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单一的虚拟化概念逐渐模糊,虚拟化出现许多类型,并在不同领域有所发展。主要有网络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数据虚拟化等:
(1)网络虚拟化。
网络虚拟化指在一个物理网络之上引入多个异构网络体系结构,具有代表性的是虚拟覆盖网络技术(Overlay)。通过应用层协议增强物理网络的划分,根据需求将物理网络通道的复杂连接抽象成面向应用的简单拓扑,使得网络的复杂性被掩盖,对上层用户的呈现更为简洁。
(2)服务器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是一种将服务器的硬件信息细节屏蔽,并对用户表现为单一主机的方法。用户在申请一定量的资源后通过服务器虚拟化为其生成虚拟机,而多台虚拟机可以在同一台物理机上共存。服务器虚拟化为用户程序提供了独立主机资源视图,使用户更便捷地利用服务器资源,同时提高了服务器资源利用率,避免多用户之间资源与运行环境的冲突,还提供了扩展性。服务器虚拟化是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之一,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3)存储虚拟化。
由于网络数据的不断膨胀,使得单台计算机无法存储巨大的数据量。存储虚拟化将来自网络上不同物理主机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网络存储。对用户则表现为原本的存储特性,操作均与在单台主机上一致,而却能实现存储的跨主机、跨地域,大大提升了网络存储能力。与之相关的技术有网络附加存储、独立磁盘冗余阵列和存储区域网格等。
(4)桌面虚拟化。
桌面虚拟化与服务器虚拟化所面向的对象不同。桌面虚拟化面向工作站主机,将工作站集中交由运营商进行管理,并允许用户远程访问桌面,使得用户可以获得与本地主机相近似的计算机使用体验。由于用户对工作站的使用以虚拟形式汇集在运营商处,便于运营商对主机的统一管理与运行维护。
(5)数据虚拟化。
数据虚拟化允许应用程序在数据相关的技术细节(如格式化方式或物理存储位置)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检索,扩展了数据的访问并提升了数据相关业务的弹性[2]。
按照技术规范的不同可以分为五大类:主动可编程网络APN、虚拟局域网VLAN、覆盖网络ON、虚拟专用网络VP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1)虚拟局域网(VLAN)
VLAN是对局域网设备进行配置,使之划分成多个局域子网,以实现虚拟对接的用户组。与传统技术不同,VLAN并不使用物理手段划分网段。以太网作为一种传统网络通信技术,使用单一广播域作为资源管理策略,这种手段存在固有弊端,即网络对于资源的管理手段较为匮乏。网络管理人员使用VLAN技术对局域网用户进行划分,可以实现群组广播、增强隔离性和方便管理等好处。VLAN技术具备多种实现方式,用户可以自定义VLAN实现。其实现方式还可以分为基于端口、基于MAC、基于网络地址等方式。IEEE802.IQ协议的提出,对VLAN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首先对VLAN设备生产商的标签格式进行了统一,其次补充完善了VLAN的体系结构,对于VLAN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受限于标识符空间(通常为4094个),传统VLAN已经无法满足云计算等大型网络应用场景,近年来又出现了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技术,可以支持多达1600万个VN。
(2)虚拟专用网络(VPN)
作为基于公用网络搭建的“虚拟”专用网络,VPN无需端到端的物理链路来连接节点,这与传统专用网络不同。由于VPN由公网运营商的物理网络承载,利用隧道技术来连接节点,实现物理网络资源共享,由于没有采用物理链路来连接节点,所以说它是一种逻辑网络。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公司或组织部门通过构建VPN来使其子部门间相互连通,公司员工也可使用VPN远程接入公司内部网络。现今常用二层VPN和三层VPN
(3)主动可编程网络(APN)
APN技术通过隐藏底层物理资源,通过网络可编程接口调用相应的资源,允许用户采用自主的方式进行应用。现有两类实现方式:第一类是采用电信信令的方式,区分转发和控制层面,在控制层允许用户对可编程接口进行报文自定义,服务提供者此时得到授权可以控制网络的运行状态;第二类方式是基于自身的网络资源,在传输报文中对相应的控制信息进行封装,路由器收到报文后处理其内信息,实现自主处理传输报文的功能
(4)覆盖网络(ON)
ON的本质是一个逻辑网络,基于现有的物理网络,通过封装和隧道技术,使相应传输的数据只对配置的节点进行感知并加以处理,实现透明传输的功能。ON具备虚拟网络拓扑,其拓扑结构由当前虚拟网络内传输的业务所感知的节点和链路所组成。由ON技术独立于底层网络,无需对网络特性进行改动,因此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常被用于部署新的网络服务或者对现有的网络服务进行优化。
(5)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NFV的出现简化了网络部署,通过交换机、存储设备以及通用服务器承载网络服务,并取代传统网络设备。原则上,该技术可运用都具有网络功能的网络中的任意位置。而随着网络的发展,5G的实现也需要NFV这项技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