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是一种胶囊形状的内镜,用于探查人体肠胃和食道部位健康状况的医疗仪器,帮助医生对病人消化道系统疾病进行诊断。
胶囊内镜能够进入人体食道、肠胃等消化部位,具有一次性、无创、连续、可视和无交叉感染的优点,能够用水吞服,不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麻醉,因此此内镜的患者依从性高,适用人群广。
小肠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器官,相关疾病发病原因较为隐匿且病变部位深,传统小肠镜检查较为局限;最开始胶囊内镜就是为了解决传统肠镜在小肠段检查的不足而开发出来的。一般来说胶囊镜的工作时间在6-8小时左右,患者吞服胶囊后8-72小时能将胶囊随粪便排出。
胶囊镜能够进行360的全面拍摄,医生无法手动改变观察角度,只能够根据特有角度的图片进行病症分析;胶囊镜也无法采取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这些都将成为胶囊镜未来发展的痛点。

胶囊内镜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小肠)
主要适应证:胶囊内镜用于小肠的主要适应证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监控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监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罗恩病的治疗,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和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等。
主要禁忌证:胶囊内镜用于小肠的绝对禁忌症是无手术条件者或者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相对禁忌证是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瘘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吞咽障碍者和孕妇。

胶囊内镜发展历程
行业起步期(1995-2001年):1995年, 皇家伦敦医院与以色列政府防务研发小组团体对无线胶囊内镜进行了独立研究工作,并提出其早期概念和首份专利申请;1997年, 研发人员对无线胶囊内镜进行了首次动物成像示范,胶囊内镜早期技术原理初具雏形;2000年, 以色列Given Imaging公司推出第一款无线胶囊内窥镜,并完成商业化。
行业开拓期(2002-2012年):2005年,奥林巴斯研发出首款与Given Imaging竞争的品种Endo Capsule, 其有更高分辨率,并可实时观测;2006-2007年,Endo Capsule在欧洲与 美国推出,并逐步商业化;中国企业重庆金山科技推出了可控胶囊内镜系统,本土企业产品研创实力发展。
行业发展期(2013年至今):磁控技术发展并受到重视,多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取得进展,并申请得到诸多相关专利;2017年,安翰科技磁控胶囊胃镜获批在中国上市,成为现今中国独家获批的磁控胶囊胃镜生产企业;现今伴随企业自主研发项目顺利进展,本土企业研发实力跨越新台阶。

本文由@AG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更多行业知识,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行业知识栏目。
参考资料
《头豹研究院:2020年中国胶囊内镜行业概览(26页).pdf》
推荐阅读
《【研报】内镜诊疗行业深度报告:进口替代下的国产内镜突围战-20201107(62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