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产融结合出现在企业视线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产融结合的队伍中来。本文将梳理产融结合的动因以及我国产融结合发展历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产融结合的动因
产融结合的动因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资本供给、交易成本、信息效应、人才获取及融资约束。
(1)资本供给
产业资本选择布局金融领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资本,从而促进资产保值的实现;产融结合可以帮助实体企业提供资本供给,有效缓和其参股金融机构发生的融资约束和投资问题;产融结合可以帮助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本,以此来扩张实体产业,同时利用更充足的信息资源以及更加专业的金融人才和技术的支持。
(2)降低风险
企业参与产融结合能及减轻企业主业的投资活动对外部融资的依靠,确保企业可以把金融业获得的投资收益弥补企业实体产业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而减轻外部环境不利对企业的重大影响,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推动企业主营业的长远发展。
(3)交易成本
产融结合的动因主要有降低交易费用、增值资本、实现多元化经营以及获取规模收益等;企业在产融结合中可以利用产业集团和金融集团的整合获得的全面信息和规律的交易以及灵活的冲突机制等,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
(4)其他动因
李然认为产融结合的动因主要有:产业与金融业的利润率差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帮助发生协同效应;产融结合降低交易费用;金融业缓解了产业部门的融资约束。潘建峰(2020)发现,在供需双方双向结构性改革深入发展时,合理的产融结合战略可以帮助国有企业突破当前局面,引领市场趋势,抢占发展制高点。
2.我国产融结合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阶段
在初步发展阶段,我国主要是以企业主导型,即大型企业成立自身内部的财务公司为主,后期又开始建设和参与银行。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1987年东风汽车成立金融公司,接着又以1992年首钢成立华夏银行作为我国工业企业实现产融结合实践的开始。由于我国初期产融结合发展机制不太完善,致使众多企业不计后果的向金融业拓展,甚至金融业也盲目开展与实业方面的结合,最后导致产生了不可小觑的经营风险。由此,国家为了管控当时局面,开始不断出台相关监管政策以此规范市场,例如1986年和1987年,我国法规明确规定企业以成立财务公司的方式来获取内部融资或社会融资资金,1992年中《关于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公司的实施办法》,2000年7月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
(2)快速发展阶段
在产融结合经历了初期阶段的整理监管后,其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也变的更加有序。其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以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行主办银行制度这一事件为起点开始的。此外,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也大大刺激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需要。由于产融结合有助于企业缓和融资约束和实施多元化经营等,便纷纷鼓励了众多民营企业也开始产融结合这一道路,例如德隆、海尔和新希望等。但随着产融结合发展步伐加快,其本身存在的金融风险不断显现,企业的盲目扩张金融最终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混乱、主营业受影响等问题屡见不鲜,最后2004年“德隆危机”的出现标志着产融结合快速发展期的结束。
(3)成熟扩张阶段
随着我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再加上监管部门不断认识到产融结合的重要性,其发展由2005年开始迈入了成熟阶段。在此时期,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产业资本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我国企业主要以参与非上市金融企业来实施产融结合战略。而正如一些证券企业向产业部门的直接进行投资、以及保险企业向实业部门进行间接投资等,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开始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向各个产业拓展。总而言之,在产融结合成熟扩张阶段,“从产到融”的发展模式已经也趋于成熟。
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以规范企业产融结合战略的发展。2006年,为了对国有企业开展国内产权收购等进行了更强有力的约束,颁布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2008年增强控制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行为,甚至禁止大型国企向金融业、房地产拓展。此后,经过中国前往日本和韩国考察过相关企业,得到产融结合对企业利大于弊的结论后,产融结合战略又开始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支持。
(4)创新发展阶段
产融结合的创新发展阶段主要是在2015年—2017年期间,此时,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产融结合也不断呈现出创新趋势:从“由产到融”演变为“创新融合”、从“由产到融”发展为“全面融合”、从“大型集团”变成了“小型企业”以及“资本融合”升级为“知识融合”等多个方面的展现,这都强烈表明了产融结合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正因为如此,接近80%的世界知名500强企业也纷纷走向产融结合,其中不乏互联网类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以及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他们通过以P2P、消费类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消费信贷等方式发行互联网金融产品,以此来实施企业产融结合战略,进一步推动了该时期产融结合的发展。
(5)严控防范阶段
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下,越来越多企业以设立、并购或参股的形式投资金融业,但由于更多企业只是为了金融业高昂的利润盲目开始扩张,导致其参与的金融业务整体关联性较差,甚至出现了以虚假资金、不当干预金融机构经营或是以关联方向企业进行利益输送等不利企业发展的情况出现,使得企业不但脱离了实体经济,过分往虚拟经济发展,更是增加了实业和金融双重风险发生的可能。因此,为了更好促进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产融结合逐渐走向严控防范阶段。其中主要以2018年期间金融严监管、补短板持续推进,证券法修订,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私募股权管理办法等监管法规出台为标志。此外,2019年7月,《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政策的出台,都表明了严格控制产融结合的潜在风险,防止金融风险跨行业和市场的转移,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本文由@2200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特点是?与文化产业联系
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有哪些?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类型梳理
实体经济包括第三产业吗?第三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