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从大数据自动收集的消费者信息中,运营服务平台对熟客的消费信息进行筛选、预测,以偏高的价格歧视熟客的运营服务。信息技术逐渐由快捷、方便,转化成某些商家垄断的器具,由于商家的强势与自私,使得消费者无力还击,甚至于饱受伤害而不自知,悄然进入“杀熟”的圈子内。
大数据“杀熟”是基于一方绝对性优势和另一方身处弱势的地位,强势地位的人通过掌握全方位的信息抽取信息流失而不自知的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消费金额的高低、消费能力的大小、消费爱好的不同划分不同等级,演算出其消费空间,推导出该等级的输出价格,从而将其圈定在同一框架内,针对这一框架内消费水平高于他人、购物欲望强于他人、输出价格毫不关心的消费者,在其相中的购物单品中不断提高价格区间,进而将其高额利润收入囊中。
2、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成因
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在平台进行线上交易中,平台经济者较消费者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优势,而消费者只能依据从平台获取的极其有限的信息进行消费抉择,在此,消费者成为了“信息孤岛”。
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性的主要
原因包括:
(1)注册协议的捆绑性: 虽然在用户注册时被明示数据收集的范围和目的,但是消费者对于其数据是否被用作服务、推荐用途之外的其他用途难以知晓;
而且在注册时如果不同意相关的注册条款便无法使用平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便迫使消费者在信息采集方面很被动。
(2)信息采集标准的模糊性:
在平台进行数据采集时,没有一个相关标准来规制采集行为。平台究竟是仅对必要数据进行采集,还是扩大了采集标准,消费者无从得知。
(3)数据算法的隐蔽性:
算法治理难点在于算法的决策过程是一个不透明、不公开的过程,容易形成“算法黑箱”。互联网平台每天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发及优化算法工具,而这些以商业秘密著称的算法技术并不对外公开,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进一步加剧。
2.行业自律体系尚未形成
新兴的互联网行业自身伦理建设的不完善,相关监管的不到位以及一些企业道德水准不高,这些都导致一些互联网电商为追求经济利益,罔顾伦理道德的要求,采取害人害己的营销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信用度。
3.监管不到位
当前,我国的价格监管部门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物价局,共有18个网络规制机构,分别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规制互联网的相关内容,但是我国目前缺乏明确的电子商务主管部门。而在多个部门共管的情况下,当消费者发现“被杀熟”后,却不清楚应向哪个具体部门投诉举报。此外,在具体履行监管职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无疑为“大数据杀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此外,“大数据杀熟”的算法技术隐蔽性较强,传统的线下监管、事后处理的方式不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资料:何冰.“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路径研究.西部学刊
文本由@-YANYI 整理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