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皮匠微信公众号每天给您带来最全最新各类数据研究报告
当今,科技正以多元化的发展形态改变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火热进行,从宇宙宏观到量子微观,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信息与网络、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与环境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将会孕育出一大批颠覆产业及改变人类生活的创造性技术,成为全社会上升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020年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一周年,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以140家企业成功上市的优秀成绩向资本市场交付了满意的答卷,同时开启了科创造富的新神话。
2019年1月,科创板宣布设立后的两个月,亿欧智库发布了第一份科创板研究报告;随后,在6月12日,也就是科创板开板的前一天,亿欧智库发布了第二份科创板研究报告;如今,在科创板开市一周年后,亿欧智库持续发布第三份关于科创板研究报告。这一年来,亿欧对于科创板的每一家上市企业都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了关于每家企业科创投资价值的研究内容,亿欧会针对不同的领域和技术,构建不同科创企业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估值模型,持续关注和研究中国科创企业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性,以及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价值。
未来,伴随着科创板的成熟运作与发展,科创板将会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潜在价值,使投资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性,并助力中国高科技企业向世界一流科技企业方向前行。
科创发展概览
全球智能化变革加速,开启技术创新“新竞赛”
2013年,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时代智能化变革的工业4.0概念在德国率先提出;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授予机器人索菲亚“女士” 公民身份,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公民。自此,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式到来。
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产业变革,从而作用于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科技革命先后在不同阶段带动了当下主要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崛起;因此,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创新对国家产业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革新与全球经济增长紧密关联,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科技革命推动全球GDP增长,第三次科技革命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活跃期、爆发期三个阶段,爆发应用阶段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突出,使全球GDP规模从1960年的1.4万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88万亿美元,近60年间实现63倍增长。
科技发展离不开基础研发的投入,全球R&D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科研基础设施与高端精密设备投入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石;1996年以来,全球R&D经费支出与GDP产值呈正相关增长,与此同时,全球专利申请数量以年均5.2%的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
科技创新进入全新活跃期,六大领域成为全球重点突破对象
当今,科技正以多元化的发展形态改变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火热进行,从宇宙宏观到量子微观,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信息与网络、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与环境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将会孕育出一大批改变人类生活的创造性技术,颠覆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全社会上升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信息技术是全球创新频次最多、创新力度最大的首要领域
据全球著名技术类榜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十年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汇总整理,全球颠覆性技术创新频率最高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次是生物医药,两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在十年100项技术中的占比为69%,新兴技术的突破为经济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
政策助推产业升级,全球各国争先抢占技术革新先机
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愈发成为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支撑,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知识总量和扩散速度是前三次科技革命远不能比拟的;因此,世界各主要大国为率先争夺技术发展的制高点,纷纷从顶层政策规划上完善产业布局,争夺技术创新先机。美国2018年密集发布5G、量子计算、先进制造等领域支持政策;德国先后制定《高新技术战略2025》和《国家工业战略2030》;英国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化领域不断完善;中国以《中国制造2025》重点展开,不断加速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
美国是全球最大研发支出国,中国排名第二,但研发强度同日、德、美相比仍有差距
研发投入是国际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必备条件,研发强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同时代表了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从全球主要国家R&D经费支出规模来看,美国研发投入最高,2018年支出额为5.8千亿美元,高出第二名中国93%。
研发强度方面,全球主要国家中,日本以3.3%的研发强度排名第一,其次为德国和美国,分别为3.1%、2.8%;中国虽在支出规模上接近3千亿美元,但研发强度仅为2.2%,处于中等水平,与第一梯队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全球高研发密集型产业仍被美国掌握,中国在中高研发密集型产业中的占比持续扩大
全球高研发密集型产业中,美国是最大生产国,中国高研发密集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追赶,与欧盟并列为第二大生产体,主要集中体现在电脑及电子化学品领域,但在飞机、软件方向仍有不足;中高密集型产业中,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其次为欧盟和美国。
目前,全球KTI(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正利用AI等新兴技术,打造新的先进技术产业,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虽然中国在AI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方面与美国同处领先地位,但中国未来仍将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其他地区的追赶。
全球独角兽企业引领新模式、新技术发展,中美成为独角兽企业主要崛起地
独角兽企业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代表,引领着新科技和新模式的发展方向。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80%左右,其中美国以233家稍领先于中国227家,英国和印度排名三、四,各有24家和21家;从领域上来看,全球独角兽企业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软件服务领域分布较为集中。
全球研发支出TOP1000企业中,美国在企业数量和规模上绝对领先,发达国家研发平均支出额具备一定优势
企业研发支出关乎企业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壁垒和长远业务战略布局,研发支出作为企业的重要创新方式之一,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2018年,全球研发支出TOP1000公司的研发费用超过8500亿美元,占全球R&D经费支出的40%左右。
TOP1000企业中,美国企业数量最多,占比31.8%,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日本和中国,占比分别为14.7%和12%;从支出额来看,由于美国企业数量占据优势,因此支出总额方面仍位列第一;平均支出额方面,德国最高,中国在平均支出额上排名较为落后。
全球研发支出企业主要围绕新科技、生物制药、汽车三大领域展开,中国头部研发支出企业数量相对匮乏
TOP1000企业的研发支出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新科技、制药与生物技术、汽车三大领域占据行业整体投入比例的67%,与当下国际技术发展方向相对符合。而研发支出最高的前15名企业中,企业分布领域与行业整体投入高度吻合,亚马逊、Alphabet、三星是综合类新兴科技公司的典型代表,戴姆勒、丰田则为汽车制造商,罗氏集团、默克公司长期致力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从前15家企业所属国来看,美国公司是新科技、生物医药、工业等方面的研发支出领导者;中国仅有华为一家企业进入前15,位列第6,属于电信领域,在企业综合性方面远不及美国。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资本投资国,高科技出口额和研究人员居于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追赶成果显著
全球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两者2018年的投资额占据全球风险资本的80%左右,中国独自占比约为36%,正逐渐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主阵地;同时,中国高科技出口额和研究人员数量高居世界第一,极大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风险投资逐渐全面展开,领域分布多元化趋势明显,规模体量稳步上升
2013-2018年,中美风险投资围绕多个领域展开,其中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相对较早,投资领域分布相对均匀,中国风险投资2015年后开始逐渐成熟,由少数领域重点发力向多领域共同发展转变,目前主要及集中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移动电话、科技和电信领域,美国重点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移动电话、软件服务、科技和电信领域。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重大原理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
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接收额仅为56亿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使用接收额,其中美国以1287亿美元排名第一,日本为455亿美元,位列第二;知识产权使用支出额上,中国约为360亿美元,排名第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中国研究支出主要集中在实验发展方面,基础研究占R&D支出比例仅为5.5%,世界主要创新国家普遍在10%-20%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偏低,在技术源头、方法轮上仍存在诸多不足,造成了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现实问题,同时反应出中国原创技术不足。
科创板承载了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推动新科技与产业融合升级的重要使命
中国科技在全球某些领域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中,中国仍面临着多方竞争围堵,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核心技术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原创自主能力不够,使得中国科创道路仍困难重重。
科创板的设立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成为科技创业与大量资本投入的高效对接平台,以资本市场形态积聚社会资金,不仅为中国高端科技领域输送了新鲜“血液”,同时加速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升级进程,承载着技术攻关和价值提升的重要使命。(关注公众号“三个皮匠”,获取最新行业报告资讯)
































点击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