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城市发展预测有哪些
(1)在2013年,智慧城市项目的全球支出中有70%将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领域,其中90%的项目将至少由国家或国际政府提供一部分资助。
(2)至少50%的智慧城市计划将在业务线或城市职能层面发起。
(3)智能水资源解决方案的全球支出在2013年将达到18亿美元。
(4)智慧城市面临的信息挑战将开始被视为一个大数据问题。
(5)地方政府在机器对机器(M2M)的通信技术方面将仍然停留在研究和评估阶段,而针对非常具体的城市功能的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大中型城市。
(6)使用开放数据措施的城市所推动的专属型、大众型和众包型移动应用程序将比其它城市多出50%。

(7)在2013年,地方政府将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社交媒体实现与市民的交流,从而加快一种新型市民/政府关系的诞生。
(8)智慧城市计划将尝试一种新的、风险回报共享的公私合作伙伴模式,使资金保持可持续状态。
(9)至少又将有三家一线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供应商带着自主品牌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进入这个市场,导致现有供应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10)将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获得成功的智慧城市计划中至少有70%将由市领导作为关键管理代表的合资企业完成。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推进和指标体系的逐步完善,也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做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将在试点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矫正和澄清。必须认识到,智慧城市引
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偏废或仅仅是强调技术应用而忽视社会经济层面的创新,智慧城市的试点也必将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一。
智慧城市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持续完善。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大驱动力,发展智慧应用,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从而勾勒出一幅未来“智能城市”的蓝图。2013年,中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级大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智慧城市建设。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别涉及17个和21个省内城市。截止2012年年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到2015年将超过2万亿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掀起一轮新的热潮,正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2、智慧城市未来发展八大趋势
(1)智慧城市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慧城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未来10年内,中国将有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城市(城镇)创造了80%的国民收入、90%以上的财政收入,城市发展得好,经济发展才更有动力。未来10年,我国将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城镇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教育、医疗、创业、就业等方面。但要注意,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政府统一引导、监管。智慧城市可以看作是一项巨大的城市服务产品,而“产品”是否令人满意,体现在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上,体现在城市品质的提升上,也体现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上。
(2)慧城市的内涵将从信息通信跨界融合多个领域
从2008年开始,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探索经历了数字城市发展阶段、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以下统称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非常广泛,但核心主线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城市服务质量。例如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将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定义为“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手段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运营和服务效率以及城市竞争力,同时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方面需求的一种创新型城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在已建环境中对物理系统、数字系统和人类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市民创造一个可持续、繁荣、具有包容性的未来”;而由我国国家信标委编制的《智慧城市术语》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城市”。
(3)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回归城市巨系统理念
早在20世纪,钱学森就强调要把现代城市看作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到目前为止,关于智慧城市巨系统,在众多咨询服务商、软件厂家、系统集成商中能够真正提供所有解决方案的几乎没有,因为它涉及的目标维度多、要素多以及自身内部关系复杂。因此在实际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设实施时往往采取降维思路,比如落实三大目标: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需要政务系统,保增长需要推动智慧产业,保民生需要推出智慧民生系统,并且每年推出一些重点工程。未来,业界对于智慧城市的探索将回归到城市巨系统,探讨在人类发展的技术经济主线上如何找到城市的当前发展位置。降维的根本前提是要找到社会发展的主脉络、总体趋势——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到智能经济。其中数字经济对工业经济能起到带动作用,由此诞生了工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工厂等。当前中国社会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化、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三大阶段;智能经济对数字经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通过智能装备实现自我数字化,AI网络、AI扫描形成数字孪生。虽然是巨系统,但是抓住其主要矛盾:满足三大目标、服务三大群体、做好长期演进就能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和实施。
(4)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将是物网融合型的信息基础设施
IDC预测,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1894.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89.2亿美元。智慧城市相关底层技术包含: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及网络、数据互联互通、数据挖掘与大屏呈现、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城市通信基础设施(5G、Wi-Fi、NB-IoT)、一卡通等。这些ICT范畴的技术依然会是智慧城市投资的主战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如物联网、环境传感器、全光网络、5G全覆盖、人脸识别与物体识别摄像头、智能抄表、车联网等将是智慧城市的重点投向。城市要想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产生更多的财政收入满足城市建设需求,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城市的容量和服务水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将不再只是道路、高架桥、水电等,而是承载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将与物理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物网融合。
(5)数字孪生城市是未来10年智慧城市的主要工作内容
工业经济时代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模拟电路三次工业革命,严格来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属于数字经济范畴,是数字经济反作用于工业,实现再工业化的结果。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工业制造设备的数字化,第五次工业革命是工业互联网与工业物联网,第六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孪生制造。数字孪生早期应用于高精密的工业制造业领域,要注意的是,只有个别工业领域已经走完了六次工业革命,比如飞机制造、发动机制造、芯片制造等高精尖领域。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不仅是制造业领域,数字孪生还可以拓展到智慧城市。BIM是数字孪生城市的萌芽,从BIM到CIM再到数字孪生,最后将城市元素的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进行孪生化,相当于再造一个城市。物理世界涵盖城市有形的物体,比如城市的三层空间内的虚拟化、数字化。
(6)数据产权立法将加快智慧城市进程
工业时代依靠物权法、民法通则可以确定产权,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变成“物”,变成可以变现的资源,但是我们的立法体系中目前除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著作权法等以外,依然还没有与数字经时代相匹配的法律,导致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就无法确权,无法确权就无法交易,无法交易就无法正常流通,因此促进数据产权立法已是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内容。
(7)城市大脑从1.0时代走向3.0时代
当前行业中所称的城市大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大脑,大部分实践体现为对城市交通的管理,或者说是交通大脑,可以称之为城市大脑的1.0时代。未来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垂直领域开发为城市大脑。比如医疗行业的健康大脑可以在城市医院、疾控系统、社保中心、药店等系统中进行数据互通,从而可以及时分析判断城市中市民的健康状况,提出城市的健康发展政策和进行重大传染疾病应急指挥。城市生态大脑可以对城市环境传感器终端、卫星数据、气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并分析城市的生态质量,例如通过复杂科学管理手段分析环境生态数据可以预判雨季城市内涝点和进行灾情防备。城市舆情大脑可以实时分析城市内发生的公共事件的群体反应现状,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8)5G推动智慧城市走向纵深领域
5G重点应用在智慧应用上,比如低时延促进车联网、无人驾驶等发展。未来的智慧城市能够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实时动态交互,传递彼此的坐标位置、行驶速度、路径,可以有效避免交通拥堵。数字经济时代是数据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时代,5G扩大了数据流动的广度、深度,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助推器。而2030年后将是6G时代,也是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得以普及的时代,届时数字经济高度发达,并将由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过渡,产生4种价值环境下的指数式发展:人类数字世界、AI数字世界、人类物理世界、AI物理世界。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工信安全: 智慧城市白皮书(2021年)(64页).pdf
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分析,应用项目有哪些?
智慧城市上市公司介绍,相关上市公司排名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