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神经介入治疗
神经介入治疗是介入医学治疗下的一个分支,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脑内血管。神经介入治疗一般会运用医学影像系统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借助穿刺针等器材对股动脉、股静脉、颈动脉等相关脑部血管进行穿刺,旨在通过X线透视诊断并治疗颈部或者颅内血管等的病变。
由于脑血管结构复杂精细,所以神经介入治疗相较于其他介入治疗来说难度更大、范围也更广,对手术技术和器材要求更高;脑血管介入操作路径长并使用的材料多并需要多次更换或调整,这都将导致手术时间的延长;且在进行神经介入治疗时,已发病的脑卒中患者多数都神志改变,配合手术过程十分困难。

2.神经介入发展历史
神经介入治疗已经随着器械、影响设备技术的进步开始快速发展,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也渐趋完善。
1970年-1990年是神经介入治疗发展的开端:
1974年Ser-binenko首创可脱性球囊经皮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976、1977年Pervsner和Kerber用异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 IBCA )液体栓塞剂进行动静脉畸形栓塞;1978年Debrun用可脱性乳胶球囊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椎动脉瘘。
1980年Charles Kerber首次实施了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1981年Zeumer完成第一例经动脉内溶栓治疗脑血栓、Amir Motarjeme完成第一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1982年Romodanov和Shchegiov用可脱性球囊治疗动脉瘤,实现小型/中型动脉瘤完全闭塞。
1990年-2007年是神经介入治疗的缓慢发展期:
1991年Guglielmi开发GDC并应用于临床。此后多种弹簧圈进入市场,如多维度弹簧圈、能刺激局部疤痕形成表面涂层弹簧圈、填塞弹簧圈内部空间的水凝胶弹簧圈、"生物活性”弹簧圈等。
2007年12月首款抽吸装置由Penumbra研发成功并获批FDA , 抽吸取栓疗法成为取栓新疗法。
2007年至今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期:
2011年FDA批准由美敦力研发的首款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 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开启动脉瘤治疗新纪元。

3.神经介入治疗优势
与药物类治疗相比,神经介入治疗效果更好:中国目前最常用的脑卒中药物为rt-PA和尿激酶,rt-PA最大剂量为0.9 mg/kg,给药方法为静脉滴注,用药后24小时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神经介入治疗则直接使用介入器械来进行取栓。据Lancet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时间内进行介入治疗使用机械取栓比单纯药物溶栓更有效。
与传统外科治疗相比,创伤较小且恢复时间更短:如传统神经外科一般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这类手术适应症有颈内动脉供血区脑缺血症等;而神经介入治疗手术范围较小,更易恢复。

更多行业知识,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行业知识栏目。
信息来源
《2022年中国神经介入行业分析及手术机器人市场趋势展望报告(98页).pdf》
推荐阅读
《【研报】神经介入行业深度报告:神经介入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百亿蓝海即将起航-20200705[81页].pdf》
《火石创造: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图谱及行业趋势分析(38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