,E.D.,Enloe,C.H.,Stokey,E.,Crenson,M.A.,Berrefjord,O.,Braybrooke,D.,Brams,S.J.,&Anderson,L.G.(2002,July 17).Integrated marine policy:What?why?how?Marine Policy.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 28.Nilsson,M.,Griggs,D.,&Visbeck,M.(2016,June 15).Policy:Map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Nature News.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 29.Weitz,N.,Carlsen,H.,Nilsson,M.,&Sknberg,K.(2017,September 12).Towards systemic and contextual priority setting for implementing the 2030 agenda-sustainability science.SpringerLink.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 30.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n.d.).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portals.iucn.org/library/sites/library/files/documents/2021-004-En-Summ.pdf 31.曹丽军,刘昌明.水电开发的生态补偿方法探讨 A.水利水电技术,2010,41(07)0005-04.32.芮城县人民政府.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33.绿政公署 _ 澎湃新闻.美丽黄河,协同治理山西芮城能源转型探索:兼顾包容性与韧性.34.张茹,楼晨笛,张泽天,等.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J.工程科学与技术,2022,54(1):69-82.35.Kpbs,&Hill,T.(2021,September 9).The future of Californias water-energy-climate nexus.Next 10.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www.next10.org/publications/water-energy 36.贺兰淡水养殖的春夏秋冬 N.宁夏日报,2021-01-14.37.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case studies 2021.(n.d.).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 38.SIM4NEXUS deliverable D5.5:Outcome of task 5.2 supporting.(n.d.).Retrieved March 10,2023,from https:/ 39.中国政府采购网.绿色 PPP 项目典型案例|大连夏家河污泥处理厂项目.54

    发布时间2024-09-11 3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中国环境报&清华苏州环境研究院: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5页).pdf

    2024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摘 要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我国当前的主要城市群10%的面积承载超过全国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却只承载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区域差距问题明显。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报告依据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生态环境部对生态环境部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示和要求,结合我国城市群发展特点,对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五大主要城市群的95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对营商竞争力促进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提出建议,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国内城市群总体营商环境的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指数评价结果表明:u 不同地区特别是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城市群生态环保部门服务经济和产业水平分化明显,人才与资本区域流动差异显著,对城市群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影响较大。u 城市群各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可提升整个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综合竞争力。u 城市群各个城市优势互补形成的区域发展优势,区域联动一体化发展形成的合力,对城市群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研究背景对策建议城市群分析主要城市分析结束语研究背景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要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建立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的工作机制,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基本保障,随着低碳减排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低碳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环保工作不再是单纯进行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监测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服务者和推动者,甚至于引领者。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场重要的变革当中,生态环保部门的工作对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提升与重塑具有重要作用。图1-1 中国营商环境国家政策发展(2019-20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以优化营商环境基础,全面深化改革”。1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的通知2023.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工作机制的意见2023.8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图1-2 2024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政务服务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本报告以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法理基础、以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等国家政策实施部署和要求为主要依据,结合生态环境部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生态环境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等文件具体要求,通过召开多轮多次研讨会、对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指标不断优化,最终构建了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本年度指标体系由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5个一级指标(图1-2)和58个二级指标构成。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2多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的措施正在被落实,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在向纵深推进,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增长极快速崛起,正在释放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城市群提升营商竞争力。在此背景下,项目目团队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作为评价对象,对各城市群及其各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和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估,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营商环境改善提升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城市群分析图2-1 评价对象分布“十四五”时期,国务院提出要“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11111988911513810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广东 重庆 四川 湖北 湖南 江西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3图2-2 城市群生态环境营商指数情况2.1 中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结果我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排名依次为: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别是沿海的长三角综合竞争力指数明显高于长江中游、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且第二名的长江中游与第五名的成渝城市群之间指数差距较大,第三名京津冀城市群和第四名珠三角之间差别较小且表现相对比较平均。从总的指数得分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综合竞争力指数相比其他两个城市群,优势非常明显。总的来看,五大城市群,长三角在各个二级指数上的表现均优于其他四个城市群,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态势良好,城市群内各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不仅在产业环境、创新能力、公共服务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条件,而且各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政务服务态度、水平和效果较高,法治服务意识较强,各个城市各有所长且能各扬所长、协同发力,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成效显著,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力、软实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经过计算,我国五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情况如图所示:长三角城市群领跑中国五大城市群就充分说明了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内部越协调越均衡,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才能更好。01020304050607080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综合营商指数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成渝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4图2-3 长三角城市群一级指标对比2.2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分析作为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经过多年稳步的一体化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均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正在向着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作为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经过多年稳步的一体化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均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正在向着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近年来,得益于长三角地区新一轮政府效能改革和政务服务提升工程,长三角城市群政务环境取得显著成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五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各扬所长、协同发力,已初步以上海为核心,多核协同发力,正在形成优势和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格局,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但政务服务仍有提升空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差距最大2.3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分析图2-4 珠三角城市群一级指标对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中,珠三角城市群最有优势的指标是市场环境珠三角城市群以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城市为目标,推动市场、法治、政务、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和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持续优化,取得了优异成绩。珠三角城市群依靠各自城市各自产业布局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以深圳、广州为标杆,多城市发力追赶,相互支撑、互相协作,城市间差距迅速缩小,在五大城市群中发展最为均衡。但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和政务服务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情况。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宣城芜湖马鞍山滁州盐城安庆常州南京扬州池州铜陵泰州镇江南通湖州宁波合肥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深圳广州中山佛山东莞肇庆惠州江门珠海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5图2-5 成渝城市群一级指标对比2.4 成渝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分析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长三角城市群低43.73%。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长三角城市群低43.73%。法治环境是成渝城市群较为有优势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之一。但区域依然存在不均衡发展,总体水平比大城市群95城平均值低 5.29%,仅为长三角城市群 56.26%。成渝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五项中均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地级城市与排名前两名城市之间呈现较大差距,极大程度影响了城市群营商竞争力。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中政务服务和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是成渝城市群较为薄弱的两大环节2.5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分析图2-6 京津冀城市群一级指标对比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指数差距最大与成渝城市群面临类似的问题,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需要逐步减少其它城市与中心城市间的差距,以期提升整个城市群的营商竞争力。成都重庆遂宁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宜宾自贡眉山达州(除万源市)内江南充广安泸州乐山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北京天津邢台保定承德唐山廊坊秦皇岛张家口衡水沧州邯郸石家庄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6图2-7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级指标对比2.6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分析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距,比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指数得分低24.32%。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距,比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指数得分低24.32%。市场环境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较为有优势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各个城市协同发力,已初步以武汉为核心,形成优势和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格局,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排名第二的城市群,但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城市生态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的平均值比95城平均值低45.06%,仅为长三角城市群该指标平均值的42.38%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中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最薄弱环节景德镇九江衡阳抚州萍乡上饶咸宁鹰潭株洲鄂州新余长沙南昌荆门孝感天门宜春黄石吉安市黄冈常德娄底潜江荆州襄阳益阳仙桃宜昌武汉湘潭岳阳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7主要城市分析北京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改善环境,坚持便企利民,持续推进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从国土空间、区域、项目三个维度出台改革政策,打出组合拳,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也为企业切实带来了实惠。上海在服务企业方面,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将环评审批从原来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大幅度压缩审批时限;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两证合一”制度,落实助企纾困、制度创新;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慧大脑,保障生态环境等六大重点领域的系统治理深圳深圳市政府一直以来也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开展改革试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迸发活力;“引进来”和“走出去”内外兼修,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营造城市营商环境,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都2023年1月6日发布的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指出,要从十大方面持续优化提升成都市营商环境,包括便利企业开办、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保障企业自由迁移,便利市场主体注销流程便利投资建设,提升工程审批服务质效;破除市场壁垒,推行政府采购“信用 承诺”制等,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3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今年要聚焦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5项重点任务。武汉武汉市加快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行动方案,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着力构建全天候、全过程为企服务新生态,提出畅通市场准入退出、便利企业获取经营场所、优化市政公用服务、保障高质量就业、便利企业获取金融服务、营造开放贸易环境、提升纳税服务水平、高效解决商事纠纷、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等10个方面任务,并细化为30条128项工作举措。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8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力、软实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综合我国五大城市群主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计算结果以及综合分析,五大城市群间由于地理环境、要素特点和发展层次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地域空间上的显著差异且内部城市的不均衡不协调程度极明显。我国城市群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够,距离世界级城市群仍有不小差距;部分城市群一体化程度偏低,各城市群经济的融合力度不深,各产业行业之间封闭性强,行政贸易壁垒导致资源、要素流通不畅;部分城市群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差,城市群内部联动能力差。为提高我国五大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对策建议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优势互补、相对均衡的经济发展格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之举。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9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发挥要素流动、区域联动作用,缩小城市群内发展差距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发挥要素流动、区域联动作用,缩小城市群内发展差距研究表明要素一体化是加快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驱动因素,实现城市群间各类要素自由流通,对促进城市群聚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口流动体现城市群的包容性,劳动力体现城市群的生产能力,资金流动体现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通讯体现城市群的信息交流发展程度。要实现五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就要将城市群建设作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的关键抓手,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加强要素的流动,重点发挥区域联动作用,缩小城市群内发展差距。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尊重地方行政区划和管辖权的现实格局,更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化解显性及隐性的行政壁垒,进一步优化配置需求,加快生产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集聚、区域连结性,优化升级城市群间经济网络关系,积极推进城市群间核心城市的竞争互助,互补共赢的关系;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提高对外开放能力,开放中激发经济高速增长动力,提高城市节点凝聚力;巩固成渝城市群崛起的良好势头,提升新型城市群地区的治理水平,增强城市群发展韧性。着力推动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发挥长处补齐短板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并通过改善创新环境和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以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群跨越式发展着力推动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发挥长处补齐短板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并通过改善创新环境和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以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群跨越式发展创新是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升级将加快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步伐。第一第一,五大城市群应将技术进步手段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各级政府应重视科研经费和教育投入,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人才储备。第二,第二,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与人才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体制,以此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引进人才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第三,将现代科技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各城市群的优势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好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共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0加强城市群整体性系统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城市群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加强城市群整体性系统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城市群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指出要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当前五大城市群由于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合理且高效能的区域布局规划以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第一,第一,应加强外商投资的区域分配与布局、区域产业转移、生态跨区域补偿机制等多元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第二,第二,应加强各城市群经济、生态一体化联系和不同省市之间的合作,加大区域间交通,信息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第三,第三,政府作为城市群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角色,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同企业一起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为城市和城市群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推手,保障和促进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为城市和城市群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推手,保障和促进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和资源的聚集,只有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环境条件和环保服务能力,才能提升其资源和产业吸纳能力,为各个城市和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保障和动力源泉。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和低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围绕绿色发展和新能源新经济的产业及产业链的调整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生态环保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和条件基础,更是引领和推动产业和资源集聚调整的重要动力,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合低碳目标提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价值重估重构,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城市竞争中取得先机,而生态环保部门的政策引领和服务工作势必在城市和城市群的未来发展中成为重要推手,保障并促进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1结束语本项目团队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城市群京津冀、长江中游、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作为评价对象,对 2023 年各个城市群及其各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和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估,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营商环境改善提升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各个城市群竞争力指数的对比分析,发现其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该年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以及与其他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不仅可为城市生态环境和相关政府部门未来的工作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和思路,更可以为国内国际企业产业发展和未来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为更好地推动国内城市和城市群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城市城市群产业和资源吸引力与凝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相应贡献。2024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2

    发布时间2024-09-10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联合研究工作组:2024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6页).pdf

    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联合研究工作组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联合研究工作组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报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成都大学成都大学2024指数研究报告指数研究报告摘 要“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场重要的变革当中,生态环保部门的工作对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提升与重塑具有重要作用。本报告对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政府放管服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有关营商环境营造及评价进行研究,针对我国36个主要城市(4个直辖市、10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7个其他省会城市),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营商环境竞争力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各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和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估,并就进一步优化各城市生态环保助力营商环境竞争力提出建议,以期为更好地推动国内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报告分析发现:u 我国主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普遍处于较高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排名普遍靠后,东西部之间创新环境不平衡。u 城市生态环保水平分化明显,资本区域流动差异显著,人力资源分布仍然集中,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环保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改善的能力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u 各个城市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意识水平、法治环境、城市生态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可助推经济欠发达城市的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提升。研究背景对策建议城市指数呈现五大维度呈现结束语研究背景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要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建立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的工作机制,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基本保障,随着低碳减排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低碳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环保工作不再是单纯进行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监测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服务者和推动者,甚至于引领者。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场重要的变革当中,生态环保部门的工作对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提升与重塑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以优化营商环境基础,全面深化改革”。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图1-1 中国营商环境国家政策发展(2019-2023)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的通知2023.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工作机制的意见2023.8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图1-2 2024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政务服务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本报告以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法理基础、以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等国家政策实施部署和要求为主要依据,结合生态环境部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生态环境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等文件具体要求,通过召开多轮多次研讨会、对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指标不断优化,最终构建了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本年度指标体系由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5个一级指标(图1-2)和58个二级指标构成。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2多数城市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建设上,多方面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城市竞争力一级指数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化差异的问题。该指标体系的营商环境,主要指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公共服务、关键性生态和产业环境条件。评价对象选取了我国 36 个城市4 个直辖市、5 个计划单列市、10 个副省级城市和 17 个其他省会城市,具体分类如下:城市指数呈现图2-1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评价城市根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要求,结合各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放管服改革举措,通过召开多轮多次研讨会和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指标不断优化,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3图2-2 城市生态环境营商指数情况2.1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总体表现从整体表现来看,我国主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性、地区差异化特征。一线城市位居前列,与其本身的经济总量实力相符;副省级城市成都、杭州表现突出,其竞争力综合指数超过部分一线城市;直辖市重庆、天津表现不俗。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主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普遍处于较高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排名普遍靠后,这与其实际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状况相吻合,反映出这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营商竞争力的工作亟待提升。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情况如图所示:010203040506070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深圳青岛宁波大连厦门成都杭州广州武汉济南南京西安沈阳哈尔滨长春昆明南宁长沙兰州合肥贵阳海口福州呼和浩特西宁郑州银川拉萨南昌太原石家庄乌鲁木齐综合营商指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其他省会级城市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4图2-3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各一级指标指数2.2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指数分析综合指数得分排名靠前的城市,各个维度的子环境指标均发展较好。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综合得分较高,排名普遍靠前,其他省会城市普遍得分不高,尤其是西北和东北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普遍排名靠后。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深圳和杭州两座城市。深圳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政务服务和法治环境指数位列榜首,其余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杭州作为生态之城,在各个分项指标得分均较为优异。在各城市一级指标中,政务服务指数差异最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我国主要城市竞争力一级指数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化差异,即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甚至于根本性差距。2.2.1 直辖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分析图2-4 直辖市一级指标对比北京的市场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体现出北京在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核心地位。上海的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指标得分较高,重庆的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指数得分较高,而天津除法治环境指标指数得分较高外,其余四个一级指标得分表现均欠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北京成都大连福州广州贵阳哈尔滨海口杭州合肥呼和浩特济南昆明拉萨兰州南昌南京南宁宁波青岛厦门上海深圳沈阳石家庄太原天津乌鲁木齐武汉西安西宁银川长春长沙郑州重庆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5图2-5 计划单列市一级指标对比2.2.2 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和其他省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对比图2-6 副省级城市一级指标对比图2-7 其他省会城市一级指标对比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杭州广州成都武汉南京西安济南沈阳哈尔滨长春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福州贵阳海口合肥呼和浩特昆明拉萨兰州南昌南宁石家庄太原乌鲁木齐西宁银川长沙郑州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6五大维度呈现五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市场环境,平均得分为8.86,表明中国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营商中市场环境水平极高,法治环境和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的平均得分较为理想。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的平均得分最低,仅为 2.15,大幅度落后于其他指标,需要不断加强和优化。政务服务的平均得分也较低,表明中国城市整体上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中的政务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因此,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和和政务服务,是制约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短板,今后需要在这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改进和调整。政务服务和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的主要短板图3-1 各一级指标指数平均得分3.1 中国城市政务服务指数分析部分城市在同类型环评“打捆”审批、加强电子证照推广应用、中介服务规范等方面取得较高分数,当地政府均立足于为企业减负提速,大幅减少环评办理时间和企业环评编制成本,提高环评效率,加强电子证照推广应用、切实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高生态领域中介机构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推进营商环境再优化。图3-2 中国城市政务环境指数排名分布市场环境政务服务法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营生态环保与低碳深圳成都青岛济南天津北京广州武汉西安重庆呼和浩特杭州南京沈阳大连上海宁波兰州合肥昆明长沙郑州长春南宁贵阳银川海口厦门南昌哈尔滨拉萨西宁福州石家庄太原乌鲁木齐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73.2 中国城市市场环境指数分析东部城市的市场环境得分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建设成正比。整体来看,城市得分差距较大,主要反映在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推动环保信用报告结果异地互认两个方面。这说明事实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和推动环保信用报告异地互认,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会影响城市在市场环境指标的得分。各城市要持续加强在这两方面的力度,才能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图3-3 中国城市市场环境指数排名分布3.3 中国城市法治环境指数分析深圳的法治环境得分最高,而其他城市得分总体差距不大,都在积极地完善法治建设,注重法治公开透明、政府廉洁度、执法公正,保障企业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落实相关法律条例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这些都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相较于法治环境发展好的城市,呼和浩特、银川、太原、长春、南昌等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得分最低,这些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应得分较低领域的建设,要加强对法治环境的建设,进一步落实法治改革举措,不断完善和优化法治体系和相应职能职责。图3-4 中国城市法治环境指数排名分布北京成都深圳青岛杭州武汉广州上海重庆济南昆明西宁兰州南宁海口南京哈尔滨大连西安宁波呼和浩特福州天津沈阳郑州贵阳乌鲁木齐拉萨银川太原合肥南昌厦门长沙长春石家庄深圳天津成都上海杭州重庆北京长沙昆明武汉南宁南京合肥广州大连西安青岛宁波石家庄拉萨沈阳兰州福州贵阳哈尔滨西宁济南厦门银川海口郑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太原长春南昌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83.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指数分析相较于经济发展迅速的一线城市,西部、东北城市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轨道交通、外贸基础条件、市场主体增长率等方面的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且五个维度子环境中各个城市得分差异较大。图3-5 中国城市城市生态环境营商基础条件指数指数排名分布3.5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分析环保与低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城市高质量经济的发展与环保和低碳建设密切相关,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市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速度、成果和发展进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的良好土壤。因此,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必然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可以向东部城市借鉴成功经验,加大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方面的投入,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发展的长期效应。图3-6 中国城市生态环保与低碳建设成果指数排名分布北京上海天津杭州重庆成都深圳南京贵阳广州青岛济南长沙合肥武汉西宁厦门宁波昆明沈阳西安大连兰州乌鲁木齐拉萨福州石家庄呼和浩特银川南昌郑州南宁太原长春哈尔滨海口北京上海天津杭州重庆成都深圳南京贵阳广州青岛济南长沙合肥武汉西宁厦门宁波昆明沈阳西安大连兰州乌鲁木齐拉萨福州石家庄呼和浩特银川南昌郑州南宁太原长春哈尔滨海口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9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力、软实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综合我国主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计算结果以及综合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普遍处于较高水平,西北地区排名普遍靠后,地区之间创新环境不平衡,城市生态环保水平分化明显,资本区域流动差异显著,人力资源分布仍然集中,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环保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改善的能力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为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国城市生态环保助力营商竞争力整体水平,提出如下建议:对策建议继续推动并落实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推动并落实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要明确政府和环保部门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引导和服务职能。对于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放开有为之手,环保领域要做好服务成为推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减少对环保微观事务的介入,大幅精简企业开办、纳税、施工许可、水电气安装、不动产登记等的环保审批事项、压缩办理时间;清理行政事业性和环保项目收费,规范非税收入的征管,对收费项目实行动态清单管理,及时公布收费项目调整情况,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制度外收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现有环保职能的服务效率,“五个 ”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中,构建环保领域信息化平台,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实现环保政务服务的智慧化与数字化;建设统一环保服务平台,进行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整合不必要的环保方面的申办程序,通过“多证合一”的模式,将相关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优化办事流程,实现“网上办理”或“只跑一次”,尽最大可能最大努力为企业办实事,做好事,提升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水平。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0全面深化环保产业对外开放,拓展环境容量,促进环保市场消费增长全面深化环保产业对外开放,拓展环境容量,促进环保市场消费增长近阶段要将环保产业作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坚持推动对外开放,特别要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环保产品进出口。完善“一项制度”“两张清单”制度,以清单方式列明限制和禁止进入的领域,厘清边界;围绕开放领域,加大力度,缩减外资进入审批程序,简化进出口流程,实现海关与检验检疫业务全面融合,统一申报单证、统一现场执法等;大力推动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同步受理、同步查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减少不规范管理行为对市场正常运行的干预。有机结合自然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将环保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循环之中,优化完善环保领域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的链条机制和传导功能,通过消费端缔造引领增强消费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大力推进环保消费市场发展;加大环保投入,促进“新零售”、互联网消费等新发展,缩减产品流通过程,降低流通成本,使消费拉动在环保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环保产业和产品质量监督,提升消费品质,促进消费升级;积极促进环保人员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打通产品流通渠道,降低环保产品流通成本,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环保领域消费能力快速增长。利用政府有形之手,推行绿色低碳经济政策,推动改善城市市场、政务和法治环 境,助力城市营商环境的提升与改善利用政府有形之手,推行绿色低碳经济政策,推动改善城市市场、政务和法治环 境,助力城市营商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构建环保领域新型监管机制,深入实施包容审慎柔性监管,实行各行业环保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黑名单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环保失信记录信用修复政策;完善政府网络理政中心系统功能,构建具备全天候监测、分析预测、应急指挥集成功能的智能城市环保治理运行体系,实现环保监管“一网统管”;建立办理破产协调联动机制和工作经费援助机制,推广金融司法协同范式、拓宽金融与环保发展服务路径。以太阳能光伏、先进储能等领域为重点,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柱;以绿色施工、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等为重点,转变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和技术、成品住宅环保装修等行业;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服务公司,增强绿色生产服务能力;加快形成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持续转换和高质量发展。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1高度重视产城人关系,加强社会服务改革,持续完善城市生态营商基本条件,提升环保服务效率及水平,打造生态相关城市品牌高度重视产城人关系,加强社会服务改革,持续完善城市生态营商基本条件,提升环保服务效率及水平,打造生态相关城市品牌积极面向市场主体公开环保政策和事项,主动与群众、企业互动,畅通网上咨询投诉渠道,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促进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入驻政务服务中心。打造“生态中轴”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创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区和生态环境保护试验区;打造“工业绿岛”品牌,加强“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力度,并牵头做好重点污染工业整治提升;建设“无废城市”,以五大类固废为重点,构建无废城市体系,延伸无废循环发展产业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提倡均等化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推进“互联网 ”,推进优质资源均等化;打好蓝天碧水绿地保卫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引入新技术应用;加强治水行动力度,落实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大力实施城市增绿措施,规划实施城市绿道、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推动绿色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化,打造绿色、人文、经济的产城人城市功能复合体;实施民生减污减碳工程,推行以电代煤油、绿色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碳普惠行为纳入城市碳普惠体系。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培育发展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助力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与改善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培育发展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助力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与改善深化环保企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良好互动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引导方式,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大力推进环保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研院所改革,促进环保成果成功转化,加大产权综合保护力度,保证市场主体发展成果。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加大人才储备;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完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强化不同区域间科研合作,促进环保人才交流,加大中西部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产学研教育模式,对接高校技能教育与企业职业需求,建立环保岗位供求综合信息系统;构建人才市场信用体系,形成标准化服务,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引导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2结束语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估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切实改善营商环境,进而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报告所构建的生态环保竞争力评价体系,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力求科学、真实地反映各城市的现实。而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和工作量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评价主题的吻合度以及指标本身的差异性和可比性,更要考虑到评价目标对象各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业界有一句话叫“指标永远在路上”,即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完善与调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我国乃至全球经济、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评估各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环境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重点不在于所评价的城市得分多少,更不在于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的排名先后,而在于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指标的综合研究对相关规律的较为准确的揭示,对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关键性因子和作用机制的获得。期望因此能以客观的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指标评价行动引起全社会对生态环保工作和具体工作内容、方式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全国城市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13

