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Lenovo:2020智能制造白皮书(附下载)

Lenovo:2020智能制造白皮书(附下载)

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第一,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和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其中包括:

(1〕智能终她。传统机嚣和设备的智能化将大幅提升生产柔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语过把RFID/传感器嵌入到T业设备中,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相脑合。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人类从危险、繁臣、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控制和加快库存周转本,扬高劳动生产本;

(2)物联网和边缘计算。语过物联网数据整合全量OT域数据、边缘分布式计算和开放的架构,实现T业大批量数据的实时处理,确保工业设备的远程监控和实时响应,实现对人员.没备、物料、工艺、环境的实时管控和暂能决第。

(3)混合云及云计算。企业将安全性、敏感度要求不高、需要快速部署的应用放在公有云上,将企业传统核心应用或者安全性需求较高的应用放在私有环境或者私有云中,形成混合云部署方式,使数据昙露达到最低限度,最大程度保证企业数据安全。

(4)网络技术。甚于5G技术高速率、低延时、大规模设备接入等特点,各系统可直接进行快速的无线传输和控制,工厂和园区无篙布置复杂的线缆,数据的传输将更加迅速、安全、实时。随着5G的部署使用,智能机器人可以自主化的在工厂里移动,按需完成各种任务;产线可以更加灵活调整各设备位置,灵活分配任务和产能。生产线的柔性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使得制造系统员备学习能力。谲过深度学习、塔强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将捉升制造领域知识产生、获取.应用和传承的效率。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和训练产品缺陷,形成控制规则,在实际产线上,语过增强学习技术和实时反馈,控制生产过程减少产品缺陷,同时还可以集成专家经验,不断改进学习结束。

语过以上技术,将灵活地为客户打造“透明化生产、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整休协作效率、为促进制造业高N量发展抚供坚实的技术和基础i设饱支撑.

第二、从“"人、机、料、法、环“的生产环节要素到“研、产、供、悄、服”的制造型企业全价值链的忧化。

制造型企业传说的业务优化集中在以MES(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生产环节中,包含人员、设备、物料、方法和环境等生产要素。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将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准确采集和有效集成,及时准碗掌握制造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资源利用率提供支持。然而,就企业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言,仅重视生产坏节数据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业务优化的需要。例如:在要实现产品的眼务化转型,必须语过跟踪和兴集产品售后使用数据,不仅可以帮助设计者找出产品存在的短板加以改进,并且能够帮助企业为客户捉供更多产品增值展务,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变。这其中涉及的不仅包括生产始

的数据,还包括产品销售、使用、聚务等一系列数据。因此基于数据的业务分析和优化必须廷伸到产品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只有实现生产制造要素和全生命N期链数据的结合,才能头现制造型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忧化.

第三,从各个企业“孤立建设”到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协同发展。

智能制造的实现是一个逐级推进的复杂工程,涉及企业执行装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是等企业系统架构的纵向集成,涉及本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产品全价值媒的横向集成,还需要进一步推动企业上下游之问、行业之问的更大范围协同,员休包括:

(1)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和用户共同参与。在上游,将制浩业数据导入云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平台连接产业上中下游,形成智能预测与快速反馈结合;在下游,请客户和最终用户共通参与面向细分市场的产品需求规划,汇集制造资潦和解决方案,形成共生找荣的智能制诰生态系。

(2)智能装备、物流仓储、软件企业和服务商等细分行业的协同创新。限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研发周期较长以及工艺壁垒较高等因素,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难以同时满足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因此,需要行业自身,以及关联行业之问如加强协同和创新,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最终,由多个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共同构建整个协作系统,造就全新的智能制浩产业链,形成融合发展的生态圈。

(3)政产学研用联动的创新体系。政府语过财政资助、建立标准和制度,发挥统领和激励作用,企业语过深化供应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加大自身研发力度,强化创新主体作用;高校与研究机构语过多种方式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发挥组织瘁头和技术支撑作用。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形成产、学、研、用的智能制造联动休系,发挥各级创新机构的最大效能,减小风险,放大成限。

