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认知地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圈,现已在教育、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认知地图呢?认知地图是谁提出来的?本文将介绍认知地图的概念与五要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又称为“认知图”(cognitive maps),首先由托尔曼(Tloman)于1948年在“cogntivemaps in rats and
men”一文中提出。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的实质为:“有机学习体对于环境模式的认知,”同时他还指出“这种认知绝不仅仅是对环境的刺激反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对认知地图的概念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地图概念可表述为在认知科学基础上构建的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关联图示,其概念体系包涵概念地图、专家地图、社会网络、知识网络、语义网络与思维导图等,其显著特征是没有建立明确的目标指向,从而能够展现知识资源的分布及相关属性;狭义的认知地图基于概念地图的基础理论,表达的是概念间因果作用关联图示,是可视化评价与决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认知地图的五要素
凯文·林奇从城市角度出发,将认知地图的五要素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边界:两个部分的别界线,是参照物而不是坐标轴,如海岸、铁路线以及围墙。用来界定不同领域范围的界限或者是不同领域的分界线。
区域:二维的平面,有“进入”其中的感觉。为了区分不同特点的空间,将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加W统一。这个恃点也是与空间范围之外的空间能够相互区别的特性,从而使不同的人能够将每一个区分的空间范围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节点:行程的集中焦点,结构的转换处,常常成为区域的象征。在不同的环境景观设计中,能够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停留的地方,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路线的交叉点,这一空间就可定义为节点。
标志:能够让人们记忆或作为参照物的参考点,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特征的。能够使得人们注意的图形通常都能够成为标志,如:醒目的人工构筑物。
路径:移动的通道,如机动车道、步行道、铁路、水路等具有方向性且连续的交通通道。
3.认知地图的特点
(1)环境的综合性
认知地图不仅仅是一张说明二维平面的地图,它还反映出使用者和环境之间有机互动的过程W及反复熟知的经验累积,这张二维平面图在表现出H维空间的立体性(建筑、道路等等周边相关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在也理意识层面捕捉到环境的精神氛围以及使用者对于整个环境熟识的动态过程。
(2)模糊性和片断性
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它是带有直觉性和持久性的头脑加工的关于记忆的产物。一些环境要素在被人熟知的过程中有各种难W确定的影响困素,有的来自环境本身,有的来源于各类人群。所W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认知地图具有模糊性和片段性的特点。
(3)个人差异
认知地图终巧考察的是使用者的屯、理认知,所以人的必理意识对于认知地图的结果有着决定性作用。然而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空间环境有着不同的认知感受,这种差异性来源的因素非常多:最主要的一点是个体对于环境的熟识度不同,记忆中的意识产物自然不同。其次是人这个特殊的使用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性格、兴趣爱好、性别、年龄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对认知过程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以上梳理了认知地图的概念、五要素及特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本文由@2200 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什么是智慧港口?优点有哪些?应用场景及行业龙头一览
什么是三农?三农指的是哪三农?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电子商务是干什么的?概念、特点、2022就业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