    发布时间2024-09-09 1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储能景气高企锂电风光暂时承压-240906(45页).pdf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 证券研究报告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储能景气高企,锂电风光暂时承压储能景气高企,锂电风光暂时承压 华泰研究华泰研究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增持增持 (维持维持)研究员 申建国申建国 SAC No.S0570522020002 (86)755 8249 2388 研究员 边文姣边文姣 SAC No.S0570518110004 SFC No.BSJ399 (86)755 8277 6411 研究员 陈爽陈爽 SAC No.S0570524040001 (86)21 2897 2228 研究员 周敦伟周敦伟 SAC No.S0570522120001 SFC No.BVE697 (86)21 2897 2228 行业走势图行业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重点推荐重点推荐 股票名称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股票代码 目标价目标价 (当地币种当地币种)投资评级投资评级 宁德时代 300750 CH 267.54 买入 阳光电源 300274 CH 100.26 买入 德业股份 605117 CH 104.28 买入 资料来源:华泰研究预测 2024 年 9 月 06 日中国内地 专题研究专题研究 业绩暂时承压,拐点业绩暂时承压,拐点或或将近将近 上半年电力设备新能源板块盈利表现分化。1H24 新能源车终端销量增速放缓、产业去库、供需错配导致价格快速下行,企业盈利能力承压,建议优选盈利稳定或触底环节的龙头。光伏 24 年上半年需求高景气延续,但供需错配问题导致各环节盈利不同幅度承压。风电业绩短期承压,海风与海外有望起量,看好塔桩、海缆、整机企业出货及订单双增。24 年以来中美大储景气较高,对应标的业绩存在较强支撑,新兴市场储能起量且持续性强,出海企业有望盈利估值双击。我们推荐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德业股份。新新能源能源汽汽车:车:量增利降,电池龙头优势凸显量增利降,电池龙头优势凸显 1H24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持续提升,欧洲由于补贴退坡同比增速放缓。1H24 终端销量增速放缓,供需错配导致价格继续下行,产业链公司盈利普遍承压。但在下行期中,电池与结构件龙头体现出较强的盈利韧性,具备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与负极头部企业市占率逆势提升。我们认为多数环节当前盈利能力或已接近底部,随着下半年需求回升,各环节产能利用率提升,盈利能力有望环比改善。建议关注格局清晰、盈利能力稳定的电池龙头以及盈利能力或率先触底修复环节龙头,灵活参与边际改善环节和有事件催化的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方向,推荐宁德时代。光伏:行业需求高增长态势延续光伏:行业需求高增长态势延续,价格下滑导致多环节利润价格下滑导致多环节利润承压承压 24 年上半年需求侧光伏行业高增长态势延续,供需错配导致的产业链价格继续下探,主产业链企业营收同比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归母净利出现不同程度亏损,营运能力下降,部分企业现金流趋紧。光伏玻璃、EVA 粒子和胶膜环节等辅材营收增速也同比大幅下滑,热场出现亏损。我们预计下半年产业链价格逐步企稳,行业分化加剧,具备优质 N 型产品出货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强及海外市场拓展领先的厂商有望穿越行业过剩周期。风电:风电:业绩短期承压,业绩短期承压,海风海风 海外有望起量海外有望起量 需求端,1H24 风电行业需求高景气,但由于产业链竞争持续,价格普遍承压,行业总体营收增速低于装机增速。盈利端,1H24 风电行业盈利能力分化,整机厂毛利率企稳回升,零部件企业受降价影响毛利率普遍承压,出口能力较强的企业盈利优势明显。当前风电板块核心在于国内海风需求较为确定,展望下半年及明年我们认为海风吊装有望开始放量,叠加海外需求持续释放,出海领先企业有望承接外溢订单,建议关注塔桩、海缆、整机环节。储能:储能:新兴市场快速起量,新兴市场快速起量,Q2 业绩强势环增业绩强势环增 国内上半年并网招标数据表现强劲,配储时长相较去年显著提升,我们中性预测 24 年储能装机达 83.9GWh,美国上半年并网规模高增,我们认为中美市场 24 年储能装机或可保持高增,对应标的业绩存在较强支撑。受电价下行与补贴退坡影响,欧洲今年上半年户储装机同比下滑,后续户储需求仍需观察,大储有望接力户储起量。新兴市场方面,中东风光装机高增产生消纳难题,印度/巴基斯坦/乌克兰缺电 电价上涨刺激户用光储需求。新兴市场户储大储需求向好,出海企业盈利估值有望双击,推荐阳光电源、德业股份。风险提示:新能源车产销量增长低于预期,产业链盈利低于预期;光伏装机增速低于预期,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超过预期;风电装机不达预期。(34)(26)(17)(9)0Sep-23Jan-24May-24Sep-24(%)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沪深300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正文目录正文目录 行业表现分化,盈利压力增大行业表现分化,盈利压力增大.6 新能源汽车:量增利降,电池龙头优势凸显新能源汽车:量增利降,电池龙头优势凸显.8 需求保持同比增长,价格快速下滑.8 业绩普遍承压,电池与结构件龙头韧性强.11 营运效率有所下滑.14 新技术跟踪更新.16 优选格局清晰,盈利能力稳定或触底环节龙头以及新技术.17 光伏:产业链价格磨底,产能出清进行时光伏:产业链价格磨底,产能出清进行时.18 光伏终端需求景气不改.18 供需错配导致格局恶化,产业链价格跌至低位.18 产业链公司净利润普遍承压.20 运营效率有所下滑.23 风电:业绩短期承压,海风风电:业绩短期承压,海风 海外有望起量海外有望起量.26 行业招标高景气,二季度风机价格小幅反弹.26 行业盈利能力分化,整机厂毛利率企稳回升.27 海风 海外有望起量,建议关注整机、塔桩、海缆环节.29 储能:新兴市场快速起量,储能:新兴市场快速起量,Q2 业绩强势环增业绩强势环增.30 中美装机维持高增,欧洲需求有所放缓,新兴市场快速起量.30 新兴市场贡献增量,Q2 业绩强势环增.34 应收账款随营收同比攀升,下半年旺季备货增加存货.35 中美市场标的业绩存在支撑,新兴市场需求持续性较强.35 工控:仍处于弱修复阶段工控:仍处于弱修复阶段.37 H1 营收稳步增长,Q2 增速环比提升.37 应收账款增速略高于营收,存货规模相对稳定.39 国产企业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进口替代加速.40 风险提示.42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表 1: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营业收入情况.6 图表 2: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6 图表 3: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扣非归母净利润情况.7 图表 4: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盈利能力情况.7 图表 5: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 ROE(年化)情况.7 图表 6:2019-1H24 国内新能源车月度销量(单位:万辆).8 图表 7:2020-1H24 国内动力电池月度装机量(单位:GWh).8 图表 8:2023 和 1H24 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前十大企业以及市占率.8 8X8XbZdXbUbUaYcW7N9R9PoMpPnPmQkPmMvMfQnNyR9PnNwPNZsQpPuOtPvN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 9:2022-1H24 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9 图表 10:2022-1H24 三元正极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9 图表 11:2022-1H24 磷酸铁锂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9 图表 12:2022-1H24 负极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9 图表 13:2022-1H24 湿法隔膜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9 图表 14:2022-1H24 电解液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9 图表 15:2021 年 1 月-2024 年 6 月电池价格走势.10 图表 16:2021 年 1 月-2024 年 6 月磷酸铁锂正极价格走势.11 图表 17:2021 年 1 月-2024 年 6 月三元正极价格走势.11 图表 18:2021 年 1 月-2024 年 6 月负极价格走势.11 图表 19:2021 年 1 月-2024 年 6 月负极石墨化环节价格走势.11 图表 20:2021 年 1 月-2024 年 6 月隔膜环节价格走势.11 图表 21:2021 年 1 月-2024 年 6 月电解液环节价格走势.11 图表 22:锂电企业 1H23 和 1H24 收入及其增速(单位:亿元).12 图表 23:锂电企业 1H23 和 1H24 毛利率.13 图表 24:锂电企业 1H23 和 1H24 归母净利润.14 图表 25:1H23 和 1H24 锂电企业存货周转率(次).15 图表 26:1H23 和 1H24 锂电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16 图表 27:鹏辉能源全固态电池.17 图表 28:锂电龙头资本开支(TTM)同比增速.17 图表 29:2014 至 2024H1 新增装机情况.18 图表 30:2018 年中-2024H1 多晶硅致密料平均价走势(单位:元/KG).18 图表 31:2023 年中-2024H1 电池片平均价走势(单位:元/瓦).19 图表 32:2023 年中-2024H1 组件平均价走势(单位:元/瓦).19 图表 33:2023 年中-2024H1 3.2mm 光伏玻璃价格走势(单位:元/平).19 图表 34:2023-2024Q1 光伏胶膜价格走势(单位:元/平).19 图表 35:2014-2024H1 光伏行业营业收入.20 图表 36:2014-2024H1 光伏行业归母净利润情况(单位:亿元).20 图表 37:光伏企业 1H24 收入及其增速(单位:亿元).21 图表 38:光伏企业 1H24 归母净利及其增速(单位:亿元).22 图表 39:光伏企业 1H24 毛利率及其增速(单位:%).23 图表 40:2023 和 2024H1 光伏企业存货周转率(次).24 图表 41:2023 和 2024H1 光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24 图表 42:风电单季度新增装机量.26 图表 43:风电行业单季度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情况.26 图表 44:风机招标规模统计.27 图表 45:风机月度投标价格统计(元/kW).27 图表 46:风电整机厂商 1H24 毛利率(%)及同比变化(pct)情况.27 图表 47:风电零部件厂商毛利率(%)及同比变化(pct)情况.28 图表 48:2021Q1-202Q24 风电行业年化 ROE.28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 49:2021Q1-2024Q1 风电行业平均毛利率及净利率情况.28 图表 50:风电各环节企业存货周转率(次)及合同负债(亿元)变化情况.28 图表 51:国内储能投运规模.30 图表 52:国内储能中标规模.30 图表 53:国内储能中标价格.30 图表 54:2019-2023 年国内工商储装机规模.31 图表 55:国内工商储备案规模.31 图表 56:美国储能并网规模.31 图表 57:美国储能计划装机.31 图表 58:德国储能装机数据.32 图表 59:意大利储能装机量.32 图表 60:出口至欧洲逆变器月度数据.32 图表 61:出口至印度逆变器月度数据.33 图表 62:出口至巴基斯坦逆变器月度数据.33 图表 63:出口至乌克兰逆变器月度数据.33 图表 64:出口至沙特逆变器月度数据.33 图表 65:出口至阿联酋逆变器月度数据.33 图表 66:逆变器&PCS 板块营业收入情况.34 图表 67:逆变器&PCS 板块营业收入情况(分季度).34 图表 68:逆变器&PCS 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34 图表 69:逆变器&PCS 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分季度).34 图表 70:逆变器&PCS 板块毛/净利率情况.35 图表 71:逆变器&PCS 板块销售毛/净利率情况(分季度).35 图表 72:逆变器&PCS 板块应收账款规模情况.35 图表 73:逆变器&PCS 板块存货规模情况.35 图表 74:2010-2024H1 工业企业利润及同比增速.37 图表 75:2014-2024Q2 工业产能利用率.37 图表 76:PMI、PMI 新订单、PMI 在手订单.37 图表 77:通用、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37 图表 78:2014-2024H1 营收情况.38 图表 79:2014-2024Q2 逐季度营收情况.38 图表 80:2014-2024H1 归母净利润情况.38 图表 81:2014-2024Q2 逐季度归母净利润情况.38 图表 82:2014-2024H1 工控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39 图表 83:2014-2024Q2 工控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逐季度).39 图表 84:2014-2024H1 工控行业应收账款情况.39 图表 85:2014-2024Q2 工控行业应收账款情况(单季度).39 图表 86:2014-2024H1 工控行业存货情况及同比增速.39 图表 87:2014-2024Q2 工控行业存货变化(单季度).39 图表 88:2020Q1-202Q24 各季度中国项目型市场整体规模.40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5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 89:2020Q1-2024Q2 各季度中国 OEM 市场整体规模.40 图表 90:2017Q1-2024Q2 各季度中国自动化整体规模.40 图表 91:2017 年-2024H1 国内市场厂商在低压变频器市占率.41 图表 92:2017 年-2024H1 国内市场厂商在交流伺服市场市占率.41 图表 93:报告涉及公司.41 图表 94:重点公司推荐一览表.41 图表 95:重点推荐公司最新观点.42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6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行业表现分化,盈利压力增大行业表现分化,盈利压力增大 1H24 电新产业链上下游各子板块总营收 1.85 万亿元,同比-7%,其中电机、储能、锂电资源、电池、设备、电池材料和光伏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其他板块实现正增长。电控、整车和工控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居于前三位,增速分别为 26.82%、14.97%、9.93%。图表图表1: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营业收入情况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营业收入情况 注:设备包括锂电设备公司,锂电资源包括上游锂、钴等资源品公司;整车包括下游汽车制造公司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H24 板块归母净利分化明显。整车、电池、传统电力设备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靠前,增速分别为 74.59%、6.74%、4.72%。电控板块、工控板块、风电板块、储能板块、电机板块、特高压板块、电池材料板块、设备板块、锂电资源板块和光伏板块增速为负,分别是-2.08%、-8.87%、-17.63%、-20.30%、-23.89%、-32.31%、-46.89%、-52.44%、-77.43%和-112.36%。图表图表2: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 注:整车板块为包含北汽蓝谷口径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40%-30%-20%-10%0 0,0002,0003,0004,0005,0006,000电控整车工控传统电力设备特高压风电电机储能锂电资源电池设备电池材料光伏亿元亿元营业收入-左轴同比增速-右轴-110%-90%-70%-50%-30%-100Pp%(100)(50)050100150200250300整车电池传统电力设备电控工控风电储能电机特高压电池材料设备锂电资源光伏(亿元亿元)归母净利润-左轴同比增速-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7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从扣非归母净利润来看,1H24 整车、传统电力设备和电池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居于前三位,增速分别为 105.18%、21.52%、11.87%,工控板块、风电板块、储能板块、电机板块、特高压板块、电池材料板块、设备板块、锂电资源板块和光伏板块增速为负,分别是-1.27%、-15.47%、-23.25%、-25.56%、-31.07%、-49.36%、-52.52%、-71.63%、-113.69%。图表图表3: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扣非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扣非归母归母净利润情况净利润情况 注:整车板块为包含北汽蓝谷口径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从各板块的盈利能力来看,1H24 工控、设备、特高压板块盈利能力突出,毛利率居于前列,分别为 31.34%、29.39%、29.03%。特高压、电控、工控的净资产收益率(年化)居于行业前列,分别为 9.97%、8.87%、8.06%。图表图表4: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盈利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盈利能力能力情况情况 图表图表5:1H24 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行业子板块及上下游板块 ROE(年化)情况(年化)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泰研究 -150%-100%-50%0P00%(150)(100)(50)050100150200250整车传统电力设备电池电控工控风电储能电机特高压电池材料设备锂电资源光伏(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左轴同比增速-右轴-5%0%5 %05%工控设备特高压电控传统电力设备风电资源电池电池材料整车电机光伏毛利率净利率-2%0%2%4%6%8%特高压电控工控锂电资源整车传统电力设备风电电池材料设备电机储能电池光伏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8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新能源新能源汽汽车:量增利降,电池龙头优势凸显车:量增利降,电池龙头优势凸显 需求保持同比增长,价格快速下滑需求保持同比增长,价格快速下滑 1H24 国内国内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产销量和动力电池装机量动力电池装机量保持快增保持快增。根据中汽协数据,1H24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492.9/494.4 万辆(同比 30.1/32%),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 301.9万辆(同比 11.0%),插电混动汽车销售 192.2 万辆(同比 87.5%)。以比亚迪、理想为代表的混动车型兼具电动车的低使用成本以及燃油车的便捷性,强势崛起。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1H24 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 203.4GWh,同比 33.7%。1H24 海外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放缓,国内海外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放缓,国内新能源车新能源车渗透率同比持续增长渗透率同比持续增长。根据中汽协和Marklines 数据,1H24 国内销量 494.4 万辆,同比 32%,欧洲销量 138.8 万辆,同比 1.1%,欧洲汽车消费整体较为低迷,补贴政策退坡后,渗透率提升进程暂时停滞;美国销量 74.8 万辆,同比 8.9%。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然处于提升阶段,1H24 渗透率达到 35.2%,同比提升 6.9pct,其中 24 年 6 月渗透率达 41.1%。随着国内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新车型优质供给持续推出,国内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图表图表6:2019-1H24 国内新能源车国内新能源车月度销量(单位:万辆)月度销量(单位:万辆)图表图表7:2020-1H24 国内动力电池国内动力电池月度月度装机量装机量(单位:(单位:GWh)资料来源:中汽协,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华泰研究 宁德时代宁德时代龙头地位稳固,比亚迪龙头地位稳固,比亚迪1H24市占率有所下滑市占率有所下滑。1H24 国内动力电池CR5为86.1%,同比下降 3.7pct。宁德时代维持领先地位,1H24 装机量占比达 46.4%。比亚迪 1H24 市占率下滑至 25.1%,主要系终端销量同比增速放缓。中创新航 1H24 位列第三,市占率达 6.9%。图表图表8:2023 和和 1H24 国内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动力电池装机前十前十大企业以及市占率大企业以及市占率 2023 1H24 企业名称企业名称 装机量(装机量(GWh)占比占比 企业名称企业名称 装机量(装机量(GWh)占比占比 宁德时代 167.10 43.11%宁德时代 93.31 46.38%比亚迪 105.48 27.21%比亚迪 50.51 25.10%中创新航 32.90 8.49%中创新航 13.83 6.87%亿纬锂能 17.26 4.45%亿纬锂能 8.47 4.21%国轩高科 15.91 4.10%国轩高科 7.17 3.56%蜂巢能源 8.69 2.24%蜂巢能源 6.15 3.06%LG 新能源 8.34 2.15%欣旺达 5.95 2.96%欣旺达 8.30 2.14%瑞浦兰钧 3.74 1.86%孚能科技 5.94 1.53%正力新能 3.24 1.61%正力新能 5.39 1.39%LG 新能源 2.96 1.47%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华泰研究 02040608010012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10月 11月 12月万辆万辆201920202021202220232024010203040506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20202021202220232024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9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磷酸铁锂市占率第一公司占比持续提升,三元正极、电解液与湿法隔膜竞争加剧。磷酸铁锂市占率第一公司占比持续提升,三元正极、电解液与湿法隔膜竞争加剧。1H24 三元正极 CR5 为 59.7%,同比-4.5pct,竞争加剧,主要系终端偏好影响。1H24 磷酸铁锂正极 CR5 为 66.6%,同比-1.8pct,湖南裕能市占率提升至 34.2%。负极 CR5 为 67.0%,贝特瑞龙头地位稳固。湿法隔膜 CR4 为 70.4%,同比-8.3pct,其中恩捷股份市占率同比下滑9.1pct 至 32.3%,龙头市占率降低,主要系新进入者份额有所提升。电解液 CR5 为 70.7%,同比-6.9pct,其中天赐材料市占率下滑 2.0pct 至 33.96%,主要系永太科技、石大胜华等新进入者加入,挤占头部及二梯队厂家份额。图表图表9:2022-1H24 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 图表图表10:2022-1H24 三元正极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三元正极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鑫锣锂电,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11:2022-1H24 磷酸铁锂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磷酸铁锂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 图表图表12:2022-1H24 负极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负极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高工锂电,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13:2022-1H24 湿法隔膜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湿法隔膜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 图表图表14:2022-1H24 电解液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电解液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0 0Pp0 2220231H2024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LG新能源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其他0 0Pp0 2220231H2024容百科技天津巴莫当升科技长远锂科南通瑞翔其他0 0Pp0 2220231H2024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常州锂源融通高科湖北万润其他0 0Pp0 2220231H24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尚太科技中科星城其他0 0Pp0 2220231H2024恩捷股份中材科技星源材质金力股份江苏北星其他0 0Pp0 2220231H2024天赐材料比亚迪新宙邦瑞泰新材珠海赛纬其他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0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1H24 动力电池动力电池传导材料成本变化,价格持续下降传导材料成本变化,价格持续下降。24 年以来,由于上游碳酸锂以及多数锂电材料供过于求,传导至电池价格下降。1H24 动力电池价格延续下降趋势,但随着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企稳反弹,以及其他材料环节价格降幅收窄,电池价格下降速度有所放缓。图表图表15:2021 年年 1 月月-2024 年年 6 月电池价格走势月电池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1H24 材料价材料价格格普遍大幅普遍大幅下降。下降。正极环节,伴随着镍、钴以及碳酸锂价格回落,以及竞争加剧,加工费下调,磷酸铁锂与三元正极材料价格显著回落。负极环节,石墨化供需错配,价格快速下探,受此影响,人造石墨负极价格快速下滑,石墨化价格稳定在 1 万元/吨附近,考虑石墨化与原材料焦炭价格已处于低位,我们预计负极价格后续下降幅度有限。电解液环节,受六氟磷酸锂以及添加剂、溶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传导,价格持续回落,六氟磷酸锂 24年 2月触底反弹,我们认为后续价格主要随碳酸锂波动,加工环节价格压缩空间有限。隔膜环节,随着新增产能释放以及二三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湿法隔膜与干法隔膜价格均持续下探。0102030405060700.30.40.50.60.70.80.91.02021/1/12021/3/12021/5/12021/7/12021/9/12021/11/12022/1/12022/3/12022/5/12022/7/12022/9/12022/11/12023/1/12023/3/12023/5/12023/7/12023/9/12023/11/12024/1/12024/3/12024/5/1元元/Wh万元万元/吨吨方形动力电芯(三元)方形动力电芯(磷酸铁锂)电池级碳酸锂(右轴)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1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16:2021 年年 1 月月-2024 年年 6 月磷酸铁锂正极价格走势月磷酸铁锂正极价格走势 图表图表17:2021 年年 1 月月-2024 年年 6 月三元正极价格走势月三元正极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Wind,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18:2021 年年 1 月月-2024 年年 6 月负极价格走势月负极价格走势 图表图表19:2021 年年 1 月月-2024 年年 6 月负极石墨化环节价格走势月负极石墨化环节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Wind,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20:2021 年年 1 月月-2024 年年 6 月隔膜环节价格走势月隔膜环节价格走势 图表图表21:2021 年年 1 月月-2024 年年 6 月电解液环节价格走势月电解液环节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泰研究 业绩普遍承压,电池业绩普遍承压,电池与结构件与结构件龙头韧性强龙头韧性强 1H24 收入同比普遍承压,结构件环节相对亮眼。收入同比普遍承压,结构件环节相对亮眼。由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去库影响,以及材料价格下行,材料公司收入普遍承压,多数公司同比负增长,但结构件环节,由于价格降幅相对较小,叠加龙头份额提升,1H24 科达利实现收入同比增长。024681012141618202021/012021/032021/052021/072021/092021/11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万元万元/吨吨磷酸铁锂0510152025303540452021/012021/032021/052021/072021/092021/11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万元万元/吨吨三元材料5系(动力型)三元材料8系(811型)3.03.54.04.55.05.52021/012021/032021/052021/072021/092021/11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万元万元/吨吨人造石墨负极(中端)天然石墨负极(中端)0.91.11.31.51.71.92.12.32.52.72.92021/1/12021/3/12021/5/12021/7/12021/9/12021/11/12022/1/12022/3/12022/5/12022/7/12022/9/12022/11/12023/1/12023/3/12023/5/12023/7/12023/9/12023/11/12024/1/12024/3/12024/5/1万元万元/吨吨石墨化0.30.81.31.82.32.82021/012021/032021/052021/072021/092021/11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元元/平平7m湿法基膜9m湿法基膜16 m干法基膜0102030405060700246810122021/012021/032021/052021/072021/092021/11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万元万元/吨吨万元万元/吨吨电解液(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右轴)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2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22:锂电企业锂电企业 1H23 和和 1H24 收入及其增速(单位:亿元)收入及其增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3 1H24 同比增速同比增速 电池 宁德时代 1892.46 1667.67-11.88%国轩高科 152.39 167.94 10.20%孚能科技 69.85 69.74-0.15%鹏辉能源 43.75 37.73-13.75%欣旺达 222.36 239.18 7.56%亿纬锂能 229.76 216.59-5.73%三元正极 当升科技 84.02 35.41-57.85%容百科技 128.94 68.88-46.58%厦钨新能 187.30 171.62-8.37%振华新材 32.58 9.72-70.16%长远锂科 48.90 25.07-48.73%中伟股份 172.66 200.86 16.33%磷酸铁锂正极 德方纳米 88.92 43.41-51.18%富临精工 23.22 35.95 54.81%龙蟠科技 38.14 35.69-6.44%湖南裕能 231.79 107.82-53.48%万润新能 57.77 29.48-48.97%负极材料 璞泰来 78.06 63.32-18.89%中科电气 22.34 22.64 1.32%杉杉股份 94.68 88.20-6.84%贝特瑞 134.23 70.38-47.57%翔丰华 9.93 7.07-28.75%尚太科技 19.67 20.93 6.45%电解液 天赐材料 79.87 54.50-31.76%新宙邦 34.33 35.82 4.34%隔膜 星源材质 13.57 16.54 21.89%恩捷股份 55.68 47.83-14.10%铜箔 嘉元科技 20.78 24.23 16.62%诺德股份 21.73 23.86 9.82%中一科技 15.57 22.11 41.99%德福科技 29.31 31.77 8.38%结构件 科达利 49.17 54.46 10.75%震裕科技 23.98 31.33 30.64%和胜股份 11.57 14.06 21.45%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H24 毛利率承压,电池与结构件龙头韧性强毛利率承压,电池与结构件龙头韧性强。1H24 材料公司多数出现毛利率承压,其中磷酸铁锂企业受高价碳酸锂库存拖累,铜箔、隔膜与电解液企业因为产品价格快速下滑影响,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结构件环节龙头盈利能力韧性较强。电池端,得益于锂电材料价格下跌以及金属价格传导机制,盈利能力波动相对较小,龙头毛利率同比提升。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3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23:锂电企锂电企业业 1H23 和和 1H24 毛毛利率利率 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3 1H24 同比变化(同比变化(pct)电池 宁德时代 21.63 26.53 4.90 国轩高科 15.35 17.81 2.46 孚能科技 2.35 13.49 11.14 鹏辉能源 18.84 14.20-4.64 欣旺达 14.46 16.59 2.12 亿纬锂能 15.93 16.45 0.52 三元正极 当升科技 17.58 14.10-3.48 容百科技 7.90 7.79-0.10 厦钨新能 7.65 9.51 1.86 振华新材 3.96-10.34-14.29 长远锂科 5.80 7.99 2.19 中伟股份 11.10 12.77 1.67 磷酸铁锂正极 德方纳米-2.46-2.00 0.46 富临精工 18.59 12.37-6.22 龙蟠科技-5.83 10.16 15.98 湖南裕能 9.63 8.17-1.46 万润新能-2.30 0.44 2.75 负极材料 璞泰来 30.81 29.55-1.27 中科电气 10.60 18.66 8.06 杉杉股份 18.32 14.53-3.79 贝特瑞 14.97 21.26 6.29 翔丰华 21.51 18.58-2.93 尚太科技 30.24 25.56-4.69 电解液 天赐材料 30.43 18.85-11.58 新宙邦 30.95 27.88-3.07 隔膜 星源材质 45.85 31.52-14.33 恩捷股份 43.51 21.02-22.48 铜箔 嘉元科技 6.62 1.70-4.92 诺德股份 13.03 5.49-7.54 中一科技 8.79 2.39-6.41 德福科技 9.04 1.65-7.40 结构件 科达利 23.01 23.06 0.05 震裕科技 14.38 14.29-0.09 和胜股份 17.39 11.64-5.75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材料企业盈利同比下滑,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盈利同比下滑,电池企业同比同比增速回落增速回落。受下游去库存以及终端销量增速放缓影响,锂电材料企业 1H24 销量同比增速放缓,而盈利能力快速下滑,导致归母净利润普遍出现负增长,磷酸铁锂企业受高价碳酸锂库存拖累成本或者减值损失,导致业绩尤为承压。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4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2424:锂电企锂电企业业 1H23 和和 1H24 归归母净利润母净利润 单位:单位:百万百万元元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3 1H24 同比增速同比增速 电池 宁德时代 207.17 228.65 10%国轩高科 2.09 2.71 30%孚能科技-7.97-1.90 76%鹏辉能源 2.51 0.42-83%欣旺达 4.38 8.24 88%亿纬锂能 21.51 21.37-1%三元正极 当升科技 9.26 2.87-69%容百科技 3.79 0.10-97%厦钨新能 2.55 2.39-6%振华新材-0.36-2.03-467%五矿新能 0.65-0.66-202%中伟股份 7.68 8.64 12%磷酸铁锂正极 德方纳米-10.44-5.16 51%富临精工-3.23 1.32 141%龙蟠科技-6.54-2.21 66%湖南裕能 12.38 3.89-69%万润新能-8.39-4.04 52%负极材料 璞泰来 13.04 8.58-34%中科电气-1.25 0.69 155%杉杉股份 10.13 0.18-98%贝特瑞 8.47 4.93-42%翔丰华 0.69 0.38-45%尚太科技 4.05 3.57-12%电解液 天赐材料 12.88 2.38-82%新宙邦 5.17 4.16-20%隔膜 星源材质 3.79 2.42-36%恩捷股份 14.05 2.91-79%铜箔 嘉元科技 0.21-1.05-595%诺德股份 0.86-1.59-286%中一科技 0.34-0.52-255%德福科技 0.56-1.05-290%结构件 科达利 5.09 6.48 27%震裕科技 0.35 1.32 276%和胜股份 0.53 0.30-44%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营运效率有所下滑营运效率有所下滑 多数材料多数材料公司存货周转率公司存货周转率同比下滑,多数电池企业有所提升。同比下滑,多数电池企业有所提升。1H24 材料环节受下游电池去库及需求偏弱影响,导致多数材料企业存货周转率同比有所下降,而电池企业存货周转率普遍提升。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5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25:1H23 和和 1H24 锂电企业存货周转率(次)锂电企业存货周转率(次)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3 1H24 同比变动同比变动 电池 宁德时代 2.35 2.61 0.25 国轩高科 1.83 2.50 0.67 孚能科技 1.11 2.06 0.95 鹏辉能源 1.39 1.05-0.34 欣旺达 2.08 2.75 0.67 亿纬锂能 2.31 2.76 0.46 三元正极 当升科技 3.20 3.77 0.58 容百科技 4.39 4.14-0.25 厦钨新能 2.82 2.54-0.29 振华新材 1.72 0.76-0.96 五矿新能 2.21 2.30 0.09 中伟股份 1.83 2.14 0.32 磷酸铁锂正极 德方纳米 2.46 4.71 2.25 富临精工 1.42 4.90 3.48 龙蟠科技 1.35 1.97 0.61 湖南裕能 5.14 5.59 0.44 万润新能 2.36 3.40 1.04 负极材料 璞泰来 0.45 0.40-0.05 中科电气 0.76 0.90 0.14 杉杉股份 1.46 1.29-0.17 贝特瑞 3.21 2.00-1.20 翔丰华 1.06 0.80-0.26 尚太科技 0.95 1.35 0.40 电解液 天赐材料 2.72 3.70 0.99 新宙邦 2.87 2.82-0.05 隔膜 星源材质 2.59 2.67 0.08 恩捷股份 1.21 1.15-0.06 铜箔 嘉元科技 2.12 2.20 0.08 诺德股份 1.94 2.02 0.08 中一科技 2.97 4.01 1.04 德福科技 2.04 1.86-0.18 结构件 科达利 3.41 4.61 1.20 震裕科技 2.19 2.96 0.77 和胜股份 2.30 2.53 0.24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H24 多数多数公司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下降。1H24 产业链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普遍下降,反映需求增速放缓以及产品价格下降导致收入同比较快下降,企业现金流状况相对紧张。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6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26:1H23 和和 1H24 锂电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锂电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3 1H24 同比增速同比增速 电池 宁德时代 3.17 2.73-0.44 国轩高科 1.44 1.11-0.32 孚能科技 3.44 1.74-1.70 鹏辉能源 2.32 1.83-0.49 欣旺达 1.89 1.90 0.01 亿纬锂能 2.50 1.74-0.77 三元正极 当升科技 1.75 1.29-0.46 容百科技 4.49 1.71-2.78 厦钨新能 2.05 2.03-0.02 振华新材 2.74 0.97-1.77 五矿新能 1.35 1.07-0.29 中伟股份 3.60 5.35 1.75 磷酸铁锂正极 德方纳米 2.61 1.84-0.77 富临精工 2.02 2.68 0.66 龙蟠科技 2.17 1.92-0.25 湖南裕能 4.13 2.41-1.73 万润新能 3.05 2.56-0.49 负极材料 璞泰来 2.08 1.84-0.24 中科电气 1.32 1.11-0.21 杉杉股份 2.05 1.79-0.27 贝特瑞 2.45 1.77-0.68 翔丰华 1.60 1.41-0.18 尚太科技 1.71 1.26-0.45 电解液 天赐材料 1.61 1.29-0.32 新宙邦 2.06 1.72-0.34 隔膜 星源材质 1.04 1.00-0.03 恩捷股份 0.88 0.76-0.12 铜箔 嘉元科技 3.74 2.84-0.90 诺德股份 1.59 1.30-0.28 中一科技 3.25 2.30-0.95 德福科技 2.59 1.74-0.85 结构件 科达利 1.82 2.02 0.20 震裕科技 1.61 1.50-0.12 和胜股份 1.37 2.04 0.67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新技术跟踪更新新技术跟踪更新 固态电池:电池厂与车企动作频频,固态电池:电池厂与车企动作频频,释放积极信号释放积极信号。今年以来多个国内企业发布固态电池新品,进一步明确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车企方面,4 月 8 日上汽智己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亮相,搭载车型智己 L6 于 5 月上市;4 月 12 日广汽集团发布全固态电池,公司预计将于 2026 年装车于昊铂;长安汽车规划 2025 年完成全固态电池体系开发,2027 年实现小批量装车。电池厂方面,宁德时代董事长在 2024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提及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 eVTOL 将在 2024 年底首次飞行;鹏辉能源 8 月 28 日展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公司预计 2025 年启动中试研发并小规模生产,2026 年将建立产线并批量生产。我们继续看好固态电池产业大方向,建议关注头部电池厂以及车企量产进展。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7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27:鹏辉能源全固态电池鹏辉能源全固态电池 资料来源:鹏辉能源微信公众号,华泰研究 优选格局清晰,盈利优选格局清晰,盈利能力能力稳定或触底环节龙头以及新技术稳定或触底环节龙头以及新技术 下半年关注格局清晰、盈利能力稳定的电池龙头以及盈利能力或率先触底修复,龙头竞争下半年关注格局清晰、盈利能力稳定的电池龙头以及盈利能力或率先触底修复,龙头竞争优势明确的磷酸铁锂、电解液、负极龙头。优势明确的磷酸铁锂、电解液、负极龙头。行业整体需求增速降档,新增产能投放明显放缓,各环节由成长期进入产能出清的洗牌期,各环节头部与尾部企业分化或将日趋明显。22 年至今经过近 2 年的压力测试,综合竞争力较弱的落后产能或将逐渐被淘汰,技术与成本领先的龙头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占率。盈利能力层面,今年以来各环节价格已普遍企稳,虽然供需仍然错配,但行业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修复,部分环节已出现提价势头,有望逐渐修复盈利能力。优先推荐格局清晰、龙头地位稳固、盈利能力稳定的电池龙头,以及盈利能力或率先触底修复,龙头竞争优势明确的磷酸铁锂、负极、电解液龙头。建议关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方向。今年年初至今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方向市场关注度较高,主要系企业新品频发,叠加在低空飞行器、新能源汽车等应用端进展积极,建议继续关注。图表图表28:锂电龙头资本开支(锂电龙头资本开支(TTM)同比增速)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00%-50%0P00%1Q232Q233Q234Q231Q242Q24宁德时代湖南裕能容百科技恩捷股份尚太科技天赐材料科达利嘉元科技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8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光伏:产业链价格磨底,产能出清进行时光伏:产业链价格磨底,产能出清进行时 光伏终端需求景气不改光伏终端需求景气不改 1H24 国内光伏装机国内光伏装机高增长态势延续高增长态势延续。根据国家能源局,1H24 国内新增光伏装机 102.5GW,同增 31%,其中集中式 49.6GW、同增 32%,分布式 52.9GW、同增 29%。其中 2Q24 新增装机 57GW,同比 27%,集中式 28GW、同比 26%,分布式 29GW、同比 27%。在国内清洁能源需求持续扩张和组件大幅降价驱动下,光伏装机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图表图表29:2014 至至 2024H1 新增装机情况新增装机情况 资料来源:能源局,华泰研究 供需错配供需错配导致格局恶化,产业链价格跌至低位导致格局恶化,产业链价格跌至低位 1H24 主产业链价格已跌至低位,底部企稳。主产业链价格已跌至低位,底部企稳。23 年末开始的行业供需错配推动产业链价格快 速 下 跌。24 年 6 月 初,多 晶 硅 致 密 料 价 格 较 24 年 3 月 末 下 降 42%,182mm-PERC/182mm-TOPCon 电池片价格下跌 19%/35%;单面 PERC/双面 TOPCon/双面 HJT 组件价格分别下跌 13%/11%/12%。6 月至今硅料/硅片/电池片价格来到底部区间,逐渐企稳,据 PVinfolink,截至 8 月 28 日,多晶硅致密料/182mm-PERC/182mm-TOPCon电池片价格分别为 3.43 万元/吨,0.29 元/W,0.28 元/W。组件价格近两月仍有下跌趋势,但跌幅趋缓,预计也已到达低点,PVinfolink 显示截至 8 月 28 日 PERC/TOPCon/HJT 组件价格分别为 0.74/0.77/0.9 元/W。图表图表30:2018 年年中中-2024H1 多晶硅致密料平均价走势多晶硅致密料平均价走势(单位:单位:元元/KG)资料来源:PVinfolink,华泰研究 -40%-20%0 0000010015020025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H1GW新增装机量-左轴同比-右轴051015202530352018/5/212019/5/212020/5/212021/5/212022/5/212023/5/212024/5/21硅料价格(元/kg)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9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31:2023 年中年中-2024H1 电池片平均价走势电池片平均价走势(单位:单位:元元/瓦瓦)图表图表32:2023 年年中中-2024H1 组件平均价走势组件平均价走势(单位:单位:元元/瓦瓦)资料来源:PVinfolink,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辅材方面,1-2 月光伏玻璃受行业淡季影响价格承压,3 月末组件排产提升带动价格上涨,5 月中旬起组件开工率下滑,价格快速下跌。PVinfolink 显示截至 8 月 28 日,3.2mm 光伏玻璃价格跌至 22.5 元/平。光伏胶膜受光伏行业开工率降低叠加影响,价格持续走低。图表图表33:2023 年中年中-2024H1 3.2mm 光伏玻璃光伏玻璃价格价格走势走势(单位:单位:元元/平平)图表图表34:2023-2024Q1 光伏胶膜价格走势光伏胶膜价格走势(单位:单位:元元/平平)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注:该数据选取赛伍技术披露价格 资料来源:赛伍技术,华泰研究 产业链需求回温产业链需求回温价格下行价格下行,1H24 收入同比下滑,收入同比下滑,Q2 环比改善环比改善。