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医联体(医疗联合体)

医联体(医疗联合体)

目录

医联体是什么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不同数量的医疗机构建立一种联合体系,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责任及风险共担的一种模式。通常是指由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及村医院组成的联合体。在联合体内,三级医院可以帮助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服务,基层医院将不能诊治的患者转入上级医院进行治疗,达到分工协作、分级诊治的目的。

医联体由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合作,将处于同一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到一起,引导患者分流就医,形成功能明确、层级分明、资源共享根据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我国的医联体形式可以划分为下列3种类型:紧密型医联体、松散型医联体和混合型医联体(也称半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内通过实施上下转诊制度,制定严格的转诊指南,将基层诊疗能力外的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并将上级医院康复期的患者送回基层治疗,增加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小医院治疗小病的概率。医联体内部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对基层医生的培训,能够扩大基层医生服务范围,增强基层医生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患者对基层机构的信任度。医联体的宣传过程能够使患者能了解到医院之间的纵向合作,提高患者对基层机构的信任[1]。在安徽,城市的医疗联合体被称为城市医联体,县域内的医疗联合体被称为县域医共体。

医联体的意义

医联体模式的分级诊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核心医院定期安排高年资骨干医生派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专家门诊,帮助其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加快基层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基层开设专家门诊有助于引导群众到基层就诊,逐步让群众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基层首诊,增加群众信任度。同时,核心医院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和培训机会,为基层人才培养创造平台。除此之外,核心医院还会安排行政管理骨干人员派驻基层医院,将先进的医院管理方法和理念带到基层,这对改善医院管理流程、规范医院管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职工凝聚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利畅通双向转诊渠道,让患者可以在医联体内有序流动并获得连续性的医疗服务。核心医院专家门诊号源优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患者可通过信息化转诊平台进行预约转诊,一方面能促进患者到基层首诊,另一方面也为患者选择医院和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减少“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并且能够享受医联体内免收挂号费、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在下转方面,患者可以在下级医疗机构享受到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3)有利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建设,可以为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促进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合理流动、建设区域检查检验中心、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等措施,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患者诊疗信息共享,一定程度能够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有助于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能够得到更加规范的健康管理[2]

医联体分类

2017年04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我国医联体分为四种组织模式: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1)城市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模式,城市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形成资源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2)医共体: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3)跨区域的专科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点疾病救治能力。

(4) 远程医疗协作网:由公立医院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医联体

医联体案例及建设成果

1.城市医联体

(1)罗湖医疗集团:有5家公立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东门街道社康中心2007年上半年每日平均门诊量在800人次左右,最高一次达969人次,同比增长约60%2,罗湖区人民医院是一个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门诊量下降了7%,2017年增加了2.8%;集团内社康中心的诊

疗量去年增加94%,今年增加55%。

(2)北京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老年医院与友谊医院、同仁医院、朝阳医院、积水潭医院、康复医联体天坛医院、安贞医院等12家综合市属医院签署协议。

2016年1月1日至7月20日,从北京市属医院转到小汤山医院来的康复患者已有204人,从北京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其他医院转来的病人有113人,市属医院转诊患者比上一年增加了近一倍。

2.医共体

德江县“医共体:”由德江县人民医院和民族中医院2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对县域19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托管。2018年3月,医共体下转诊2136人。去年同期下转1598人次,同比增长33.75%。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523900人次,较去年同期417403人次同比增长25.51%,群众满意度达100%。

3. 跨区域专科联盟

辽宁省肿瘤医院:截至2017年7月,医疗联盟中包含了5家肿瘤专科医院、5家大学附属医院、27家省市级医院、42家县(区)医院、8家企业医院和4家部队医院。2017年,累计派出130余名专家前往25家联盟医院出诊、授课、示范查房,100余名医生到联盟医院开展医疗查房、疑难病例会诊,累计诊疗患者1.3万人次。联盟医院5年间双向转诊病人达2.3万人次。

4.远程医疗写作网

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医院和全国2000多家医疗机构有合作关系。2017专病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000余家医院,建立了60余个专科、专病领域的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其中,呼吸专科医联体已经覆盖全国455家成员单位。2017年1-11月,国家远程医疗中心接受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5550例次、远程培训106期次、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15场次/75家医院、手术示教10余次,接收转诊225例,远程医疗将大部分会诊病例留在了基层医院接受诊治。

医联体的发展历程

医联体全称叫“医疗联合体建设”。

2010年上海印发医联体试点文件

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对医联体、医共体进行探索,早在2010年,上海市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并提出了“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医疗保险支付模式和市民就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构建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安全可及的医疗服务。

2013年,陈竺:医改下一步重点是建立“医联体”

2013年,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候曾表示“医疗改革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让基层医院真正强起来,和大医院上下联动、沟通、最好是一体化的构架,就是‘医联体’”,虽然陈竺院士提出了医改下一步重点是建立“医联体”,但当年并没有落实性的文件。

2015年,分级诊疗提出探索医联体

医联体又一次出现大众视野,并受到重视的是2015年。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单从“探索”二字上,我们能看到当年国家层面对医联体的建设还是处于很谨慎的阶段。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医联体试点文件

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区域内,根据业务相关、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有关医疗机构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医联体。

2017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医联体文件

国家级医联体文件正式出台是在2017年,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使得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提出了医联体的四种模式。

2018年,医联体绩效考核方案出台

2018年8月9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方案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医联体建设提出了统一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流程和考核要求。

所以,医联体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国家层面做足了调研和前期准备,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截止到2018年,全国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患者达1938万例次,其中上转患者比上年同期减少15%,75%的医疗机构实现医联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同时,全国已经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医联体模式[3]

医联体

医联体发展路径

郭燕红指出,现在医联体建设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好医联体的“联”。“联”不是“自由恋爱”,而是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原则,因地制宜由政府进行网格化的设计,形成在医联体内的不同功能定位、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形成协同,覆盖当地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所以“联”要联得好、联得科学。

第二,解决医联体如何发展问题。医联体是一个共同体,在医联体内要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得以充分发挥。去年,国家卫健委制定了医院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通过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来推进在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问题,以及医联体内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相应的管理机制,来推进构建分级诊疗、分工协作的机制。

第三,解决在这个医联体内如何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这里面既有建设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也有激励机制问题,同时还有医保费用支付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调动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并强化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协同的医疗服务。

郭燕红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要总结各地在推进医联体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地形成制度设计,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的试点,强化网格化的建设布局和规范管理,同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联体更加注重疾病的防治结合,更加注重提升基层能力,更好地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4]

参考资料:

[1]王宝.黑龙江省三级公立医院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21.

[2]黄徊徊.医联体下分级诊疗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温州某医疗集团为例

[3]孙雪娇.独家解析!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前世今生(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4]红星新闻.何为“医联体”?下一步如何推动?国家卫健委答红星新闻

本文由@Y-L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医联体研究报告:

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医联体商业价值报告(60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抽水蓄能
下一篇:共识机制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