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IT桔子:2020年全球ADC抗体偶联药物行业浅析(附下载)

IT桔子:2020年全球ADC抗体偶联药物行业浅析(附下载)

三个皮匠微信公众号每天给您带来最全最新各类数据研究报告


ADC药物概念


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之后,化疗药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逐渐成为了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众也对于化疗具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它的副作用较大,肿瘤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也因此对化疗非常抵触。
化疗药副作用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化疗药没有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的细胞造成影响;第二,化疗药主要采取的是全身给药的方式,全身用药需要大的剂量,这就会加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全身给药比较有代表性的另一个药是糖皮质激素,由于某些疾病应用大量激素的后遗症广为人知,所以公众也很排斥激素。医学上有些非全身性疾病,比如哮喘,轻中度的非急性发作的患者采用全身给药也的确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所以局部的吸入性给药应运而生。同理,科学家也在研究如何将化疗药直接靶向肿瘤细胞,减轻其不良反应。
抗体药的出现与发展无疑是给化疗药带来了一个好的定位装置,抗体与小分子化药的组合被称为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ADC药物是近年来肿瘤领域最受关注的研发方向之一,其被认为是未来传统化疗药的替代者, 2030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美元。
ADC药物发展史
20世纪初,德国医学家、化学疗法创始人和体液免疫学说倡导者、1908年诺贝尔奖医学与生理学奖得主Paul Erlich提出“我们血液里面有一些神奇的子弹,这些神奇的子弹是可以治疗疾病的“,借助这些子弹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部位的想法也被视为是ADC抗体偶联药物的最初设想。
1975年,杂交瘤技术问世,开创了抗体技术的新时代。5年后,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的Levy用B细胞淋巴瘤患者瘤细胞制备了一个抗独特型单抗,这也是单克隆抗体第一次应用于肿瘤治疗。1986年第一个单抗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之后,单抗药物在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的推进与迭代下,终于迎来了美罗华和赫赛汀这两种经久不衰的药品。
伴随着单抗药物的发展,ADC也逐渐从概念转化为现实。2000年惠氏制药的一代ADC药物Mylotarg(gemtuzumab ozogamicin)通过FDA 的Subpart H快速批准程序而获批上市,成为了ADC领域第一个上市的药物。由于惠氏制药在2009年被辉瑞收购,Mylotarg也被辉瑞获得。2004年启动的Mylotarg上市后验证性III期研究SWOG 106中,Mylotarg联合化疗组没有显示出临床获益,且药品安全问题,2010年06月,辉瑞主动将Mylotarg撤市,后于2017年改变剂量后再度上市。期间基于前辈改进技术的二代ADC在随后逐渐上市,在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下,ADC抗体偶联逐步成熟,研发与上市品种快速增加。
ADC的结构
ADC药物由抗原特异性抗体、接头(linker、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弹头)三部分构成。抗体起到了定位的作用,通过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之后,ADC偶联药物在胞吞作用下内化,对靶细胞进行杀伤。
ADC各组分都拥有着特定的选择策略。
首先在抗原的选择方面,如其他抗体类药物一样,需要肿瘤高表达但是健康组织少量表达或者不表达的抗原,以此来避免药物过多地作用于健康组织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ADC来说靶点的选择也需要考虑靶点的内吞效率以提升杀伤效果。对应的抗体需要与抗原高度亲和,基于不同的抗体技术,也需要对药物的结合位点进行不同策略的设计。
接头是ADC药物分子稳定性的关键所在,好的接头不能随便水解,在靶细胞内能够迅速裂解,在靶细胞外则要稳定,同上述抗原要选择高表达和突变抗原外,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减少脱靶效应、减轻不良反应,并提升药物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作用于靶细胞。
弹头药物是ADC药物发挥活性的核心部件,因此需要具备极高的活性。由于弹头药物需要同抗体偶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可修饰性和水溶性,从而确保弹头药物可被抗体携带进入细胞并发挥效能。
ADC的研发策略
目前ADC药物已经发展到三代。第一代ADC以Mylotarg为代表,通过赖氨酸随机连接、偶联效率低、DAR分布极为不均、弹头毒力有限、脱靶效应强;第二代ADC以Adcetris为代表,采用人源化抗体,对抗体的效应子功能、偶联位点、弹头药效、旁观者效应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三代ADC主要体现在抗体设计的工程化方面,通过定点偶联的方式,解决ADC偶联产物不均一的缺陷,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关注公众号“三个皮匠”,获取最新行业报告资讯)

1_页面_01.jpg

1_页面_02.jpg

1_页面_03.jpg

1_页面_04.jpg

1_页面_05.jpg

1_页面_06.jpg

1_页面_07.jpg

1_页面_08.jpg

1_页面_09.jpg

1_页面_10.jpg

1_页面_11.jpg

1_页面_12.jpg

1_页面_13.jpg

1_页面_14.jpg

1_页面_15.jpg

1_页面_16.jpg

1_页面_17.jpg

1_页面_18.jpg

1_页面_19.jpg

1_页面_20.jpg

1_页面_21.jpg

1_页面_22.jpg

1_页面_23.jpg

1_页面_24.jpg

1_页面_25.jpg

1_页面_26.jpg

1_页面_27.jpg

1_页面_28.jpg

1_页面_29.jpg

1_页面_30.jpg

1_页面_31.jpg

1_页面_32.jpg



点击下载全文

本文由作者IT桔子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4页).pdf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4页).pdf

1 2019 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人民银行统计,2019 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 款余额 149.9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5%,增速比上月末高 0.1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 13.63 万亿元,同比多增 4867 亿元。 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 一、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速回升 2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156页).pdf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156页).pdf

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仍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金融发 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系统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 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推动宏观政策有效实 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强,金融秩序不断好转,金融改革开放取得进 展,实现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15页).pdf
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15页).pdf

1 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 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和 G20 普惠金融成果文件要求,2016 年底人民银行建立了中国普 惠金融指标体系及填报制度。 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现包含 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 3 个维度共 21 类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