1H24 光伏板块实现营收2,739.98 亿元,同比-25%,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导致收入规模下滑。其中光伏制造实现营收 2,229.75 亿元,同比-27%;光伏运营板块实现营收 510.23 亿元,同比-13%。分季度看,2Q24 光伏制造实现营收 1221.25 亿元,同比-24%,环比 21%,光伏运营板块实现营收247.84 亿元,同比-6%,环比 16%,行业需求提升带动收入规模环比增长。0.20.30.40.50.60.70.80.91.02023/6/72023/7/72023/8/72023/9/72023/10/72023/11/72023/12/72024/1/72024/2/72024/3/72024/4/72024/5/72024/6/72024/7/72024/8/7182PERC电池片(元/W,pvinfo)182TOPCon电池片(元/W,pvinfo)0.50.70.91.11.31.51.71.92023/6/72023/7/72023/8/72023/9/72023/10/72023/11/72023/12/72024/1/72024/2/72024/3/72024/4/72024/5/72024/6/72024/7/72024/8/7210单面PERC组件(元/W,pvinfo)国内182(182*210)双面TOPCon组件(元/W,pvinfo)国内双面HJT组件(元/W,pvinfo)202122232425262728292023/62023/92023/122024/32024/67.07.58.08.59.09.510.01Q232Q233Q234Q231Q242Q24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0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35:2014-2024H1 光伏行业营业收入光伏行业营业收入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H24 主产业链价格跌破现金成本,行业普遍微亏主产业链价格跌破现金成本,行业普遍微亏。1H24 光伏板块实现归母净利-44.16 亿元,同比-108%,其中光伏制造板块实现归母净利-60.6 亿元,同比-113%;光伏运营板块实现归母净利 16.43 亿元,同比-80%。分季度看,2Q24 光伏制造板块实现归母净利-51.23亿元,同比-112.98%,较 Q1 亏损幅度加大,光伏运营板块实现营收 3.85 亿元,同比-94%,环比-69%。图表图表36:2014-2024H1 光伏行业归母净利润情况(单位:亿元)光伏行业归母净利润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产业链公司净利润普遍承压产业链公司净利润普遍承压 1H24 产业链公司营收同比大幅下滑,主材环节首当其冲。产业链公司营收同比大幅下滑,主材环节首当其冲。产业链降价影响大部分光伏企业1H24 收入同比下滑,2Q24 收入同比下滑态势延续,环比好于 Q1,其中主材环节收入下滑幅度相对更大,辅材环节如玻璃/EVA/胶膜营收表现相对更好。晶科/阿特斯/天合光能等海外布局占比较高和具有其他业务布局的企业营收同比下滑速度相对较慢。-40%-20%0 00,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H1光伏制造光伏运营总增速-右轴(亿元)-100%-50%0P00 0%-1001003005007009001,1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H1光伏制造光伏运营总增速-右轴(亿元)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1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37:光伏光伏企业企业 1H24 收入及其增速(单位:亿元)收入及其增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23H1 2023 23 年年同比增速同比增速(%)1H24 1H24 同比增速同比增速(%)主材 阿特斯 261.0 513.10 7.94 219.6-15.88 天合光能 493.8 1133.92 33.32 429.7-12.99 弘元绿能 71.7 118.59-45.87 40.1-44.08 通威股份 740.7 1391.04-2.33 438.0-40.87 TCL 中环 349.0 591.46-11.74 162.1-53.54 爱旭股份 162.5 271.70-22.54 51.6-68.23 大全能源 93.2 163.29-47.22 45.8-50.84 晶科能源 536.2 1186.82 43.55 472.5-11.88 双良节能 121.3 231.49 59.91 69.8-42.45 晶澳科技 408.4 815.56 11.74 373.6-8.54 隆基绿能 646.5 1294.98 0.39 385.3-40.41 东方日升 176.1 353.27 20.22 104.6-40.59 热场 金博股份 6.1 10.72-26.11 3.4-43.43 天宜上佳 9.7 21.11 113.82 5.1-47.41 EVA 粒子 联泓新科 32.1 67.78-16.91 33.1 3.31 东方盛虹 659.0 1404.40 120.05 728.3 10.52 光伏 EPC 和运营 芯能科技 3.3 6.86 5.59 3.4 2.15 罗曼股份 2.0 6.10 95.39 2.5 23.69 晶科科技 17.5 43.70 36.72 19.2 9.83 TOPCon 仕净科技 13.3 34.43 140.19 20.4 53.31 沐邦高科 6.4 16.54 75.15 4.4-31.95 钧达股份 94.2 186.57 60.90 63.7-32.35 亿晶光电 43.7 81.02-17.96 21.9-49.85 胶膜 福斯特 106.2 225.89 19.66 107.6 1.39 鹿山新材 14.6 29.51 12.69 11.1-23.87 海优新材 24.0 48.72-8.20 14.9-37.98 赛伍技术 22.2 41.66 1.22 16.5-25.62 激智科技 9.8 23.03 16.24 11.2 14.53 玻璃 福莱特 96.8 215.24 39.21 107.0 10.51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净利润净利润&毛利率毛利率普遍承压。普遍承压。上游硅料、硅片、电池片环节毛利率转负,硅料、硅片基本进入现金亏损状态,盈利显著承压。海外出货占比高的一体化组件企业受益于高盈利市场,维持正毛利或微亏损,但考虑费用及存货减值计提后整体处于盈亏平衡附近,天合、阿特斯等具有其他业务布局的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一定优势。辅材环节盈利能力出现分化。光伏玻璃、胶膜价格持续下行,低盈利水平在上半年持续,头部与二三线企业的毛利率差距拉大。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2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38:光伏光伏企业企业 1H24 归母净利归母净利及其增速(单位:亿元)及其增速(单位:亿元)证券简称证券简称 23H1 2023 23 年年同比增速同比增速(%)1H24 1H24 同比增速同比增速(%)主材 阿特斯 19.2 29.03 34.61 12.4-35.55 天合光能 35.4 55.31 50.31 5.3-85.14 弘元绿能 10.2 7.41-75.58-11.6-213.77 通威股份 132.7 135.74-47.24-31.3-123.58 TCL 中环 45.4 34.16-49.90-30.6-167.53 爱旭股份 13.1 7.57-67.50-17.4-233.30 大全能源 44.3 57.63-69.86-6.7-115.14 晶科能源 38.4 74.40 153.41 12.0-68.77 双良节能 6.2 15.02 57.06-12.6-303.47 晶澳科技 48.1 70.39 27.23-8.7-118.16 隆基绿能 91.8 107.51-27.41-52.4-157.13 东方日升 8.6 13.63 44.31-9.6-211.80 热场 金博股份 2.8 2.02-63.27-1.0-136.45 天宜上佳 1.3 1.44-19.62-4.9-474.07 EVA 粒子 联泓新科 3.3 4.46-48.50 1.4-56.82 东方盛虹 16.8 7.17 30.81 3.2-81.04 光伏 EPC 和运营 芯能科技 1.1 2.20 14.95 1.0-4.52 罗曼股份 0.4 0.81-633.10 0.1-85.61 晶科科技 1.4 3.83 83.22 0.9-36.21 TOPCon 仕净科技 1.0 2.17 123.30 1.3 24.85 沐邦高科 0.1 0.28-112.37-1.5-1444.40 钧达股份 9.6 8.16 13.77-1.7-117.41 亿晶光电 2.8 0.68-46.82-4.7-264.86 胶膜 福斯特 8.8 18.50 17.20 9.3 4.95 鹿山新材-0.7-0.86-215.31 0.3 146.07 海优新材-0.3-2.29-556.29-1.4-304.59 赛伍技术 0.5 1.04-39.50-0.2-130.75 激智科技 0.5 1.44 154.25 1.2 149.26 玻璃 福莱特 10.8 27.60 30.00 15.0 38.14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3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39:光伏光伏企业企业 1H24 毛利率毛利率及其增速(单位:及其增速(单位:%)证券简称证券简称 2023H1 2023 23 年年同比变动同比变动(pct)2024H1 1H24 同比变动同比变动(pct)主材 阿特斯 14.53 13.97 2.56 15.78 1.25 天合光能 16.92 15.86 2.43 13.85-3.07 合盛硅业 26.65 20.15-14.24 23.30-3.35 弘元绿能 21.97 15.73-5.69-6.59-28.55 通威股份 34.14 26.44-11.73 7.12-27.02 TCL 中环 23.21 20.25 2.43-2.79-26.00 爱旭股份 17.92 16.49 2.76-3.07-20.99 大全能源 57.67 40.35-34.48 2.63-55.03 晶科能源 15.18 14.04 3.59 8.57-6.61 双良节能 13.75 14.74-1.77-6.03-19.78 晶澳科技 19.35 18.13 3.35 3.91-15.44 隆基绿能 19.08 18.26 2.88 7.66-11.43 东方日升 13.45 14.58 3.88 8.99-4.46 热场 金博股份 36.53 27.39-20.41-0.22-36.75 天宜上佳 36.32 29.94-20.86-19.47-55.79 EVA 粒子 联泓新科 16.39 16.16-4.06 16.89 0.50 东方盛虹 13.51 11.27 3.60 10.61-2.90 光伏 EPC 和运营 芯能科技 57.14 57.38 2.48 58.36 1.22 罗曼股份 28.08 29.82-4.48 28.26 0.18 晶科科技 49.34 40.37-7.91 47.17-2.17 TOPCon 仕净科技 26.80 25.55-2.64 24.15-2.65 沐邦高科 20.59 17.42-1.96-3.55-24.14 钧达股份 16.84 14.74 3.14 1.03-15.81 亿晶光电 14.45 9.12 3.95-8.09-22.55 胶膜 福斯特 14.61 14.64-0.98 16.68 2.07 鹿山新材 3.01 4.87-5.02 11.64 8.63 海优新材 3.91 3.35-4.52 0.87-3.04 赛伍技术 10.21 10.74-2.30 9.12-1.08 激智科技 19.98 19.73 5.03 24.36 4.39 玻璃 福莱特 19.12 21.80-0.27 23.78 4.66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运营效率有所下滑运营效率有所下滑 行业普亏下出现垒库存现象,存货周转率同比下滑行业普亏下出现垒库存现象,存货周转率同比下滑。1H24 硅料、硅片、电池片等多个环节出现现金亏损,产业链各环节普遍出现库存增加,周转率下降的情况。其中硅片环节竞争格局较激烈,硅片龙头依靠较厚的现金流储备维持较高开工率,存货周转率下降较严重。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4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40:2023 和和 2024H1 光伏光伏企业企业存货存货周转率(次)周转率(次)单位:单位:次次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23H1 2023 23 年年同比同比变动(次)变动(次)1H24 1H24 同比同比变动(次)变动(次)主材 东方日升 2.16 5.04-0.52 1.77-0.38 通威股份 4.58 10.89 0.34 4.28-0.30 中环股份 3.99 6.46-5.06 2.03-1.96 隆基股份 2.52 5.18-1.35 1.78-0.74 晶澳科技 2.53 5.06-1.20 2.61 0.08 协鑫集成 3.65 10.42 3.44 4.01 0.36 晶科能源 2.42 5.72 0.90 2.29-0.13 胶膜 福斯特 3.22 7.59 2.95 3.18-0.04 赛伍技术 0.96 2.48 0.45 0.85-0.11 海优新材 0.88 2.05-0.28 1.12 0.23 热场 金博股份 1.47 2.89 0.28 1.08-0.39 天宜上佳 1.33 3.46 0.46 1.60 0.27 光伏 EPC 和运营 芯能科技 0.35 0.75 0.06 0.44 0.08 晶科科技 0.31 0.44-0.37 0.21-0.10 TOPCon 钧达股份 2.74 5.84 0.50 3.17 0.44 亿晶光电 2.86 5.40-0.13 2.03-0.83 钙钛矿 金晶科技 1.87 4.58-1.24 2.60 0.73 曼恩斯特 2.15 3.52 0.24 1.24-0.92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多数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多数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率下滑。下滑。1H24 主产业链多数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普遍下降,一方面受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影响,另一方面反映出行业整体现金流趋紧。图表图表41:2023 和和 2024H1 光伏光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单位:单位:次次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23H1 2023 23 年年同比同比增速增速(%)1H24 1H24同比同比增速增速(%)主材 东方日升 4.47 9.36-0.88 2.20-2.27 通威股份 14.60 24.21-14.19 6.52-8.07 中环股份 7.63 12.83-6.60 2.79-4.84 隆基股份 5.99 12.99-2.25 3.65-2.34 晶澳科技 4.36 9.31-1.13 3.79-0.57 协鑫集成 8.42 14.39 1.37 4.21-4.22 晶科能源 2.82 6.06-0.89 2.25-0.57 PCS 及系统集成 阳光电源 0.00 0.00 0.00 0.00 0.00 锦浪科技 2.02 4.14 0.57 1.38-0.65 固德威 2.91 6.14-1.54 2.62-0.29 林洋能源 4.82 11.22 1.30 3.93-0.89 光伏设备 晶盛机电 0.92 1.80 0.41 0.79-0.14 捷佳伟创 3.18 7.45 2.39 3.36 0.19 胶膜 福斯特 2.03 3.66-0.12 2.01-0.02 赛伍技术 2.50 5.26-0.11 2.17-0.33 海优新材 1.45 3.00-0.26 1.14-0.31 热场 金博股份 1.82 3.53-0.59 1.30-0.51 天宜上佳 1.33 2.09-1.33 0.61-0.72 光伏 EPC 和运营 芯能科技 1.01 1.96 0.67 0.45-0.56 晶科科技 2.80 5.57-4.59 1.47-1.33 TOPCon 钧达股份 0.34 0.85 0.19 0.33-0.01 亿晶光电 103.57 660.43 551.53 162.84 59.27 钙钛矿 金晶科技 2.43 5.81-2.60 1.98-0.45 曼恩斯特 10.54 24.73-3.08 10.32-0.23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5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光伏产能等待出清,预计技术能力领先光伏产能等待出清,预计技术能力领先&资金营运实力较强企业将穿越周期资金营运实力较强企业将穿越周期。总体来看,1H24 光伏行业供需错配现象加剧,虽需求仍景气,但产业链公司营收及盈利均处于承压状态,出货量有所回暖但亏损程度进一步拉大。Q2 硅料、硅片、电池片开始亏损现金,一体化组件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状态附近,光伏玻璃、胶膜环节等辅材营收增速也大幅下滑。主产业链营运能力下降,库存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主产业链企业分别采取调整开工率、增加借款、提高海外出货等方式修复盈利水平。我们预计下半年产业链价格逐步企稳,旺季出货继续增加,行业分化加剧,或将迎来出清信号。具备优质 N 型产品出货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强及海外市场拓展领先的厂商有望凭借成本、技术优势,穿越行业过剩周期。推荐:具备稀缺 N 型先进产能,新电池技术进度领先的电池片/组件厂商;具备领先成本优势的颗粒硅生产能力的厂商。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6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风电:业绩短期承压,海风风电:业绩短期承压,海风 海外有望起量海外有望起量 行业招标高景气,二季度风机价格小幅反弹行业招标高景气,二季度风机价格小幅反弹 1H24 国内风电装机同比增长,海风装机低于预期。国内风电装机同比增长,海风装机低于预期。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4 年上半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量 25.8GW,同比增长 12.4%,其中海风、陆风新增装机分别为 0.83GW、25GW,分别同比-24.5%、 14.3%,受开工影响海风装机低于预期。随着下半年海风装机制约因素渐退,考虑到上半年海风开工不及预期,部分项目延迟并网,我们预计下半年有望迎来风电密集并网。图表图表42:风电风电单季度单季度新增装机新增装机量量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华泰研究 价格竞争持续,价格竞争持续,行业营收增速低于装机增速行业营收增速低于装机增速。根据金风科技统计,24 年 6 月国内风电整机月度投标均价为 1465 元/kW,同比下滑 10.7%,主要受风机价格大型化与整机价格竞争影响。同时,整机厂降本压力向上游传导。叠加大型化对零部件单位用量摊薄效应,零部件企业盈利承压。我们统计了风电整机及零部件共 22 家上市公司,1H24 行业整体营收 1040.7亿元,同比增长 1.4%,收入增速远低于行业新增装机增速。图表图表43:风电风电行业单季度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情况行业单季度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情况 注:共选取风电整机、零部件、塔桩、海缆等共计 22 家公司参与统计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00%-50%0P00 002030405060702017Q12017Q22017Q32017Q42018Q12018Q22018Q32018Q4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GW新增装机-左轴同比-右轴-40%-20%0 00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2018Q12018Q22018Q32018Q4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亿元亿元营业收入-左轴同比-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7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招标规模大幅增长,风机价格小幅反弹。招标规模大幅增长,风机价格小幅反弹。根据金风科技统计,1H24 国内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量 66.1GW,同比上升 39.8%,其中陆风/海风新增招标容量分别为 60.7/5.4GW,同比 46.3%/-6.9%。5-6 月,风电投标平均价格小幅反弹,主要系区域和产品结构影响。图表图表44:风机招标规模统计风机招标规模统计 图表图表45:风机月度投标价格统计(元风机月度投标价格统计(元/kW)资料来源:金风科技官网业绩演示材料,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金风科技官网业绩演示材料,华泰研究 行业盈利能力分化,整机厂毛利率企稳回升行业盈利能力分化,整机厂毛利率企稳回升 整机厂毛利率企稳回升,出货结构导致各企业存在分化。整机厂毛利率企稳回升,出货结构导致各企业存在分化。从各整机厂半年报来看,上半年金风科技、电气风电风机制造毛利率同比回升,考虑到会计政策调整,1H24 质保金计入生产成本,或将导致毛利率下降 5-6pct,加回质保金后各整机厂风机制造毛利率有望同比持平或回升,我们判断主要系价格压力向上游传导与风机大型化降本。各整机厂毛利率变化幅度存在分化,主要由于出货结构不同,海风与海外占比较高的企业毛利率恢复较明显。三一重能以国内陆风为主,1H24 实现国内陆上风机销售 3.3GW,同增 121%,海上风机尚未实现突破,平均价格 1490 元/kW,同比下降 24%;金风科技 1H24 海风与海外出货占比提升,平均价格 2479 元/kW,同比上升 12%。考虑到风机招标价格有望企稳回升,海外高盈利订单陆续交付,叠加零部件价格保持低位,预计下半年整机企业盈利修复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图表图表46:风电风电整机厂商整机厂商 1H24 毛利率(毛利率(%)及同比变化()及同比变化(pct)情况)情况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4 毛利率毛利率 同比变化同比变化 1H24 风机毛利率风机毛利率 同比变化同比变化 金风科技 18.25 0.98 3.75 6.29 三一重能 16.01-8.02 15.13-7.59 运达股份 13.24-3.67 10.34-5.52 电气风电 16.13 4.94 13.38 2.97 明阳智能 18.72 0.36 7.69-6.56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受下游竞争加剧影响,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承压,受下游竞争加剧影响,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承压,出口能力较强的企业盈利优势明显。出口能力较强的企业盈利优势明显。1)塔桩:塔桩:海风加工费呈下滑态势,叠加上半年海风交付量较少,单位运营成本较高,海力风电海风业务占比高,毛利率同比下滑明显;天顺风能主动收缩业务,仅承接优质订单,叠加高毛利发电业务营收占比提升,毛利率同比提升;大金重工主动缩减陆上风塔规模,高毛利率海外项目交付比例提升,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增长;泰胜风能陆塔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带动毛利率同比提升。2)铸锻件)铸锻件&轴承轴承:由于下游整机厂竞争加剧,价格压力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铸锻件和轴承环节毛利率同比下滑。3)海缆)海缆:东方电缆上半年交付海外项目海运费成本上升,导致海外毛利率下降,叠加产品结构调整,海缆营收占比下降,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60%-40%-20%0 004060801001202019202020212022202324H1(GW)国内风电新增招标量-左轴同比-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8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47:风电风电零部件厂商毛利率(零部件厂商毛利率(%)及同比变化()及同比变化(pct)情况)情况 环节环节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4 23H1 同比变化同比变化 2Q24 2Q23 同比变化同比变化 塔桩 天顺风能 26.73 22.92 3.81 23.54 21.39 2.15 大金重工 28.57 23.96 4.61 27.00 27.47-0.47 海力风电 1.88 15.33-13.46 0.22 15.20-14.97 泰胜风能 19.97 18.99 0.98 19.87 16.07 3.80 铸锻件及轴承 金雷股份 20.97 35.49-14.52 19.33 36.74-17.41 恒润股份 3.45 14.20-10.75 2.09 14.15-12.06 新强联 15.04 25.93-10.88 11.98 25.16-13.18 日月股份 19.14 21.57-2.43 17.46 22.52-5.07 海缆 东方电缆 22.43 28.62-6.20 22.52 27.13-4.61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H24 行业平均年化行业平均年化 ROE 环比提升。环比提升。2024Q1、Q2 行业平均年化 ROE 为 3.9%、5.5%,其中一季度毛利率较 23Q4(2.5%)显著提升,主要系行业平均销售净利率回暖影响,1Q24行业平均销售净利率为 8.7%,环比提升 9.3pct 图表图表48:2021Q1-202Q24 风电行业年化风电行业年化 ROE 图表图表49:2021Q1-2024Q1 风电行业平均毛利率及净利率情况风电行业平均毛利率及净利率情况 注:共选取风电整机、零部件、塔桩、海缆等共计 22 家公司参与统计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注:共选取风电整机、零部件、塔桩、海缆等共计 22 家公司参与统计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风电板块整体库存增加,存货周转率有所下降风电板块整体库存增加,存货周转率有所下降。考虑到 1H24 国内风电招标规模同比大幅增长,行业多数企业备货积极,但由于海风项目交付进度不及此前产业链预期,行业库存水平有所增长,导致上半年多数企业存货周转率有所下降,同时合同负债水平有所提升。图表图表50:风电风电各环节企业各环节企业存货周转率(次)及合同负债(亿元)变化情况存货周转率(次)及合同负债(亿元)变化情况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合同负债合同负债 公司简称公司简称 1H24:次:次 23H1:次:次 同比变动同比变动:次:次 1H24:亿元:亿元 23H1:亿元:亿元 同比变动同比变动:%大金重工 0.46 0.79-0.33 13.14 4.52 191%天顺风能 0.67 2.14-1.47 8.99 2.35 283%东方电缆 1.25 1.31-0.06 2.92 2.43 20%金雷股份 0.70 0.73-0.03 0.28 0.20 39%泰胜风能 0.70 0.68 0.02 4.30 4.81-11%日月股份 1.41 1.60-0.19 0.67 0.02 3568%新强联 0.88 0.85 0.03 0.05 0.23-79%恒润股份 0.99 1.03-0.04 0.04 0.09-51%海力风电 0.20 0.73-0.53 2.34 0.47 395%金风科技 0.89 1.08-0.18 107.49 96.27 12%三一重能 0.73 0.72 0.01 37.21 33.79 10%明阳智能 0.87 0.81 0.06 82.05 79.06 4%运达股份 0.93 0.93 0.00 53.66 34.11 57%电气风电 0.14 0.47-0.33 15.74 14.24 11%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0%5 % 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ROE-5%0%5 %05 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9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海风海风 海外有望起量海外有望起量,建议关注整机、塔桩、海缆环节,建议关注整机、塔桩、海缆环节 海风开工有望回暖,海外需求持续释放海风开工有望回暖,海外需求持续释放。风电板块核心矛盾在于海上风电项目审批,从实际验证情况看,此前困扰海风的限制性因素都在陆续解决中,广东帆石/青洲项目、江苏项目均有招标进展。考虑到进入“十四五”后期,各沿海省份有望进入加速开工的阶段,我们认为下半年及明年海风吊装均有望开始放量。海外需求持续释放,根据 GWEC 测算,2023-2028 年海外风电新增装机 CAGR 达 18%,随着欧洲、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地区海风推进加速,出海领先企业有望承接外溢订单。建议关注:1)海缆:单位价值量有望跟随深远海海域开发保持增长,且由于技术、产品认证壁垒高,行业竞争格局优,推荐受益于广东项目释放的龙头企业;2)塔桩:桩基及导管架用量有望大幅提升,同时企业产能受到码头限制扩张有限,行业盈利能力相对稳定,同时头部企业具备出海欧洲能力。3)整机:国内风机招标价格趋于平稳,各龙头海外在手订单充沛,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0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储能:储能:新兴市场快速起量新兴市场快速起量,Q2 业绩强势环增业绩强势环增 中美中美装机装机维持高增维持高增,欧洲需求有所放缓,欧洲需求有所放缓,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快速快速起量起量 1H24 国内储能需求旺盛,招标并网需求强劲。国内储能需求旺盛,招标并网需求强劲。根据 CNESA,1H24 并网规模为10.2GW/26.4GWh,同比 13.1%/37.6%,平均配储时长达 2.60h,相较 23 年的 2.16h 显著提升。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1H24 招标规模达到 22.67GW/62.94GWh,同比 80.8%/94.2%,采招的强劲增长或将有力支撑 24 年的装机量。图表图表51:国内储能投运规模国内储能投运规模 图表图表52:国内储能中标规模国内储能中标规模 资料来源:CNESA,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储能与电力市场,华泰研究 1H24 中标均价持续下行,系统集成厂商竞争加剧。中标均价持续下行,系统集成厂商竞争加剧。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24 年 6 月储能2h EPC 中标均价达 1.30 元/Wh,较 23 年 12 月下滑 8.5%,6 月 2h 储能系统中标均价达0.62 元/Wh,较 23 年 12 月下滑 26.5%。从除电池包外的储能系统价格来看,6 月价格下降至 0.09 元/Wh,较 23 年 12 月下滑 64.8%,我们认为储能系统竞争存在加剧倾向,储能系统集成厂商盈利或承压。图表图表53:国内储能国内储能中中标价格标价格 资料来源:储能与电力市场,华泰研究 1H24 工商储备案规模达工商储备案规模达 16.46GWh,高备案量支撑未来装机,高备案量支撑未来装机。随着国内工商储政策不断催化,各地分时电价政策落地,储能投资成本下降,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逐步显现,行业开始快速发展。根据能源电力说数据,24 年 1-6 月备案规模 7.13GW/16.46GWh,高备案量有望支撑 2024 年装机规模。(0.6)(0.4)(0.2)0.00.20.40.60.81.01.21.40246810121423年1月23年2月23年3月23年4月23年5月23年6月23年7月23年8月23年9月23年10月23年11月23年12月24年1月24年2月24年3月24年4月24年5月24年6月24年7月GW/GWh运行项目规模(GW)运行项目规模(GWh)功率YoY能量YoY051015202523年1月23年2月23年3月23年4月23年5月23年6月23年7月23年8月23年9月23年10月23年11月23年12月24年1月24年2月24年3月24年4月24年5月24年6月24年7月GW/GWh合计(GW)合计(GWh)0.00.40.81.21.62.023年1月23年2月23年3月23年4月23年5月23年6月23年7月23年8月23年9月23年10月23年11月23年12月24年1月24年2月24年3月24年4月24年5月24年6月24年7月元/Wh储能EPC 2h储能系统 2h方形铁锂电池包储能系统(除电池包外)2h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1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54:2019-2023 年国内工商储装机规模年国内工商储装机规模 图表图表55:国内工商储备案规模国内工商储备案规模 资料来源:EESA,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储能与电力市场,华泰研究 经历经历 12 月的淡季后,月的淡季后,美国装机美国装机量量维持高增。维持高增。美国储能以表前市场为主,2023 年由于加息、并网排队、原料快速跌价和变压器紧缺等问题,导致实际装机受到一定扰动,中长期来看,美国进入降息周期确定,储能盈利模式成熟、风光并网 电网老旧强调储能必要性,美国大储需求有支撑。随着诸多限制因素边际改善,前期积压的需求在 1H24 初步释放,并有望在今年持续释放。根据 EIA 统计,1H24 美国储能新增装机规模 4.24GW/11.82GWh,同比 151%/ 170%。图表图表56:美国储能并网规模美国储能并网规模 图表图表57:美国储能计划装机美国储能计划装机 注:仅统计 1MW 以上项目 资料来源:EIA,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EIA,华泰研究 受去库影响,受去库影响,欧洲储能装机呈现下滑迹象欧洲储能装机呈现下滑迹象。据 ISEA&RWTH Aachen University 统计,德国 1H24 储能新增装机 2689.4MWh,同比-2.07%;其中户储新增装机 2336MWh,同比-7.38%。意大利 1Q24 储能装机量达 440MW/914MWh,同比-25.9%/-21.3%。各国装机下滑主要受到电价下行与补贴退坡影响,需求受到抑制,我们认为后续伴随成本端下降、利率下行、政策支持等因素需求或将重新回暖,但仍需进一步观察。-100%00 0000P00p02345620192020202120222023装机量(GW)装机量(GWh)YoY(GW)YoY(GWh)0.00.51.01.52.02.53.03.54.04.55.02023-072023-08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12024-022024-032024-042024-052024-062024-07(GW/GWh)总计备案量(GW)总计备案量(GWh)-200%0 00000000000000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2年1月22年3月22年5月22年7月22年9月22年11月23年1月23年3月23年5月23年7月23年9月23年11月24年1月24年3月24年5月24年7月新增装机(MW)新增装机(MWh)功率YoY-右轴能量YoY-右轴0 0P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22/32022/62022/92022/122023/32023/62023/92023/122024/32024/62024/7MW1-监管批准未发起2-监管批准流程中3-监管批准已通过,未建设4-建设中,进度50%5-建设中,进度50%6-建设完成,未投运总计1阶段占比2阶段占比3阶段占比4阶段占比5阶段占比6阶段占比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2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58:德国储能装机数据德国储能装机数据 图表图表59:意大利储能装机量意大利储能装机量 资料来源:ISEA&RWTH Aachen University,华泰研究 注:ANIE 暂未更新 Q2 数据 资料来源:ANIE,华泰研究 欧洲逆变器去库接近尾声,出货量率先回升欧洲逆变器去库接近尾声,出货量率先回升。中国对欧洲逆变器出口额从 3 月份起呈现环比上升态势,2024年6月中国对欧洲的逆变器出口额达24.65亿元,较2月低点增长101.2%。我们认为欧洲逆变器去库或已接近尾声,下半年有望迎来装机旺季,相关企业业绩有望实现逐季环增。图表图表60:出口至欧洲逆变器月度数据出口至欧洲逆变器月度数据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华泰研究 多因素驱动新兴市场户储需求。多因素驱动新兴市场户储需求。24 年 1 月,印度推出 1000 万户家庭安装屋顶光伏发电设施的补贴政策。24 年 6 月,中国出口至印度逆变器数额 4.7 亿元,较 23 年 12 月增长 110%。巴基斯坦电力持续紧缺,电价上升有效提升户储经济性。24 年 6 月,出口至巴基斯坦逆变器数额 4.62 亿元,较 23 年 12 月增长 559%。乌克兰重建需求突出,电网受损严重,居民户储需求较为刚性,市场空间广阔且渗透率低,24 年 6 月,我国出口至乌克兰逆变器数额0.11 亿元,较 23 年 12 月增长 341%。0100200300400500600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2024-012024-032024-052024-07(MWh)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大型储能-100%00 0000P00p0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MW/MWh)装机量(MW)装机量(MWh)功率YoY-右轴容量YoY-右轴-100%-50%0P00 0%00050020304050602022/12022/22022/32022/42022/52022/62022/72022/82022/92022/102022/112022/12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2023/102023/112023/122024/12024/22024/32024/42024/52024/62024/7当月出口额(亿元)当月同比当月环比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3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61:出口至印度逆变器月度数据出口至印度逆变器月度数据 图表图表62:出口至巴基斯坦逆变器月度数据出口至巴基斯坦逆变器月度数据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63:出口至乌克兰逆变器月度数据出口至乌克兰逆变器月度数据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华泰研究 中东大力发展中东大力发展大型风光项目,大储需求开始起量。大型风光项目,大储需求开始起量。中东地区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业,经济结构单一,能源转型方向明确,风光规划项目大幅增长,催生大储需求。24 年 6 月,我国出口至沙特逆变器数额 2.66 亿元,较 23 年 12 月增长 450%,24 年 6 月出口至阿联酋逆变器数额 1.85 亿元,较 23 年 12 月增长 384%,我们认为中东地区的逆变器需求持续性较强,相关标的有望持续受益。图表图表64:出口至沙特逆变器月度数据出口至沙特逆变器月度数据 图表图表65:出口至阿联酋逆变器月度数据出口至阿联酋逆变器月度数据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华泰研究 -30%-20%-10%0 0P23456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2023/102023/112023/122024/12024/22024/32024/42024/52024/62024/7(亿元)当月出口额环比-右轴-80%-60%-40%-20%0 000%0.00.51.01.52.02.53.03.54.04.55.0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2023/102023/112023/122024/12024/22024/32024/42024/52024/62024/7(亿元)当月出口额环比-右轴-200%-100%00 0000P0%0.00.10.20.30.40.50.6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2023/102023/112023/122024/12024/22024/32024/42024/52024/62024/7(亿元)当月出口额环比-右轴-200%0 00000000%0.00.51.01.52.02.53.0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2023/102023/112023/122024/12024/22024/32024/42024/52024/62024/7(亿元)当月出口额(亿元)环比-右轴-100%-50%0P00 0%0.00.51.01.52.02.53.0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2023/102023/112023/122024/12024/22024/32024/42024/52024/62024/7(亿元)当月出口额(亿元)环比-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4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新兴市场户储大储需求起量新兴市场户储大储需求起量,有望带动出海企业盈利估值双增,有望带动出海企业盈利估值双增。户储方面,印度推出户用光伏激励计划,巴基斯坦电价大涨,乌克兰战后重建,多因素推动户用光储需求释放。大储方面,中东地区竭力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大型风光装机项目高增,以沙特、阿联酋为代表的国家的大储需求开始起量。新兴市场户储与大储需求释放且持续性强,有望带动出海企业盈利与估值双增。新兴市场贡献增量,新兴市场贡献增量,Q2 业绩强势环增业绩强势环增 1H24 储能板块营收储能板块营收同比微增同比微增,2Q24 营收营收环比显著增长环比显著增长。1H24 逆变器&PCS 板块主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88.4 亿元,同比增长 3.4%。2Q24 板块实现收入 295.9 亿元,同比增长11.7%,环比增长 53.7%,主要系二季度欧洲去库的影响逐步减弱,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图表图表66: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营业收入情况板块营业收入情况 图表图表67: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营业收入情况板块营业收入情况(分季度)(分季度)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H24 归母归母同比下滑同比下滑,2Q24 归母环比显著增长归母环比显著增长。1H24 逆变器&PCS 板块主要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71.0 亿元,同比下滑 8.9%。2Q24 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 43.84 亿元,同比下滑6.3%,环比增长 61.6%,利润跟随营收环比高增。图表图表68: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 图表图表69: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板块归母净利润情况(分季度)(分季度)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叠加原料端价格下降叠加原料端价格下降,行业行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盈利能力有所提升。1H24 销售毛/净利率分别为31.54%/14.78%,相比 23 年全年 0.83/ 1.52pct,盈利能力有所提升;2Q24 销售毛/净利率分别为 29.52/17.86%,相比 1Q24 进一步变化-5.14/ 0.44pct,季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0 0Pp004006008001,0001,2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营业收入yoy-右轴-20%0 00000100150200250300350400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亿元亿元营业收入yoy-右轴-40%-20%0 00040608010012014016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亿元归母净利润yoy-右轴-100%-50%0P00 0%000500101520253035404550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亿元亿元归母净利润yoy-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5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70: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毛板块毛/净利率情况净利率情况 图表图表71: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板块销售销售毛毛/净利率情况净利率情况(分季度)(分季度)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随营收同比攀升随营收同比攀升,下半年旺季备货增加存货下半年旺季备货增加存货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随营收随营收同比同比攀升攀升,存货存货规模小幅提升规模小幅提升。24 年上半年行业主要逆变器&PCS 公司应收账款规模达到 338.52 亿元,相比 23 年底增长 18.5%,存货规模达到 371.29 亿元,相比23 年底增长 28.6%,主要系企业为下半年旺季备货。图表图表72: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应收账款规模情况板块应收账款规模情况 图表图表73:逆变器逆变器&PCS 板块存货规模情况板块存货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中美中美市场标的市场标的业绩存在支撑业绩存在支撑,新兴市场新兴市场需求持续性需求持续性较强较强 国内:国内:配储时长带动量增配储时长带动量增,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维持维持稳定稳定 量:量:24 年 1-7 月并网规模为 13.5GW/34.9GWh,同比 21.7%/47.5%,平均配储时长达2.58h,相较 23 年 2.16h 显著增长,利好全年装机。我们中性预计 24 年全年储能装机达83.9GWh,企业出货有望随装机需求快速增长。利:利:国内价格压力较大,降价持续进行,但 IGBT 降价以及产品迭代同样带来成本端下降,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头部企业或能够在国内市场继续维持稳定的毛利率水平。美国:美国:24 年年以来装机以来装机高增高增,利润率较为丰厚利润率较为丰厚 量:量:并网排队现象有所缓解,进入降息周期确定,限制因素边际改善,前期延后需求得以释放。24 年 1-7 月美国储能新增装机规模 4.99GW/13.92GWh,同比 157%/ 162%,我们中性预计美国大储 24 年装机达 35.43GWh,对应标的业绩存在强支撑。利:利:美国 PCS 市场格局当前较好,我们预计市场长期维持在高毛利率的水平。集成环节随着竞争加剧,毛利率或将有所下滑,但由于美国市场壁垒较高,本土企业有高价标杆保护作用,我们预计利润仍较为丰厚,美国市场利润占比提升的公司或可实现量利齐升。05101520253035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毛利率净利率0510152025303540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毛利率净利率0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0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6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欧洲:欧洲:户储需求仍不明朗户储需求仍不明朗,大储有望接力需求大储有望接力需求 量:量:根据企业最新交流,当前户储库存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下半年需求仍不明朗,我们认为欧洲大储有望在今年起量,逐步接力户储需求。利:利:目前市场去库基本完成,但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一定程度的价格战,毛利率有所下滑。考虑到原料端价格下降以及各家产品迭代带动成本下降,预计毛利率将稳中有降。新兴市场新兴市场:户储户储大储需求起量,为企业带来显著增量大储需求起量,为企业带来显著增量 量:量:户储方面,多国电价调涨、停电现象严重,户储彰显刚需特性快速放量。大储方面,以中东为代表的地区积极进行能源转型,风光装机高增催生大储需求。新兴市场户储与大储需求空间广阔且持续性强,有望带动出海企业盈利与估值双增。利:利:新兴市场空间广阔,目前企业毛利率情况维持较高的水平,随着未来国内企业相继出海,存在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的风险,看好具备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将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储能板块需求向好,建议关注新兴市场。储能板块需求向好,建议关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储能建议关注市场空间广阔且渗透率低的逆变器与户储环节;国内储能建议关注盈利能力较为稳定的 PCS 环节;美国大储建议关注利润较为丰厚的集成与 PCS 环节;欧洲户储板块临近库存去化拐点,近期或存在波段估值反弹行情,后续待出货情况更为明朗,亦存在业绩估值双击可能。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7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工控:工控:仍处于弱修复阶段仍处于弱修复阶段 1H24 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微增,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微增,2Q24 工业产能利用率环比提升。工业产能利用率环比提升。工业企业利润 2023 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同比下降 8.5%,利润总额 7.69 万亿元;1H24 为 3.51 万亿元,较 2023 年同期增加3.6%。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23年产能利用率小幅上行,2024年Q1下降至73.6%,Q2 回升至 74.9%,环比提升 1.3pct。图表图表74:2010-2024H1 工业企业利润及同比增速工业企业利润及同比增速 图表图表75:2014-2024Q2 工业产能利用率工业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下游:下游:PMI 整体偏弱。整体偏弱。PMI 与工控行业相关性较高,从 PMI 指标来看,24 年 1-8 月制造业PMI 指数除了 3-4 月高于 50%、重回扩张区间,其余月份均位于 49.1-49.5%区间内;从 3月开始 PMI 指数持续回落。从设备增加值来看,24 年 4-7 月通用、专用设备增加值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图表图表76:PMI、PMI 新订单、新订单、PMI 在手订单在手订单 图表图表77:通用、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通用、专用设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我们预计工控市场在下半年有望较上半年实现一定程度改善。我们预计工控市场在下半年有望较上半年实现一定程度改善。一方面市场处于去库存后期,纺织等传统行业需求较好带动增长;另一方面在新兴领域,3C电子等下游已出现回暖迹象;叠加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就统筹安排 3000 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出相关措施。H1 营收稳步增长,营收稳步增长,Q2 增速环比提升增速环比提升 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持续提升,持续提升,24年年 H1 营收增速上行营收增速上行。1H24 工控行业 17 家代表公司实现营收 757.65亿元,同比 9.9%,增速较 23 年全年增速有下滑;从季度营收来看,1Q24/Q2 营收分别达到 358.86/398.79 亿元,同比增速 6.1%/13.6%,Q2 营收增速环比有所提升。-20%-10%0 0234567891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H1万亿元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左轴增速-右轴65giqsuwy 14Q12014Q3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25303540455055602018-012018-042018-072018-102019-012019-042019-072019-102020-012020-042020-072020-102021-012021-042021-072021-102022-012022-042022-072022-102023-012023-042023-072023-102024-012024-042024-07%PMIPMI:新订单PMI:在手订单(20)(15)(10)(5)05101520252018-012018-042018-072018-102019-012019-042019-072019-102020-012020-042020-072020-102021-012021-042021-072021-102022-012022-042022-072022-102023-012023-042023-072023-102024-012024-042024-07%通用设备专用设备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8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78:2014-2024H1 营收情况营收情况 图表图表79:2014-2024Q2 逐季度逐季度营收情况营收情况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下游需求偏弱,上游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下游需求偏弱,上游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1H24 工控企业利润短期承压。工控企业利润短期承压。2024 年上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给企业成本端带来一定压力,叠加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激烈,1H24 年工控行业实现归母净利润 61.53 亿元(同比-8.9%)。从季度利润来看,1Q24/Q2 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 28.06/33.58 亿元,同比增速-16.1%/-1.5%,Q2 利润增速环比有所修复。图表图表80:2014-2024H1 归母净利润情况归母净利润情况 图表图表81:2014-2024Q2 逐季度归母净利润逐季度归母净利润情况情况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1H24 毛利率企稳回升毛利率企稳回升。23 年整体毛/净利率分别为 27.60%/9.74%,1H24 毛/净利率分别为 28.13%/9.35%,毛利率企稳回升,净利率仍处于下降通道。部分企业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下滑而导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较弱。从季度毛利率/净利率来看,均从 23Q4 开始逐季度呈现提升态势。0 0Pp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营业收入左轴增速-右轴-20%0 00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014Q12014Q3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亿元营业收入左轴增速-右轴-20%-10%0 0Pp040608010012014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归母净利润左轴增速-右轴-100%-50%0P00 0%0020304050602014Q12014Q3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亿元季度归母净利润左轴增速-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9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82:2014-2024H1 工控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工控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 图表图表83:2014-2024Q2 工控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逐季度)工控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逐季度)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应收账款增速略高于营收,存货规模相对稳定应收账款增速略高于营收,存货规模相对稳定 1H24行业应收账款行业应收账款增速略高于营收增速略高于营收。2Q24末行业整体应收账款457.52亿元,同比 11.9%,略高于营收增速( 9.9%)。2023 年底、1Q24 末应收账款同比增速分别为 13.6%/17.9%。图表图表84:2014-2024H1 工控行业工控行业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情况情况 图表图表85:2014-2024Q2 工控行业工控行业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情况(单季度)情况(单季度)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剔剔除除特殊因素影响,特殊因素影响,1H24 存货规模存货规模基本稳定基本稳定。1Q24 末工控行业存货 567.99 亿元,2Q24末存货金额 630.35 亿元,Q2 期间存货规模有大幅上升,主要系正泰电器的拟出售电站增加。剔除正泰电器,2023 年底、1Q24、2Q24 末存货规模分别为 196.20/205.70/206.85 亿元,整体存货规模基本稳定。