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知识 > 2022ar技术前景分析,AR技术前景怎么样?

2022ar技术前景分析,AR技术前景怎么样?

作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延伸,AR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发展的新阶段,且随着技术的精进,ar技术在军事、医疗、商业、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了不错的应用。那么,AR技术前景怎么样?本文将分析梳理AR技术发展历程及前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ar技术发展历程

1968年,哈佛大学的Ivan Sutherland教授发明了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头戴式AR显示器,宣告增强现实技术的首次面世。

此后,AR技术的研究有了一段时间的空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AR技术兴起,AR技术成功运用于美国空军射击上,同时实现了生物、化学、建筑等方面的可视化增强系统。

1990年,Tom Caudell等人首次提出“增强现实”这一个名词,并且应用于机械师头盔,让他们在拆卸过程中得到文字信息和简单的布线路径信息,这些信息叠加在现实之中大大降低了拆卸过程中的出错率。1992年Louis Rosenberg开发了第一个能够实际运行的AR系统Virtual Fixtures。1993年AR技术运用与医疗领域、远程会议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AR技术在MIT科学家的努力中出现了便携系统。

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AR技术越来越被人熟知,并在更多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2.ar产业链分析

ar技术产业链上游是光学与显示模块、计算模块等元器件;中游是AR设备终端形态等硬件设备;下游是游戏、社交、视频等内容生态。

AR技术

3.ar技术前景分析

(1)从产业链来看

AR产业链上游:光学价值量占比最高,当前仍有关键点等待突破;光学与显示模块:自由曲面是当前主流光学方案,长期看光波导是最佳方案;LOCS\OLED是当前主流屏幕方案,长期看Micro-LED是最佳方案;

AR产业链中游:当前分体式和一体式并存,长期看轻量级一体式是最佳方案;

AR产业链下游:B端为主,等待C端爆发。由于当前AR产品形态与价格尚未达到消费级水平,C端市场尚未起量。企业级 AR覆盖军事/安防、广告营销、制造/资源、建筑/房地产、医疗保健、教育、交通、金融服务和公用事业等。

(2)从需求看

我国AR用户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TalkingData《2016 年 VR/AR行业热点分析》中数据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AR用户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用户占比15%;二线城市用户占比37%;主要由于AR设备价值不菲,一二线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人群消费水平更高。

AR技术

AR用户主力为年轻群体。TalkingData数据显示,我国AR用户多以26-35岁年轻群体为主,占比高达56%。此外,25岁以下人群使用占比19%、36-45岁的中年人群使用占比18%,46岁以上人群使用占比7%。

AR技术

AR设备偏好方面,5.1-5.5英寸及以上大屏设备是当前AR用户的最爱,其中,又以5.1-5.5英寸最受欢迎,占比42%。

AR技术

由当前需求可知,由于当前AR技术尚未能做到平民化,高昂的设备消费让发达地区成为AR技术消费的重点区域,而年轻群体对AR技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偏好,他们喜欢AR技术带来的新奇体验,也非常在意使用体验。

(3)市场规模方面

当前,我国AR技术刚刚起步,但乘上元宇宙与时代需求的发展东风,我国AR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AR市场规模仅为60亿元,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跃升至1605亿元。

AR技术

(4)龙头领域分析

AR技术会以游戏为先。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大熔炉中,中国近年来游戏收入大幅提升,游戏开发者数量也在剧增,其中,VR游戏占据份额较大,VR技术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人提出近年来日益火爆,它的发展历程较长,因此,由于AR游戏没有一定的发展时间,其技术尚未成熟,市场份额少。据了解,国内涌人众多AR开发公司希望在开发架构工具这些底层发展尚未成熟之前.把住机遇将开发变得简单化,引领了新一代AR技术开发热潮,而游戏一直是人们目前的侧重点。

以上分析了AR技术前景,未来,ar技术将率先在游戏领域展露头角,并逐渐向多领域渗透。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行业知识栏目。

本文由@2200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什么是真实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

