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产品指的是依托碳配额及项目减排量两种基础碳资产开发出来的各类金融工具,不同的功能,碳金融产品不同,主要分为交易工具、融资工具和支持工具三类。
(一)交易工具。除了碳配额及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现货外,主要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掉期、碳期权,以及碳资产证券化和指数化的碳交易产品等。
(1)碳现货:碳现货是碳金融市场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碳产品,即碳排放权的现时交易。碳现货交易方式操作简单,能够直观、实时地体现交易行情,便于交易者及时、充分地掌握市场信息,同时碳现货中碳排放权价格的产生更加透明、公正,有利于碳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国务院于2011年和2012年发布的相关文件阐明了各试点城市应采用的碳交易方式,主要包括挂牌点选和大宗交易两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碳交易方式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能满足交易双方不同的需求,但这种交易方式也容易造成碳价波动大,监管难度提升,碳市场不稳定等后果。
(2)碳期货:碳期货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的期货交易,即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刻以一定的碳交易价格交易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权。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不同,市场上的合约都是标准化的,同时由于交易的是未来的碳排放权,对于未来碳价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碳期货能够帮助担心未来碳价上涨或下跌的投资者规避风险。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碳期货市场成立较晚,缺乏交易活跃度,市场机制也有待完善
(3)碳期权:实质上是一种标的物买卖权,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权利金后,拥有在约定期内或到期日以一定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碳期权标的物既可以是碳排放权现货也可以是期货。
(4)碳指数交易产品。碳指数可参考金融市场基于指数开发的交易产品,目前我国有中碳指数为碳市场投资者和研究机构分析、判断碳市场动态及大势走向提供基础信息,未来也可以依托此类碳指数作为标的物开发相应的碳指数交易产品。
(5)碳掉期。碳掉期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双方以固定价格确定交易,并约定未来某个时间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完成与固定价交易对应的反向交易,最终只需对两次交易的差价进行现金结算。由于碳掉期交易的成本较低,且可有效降低控排企业持有碳资产的利率波动风险,已成为企业碳资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融资工具/服务。主要包括碳债券、碳资产质押、碳资产回购、碳资产租赁、碳资产托管等。
(1)碳资产证券化。碳配额及减排项目的未来收益权,都可以作为支持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融资,证券型证券化即碳基金,债券型证券化即碳债券。
a.碳基金。碳基金是将投资者资金聚集起来,用于购买碳信用或投资减排项目,并将获得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我国有代表性的碳基金包括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等。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一种政策性基金,于2006年成立,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从国际CDM项目中获得的收益,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和建设国家开展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于2005年,是开放的全国性公募基金,所筹集资金主要用于社会中的森林资源保护、植树造林、扩大绿色植被面积等活动[1]。
b.碳债券。碳债券是指政府、企业为筹集碳减排项目资金发行的债券,也可以作为碳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即以碳配额及减排项目未来收益权等为支持进行的债券型融资。我国的第一支碳债券是中广核风电公司与浦发银行合作发行的规模十亿的中期票据,该票据发行于2014年5月,即各碳试点市场刚刚启动交易时,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利率大小。这支碳债券作为一大创新,推动了我国碳市场的发展。
(2碳托管。广义的碳资产托管,则指将企业所有与碳排放相关的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策划实施,包括不限于CCER开发、碳资产账户管理、碳交易委托与执行、低碳项目投融资、相关碳金融咨询服务等。狭义的碳资产托管,主要指配额托管,即控排企业委托托管机构代为持有碳资产,以托管机构名义对碳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和交易;碳托管实际上是一种融碳工具。
(3)碳回购。碳回购指碳配额持有者向其他机构出售配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按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的短期融资安排。在协议有效期内,受让方可以自行处置碳配额。
(4)碳质押。碳质押是指以碳配额或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作为担保进行的债务融资,举债方将估值后碳资产质押给银行或券商等债权人获得一定折价的融资,到期再通过支付本息解押。
(三)碳市场支持工具。碳支持工具及相关服务可以为各方了解碳市场趋势提供风向标,同时为管理碳资产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市场增信手段。
(1)碳指数。碳指数是碳市场重要的观察工具,也是开发碳指数交易产品的基础。
(2)碳保险。碳保险是为了规避减排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减排量按期足额交付的担保工具。它可以降低项目双方的投资风险或违约风险,确保项目投资和交易行为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