图表图表86:2014-2024H1 工控行业存货情况工控行业存货情况及同比增速及同比增速 图表图表87:2014-2024Q2 工控行业存货变化工控行业存货变化(单季度)(单季度)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0%5 %05 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毛利率净利率0%5 %05E 14Q12014Q3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季度毛利率季度净利率0%5 %05EP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应收账款-左轴增速-右轴0 0Pp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2014Q12014Q3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亿元应收账款-左轴增速-右轴0 00002003004005006007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亿元存货-左轴增速-右轴-20%0 000002003004005006007002014Q12014Q3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亿元存货-左轴增速-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0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24H1 中国工控市场需求偏弱。中国工控市场需求偏弱。根据睿工业数据,24H1 中国自动化整体市场规模为 1475.70亿元,同比-2.82%,市场整体需求呈现出偏弱态势。其中 24H1 OEM 市场 533.16 亿元(同比-7.24%),主要系国内多个行业需求较弱,叠加外需增速放缓;项目型市场 942.55 亿元(同比-0.13%)。上半年 OEM 端增长乏力,项目型市场表现稍好于 OEM 市场,略有下降。图表图表88:2020Q1-202Q24 各季度中国项目型市场整体规模各季度中国项目型市场整体规模 图表图表89:2020Q1-2024Q2 各季度中国各季度中国 OEM 市场整体规模市场整体规模 资料来源:MIRDATABANK,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MIRDATABANK,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90:2017Q1-2024Q2 各季度中国自动化整体规模各季度中国自动化整体规模 资料来源:MIRDATABANK,华泰研究 国产企业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进口替代加速国产企业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进口替代加速 继续看好国产企业继续看好国产企业在国内工控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在国内工控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根据睿工业数据,2Q24,国内企业在低压变频器、交流伺服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超 36.6%、49.4%,环比提升 6.8pct、11.6pct。其中,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产品领域的领先企业,汇川技术的大量产品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产线、设备中,2Q24 其在低压变频器、交流伺服市场份额分别为 21.4%、30.3%,环比提升3.5pct、5.3pct。-30%-20%-10%0 0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百万项目型市场规模-左轴增长率-右轴-20%-10%0 0P,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百万OEM市场规模-左轴增长率-右轴-20%-10%0 0P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2017Q12017Q22017Q32017Q42018Q12018Q22018Q32018Q4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亿元项目型市场-左轴OEM型市场-左轴同比增速-右轴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1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91:2017 年年-2024H1 国内市场厂商在低压变频器市占率国内市场厂商在低压变频器市占率 图表图表92:2017 年年-2024H1 国内市场厂商在交流伺服市场市占率国内市场厂商在交流伺服市场市占率 资料来源:MIRDATABANK,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MIRDATABANK,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93:报告涉及公司报告涉及公司 公司名称公司名称 公司代码公司代码 公司名称公司名称 公司代码公司代码 公司名称公司名称 公司代码公司代码 公司名称公司名称 公司代码公司代码 公司名称公司名称 公司代码公司代码 特斯拉 TLSA US 比亚迪 002594 CH 长远锂科 688779 CH 星源材质 300568 CH 天赐材料 002709 CH 鹏辉能源 300438 CH 宁德时代 300750 CH 南通瑞翔 未上市 金力股份 832161 CH 诺德股份 600110 CH 厦钨新能 688778 CH 亿纬锂能 300014 CH 湖南裕能 301358 CH 江苏北星 未上市 中一科技 301150 CH 振华新材 688707 CH 中创新航 3931 HK 德方纳米 300769 CH 天赐材料 002709 CH 德福科技 301511 CH 中伟股份 300919 CH 国轩高科 002074 CH 常州锂源 未上市 新宙邦 300037 CH 科达利 002850 CH 富临精工 300432 CH 欣旺达 300207 CH 融通高科 未上市 瑞泰新材 301238 CH 震裕科技 300953 CH 龙蟠科技 603906 CH LG 新能源 373220 KS 贝特瑞 835185 CH 珠海赛纬 未上市 和胜股份 002824 CH 璞泰来 603659 CH 蜂巢能源 未上市 杉杉股份 600884 CH 小鹏汽车 9868 HK 中科电气 300035 CH 万润新能 688275 CH 孚能科技 688567 CH 尚太科技 001301 CH 嘉元科技 688388 CH 恩捷股份 002812 CH 中科电气 300035 CH 容百科技 688005 CH 当升科技 300073 CH 翔丰华 300890 CH 中材科技 002080 CH 杉杉股份 600884 CH 天津巴莫 未上市 理想 2015 HK 清陶能源 未上市 鹿山新材 603051 CH 阿特斯 688472 CH 金博股份 688598 CH 海优新材 688680 CH 宝明科技 002992 CH 002531 CH 天顺风能 天合光能 688599 CH 天宜上佳 688033 CH 赛伍技术 603212 CH 英联股份 002846 CH 002487 CH 大金重工 合盛硅业 603260 CH 联泓新科 003022 CH 激智科技 300566 CH 宁德时代 300750 CH 301155 CH 海力风电 弘元绿能 603185 CH 东方盛虹 000301 CH 福莱特 601865 CH 汇川技术 300124 CH 300129 CH 泰胜风能 通威股份 600438 CH 芯能科技 603105 CH 协鑫科技 3800 HK 禾川科技 688320 CH 002202 CH 金风科技 TCL 中环 002129 CH 罗曼股份 605289 CH 卫蓝新能源 未上市 英威腾 002334 CH 601615 CH 明阳智能 爱旭股份 600732 CH 晶科科技 601778 CH 晶澳科技 002459 CH 信捷电气 603416 CH 688660 CH 电气风电 大全能源 688303 CH 仕净科技 301030 CH 隆基绿能 601012 CH 爱玛科技 603529 CH 300443 CH 金雷股份 晶科能源 688223 CH 沐邦高科 603398 CH 东方日升 300118 CH 新日股份 603787 CH 603985 CH 恒润股份 双良节能 600481 CH 钧达股份 002865 CH 福斯特 603806 CH 小米集团 1810 HK 300850 CH 新强联 西门子 SIEGY US 亿晶光电 600537 CH 603606 CH 东方电缆 雅迪集团 1585 HK 603218 CH 日月股份 资料来源:Bloomberg,华泰研究 图表图表94:重点公司推荐一览表重点公司推荐一览表 最新收盘价最新收盘价 目标价目标价 市值市值(百万百万)EPS(元元)PE(倍倍)股票名称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股票代码 投资评级投资评级(当地币种当地币种)(当地币种当地币种)(当地币种当地币种)2023 2024E 2025E 2026E 2023 2024E 2025E 2026E 宁德时代 300750 CH 买入 187.15 267.54 823,237 10.03 12.19 14.18 16.43 18.66 15.35 13.20 11.39 阳光电源 300274 CH 买入 75.98 100.26 157,523 4.55 5.57 6.18 7.14 16.70 13.64 12.29 10.64 德业股份 605117 CH 买入 86.00 104.28 54,877 2.81 4.74 5.65 6.71 30.60 18.14 15.22 12.82 资料来源:Bloomberg,华泰研究预测 0%5 %,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百万元ABB汇川西门子丹佛斯英威腾施耐德台达三菱安川其他汇川占比0%5 %0,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4H1百万元汇川西门子安川三菱台达松下电器机电禾川科技无锡信捷其他汇川占比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2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图表图表95:重点推荐公司最新观点重点推荐公司最新观点 股票名称股票名称 最新观点最新观点 宁德时代宁德时代(300750 CH)宁德时代携手峰飞航空,飞行载具电动化再添助力宁德时代携手峰飞航空,飞行载具电动化再添助力 8 月 3 日,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宁德时代独家投资数亿美元,成为峰飞航空的战略投资者,双方共同致力于 eVTOL 航空电池的研发。我们认为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是 eVTOL 商业化在硬件角度上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次宁德与峰飞合作,是对于低空飞行器电动化的强力助推;同时低空经济前景广阔,有望逐步打开公司中长期成长空间。我们维持预测公司 24-26 年 EPS 分别为 12.19、14.18、16.43 元。可比公司 24 年 Wind 一致预期 PE 均值为 21 倍,考虑到公司全球竞争力领先,给予公司 24 年 22 倍 PE,维持目标价 267.54 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低空产业政策不及预期;技术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报告发布日期:2024 年 08 月 05 日 点击下载全文:宁德时代点击下载全文:宁德时代(300750 CH,买入买入):携手峰飞,低空布局赋能中长期增长携手峰飞,低空布局赋能中长期增长 阳光电源阳光电源(300274 CH)上半年营收净利稳健增长上半年营收净利稳健增长 公司 24 年 H1 实现营收 310.20 亿元,同比 8.38%;实现归母净利润 49.59 亿元,同比 13.90%。24 年 Q2 实现营收 184.06 亿元,同比 14.74%;实现归母净利润 28.63 亿元,同比 0.57%。考虑到公司海外储能全面开花,盈利能力较好,我们上调储能出货量与毛利率假设,上调公司 24-26 年净利润预测值至 115.42/128.05/148.01 亿元(前值 104.95/115.61/126.85)亿元。可比公司 24 年 Wind 一致预期平均 PE 为 17 倍,考虑到公司作为行业龙头,逆变器与储能业务开拓优异,给予公司 24 年 18 倍 PE,目标价 100.26 元(前值 96.14 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超出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报告发布日期:2024 年 08 月 24 日 点击下载全文:阳光电源点击下载全文:阳光电源(300274 CH,买入买入):营收稳定增长,毛利率显著提升营收稳定增长,毛利率显著提升 德业股份德业股份(605117 CH)南非需求放缓导致营收下滑,业绩符合预期南非需求放缓导致营收下滑,业绩符合预期 公司 24H1 实现营收 47.48 亿元,同比-2.97%,归母 12.36 亿元,同比-2.21%,接近业绩预告中值 12.33 亿元,扣非 11.62 亿元,同比-16.19%,整体符合预期。上半年营收与利润同比下滑主要系南非需求放缓及竞争加剧影响。我们维持公司 24-26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值 30.22/36.05/42.83 亿元,对应行业可比公司 24 年 Wind 一致预期平均 PE 为 21 倍,考虑到公司成本控制与市场前瞻布局能力优异,给予 24 年 22 倍 PE,目标价 104.28 元(前值 94.80 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报告发布日期:2024 年 08 月 27 日 点击下载全文:德业股份点击下载全文:德业股份(605117 CH,买入买入):新兴市场接力需求,新兴市场接力需求,Q2 营收环比高增营收环比高增 资料来源:Bloomberg,华泰研究预测 风险提示风险提示 1)新能源车产销量增长不达预期,产业链盈利低于预期新能源车产销量增长不达预期,产业链盈利低于预期 首先,新能源车不仅受政策影响,需求端消费者偏好以及相关车型的推出进度也会影响。其次,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行业内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低于预期。2)光伏装机增速低于预期,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光伏装机增速低于预期,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 首先是光伏装机规模不达预期,其次,市场价格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降价程度超过预期,最后,存在相关公司生产线建设及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风电装机不达预期、弃风限电改善不达预期风电装机不达预期、弃风限电改善不达预期 风电装机规模不达预期风险;上游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风险;新建或外延收购产能不及预期;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不确定性影响。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3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免责免责声明声明 分析师声明分析师声明 本人,申建国、边文姣、陈爽、周敦伟,兹证明本报告所表达的观点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对标的证券或发行人的个人意见;彼以往、现在或未来并无就其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具体建议或所表迖的意见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报酬。一般声明及披露一般声明及披露 本报告由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以下简称“本公司”)制作。本报告所载资料是仅供接收人的严格保密资料。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及其客户和其关联机构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为“华泰”)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以往表现并不能指引未来,未来回报并不能得到保证,并存在损失本金的可能。华泰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华泰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不是 FINRA 的注册会员,其研究分析师亦没有注册为 FINRA 的研究分析师/不具有 FINRA 分析师的注册资格。华泰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购买或出售所述证券的要约或招揽。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华泰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所预测的回报。华泰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华泰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为该公司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或向该公司招揽业务。华泰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华泰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华泰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华泰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有关该方面的具体披露请参照本报告尾部。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的机构或人员,也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因可得到、使用本报告的行为而使华泰违反或受制于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的机构或人员。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无论整份或部分)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需在使用前获取独立的法律意见,以确定该引用、刊发符合当地适用法规的要求,同时注明出处为“华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中国香港中国香港 本报告由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在香港由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向符合证券及期货条例及其附属法律规定的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客户进行分发。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监管,是华泰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香港获得本报告的人员若有任何有关本报告的问题,请与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联系。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4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香港香港-重要监管披露重要监管披露 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雇员或其关联人士没有担任本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或发行人的高级人员。宁德时代(300750 CH)、德业股份(605117 CH)、阳光电源(300274 CH):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实益持有标的公司的市场资本值的 1%或以上。有关重要的披露信息,请参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网页 https:/.hk/stock_disclosure 其他信息请参见下方“美国“美国-重要监管披露”重要监管披露”。美国美国 在美国本报告由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向符合美国监管规定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发表与分发。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是美国注册经纪商和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注册会员。对于其在美国分发的研究报告,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根据1934 年证券交易法(修订版)第 15a-6 条规定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人员解释,对本研究报告内容负责。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联营公司的分析师不具有美国金融监管(FINRA)分析师的注册资格,可能不属于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的关联人员,因此可能不受 FINRA 关于分析师与标的公司沟通、公开露面和所持交易证券的限制。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是华泰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任何直接从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收到此报告并希望就本报告所述任何证券进行交易的人士,应通过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进行交易。美国美国-重要监管披露重要监管披露 分析师申建国、边文姣、陈爽、周敦伟本人及相关人士并不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标的证券或发行人的高级人员、董事或顾问。分析师及相关人士与本报告所提及的标的证券或发行人并无任何相关财务利益。本披露中所提及的“相关人士”包括 FINRA 定义下分析师的家庭成员。分析师根据华泰证券的整体收入和盈利能力获得薪酬,包括源自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宁德时代(300750 CH)、德业股份(605117 CH)、阳光电源(300274 CH):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实益持有标的公司某一类普通股证券的比例达 1%或以上。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及/或不时会以自身或代理形式向客户出售及购买华泰证券研究所覆盖公司的证券/衍生工具,包括股票及债券(包括衍生品)华泰证券研究所覆盖公司的证券/衍生工具,包括股票及债券(包括衍生品)。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及/或其高级管理层、董事和雇员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所提到的任何证券(或任何相关投资)头寸,并可能不时进行增持或减持该证券(或投资)。因此,投资者应该意识到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新加坡新加坡 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持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资本市场服务许可证,可从事资本市场产品交易,包括证券、集体投资计划中的单位、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合约和场外衍生品合约,并且是财务顾问法规定的豁免财务顾问,就投资产品向他人提供建议,包括发布或公布研究分析或研究报告。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可能会根据财务顾问条例第 32C 条的规定分发其在华泰内的外国附属公司各自制作的信息/研究。本报告仅供认可投资者、专家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使用,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不对本报告内容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您是非预期接收者,请您立即通知并直接将本报告返回给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本报告的新加坡接收者应联系您的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关系经理或客户主管,了解来自或与所分发的信息相关的事宜。评级说明评级说明 投资评级基于分析师对报告发布日后 6 至 12 个月内行业或公司回报潜力(含此期间的股息回报)相对基准表现的预期(A 股市场基准为沪深 300 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 500 指数,台湾市场基准为台湾加权指数,日本市场基准为日经 225 指数),具体如下:行业评级行业评级 增持:增持:预计行业股票指数超越基准 中性:中性:预计行业股票指数基本与基准持平 减持:减持:预计行业股票指数明显弱于基准 公司评级公司评级 买入:买入:预计股价超越基准 15%以上 增持:增持:预计股价超越基准 5%持有:持有:预计股价相对基准波动在-15%5%之间 卖出:卖出:预计股价弱于基准 15%以上 暂停评级:暂停评级:已暂停评级、目标价及预测,以遵守适用法规及/或公司政策 无评级:无评级:股票不在常规研究覆盖范围内。投资者不应期待华泰提供该等证券及/或公司相关的持续或补充信息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5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法律实体法律实体披露披露 中国中国: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香港香港: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具有香港证监会核准的“就证券提供意见”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AOK809 美国美国: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为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成员,具有在美国开展经纪交易商业务的资格,经营业务许可编号为:CRD#:298809/SEC#:8-70231 新加坡:新加坡: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具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资本市场服务许可证,并且是豁免财务顾问。公司注册号:202233398E 北京北京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丰盛胡同28号太平洋保险大厦A座18层/邮政编码:100032 电话:86 10 63211166/传真:86 10 63211275 电子邮件:ht- 上海上海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8号保利广场E栋23楼/邮政编码:200120 电话:86 21 28972098/传真:86 21 28972068 电子邮件:ht-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南京 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228 号华泰证券广场1 号楼/邮政编码:210019 电话:86 25 83389999/传真:86 25 83387521 电子邮件:ht- 深圳深圳 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5999 号基金大厦10 楼/邮政编码:518017 电话:86 755 82493932/传真:86 755 824920 62 电子邮件:ht- 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 99 号中环中心 53 楼 电话: 852-3658-6000/传真: 852-2567-6123 电子邮件: 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 美国纽约公园大道 280 号 21 楼东(纽约 10017)电话: 212-763-8160/传真: 917-725-9702 电子邮件:Huataihtsc- 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华泰证券(新加坡)有限公司 滨海湾金融中心 1 号大厦,#08-02,新加坡 018981 电话: 65 68603600 传真: 65 65091183 版权所有2024年华证券股份 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9-09 4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2024能源行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分析报告(40页).pdf

    前言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能源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传统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的凸显,探索可持续、高效和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促使我们寻求更先进的技术以提高能源的生产、传输和利用效率。同时,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使各国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减少对高碳排放能源的依赖。技术创新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技术不断突破;储能技术的发展为能源的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智能电网的建设提高了能源配送的可靠性和效率。因此,深入研究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应用,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报告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能源行业发展趋势、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应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建议。希望该报告能够为能源企业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1 相关政策1.2 数据分析能源行业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发展趋势分析2.1 能源行业概述2.2 行业现状及竞争表现2.3 行业发展八大趋势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技术创新分析4.1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2 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能源行业数字化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建议转型与创新建议3.1 部分能源企业相关图谱3.2 能源产业和数字技术场景应用3.3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主要提供商分析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1 相关政策1.2 数据分析能源行业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发展趋势分析2.1 能源行业概述2.2 行业现状及竞争表现2.3 行业发展八大趋势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技术创新分析4.1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2 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能源行业数字化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建议转型与创新建议3.1 部分能源企业相关图谱3.2 能源产业和数字技术场景应用3.3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主要提供商分析1 研究背景:相关政策序号政策发布时间1关于推进“互联网 ”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092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2017.043“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2021.114“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035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056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0372024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4.03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建设,不仅颁布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为能源发展保驾护航,而且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步伐。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使能源产业向着更加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来源:DIIRC自主研究及绘制1 研究背景:数据分析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提出,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正迅速崛起,发展效果显著,缓解了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压力。同时,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能源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源产业的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IEA 世界能源投资2023研究显示,2023 年清洁能源投资预计超过1.7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0%;化石能源投资约1.1 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3%。20152023 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快速上涨,从落后化石能源18.94%转而领先65.71%。2023年,化石能源消费同比下降0.6%,能源消费占比79.7%,首次跌破80%。依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油气仍是中长期能源供应主力,2040 年在全球一次能源中比重仍将超过50%。数据来源:IEA,国家统计局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1 相关政策1.2 数据分析能源行业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发展趋势分析2.1 能源行业概述2.2 行业现状及竞争表现2.3 行业发展八大趋势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技术创新分析4.1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2 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能源行业数字化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建议转型与创新建议3.1 部分能源企业相关图谱3.2 能源产业和数字技术场景应用3.3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主要提供商分析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源行业概述人类主要依赖木头和晒干的粪肥作为能源,用于取暖、烹饪薪柴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煤炭成为了主要的能源。1860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的发明,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超过柴薪,并在1938年达到历史峰值煤炭时期随着内燃机的发明,石油成为了新的能源选择,推动了全球经济架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并带来了汽车、航空等行业的发展石油时期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核能、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源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和清洁化方向发展现代能源时期近年来,随着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能源发展越来越注重清洁和低碳。中国在新时代的能源发展中,强调了清洁低碳转型,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提出了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清洁低碳转型中国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旨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能源安全新战略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源行业概述l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全球能源体系将从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即,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比重不断上升,化石燃料的比重逐渐减少。l 能源结构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如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等;二次能源,如炼焦工业、石油冶炼工业、电力工业和蒸汽动力工业等;新能源,可以分为六大能源行业: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l 全球各国能源消耗与其自身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相关,总体来说,全球能源需求在持续增长。l 相较之下,中国的能源消耗量较大。国家年份能源消耗量(千万亿英热单位)美国202193.363202294.791德国202111.834202211.093日本202216.890中国2021151.8982022173.964全球部分国家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CEIC Data,美国能源信息署,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源行业概述美国l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300 年来美国能源消费量扩大了近 400 倍。石油危机促使美国能源政策的核心转向“能源独立”。对此,美国将目光放在开发新能源、研发新能源技术、调控市场和扩大供给。l 美国化石能源充足,基于此资源,美国将天然气和核能作为过渡能源,以顺利推进能源转型。l 自 2009 年以来,美国能源部资助了有关太阳能、清洁发电技术、清洁燃料、能源存储技术、碳捕捉技术和建筑节能等数百项研究项目,为世界能源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l 2000 年美国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 85%,而到 2020 年该 比 例 降 至79%。美国能源转型是在能源独立基础上不断推动能源系统清洁化。年份 投入金额(亿美元)投入领域202144.76可再生能源、氢能、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202273.3能源基础研究、可再生能源、氢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20232.93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及制造8.36能源基础研究、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关键材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15.34能源转型变革性技术、氢能技术、建筑及交通减排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33.2氢能、核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42.9清洁能源及电网、清洁能源供应链、碳捕集与封存技术85储能、清洁能源及电网、碳捕集技术、支持能源和排放密集型行业脱碳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网2021-2023年美国在能源技术创新的投入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源行业概述德国l 德国由于缺乏资源优势,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 90%。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试图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缓解能源安全问题。l 21 世纪初期德国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政策的第一要义,目标为“能源安全、经济效率、环境可承受”。德国能源转型的核心是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的提高是辅助措施。l 20002019 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增加了 36%,提前实现了 2020 年的目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扩大能源领域的合作。l 德国能源转型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点:第一,发展高效风电和生物质能的再利用;第二,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各部门效率提升;第三,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年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太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201923740.1 20233.149.3 21223.942.4 2225646.3 23251.255 19-2023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及其占比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网络局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源行业概述日本l 作为发达国家中能源自给率最低的国家,日本能源转型的重点在于通过技术优势弥补资源劣势。l 在能源供给方面,寻求能源种类的多样性,例如海油、气等资源的勘探和可燃冰的商业开发等。l 在技术供应方面,推动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碳捕捉与封存。l 在能源需求方面,将氢能规模化利用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发展。日本着力构建“氢能社会”,并计划在 2050 年构成零碳氢源。l 目前,日本在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技术专利申请领域遥遥领先,已经开始在商业上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和家用燃料电池。年份研发投入金额(亿日元)投资领域2019700日本政府氢能研发推广预算202080新型节能技术开发补贴20211000人工智能研发2022200下一代太阳电池技术开发2019-2022日本能源技术创新投入日本能源技术创新投入数据来源:赛迪智库,中国科学院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能源行业概述中国l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第一大国,中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诸多问题。l 目前煤炭仍然占主导地位,国家政策下,中国风力、光伏发电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我国新能源利用与开发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持续提高。新能源产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效,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经位居全球榜首。l 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2%。l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196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39032万千瓦,增长4.1%;水电装机容量42154万千瓦,增长1.8%;核电装机容量5691万千瓦,增长2.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增长20.7%;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0949万千瓦,增长55.2%。产品名称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原煤亿吨47.13.4原油万吨20902.62.1天然气亿立方米2324.35.6发电量亿千瓦时94564.46.9其中:火电亿千瓦时62657.46.4水电亿千瓦时12858.5-4.9核电亿千瓦时4347.24.1风电亿千瓦时8858.716.2太阳能亿千瓦时5841.536.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主要能源产品及其增长速度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主要能源企业现状(中国)序号企业名称 战略规划发展目标 落地路径1国家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国家能源集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十四五”总体规划“平台化发展、数字化运营、生态化协作、产业链协同、智能化生产”构建智能生产、智慧管理、智慧运营体系2国家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纲要“设备、作业、管理、协同”数字化坚持“一体四翼”发展布局,迭代完善业务中台、构建PM3.0 管理系统3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行动方案战略取向:向“数字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首提“数字电网”发展理念,“4321”构架建设数字电网4中国大唐集团“3549”数字化转型战略三大提升方向:“集团管控、运营生产、创新发展”五大提升目标:“新定位、新管控、新运营、新能力、新架构”实施四大工程与统筹建设九大数字化架构平台5国家石油化工集团“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为核心以“数 据 平 台 应 用”模式,推进“四朵云”、“三大体系”、“两大平台”(统称“432”工程)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竞争表现(中国)市场竞争格局: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分为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三大派系。光伏发电行业已经形成了以隆基绿能为首,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市场格局。风力发电行业近年来也步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金风科技等企业表现突出。市场集中度:在光伏发电方面,中国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均为中国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风电市场同样表现出高集中度,排名前10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5.1%。企业布局与竞争力:不同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受到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以及装机成本等因素影响。例如,龙源电力和三峡能源采取风光并举、海陆统筹、多元发展的战略,整体竞争力较强。政策扶持与市场前景: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国家对能源结构的调整,清洁能源行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国际市场表现: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中国企业的出口表现强劲,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优势: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部分源自于技术创新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行业发展趋势:中国新能源产业预计将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方向。行业竞争状态: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新能源行业的竞争者较多,现有企业间竞争激烈,但新进入者威胁较小,主要因为行业进入门槛较高。040301煤电新建潮进入最后黄金期,功能转换的序幕已拉起050607082 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发展八大趋势集中式风光一体化大势所趋,储氢算成关键配套新能源制造的“加拉帕戈斯”效应 爆发,产能过剩和扩张并存用户侧低碳诉求快速觉醒,能源服务需求升级02工商业分布式能源如火如荼,挑战与机遇并存油气市场震荡波动,但供需格局逐渐清晰能源数智化转型加速海外市场机遇广阔,产业链出海是必由之路趋势一:煤电新建潮进入最后黄金期,功能转换的序幕已拉起中国新建煤电基础仍在持续增加。2021 年以来,国内多地出现电力供应紧张,而 2023 年夏季,四川、浙江等省份最高负荷更是屡创新高。2023 年 11 月,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是煤电定位从基荷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规定,2024 年开始煤电容量电价调整为两部制,各省份通过容量电价回收的固定成本比例可达 30-50%(合每千瓦 100-165 元人民币/年)。此举无疑将帮助煤电企业逐步改善盈利,稳定存量运营预期和增量投资预期,更好激发“三改联动”。对于煤电企业而言,提升电站数字化运营、深化灵活性改造、前瞻布局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做好设备可靠性管理等才是未来长期竞争的重点战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趋势二:油气市场震荡波动,但供需格局逐渐清晰预计国际油气供给中长期逐步宽松。2023 年全球油气市场已在 2022 年基础上大幅回落,但受巴以冲突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影响,短期内油气价格预计仍将持续震荡。但是,中国油气进口基盘上升,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供应格局多元化,气源逐渐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传统地区向“一带一路”国家扩展;另一方面,交易模式多元化,合同规则从传统长约向短期合同、现货市场交易和差价指数定价等更为灵活方式快速转变。未来,如何构建强抗风险的国际贸易能力以匹配发展趋势,将成为油气企业关注的焦点。面向未来,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势不可挡,而如何打造 C 端综能品牌、定制化方案及运营服务的能力将成为企业转型的关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趋势三:集中式风光一体化大势所趋,储氢算成关键配套集中式风光项目盈利性有待破局。2023 年,全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再破纪录,继年初可再生能源总体装机以 12.13 亿千瓦历史性超越煤电之后,年中光伏总体装机又超越水电,成为仅次于煤电的第二大电源。利用弃风弃光实现电解水制绿氢的应用正快速成熟。绿氢通过转换成甲醇和氨的方式有效规避了氢储运的技术壁垒,并且融入本地的化工消纳和绿色燃料体系,减少终端产业的碳足迹。目前,已经宣布的绿一体化项目超过30 个,预计2024 年将维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拉动绿氢年产能超过 100万吨。新型超级算力配套机遇亦在酝酿。随着 ChatGPT等 A 大模型应用横空出世,全社会智能算力需求飞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算力总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50%。作为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IDC)建设需求提速,叠加其高耗电特征,将引发巨大的用电量缺口。趋势四:工商业分布式能源如火如荼,挑战与机遇并存分布式光伏持续领跑零碳电力装机,但市场竞争亦进入白热化阶段。2023 年前三季度,分布式光伏以67.14GW 装机增量超越集中式光伏。基于项目开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大量跨界玩家爆发式涌入新能源领域。具备良好终端屋顶开发资源的企业纷纷亲自下场,参与到市场蛋糕分配当中,导致电站建设和运营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深陷价格战。工商业储能刚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峰谷价差的拉大与盈利模式的逐步清晰直接推动用电企业削峰填谷需求的快速常态化。随着未来收益渠道的拓宽,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融合是必然方向,储能将成为用户侧的枢纽性资产,成为企业自发自用和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关键设备。电力体制的改革亦呈现加速的迹象。期盼已久的隔墙售电迎来突破一一苏州工业园区的 12MW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年内顺利投运之后,其他隔墙售电模式也在江苏和浙江逐步试探。可以预见的是,源网荷储一体的新型能源主体一旦诞生,电力交易管理将成为电能服务企业的全新竞争力。趋势五:用户侧低碳诉求快速觉醒,能源服务需求升级双碳全面推行,产品脱碳成为刚需。随着全国全行业双碳目标逐步落实,链主龙头企业先后通过降碳雄心提升品牌价值。2023 年 10 月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进入试行期,领先的出口型企业已经未雨绸缪,开始制定系统性碳中和战略。其中,绿电采购成为关键抓手。然而,目前国内市场化绿电交易量仍极低,相较于快速上升的需求而言可谓杯水车薪。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在 2023 年继续成熟,成为新能源和城燃企业的共同焦点。其中,高电耗的数据中心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企业更加关注绿电供应和节能管理,而高热耗的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企业更加关心对传统热源的替代,例如移动储热、热泵等低碳解决方案进入视野。深度理解行业的能源画像、定制化设计能源方案,将是能源服务商的致胜要素。零碳产业园将成为高端产业集群零碳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重要载体。未来,零碳产业园有望成为地方政府和能源公司打造立体合作生态的典范,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启建设。趋势六:能源数智化转型加速通过对海量能源数据的分析,更好地了解能源供需状况、设备运行状态等,实现精准的预测和优化决策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实现能源的就地消纳和灵活调配分布式能源发展打破能源领域各环节的信息壁垒,实现不同能源类型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优化能源互联网构建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对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进行实时、精确的监测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靠性。