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Urban Farming/Urban
Agriculture),现代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的《大阪府农业报》上,而后作为学术名词出现在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学家们开始进行都市农业研究,并出现了与现代都市农业意义较为相近的“都市农业生产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的表述。1977年,在《日本农业模式》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明确的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被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定义为在城镇范围内的农作物种植与家禽家畜饲养,是一种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直接服务于城市需求的特殊的农业活动。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今的都市农业一般指“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经济延伸地带,依托于城市的发展,以科技为载体,进行生产性农业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绿色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科技文化教育活动的同时,能够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型现代化农业。”
2、都市农业的功能
(1)鲜活供应功能
具有交通便利、就近生产、及时供应的特点。即为都市市民提供基于科技服务和设施农业保障的有机和无土栽培的安全、鲜活的蔬菜、瓜果、花卉和特种畜禽水产等农副商品及绿色、有机和功能性保健食品。
(2)出口创汇功能
主要是指为都市市民提供基于科技服务和设施农业保障的有机和无土栽培的安全、鲜活的蔬菜、瓜果、花卉和特种畜禽水产等农副商品及绿色、有机和功能性保健食品。
(3)休闲观光功能
指的是在都市农业区内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旅游项目,让市民体验农耕和丰收的喜悦,增进情感健康。可展示农业文化,丰富都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内容。提高农业效益。
(4)教育文化功能
即在都市区域内开辟市民农园、农业公园、农业科技园区等,让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
(5)科学技术功能
主要包括都市农业借助都市科技、物质及人才优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示范、展示、辐射及带动作用
(6)生态平衡功能
其特点主要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6)美化城市功能
主要指通过在都市栽植树木、栽培花卉、应用草坪、创立公用绿地及建设环城绿带所带来的美化效果,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高度统一和谐的生态环境。
3、都市农业产业链
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可分成农资生产、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农业增值服务等五大主要环节。
(1)现代农资生产
农业机械设备、基础设施的研发与生产;优良品种的研发与培育……
以技术竞争为主:市场高度碎片化,头部集中度低,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
(2)农业生产
粮食种植;蔬菜水果种植;禽畜水产养殖……
行业高度分散:种植业,风险高利润低;养殖业,商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波动大
(3)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例如:果蔬脱水……
副产品深加工,例如:茶叶制造、酿酒等……
行业较为分散:细分领域较多,行业较为分散;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利润水平较为波动。
(4)农产品交易
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新兴零售商店……
行业呈现整合趋势:商超、电商生鲜供应链整合全渠道,当前行业较为分散,未来整合机会大
(5)休闲观光
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农耕体验;农家餐饮;农业文化创意……
优质项目稀缺:当前项目多为浅度参与观光类项目,内容同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来源:《思略特:都市农业:体验经济时代下传统农业的新玩法(16页).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