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皮匠微信公众号每天给您带来最全最新各类数据研究报告
上市前的长期激励
超七成申报科创板上市企业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长期激励计划,且激励力度较大
截至2020年2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已受理科创板上市申请项目共计210项,其中有153家企业披露了上市前长期激励计划(包含已实施、正在实施或于申报时已制定计划)。这153家里,138家采用员工持股计划,28家采用期权计划,6家 采用限制性股票计划。一些企业实施了多期激励计划,或运用“激励组合拳”。
股权激励总额度占申报时公司总股本的比的平均值为9.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类企业的平均激励额度占比超过11%。
已实施长期激励计划的企业中,约90%的企业至少实施了一期员工持股计划。
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中,约1/4的企业至少一个员工持股平台遵循“闭环 原则”。
员工持股
超六成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公司股权占比不低于5%;入股价格普遍等于或略低于同期公允价格,并根据公司发展阶段、激励对象类型及资本运作规划等差异化确定员工入股价格;为避免股权结构过于分散、方便计划的管理,公司普遍搭建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平台(如有限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计划)。
期权
上市前期权计划通常匹配企业发展阶段及上市规划实施,主要分为上市前已实施完毕的期权计划、期权转员工持股以及跨上市期权(上市前未实施完毕的)三种类型。
限制性股票
上市前限制性股票计划主要与员工的服务期限、未来业绩表现等紧密挂钩,灵活设置相应业绩条件与解锁安排。在激励价格和激励额度方面通常体现更强的激励性。
约三成科创板上市企业的高管及核心员工参与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战略配售
截至2020年2月29日,52家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时拟安排高管及核心骨干员工参与战略配售,在已成功上市发行的91家企业中,25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员工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参与战略配售,其中21家企业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员工的战略配售额度超过了首次公开发行总额度的5%。截至4月10日收盘价,这25家企业的高管与核心员工因参与战略配售的平均浮盈达105%。
1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公告了上市后首个股权激励计划,均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计划
截至2020年2月29日,1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于上市后披露实施首个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工具均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计划,授予总价值均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8家企业的授予价格低于当期公允价格的5折。总体来看,科创板上市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脚步加快,其中7家企业在首次草案公告日之后一个月内完成授予。
其他相关议题
随着监管趋严、投资者维权意识加强,上市公司董监高风险与责任加大。2018年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29号公告)提及经股东大会批准,上市公司可以为董事购买责任保险。这个在科创板中应用度得到提升
科创板上市企业案例中,每年为董事、监事及高管购买责任险的保费支出约为15万元~30万元,责任限额为5,000万元~1.5亿元。
多数企业拆除红筹架构转科创板上市过程中,对于之前尚未实施完毕的股权激励计划,多采用各种处理方式保持激励的持续性及保障员工权益
调研发现,申报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23家企业曾经搭建红筹架构,其中21家企业已拆除,并对红筹架构期间实施的长期激励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典型处理方式如转移至境内的持股平台、加速行权或现金补偿、新计划置换等。
科创板上市前股权激励计划需要遵循会计准则规定进行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对报表造成影响,因而需要在激励方案规划时整体考虑股权激励工具估值及费用摊销
调研发现,科创板对上市前股权激励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的处理方式需要根据方案具体处理,满足条件可一次性计入当期非经常性损益,普遍为根据方案的时间安排业绩达成条件分期摊销费用计入经常损益。(关注公众号“三个皮匠”,获取最新行业报告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