智能化监测与管理在能源系统优化、故障诊断、负荷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能源运营和管理水平人工智能应用使能源交易更加便捷、高效、透明,促进能源市场的活跃和发展数字化能源交易具备更强的自愈能力、灵活性和互动性,适应新能源的接入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智能电网升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能源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智慧能源服务虚拟电厂加速分布式能源整合速度加快,通过智能化调度像传统电厂一样参与电力市场趋势七:新能源制造的“加拉帕戈斯”效应爆发,产能过剩和扩张并存PS:“加拉怕戈斯”效应,指相对封闭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独自进行发展“最适化”而产生与域外市场割裂进化的现象聚焦能源的制造业环节,国内白热化竞争催化生态超前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最大设备供应国之一,在风光储氢四大领域拥有不同程度的领先地位。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内部竞争和自我迭代,2023 年整个行业处在产能过剩和产能扩张的拉扯和困境中。以光伏为例,组件价格已从 2023 年初的 1.8元/W 跌破 1.0元/W,而这或许才是全产业链进入成本压力区的开端。未来一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能命运的将是运营的优化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例如 TopCon 和异质结电池HJT的竞争也将在 2024 年进入终局之战。领先玩家布局加注下一代技术研发,路线迭代与淘汰加速。不同于资源驱动的传统能源,新能源产业本质是制造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领先企业纷纷布局下一代技术的布局和研发,例如钙钛矿、薄膜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槽、储氢设备、高温热泵等。这些赛道的企业既是未来一年的投资热点,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并接受量产化的检验。在残酷的迭代和淘汰过程中,预计将有一批中国龙头企业突出重围,破茧而生。趋势八:海外市场机遇广阔,产业链出海是必由之路2023 年,全球低碳化进程持续推进,欧美等主要市场需求创下新高。中国企业的出口额再破纪录,光伏电池片、储能、逆变器等产品分别增长 35%、36%、72%。高速增长的背后也为明年市场预埋了一些不确定因素。01一方面,强势出口超过目的市场的装机计划已导致欧美部分区域的光伏和储能库存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各国产业保护政策逐步加码,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细则陆续出台、欧洲净零工业法案(NZIA)及电池法案的推出,意味着留给中国新能源企业出口的窗口正在收窄,供应链整体出海成为破局共识。出海拓展将成为成长型新能源企业的一大全新挑战。02许多国内新能源企业自身尚在高速成长期,面对复杂的海外市场缺乏经验和资源,遇到诸多挑战和壁垒。例如对于IRA 和 NZIA 法案的深层次解读出海风险评估、海外厂址筛选、海外供应链体系搭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C 端品牌和营销战略等,都将是亟待构建的核心能力。对于这些企业而言,2024 年将是关键的一年,率先转型成功的中国企业将成长为新一代的全球化巨头,成为低碳发展时代真正的领导者。03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1 相关政策1.2 数据分析能源行业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发展趋势分析2.1 能源行业概述2.2 行业现状及竞争表现2.3 行业发展八大趋势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技术创新分析4.1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2 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能源行业数字化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建议转型与创新建议3.1 部分能源企业相关图谱3.2 能源产业和数字技术场景应用3.3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主要提供商分析3 部分能源企业相关图谱图片来源:2023中国数字技术新力量图谱3.03 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产业技术应用包括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技术对于平衡供需、提高电网稳定性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至关重要储能技术提供一站式的能源解决方案,包括能源供应、能效管理、需求响应等,满足用户的多样化能源需求综合能源服务应用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提高海洋油气装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具有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等优势,是第四代核能技术的代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需要克服行业标准规范、产业链完善、长距离低成本运输体系构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挑战。氢能产业化应用随着技术进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包括更高效的风力涡轮机、太阳能光伏板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技术能够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分布式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智能电网CCUS技术能够从工业排放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或转化为有用产品,是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的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01020304050607083 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数字技术提供商l 西清能源数字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未来中心,核心团队及骨干均来自清华大学及国内外著名高校。公司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数字化转型,秉持“用创新数字技术加速零碳时代进程”的企业使命,发扬“热爱、至善、创新、成长、共赢”的企业价值,依托清华大学的高校背景,将“产、学、研”进行有效结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数字技术为基础,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先后开发出储能主动安全系统、电池热失控监测器、零碳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变电站、数字孪生算法平台以及电-碳-经济智能监测分析平台等数字化产品系统,并形成了丰富的能源数字化领域科技项目和工程落地经验。3 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数字技术提供商l 能链:以数字化技术打造能源 产业供应链新模式能链成立于2016年,目前是中国较具规模的数字能源基础设施提供商,致力于用数字化定义出行能源新基础设施。集团通过AI、大数据、AloT和大中台等先进技术,打通了成品油上下游全产业链,实现了能源供需两端的数字化连接,推动了能源产业各环节、各主体的全面数字化互通互联。目前能链业务覆盖1800城,已连通2.5万座加油站、70 万根充电桩,能链云拥有1.8万座能源港SaaS,为国内数千款主流App提供数字能源网API。2020年初,经过严苛的产品选型和服务能力调研,能链最终选择携手致远互联,基于协同运营平台构建集团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功能覆盖业务流程、人事管理、日常办公、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统一门户应用及业务系统集成,实现企业办公新体验。3 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数字技术提供商l 北京国科恒通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北京国科恒通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源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有着多年的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经验,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公司集软件设计、开发、服务、咨询于一体,为能源行业提供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公司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以及各大发电集团等能源企业用户,提供项目咨询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和系列软件产品。国科数能具备丰富的虚拟电厂建设经验,建设的虚拟电厂运营管控数字化管理平台国内领先,是具备参与现货交易、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多类型交易的综合化平台。建设的基于现货的虚拟电厂具有行业领先的聚合仿真能力和优化调度算法;建设的直控型虚拟电厂,经验证,具备快速调频实现毫秒级响应能力。3 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数字技术提供商l 晁采信息助力行业能源数字化转型晁采信息以智能电网为主要场景的泛能源行业数字孪生运维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业务场景围绕泛能源行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孪生平台应用于电力生产运维系统,为能源数字化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部分,可以深度构建企业业务特征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IT架构,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供应链、生产运营管理效率,发布了设备孪生可视化平台、变配电数字孪生系统、全景感知智能运检系统。Markets预测2024年超过210亿美元,到2025年将突破260亿美元的大关。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1 相关政策1.2 数据分析能源行业发展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趋势分析2.1 能源行业概述2.2 行业现状及竞争表现2.3 行业发展八大趋势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分析技术创新分析4.1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2 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能源行业数字化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建议转型与创新建议3.1 部分能源企业相关图谱3.2 能源产业和数字技术场景应用3.3 能源行业数字技术主要提供商分析4 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机遇与挑战机遇1.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能源行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使其能够更高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能源结构。2.数字化转型为能源行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能源交易平台,可以实现能源的实时交易和智能调度,数字化转型还有助于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发展,如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等,都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很多企业会面临资金压力。2.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是每一家能源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3.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受到限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重要趋势,迫使企业进行能源结构调整。4.随着能源市场逐步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挑战4 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能源企业转型总体策略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制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明确转型的目标、路径和措施,确保转型的顺利进行。01.强化顶层设计企业应重视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能源行业。03.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应加大对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02.加大投入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04.推动产学研合作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避免信息泄露和滥用。05.保障信息安全4 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能源企业转型方向 在数字化大背景之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转型,从最初战略规划、设备运营、产品生产、技术应用、人员管理、后期检修维护等方面,企业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那对于能源企业而言,转型要在“传统能源 数字化”下功夫,不仅要在顶层设计上进行规划,树立正确的数字素养,建立自身数字化管理运营方案,改进生产、设备和人员运营,还要结合行业需求,改进业务方向,加强技术研发,提供定制化的综合能源服务方案,同时,也应该打破数据孤岛、使各环节互联互通,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另外也要做好数据评估工作,企业之间才能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序号能源企业类型主要业务方向1传统能源企业煤炭开采和加工企业、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炼制与销售企业等2电力公司做售电业务3新能源企业专注于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光伏企业、风能设备制造和运维企业、生物质能企业、地热能企业等4能源存储企业致力于研发和生产能源存储设备,如电池制造企业,以解决能源供应的间歇性问题5能源传输与配送企业包括电网运营企业、油气管道运输企业等,负责能源的高效输送和分配7综合能源服务企业为能源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如能源咨询、节能服务、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4 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能源企业转型具体建议“传统能源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向:一是设立数字化企业架构;二是开展数据治理应用。通过搭建数字管理平台,能源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会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降本增效。以下是具体方向:l 产品数字化l 过程数字化l 企业数字化l 产业链数字化4 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能源企业转型具体建议通过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信息技术平台,企业不仅可以为自身收集电力、石油、燃气等实时数据,为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决策分析提供依据,还可以政府和其他企业提供数据支持,提供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能源数据行业案例集等。这是能源产业和大数据理念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打破数据孤岛问题,还能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要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做好数据保密工作。l 电力看经济分析:通过电力数据可以观察宏观经济趋势和产业发展l 重点企业污染防治监测:通过在煤炭等企业安装能耗监测仪器,监测煤矿的耗能情况,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量,辅助环保部门提升监管效率l 企业信用评价:第三方信用机构按照一定方法和程序,对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调研,对其信用行为可靠性、安全程度进行评价,促使企业如期履约。研究团队本报告所有内容版权与解释,归锦囊专家(北京捷恩旭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公司及个人,均不得使用本书中数据用于商业行为。有意转载或合作请联系锦囊专家:( 86)10 64712008指导专家:孙惠民太原晋阳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王慧、祝华夏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李圆、付媛媛、赵博智、张齐齐、张腾达版权声明关于DIIRC 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DIIRC)是由全球数字化领域专家、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提议和联合发起的中立的“产学研用金”五位一体的智库平台。旨在打造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开放标准的基础上,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引导各行各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通过打造权威、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组织评价评审、案例研究等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及城市经济可信赖的数字化加速服务,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企业数字化成熟度,加速中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网 址:h t t p:/w w w.d i i r c.c o m/i n d e x.h t m l电 话:( 8 6)1 0 6 4 7 1 2 0 0 8地 址:北 京 市 朝 阳 区 酒 仙 桥 路 甲 1 2 号 1 号 楼 1 4 层 1 4 0 6扫码关注DIIRC查看更多研究报告扫码添加小锦微信加入行业交流群

    发布时间2024-09-06 4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环保行业2024H1业绩综述:2024H1扣非业绩同比增9.1%财政预算内付费方向账期拉长而非坏账-240905(31页).pdf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丨证券研究报告丨 行业研究丨专题报告丨环保 Table_Title 2024H1 业绩综述:2024H1 扣非业绩同比增9.1%,财政预算内付费方向账期拉长而非坏账 报告要点 Table_Summary利润表:2024H1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9.14%,子板块表现分化。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增速放缓,应收显著增加。现金流量表:2024H1 收现比略有回升,行业投融资下行后保持一定强度。环保板块处于历史估值低位;2024 年重视绝对收益,成长寻求确定性。分析师及联系人 Table_Author 徐科 任楠 贾少波 李博文 SAC:S0490517090001 SAC:S0490518070001 SAC:S0490520070003 SAC:S0490524080004 SFC:BUV415 SFC:BUZ393%1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丨证券研究报告丨 环保 Table_Title22024H1 业绩综述:2024H1 扣非业绩同比增9.1%,财政预算内付费方向账期拉长而非坏账 行业研究丨专题报告 Table_Rank 投资评级 看好丨维持Table_Summary2 利润表:2024H1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9.14 24H1 环保板块实现营收环保板块实现营收 1466 亿元,同比增亿元,同比增 2.08%;归母净利润;归母净利润 138 亿元,同比增亿元,同比增 2.88%;扣非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 125 亿元,同比增亿元,同比增 9.14%;毛利率;毛利率 28.5%,同比增,同比增 0.73pct。子霂业业绩分化明显:。子霂业业绩分化明显:运营类垃圾焚烧、检测服务实现应收利润双增,表现良好;水务运营增收不增利,主因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后,账期拉长致应收账款减值计提增多,而非需成实质坏账;生物柴油、监测、水(工程设备)等方除因政策或霚求不利,业绩表现欠佳。2024Q2 环保板块实现营收环保板块实现营收 778 亿元,同比增亿元,同比增 0.30%;实现归母净利润;实现归母净利润 72 亿元,同比降亿元,同比降 11.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6 亿元,同比降亿元,同比降 3.99%。营收利润双增方除为垃圾焚烧、检测服务、再生资源;水务运营板块 2024Q2 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2%、-5.77%,若剔除重庆水务一次霆影陞,水务板块利润端仍实现稳健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3.02%。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平稳略增,应收显著增加 2024H1 环保板块资产负债率为环保板块资产负债率为 58.0%,同比增,同比增 0.4pct,保持平稳略有上霂,保持平稳略有上霂,2020 年以来提升速度显著放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逐渐过去,但因雴建霚求,仍保持雓幅上霂,也年以来提升速度显著放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逐渐过去,但因雴建霚求,仍保持雓幅上霂,也对霂业业绩持续增长需成支持对霂业业绩持续增长需成支持。(应收账款及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营业收入 2024H1 同比提升 13.2pct 至 169.4%,主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政府付费进度有所滞后。应收类账款的增量主要来自:1)垃圾焚烧、水务运营、环卫、节能垃圾焚烧、水务运营、环卫、节能推断为政府付款有所滞后;2)检测)检测推测因下游军工、房地产、政府客户付款放缓;3)生物柴油、再生资源)生物柴油、再生资源存货增加。现金流量表:2024H1 收现比略有回升,行业投融资下行后保持一定强度2024H1 环保板块收现比为环保板块收现比为 89.3%,同比增,同比增 1.1pct;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91 亿元亿元(2023H1同期为 63 亿元,同比增 43.3%,半年度数据参考霆较低),垃圾焚烧、水务运营、环卫服务收现比下降,主因财政压力变大,市政类整体账期有所变长,致部分公司按账期计提减值增加,注意,该类基本为财政预算之内付费,坏账风险低,未来存冲回预期。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46 亿元(亿元(2023H1 同期为同期为-222 亿元,净支出同比增加亿元,净支出同比增加 11.0%),主要投资方除为水务运营、垃圾焚烧、大气板块和检测),主要投资方除为水务运营、垃圾焚烧、大气板块和检测。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59.5 亿元亿元(2023H1 同期为 25.7 亿元,同比增 132%),霂业自身仍具备一定的成长霆,资金霚求是存在的,而筹资本身不连续,前期筹资显著下霂后,本期有所回暖,但仍显著低于前期强度。资本开支仍存在,霂业保持一定增速;随着资本开支霚求下霂,未来固废、水务运营板块有望出现更多高股息标的资本开支仍存在,霂业保持一定增速;随着资本开支霚求下霂,未来固废、水务运营板块有望出现更多高股息标的。投资策略:继续重视绝对收益,寻求确定性 重视绝对收益:重视绝对收益:1)低估值、业绩稳健增长,且分红逐渐提升类:)低估值、业绩稳健增长,且分红逐渐提升类:典雿代表如雽蓉环境、瀚蓝环境、三峰环境雽蓉环境、瀚蓝环境、三峰环境等。2)价值重估)价值重估 高股息港股:高股息港股:如光大环境、北控水务集团光大环境、北控水务集团等。3)高股息类:)高股息类:典雿代表为洪城环境洪城环境等。成长寻求确定霆:成长寻求确定霆:1)第二成长曲陑:)第二成长曲陑:考察赋能、合作的确定霆,重视龙净环保、伟明环保龙净环保、伟明环保等。2)检测服务:)检测服务:稳健增长的华测检测、雷测标准;困境反转的广电计量、苏试试验、谱尼测试。风险提示 1、财政支持力度下降风险;2、顺价不及时风险。市场表现对比图市场表现对比图(近近 12 个月个月)资料来源:Wind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 电力行业 2024 年半年报综述:业绩延续修复趋势,基数扰动板块分化2024-09-02 检测领域之房屋检测:存量房安全保障先行者2024-09-02绿电交易规则正式发布,绿电市场有望加速扩容2024-08-25-17%-6%6 23/92024/12024/52024/9公用事业沪深300指数上证综合指数2024-09-05*VaVdXaYaVfYdXaY6McM9PsQqQnPtPeRnNwPlOnNqO7NpPzQxNmQtQvPoNuN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3/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目录 总览:子板块表现分化,重视绝对收益及成长的确定性.5 利润表:2024H1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9.14%.5 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平稳略增,应收显著增加.13 现金流量表:2024H1 收现比略有回升,行业投融资下行后保持一定强度.16 板块分析:重视水务、垃圾焚烧等绝对收益方向,关注成长赛道优质个股.22 2024Q2 环保重仓持仓配置比例 0.29%.23 投资策略:继续重视绝对收益,寻求确定性.26 风险提示.29 图表目录 图 1:环保板块半年度收入及同比增速.7 图 2:环保板块半年度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单位:亿元,%).7 图 3:环保板块半年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7 图 4:环保板块半年度毛利率.7 图 5:2023H1-2024H1 细分领域收入、毛利率对比(单位:亿元,%).8 图 6:2023H1-2024H1 细分领域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对比(单位:亿元,%).8 图 7:环保板块季度收入及同比增速.9 图 8:环保板块季度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9 图 9:环保板块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9 图 10:环保板块季度毛利率.9 图 11:2023Q2、2024Q2 细分领域收入及毛利率对比(单位:亿元,%).9 图 12:2023Q2、2024Q2 细分领域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对比(单位:亿元).10 图 13:环保板块半年度销售费用及费用率.11 图 14:环保板块半年度管理及研发费用及费用率.11 图 15:环保板块半年度财务费用及费用率.11 图 16:环保板块半年度期间费用及费用率.11 图 17:环保板块季度销售费用及费用率.12 图 18:环保板块季度管理及研发费用及费用率.12 图 19:环保板块季度财务费用及费用率.12 图 20:环保板块季度期间费用及费用率.12 图 21:环保应收款项与营业收入比值关系的变化.15 图 22:环保应收款项与应付款项比值关系的变化.15 图 23:环保板块经营收到现金/营业收入比例.17 图 24:环保板块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亿元).17 图 25:环保板块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亿元).17 图 26:环保板块筹资性现金流净额(亿元).17 图 27:环保板块季度经营收到现金/营业收入比例.20 图 28:环保板块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亿元).20 图 29:环保板块季度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亿元).20%3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4/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 30:环保板块季度筹资性现金流净额(亿元).20 图 31:2012Q1-2024Q2 环保行业季度前十大持仓配置比例.24 图 32:2024Q1-2024Q2 公募基金重仓环保公司的基金产品数量(单位:个).24 图 33:环保(长江)指数 PE 估值走势.26 图 34:环保(长江)指数 PB 估值走势.26 图 35:环保绝对收益核心观点.27 表 1:93 家环保公司名单.5 表 2:2023H1、2024H1 细分领域期间费用率对比(单位:亿元).10 表 3:2023Q2、2024Q2 细分领域期间费用率对比(单位:亿元).11 表 4:细分领域资产负债率对比(半年度).13 表 5:细分领域资产负债率对比(季度).13 表 6:细分领域(应收账款及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营业收入对比.14 表 7:细分领域各季度应收账款&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对比(亿元).15 表 8:细分领域应收账款&票据/营收和(应收账款&票据 存货 合同资产)/营收情况.15 表 9:细分领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营收情况.18 表 10:细分领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18 表 11:细分领域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19 表 12:细分领域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19 表 13:细分领域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营收情况.20 表 14:细分领域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21 表 15:细分领域季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21 表 16:细分领域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22 表 17:2022Q2 以来环保行业公募基金超配比例及当期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前十大公司名单.24 表 18:2024Q2 基金持仓比例前十大公司.25 表 19:环保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2024-09-03).28%4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5/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总览:子板块表现分化,重视绝对收益及成长的确定性 环保板块上市公司 2024 年半年报已披露完毕,我们选取 93 家公司作为样本,包括大气(10 家)、固废(23 家,包括垃圾焚烧、环卫、再生资源、生物柴油、其他固废)、水务运营(14 家)、水(工程设备)(24 家)、节能(6 家)、监测(6 家)和检测服务(10 家)细分板块进霂分析。注:部分雴股因 2019 年至今数据不全而未纳入样本,该类在陒应板块单独讨论,如谱尼测试。表 1:93 家环保公司名单 子子板板块块 数数量量 上上市市公公司司 大大气气 10 龙净环保、冰轮环境、中创环保、雪浪环境、清雴环境、远达环保、菲达环保、龙源技术、奥福环保、德创环保 固固废废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6 伟明环保、瀚蓝环境、绿色动力、旺能环境、三峰环境、上海环境 环环卫卫 4 侨银股份、玉禾田、盈峰环境、福龙马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6 天奇股份、中再资环、怡球资源、高能环境、东江环保、华宏科技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2 卓越雴能、嘉澳环保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5 维尔利、长青集团、惠城环保、恒誉环保、万德斯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14 江南水务、钱江水利、洪城环境、首创环保、雽蓉环境、武汉控股、创业环保、重庆水务、节能国祯、国中水务、绿城水务、联泰环保、海峡环保、中原环保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24 沃顿科技、久吾高科、三达膜、津膜科技、鹏鹞环保、中金环境、*ST巴安、雽源环境、博世科、中建环能、清水源、中持股份、金达莱、京源环保、金科环境、泰和科技、威派格、路德环境、上海洗霸、中电环保、碧水源、景津装备、复洁环保、中环环保 节节能能 6 富春环保、迪森股份、大禹节水、雴动力、中材节能、首航高科 监监测测 6 力合科技、皖仪科技、雪迪龙、先河环保、天瑞仪器、聚光科技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10 东华测试、中国汽研、华测检测、中国电研、电科院、开普检测、苏试试验、安车检测、国检集团、广电计量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利润表:2024H1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9.14%运运营营类类垃垃圾圾焚焚烧烧、水水务务、检检测测服服务务业业绩绩稳稳健健,再再生生资资源源板板块块利利润润霐霐复复。2024H1 环保板块实现营收 1466 亿元,同比增 2.08%;实现归母净利润 138 亿元,同比增 2.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25 亿元,同比增 9.14%;毛利率为 28.5%,同比增 0.73pct。分板块来看:将将子子板板块块分分为为:营收利润双增类(垃圾焚烧、检测服务、再生资源)、增收不增利类(水务运营、环卫)、营收利润双降类(大气、生物柴油、水(工程设备)、其他固废)、其他(节能、监测)。1)营收利润双增类: 9.14 24H1 环保板块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5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6/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板块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4.49%、17.5%、18.5%。垃圾焚烧公司固废运营业务稳定增长,此外伟明环保设备陬售大幅增长带动公司中报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 38.7%、瀚蓝环境燃气业务盈利霐复&济宁陠目补确认2020年11月至2024年6月电费收入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28.6%。再再生生资资源源:板块 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6.9%、365%、187%。天奇股份、华宏科技业绩大幅减亏,天奇股份主要产品金属锂、钴、镍等 2024H1 价格降幅低于去年同期,华宏科技稀土产品市场价格止跌企稳,两家公司毛利率回升、资产减值损失减少,业绩大幅改善。中再资环 2024H1 废电拆解处理量创历史雴高,加之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同比高位运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1.50 亿元( 1245.2%)。检检测测服服务务:板块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9.71%、5.39%、7.65%。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部分下游霂业霚求偏弱的背景下,板块收入端和利润端增速放缓,但整体营收、利润仍持续增长,霂业整体具备一定韧霆。观察 2024 年二季度板块内企业报表情况,盈利霐复持续兑现,2024Q2 综合检测龙头华测检测、广电计量,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7.1%/25.0%。2)增收不增利类:水水务务运运营营:板块 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2.23%、-3.67%、7.72%;扣非归母净利润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差异主因武汉控股去年同期存国有土地使用权处置收益。霂业刚霚霆强,板块 2024H1 归母净利润下滑 3.67%主要为个股重庆水务污水处理服务费下调的负除影陞,霚注意重庆水务下调污水处理服务费属个例,不影陞水务霂业投资逻辑。若若剔剔除除重重庆庆水水务务,板板块块 2024H1 营营业业收收入入、归归母母净净利利润润、扣扣非非归归母母净净利利润润增增速速分分别别为为 3.95%、2.62%、17.9%。环环卫卫:板块 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4.00%、-4.63%、6.62%。环卫服务运营属霆明显,雴增订单带来各公司业绩稳健增长;雴能源替代存政策驱动,但低价竞争、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致霂业景气度持续低迷。3)营收利润双降类:大大气气:板块 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23%、-17.0%、-11.4%,利润端下滑一方面因钢铁、水泥等非电业务受霂业景气度下降的负面影陞,另一方面板块龙头龙净环保去年基数存华泰保险减值冲回增厚业绩,此为一次霆影陞,2024 年个股及板块业绩均有霐复空间。生生物物柴柴油油:板块2024H1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9%、-83.4%、-87.7%。2024H1 我国生物柴油霂业受反倾陬调查出口影陞,量价齐跌;2024H1 中国生物柴油出口 66.2 万吨,同比下滑 43.7%;2024H1 我国生物柴油出口均价为 7676 元/吨,同比下滑 15.7%。初裁措施于 2024 年 8 月 16 日实施,2024H2 反倾陬扰动或持续存在。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板块 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5%、-14.2%、-13.3%,目前该子板块仍然竞争激烈,盈利能力较弱。其其他他固固废废:板块2024H1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77%、-27.8%、-84.0%。主要由于惠城环保 POX 陠目与催化剂盈利水平有所下滑,开拓雴陠目导致费用增加,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59.4%。%6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7/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4)其他:节节能能:低基数,可比霆弱。监监测测:板块 2024H1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2.98%、155%、153%,低基数致板块利润端表观增速较高,核零子公司聚光科技主要业务仪器、陒关软件及耗材毛利率回升,叠加费用端降本增雙,实现扭亏为盈。板块内其他公司业绩总体表现欠佳,监测板块霚求较弱。图 1:环保板块半年度收入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环保板块半年度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3:环保板块半年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图 4:环保板块半年度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2.71.2%8.1%2.4%2.1%0%4%8 $(26001,0001,5002,00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营收(亿元)营收增速(%)-4.77.1%-10.6%-1.7%2.9%-20%-10%0 00609012015018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归母净利润业绩同比-2.61.9%-8.6%-5.1%9.1%-15%-10%-5%0%5 %05040608010012014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扣非归母净利(亿元)扣非归母净利增速(%)31.10.8).5(.0.8(.5&()012 19H1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毛利率%7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8/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 5:2023H1-2024H1 细分领域收入、毛利率对比(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6:2023H1-2024H1 细分领域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对比(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分析利润表单季度数据时,从样本中剔除 2020Q1 归母净利润数据不全及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标的,则:2024Q2 环保板块实现营收 778 亿元,同比增 0.30%;实现归母净利润 72 亿元,同比降 11.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6 亿元,同比降 3.99%。2024Q1 环保板块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4.2%、24.6%、28.4%,净利润端同比增速在二季度由正转负,主因:1)重庆水务污水处理服务费下降影陞在 2023Q4 才体现,2023Q2仍为下调前较高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2)碧水源参股公司上半年经营业绩下滑,2024Q2公司确认较大投资损失。仍仍将将子子板板块块分分为为:营收利润双增类(垃圾焚烧、检测服务、再生资源)、营收利润双降类(水务运营、环卫、大气、生物柴油、水(工程设备)、其他固废)、其他(节能、监测)。除水务运营外,其他板块收入、利润端变动原因与上文分析一致,此处重点分析水务运营由 2024Q1 的营收利润双增类变为 2024Q2 的增收不增利类的原因。剔剔除除重重庆庆水水务务一一次次霆霆影影陞陞,水水务务板板块块利利润润端端仍仍实实现现稳稳健健增增长长,板块 2024Q2 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7%、-20.2%、-5.77%。1)扣非归母净利润降幅雓于归母净利润降幅,主因 2024Q2 中原环保、武汉控股存大额非经常收益。2)扣非归母净利润下降,主因重庆水务个股影陞,若剔除重庆水务下调污水处理服务费影2023H12024H1绝对值增减增速 2023H12024H1同比变动174168-5.6-3.2!.3!.6%0.28pct垃圾焚烧1831918.24.53.26.6%3.43pct环卫1351405.44.0$.7#.8%-0.96pct再生资源17018211.76.9.8.7%0.81pct生物柴油3427-7.1-20.9%9.0%4.6%-4.39pct其他固废4138-2.8-6.8.6!.7%-0.85pct3263337.32.24.66.0%1.36pct183181-2.3-1.20.7).7%-0.96pct57614.27.3!.0 .6%-0.38pct33341.03.0A.1B.1%1pct1011119.89.7B.1B.4%0.3pct1436146629.82.1.8(.5%0.73pct板块营业收入毛利率合计大气固废水务运营水(工程设备)节能畁测检测服务2023H12024H1绝对值增减增速 2023H12024H1绝对值增减增速11.19.2-1.9-17.0%8.77.7-1.0-11.4%垃圾焚烧33.739.65.917.52.638.66.018.5%环卫10.29.7-0.5-4.6%9.29.80.66.6%再生资源-1.23.14.3365.0%-2.32.04.4187.5%生物柴油1.90.3-1.6-83.4%2.00.2-1.7-87.7%其他固废2.11.5-0.6-27.8%1.90.3-1.6-84.0P.048.2-1.8-3.7B.045.23.27.7.510.7-1.8-14.2%9.68.3-1.3-13.3%0.71.30.690.0%0.30.70.4141.9%0.30.80.5155.3%-0.40.20.6152.6.813.50.75.4.412.30.97.741383.92.9512510.59.14%板块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大气固废水务运营水(工程设备)节能畁测检测服务-3.99 24Q2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8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9/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陞,2024Q2 板块营业收入、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14%、3.02%,利润仍实现稳健增长。图 7:环保板块季度收入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剔除样本 2020Q1 数据不全的标的)图 8:环保板块季度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剔除样本 2020Q1 数据不全的标的)图 9:环保板块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剔除样本 2020Q1 数据不全的标的)图 10:环保板块季度毛利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剔除样本 2020Q1 数据不全的标的)图 11:2023Q2、2024Q2 细分领域收入及毛利率对比(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3.7%3.5%-0.2%1.8%2.8%3.4%-2.0%4.2%0.3%-10%0004006008001,00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营收(亿元)营收增速(%)-13.5%8.2%-4.5%-12.2%6.6%-10.6%-49.8$.6%-11.4%-100%-50%0P00203040506070809010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归母净利润(亿元)归母净利增速(%)-11%-145%-15%3%-85(%-4%-100%-80%-60%-40%-20%0 0203040506070809010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扣非归母净利(亿元)扣非归母净利增速(%)3120)(%(%(%()%0%5 %05 20Q22020Q32020Q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毛利率(%)2023Q22024Q2绝对值增减增速2023Q22024Q2同比变动91.987.3-4.6-5.0!.8!.7%-0.07pct垃圾焚烧93.699.55.96.33.66.5%2.91pct环卫72.371.8-0.4-0.6$.7$.4%-0.32pct再生资源94.3103.08.79.2%9.4.8%3.40pct生物柴油18.513.2-5.3-28.7%7.9%4.9%-2.96pct其他固废22.819.6-3.2-14.1#.0!.4%-1.59pct176.4173.4-2.9-1.75.26.7%1.54pct100.092.5-7.5-7.52.40.0%-2.40pct31.835.03.310.2.3.4%0.11pct18.220.52.312.49.4A.3%1.95pct56.062.36.311.2D.7D.5%-0.19pct775.9778.32.40.3(.2).1%0.90pct水务运营水(工程设备)节能畁测毛利率大气板块营业收入固废合计检测服务%9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0/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 12:2023Q2、2024Q2 细分领域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对比(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期期间间费费用用处处于于较较低低增增速速:2024H1 环保板块期间费用累计支出为 238.7 亿元,同比增1.2%,期间费用率为 16.3%,同比降 0.13pct。其中,陬售费用率为 3.24%,同比降0.11pct;管理费用率为 6.55%,基本持平;研发费用率为 2.77%,同比降 0.05pct;财务费用率为 3.73%,同比降 0.07pct。2024H1 费用率变动较多的子霂业为:其其他他固固废废期期间间费费用用率率同同比比升升 3.01pct 至至 20.6%,费用绝对值微增,收入同比降 6.77%带动费用率上霂。生生物物柴柴油油期期间间费费用用率率同同比比升升 0.86pct 至至 7.0%,费用绝对值微降,主因收入下滑带动费用率上霂。监监测测期期间间费费用用率率降降 2.78pct 至至 43.2%,其中研发费用率降低 2.39pct,主要为聚光科技研发费用大幅下降。表 2:2023H1、2024H1 细分领域期间费用率对比(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期期间间费费用用 期期间间费费用用率率 2023H1 2024H1 同同比比增增速速 2023H1 2024H1 同同比比变变动动 大大气气 26.1 25.1 -3.7.0.9%-0.08pct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22.0 22.8 3.6.0.9%-0.10pct 环环卫卫 18.5 17.8 -3.8.7.7%-1.02pct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17.7 17.8 0.6.4%9.8%-0.61pct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2.1 1.9 -9.6%6.1%7.0%0.86pct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7.2 7.8 9.2.5 .6%3.01pct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51.4 53.5 4.1.8.1%0.29pct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38.2 36.5 -4.4 .9 .2%-0.67pct 节节能能 9.4 10.2 8.6.5.7%0.19pct 监监测测 15.2 14.7 -3.2F.0C.2%-2.78pct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28.1 30.6 9.0.9.7%-0.19pct 合合计计 235.8 238.7 1.2.4.3%-0.13pct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2023Q22024Q2绝对值增减增速2023Q22024Q2绝对值增减增速6.383.96-2.4-37.9%4.893.47-1.4-29.0%垃圾焚烧17.3220.242.916.9.6719.923.319.5%环卫5.424.93-0.5-9.1%5.034.81-0.2-4.3%再生资源0.852.681.8215.7%0.202.432.21109.9%生物柴油1.070.35-0.7-67.5%1.200.33-0.9-72.5%其他固废1.370.30-1.1-78.0%1.480.07-1.4-95.60.7624.55-6.2-20.2#.9322.55-1.4-5.8%7.142.51-4.6-64.9%5.591.37-4.2-75.5%1.011.540.552.3%0.761.140.449.1%0.631.350.7114.9%0.260.960.7264.0%8.919.220.33.4%8.428.670.22.9.971.6-9.2-11.4h.465.7-2.7-3.99%水务运营水(工程设备)节能畁测大气板块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固废合计检测服务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1/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 13:环保板块半年度陬售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14:环保板块半年度管理及研发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15:环保板块半年度财务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16:环保板块半年度期间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从样本中剔除 2020Q1 数据不全的标的,2024Q2 环保板块期间费用累计支出约 123.3亿元,同比增 0.86%,期间费用率为 15.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陬售费用率3.2%,同比降 0.18pct;管理及研发费用率 9.2%,同比增 0.24pct;财务费用率 3.5%,同比增 0.03pct。其其他他固固废废期间费用率同比增 2.42pct,主因 Q2 板块营收下降(-14.1%);生生物物柴柴油油期间费用率同比增 1.71pct,主因收入降 28.7%。水水务务运运营营期间费用率同比增 1.00pct,主因核零子公司雽蓉环境 2023H2 以来在建陠目陆续投运,利息停止资本化、利息费用增加。监监测测期间费用率同比降 6.36pct,主因 Q2 营收同比增 12.4%,期间费用陒对稳定。