虚拟现实应用场景有哪些?应用现状分析

虚拟现实产业链构成是怎样的?VR产品应用场景及特征分析

本文由作者2200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报告

联合国:有关欧盟分类法在核心银行业务中应用的建议(英文版)(96页).pdf
联合国:有关欧盟分类法在核心银行业务中应用的建议(英文版)(96页).pdf

“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是欧盟委员会的主要优先事项之一,也是根据欧洲绿色协议巩固社会公平和欧洲繁荣的基本概念。鉴于金融业的变革力量,银行在为欧洲经济融资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银行负有特殊责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拥护也影响到了欧盟以外的国家。大多数公司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银行与企业的合

【研报】银行业: 如何看本轮银行股估值修复空间?-210307(25页).pdf
【研报】银行业: 如何看本轮银行股估值修复空间?-210307(25页).pdf

美股银行估值中枢高、周期属性强、风险快速出清。剔除金融危机时期,美股银行在 90 年 代-危机前、危机后至今的估值中枢分别达 2.2 倍、1.2 倍,长期维持高位。目前标普 500 银行指数 PB 达 1.3 倍,较 A 股银行溢价近 70%,优质个股 PB 甚至突破 2-3 倍。同时,美 股银行具有强周期

【研报】银行业2021年春季投资策略:从区域分化视角看银行股投资逻辑-210305(53页).pdf
【研报】银行业2021年春季投资策略:从区域分化视角看银行股投资逻辑-210305(53页).pdf

目前已进入本轮经济复苏的中后期阶段,在低基数效应下,2021 年 GDP 将呈现 “前高后低”的“脉冲式”增长,但后续景气度是否可持续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一方面,2021 企业债务负担加大,在“稳货币、紧信用”格局下,企业现金流 压力可能抑制其内生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信用收缩,融资类信托 业务监

【研报】银行业2021年春季投资策略:从区域分化视角看银行股投资逻辑-210308(19页).pdf
【研报】银行业2021年春季投资策略:从区域分化视角看银行股投资逻辑-210308(19页).pdf

资产端:表内信贷供需错位加大使得贷款利率存在上行动力,斜率不高,但不会因经济“脉冲式”复苏而作 出过激反应。负债端:稳存增存压力加大,核心负债成本承压,机构间不平衡加剧,股份制银行负债或面临系统性压力, 利率可能进一步上行。NIM:存贷款重定价因素导致一季度NIM阶段性小幅走低,环比收窄3-5BP,全年具有

N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20年度银行业运行(20页).pdf
NIFD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20年度银行业运行(20页).pdf

货币政策方面,2020 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调控,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三农、中小微企业等群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不断加强预期管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截至 2020 年末,LPR 报价连续 8 个月维持不变,十年期国债收

【研报】银行业专题报告:银行资产负债行为手册透视多重约束下的银行资产配置变迁-210324(43页).pdf
【研报】银行业专题报告:银行资产负债行为手册透视多重约束下的银行资产配置变迁-210324(43页).pdf

货币通过央行+商行体系创造。货币供给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央 行的基础货币供给,二是银行体系的存款货币创造。货币供给过程有 三位参与者:央行、银行、非银行企业及居民,央行通过实施货币政 策控制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影响整个体系的货币供应量。银行吸收存 款后用于信贷投放和投资,进行了多倍存款创造。社会公众对货币转

【研报】银行业基于银行视角:从金融数据管窥政策与经济-210328(30页).pdf
【研报】银行业基于银行视角:从金融数据管窥政策与经济-210328(30页).pdf

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 按照经验,企业的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基本都是2-3年的中期贷款 委托贷款中含有公积金贷款,但是具体比例未知。后面计算企业中长期融资时,我们简单将委托贷款全部计入企业中长期融资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央行估计值,并非真正的未贴现银票 不管贴现与否,都属于短期融资 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 采用央行

【研报】银行业2020年年报综述:利润增速大幅转正资产质量显著改善-210401(18页).pdf
【研报】银行业2020年年报综述:利润增速大幅转正资产质量显著改善-210401(18页).pdf

盈利:4季度营收增速环比提升,减值大幅节约反哺利润,利润大幅转正。已披露年报的大行+股份行全年营收增速+5.1%,PPoP+5.7%,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转正至+0.5%,趋势较2、3季度持续改善。邮储、招行业绩增速较快,Q4大行业绩增速明显高于股份行。息差:LPR下行拖累定价,主动负债占比高的银行更具优势,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