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个皮匠报告百科 >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目录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是什么

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其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涵盖了是否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的三个维度。ESG指标所关注的信息为可获取信息之外非财务信息,用以反映企业坚守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观。ESG信息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转递传统财务信息难以传递的企业价值取向,避免投资者规避高风险或“黑天鹅”风险公司,让各方利益体获得高回报。为践行ESG理念,企业管理者通过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可持续管理等直接或间接影响,防范气候风险、政策风险和管理道德风险,调整优化企业转型方式,这将高效推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同机构对ESG有着自己的理解

(1)MSCI:ESG投资是一个投资方法,通常被认为与可持续投资、社会责任投资、责任相关投资和甄别具有相同的意思。在MSCI的ESG研究中,我们将其定义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着重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

(2)金融时报:英国《金融时报》将ESG定义为“资本市场中使用的通用术语,供投资者用来评估公司行为并确定公司未来的财务绩效”。ESG“是非财务绩效指标的子集,其中包括可持续、道德和公司治理问题,例如管理公司的碳足迹并确保有适当的系统来确保问责制”。ESG是投资考虑因素、用于纳入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流程的风险评估策略。

(3)荷宝资管:ESG意味着使用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来评估公司和国家在可持续性方面的先进程度。一旦获得了关于这三个指标的足够数据,就可以在决定购买哪些股票或债券时将它们整合到投资过程中。

(4)贝莱德资管: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在全球主流投资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考虑。ESG数据涵盖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公司碳排放的衡量标准、劳工和人权政策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决策者、资产所有者和整个公众都将ESG因素作为促进可持续商业实践和产品的手段

ESG具体内容

自ESG的概念提出至今,环境、社会及治理三大板块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近年来受到众多中国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三个维度的内涵涉及但不限于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气候恶化、能源浪费或利用率低、员工关怀、社会捐赠福利、产品责任、高层腐败贿赂、董事会职责混乱等广泛内容。其具体内容为:

环境(Environmental)指的是ESG中的“E”,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减少或不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公司范围内环境保护规范以规范员工等一系列行为;

社会(Social)指的是ESG中的“S”,只要强调的是通过商业、社会、道德、法制伦理约束等向企业提出社会需求,拉近企业与社会之间内在距离,保持与各方利益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其他社会参与者)的关注,对其责任和利益进行承担和维护;

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ESG中的最后一个字母“G”,其主要围绕的是公司内部股东、管理层和董事层等层面,提出为保持企业可持续性,避免经营行为脱序,建立健全现代经营管理体系,如保持董事会独立性、建立反腐惩罚机制、规范道德行为标准等[1]esg

ESG发展历程

ESG理念最初是从18世纪早期的伦理投资开始的,当时的卫理公会号召其信徒不要让他们的企业伤害他们的邻居。它不允许自己的信徒经营一些化工、制革类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可能会给周围环境和社区带来污染。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ESG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会议为环境保护共同方案的出台铺平了道路,因此导致了1997年《京都议定书》和2016年《巴黎协定》等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倡议的出台。

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日本率先发布了ESG指导方针。

2004年ESG的术语于首次在联合国研究报告《Who Cares Wins》中被提出

2006年,联合国在纽交所发布了责任投资原则,从国际社会层面进一步整合社会责任投资的相关问题。推动ESG成为一种投资方式。负责任投资的六项原则是一套自愿和有抱负的投资原则,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行动,以将ESG问题纳入投资实践。

2007年,高盛提出ESG,旨在将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的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关注企业在上述三个维度的表现,降低投资中的非财务风险。

2015年12月,香港联交所发布《ESG指引》。指引将上市公司“环境和社会范畴一般披露”及“环境范畴关键绩效指标”的信息披露责任提升至“不遵守就解释”。

2017年6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做出了在一部分地区率先开展建设绿色金融改革,把这部分地区当作试验区,探索适合当地特色以及实际需要的绿色金融体制创新。我国证券投资资金行业在国内的ESG发展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自2016年以来,协会多次通过国际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形式倡导ESG理念与实践,同时发布报告文件,持续推动与ESG投资相关的制度环境建设。

2018年,GSG主席罗纳德·科恩在GSG影响力峰会上曾说到:“关于如何投资,一个令人兴奋的转变正在发生。在考虑财务回报的同时,增加了第三个维度——影响力来衡量对社会和环境的正面产出。基于这个新的财务模型,社会影响力作为一个公司的底线越来越受重视。”

波塞顿原则显示,在金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银行行业表现的越来越活跃,而低碳和循环经济是银行业普遍关注的议题。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正通过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对不积极或表里不一的企业持续施压。

总结起来,ESG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责任投资起源于18世纪宗教信仰,1785年规格会禁止成员参与奴隶贸易和人口贩卖。

第二阶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众运动。关注反战、种族平等中,社会责任投资概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同时兴起公众环保运动。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ESG投资兴起。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开始逐步标准化ESG和可持续投资,2004年,联合国规划署首次提出了ESG投资概念,并认为该原则不仅是衡量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股东获取长久利益的重要因素[2]

ESG体系

ESG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企业ESG信息披露体系、ESG企业评级体系、ESG企业投资实践。

ESG信息披露体系

ESG信息披露是指对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不光要注意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更要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把环境和社会责任等因素,纳入到公司治理的范畴中去。《准则》新增第九十五条、第九十六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环境信息、履行扶贫等社会责任相关情况,公司治理相关信息,指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多维度思考标准,并确定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这一规定不仅突出了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方面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上市公司不断改进公司治理;更有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ESG评级。

