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持续城市是什么
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在不同阶段给可持续城市下了不同的定义。
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中首次出现可持续城市的官方定义:根据其发展需求有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给(仅在可持续产出的水平上使用资源),对于可能威胁到发展的环境危害有可持续的安全保障(仅考虑到可接受的风险)。
1996年欧盟针对欧洲城市,把可持续城市定义为将基础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服务传递给住区内所有人,而不损害这些服务所依仗的自然与社会系统的活力。
2000年7月在柏林召开的21世纪城市会议也提出了可持续城市的概念,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包括生态、文化、政治、机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而不给后代遗留负担的城市发展模式
联合国人居署2001年给可持续城市下的定义是,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并且其发展所依赖的区域资源供应能够得到不断维持(在可持续水平上使用区域资源),它能够远离外界的环境灾害,并持久地保持自身的安全运行
2015年联合国出台的《可持续发展2030议程》中认为可持续城市应该是这样一种城市:所有公民都过上体面的、有品质的生活,且投身于城市的生产性和能动性活动中,创造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同时不伤害环境,目标是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

2 可持续城市的特征
可持续城市代表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体方向,具有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1)在生态哲学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2)在生态经济学上,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
(3)在生态社会学上,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
(4)在城市生态学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5)在城市规划学上,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6)在地理空间上,是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为一体。
3 可持续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区别
不仅是中国的城市,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提出创建可持续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循环经济城市等等,上述概念的区别如下:
(1)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更多是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推动城市发展,主张把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植被和生态系统对居住福利的改善和对城市品质的提升;
(2)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概念则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语境下提出的城市转型发展概念,低碳城市通过减少和控制城市能源活动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低碳消费等方式减少城市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主要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降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以及海平面上升、水资源减少、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风险等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风险;
(3)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等主要关注城市的环境治理和污染物的有效处理,推进城市生活、生产环境质量的改善,保障食品、空气、水体等生存资料的安全,通过优化环境质量降低疾病风险,从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4)可持续城市、宜居城市等关注城市发展的整体平衡和居住质量的提升,既重视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也关注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从城市的全面均衡发展和改善生活居住体验的角度整体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以上是关于可持续城市是什么及其相关知识的分享,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推荐阅读:
什么是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内涵、基本原则、意义介绍
什么是可持续消费?定义是什么?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