点击下载报告:Lenovo:2020智能制造白皮书

1_页面_001.jpg

1_页面_002.jpg

1_页面_003.jpg

1_页面_004.jpg

1_页面_006.jpg

1_页面_007.jpg

1_页面_008.jpg

1_页面_009.jpg

1_页面_010.jpg

1_页面_011.jpg

1_页面_012.jpg

1_页面_013.jpg

1_页面_014.jpg

1_页面_015.jpg

1_页面_016.jpg

1_页面_017.jpg

1_页面_018.jpg

1_页面_019.jpg

1_页面_020.jpg

1_页面_021.jpg

1_页面_022.jpg

1_页面_023.jpg

1_页面_024.jpg

1_页面_025.jpg

1_页面_026.jpg

1_页面_027.jpg

1_页面_028.jpg

1_页面_029.jpg

1_页面_030.jpg


本文标签

本文由作者三个皮匠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报告

【公司研究】寒武纪-新股分析:全球智能芯片先行者-20200719[25页].pdf
【公司研究】寒武纪-新股分析:全球智能芯片先行者-20200719[25页].pdf

证券证券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 公司公司深度报告深度报告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 | 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 寒武纪寒武纪 688256.SH 新股分析 新股分析 2020年年07月月19日日 全球智能芯片全球智能芯片先行者先行者 发行数据发行数据 发行前总股本(万) 36000 新发行股数(万) 4010 老股配

2020年中国射频前端芯片器件行业应用场景分析市场产业研究报告(38页).docx
2020年中国射频前端芯片器件行业应用场景分析市场产业研究报告(38页).docx

2020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目录1、 数字时代,射频器件是无线通讯发展的基石51.1、 射频芯片过去几十年经历数代升级51.2、 射频前端由多个核心器件组成51.3、 射频前端芯片应用场景随着通信网络升级不断扩展62、 5G 通信推动射频芯片技术革新和市场爆发82.1、 5G 高速网络催生射频芯片的不断

2020中国信号链电源管理模拟芯片产业市场需求分析研究行业报告(20页).docx
2020中国信号链电源管理模拟芯片产业市场需求分析研究行业报告(20页).docx

2020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目录1.模拟芯片的必要性.41.1.模拟芯片是处理外界信号的第一关.41.2.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类重要的模拟芯片.71.3.模拟芯片各细分市场中,龙头遥遥领先.92.成长逻辑:需求发展驱动模拟芯片三大变化.102.1.下游变化:消费电子占信号链比重减小.102.2.产品结构变

2020年我国基带芯片行业发展格局现状趋势分析市场产业研究报告(76页).pptx
2020年我国基带芯片行业发展格局现状趋势分析市场产业研究报告(76页).pptx

2020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核心观点,2,3.3 翱捷科技,一、基带芯片行业概述 1.1 基带芯片概述 1.2 从1G到5G,基带性能和复杂程度提升 1.3 从1G到5G,基带市场走向寡头、自研 1.4 基带发展趋势研判 二、从龙头看行业发展方向高通:5G基带+射频前端+毫米波 2.1 高通公司概况 2

【研报】2020年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全面布局芯片分析研究报告(33页).pdf
【研报】2020年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全面布局芯片分析研究报告(33页).pdf

2 / 36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行业深度报告 内容目录内容目录 1. 前言:软件定义汽车背景前言:软件定义汽车背景 . 5 2. 华为组织架构变革,正式进军汽车产业华为组织架构变革,正式进军汽车产业 . 7 3. 华为华为 ICT 技术深厚,奠技术深厚,奠定

【研报】电子行业:模拟芯片赛道分析-210128(159页).pdf
【研报】电子行业:模拟芯片赛道分析-210128(159页).pdf

模拟芯片赛道分析模拟芯片赛道分析 证券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 20212021年年1 1月月2828日日 推荐推荐| |维持维持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核心观点:行业特点与发展机遇核心观点:行业特点与发展机遇 模拟芯片:种类繁且杂模拟芯片:种类繁且杂,应用多且广应用

【研报】汽车行业专题报告之芯片篇:芯片短缺对汽车行业影响几何-210316(20页).pdf
【研报】汽车行业专题报告之芯片篇:芯片短缺对汽车行业影响几何-210316(20页).pdf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进行电力转换和控制的半导体器件,典型应用场景包 括变频、变压、变流、功率放大和功率管理等。其已应用于所有电子产 品上,生命周期长,对制程要求低。在发展路线上,从材料看,功率半导体的衬底材料正从 Si 转向使用宽禁 带材料 SiC/GaN(在高压下表现更好);从晶体管结构看,IGBT 和 MO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