ESG评级体系

ESG评级是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作为主要考量因素进行投资评估的评级方式。

国际上有ESG评级的机构一般是国际评级公司与环保组织等非盈利团体。评级机构很多都是参照MSCI、道琼斯、FTSE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股指为参考标准,并在评级过程中进行了行业分类。国内主流的ESG评级体系有华证ESG评级、中证ESG评级、商道融绿ESG评级、WindESG评级、富时罗素ESG评级、嘉实ESG评级、社会价值投资联盟ESG评级等。其中,华证/中证/商道融绿/嘉实评级范畴覆盖全部A股上市公司,其他机构以中证800、沪深300成分股为主。

(1)华证:评级范畴覆盖全部A股上市公司,指标体系为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1,26个三级指标,以及超过130个底层数据指标,评级呈现形式是总分为100分,相应给予“AAA-C”九档评级

(2)中证:评级范畴覆盖全部A股上市公司,指标体系为3个维度、14个主题、22个单元和180余个指标构成,评级呈现形式是采用行业内分数,范围为0-100%,代表公司在同业内ESG评价结果的百分比排名

(3)商道融绿:评级范畴覆盖全部A股上市公司,约500家港股上市公司,指标体系为三个维度、13项二级分类议题,200项具体指标,来源于1000余个数据点;评级呈现形式是满分为100分,设置A+、A、A-、B+、B、B-、C+、C、C-、D共10个等级

(4)Wind:评级范畴覆盖中证800成分股,指标体系为三个维度,细分27个议题,下设300多个具体指标;评级呈现形式是由管理实践得分(总分7分)和争议事件得分(总分3分)组成

(5)富时罗素:评级范畴覆盖1800只中国上市公司证券(包括A股约800只、港股、海外中概股等);指标体系为三项支柱,14个主题暴露相关度和评分,300多个独立评估指标;评级呈现形式是每家符合条件的公司会获得一个分值在0至5分之间的ESG整体评级,其中5分为最高评分

(6)嘉实:评级范畴覆盖全部A股上市公司;指标体系为3个一级指标(主题)、8个二级指标(议题)、23个三级指标(事项),超过110个底层指标;评级呈现形式是以0-100分的评分数值反映公司ESG绩效在同行业中的位置

(7)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评级范畴覆盖沪深300成分股;指标体系为由“筛选子模型”+“评分子模型”构成:1)“筛选子模型”:负面清单,包含6个方面、17个指标。如评估对象;符合任何一个指标,即被判定为资质不符。2)“评分子模型”:3个一级指标(目标、方式和效益)、9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和57个四级指标进行量化评分;评级呈现形式是设置10个大等级,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和D。AA至B级用“+”和“-”号进行微调,共20个子等级。D级表示使用筛选子模型筛出的公司

esg

esg

ESG投资实践

ESG投资是指把ESG纳入投资流程和相应的投资研究流程中。ESG投资的参与主体是资产所有人与资产管理人,而实体企业是被投资方(也就是ESG实践者)。更具体地,从ESG投资价值链的上、中、下端看,上端为投资人或资产所有人,譬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甚至散户投资人等。中端是金融中介,也就是资产管理人,其中包括银行、资管公司、基金公司等。下端是被投资方,即ESG实践者。ESG投资在成熟市场已经有将近五十年的历史,其理念与策略趋于成熟,也已被养老金、共同基金以及信托等机构广泛接纳。截至2018年,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澳洲市场中ESG相关投资的总规模达到30.7万亿美元。

ESG投资未来趋势

纵观全球,ESG投资呈现四大趋势[3]

第一,养老金引领市场发展,北欧和北美具备先发优势。从资金来源来看,养老金是最大的规模贡献者;慈善和捐赠基金现有规模虽小,但将于短期内获批参与ESG活动。从区域来看,北欧和北美规模最大,中东及北非的ESG资产规模将因为ESG导向的分拆而被低估。

第二,ESG产品备受市场关注,同时市场对投资策略及产品影响愈发重视。成熟机构认为财务业绩和ESG在投资决策中同样重要,纳入ESG投资有助于提高投资回报。在方法论层面,当前仅使用负面筛选不足以满足投资者需求。此外,成功的产品必须能够产生真正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独特性。

第三,ESG能力建设仍然面临重重挑战。新兴市场的成功案例不足,缺乏标准化数据,且现有数据质量不高。ESG的长期投资理念与传统投资人看重短期投资回报存在一定矛盾。机构的全球化、系统化ESG投资能力普遍欠缺。

第四,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ESG投资需求将持续增长。大型资金方希望看到更多ESG投资对回报及社会正面影响的实证。与此同时,资管机构必须搭建ESG投资能力,以保持其竞争力。

参考资料:

[1]张芬.ESG信息披露、绿色创新与企业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21.

[2]东吴ESG专题研究2:中国应用:信披&;ampamp;评价体系初具雏形ESG投资方兴未艾(45页).pdf

[3]BCG:中国ESG投资发展报告:方兴未艾前景可期(32页).pdf

相关报告:

财新智库:2021中国ESG发展白皮书(60页).pdf

36氪:2021年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ESG实践报告(27页).pdf

零壹智:全球ESG投资解读-历史变迁、规模趋势与评级体系(15页).pdf

环保工程与服务行业:东吴ESG专题研究1全球视角ESG投资的缘起、评级体系及投资现状-20220112(29页).pdf

钢铁煤炭行业ESG评级及建设情况剖析:钢煤企业推动ESG建设正当时(28页)

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ESG投资尽责管理之探索(29页).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一篇:CRO(合同研究组织)
下一篇:灯塔工厂

百科标签

客服
商务合作
小程序
服务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