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7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76页).pdf(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同时,欧盟碳市场还出现了碳套利交易,吸引二级市场投资者加入碳交易。此外,市场还出现了 CDM 市场项目应收碳排放权的证券化产品,众多商业银行推出了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推动低碳发展。(一)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1995 年到 2004 年之间,欧盟 28 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比较稳定。2005 年 EU ETS 运行以来,欧盟温室气体排放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同期欧盟 GDP 则一直维持平稳增长,说明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用明显。(二)促进低碳领域投资。 EU ETS 机制下形成的碳价格,直接影响着欧洲的电力生产及各类能源的消费。包括碳交易在内的各类碳定价机制,对低碳领域投资是重要的推
2、动力量,不但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扩大,也刺激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效投资的不断活跃。据官方披露,欧盟在 2014-2020 年间至少 20% 的预算(约合 1800 亿欧元)将投资在气候变化相关领域 45。国际影响巨大。(一)规模最大。 EU ETS 是全球第一个强制碳市场,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覆盖国家最多、横跨行业最广、减排力度最大的碳市场,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在规模和覆盖范围上都首屈一指。EU ETS 作为全球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也是各国建设碳市场的主要学习对象,包括中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及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及韩国等国碳市场的设计推出,主要蓝本都是 E
3、U ETS。过去多年来,EU ETS 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建设碳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能力建设和智力支撑。(三)南北合作。 在京都框架下通过将 CER 纳入抵消机制,EU ETS 为发展中国家的 CDM 项目开发提供了阶段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南北气候合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4.2 问题与挑战市场失灵。(一)具体表现。欧盟在设计 EU ETS时曾预测 2012 年碳价将上攀至每吨 33 欧元,而实际情况则是,2012 年的碳价一直在 7.30 欧元左右徘徊, 2016 年英国脱欧后 EUA 的价格进一步下探到 4.6 欧元左右。而在 EU ETS 的第一阶段,更曾经出现碳价暴跌近零的
4、市场崩溃局面。目前欧盟碳市场的碳价水平,远远低于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的碳税水平,这种不合理的碳价水平,实际上意味着碳定价机制的功能失调。价格信号的持续疲弱,已经不能有效反应工业设施的减排成本,不仅不利于低碳技术投资,也会直接威胁欧盟长期减排目标的实现。最近数年来一路走低的碳价,已经促使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开始关闭碳交易业务并裁减相关人员 46,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欧盟碳金融市场的萎缩。(二)原因之一:供求关系失衡。 EU ETS 碳价节节走低濒临崩溃,主要在于供给过剩与需求减少叠加导致的供求严重失衡,2008 年以来配额过剩成为 EU ETS 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一方面,前期免
5、费发放的配额有不少富余部分储存到第三阶段;另一方面,经济萧条促使工业企业减产、可再生能源增加以及能效提高都减少了排放,导致对配额的需求大幅减少。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第三阶段过剩配额将高达 15-20 亿吨。(三)原因之二:决策机制僵硬。碳市场是建立在政策基础上的市场,配额一般基于对企业未来生产运营活动的长期预测并经过复杂的立法程序后进行发放。这种僵硬的决策机制,既没有为应对景气转换和市场波动等极端情况留下足够的弹性调整空间,更由于难以形成政治共识也就很难对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回应。此外,缺乏碳配额储备及公开市场干预手段,也使欧盟无法对市场失灵及时进行校正。市场欺诈。(一)增值税欺诈。 2009
6、年至 2010 年间,欧盟碳信用被广泛用作增值税欺诈工具,本地公司将进口的碳信用卖给其他国内公司并收取增值税费后随即注销。2010 年 3 月,欧盟采用反向征收机制作为应对措施,结束了此类诈骗行为。(二)“钓鱼攻击”。 2011 年,黑客通过非法进入欧盟碳市场参与者的私人交易账户窃取碳排放配额,并将其出售获利,迫使欧盟委员会与成员国迅速采取行动封堵系统漏洞。(三)减排量循环使用。欧盟某成员国将已用于履约的核证减排量转卖,致使欧盟主要现货交易所因故停止交易。此举迫使欧盟迅速修正注册法规,以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