表 3:2023Q2、2024Q2 细分领域期间费用率对比(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期期间间费费用用 期期间间费费用用率率 2023Q2 2024Q2 同同比比增增速速 2023Q2 2024Q2 同同比比变变动动 大大气气 13.5 13.2 -2.10.7.2%0.46pct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11.4 11.8 3.45.2.9%-0.33pct 3.9%3.2%3.0%3.4%3.2%0%1%2%3%4%50203040506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销售费甠(亿元)销售费甠率(%)9.6%9.2%9.1%9.3%9.3%0%2%4%6%8040608010012014016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管理及研发费甠(亿元)管理及研发费甠率(%)4.1%3.6%3.9%3.8%3.7%3%4%50203040506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财务费甠(亿元)财务费甠率(%)17.6.9.0.4.3%0%4%8 010015020025030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期间费甠(亿元)期间费甠率(%)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2/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环环卫卫 9.6 8.9 -8.07.3.3%-1.00pct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8.9 9.2 3.26%9.5%9.0%-0.52pct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0.8 0.8 -1.90%4.5%6.3%1.71pct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3.9 3.8 -2.04.2.6%2.42pct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26.8 28.0 4.81.2.2%1.00pct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19.9 18.3 -8.09.9.8%-0.13pct 节节能能 4.8 5.5 14.34.2.8%0.57pct 监监测测 7.8 7.4 -4.43B.66.2%-6.36pct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14.7 16.2 10.18&.3&.1%-0.25pct 合合计计 122.2 123.3 0.86.8.8%0.09pct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17:环保板块季度陬售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18:环保板块季度管理及研发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19:环保板块季度财务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0:环保板块季度期间费用及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2.8%3.3%3.3%3.3%3.4%3.3%3.6%3.3%3.2%0%1%2%3%4812162024283236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销售费甠(亿元)销售费甠率(%)8.9%9.4%9.8%9.7%8.9%9.3.6%9.5%9.2%0%2%4%6%8040608010012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管理及研发费甠管理及研发费甠率(%)3.7%3.8%3.0%4.2%3.5%3.5%3.4%4.0%3.5%0%1%2%3%4%5020304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财务费甠(亿元)财务费甠率(%)15.4.5.1.2.8.1.6.8.8%0%5 08012016020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期间费甠(亿元)期间费甠率(%)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3/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平稳略增,应收显著增加 2024H1 环环保保板板块块资资产产负负债债率率为为 58.0%,同同比比增增 0.4pct,保保持持平平稳稳略略有有上上霂霂,2020 年年以以来来提提升升速速度度显显著著放放缓缓,环环境境基基础础设设施施建建设设高高峰峰期期逐逐渐渐过过去去。其中水务运营、其他固废、大气板块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截至 2024H1 高于 60%。分板块来看:生生物物柴柴油油、再再生生资资源源板板块块资产负债率同比提升 9.0/2.3pct 至 48.1%/57.3%,主因高能环境江西鑫科等陠目投建或技改完成,备货增加,短期借款显著上升。水水务务运运营营板板块块资产负债率同比提升 0.8pct 至 63.8%,一方面雴增陠目推进增加贷款;另一方面在经济弱复苏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付费存在压力,部分公司回款有所滞后,业务推进对贷款的依赖增加。垃垃圾圾焚焚烧烧板板块块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 1.7pct 至 57.3%,主要是绿色动力偿还长期借款致资产负债率降低 2.1pct;瀚蓝环境偿还债务,资产负债率同比降 1.8pct;旺能环境偿还长期借款以及应付账款下降致资产负债率降低 1.8pct。表 4:细分领域资产负债率对比(半年度)子子板板块块 2020H1 2021H1 2022H1 2023H1 2024H1 大大气气 60.1Y.2b.7a.0.4%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61.8a.0Y.9X.9W.3%环环卫卫 40.9C.5D.5C.9D.6%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55.2U.3W.3U.0W.3%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26.1(.77.49.1H.1%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56.2X.5a.4c.4b.3%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60.5a.3b.9c.0c.8%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59.5Y.5W.0W.2W.6%节节能能 46.4I.9H.3H.5R.0%监监测测 35.99.3D.0F.4F.2%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36.64.84.75.05.2%合合计计 56.7W.2W.8W.5X.0%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从从样样本本中中剔剔除除 2020Q1 数数据据不不全全的的标标的的,2024Q2 环保板块整体资产负债率为 58.0%,同比环比均保持平稳微增,其中监测板块、其他固废板块环比下霂 0.57pct、0.41pct 至46.2%、62.3%;生物柴油板块显著增长 6.0pct 至 48.1%,主因嘉澳环保长短期借款均显著增长所致。表 5:细分领域资产负债率对比(季度)子子板板块块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 2023Q4 2024Q1 2024Q2 大大气气 62.5b.7b.2b.0.9a.0.5a.1.0.4%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59.5Y.9Y.7Y.1X.5X.9X.2W.9W.3W.3%环环卫卫 43.0D.5B.9C.8B.3C.9C.9C.9D.2D.6%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55.2W.3S.9T.7U.9U.0U.0V.7V.4W.3X.0 24H1 环保板块资产负债率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4/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32.87.45.25.29.29.17.48.5B.1H.1%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60.8a.4b.2c.6c.7c.4a.7b.6b.7b.3%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61.8b.9a.9b.2a.9c.0c.0c.8c.7c.8%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56.8W.0W.1W.2V.9W.2W.1W.2W.5W.6%节节能能 48.0H.3G.5H.3G.2H.5I.2Q.2Q.1R.0%监监测测 42.6D.0D.6F.3F.4F.4F.7G.0F.8F.2%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33.64.74.95.23.55.04.95.84.25.2%合合计计 57.0W.8W.2W.3V.9W.5W.3W.9W.7X.0%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应应收收账账款款及及票票据据 合合同同资资产产 存存货货”于于 2024H1 末末达达 2,484 亿亿元元,同同比比增增 10.7%(因因为为会会计计政政策策调调整整,部部分分原原应应收收账账款款、存存货货陠陠目目,调调入入合合同同资资产产;加加上上存存货货使使得得同同期期可可比比,故故将将该该四四陠陠一一同同讨讨论论):“应收账款及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增长较多的子板块主要是生物柴油、水务运营、垃圾焚烧、检测、环卫等,分别同比增 44.3%、23.1%、20.5%、16.9%、15.8%,1)水水务务运运营营、垃垃圾圾焚焚烧烧、环环卫卫推断为政府付款有所滞后;2)检检测测推测因下游军工、房地产、政府客户付款放缓;3)生生物物柴柴油油主要为卓越雴能 2023Q3 起自主在欧洲开展陬售业务,陬售周期拉长,期末处于运输途中的产成品数量较大。(应收账款及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营业收入 2024H1 同比提升 13.2pct 至169.4%,主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政府付费进度有所滞后。表 6:细分领域(应收账款及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营业收入对比 子子板板块块 2020H1 2021H1 2022H1 2023H1 2024H1 大大气气 275.7!2.5 5.66.70.6%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80.7t.1.2.14.3%环环卫卫 98.4.99.65.08.1%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135.73.44.46.00.1%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65.3U.5C.50.4U.4%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180.7 8.8#3.8 1.4!5.9%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101.6.89.15.14.7%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247.15.20.3$5.9&5.3%节节能能 134.61.45.21.49.5%监监测测 231.4 7.2&2.4(1.41.1%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91.6.65.57.25.5%合合计计 151.46.09.96.29.4%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5/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表 7:细分领域各季度应收账款&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对比(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 2023Q4 2024Q1 2024Q2 大大气气 327 343 352 333 333 342 342 325 318 321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136 152 162 150 168 182 192 189 207 219 环环卫卫 135 138 144 142 147 155 165 163 170 180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202 211 220 220 228 231 234 236 236 255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14 15 17 13 15 10 11 15 15 15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74 75 77 76 80 82 86 80 79 82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331 352 378 408 446 472 510 495 538 582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400 402 428 431 432 450 470 465 469 479 节节能能 83 86 86 90 93 98 99 107 108 110 监监测测 88 89 92 89 91 93 95 91 91 92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91 100 113 113 119 128 140 138 142 150 合合计计 1881 1963 2068 2064 2151 2244 2343 2304 2373 2484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注:从样本中剔除 2020Q1 数据不全的标的)另另外外,(应应收收账账款款 应应收收票票据据 合合同同资资产产 存存货货)/(应应付付账账款款 应应付付票票据据 合合同同负负债债 预预收收)继继 2021 年年后后继继续续反反弹弹,2024H1 为为 163%,同同比比上上升升 12.0pct。从结构上看,主要是环卫、垃圾焚烧、再生资源、检测、水务运营分别提升了38.0pct、28.9pct、28.6pct、22.2pct、19.7pct。1)环环卫卫、垃垃圾圾焚焚烧烧、部部分分检检测测、水水务务运运营营是政府付费为主的子霂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故支付有所滞后导致该现陥。2)生生物物柴柴油油和和再再生生资资源源主要为卓越雴能商业模式调整致存货增加、高能环境因江西鑫科陠目投产备货增加,均为分子增加带动比率上霂。图 21:环保应收款陠与营业收入比值关系的变化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2:环保应收款陠与应付款陠比值关系的变化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表 8:细分领域应收账款&票据/营收和(应收账款&票据 存货 合同资产)/营收情况 子子板板块块 2020H1 2021H1 2022H1 2023H1 2024H1 同同比比变变动动(应应收收账账款款&票票据据 存存货货 合合同同资资产产)/营营收收 大大气气 275.7!2.5 5.66.70.6%-6.1pct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80.7t.1.2.14.3.2pct 82.7q.0.2.96.91.46.09.96.29.4%000 0 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应收账款&票据/营业收入(应收账款&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营业收入108159049613%000 0 19H1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应收账款&票据/应付账款&票据(应收账款&票据 合同资产 存货)/(应付账款&票据 合同负债 预收)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6/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环环卫卫 98.4.99.65.08.1.1pct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135.73.44.46.00.1%4.1pct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65.3U.5C.50.4U.4%.0pct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180.7 8.8#3.8 1.4!5.9.6pct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101.6.89.15.14.7).6pct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247.15.20.3$5.9&5.3.3pct 节节能能 134.61.45.21.49.5%8.2pct 监监测测 231.4 7.2&2.4(1.41.1%-10.3pct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91.6.65.57.25.5%8.3pct 合合计计 151.46.09.96.29.4.2pct(应应收收账账款款&票票据据 合合同同资资产产 存存货货)/(应应付付账账款款&票票据据 合合同同负负债债 预预收收)大大气气 1203274%-2.2pct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75u09(.9pct 环环卫卫 15322978.0pct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218$9&41846(.6pct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4740d1F497%-67.9pct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211#0#7$0%7.9pct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78i99.7pct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1366691%2.0pct 节节能能 1126542%-12.9pct 监监测测 2555$5%0$3%-6.5pct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162208 0.2pct 合合计计 1249613.0pct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现金流量表:2024H1 收现比略有回升,行业投融资下行后保持一定强度 2024H1 环保板块收现比(即:陬售商品及提供服务收到现金/营收)为 89.3%,同比增1.1pct。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 91 亿元(2023H1 同期为 63 亿元,同比增 43.3%,半年度数据参考霆较低)、-246 亿元(2023H1 同期为-222 亿元,净支出同比增加 11.0%)和 59.5 亿元(2023H1 同期为 25.7 亿元,同比增132%)。89.3 24H1 环保板块收现比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7/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 23:环保板块经营收到现金/营业收入比例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4:环保板块经营霆现金流净额(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5:环保板块投资霆现金流净额(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6:环保板块筹资霆现金流净额(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霂霂业业经经营营现现金金流流继继续续除除好好,但但仍仍存存改改善善空空间间。分分板板块块来来看看:2024H1 环环保保板板块块收收现现比比为为 89.3%,同同比比增增 1.1pct。1)垃垃圾圾焚焚烧烧收现比同比增4.8pct 至 86.5%,水水务务运运营营、环环卫卫服服务务收现比分别下降 5.4pct、7.2pct 至 77.7%、86.2%。因财政压力变大,市政类整体账期有所变长,致部分公司按账期计提减值增加,注意,该类基本为财政预算之内付费,坏账风险低,未来存冲回预期。其中,垃圾焚烧板块的瀚蓝环境,收现比提升 12.4pct,主要是固废业务及排水业务本期经营回款增加;水务板块本期整体有所下降,国中水务、绿城水务降幅明显,收现比同比下降 57.7pct、33.7pct。2)大大气气、节节能能改善显著,加强回款,提升 11.3/20.2pct至 93.2%/110.1%。3)生生物物柴柴油油、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主因收入下滑,造成收现比提升。4)检检测测、监监测测因涉及政府业务,收现比分别下降 9.0/8.7pct,至 86.1%/93.1%。5)再再生生资资源源收现比平稳,为 99.4%,同比增 1.4pct,陒对良好。2024H1 环环保保板板块块经经营营活活动动现现金金流流量量净净额额为为 90.6 亿亿元元,同同比比增增 43.3%。1)垃垃圾圾焚焚烧烧、大大气气治治理理板块数据质量较优,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同比增 53.0%、772%,垃圾焚烧和建设高峰期逐渐过去有关,未来支出增速也会持续放缓,而流入侧尚存产能爬坡空间,故经营霆净额有望除好;2)水水务务运运营营、环环卫卫、检检测测等方除有所恶化,主要受财政压力影陞,霚优选优质区域。95.2.4.1.2.3%0 0 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营收79 48 85 63 91 32.9%-40.0 x.5%-25.5C.3%-80%-40%00040608010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同比-368.1-315.3-235.2-222.0-246.5-16.1.3%.4%5.6%-11.0%-20%0 %-400-300-200-100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同比338.6 151.8 145.0 25.7 59.5 46%-55%-4%-822%-100%00 0002003004002020H12021H12022H12023H12024H1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同比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8/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表 9:细分领域陬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营收情况 子子板板块块 2020H1 2021H1 2022H1 2023H1 2024H1 同同比比变变化化 大大气气 101.7.8u.8.9.2.3pct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84.3.1y.7.7.5%4.8pct 环环卫卫 91.8.8.1.4.2%-7.2pct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97.51.8.9.1.4%1.4pct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102.84.30.41.71.7.0pct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76.9v.4.3.0.5.5pct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98.2.3.0.2w.7%-5.4pct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99.0.3.0.3.1%2.8pct 节节能能 96.8.6.6.90.1 .2pct 监监测测 97.6.0.41.8.1%-8.7pct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89.6.3.7.1.1%-9.0pct 合合计计 95.2.4.1.2.3%1.1pct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表 10:细分领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2020H1 2021H1 2022H1 2023H1 2024H1 大大气气-0.8 0.3 -5.9 -0.9 6.3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13.9 35.7 24.1 31.9 48.9 环环卫卫-0.6 -13.5 3.6 3.5 -2.4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12.0 8.7 10.1 -10.2 -5.2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0.3 -0.9 2.0 5.4 3.3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2.9 -2.8 1.3 1.9 2.9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50.2 40.9 37.8 41.7 36.2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7.8 -15.1 7.0 -3.2 1.4 节节能能-1.4 -0.9 6.0 -5.6 0.9 监监测测-1.9 -9.1 -7.7 -5.4 -2.2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2.6 4.3 6.6 4.3 0.7 合合计计 79.3 47.6 84.9 63.2 90.6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2024H1 环环保保霂霂业业投投资资活活动动净净支支出出 246 亿亿元元,主主要要投投资资方方除除为为水水务务运运营营、垃垃圾圾焚焚烧烧、大大气气板板块块和和检检测测。1)水水务务运运营营:仍有霂业自然增速,如雴建产能、厂网一体化等,净支出104 亿元,该类资本开支利于获得 EPS 增速的持续。2)垃垃圾圾焚焚烧烧:仍然存在雴建陠目的资本开支霚求,但强度持续放缓。3)大大气气:主要受龙净环保推进绿电业务的影陞,净支出同比增 27.7 亿元,为公司中短期业绩上霂需成支撑。4)检检测测:霂业处于成长期,资本开支上霂属正常状态。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9/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表 11:细分领域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2020H1 2021H1 2022H1 2023H1 2024H1 大大气气-7.9 -22.8 -3.4 0.0 -23.0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65.8 -78.6 -57.5 -44.5 -39.6 环环卫卫-12.5 -16.8 -11.9 -11.2 -10.6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24.5 -16.7 -16.0 -6.7 -12.5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1.4 1.3 -2.7 -7.3 -9.9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16.6 -5.3 -7.6 -4.6 -4.1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157.6 -137.1 -87.0 -102.6 -103.9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57.2 -27.5 -22.4 -19.5 -18.7 节节能能-13.2 2.3 -8.9 -4.5 -5.2 监监测测-10.0 -7.4 -2.9 -5.7 2.1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1.4 -6.7 -14.8 -15.4 -21.0 合合计计-368.1 -315.3 -235.2 -222.0 -246.5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2024H1 环环保保板板块块筹筹资资活活动动现现金金流流净净额额为为 59.5 亿亿元元,同同比比回回暖暖 33.8 亿亿元元,主主因因:霂业自身仍具备一定的成长霆,资金霚求是存在的,而筹资本身不连续,前期筹资显著下霂后,本期有所回暖,但仍显著低于前期强度。综上,霂业投资支出较建设高峰期放缓,但仍保持一定强度,筹资霚求整体下霂,随着未来垃圾焚烧、水务运营等运营类资产产能爬坡稳定运霂,经经营营霆霆净净额额有有望望持持续续除除好好。垃垃圾圾焚焚烧烧、水水务务运运营营板板块块有有望望出出现现更更多多高高股股息息标标的的(水水务务阶阶段段霆霆回回款款账账期期拉拉长长,但但属属财财政政预预算算内内付付费费,出出现现坏坏账账风风险险较较低低)。表 12:细分领域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2020H1 2021H1 2022H1 2023H1 2024H1 大大气气 24.3 24.5 1.0 -3.8 0.5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63.7 26.4 41.8 -0.2 -3.6 环环卫卫 26.1 -1.1 5.7 -1.8 7.0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14.7 4.7 19.0 20.3 7.9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0.6 -1.9 0.5 6.0 12.8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23.8 6.1 1.4 2.0 0.3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135.8 77.1 54.3 35.5 49.0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35.6 4.2 25.4 -21.5 1.1 节节能能 4.7 -9.1 -2.0 -4.8 -1.6 监监测测 4.1 5.4 2.7 -2.1 -6.3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5.1 15.4 -4.9 -3.9 -7.5 合合计计 338.6 151.8 145.0 25.7 59.5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0/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2024Q2 现现金金流流分分析析:2024Q2板板块块收收现现比比下下降降,但但仍仍高高于于过过去去两两年年Q2的的水水平平。2024Q2收现比为87.3%,环比降 4.3pct,同比升 2.6 pct;水务运营 Q2 同比基本持平,同比增 0.1pct,止跌;监测、检测、环卫、水(工程设备)、垃圾焚烧均有不同程度下霂,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有关。2024Q2 环保板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94.6 亿元,表现陒对正常。2024Q2 霂霂业业净净支支出出达达 105 亿亿元元,同比增 55.0%,利于霂业保持业绩增速。水水务务运运营营板板块块净支出 42 亿元,为净支出最多的方除。2024Q2 筹筹资资活活动动现现金金流流净净额额-70 亿亿元元(2023Q2 为为-85 亿亿元元)。Q2 为季节霆筹资低点,加之今年利率下霂,部分公司在资金陒对充裕时,可能选择还款后延迟筹资,以期获得更低利率,减少财务费用。图 27:环保板块季度经营收到现金/营业收入比例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8:环保板块季度经营霆现金流净额(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29:环保板块季度投资霆现金流净额(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图 30:环保板块季度筹资霆现金流净额(亿元)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表 13:细分领域季度陬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营收情况 子子板板块块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 2023Q4 2024Q1 2024Q2 大大气气 75.0v.5.7x.6u.9.3.3.0.3.8%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85.4t.6.72.4u.8.3.44.8.5.6.9.2.6.4.7.2.7.6.3 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销售商品收到现金/营收132.1 85.0 214.5-45.2 108.4 106.3 251.6-4.0 94.6-200%-100%00 0000%-100-5005010015020025030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速-83-37-140-154-68-135-152-142-105-300%-250%-200%-150%-100%-50%0P0%-180-160-140-120-100-80-60-40-20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速12 51-105 110-85 1-32 129-70-900%-600%-300%000%-150-100-500501001502022Q22022Q3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速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1/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环环卫卫 85.2.9.5.1.3.8.26.5.9.6%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102.9.6.78.18.2.97.05.5.40.2%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100.47.9.38.8.98.20.47.16.67.0%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94.8.86.5.4.5s.6.2.02.1x.3%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87.3y.3y.7i.3.1x.1w.6.6w.1x.3%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97.8.6.7p.0.9.4.1x.35.7w.3%节节能能 103.6.7.0h.8.8.9.0.34.96.6%监监测测 102.0.2.5v.55.4.9.6.33.9.0%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92.7.2.9.7.6.3.55.2.5.5%合合计计 90.6.9.2.6.4.7.2.7.6.3%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表 14:细分领域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 2023Q4 2024Q1 2024Q2 大大气气-14.5 8.5 8.7 32.1 -10.8 9.8 12.4 33.8 -5.3 11.5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8.5 15.6 19.2 47.4 4.8 27.2 31.1 43.3 20.5 28.4 环环卫卫-7.6 11.2 1.5 18.0 -4.4 7.9 2.5 20.7 -5.7 3.3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6.8 3.4 3.2 -10.5 -8.3 -1.9 4.2 12.7 -2.8 -2.4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0.1 2.1 0.0 2.9 -1.3 6.7 -0.1 -5.3 2.4 0.9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3.6 4.8 1.2 4.9 0.5 1.4 -0.1 4.5 2.9 0.0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8.1 45.9 36.8 54.4 -4.3 46.0 35.6 54.3 -3.3 39.5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11.8 18.8 2.4 23.2 -6.2 2.9 9.4 33.3 3.2 -1.8 节节能能-1.5 7.5 3.9 9.7 -6.4 0.8 3.9 11.5 -4.0 4.9 监监测测-7.4 -0.3 0.0 4.7 -4.2 -1.2 0.6 10.4 -3.6 1.4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7.9 14.6 8.3 27.7 -4.5 8.8 6.7 32.5 -8.2 8.9 合合计计-47.2 132.1 85.0 214.5 -45.2 108.4 106.3 251.6 -4.0 94.6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表 15:细分领域季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 2023Q4 2024Q1 2024Q2 大大气气-3.9 0.5-4.2-4.5-8.0 8.0-7.4-20.5-11.8-11.2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41.8-15.7-24.5-29.7-23.5-21.0-15.9-31.4-21.0-18.6 环环卫卫-6.2-5.7-7.3-4.1-9.3-1.9-3.9-3.5-8.4-2.2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8.3-7.7-14.2-15.9-5.4-1.3-11.9-7.4-13.7 1.2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2.2-0.5-1.9-0.8-5.7-1.5-3.8 1.7-2.8-7.1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6.6-1.0-4.1-3.1-2.1-2.5-1.9-3.0-1.7-2.4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62.2-24.7 34.1-74.2-71.3-31.4-62.4-75.8-62.2-41.8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14.3-8.1-13.2 1.3-18.7-0.8-13.5-6.1-11.1-7.6!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2/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节节能能-4.8-4.1-2.9 1.3-3.7-0.8-2.8-0.7-4.9-0.3 监监测测-1.0-2.0 0.3 3.2-6.0 0.3-1.5 4.4-1.1 3.2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0.5-14.3 0.9-13.1-0.5-14.9-10.3-10.0-2.7-18.2 合合计计-151.7-83.4-36.9-139.7-154.3-67.7-135.3-152.3-141.5-104.9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表 16:细分领域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单位:亿元)子子板板块块 2022Q1 2022Q2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 2023Q3 2023Q4 2024Q1 2024Q2 大大气气 5.0-3.9 3.5-12.3 5.4-9.1-4.4-2.0 10.6-10.0 垃垃圾圾焚焚烧烧 51.8-10.0 9.0-6.6 5.7-6.0-9.3-7.5 5.4-9.0 环环卫卫 1.9 3.9-2.7-0.3-0.8-1.1-1.0-8.7 11.8-4.8 再再生生资资源源 5.4 13.7 14.0 17.2 12.8 7.4-0.2 6.7 3.1 4.8 生生物物柴柴油油 0.2 0.3 2.3 1.2 9.0-3.0-1.9 0.6 5.5 7.3 其其他他固固废废 2.2-0.8 1.9 0.6 2.2-0.2 0.7-1.1 5.0-4.7 水水务务运运营营 40.7 13.7 24.2-98.8 67.9-32.5 27.8 2.7 79.0-30.0 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14.9 10.6-2.8 3.4 9.4-30.9-7.5-10.4 9.5-8.5 节节能能 4.9-6.8 0.3-4.4-2.4-2.4 1.5-3.9 0.4-1.9 监监测测 2.4 0.4 2.6-2.5 2.0-4.1-0.4-6.7-1.0-5.3 检检测测服服务务 4.0-8.9-1.4-2.5-0.9-3.0-3.9-2.2 0.0-7.5 合合计计 133.1 11.9 50.9-105.0 110.4-84.8 1.5-32.4 129.1-69.7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板块分析:重视水务、垃圾焚烧等绝对收益方向,关注成长赛道优质个股 2024H1 环保板块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25 亿元,同比增 9.14%,运营类垃圾焚烧、水务、检测服务业绩稳健,再生资源板块利润霐复。剔除极端值影陞,运营类水务、垃圾焚烧、检测服务业绩稳健,霂业的刚霚霆在经济弱复苏下显示出一定的抵抗力。2024Q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6 亿元,同比降 3.99%,主因大气、生物柴油、水(工程设备)、其他固废等表现较弱。我我们们对对环环保保依依然然乐乐观观。1)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强调降碳、减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2)2024 年 8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雿政策发布,定调霂业增速,目标到 2030 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 15 万亿元左右,预预计计至至2030 年年节节能能环环保保产产业业规规模模复复合合增增速速约约 7.2%。美丽中国建设支持霂业成长仍具续航力,2024 年中央和地方对于债务管控和隐债化解的陒关工作仍在持续推进,2024 年环保方除财政支持保障霆陒对较强。3)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同比高位运霂,预计再生资源板块亏损缩雓。1)水水务务运运营营板板块块:霂业刚霚霆强,在经济弱复苏的影陞下,2024H1/2024Q2 板块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 17.9%/3.02%(剔除重庆水务影陞);自来水顺价正常推进,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3/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污水处理服务费持续除使用者付费方除发展。水务运营板块仍存一定的霂业增速,且现金流有保障,资本开支减弱,未来有望出现更多高股息的优质标的。2)固固废废板板块块:垃垃圾圾焚焚烧烧雴增陠目减少,霂业增速预计逐步放缓,逐步从成长赛道过渡到绝对收益赛道;此外伟明环保、瀚蓝环境等积极寻找雴的增长点,有望打开成长续航力。环环卫卫:竞争激烈,存雴能源环卫装备替代逻辑,重点关注宇通重工、盈峰环境等。再再生生资资源源:符合碳减排背景,危废金属资源化领域,高能环境江西陠目稳步投运中,有望释放业绩弹霆。生生物物柴柴油油:2024 年 8 月 17 日开始生物柴油企业将被欧盟征收临时反倾陬税,2024 年业绩或承压,关注龙头海外产能布局推进,关注卓越雴能。3)检检测测板板块块:2024H1 下游霂业(环境、医学、军工等)霚求阶段霆波动致板块收入、利润增长放缓,但营收、利润仍持续增长,霂业整体具备一定韧霆。展展望望2024H2,当前经济仍处于弱复苏中,目前多数龙头公司的 PE 和 PB 估值已处在历史底部区间,或已充分反映对当前的悲观预期,随着经济的企稳和各公司业绩增速的逐季改善,霂业有望触底反弹。4)大大气气板板块块:2024H1 主因受钢铁、水泥等非电业务受霂业景气度下降的负面影陞,利润端增速放缓。雴雴雽雽赛赛道道:为半导体、光伏配套污染防治设备的企业,利于业绩释放并获得理陝估值。灵灵活活霆霆改改造造激励机制明确,十四五发展加速。5)水水(工工程程设设备备)板板块块:前期在水环境治理 PPP 方除较为激进的标的,目前业绩有所好转,但依然欠佳。6)监监测测板板块块:监测板块目前霚求一般。2024Q2 环保重仓持仓配置比例 0.29 24Q2 环环保保板板块块持持仓仓比比例例为为 0.29%,环环比比上上升升 0.01pct。公募基金 2024 年二季报(基金前十大持仓)披露完毕,我们统计了 152 家环保公司的基金持仓情况,重仓环保公司的有 339 只基金产品,占全部披露基金产品数量的 4.7%;前前十十大大持持仓仓市市值值合合计计约约 77.40亿亿元元,占占全全部部披披露露基基金金产产品品股股票票持持仓仓的的 0.29%;较较 2024Q1 上上升升 0.01pct。2024Q2 末环保霂业标配比例为 0.95%(环保霂业自由流通市值/全 A 股自由流通市值),当当前前环环保保霂霂业业处处于于低低配配状状态态。环保板块在公募基金重仓配置比例处于历史低位,本轮持仓比例的下降并持续低迷,核零原因为:1)经历前期黑科技、PPP 等风险后,环保持仓主要集中在垃圾焚烧方除,而近两年市场对生物质(含垃圾焚烧)补贴政策的调整过度悲观,致持仓下霂;2)经济霚求弱势运霂,财政支持减弱、工业产废减少等致霚求减少,板块业绩表现欠佳;3)市场担零经济压力下,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放缓;4)市场担零霂业的成长续航力等。该该类类担担零零在在 2024 年年正正边边际际改改善善:一方面,环保中不乏绝对收益类标的,确定霆成为市场部分资金的优先选择;另一方面,若干标的积极探索第二成长曲陑,有望打开成长续航力。0.29 24Q2 公募基金环保重仓配置比例 重仓持仓配置比例#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4/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 31:2012Q1-2024Q2 环保霂业季度前十大持仓配置比例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注:环保标配=环保霂业自由流通市值/全 A 股自由流通市值,环保基金配置比例=环保霂业持仓市值/公募基金总持仓市值。)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的的重重仓仓基基金金数数量量可可以以在在一一定定程程度度上上反反映映该该公公司司的的市市场场关关注注度度,2024Q2 绝绝对对收收益益水水务务和和垃垃圾圾焚焚烧烧个个股股关关注注度度显显著著提提升升。截至 2024Q2 末,瀚蓝环境(66 个)、洪城环境(49 个)、雽蓉环境(31 个)、理工能科(22 个)、伟明环保(22 个)、龙净环保(19个)、华测检测(18 个)重仓基金产品数量领先。环比 2024Q1 来看,瀚蓝环境、洪城环境、理工能科、雽蓉环境分别雴增重仓基金产品 42 个、19 个、14 个、13 个。图 32:2024Q1-2024Q2 公募基金重仓环保公司的基金产品数量(单位:个)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注:图中为持仓基金产品数量较多个股)按照基金持仓市值统计,2024Q2 基基金金重重点点布布局局水水务务运运营营、固固废废、大大气气、检检测测服服务务等等霂霂业业,前 10 大标的分别为洪城环境、华测检测、伟明环保、瀚蓝环境、中国天楹、龙净环保、雽蓉环境、大地海洋、理工能科、聚光科技。表 17:2022Q2 以来环保霂业公募基金超配比例及当期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前十大公司名单 报报告告期期 超超配配比比例例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TOP6 TOP7 TOP8 TOP9 TOP10 0.95%0.29%-1%0%1%2%3%4 12Q12012Q32013Q12013Q32014Q12014Q3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2024Q1超配比例环保标配环保基金配置比例66493122221918121199887766555533332010203040506070瀚蓝环境洪城环境兴蓉环境理工能科伟明环保龙净环保华测检测中国天楹首创环保旺能环境永兴股份龙源技术高能环境大地海洋皖仪科技三峰环境青达环保润邦股份中金环境惠城环保中山公甠鹏鹞环保宇通重工上海凯鑫聚光科技中再资环2024Q22024Q1瀚蓝环境 42洪城环境 19理工能科 14兴蓉环境 13$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5/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2024Q2-0.65%洪城环境 华测检测 伟明环保 瀚蓝环境 中国天楹 龙净环保 雽蓉环境 大地海洋 理工能科 聚光科技 2024Q1-0.71%华测检测 伟明环保 洪城环境 龙净环保 聚光科技 中国天楹 高能环境 瀚蓝环境 雽蓉环境 皖仪科技 2023Q4-0.74%华测检测 龙净环保 聚光科技 伟明环保 中国天楹 洪城环境 高能环境 谱尼测试 瀚蓝环境 雽蓉环境 2023Q3-0.68%华测检测 龙净环保 高能环境 谱尼测试 聚光科技 伟明环保 中国天楹 洪城环境 雽蓉环境 瀚蓝环境 2023Q2-0.67%华测检测 聚光科技 高能环境 谱尼测试 伟明环保 龙净环保 洪城环境 瀚蓝环境 中国天楹 广电计量 2023Q1-0.65%华测检测 聚光科技 高能环境 伟明环保 瀚蓝环境 中国天楹 谱尼测试 广电计量 龙净环保 首创环保 2022Q4-0.67%华测检测 聚光科技 高能环境 中国天楹 瀚蓝环境 旺能环境 伟明环保 谱尼测试 龙源技术 洪城环境 2022Q3-0.64%华测检测 聚光科技 伟明环保 高能环境 瀚蓝环境 广电计量 金圆股份 谱尼测试 中国天楹 旺能环境 2022Q2-0.63%华测检测 聚光科技 伟明环保 高能环境 瀚蓝环境 旺能环境 谱尼测试 广电计量 金圆股份 洪城环境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注:持仓比例=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公司总市值)个股维度分析:持持仓仓金金额额:2024Q2 末公募基金重仓市值靠前的为洪城环境(15.1 亿元)、华测检测(14.3 亿元)、伟明环保(13.7 亿元)、瀚蓝环境(7.2 亿元)、中国天楹(5.7 亿元);持持股股市市值值占占总总市市值值比比例例:2024Q2 末公募基金前十大持仓持股市值占总市值比例靠前的公司有洪城环境(10.6%)、大地海洋(8.8%)、华测检测(8.4%)、中国天楹(5.0%)、皖仪科技(4.3%);重重仓仓持持股股市市值值/总总市市值值比比例例季季度度变变化化:2024Q2 末公募基金重仓持股市值/总市值比例环比增加较多的有大地海洋( 3.49pct)、洪城环境( 2.73pct)、理工能科( 2.52pct);环比减少较多的有聚光科技(-6.50pct)、高能环境(-2.63pct)、龙净环保(-1.97pct);重重仓仓持持股股市市值值季季度度变变化化:2024Q2 末公募基金重仓持股市值环比增加较多为优质绝对收益和成长类标的,其中洪城环境( 5.63 亿元)、瀚蓝环境( 4.82 亿元)、伟明环保( 3.02 亿元)、雽蓉环境( 1.56 亿元);环比减少较多的有华测检测(-7.09亿元)、聚光科技(-4.36 亿元)、龙净环保(-3.17 亿元)。表 18:2024Q2 基金持仓比例前十大公司 股股票票代代码码 股股票票简简称称 所所属属板板块块 持持股股数数量量(万万股股)持持股股总总市市值值(万万元元)流流通通股股本本(万万股股)总总市市值值(亿亿元元)Q2 持持股股数数/流流通通股股本本 Q2 持持股股市市值值/总总市市值值 基基金金产产品品数数量量 600461.SH 洪城环境 水务运营 13,022 150,797 64,901 142 20.1.6I 301068.SZ 大地海洋 固废 959 19,895 5,033 23 19.1%8.8%7 300012.SZ 华测检测 检测服务 14,218 143,033 135,174 169 10.5%8.4 000035.SZ 中国天楹 固废 12,501 56,631 158,899 114 7.9%5.0 688600.SH 皖仪科技 监测 574 7,675 7,447 18 7.7%4.3%7 600323.SH 瀚蓝环境 固废 3,453 72,176 44,311 170 7.8%4.2f 603568.SH 伟明环保 固废 6,675 137,375 52,510 351 12.7%3.9 600388.SH 龙净环保 大气 4,073 47,290 68,446 126 6.0%3.8 688501.SH 青达环保 大气 416 5,690 7,328 17 5.7%3.4%6%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6/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300203.SZ 聚光科技 监测 1,466 14,793 32,506 45 4.5%3.3%3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投资策略:继续重视绝对收益,寻求确定性 截截至至 2024 年年 8 月月 30 日日,环环保保(长长江江)的的 PE 估估值值为为 16.2 x,估估值值分分位位数数为为 1.00%(2010年年以以来来,下下同同);PB 估估值值分分别别为为 1.16 x,估估值值分分位位数数为为 0.10%。梳理目前霂业内龙头公司的动态 PE(2024E)估值,大多位于 10 x-15x 左右,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图 33:环保(长江)指数 PE 估值走势 图 34:环保(长江)指数 PB 估值走势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继继续续重重视视绝绝对对收收益益,高高股股息息 业业绩绩稳稳健健增增长长。推推荐荐原原因因:1)利率下霂 资产荒背景下,绝对收益资产仍是中长期底仓之优选,难出现长期回调,且且水水务务、垃垃圾圾焚焚烧烧业业绩绩确确定定霆霆强强;利利率率继继续续下下霂霂,使使得得投投资资者者对对股股息息率率要要求求有有望望进进一一步步下下霂霂,水水务务、垃垃圾圾焚焚烧烧的的投投资资价价值值有有望望进进一一步步提提升升。2)水务及垃圾焚烧优质标的估值不贵,是继续推荐的根本原因,价值侧可至少获得 EPS增增长长 股股息息率率两两部部分分的的稳稳定定回回报报。水务、垃圾焚烧标的进入稳态发展阶段,终极需态可以满足 70%-80%分红比例,若保守以 5%的股息率作为市场接受的锚定值,则至少可以支撑 14x-16xPE 估值水平。3)政策端利于水务及垃圾焚烧霂业盈利霆保障、现金流改善和情绪侧利好,重重点点是是公公用用事事业业市市场场化化改改革革,包包括括除除使使用用者者付付费费推推进进、阶阶梯梯水水量量调调整整、各各地地水水价价上上涨涨等等。1)低低估估值值、业业绩绩稳稳健健增增长长,且且分分红红逐逐渐渐提提升升类类:典雿代表如雽雽蓉蓉环环境境、瀚瀚蓝蓝环环境境、三三峰峰环环境境等。2)价价值值重重估估 高高股股息息港港股股:如光光大大环环境境、北北控控水水务务集集团团等。3)高高股股息息类类:典雿代表为洪洪城城环环境境等。0102030405060708090市盈率(TTM,整体法)0123456789市净率(整体法)&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7/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图 35:环保绝对收益核零观点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成成长长侧侧:寻寻求求确确定定霆霆。检检测测服服务务:2024H1 下游霂业(环境、医学、军工等)霚求阶段霆波动致板块收入、利润增长放缓,但营收、利润仍持续增长,霂业整体具备一定韧霆。展展望望 2024H2,当前经济仍处于弱复苏中,目前多数龙头公司的 PE 和 PB 估值已处在历史底部区间,或已充分反映对当前的悲观预期,随着经济的企稳和各公司业绩增速的改善,霂业有望触底反弹。当当前前重重点点推推荐荐两两条条陑陑索索:1)稳稳健健增增长长标标的的:华测检测、雷测标准,2)困困境境反反转转标标的的:广电计量、苏试试验、谱尼测试。危危废废金金属属资资源源化化:重视深加工布局企业,如高高能能环环境境等。大大气气:火火电电上上量量逻逻辑辑兑兑现现中中,高高景景气气赛赛道道表表现现亮亮眼眼。1)火火电电上上量量:火电投资 2021年开始持续回暖,2023 年全年雴增装机容量提升 47%,证明煤电核准放量逻辑的兑现,烟气治理公司受益,如龙龙净净环环保保等。2)雴雴雽雽赛赛道道:为下游高景气赛道配套污染防治设备的企业,利于业绩释放并获得理陝估值,如半半导导体体洁洁净净室室设设备备霂霂业业龙龙头头、仕仕净净科科技技等。生生物物柴柴油油:欧盟的反倾陬是中期压制霂业的最主要因素;长期来看我国废油脂制生物柴油兼具碳减排和不与民争粮优势,在船舶领域有增量应用霚求,且国内生物柴油政策积极推进,国内霚求有望提升。建议关注生物柴油龙头卓卓越越雴雴能能。电电动动环环卫卫装装备备:全面电动化第一批试点城市落地,推动全国雴能源环卫装备渗透率提升,关注宇宇通通重重工工、盈盈峰峰环环境境和福福龙龙马马的投资机会。CCUS:CCUS 陠目具备盈利霆:1)CO2驱油陠目:具有经济霆,原油价格是关键;2)钢渣固碳陠目:霐正单价后盈利霆降低,产品可助建材厂商降本增雙;3)降碳收益可对 CCUS 陠目经济霆进一步赋能。大环境利率下行 资产荒水务、垃圾焚烧绝对收益核心逻辑高股息、稳健成长、价值重估自身价值估值不贵,持有可获得EPS增长 股息率两部分收益行业政策政策端利于水务及垃圾焚烧的行业盈利性保障、现金流改善和带来情绪侧利好,重点是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包括向使用者付费推进、阶梯水量调整、各地水价和垃圾处理费上涨等。大环境促绝对收益的相对价值进一步提升。利率继续下行:1)截至2024年7月27日,十年期国债已较年初下降0.37pct;2)2024年7月25日,六大国有行宣布调降存款挂牌利率,2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下调20bp。全A业绩下行:全A股2024H1合计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5%/-3.2%,低于2023年全年同比增速(1.7%/1.5%)。虽已显著上涨,但估值仍不贵是继续推荐的根本原因:终极形态可达70%-80%分红比例,可支撑14x-16xPE,优质标的2024年PE在10 x-12.5x,不存在价值侧估值大幅下行风险。价值侧可至少获得EPS增长 股息率两部分收益:EPS稳健增长:1)供给端无原材料成本大幅波动风险;2)价格端存调整机制;3)需求结构上居民占比高;4)长期历史数据验证具备业绩、盈利性的稳定性;5)供水、污水、垃圾焚烧行业增速约在2%-4%复合增速水平。股息率:分红具备持续性;且行业基建高峰期已过,进入提高分红比例阶段,2023年报得证实。-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8/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第第二二成成长长曲曲陑陑:不少标的布局高弹霆赛道,额外考察赋能、合作的确定霆,有望于2024 年有望贡献利润增量的有龙龙净净环环保保、伟伟明明环环保保等。