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补偿
当前,全球关于碳补偿的定义尚未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根据世界资源协会对碳补偿的定义,一单位的碳补偿是指减排的、避免排放的以及封存的一单位CO2(或其当量的其它温室气体)用于抵消其它地方发生的碳排放。
武曙红等(2009)认为“碳补偿”是碳排放者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额,用其来抵消或者补偿其自身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种减排的方法。
公衍照等(2012)将碳补偿等同于碳中,认为“碳补偿”是减排主体一种间接的减排行为。
赵荣钦等(2014)将碳补偿定义为“碳排放主体通过经济或者非经济手段对碳汇主体或生态保护者给予一定补偿的行为。”

2.碳补偿特征
结合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碳补偿可以定义为“碳排放主体以经济或非经济方式对碳汇主体或生态保护者给予一定补偿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有:
(1)碳补偿是碳排放主体通过经济手段消除碳排放外部性的行为。
(2)碳补偿实质上是对碳汇保护成本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
(3)碳补偿的目的是促进碳减排,实现区域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种以碳为纽带的区域低碳发展的模式和手段。
3.碳补偿分区影响因素
(1)自然本底属性
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是反映区域碳排放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各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都将导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差异性。此外,碳补偿分区的各类型区,对低碳发展的认知、接受及支持程度,最终均会直观表现在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上。因而本文选取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作为反映自然本底属性的指标。
(2)经济属性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意味着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特征,同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率随之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借鉴卢俊宇等,提出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
(Economy Contributive
Coefficient,ECC),表征碳补偿分区的经济属性,从经济发展视角,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生产力的大小。
(3)生态环境属性
碳汇资源具有极大生态价值,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碳汇资源保护需要巨大成本或放弃区域发展机会,这势必会影响区域空间发展公平性。因此,在碳补偿分区时,既要考虑碳排放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又要考虑碳吸收的生态作用,将碳的生态承载系数
(Ecological Support Coefficient,ESC)作为表征生态环境属性指标,衡量各区域碳生态容量贡献程度。
(4)资源结构属性
土地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载体,土地利用程度作为土地数量、结构、功能等的综合指标,是判定区域土地资源发展潜力重要指标,并且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干扰程度。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程度必然导致碳源、碳汇用地组合差异,进而直接影响区域碳排放和碳吸收规模。
以上梳理了碳补偿的定义、特征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本文由@2200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什么是碳标签?特点有哪些?类型介绍
什么是碳监测?为什么要开展碳监测?难点分析
什么是碳足迹?计算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