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在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Al+”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数据与计算等必修课内容以及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开源硬件设计等AI相关选修课内容。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都强调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要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中要求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要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指出指向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的提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有效落地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学习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加重视从中观层面核心概念原理、观念的理解和落实,转向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英国
政策有《人工智能在英国:准备、意愿和能力》,因此大部分中学设立了人工智能学科课程;重视人工智能与STEM教育的结合;部分企业或其他机构采用与高校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师资既包括校内教师,也包括高校实习教师。例如,一些科技公司搭建人工智能教育专题教育网站、邀请高校知名专家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
(3)美国
政策或计划有《保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K-12人工智能国家导则》、“美国人工智能倡议”等;学校中人工智能课程大多以选修或者必修课的形式列入10-12年级信息技术学科中;“K-12”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通过STEM教育项目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研制了名为《如何训练你的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课程;部分机构的实践例如,一些博物馆提供互动展览为中学生开展非正式的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促进协会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成立了AlforK-12工作组。
(4)日本
政策有《日本振新战略2016——面向第4次产业革命》;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编程教育、科普教育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范围。人工智能技术战略委员会,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5)新加坡
政策有《新加坡人工智能战略》、“AlforKid”“Alfor
Students";计划。实践有:学校将基础编程和数据技能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利用Scratch、Microsoft Cognitive
Services开发Al方案。一些培训机构利用游戏培养年轻学习者对机器人、编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能力[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