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agv发展概况
AGV在欧洲的历史较久。早在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就将自动搬运的概念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有轨导引的无人搬运车进行底盘装配运输;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子公司Basrrett研究出了第一台AGV,不仅提高了该公司的生产率而且使得车间的装卸运输作业向自动化方向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一时间,相继问世的也有英国的电磁导向AGV,其利用电磁信号对小车进行路径规划,鉴于这种优势,该AGV小车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AGV技术在汽车生产和柔性装配系统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时候AGV的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80年代美国AGV相关技术趋于成熟,不仅提高了AGV的运输量,也降低了
AGV在装载转运时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同时实现了AGV的在线充电功能。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先进的环境信息处理技术、适应性强的自动导航技术、真实环境下的路径规划技术的实质性进展,移动机器人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包括美国在1997年发射到火星的第一台火星车—索杰纳(Sojoumer),2000年比利时将激光导引运用于AGV小车,2004年成功登火星的“勇气号”、“机遇号”火星探测车。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AGV生产总值就达到了60亿日元,在85年上升到200亿日元,2010年各种新型的
AGV小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柔性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国外的AGV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2.国内agv发展概况
我国的AGV起步较晚,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加大了在AGV方面的研究力度。从76年第一台 AGV
在北京起重研究所诞生开始,我国的AGV技术突飞猛进。
80年代初期,一种由北京机械研究所研发的埋线式AGV投入使用;1988年邮政枢纽式AGV在北京邮政科学技术研究所问世;1990年CIMS工程中心实现了AGV的CIMS实验;1991年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将生产的6台AGV用于沈阳金杯汽车装配线中,获得成功,同时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标志着我国
AGV的技术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863”技术实施以来,AGV的系统技术愈发成熟,1992年核电站光学导引AGV在天津理工学院问世;1995
年我国的AGV技术出口韩国,标志着我国的AGV正式迈向国际舞台。
目前,我国的AGV术逐渐自主化,摆脱了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局面。近年来,我国AGV的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在AGV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海柔创新、快仓、新松等50余家AGV企业都纷纷加大在AGV方面的研究和生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制造工业4.0的不断升级,各大企业纷纷研发出了智能AGV。2020年我国AGV企业超过266家,2021年我国AGV商业规模达到58.82亿元,连续多年同比增长超过100%。目前,国内多家AGV制造企业的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AGV发展趋势
(1)智能AGV小车性能不断提高
(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通过功能部件标准化促使单机价格有所下调,平均单机价格从7万元降至5万元,能够让更多中小规模企业受益。
(2)智能AGV小车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轻易重构的方向发展。如动力模块中的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一体化,由机械模块、承载模块用重组方式架构AGV整机,米克力美已有多款模块化智能
AGV产品在售。
(3)智能AGV小车控制系统向PC机系统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度提高,且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易操作性和远程维修等。
(4)智能AGV小车的智能传感器开发,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还应用机器视觉、力反馈等等多智能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决策控制,在关联设备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米克力美现有的AGV设备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以上梳理了agv小车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本文由@2200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中国移动机器人(AGV)产业联盟:2020工业物流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产业发展蓝皮书(58页).pdf
什么是仓储物流机器人?主要有哪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