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开发管理模式而言,飞地经济主要有四类,具体如下:
①飞入地主导模式,飞入地领导开发机构和管理机构,依托项目所在地来开展招商、建设和规划等工作,而飞出地主要发挥辅助功能;
②飞出地主导模式,顾名思义,主要依托飞出地的投资企业、政府和开发区来进行日常运作和开发建设,飞出地发挥着主导作用;
③双方共管模式,这种模式由飞出地和飞入地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负责园区的管理、开发和建设等事宜;
④多尺度参与模式,这种模式涉及多种参与主体,如地方政府、飞入地、飞出地、园区管委会等,他们共同在开发、投资、协调、建设等事务中发挥作用。
(2)针对领域方面而言,飞地经济主要涉及跨区域合作和区域内合作两类,其中前者通常贯穿了全国国土规划、西部大开发等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围绕对口援建和产业转移等目标来发展飞地经济,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后者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区域,这种合作形式同样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其基本目标是促进产业转移,进而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功能或目标的不同是跨区域合作和区域内合作的本质区别,跨区域合作更加依赖中央政策,其目标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内合作的主要目标则是提升区域-城市的竞争力,围绕国家空间重构趋势推进区域化发展[1]。
(3)按照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划分,包括对口支援与帮扶型、国内产业转移型、FDI投资型、国家战略需求型等。对口支援与帮扶型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对口支援与帮扶任务而探索出的产业扶贫“造血”式新途径。国内产业转移型是指“飞出地”和“飞入地”存在产业结构和层级梯度差,按照产业梯度转移路径推进的飞地经济,前者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但因土地指标、用工成本和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急需“腾笼换鸟”;后者则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期待“筑巢引凤”。FDI投资型指飞地经济遵循国际产业大转移路线,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国家战略需求型是党中央和政府因经济发展需要而作出的一种空间战略部署,如诸多国家级新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