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联储加息意味着什么?对全球金融的影响有哪些?
据国内相关学者研究,1994-2018年,美联储共历经四次加息周期,每一次加息都对全球经济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冲击,同时使许多国家爆发经济危机,影响着全球的金融稳定。
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四次加息周期

第一次加息周期
1991年前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依据美国1990年到1991年这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发现GDP增速一直下降,最后出现负增长,最低时达到-0.85%。1991年后,GDP增长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增速还是没有转为正值。经济的衰退往往伴随着整个社会失业率的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失业率上升速度。从1990年7月开始,美国失业率不断增加,曾达到7.8%的峰值。以恢复经济为目的,美国从1990年实施降息措施,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最初9.75%的高利率降至1993年底的3%,在这三年中通货膨胀率连年下降,通胀水平得到了缓解。
因此到了1994年,美国经济开始回暖,严冬已经走远,GDP增速上升到6.23%,失业率一直下降,到下半年低至6%。为了防止物价过度上涨,美联储在1994年2月4日提高利率,开始了加息进程,最终利率上涨到6%。与此同时美联储宣布,美国的货币政策的改变不仅要及时调整国内以及全球经济以维持其稳定,更重要的是旨在促进美国国内的经济扩张和提高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此次美联储加息周期持续一年,1995年2月1日结束加息进程,美元经历7次加息,原有利率增加3%。美国此轮加息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1994年后美国核心同比CPI月度数据大都低于3%。
在此轮加息进程中,从全球金融表现来看美元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1994年7月开始美元指数连续4个月下降,低至89.54点,后期快速上涨。国际资本大幅度流向美国使其资本净流入快速增加,以近10倍的速度从上一个月的26.46亿美元上涨至256.67亿美元,甚至在第二次加息当月达到394.51亿美元的高峰,由于国际游资的走向受国际市场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美国国际资本净额呈现震荡上升态势,1995年2月数值达到329.77亿美元。标准普尔500指数从加息开始后三个月连续下降,跌至447.23点,之后在上下波动中上升至481.92点,加息结束后的一年里,标准普尔500指数一路上涨,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普遍保持上升。观察全球经济市场的表现,发现美元升值与国际游资流动方向的改变冲击着新兴经济市场,墨西哥比索在1994年12月出现暴跌,加上资本流失引发外汇储备严重不足,进一步加剧比索贬值,最终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同时美联储此轮加息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因素之一。
第二次加息周期
拉美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经济衰退,经济不景气通过美国金融机构持有巨额拉美债务这一中介冲击美国经济的稳定性,为了提供充足的资金流动性给金融机构,从1995年7月到1996年1月美联储进行三次降息。然而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9月俄罗斯爆发危机,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汇市与股市的剧烈波动。美联储于1998年9月开始采取降息措施,到1998年11月降息了三次至4.75%的利率水平,缓解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力度。此时美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在一步步兴起,软件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美国经济增速猛然增加,从1996年4月到6月美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直在4%以上,此外美国失业率也开始下降。
经济过热容易引发危机,而互联网热潮使得大量资本流向IT行业,极易导致互联网泡沫的产生,为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美联储于1999年6月开启新一轮加息,历经6次加息总幅度增加了1.75%。从全球金融表现来看美元指数在加息初期表现非常不好,受到利率上升的冲击后立马出现鲜明的下降姿态,1999年10月指数下降到115点,且在这样的低位持续了一个季度,之后才开始回升,整个过程中美元指数总共提高2.67个点,可见美元指数没有出现大幅上升。国际资本流动净额在整个过程中经历大起大落,月净流入最高超过800亿美元,月净流出最低也有352亿美元,最终国际资本流动情况与加息开始时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流动方向没有出现明显的转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在220-234点之间波动运行,标普500指数在2000年4月达到高位,指数为1461.36点,整个过程中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年内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一再冲击新兴经济体,距离此轮美联储加息时间太短导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在没有完全复原的情况下再次历经美国政策变动的外溢效应冲击。比如巴西货币价值在国际市场上严重下跌造成金融危机的出现,印尼国家的出口行业的发展不景气导致出口收入快速下降,使经济呈现低迷之势。不幸的是美国市场再也承受不住互联网泡沫的增长,泡沫开裂使美国股票市场上各项标的资产指数一落千丈,同时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急剧下降,为了缓解国内经济的不景气,美联储结束了此次加息进程。
第三次加息周期
美国经济由于受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的冲击,从2001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再次出现下滑。为达到遏制经济持续恶化的目的,美国宣布将利用宽松政策来调整经济,于是美联储自2001年开始连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至1%的水平,降息有效地刺激了美国国内市场经济。2003年美国GDP增长幅度相比较于前一年显著提高,增长了4.69%,2004年GDP延续增长势头使增长率达到6.62%。2002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仅为1.59%,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率在2004年达到2.68%,失业率下降到5.6%,国内信贷市场的复苏与信贷规模的扩张使大量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业逐步发展起来。
