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的疾病之一,虽然目前医学技术发达,但对肿瘤的治疗依旧没有特别完美的手段;不过在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过程中,目前还是有药物能够避免并发症和副作用,升白制剂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升白制剂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类型呢?下面的文章将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升白制剂的定义
升白制剂是针对抗肿瘤化疗和放疗所引起的毒副作用即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症,CIN)、 用于提升体内白细胞数的药物。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一到三周,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其次是血小板下降,血小板的生存时间约为5-7天,因此血小板一般在化疗后3-4天开始下降。而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但骨髓抑制一般在2-4周逐渐恢复,因此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但如果粒细胞持续低于0.5超过7天,感染的风险几乎是100%。临床上特别重视化疗期间白细胞降低的情况。当出现骨髓抑制需要用药升白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升白制剂。

升白制剂的类型
按照成分性质划分,升白制剂可以分为生物制剂、化学制剂和中药制剂,后两者常用于预防、轻度病症用药。
生物制剂:代表药物为集落刺激因子G-CSF。原理:是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作用于粒系祖细胞,可促进其向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增殖、分化。临床应用特点:用于大量强化治疗,除非骨髓功能严重抑制到了3度骨髓抑制的程度,否则不建议使用;只是作为升高癌症患者体内白细胞的暂时性手段,并不能帮助患者恢复骨髓造血系统;不可以与化疗同时进行,必须在化疗结束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使用。
中药制剂:又分为治疗型和辅助型。治疗型中药升白制剂代表药物为升白口服液,原理是通过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大量G-CSF和GM-CSF而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应用特点是既可以作为防和辅助用药,也用于治疗1度2度骨髓抑制,可用量化指标评估疗效且可以与化疗同时进行。
辅助型中药升白剂代表药物为芪胶升白胶囊、艾愈胶囊、地榆升白片,原理是补血、益气、保护肝肾为主,临床应用特点是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且侧重康复辅助治疗,可有可无,没有治疗作用。
化学制剂:代表药物为利可君片(利血生)。原理:为半胱氨酸的衍生物,具有促进骨髓内粒细胞生长和成熟的作用。临床应用特点:仅在轻度骨髓抑制(2度之前)有效性高,对发生重度骨髓抑制(3度和4度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有效率低,可以与化疗同时进行,但疗程长。
升白制剂的类型

升白制剂发展历程
(1)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国内尚无升白针,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
乏主要依靠化学制剂例如如鲨肝醇、利血生等与辅助型口服中药(复方皂矾丸、生白宝合剂),但均只对2度以下骨髓抑制有效,死亡率高达60%;中药的市场占比约65%-
70%。
(2)短效G-CSF主导时期(1993-2017年):1993年,首个短效G-CSF进口产品进入国内,当时缺少对新药的专利保护机制,rhG-CSF系列产品陆续被国内共30多家制药企业仿制。
短效产品竞争激烈并实现国产垄断,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短效产品市场份额远超长效,2014年
我国长效G-CSF制剂应用比例仅约为1%,尽管长效针剂津优力、新瑞白已经上市,但并未形成规模效应;化学制剂与中药制剂在升白药市场的占比均下降。
(3)长效G-CSF进入医保,快速放量,逐渐超越短效G-CSF(2017年至今):2017年医保目录调整,长效G-CSF
(津优力、新瑞白)进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2018年 我国长效G-CSF制剂应用比例已逾50%;2019年恒瑞的硫培非格司亭谈判降价进入医保。
以上就是升白制剂的定义、类型及发展历程的全部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医药行业的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本文由@AG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考资料
《头豹研究院:2021年中国升白制剂行业概览(22页).pdf》
推荐阅读
2022年肿瘤治疗行业规模、发展趋势及上市公司一览
DeepTech:2022全球肿瘤免疫疗法技术与行业研究报告.pdf(附下载)
动脉网:2022肿瘤早筛行业研究报告.pdf(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