表 19:环保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2024-09-03)公公司司简简称称 总总市市值值(亿亿元元)归归母母净净利利润润(百百万万元元)PE PB(MRQ)2023A 2024E 2025E 2026E 2023A 2024E 2025E 2026E 瀚蓝环境 161 1,430 1,693 2,177 2,321 11.3 9.5 7.4 6.9 1.28 三峰环境 134 1,166 1283 1409 1523 11.5 10.5 9.5 8.8 1.25 伟明环保 311 2,048 2,824 3,553 4,132 15.2 11.0 8.8 7.5 2.62 永雽股份 115 735 851 1005 1180 15.7 13.6 11.5 9.8 1.14 光大环境 222 4,429 4,096 4,351 4,556 5.0 5.4 5.1 4.9 0.44 高能环境 73 505 856 992 1,167 14.5 8.5 7.4 6.3 0.76 浙富控股 146 1,026 907 1,004 1,358 14.2 16.1 14.6 10.8 1.34 英科再生 49 196 287 347 421 25.2 17.2 14.2 11.7 2.10 路德环境 11 27 29 38 59 39.7 36.5 27.8 18.1 1.20 卓越雴能 24 79 5 76 144 30.9 502.9 32.1 16.8 0.88 宇通重工 53 218 221 253 310 24.4 24.1 21.0 17.2 2.28 盈峰环境 122 498 695 811 932 24.4 17.5 15.0 13.0 0.71 玉禾田 46 521 618 703 790 8.9 7.5 6.6 5.9 1.20 龙净环保 122 87 1,081 1,401 1,706 23.9 11.3 8.7 7.1 1.58 青达环保 14 90 139 178 204 16.6 10.3 8.1 7.1 1.63 赛恩斯 23 1,843 202 219 237 25.0 11.2 10.3 9.5 2.23 洪城环境 118 108 1,137 1,196 1,256 10.9 10.3 9.8 9.4 1.41 雽蓉环境 194 910 2,033 2,250 2,471 10.5 9.5 8.6 7.8 1.13 谱尼测试 35 199 10 170 247 44.1 455.7 27.9 19.2 1.08 华测检测 175 257 1,013 1,108 1,214 19.2 17.2 15.7 14.4 2.71 广电计量 77 314 288 380 482 38.5 26.7 20.2 15.9 2.10 国检集团 50 164 271 297 344 19.3 18.3 16.7 14.4 2.69 苏试试验 54 655 321 370 433 17.3 17.0 14.7 12.6 2.13 雷测标准 29-243 180 204 230 17.5 15.9 14.0 12.4 2.62 冰轮环境 62 741 650 719 799 9.4 9.5 8.6 7.7 1.09 亿华通-U 49-243 -271 -160 -82 -20.0-17.9-30-60 1.67 华光环能 80 741 677 749 791 10.8 11.8 11 10 0.95 资料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注:三峰环境、永雽股份、青达环保盈利预测为 Wind 一致预期。)(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29/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风险提示 1、财政支持力度下降风险:目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政府在水务等方除的支付存在拖延,可能存在财政支持力度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2、顺价不及时风险: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药剂、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可能,而环保国企数量众多,可能霚要发挥社会责任,而存在顺价滞后而压制利润释放的风险。)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30/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投资评级说明 行业评级 报告发布日后的 12 个月内霂业股票指数的涨跌幅陒对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投资建议的评级标准为:看 好:陒对表现优于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 中 霆:陒对表现与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持平 看 淡:陒对表现弱于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 公司评级 报告发布日后的 12 个月内公司的涨跌幅陒对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投资建议的评级标准为:买 入:陒对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涨幅大于 10%增 持:陒对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涨幅在 5%之间 中 霆:陒对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减 持:陒对同期陒关证券市场代表霆指数涨幅雓于-5%无投资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霆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陒陒关关证证券券市市场场代代表表霆霆指指数数说说明明:A 股市场以沪深 300 指数为基准;雴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雟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陕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办公地址 Table_Contact上海 武汉 Add/虹口区雴建路 200 号国华金融中零 B 栋 22、23 层 P.C/(200080)Add/武汉市江汉区淮海路 88 号长江证券大厦 37 楼 P.C/(430015)北京 深圳 Add/西城区金融街 33 号通泰大厦 15 层 P.C/(100032)Add/深圳市福田区中零四路 1 号嘉里建设广场 3 期 36 楼 P.C/(518048)0 请阅读最后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31/31 行业研究|专题报告 分析师声明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观点。作者所得报酬的任何部分不曾与,不与,也不将与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特此声明。法律主体声明 本报告由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附属机构(以下简称长江证券或本公司)制作,由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发霂。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霟可的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证券业务霟可证编号为:10060000。本报告署名分析师所持中国证券业雟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书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的作者震名旁。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长江证券经纪(陕港)有限公司在陕港地区发霂。长江证券经纪(陕港)有限公司具有陕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核准的“就证券提供意见”业务资格(第四类牌照的受监管活动),中央编号为:AXY608。本报告作者所持陕港证监会牌照的中央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的作者震名旁。其他声明 本报告并非针对或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霟该报告发送、发布的人员。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的雷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雛雷息的准确霆和完整霆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雷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均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建议并未考虑报告接收人在财务状况、投资目的、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报告接收者应当独立评估本报告所含雷息,基于自身投资目标、霚求、市场机会、风险及其他因素自主做出决策并自霂承担投资风险。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包含作者对证券价格涨跌或市场走势的确定霆判断。报告中的雷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本研究报告并不构成本公司对购入、购买或认购证券的邀请或要约。本公司有可能会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进霂投资银霂业务或投资服务等其他业务(例如:配售代理、牵头经办人、保荐人、承陬商或自营投资)。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不适用于所有投资者,且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情况、目标或霚要,不应被视为对特定客户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议或策略。投资者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依据本报告做出决策,并在霚要时咨询专业意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以发出其他与本报告所载雷息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所反映研究人员的不同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并不代表本公司或其他附属机构的立场;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雷息保持在最雴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雷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需下做出霐改,投资者应当自霂关注陒应的更雴或霐改。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不存在法律法规要求披露或采取限制、静默措施的利益冲突。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本报告仅供意除收件人使用。未经书面霟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需式翻版、复制和发布给其他机构及/或人士(无论整份和部分)。如引用霝注明出处为本公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霂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霐改。刊载或者转发本证券研究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证券研究报告的风险。本公司不为转发人及/或其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载明的内容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报告的,本公司将保留除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公司保留一切权利。1

    发布时间2024-09-06 3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政策驱动氢能参与下游行业脱碳经济性决定其渗透率的拐点-240905(63页).pdf

    政策驱动氢能参与下游行业脱碳,经济性决定其渗透率的拐点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框架报告行业框架报告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5日分析师:朱玥分析师:朱玥SAC 编号:S1440521100008 分析师:屈文敏分析师:屈文敏SAC 编号:S1440524050004 2摘要:政策驱动氢能参与下游行业脱碳,经济性决定其渗透率的拐点核心要点: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当前氢能行业处于产业化导入初期,即制、储、运、用需求在政策驱动下启动伊始,经济性拐点仍处于左侧,行业渗透率较低。产业链所处阶段决定盈利能力较差,系各环节暂未进入标准化、自动化生产,费用端无法实现规模化带来的成本均摊所致。因此,当前行业处于估值驱动非EPS驱动的投资阶段,寻找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弹性的最大方向,选择价值分配占优、市场份额提升(包括国产化)的环节和标的是当前阶段跟踪行业景气度及选股的关键。制氢端:沿着需求弹性方向把握价值分配占优的电解槽、极板、电极、电力设备环节制氢行业短期有增速,长期有空间,根据政策指引的氢能需求主线自下而上测算,电解槽短期增速位于60-70%,长期来看,全球设备及运营市场规模有望从当前几十亿增长至万亿,国内设备及运营市场规模分别有望达到万亿/千亿级别。寻找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绿氢的需求弹性方向是跟踪行业景气度的关键,从未来1-2年的维度来看,1)绿醇产业能够拉动电解槽需求的50-60%,是短期装机的核心驱动力,2)同时,伴随产业链价格端优势的逐步显现,核心设备启动出海周期,今年以来电解槽出海同比 3700%,海外占比同比 22pct,有望带来国内企业在量上的第二增长曲线,而向发达地区出货有望同步推动盈利改善。环节选择:价值量决定标的弹性,我们认为核心关注绿醇产业链中的电解槽、气化炉环节,以及设备环节中电解槽、双极板、电极、电力设备环节,将在需求启动后表现出最佳的估值弹性储运端:解决氢气地域性供需错配的核心,氢能板块投资的后周期品种,把握价值分配占优的管道、储罐、压缩机环节长距离储运是实现低成本氢气从三北地区向全国运输必由之路,也是氢能在下游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关键。而这一地域性供需错配的爆发点可能会出现在1)绿氢成本降至平价线(考虑绿色溢价后),下游行业对氢气的需求增长且部分行业发生需求逐步从灰氢转向绿氢的阶段。因此,我们认为管道环节是解决绿氢消纳的后周期品种,也是观测绿氢经济性的行业前瞻指标之一。环节选择:建议把握价值分配占优的管道、储罐、压缩机环节,以及仪表环节等细分行业龙头燃料电池车:地区资源决定需求弹性,把握价值分配占优、核心材料国产化两大方向快速增长未启动、但长期空间可期,预计国内燃料电池车销量短期增速位于60-70%,氢气枪口价格是决定产业链增速的关键指标,预计“十五五”期间增速有望来到100%附近达到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拐点,长期来看,商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运营规模有望从当前的几十亿增长至万亿达万亿级别。寻找能够使燃料电池车脱颖而出的推广场景是决定需求弹性的关键,我们认为地域资源是关键因素,其主要体现在1)政府资源:政策力度决定财政预算的倾斜程度,2)低成本氢气:氢气成本占比燃料电池车TCO70-80%,是决定其经济性的核心,具备低成本 短距离运输的氢气资源是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的先决条件。环节选择:首先选择在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深耕的企业,其次核心关注价值分配占优的燃料电池(系统)、极板、MEA,以及具备国产化替代逻辑的PEM、催化剂、GDL。目录氢能行业:行业分析框架及产业链概览02.制氢端:绿氢需求三条主线明确,绿醇短期是最大的装机驱动03.储运:解决氢气地域性供需错配的核心,氢能板块投资的后周期品种04.燃料电池车:短期补贴有限,平价决定渗透率提升的拐点01.3 5概要: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一览图、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一览资料来源:GGII,中信建投 6氢能产业化导入期研究核心在需求分析,渗透率拐点将推动量、价提升数据来源:中信建投需求增速需求量销量价格价值分配IRR下游需求量估值=PS营收装机意愿装机上限技术周期氢能行业周期分析框架投资成本负相关电价负相关利用小时正相关绿色溢价正相关能耗负相关 8股价复盘:招标 政策预期影响股价,全球化进程不足国内外股价未实现联动资料来源:wind,中信建投-100.0%-80.0%-60.0%-40.0%-20.0%0.0 .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月度招标量-MW(左轴)上证指数华电重工华光环能昇辉科技石化机械PLUG POWERFusion Fuel Green电解槽板块首次受资本市场关注,伴随大安项目招标迎来基本面与长期预期共振招标是支撑股价上涨的核心基本面指标,甘肃GW级别大项目招标后中止,板块迎来强势上涨招标量走低,股价回调当前氢能板块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两会期间政策博弈预期增强 9政策端-国内:两会后政策密集发布,煤化工行业明确成为短期绿氢应用主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后国内政策密集发布,两个时间维度看氢能应用:1)短期(“十四五”):炼化、合成氨等煤化工行业是绿氢应用主线,煤电低碳化开始建设,钢铁、船舶、水泥处于示范阶段;2)长期来看(2030年):煤电领域低碳化加深,碳足迹核算助力绿氢及其下游应用领域(化工、钢铁、化工、交通、化工等领域)的绿氢渗透。图、2024年以来国家层面氢能行业政策,煤化工行业明确成为短期绿氢应用主线资料来源:政府官网,中信建投地区发布日期政策文件发布机构具体内容2024/7/16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1、主要目标:1)2025 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显著低于现役先进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为煤电清洁低碳转型探索有益经验。;2)2027年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进一步拓宽,建造和运行成本显著下降;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对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形成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2、改造和建设方式:1)生物质掺烧。利用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综合考虑生物质资源供应、煤电机组运行安全要求、灵活性调节需要、运行效率保障和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实施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2)绿氨掺烧: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实施燃煤机组掺烧绿氨发电,替代部分燃煤。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采用化学法、吸附法、膜法等技术,分离捕集燃煤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压力、温度调节等方式实现二氧化碳再生并提纯压缩。推广应用二氧化碳高效驱油等地质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化工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2024/6/19天然气利用管理办法 2024年第21号令国家发改委1、时间:天然气利用管理办法已经2024年5月29日第12次委务会审议通过,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天然气利用分优先类、限制类、禁止类和允许类2、优先类:油气电氢综合能源供应项目、终端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等高精尖天然气安全高效利用新业态3、限制类: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及甲醇生产下游产品装置、以天然气代煤制甲醇项目,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氮肥项目,合成氨厂“煤改气”项目4、禁止类:禁止类利用领域包括天然气常压间歇转化工艺制合成氨5、允许类:为炼油、化工企业加氢装置配套、为钢铁冷轧配套的天然气制氢项目。2024/6/7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加强水泥行业节能降碳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加大电能、氢能煅烧水泥熟料等技术攻关力度。2024/6/7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1、目标:2025 年底,合成氨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提升至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2024-2025 年,通过实施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 5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00 万吨。2030 年底,生产过程绿电、绿氢消费占比明显提升。2、任务:推动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制氢,提高绿氢利用比例。2024/6/7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1、目标:2025 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 亿吨以内,炼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2024-2025年,通过实施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 2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00 万吨。2030 年底,炼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过程绿电、绿氢消费占比明显提升。2、任务:推进炼油工艺流程(常减压、催化裂化、重整、焦化、加氢等炼油核心工艺)再造与新能源耦合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绿氢使用比例。提升炼油行业清洁运输水平,因地制宜推动运输、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改造2024/6/7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1、目标:2025 年底,钢铁行业高炉、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分别比2023 年降低 1%以上,2024-2025 年,通过实施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300 万吨;2030 年底,高炉富氧技术、氢冶金技术等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取得突破,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任务:加快发展低碳冶炼新模式-加快推进氢基直接还原、富氢熔融还原等非高炉炼铁技术攻关,鼓励利用现有高炉开展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低碳冶金。2024/6/7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国家交通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十三部委1、老旧营运柴油货车:引导道路货运经营者加快淘汰更新国三及以下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提前淘汰更新国四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适度超前建设公路沿线新能源车辆配套基础设施,探索超充站、换电站、加氢站等建设。2、船舶:加快液化天然气(LNG)、醇、氢、氨等燃料动力船型研发,支持绿醇、绿氨等燃料动力国际航行船舶发展,支持船舶探索开展箱式电源等可移动设备换装模式试点应用,逐步扩大绿电、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实施新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等激励措施,保障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供应能力。加强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支持LNG、生物柴油、绿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建设。3、老旧机车:推动出台铁路内燃机车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依托复兴型等系列机车产品研发,采用大功率动力电池、新一代柴油机、内电双源、氢动力系统、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等技术。2024/6/4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1、目标:1)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 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2030年,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2、任务: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促进产品碳足迹与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2024/5/29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务院1、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加快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2、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加快推广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先进工艺,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逐步降低行业煤制氢用量。3、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4、非化石能源消费:统筹推进氢能发展,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十四五”后两年新上高耗能项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不得低于20 24/4/23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中国人大本法所指的能源: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电力、热力、氢能等2024/3/22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1、深入探索火电掺烧氢、氨技术,强化试点示范。2、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3、组织实施“氢能技术”等能源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推进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共同筹建中阿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加强在氢能领域的务实合作。国内 10政策端-海外:日本及EEA国家将成为国内绿氢/绿醇产能输出的主要地区近期,日本、澳大利亚发布长周期的绿氢补贴计划,有望加速本国绿氢生产及进口,中国本土绿氢/绿醇产能可受益的补贴地区为日本及EEA国家:1)日本:2030年前开始供应绿氢的生产商可获得15年的补贴,国际开发商可同时利用日本补贴和本国生产补贴,但中国绿氢需要运输至日本;2)EEA国家:2025/2026年欧洲Fuel EU Martin/CBAM启动,船舶脱碳带来的绿醇需求将逐年增加,船舶的加注需求将外溢至中国本土。同时,1)欧盟正在考虑将航空领域脱碳纳入CBAM,有望带动SAF需求增长;2)欧盟定期评估以期望将Fuel EU Martin范围扩大到5 000GT以下的船舶都将带动绿氢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图、海外主要地区绿氢政策,中国本土绿氢/绿醇产能可受益的补贴地区为日本及EEA国家资料来源:政府官网,欧盟官方公报(Official Journal),中信建投地区发布日期政策文件发布机构具体内容日本2024/5/17氢能社会促进法案Hydrogen Society Promotion Act日本议会1、法案规定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局将向任何类型的“低碳氢”认证供应商提供补贴,只要在2030年前开始供应,生产商就可获得15年的补贴,但生产商必须承诺在15年支持期结束后再继续供应10年清洁氢。每个项目还需要在日本为其氢(或衍生品)找到最终用户才能获得补贴资格。国际开发商可同时利用日本补贴和本国生产补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前已承诺,根据该法案政府将出资3万亿日元(约192.4亿美元)支持清洁氢推广。澳大利亚2024/5/15氢气生产税收补贴澳大利亚联邦制定了227亿澳元的“澳大利亚未来制造”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启动氢气生产税收激励计划,为绿色氢生产商提供67亿澳元的税收抵免(补贴)计划。该税收激励将预计将于2027年至2028年推出,氢生产税收激励每公斤2澳元,最多可提供10年。美国2024/5/14/DOE美国能源部(DOE)贷款计划办公室(LPO)宣布有条件承诺向美国氢能龙头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提供总额约16.6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开发其在美国的六个电解槽绿氢项目。2023/10/23两党基础设施法案DOE白宫宣布美国能源部(DOE)将利用两党基础设施法案提供的70 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七个区域清洁氢中心(H2Hubs),以加速低碳氢气的生产和使用。2022/7/14通胀削减法案拜登政府2012年12月31日(即 所 规 定 的 2022年12月31日往前推10年)-2033年1月1日投 入运营的制氢设施都有机会在其投入运营的第一个10年周期内获得部分税收减免。生产每千克氢燃料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低于4kg,根据碳排放量及制氢工厂是否满足现行工资和学徒制的不同,可获得1)生产税收抵免:0.12-3美元/kgH2;2)氢能生产设施税收抵免:1.2-30%*基础设施投入。欧洲2023/11/23氢能银行欧盟委员会2023年3月16日欧洲净零工业法案通过,欧洲氢能银行正式成立。计划通过拍卖为绿氢生产商在最长十年期限内支付每公斤固定溢价,已公布总预算30亿欧元,2023年8月31日,欧洲氢能银行发布首批拍卖规则,2023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欧洲氢能银行的首轮拍卖活动,通过创新基金提供8亿欧元支持绿氢项目生产提供10年最高4.5欧元/千克的固定补贴(合计约35元/kg),每个生产商最高可获2.67亿欧元补贴,补贴将在项目投运后每半年支付一次。2023/9/22FuelEUMaritime法规欧盟委员会1、范围:2025年1月1日起适用于使用EEA(欧盟加上挪威和冰岛)港口的5000GT以上的船舶。2、减排要求:Fuel EU 以2020年91.16gCO2/MJ为基准点,要求从2025年至2050年,船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依次降低2%、6%、14.5%、31%、62%和80%。3、在不同航程中所使用的能源核算量:从非EEA港口/欧盟最外围地区进入EEA港口的船舶使用的能源计算50%;在EEA内部航行的船舶使用的能源计算100%;在EEA内停泊时使用的能源计算100%。4、航运公司有责任确保符合FuelEU法案的要求。根据欧盟2015/757(MRV)条例,“公司”是指从船东,或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从船东方承担船舶运营责任,如船管或光租方。2023/5/17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第2023/956号条例(Regulation(EU)2023/956)欧盟委员会碳关税达成临时协议(CBAM)自2023年10月1日起开始运营,碳关税征收范围由钢铁、水泥、铝、化肥和电力行业,拓展至氢气、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特定气体和某些下游产品,CBAM=碳含量x(欧盟碳价-出口国碳价)。2026年开始逐步实施;2026年-免费配额将取消2.5%,2027年取消5%,2028年取消10%,2029年取消22.5%,2030年取消48.5%,2031年取消61%,2032年取消73.5%,2033年取消86%,2034年取消100%。11国内需求主线1:传统化工行业每年预计新增绿氢需求17-20万吨2023年我国氢气需求总量3686.2万吨,同比 4.5%,石油精炼、甲醇、合成氨增长占比分别为29.6%、28.9%、27.1%为绿氢消费的前三大领域,以上行业均属于高耗能行业,因此,我们基于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对传统化工行业绿氢需求测算认为:预计2030年20%的替代比例下国内传统化工行业预计新增绿氢需求17万吨,石油炼化行业需求是核心。图、预计2030年前国内传统化工行业每年预计新增绿氢需求17-20万吨,石油炼化行业需求是核心资料来源:wind,政府官网,迪赛顾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绿色甲醇生产工艺技术经济分析,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合成氨绿氢需求-中国万吨0.10 0.29 0.59 1.09 2.10 3.62 5.68 新增电解槽需求-中国GW0.01 0.03 0.04 0.07 0.14 0.21 0.28 石油炼化绿氢需求-中国万吨0.56 1.71 3.47 6.45 12.51 21.77 34.34 新增电解槽需求-中国GW0.08 0.16 0.24 0.41 0.83 1.27 1.72 甲醇绿氢需求-中国万吨0.11 0.32 0.64 1.18 2.27 3.93 6.16 新增电解槽需求-中国GW0.01 0.03 0.04 0.07 0.15 0.23 0.31 化工核心产品绿氢需求万吨0.77 2.32 4.70 8.71 16.88 29.32 46.18 yoy 3.232.15.57.71s.72W.49%化工核心产品新增绿氢需求万吨0.77 1.56 2.37 4.02 8.16 12.44 16.86 化工核心产品电解槽需求GW0.10 0.21 0.32 0.55 1.12 1.70 2.31 yoy3.23R.42i.353.21R.405.46国内需求主线2:燃煤锅炉低碳化25年开始释放绿氢需求,30年有望达百万吨我们基于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对煤电领域绿氢需求测算认为:预计2030年前国内每年预计新增绿氢需求百万吨级别,25-30年cagr超过100%。图、预计2030年前国内每年预计新增绿氢需求百万吨级别,25-30年cagr超过100%资料来源:wind,政府官网,迪赛顾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燃煤锅炉掺氨燃烧研究进展,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掺氨机组需求测算存量机组累计掺氨改造量亿kw0.01 0.04 0.09 0.16 0.34 0.68 3.62 5.99 6.86 7.68 yoy 79439.59.63%2.76%2.28%存量机组新增掺氨改造量亿kw/年0.01 0.03 0.05 0.07 0.17 0.35 0.59 0.48 0.17 0.16 yoy75B03%-4%-18%-1%掺氨机组NH3耗量万吨/年24.21 74.21 152.29 318.77 712.51 1500.41 12068.78 13101.98 6819.50 5829.89 yoy 75941Q.74%1.66%-12.24%-3.09%-掺氨机组每年新增NH3需求万吨/年24 50 102 216 496 1004 2213 2178 928 980 yoy75292.12%-0.32%-15.68%1.10%掺氨机组绿氢耗量万吨/年4 13 27 56 126 265 2130 2312 1203 1029 yoy 75941R%2%-12%-3%-掺氨机组每年新增绿氢需求万吨/年4 9 18 38 88 177 391 384 164 173 yoy75292%0%-16%1%掺氨机组配套电解槽需求GW1.11 3.40 6.99 14.63 32.69 68.84 553.74 601.15 312.89 267.49 yoy 75941R%2%-12%-3%-掺氨机组每年新增电解槽需求GW1.11 2.29 4.69 9.93 22.76 46.08 101.53 99.92 42.59 44.98 yoy75292%0%-16%1国内绿氢需求主线3:欧洲百万吨绿醇需求外溢至国内,设备投资强度提升逻辑1:绿醇碳足迹认证要求下,绿醇项目单吨氢气所需电解槽为国内项目约2倍欧洲绿醇碳足迹追踪要求下绿氢制备的电力需来自于绿电,因此多以离网制氢方式进行,单吨氢气的电解槽用量约为国内当前化工配套绿氢项目的2倍。逻辑2:绿醇产业链的设备投资强度高于绿氢,生物质气化 电解槽双布局标的弹性提升图、欧盟船舶脱碳预计2025年将形成百万吨绿醇需求外溢至国内资料来源:政府官网,国际船舶网,欧盟官方公报(Official Journal),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02025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CO2/MJ91 89 86 78 63 35 18 较2020年基准降低%0%2%61b%全球5000GT以上船舶数量万只3.50 3.77 4.06 4.38 4.71 5.08 5.47 yoy%1.5%1.5%1.5%1.5%1.5%1.5%受CBAM及FuelEU Maritime法规影响的船舶数量万只0.87 0.93 1.01 1.08 1.17 1.26 绿醇船舶需求万只0.02 0.06 0.15 0.34 0.72 1.01 绿醇需求量万吨/年780 2522 6566 15123 32584 45293-氢气需求量-中性万吨39 131 353 841 1874 2689 生物质气化比例-乐观假设.0.0.0.0.00.0%-氢气需求量-乐观万吨44 145 386 907 1996 2831 每五年电解槽需求-中性GW10.15 23.87 57.75 126.95 268.41 212.08 平均每年电解槽需求-中性GW5.07 4.77 11.55 25.39 53.68 42.42 每五年电解槽需求-乐观GW11.41 26.29 62.59 135.62 282.97 217.11 平均每年电解槽需求-乐观GW5.71 5.26 12.52 27.12 56.59 43.42 中国承接的欧洲船运绿醇需求万吨273 883 2298 5293 11404 15852-氢气需求量-中性万吨14 46 124 294 656 941 平均每年电解槽需求-中性GW1.78 2.38 5.71 12.93 27.68 33.63-氢气需求量-乐观万吨15 51 135 318 699 991 平均每年电解槽需求-乐观GW2.00 2.64 6.22 13.87 29.30 35.01 14市场空间-全球:全球双碳目标下万亿级别设备及运营市场可期图、全球绿氢及电解槽市场空间资料来源:政府官网,国际船舶网,欧盟官方公报(Official Journal),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全球出货电解槽出货量GW0.5 1.0 3.0 4.5 7.3 12.0 18.5 34.4 74.3 151.5 392.9 573.6 764.9 1267.9 yoy6.00 0.00P.62a.14d.13T.74.976.043.85!.01%7.86%5.92.64%电解槽市场规模亿元65 119 303 379 482 523 586 769 1125 1911 4636 6698 8980 15074 yoy.435.80$.77.39%8.33.061.35F.30i.85.39%7.64%6.04.91%-ALK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8 16 45 68 110 156 222 365 664 1340 3535 5415 7238 11964 yoy1.673.18S.57.31B.43B.25d.22.821.95!.40%8.90%5.97.57%-PEM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57 102 259 310 373 366 363 404 462 571 1101 1283 1743 3110 yoyx.493.03.82 .13%-1.71%-0.81.24.22#.69.03%3.11%6.31.28%氢气运营市场规模亿元11 31 64 112 161 241 354 570 1090 2102 17435 36030 57193 74621-氢气总产能万吨3 11 29 54 82 130 200 338 674 1362 10989 22502 35360 46037 yoy 6.003.40.48R.17X.15S.76h.53.562.05Q.82.41%9.46%5.42%海外出货电解槽出货量GW0.2 0.5 1.5 2.3 3.6 6.3 10.1 20.1 45.7 97.4 280.7 430.1 608.6 970.2 yoy6.00 0.00P.62a.14q.94a.14.887.912.95#.58%8.91%7.19%9.78%电解槽市场规模亿元60 109 270 344 430 445 476 595 800 1302 3438 5191 7346 11704 国内出货电解槽市场规模(本土 出口)亿元5 10 38 52 87 118 158 244 432 789 1534 2021 2362 4529 yoy.24(7.267.18d.936.414.05T.02w.29.48.23%5.68%3.16.91%-ALK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4 8 23 45 75 101 135 209 370 683 1355 1817 2147 3721 yoy.967.21.76f.804.413.58T.64w.21.49.67%6.05%3.39.63%-PEM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1 2 15 7 11 17 23 35 62 105 179 204 215 809 yoy2.23i9.23%-52.44S.41I.796.86P.39w.80p.44.19%2.66%1.100.31市场空间-海外:长期万亿级别设备及运营市场可期图、海外绿氢及电解槽市场空间资料来源:政府官网,国际船舶网,欧盟官方公报(Official Journal),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海外出货电解槽出货量GW0.2 0.5 1.5 2.3 3.6 6.3 10.1 20.1 45.7 97.4 280.7 430.1 608.6 970.2 yoy6.00 0.00P.62a.14q.94a.14.887.912.95#.58%8.91%7.19%9.78%电解槽市场规模亿元60 109 270 344 430 445 476 595 800 1302 3438 5191 7346 11704-ALK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4 8 26 41 69 95 136 226 400 836 2515 4112 5819 9403 yoy7.45!1.82V.29h.848.43B.81e.89w.139.07$.64.33%7.19.08%-PEM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56 100 243 303 361 349 340 369 400 466 922 1079 1527 2301 yoyx.092.53$.40.33%-3.32%-2.63%8.58%8.24.48.64%3.19%7.19%8.54%氢气运营市场规模亿元7 19 39 68 97 150 227 383 765 1528 13698 28983 47189 61888 16市场空间-国内:千亿设备 万亿运营市场规模,海外为第二曲线图、国内绿氢及电解槽市场空间资料来源:政府官网,国际船舶网,欧盟官方公报(Official Journal),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国内出货电解槽市场规模(本土 出口)亿元5 10 38 52 87 118 158 244 432 789 1534 2021 2362 4529 yoy.24(7.267.18d.936.414.05T.02w.29.48.23%5.68%3.16.91%-ALK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4 8 23 45 75 101 135 209 370 683 1355 1817 2147 3721 yoy.967.21.76f.804.413.58T.64w.21.49.67%6.05%3.39.63%-PEM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1 2 15 7 11 17 23 35 62 105 179 204 215 809 yoy2.23i9.23%-52.44S.41I.796.86P.39w.80p.44.19%2.66%1.100.31%本土装机电解槽出货量GW0.2 0.5 1.5 2.3 3.6 5.7 8.4 14.3 28.6 54.1 112.3 143.5 156.3 297.7 yoy6.00 0.00P.62a.14V.31G.71p.47.42.29.72%5.04%1.72.75%电解槽市场规模亿元5 10 34 35 52 78 109 174 326 609 1198 1507 1635 3370-ALK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4 8 18 28 41 61 86 139 264 504 1020 1304 1419 2561 yoy.962.50I.72G.74I.15A.38a.58.43.15.12%5.04%1.72.53%-PEM系统新增市场规模亿元1 2 15 7 11 17 23 35 62 105 179 204 215 809 yoy2.23i9.23%-52.44S.41I.796.86P.39w.80p.44.19%2.66%1.100.31%氢气运营市场规模亿元4 12 25 44 63 92 127 188 324 574 3737 7047 10004 12733 出海市场ALK电解槽出货量GW0.0 0.0 0.1 0.3 0.7 1.2 1.8 3.4 7.3 14.6 28.1 43.0 60.9 97.0 yoy51.874.85c.35R.66.834.50.64.96%8.91%7.19%9.78%海外市占率/%0%0%5 %ALK电解槽出海规模/亿元0 0 4 17 34 40 49 70 107 179 335 514 727 1159 技术路线:碱性电解槽是现阶段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17根据电解质的不同,电解水制氢技术可分为四类,分别是碱性(ALK)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制氢、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水制氢。资料来源:大连化物所,中信建投表、制氢技术路线对比比较项目ALKPEMAEWSOEC电解质20%-30%KOH或NaOHPEM(常用Nafion)阴离子交换膜Y2O3/ZrO2电流密度(A/cm-2)0.814120.2-0.4电耗(kWh/m3)4.5-5.53.8-5.0-3.6电解效率/d-7870-90-85-100工作温度/60-8050-8060600-1000工作压力/bar13030-80-1产氢纯度/.899.9999.99-工作负载/-12020-150-相对设备体积11/3-后端压力3.5MPa-操作特征需控制压差,产氢需脱碱快速启停,仅水蒸汽启停不便,仅水蒸汽可维护性强碱腐蚀性,运维复杂无腐蚀性介质,运维简单-技术成熟度充分产业化初步商业化实验室阶段初期示范 ALK电解槽原理:目前装机主流的技术路线18碱性电解水技术(AWE/ALK),以30%(质量比)KOH(目前主流)或26%NaOH的水溶液为电解质,用隔膜(PPS膜或复合膜)将阴阳两极分离开,对两个金属(合金)电极通直流电、水分子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在直流电作用下,1)阴极氢析出反应(HER):4H2O 4e=2H2 4OH:水分子被分解为氢离子H 和氢氧根离子OH-,其中H 得到电子生成氢原子、并进一步生成氢分子H2;2)阳极氧析出反应(OER):4OH=2H2O 4e- O2:OH-则在电场作用下穿过多孔隔膜到达阳极、进而失去电子生成水分子H2O和氧分子O2。资料来源:IRENA,中信建投图、ALK电解槽关键组件资料来源:碳索氢能,中信建投表、ALK制氢系统关键组件 ALK系统成本拆分:电解槽是核心,双极板、电极、隔膜价值分配占优19表、电解槽是核心,双极板、电极、隔膜价值分配占优资料来源:IRENA,BNEF,信建投项目单位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2055E2060E电解槽成本成本占比(系统)sttsrqihgghhhhhh%极板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000000%极框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9%9%9%9%8%8%8%7%7%7%7%7%7%7%7%7%电极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隔膜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9%9%9%8%8%7%7%7%6%6%6%6%6%6%6%6%密封垫圈/螺栓等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5%2%2%2%2%2%2%2%2%2%2%2%2%2%2%2%制造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5%5%5%5%5%5%5%6%6%6%6%6%6%6%6%6%端压板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1%1%1%1%1%2%2%2%2%2%2%2%2%2%2%2%附件系统成本成本占比(系统)&()1233222222%-电气设备元/kw成本占比(系统) %-气液分离框架元/kw成本占比(系统)%5%5%5%5%6%6%6%6%7%7%6%6%6%6%6%6%-干燥纯化框架元/kw成本占比(系统)%5%5%5%5%6%6%6%6%7%7%6%6%6%6%6%6%电解槽成本拆分电解槽附件系统成本拆分 PEM电解槽原理:中期有望搭配ALK解决离网制氢波动性问题20资料来源:IRENA,中信建投图、PEM电解槽关键组件资料来源:新能源时代,中信建投表、PEM电堆结构及核心部件PEM电解水技术是将水分子电离为OH和H 、通过质子交换膜(PEM膜)传输H ,生成氢气、氧气和可循环使用的水,不需要添加液体电解质,可以避免ALK使用强碱性液体电解质,实现洁净排放。由于PEM槽的阳极处于强酸性和高电压环境、阴极处于强碱性环境,阳极的非贵金属容易被腐蚀、并容易与PEM膜中的磺酸根离子结合进而降低H 传导能力,因此更依赖难加工的钛合金和铂、钯、钌、铱等贵金属。1)阴极氢析出反应(HER):4H 4e=2H22)阳极氧析出反应(OER):2H2O=4H 4e O2 PEM电解槽瓶颈之一:受制于催化剂供给21现阶段PEM电解槽Ir用量约为500kg/GW,预计2035年/2050年用量有望降低至225/35kg/GW,当前全球Ir金属产量约为77.5t/年,若不增加供应,24/35/50年的技术水平下可支持15/33/213GW电解槽需求,仅可支持2050年全球装机的20%。PEM电解槽的关键金属由少数国家主导,南非供应全球70%以上的Pt以及超过全球 85%的Ir,PEM电解槽的发展将与上游原材料的主要供给供应国家紧密相关。我国的贵金属资源Pt、Ir极度匮乏,PEM电解槽大规模发展所需的Pt系金属需要依赖进口。资料来源:IRENA,DOE,中信建投图、电解槽关键材料供应国家分布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中信建投表、PEM电解槽贵金属使用情况项目单位2020年(IRENA)现状_2024目标(IRENA_2035)目标(DOE_2050)电流密度A/cm22.00 2.00 3.00/电压V1.50 1.50 2.67/Ir载量mg/cm23.50 1.00 0.2-0.4/g/kw1.17 0.50 0.05-0.4/kg/GW1166.67 500.00 225.00/Pt载量mg/cm21.50 0.4-0.60.50/g/kw0.5-10.50 0.25/kg/GW750.00 500.00 250.00/Pt系金属mg/cm25.00 1.50 0.80 0.125 全球装机GW/1.6 76 213 Ir需求量t/0.8 17 13 Pt需求量t/0.8 19 13 Pt系金属需求量t/1.6 36 27 7.5吨Ir支持全球装机GW6.4 15.0 33 213 PEM系统成本拆分:电解槽是核心,双极板、MEA价值分配占优22表、电解槽是核心,双极板、电极、隔膜价值分配占优资料来源:IRENA,BNEF,信建投项目单位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2055E2060E电解槽成本成本占比(系统)sttsrqihgghhhhhh%极板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000000%极框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9%9%9%9%8%8%8%7%7%7%7%7%7%7%7%7%电极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隔膜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9%9%9%8%8%7%7%7%6%6%6%6%6%6%6%6%密封垫圈/螺栓等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5%2%2%2%2%2%2%2%2%2%2%2%2%2%2%2%制造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5%5%5%5%5%5%5%6%6%6%6%6%6%6%6%6%端压板成本元/kw成本占比(系统)%1%1%1%1%1%2%2%2%2%2%2%2%2%2%2%2%附件系统成本成本占比(系统)&()1233222222%-电气设备元/kw成本占比(系统) %-气液分离框架元/kw成本占比(系统)%5%5%5%5%6%6%6%6%7%7%6%6%6%6%6%6%-干燥纯化框架元/kw成本占比(系统)%5%5%5%5%6%6%6%6%7%7%6%6%6%6%6%6%电解槽成本拆分电解槽附件系统成本拆分 AEM电解槽原理:亿纬、卧龙发力,有望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23资料来源:IRENA,中信建投图、AEM技术现状与未来关键性能指标资料来源:新能源时代,中信建投表、AEM电堆结构及核心部件AEM电解水技术基于ALK和PEM制氢技术发展起来。AEM制氢使用纯水或低浓度碱液作为电解质,水由阳极穿过AEM膜渗透到阴极,在阴极发生析氢反应产生OH和H2,OH穿过AEM膜传导到阳极,并在阳极发生析氧反应。AEM电解槽与PEM电解槽结构相似,电解小室主要由阴离子交换膜、催化剂层、气体扩散层和双极板组成。AEM与PEM都可以实现高压制氢,以及实现动态响应,但AEM相较于PEM成本更低,主要体现在:1)在弱碱性条件下工作,AEM可以使用价格低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2)AEM、多孔传输层、双极板的成本均低于PEM中的同类部件1)阴极氢析出反应(HER):4H2O 4e =2H2 4OH2)阳极氧析出反应(OER):4OH=2H2O 4e- O2指标2020年2050年目标研发重点电压范围(V)1.42.02电催化剂工作温度(C)406080膜、电催化剂电池压力(MPa)7.0膜正常电流密度(A/cm2)0.222膜、电催化剂电堆产氢功耗(KWh/Kg)51.56642电催化剂、膜系统产氢功耗(KWh/Kg)576975%电催化剂H,纯度99.999.999.9999%膜电堆生命周期(h)5000100000膜、电极1MW电堆成本(USD/KW)未知100膜电极10MW系统成本(USD/KW)未知31t重型货车补贴上限1.示范期间,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车辆推广规模应超过1000辆;2.燃料电池系统的额定功率不小于50kW,且与驱动电机的额定功率比值不低于50%;3.燃料电池汽车所采用的燃料电池启动温度不高于-30;4.燃料电池乘用车所采用的燃料电池堆额定功率密度不低于3.0kW/L,系统额定功率密度不低于400W/kg;燃料电池商用车所采用的燃料电池堆额定功率密度不低于2.5kW/L,系统额定功率密度不低于300W/kg;5.燃料电池汽车纯氢续驶里程不低于300公里。对最大设计总质量31吨(含)以上的货运车辆,以及矿山、机场等场内运输车辆,经认定后可放宽至不低于200公里;6.燃料电池乘用车生产企业应提供不低于8年或12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下同)的质保,商用车生产企业应提供不低于5年或20万公里的质保;7.平均单车累计用氢运行里程超过3万公里;8.鼓励探索70MPa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2018.2.122018.2.12-2019.6.25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号)2030505050502019.3.262019.3.26-2020.4.22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138号)1624404040402020.9.16城市群第一年(设为2022)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号)22.820.820.840.0447.3254.6共15亿元城市群第二年(设为2023)22.819.219.236.9643.6850.4城市群第三年(设为2024)20.917.617.633.8840.0446.2城市群第四年(设为2025)17.114.414.427.7232.7637.8加氢站补贴-国家级单位:万元/吨城市群示范目标发布日期有效期发布机构规划文件氢气加注量补贴-基础补贴成本达标清洁氢运输半径200km补贴上限备注城市群示范目标车用氢气年产量超过5000吨,每kg氢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15kg;车用氢气品质满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 氢气(GB/T 37244-2018)要求;加氢站氢气零售价格不高于35元/kg。2020.9.16城市群第一年(设为2022)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号)0.70.10.30.12亿元“清洁氢”指每kg氢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5kg城市群第二年(设为2023)0.60.10.30.1城市群第三年(设为2024)0.40.10.30.1城市群第四年(设为2025)0.30.10.30.1 40政策端-国内:近年政策密集,探索更多潜在应用领域,强调示范应用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计划逐步提高燃料电池车保有量,部署建设加氢站,开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示范应用,并在更多领域探索氢燃料电池的潜在应用。