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一、定义
固定资产处置是指企业因资产报废、减值、抛弃等行为而减少固定资产的过程。固定资产处置是企业对资产投资业绩的调整,是企业改良资产配置适当,从而提升整体收益的重要手段。
二、前置条件
对于固定资产可在发生用途变更或提前报废时处置,处置前,企业应根据财务报表分析及决策考虑,同时应考虑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等因素综合比较,最终决定处置前是否按账务处理要求应计入折旧事项。
三、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处置折旧:发生固定资产处置前,应在当期结转全部折旧,当期成本减去折旧,处置净额转入当期损益中。
2.处置收入:处置收入应登记入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当处置价格(出让价)高于原值,处置收入净额中应登记出售收入,净额转入当期损益中。
3.减值损失:当处置价格(出让价)低于原值或者报废价值,应登记出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登记入当期损益中。
4.其他费用:根据处置政策,如果处置过程中需要支付相关费用(如拍卖费、奖励费等),应按照正常费用的登记准则转入到当期损益中。
四、报表显示
1.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处置固定资产的信息须明确记载在相关财务报表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2.资产负债表:当固定资产处置报废时,无论是否有剩余价值,都应将这部分无用资产去掉,以便进行更好的资产管理。
3.损益表:当处置净额与折旧发生差异时,应登记到损益表中的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
五、税收
对处置的收入,根据税收类别,应确定所得税税种;并结合企业所得税法定费用计入,计算纳税所得额和实际应纳税额,并适用税率计算实际应纳税额,;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税收明细据为准。
六、风险防范
1.处置后主要财务指标的调整:处置后,企业需要调整财务报表中的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以及相关统计标准的调整,以确保处置后的企业经营指标达到预期效果。
2.现金流量的变化分析:处置后,企业应对处置前处置后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以确保处置后的企业现金流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3.合同及诉讼可能性分析:处置前,企业需要认真评估潜在的诉讼及合同约束风险,以便确定处置的有效性,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4.相关审计规范的遵守:企业在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