图、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氢燃料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标准化与示范应用成为主线资料来源:政府官网,中信建投地区发布日期政策文件发布机构具体内容国内2024/7/31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2024/7/31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国务院加快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停车场、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配建快充、换电和加氢设施,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2024/5/31国家工业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指南与案例(2024年版)之十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氢能制取及利用技术。共计十五个方面,包括:大功率重卡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氢燃料分布式发电系统、加氢站成套装备、氢能轨道交通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2024/2/5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国家铁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推动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加快机车车辆更新换代。推动氢燃料电池、低碳燃料发动机及多元组合动力在站场调车作业及短途低运量城际、市域客运牵引场景的示范应用;降低内燃机车排放水平,开发储能、燃料电池、替代燃料等低碳新技术。2024/1/122024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加强电解水制氢装备、氢气压缩机、氢膨胀机、高压储氢容器、液氢装备、输氢管道、氢应用、氢电融合和氢安全等标准研制,制定氢品质检测、电解水制氢系统测试、临氢材料测试、氢储运装备测试、燃料电池和零部件测试等标准。2023/8/3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制动力性测试、安全性规范、经济性评价等整车标准,驱动电机系统、动力 蓄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部件系统标准,汽车芯片、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标准,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安全、信息 安全等智能网联技术标准,以及传导充电、无线充电、加氢等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标准。2023/7/19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氢能应用标准:修订燃料电池模块安全、氢燃料内燃机、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燃料电池电 动汽车低温冷起动性能试验方法、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气压缩机、燃料电池发动机故障分类及处理方法等标准。2023/6/2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国家能源局等各领域各行业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2022/3/23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20 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在矿区、港口、工业园区等运营强度大、行驶线路固定区域,探索开展氢燃料电池货车运输示范应用及 70MPa 储氢瓶车辆应用验证。鼓励结合新建和改造通讯基站工程,开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示范应用,并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商业、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氢燃料电池应用。2022/2/10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LNG)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2021/12/28关于启动新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引用工作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全示范应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牵头城市人民政府不断提升示范应用水平,加快形成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可复制可推广先进经验。2021/12/14“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国家铁路局加强无网供电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列车多源动力系统,深化储能设备、燃料电池等创新型牵引供电技术研究,推进动力源向混合动力、低碳动力发展。2021/11/15“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大尺寸高效光伏组件、大功率海上风电装备、氢燃料燃气轮机、超高压氢气压缩机、高效氢燃料电池、一体化商用小型反应堆等新能源装备。推动智能 光伏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2021/11/2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2021/10/29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电动货车和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行动。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推进中心城区应用纯电动物流配送车辆,在钢铁、煤炭等工矿企业场内短途运输推广应用纯电动重卡。在张家口等城市推进城际客运、重型货车、冷链物流车等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2021/6/28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认定工作的通知国家能源局通知明确,将围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包括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和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2020/11/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务院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2020/10/27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工信部、汽车工程学会在顶层技术目标方面,主要关注燃料电池系统的续航、功率、效率、冷启动温度以及寿命等关键指标。同时,也要努力推动轻量化、高集成、长寿命和强环境适应性的发展,以满足日益严苛的成本要求。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只有当燃料电池发动机年产量达到50万套时,其成本才能降至与传统内燃机相当的水平,即45美元/千瓦(约合320元/千万)。2020/9/16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一是构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促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依托龙头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产品的研发,实现初步产业化应用。二是开展燃料电池汽车新技术和新车型的示范应用,推动技术指标体系和测试标准的建立,重点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领域应用。三是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提高经济性,集中推广优势产品,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的氢源,发展绿氢。四是完善政策环境,建立支持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加氢站建设的政策体系,确保安全生产、运输和使用。2020/4/23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调整补贴方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有关通知另行发布)。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41政策端-亚洲:日、韩燃料电池政策布局较早1)日本:2022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大型商用车辆(HDV)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路线图等文件指导未来燃料电池技术开发方向。2)韩国:2022年世界第一氢能产业战略等文件提出创造氢能需求,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等氢能领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2020年出台世界首部氢法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为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图、日韩地区氢燃料电池相关政策,日本调整氢能政策,韩国健全氢燃料电池匹配基础与制度资料来源:政府官网,SNE Research,中信建投地区发布日期政策文件发布机构具体内容日本2023/3/10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大型商用车辆(HDV)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路线图和固定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路线图NEDOFCVHDV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路线图提出,到2030年和2040年左右,大型商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体积功率密度分别达到0.6千瓦/升、0.8千瓦/升;气态高压储氢密度分别达到28克/升、29克/升以上;燃料电池电堆耐久性达到5万小时;铂载量分别达到0.19克/千瓦、0.07克/千瓦。固定用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路线图提出,到2040年左右,普及使用零碳氢的独立分布式能源系统,固定用燃料电池效率达到70%,寿命达到15年,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RSOC)系统实用化。2022/1/11以实现氢能社会为目标,建构大规模氢能供应链自然资源和能源署投入66.7亿日元到利用超高压氢气技术等构筑低成本氢气供给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事业中,投入32.0亿日元实现燃料电池的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实施催化剂、电解质等相关基础技术开发和实用化技术开发,实现发电效率超过65%的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实施面向加氢站等低成本化的技术开发、面向大型商用车的燃料电池的开发等等。2021/10/22能源基本计划日本政府计划首次提出展望:到2030年氢能从8.8%9.2%调整到11%。经过调整,日本政府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从此前的22%至24%提高到36%至38%,其中氢气和氨气等较新能源发电将占到电力结构的约1%。2019/3/1氢能与燃料电池战略路线图3.0日本政府(1)交通领域:到2025年,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达 20万辆,建成加氢站320座;到2030年,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达80万辆,建成加氢站900座。(2)建筑领域:到2025年,部署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装置140万台;到2030年,约10%的家庭安装燃料 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装置,即530万台。韩国2022/11/1清洁氢能生态系统建设方案和世界第一氢能产业战略产业部创造大规模氢能需求并建立匹配基础与制度,拓展氢能生态系统。目标是到2030年普及氢能商用汽车3万台、液化氢能充电桩70个,到2036年清洁氢能发电比重7.1%。培育七大战略领域并完善监管制度,促进掌握核心技术与实现氢能产业化。目标到2030年掌握先进国家水平技术、世界一流的产品类别10种、氢能专门企业600个。重点聚焦水电解、液化氢运输船、拖车、充电站、燃料电池、氢涡轮等领域。2020/2/4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韩国政府该法律是韩国为了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安全管理而制定的法律,规定了氢能源的定义、分类、生产、运输、储存、供应、使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同时设立了氢经济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协调氢能源相关的政策和计划。还明确了氢能源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及相关的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2019/10/22构建氢基础设施及充电站方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国土交通部、环境部等3年间,在韩全国范围内主要城市和高速公路安装310个氢充电站,使氢能汽车驾驶员可以在30分钟之内抵达。到2030年,氢充电站累计达到660个,20分钟内抵达,高速公路每75KM内配置充电站。2040年累计达到1200个,15分钟即可到达,高速公路安装距离缩短到50KM以内。到2022年,氢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7000台。其中,汽车65000台,公交车2000台。届时,氢的需求量将达到3万吨/年。2019/1/1氢能经济发展路线图韩国政府(1)交通领域:到2022年,燃料电池乘用车产量达到7.9 万辆,本土销售6.5万辆;燃料电池商用车本土产销2,000辆;建成加氢站310座。到2040年,燃料电池乘用车产量达到602万辆,本土销售283万辆:燃料电池商用车产量达18万辆,本土销售7万辆;建成加氢站1200座。(2)电力领域:到2022年,燃料电池商用发电装置产量达 1.5GW,本土装机1GW;燃料电池家用发电装置装机量达50MW。到2040年,燃料电池商用发电装置产量达 15GW,本土装机8GW:燃料电池家用发电装置装机量达2.1GW。42政策端-欧美:交通、发电领域规划燃料电池应用,前期目标设定激进欧洲:2025/2026年欧洲Fuel EU Martin/CBAM启动,船舶脱碳带动氢燃料电池与绿氢需求的进一步增加;2024年IPCEI Hy2Infra项目启动,投资约69亿欧元公共基金,推动氢能项目。图、美国MYPP和欧盟Hy2Infra计划推动氢能领域发展资料来源:政府官网,欧盟官方公报(Official Journal),DOE,中信建投地区发布日期政策文件发布机构具体内容美国2024/5/6Multi-Year Program Plan(MYPP)DOE/HFTO该多年期计划规定了面向2030年及更长期的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使命、技术目标和战略方,具体包括制氢、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技术、系统集成开发、系统分析、标准规范等。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多年期计划设定了由市场驱动的终端应用场景技术目标,包括长途重型卡车、固定电源和储能用可逆燃料电池。成本方面要求如下:到2030年,长途重型卡车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为每千瓦80美元,固定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为每千瓦1000美元,储能用可逆燃料电池成本为每千瓦1800美元。2023/6/5国家清洁氢能战略和路线图DOE20222023年:重卡燃料电池成本170美元/千瓦(当前基准为200美元千瓦);公交车燃料电池耐久性1.8万小时;超过1.5兆瓦燃料电池用于数据中心电源;1兆瓦规模的电解槽和船用燃料电池;15辆燃料电池卡车在贫困社区运营;超过1个集成氢能制氨示范项目。20242028年:重卡燃料电池成本140美元/千瓦;与当前基准(2020年)相比减少50%的铂族金属用量;氢还原炼铁规模1吨/周,进而达到5000吨/天;纯氢燃气轮机NOX排放浓度9 ppm,选择性催化还原后排放浓度2 ppm;完成3个燃料电池超级重卡项目;在部落部署超过2个试点项目;4份社区福利协议;超过4个区域氢中心,多样化资源应用。20292036年:在保持耐久性和性能的同时,重型卡车燃料电池成本达到80美元/千瓦;固定式燃料电池成本900美元/千瓦,耐久性4万小时;超过4个规模化的终端应用示范项目(如氢冶金、制氨、储氢);超过1000万吨/年的清洁氢用于战略性市场,其规模与国家氢能战略目标一致。2020/11/12氢能计划发展规划DOE1.电解槽成本降至300美元/千瓦,运行寿命达到8万小时,系统转换效率达到65%,工业和电力部门用氢价格降至1美元/千克,交通部门用氢价格降至2美元/千克;2.期市场中交通部门氢气输配成本降至5美元/千克,最终扩大的高价值产品市场中氢气输配成本降至2美元/千克;3.车载储氢系统成本在能量密度2.2千瓦时/千克、1.7千瓦时/升下达到8美元/千瓦时,便携式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储氢成本在能量密度1千瓦时/千克、1.3千瓦时/升下达到0.5美元/千瓦时,储氢罐用高强度碳纤维成本达到13美元/千克;4.用于长途重型卡车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80美元/千瓦,运行寿命达到2.5万小时,用于固定式发电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900美元/千瓦,运行寿命达到4万小时。2019/11/6氢能经济路线图DOE(1)到2025年,燃料电池叉车保有量达12.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20万辆。(2)到2030年,燃料电池叉车保有量达3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530万辆;建成加氢站5,600座。欧洲2024/2/15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IPCEI Hy2Infra欧盟委员会该计划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葡萄牙和斯洛伐克7个欧盟国家提供69亿欧元公共资金(约合533亿元人民币),在这项计划推动下,32家公司将参与33个氢能项目,其中包括建设3.2GW大型电解槽用于生产可再生氢、新建和改造约2700公里的氢传输和配送管道、开发至少370GWh的大型储氢设施,以及为液态有机氢运输船(LOHC)建设装卸码头和相关港口基础设施。2022/2/28Strateg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genda 2021-2027欧盟纯净氢能合作伙伴(Clean Hydrogen Partnership)将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与氢气分配、氢能交通应用、氢能供热和供电、交叉领域、氢谷、和供应链相关技术,定位为2027年以前,氢能的重点开发领域,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指引2019/2/1欧洲氢能路线图:欧洲能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欧洲燃料电池和氢能联合组织(FCH-JU)(1)交通领域:到2030年,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达 370万辆,占乘用车总量的1/22;燃料电池轻型商用车保有量达50万辆,占轻型商用车总量的1/2;燃料电池中重型商用车保有量达4.5万辆;燃料电池列车保有量达570辆。(2)建筑领域:到2030年,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装置发电量达30TWh;到2040年,部署250万台燃料电 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装置,发电量达120TWh,并满足1,100万户家庭的用暖需求。(3)工业领域:到2030年,超过1/3的工业氢气需求采用更加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4)电力领域:到2030年,开展可再生能源-氢储能示范。市场空间:商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运营规模有望达万/千亿级别43表、国内道路交通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空间测算资料来源:政府官网,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0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2055E2060E国内-FCV销量万辆0.113 0.156 0.337 0.545 0.875 1.407 2.294 4.880 9.955 20.309 42.064 255.397 567.353 772.237 872.037 944.575 997.190 yoy8.076.45a.82.63.68c.072.734.004.007.13C.44.31%6.36%2.46%1.61%1.09%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亿元5.620 7.483 14.828 20.825 29.640 42.311 63.000 126.957 248.985 489.288 971.017 4228.404 6819.789 8386.379 9073.684 9671.227 10053.053 yoy3.14.16.44B.33B.75H.901.52.12.51.454.21.03%4.22%1.59%1.28%0.78%加氢市场规模亿元4.279 5.792 9.938 16.704 27.611 45.091 62.898 94.702 150.777 247.757 414.032 1107.896 1919.417 2737.181 3550.467 4344.349 5096.502 yoy5.36q.58h.09e.29c.319.49P.56Y.21d.32g.11!.76.62%7.36%5.34%4.12%3.25%乘用车-FCV销量万辆0.000 0.001 0.020 0.030 0.036 0.047 0.070 0.299 0.610 1.244 3.173 105.111 386.837 576.584 660.172 718.628 762.180 yoy!66.67G.06 .000.00P.00.004.004.005.001.38).77%8.31%2.74%1.71%1.18%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亿元0.000 0.031 0.623 0.761 0.773 0.857 1.131 4.473 8.500 16.057 38.047 1095.209 3526.800 4994.977 5525.560 5936.530 6217.303 加氢市场规模亿元0.00 0.00 0.01 0.02 0.03 0.04 0.05 0.11 0.19 0.33 0.62 11.83 53.18 114.81 185.37 262.19 343.66 商用车-FCV销量万辆0.113 0.155 0.316 0.515 0.839 1.360 2.224 4.581 9.345 19.064 38.891 150.286 180.516 195.653 211.865 225.947 235.009 yoy7.274.52b.77c.00b.00c.526.004.004.004.001.04%3.73%1.62%1.60%1.30%0.79%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亿元5.6 7.5 14.2 20.1 28.9 41.5 61.9 122.5 240.5 473.2 933.0 3133.2 3293.0 3391.4 3548.1 3734.7 3835.8 加氢市场规模亿元4.28 5.79 9.93 16.69 27.58 45.05 62.84 94.59 150.59 247.43 413.41 1096.07 1866.24 2622.37 3365.09 4082.16 4752.84 44乐观情景:24/25年销量翻倍争取25年实现5万辆保有量,但能见度低资料来源:中汽协,中信建投量:23年全年销量5447辆,同比 61.78%,低于年初预计8000辆,基于中长期规划-25年国内5万辆保有量目标向前倒推,24/25年燃料电池销量应位于1.1/2.1万辆,山东/四川氢能高速过路费优惠政策,广东氢能高速建设有望加速燃料电池车需求释放,但当前实现预期目标的能见度较低。政策层面:山东、四川迎来高速过路费优惠,4月9日-11日,中石化推动两台氢能重卡途径1500公里从北京到达上海,高速网络建设及过路费优惠将在京津、成渝、沪嘉甬、济青和汉宜高速体现,后续有望进一步涉及北京、上海、湖北、河北等省市。图表、24/25年销量预计1.1万/2.1万辆(单位:辆、%)106291272152727371179158633675447 1050022000-80%-60%-40%-20%0 000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E2025E产量/辆销量/辆销量-同比/%技术路线:PEMFC应用最为广泛45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与氧化物原本通过燃烧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根据电解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多种燃料电池类型。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如下五种: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以聚合物为电解质,以铂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航天/便携电源;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以镧锰氧化物/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大型电站;3)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以镍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电站;4)磷酸燃料电池(PAFC):以磷酸为电解质,以铂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电站;5)碱性燃料电池(AFC):以碱性电解液为电解质,以镍/银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资料来源:徐志红等氢燃料电池的结构特性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概述,中信建投表、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对比 质子交换膜电池(PEMFC):适用于汽车应用46资料来源:燃料电池及其组件,中信建投图、PEMFC电池组件资料来源:Effects of Clamping Force on the Operating Behavior of PEM Fuel Cell,中信建投图、PEMFC工作原理图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又称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使用固体聚合物作为电解质,并使用含有铂或铂合金催化剂的多孔碳电极。与其他燃料电池相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功率密度高、重量轻、体积小等优点,同时电池的工作温度较低,一般在80 C左右;但由于使用铂金做催化,导致其成本较高,且对燃料纯净度要求较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只需要氢气、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即可工作,其正负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正极:O2 4e 4H( )=2H2O;负极:H2-2e=2H(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主要用于运输应用,尤其适用于汽车应用,如轿车、公共汽车和重型卡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转化效率高,发电应用方向潜力大47资料来源:Numerical study on carbon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ar solid oxide fuel cell,中信建投图、SOFC电池结构资料来源: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olid Oxide Fuel Cell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Mechanism,Prediction,and Optimization Studies,中信建投表、SOFC工作原理图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在中高温下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化学发电装置,被普遍认为是在未来会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一样得到广泛普及应用的一种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具备高效率、无污染、全固态结构和对多种燃料气体的广泛适应性等,能在多种燃料包括碳基燃料的情况下运行,且不需要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不存在对漏液、腐蚀的管理问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缺点是升温慢,启动时间较长,需要60-200分钟才能启动,且因为使用稀土等贵重材料,因此成本较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正负极反应方程式为:正极:O2 4H( ) 4e2H2O;负极:H2 2O22H2O 4e()。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具备效率和成本优势48资料来源:Analytical Modeling of Polarizations in a Molten Carbonate Direct Carbon Fuel Cell,中信建投图、MCFC电池结构资料来源:JRC Publications Repository,中信建投表、MCFC工作原理图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温燃料电池,燃料由水和化石燃料产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混合物组成,电解质为熔融碳酸锂钾。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能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与涡轮机配合使用时效率可接近65%,且不需要外部重整器来将天然气和沼气等燃料转化为氢气,有效降低成本;缺点为工作温度约650C,升温到工作温度很慢,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因此这些电池不适合用于汽车,且电池高温电解液有腐蚀性,会让电池加速老化,因此电池寿命都相对较短。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反应方程式:阳极:2H2 2CO3(2-)=2CO2 2H2O 4e(-);阴极:O2 2CO2 4e(-)=2CO3(2-)。磷酸燃料电池(PAFC):反应温度高,是成熟的电池类型之一49资料来源: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s,中信建投图、PAFC电池实物图资料来源:Fuji Electric Global,中信建投表、PAFC工作原理图磷酸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液态磷酸作为电解液的电池,它被包裹在碳化硅基体中,并由聚四氟乙烯键(PTFE)合而成。PAFC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现代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最成熟的电池类型之一。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要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略高,约在150-200左右,但仍需电极上的铂催化剂来加速反应。其阳极/阴极反应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同,不过由于其工作温度较高,所以阴极反应速度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反应速度更快。磷酸燃料电池反应方程式:正极:O2 4e 4H( )=2H2O;负极:H2-2e=2H( )。碱性燃料电池(PAFC):性能和寿命有待提升50资料来源:Hydroxide Transport in Anion-Exchange Membranes for Alkaline Fuel Cells,中信建投图、AFC电池交换膜离子传导示意图资料来源:西安交通大学,中信建投表、AFC工作原理图碱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水溶液,燃料是氢气,氧化剂是氧气(或空气中的氧),电极由碳和镍等金属制成。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一般处于50C100 C之间,与传统PEM燃料电池类似,但使用碱性膜而非酸性膜。碱性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速度快,所以性能优异,但容易受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毒害,会导致电池内部形成碳酸盐,这会极大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碱性燃料电池反应方程式:正极:O2 2H2O 4e(-)=4OH(-);负极:2H2 4OH(-)=4H2O 4e(-)。燃料电池车上下游产业链一览51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长、参与方众多,燃料电池系统位于产业链的中游。上游燃料电池发动机主要包括电堆及其核心部件、辅助系统等,上游参与者主要为核心材料及关键部件生产商,行业下游燃料电池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燃料电池汽车,下游参与者主要为整车厂。电堆是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进入壁垒高,包括材料体系配方及生产工艺、电堆设计及集成技术、电堆水热管理技术。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图、图、燃料电池车产业链燃料电池车产业链 PEMFC价值分配:电堆为核心,MEA、双极板价值量占比高52表、PEMFC价值分配中MEA、双极板价值量占比高资料来源:中国氢能联盟,中信建投 53传统柴油车(ICV)、燃料电池车TCO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购置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残值等四个方面。现阶段,在补贴政策扶持下,31t燃料电池重卡与传统燃油车仍存在成本差异,但是部分氢气价格优势地区(25元/kg)已经具备性价比长期来看,燃料电池重卡替代柴油重卡趋势明确,成本方面的主要对手在于天然气重卡(但碳排放无法完全解决),性能方面与换电重卡项目虽然存在成本差异,但无低温、衰减等问题图:31T重卡TCO演化(不含补贴-左/含补贴-右)平价:燃料电池重卡替代柴油重卡长期存在经济性优势020406080100120140购置成本购置总成本年度折旧(含补贴)万元/车/年使用成本使用年度成本(含补贴)万元/年维护成本每年成本万元/年残值残值折旧万元/年020406080100120140残值残值折旧万元/年维护成本每年成本万元/年使用成本使用年度成本(不含补贴)万元/年购置成本购置总成本年度折旧(不含补贴)万元/车/年资料来源:政府官网,中信建投 保有量:中国份额逐年增加,24H1全球占比约23.6T资料来源:中汽协、Marklines,中信建投图、中国/全球燃料电池车历年保有量资料来源:中汽协、Marklines、香橙会研究院,中信建投表、中国/全球燃料电池车历年销量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稳步提升。2023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1.7万辆,全球占比约22.5%,同比 5.1pct;2024H1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1.9万辆,全球占比约23.6%。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H1中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全球-燃料电池汽车销量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H1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 55销量:24年1-7月销量同比 28%,以商用车为主资料来源:中汽协,中信建投量:24年1-7月销量3362辆,同比 28.02%,其中,7月销量779辆,同比 181.2%,同比快速增长预计与两个因素有关:1)北京、上海补贴到期抢装(每年8月为新一轮补贴退坡周期);2)广东、四川、山东等地上半年过路费优惠政策初见成效;环比26.76%系淡季下滑。产销结构以商用车为主图表、24年1-7月销量3362辆,同比 28.02%(单位:辆、%)-100000000$00)00400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产量销量产量-环比销量-环比050100150200250300350国内产量(辆)国内销量(辆)图表、国内燃料电池乘用车产销(单位:辆)56地区分布:以推广目标为基础,广东、河北、河南城市群爆发潜力值得期待资料来源:政府官网,中汽协,中信建投上海城市群公布2024年推广目标,1615辆中以31T重卡为主,总体同比有一定下滑。北京、上海城市群22-23年目标超额完成,其中北京城市群2023年度目标完成度268.51%,上海城市群2023年度目标完成度112.50%,24/25年增量潜力较小;24-25年市场增量主要看广东、河北、河南城市群后来居上。基于五大城市群推广目标目标达成度,预计23年燃料电池车销量目标在10000辆,同比 90%,则2025年5W辆保有量兑现度高。图、上海城市群推广目标及车型表、城市群目标完成情况 价/利:当前毛利率预计位于25-30%区间57以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售价34.4万元/套测算,我们认为毛利率大约为25-30%表、燃料电池系统毛利率测算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项目单位202120222023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2035E2040E2045E2050E2055E2060E燃料电池系统系统成本万元/套35.230.827.624.922.520.118.016.214.613.212.011.210.710.310.210.0-燃料电池系统系统成本元/kw3523307627652490224820091800161714581318120311231067103110171004燃料电池系统系统售价万元/套56.749.941.034.429.025.323.321.419.918.516.014.013.312.912.712.6-燃料电池系统系统成本元/kw5667498941013439290325292325214419861845160414031333128812711256毛利率7.848.352.58.58.58 .58.58$.58&.58(.58%.00 .00 .00 .00 .00 .00%电堆成本万元25.521.719.317.215.313.612.210.99.88.88.17.57.16.76.66.5成本占比(系统)rqpihhhgggggfeed%电堆售价万元/套41.035.228.623.719.817.215.814.513.312.310.89.38.88.48.28.1毛利率7.848.352.58.58.58 .58.58$.58&.58(.58%.00 .00 .00 .00 .00 .00%BOP售价万元/套10988766554444444成本占比(系统)()01222333334556%-电气系统万元/套6.505.855.274.744.263.623.082.622.231.891.701.531.381.381.381.38成本占比(系统)%-氢气循环系统万元/套1.000.900.810.730.660.560.470.400.340.290.260.240.210.210.210.21成本占比(系统)%3%3%3%3%3%3%3%2%2%2%2%2%2%2%2%2%-空气循环系统万元/套1111111111111111成本占比(系统)%4%4%5%5%6%6%7%7%8%9%9%9%-水循环系统万元/套12.5011.2510.139.118.206.975.935.044.283.643.282.952.652.652.652.65成本占比(系统)57776531)(&%&%-系统集成及测试万元/套0.500.450.410.360.330.280.240.200.170.150.130.120.110.110.110.11系统成本拆分电堆成本拆分燃料电池系统BOP成本拆分 58新车型:新车型数量同环比下降,重卡为主力车型资料来源:氢云链,中信建投新车型数据:7月新公告车型20个,同环比均呈现下滑趋势,其中重卡占比30%是燃料电池推广的主力车型 燃料电池配套企业中重塑能源、亿华通分列前二图表、7月新车型公告20个,重卡占比30020304050607080专用车卡车底盘重卡物流车客车底盘客车乘用车货车底盘图表、7月新车型公告燃料电池系统配套重塑能源位列第一010203040506070802022-12022-22022-32022-42022-52022-62022-72022-82022-92022-102022-112022-122023-12023-22023-32023-42023-52023-62023-72023-82023-92023-102023-112023-122024-12024-22024-32024-42024-52024-62024-7重塑能源亿华通博世氢国鸿氢能电投捷氢科技明天新能源潍柴动力清能新能源东方电气雄韬氢雄航天氢能氢蓝时代其他 59竞争格局:燃料电池系统集中度有所回升,龙头保持领先地位行业集中度:2024年上半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装机CR3/CR5分别为50%/59%;2023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装机CR3/CR5分别为38%/55%。2024年头部企业份额有所回升,行业集中度增强,竞争更加集中。头部企业:亿华通、重塑能源和国鸿氢能在2023年与2024年上半年保持了市占率大于10%的龙头地位,而其他企业市占率变化幅度较大,竞争较为激烈。资料来源:势银,中信建投图、市场集中度有所回升,行业龙头保持领先地位(单位:%)13.4.4.1.8%6.4D.9 23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装机市场份额亿华通国鸿氢能捷氢科技重塑能源潍柴动力其他20.4.2.0%5.3%4.4.7 24上半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装机市场份额亿华通重塑能源国鸿氢能鲲华科技华丰燃料电池其他21.0.0.0.0%4.33.7 22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装机市场份额亿华通重塑能源鸿力氢动捷氢科技爱德曼氢能其他 60竞争格局:电堆集中度有所下滑,龙头领先地位稳定行业集中度:2023年,中国电堆装机CR3/CR5分别为49%/62%;2022年,中国电堆装机CR3/CR5分别为57%/75%。2023年头部企业份额有所下滑,行业集中度变低,竞争更加分散。头部企业:神力科技、氢晨科技、国鸿氢能、捷氢科技在2022年与2023年均保持在行业前五,行业领先地位稳定,而其他企业市占率变化幅度较大,竞争较为激烈。资料来源:势银,中信建投图、市场集中度有所下滑,行业龙头保持领先地位(单位:%)21.3 .7.0.9%4.6%.5 22年上牌装机电堆企业市占率神力科技氢晨科技国鸿氢能捷氢科技爱德曼氢能其他18.0.0.0%7.0%6.08.0 23年上牌装机电堆企业市占率神力科技国鸿氢能捷氢科技潍柴巴拉德氢晨科技其他 61风险提示成本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及装机规模不及预期,由于当前可再生电力成本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制氢进一步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成本如不能按照预期下降,可再生能源制氢平价难以实现,装机规模及发电量不及预测则难以支持制氢产业的电力需求技术迭代方面:电解槽技术发展不及预期,PEM电解槽的需要通过技术迭代及规模化推进实现可靠性提升及成本下降,PEM电解催化剂等技术提升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AWE电解槽制氢效率迭代影响绿氢成本降低市场需求方面:市场需求影响行业规模化实现,进而影响研发及生产制造端的成本均摊政策方面:当前氢能行业仍处于产业规模化发展初期,政策的有效推动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如政策支持力度低于预期,将影响产业发展积极性。分析师介绍分析师介绍朱玥:中信建投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2021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8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曾就职于兴业证券、方正证券,财经 杂志,专注于新能源产业链研究和国家政策解读跟踪,在2019至2022年期间带领团队多次在新财富、金麒麟,水晶球等行业权威评选中名列前茅。屈文敏:中信建投电新行业分析师评级说明评级说明投资评级标准评级说明报告中投资建议涉及的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6个月内的相对市场表现,也即报告发布日后的6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基准。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作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作为基准;美国市场以标普 500 指数为基准。股票评级买入相对涨幅15以上增持相对涨幅5中性相对涨幅-5%5之间减持相对跌幅5卖出相对跌幅15以上行业评级强于大市相对涨幅10%以上中性相对涨幅-10-10%之间弱于大市相对跌幅10%以上 分析师声明分析师声明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在此声明:(i)以勤勉的职业态度、专业审慎的研究方法,使用合法合规的信息,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ii)本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法律主体说明法律主体说明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附属机构(以下合称“中信建投”)制作,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署名分析师所持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本报告作者所持香港证监会牌照的中央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一般性声明一般性声明本报告由中信建投制作。发送本报告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不因接收者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中信建投客户。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中信建投认为可靠的公开资料,但中信建投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观点、评估和预测仅反映本报告出具日该分析师的判断,该等观点、评估和预测可能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况下有所变更,亦有可能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或者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建投其他部门、人员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意见不同或相反。本报告所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报告中所含任何具有预测性质的内容皆基于相应的假设条件,而任何假设条件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并影响实际投资收益。中信建投不承诺、不保证本报告所含具有预测性质的内容必然得以实现。本报告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均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建议并未考虑报告接收人在财务状况、投资目的、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报告接收者应当独立评估本报告所含信息,基于自身投资目标、需求、市场机会、风险及其他因素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中信建投建议所有投资者应就任何潜在投资向其税务、会计或法律顾问咨询。不论报告接收者是否根据本报告做出投资决策,中信建投都不对该等投资决策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亦不以任何形式分享投资收益或者分担投资损失。中信建投不对使用本报告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在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允许的范围内,中信建投可能持有并交易本报告中所提公司的股份或其他财产权益,也可能在过去12个月、目前或者将来为本报告中所提公司提供或者争取为其提供投资银行、做市交易、财务顾问或其他金融服务。本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了署名分析师的观点,分析师的薪酬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不会直接或间接与其所撰写报告中的具体观点相联系,分析师亦不会因撰写本报告而获取不当利益。本报告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中信建投(国际)中信建投(国际)北京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18层电话:(8610)8513-0588联系人:李祉瑶邮箱: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528号南塔2103室电话:(8621)6882-1612联系人:翁起帆邮箱:深圳福田区福中三路与鹏程一路交汇处广电金融中心35楼电话:(86755)8252-1369联系人:曹莹邮箱:香港中环交易广场2期18楼电话:(852)3465-5600联系人:刘泓麟邮箱:charleneliucsci.hk

    发布时间2024-09-06 6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4美国大储市场现状、需求来源、发展趋势及并网节奏分析报告(51页).pdf

    2 0 2 4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目录目录1现状:弱现实弱预期,潜在向上空间充裕现状:弱现实弱预期,潜在向上空间充裕2来源:电站退役+新能源建设,支撑储能需求基石4节奏:并网排队拖累,堵塞问题有望.

    发布时间2024-09-06 51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宁德时代:碳排放核算报告2023(18页).pdf

    碳排放核算报告2023宁德时代 2023 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关于本报告0102本报告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简称“宁德时代”或“公司”)发布的第 3 份碳排放核算报告。本报告对公司自身生产运营及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披露。组织边界:本报告的组织边界确定及数据合并方法采用运营控制权法,涵盖公司对其运营政策及措施拥有控制权或有重大影响的所有生产电池的公司及子公司(具体信息如表 1 所示),与宁德时代“零碳战略”中核心运营范围一致。2023 年度,宁德时代累计投产运营 18 家生产电池的公司及子公司,涵盖范围较上一年度新增宜春时代、贵州时代、时代长安、厦门新能安 4 家子公司。其中,公司优先选择 15 家稳定运营且具备认证资格,同时对整体排放产生显著影响的公司及子公司作为核查主体,委托第三方依据 ISO 14064-3:2019 对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开展独立核查。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企业,宁德时代深植零碳基因,在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同时,持续加速零碳进程,力争在碳中和的征程中打造“时代”样板,为行业乃至全社会的零碳转型提供“时代”经验。2023年,宁德时代正式发布公司“零碳战略”,宣布“到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到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基于“零碳战略”及对应行动规划,宁德时代制定“零碳”设计、“零碳”工厂、“零碳”供应、“零碳”制造、“零碳”电力及循环生态六大“零碳”专项,全方位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截至报告发布前,宁德时代共有 9 家电池生产基地实现对 2023 年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和,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颁发的 PAS 2060:2014 碳中和认证证书。报告边界:本报告的报告边界为上述组织边界内,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来自输入能源的间接(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发生在价值链中的其他间接(范围三)实质性温室气体排放。其中,针对范围三(即 ISO 14064-1:2018 中所划分的类别 3 类别 6)温室气体排放,公司基于实质性的评估标准,并结合自身的行业特性、业务关系、数据可得性和披露成本,选取其中所划分的的类别 3 和类别 4 进行核算和披露。未来,宁德时代将逐步完善披露类别。本报告中核算数据所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类别与对应的具体排放源信息如表2 所示。1 此处“宁德时代*”对应实体为宁德时代宁德工厂,包括湖东、湖西、Z 三个电池生产基地,与本报告主体相区分,下同。表 1 组织边界内的公司及子公司表 2 核算的温室气体排放类别及对应排放源报告范围温室气体排放类别(参考ISO 14064-1:2018)主要排放源类别 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天然气、柴油的固定燃烧;汽油、柴油的移动燃烧;制冷剂、灭火器填充物等的逸散;工厂化粪池的 CH4泄漏类别 2:来自输入能源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外购电力;外购蒸汽类别 3:运输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上游运输和配送;下游运输和配送;商务旅行;员工通勤类别 4:组织使用的产品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运营中产生的废物;燃料和能源相关活动(未包括在范围一或范围二中);外购商品和服务关于本报告本报告所涉数据对应的时间范围为 2023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时间范围宁德时代 2023 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关于本报告序号公司或子公司名称简称ISO 14064核查声明PAS 2060核查声明1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1是是2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时代是否3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时代是是4宜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宜春时代是是5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时代是是6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时代上汽是否7时代一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时代一汽是否8时代广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时代广汽是是9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时代是是10成都市新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津时代是是11瑞庭时代(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瑞庭时代是否0102序号公司或子公司名称简称ISO 14064核查声明PAS 2060核查声明12广东瑞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