为抑制物价过度上涨和房地产行业不正常的快速发展趋势,美联储于2004年6月首次加息,2006年6月结束加息进程。美元利率每次提高0.25%,提高17次后使利率增加了4.25%。在加息时期,美国GDP增长率连续3年突破6%,2006年达到7.69%的高涨幅,之后次贷危机的爆发带来GDP增速直线下滑。从2004年加息后失业率一直下降,直到低于5%,且2005年年底后美国失业率一直维持在5%以下。通货膨胀率从最高的3.39%下降到正常水平,抑制了其进一步的恶化。房地产市场行情渐渐稳定,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成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美元指数在整个加息进程中是下降趋势的,前7个月指数明显下跌,尽管后期有所回升但仍改变不了下行的总体趋势。美国的资本流入量一直在高速增长,在2004年6月达到1835亿美元,加息中期资本净流入为负值,后期曾上涨到2322.48亿美元,但加息进程即将结束的预期使资本流动净额又大幅下降,因此整个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净额的数量与方向是时刻改变的。短期内标普500指数出现多次小幅震荡,但长期趋势依然是上升的,最高的月均指数突破了1300点,整体上升了10.63%,且指数在2007年及之后依然持续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从2005年12月开始持续显著的上升,2006年1月突破310点,到2006年6月指数高涨至337.07点,累计增幅达到5.76%。在这一轮加息周期中,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自美联储加息起巴西、韩国和俄罗斯货币均出现了明显升值,印度和印尼经济发展在小幅震荡中稳步前进,南非和土耳其的货币出现了贬值,两个国家的经济都呈现衰退的态势。对比前两次加息周期,这一次美元利率的提高力度最大,经历的时间最长,却没有达到减缓房地产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的目的,反而成为引起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第四次加息周期
在全面繁荣的经济环境下,以资本为支撑的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使得次级贷款充斥整个市场,快速增加的货币信用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2005年4月之后,房地产行业不再火热,投资者也不再看好房地产市场,投资热潮一去不复返。然而加息政策的不断实施使房地产企业需要面对高水平的贷款利率,且资产回报率不断下降,没有足够资金来解决负债问题的企业在不断增加,市场信贷面临危机。果然,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了美国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GDP同比增速一直大幅度下降,并在2008年与2009年年底均为负增长。失业率不断上升,在2009年10月达到90年代来的最高值10%。核心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2010年10月达到最低水平0.6%。为了改善不断恶化的经济局面,2007年9月美联储开始实施降息措施,连续10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至0.25%的水平。然而极低的基准利率水平导致无法实现通过改变利率达到调控市场的目标,国内投资、消费和出口都不再对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作出反应,此时“流动性陷阱”使美国的常规化货币政策失效。因此2008年11月美联储开始进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共进行了四轮,扩大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减少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提高美元的信用水平,刺激居民尽可能地投资与消费。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经济的复苏,根据2014年第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速上升到2.9%,失业率下降为5.9%,核心同比CPI上升为1.7%。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是维持美国经济稳定运行的长久之计,为保证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稳步发展,美国货币政策需逐渐往常规化转变,长达7年的QE计划在2014年10月被美联储宣布结束。
2015年美国国内宏观经济达到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设定的长期目标,即经济平稳增长,社会上实现通常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核心通胀率实现2%的水平,美联储在2015年12月16日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从2015年到2018年,美联储共进行了9次加息,每次提高0.25%,将利率从0.25%提高到2.5%。此次美元加息导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变得缓慢,GDP同比增速在2015年第四季度中一直处于2%以下,2016年年底才开始上升,在2017年第二季度达到2%以上,持续上升到2018年第三季度的3%。核心通胀率一直位于2%以上,失业率在上下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12月失业率为3.9%。根据全球金融市场的动态发现加息政策实施后美元指数立刻上升,2016到2017年之间指数振荡上升,但在2018年急剧下降,到年底美元指数下降至90点左右。在美国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标普500指数由加息后的暴跌转变为中后期的上涨,使其总体上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由于次贷危机已经跌到最低水平,加息后呈现波动上升的行情。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会引起全球市场上美元货币大幅增加,以致于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流通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导致经济泡沫的产生。当美元加息预期在市场上浮现出来后,美元的不断升值迫使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再加上大量资本流出的冲击使许多新兴国家的经济发生巨大波动,其中货币贬值的国家有巴西、马来西亚、俄罗斯、南非、阿根廷和印尼,经济增速减小甚至出现GDP负增长的国家有阿根廷、南非等国家。
2、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影响分析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内,美联储加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A股波动,但不会改变A股走势,A股大多仍受国内基本面及市场情绪等因素影响上涨或下跌。
如2004-2006年的美联储加息周期,虽A股也有一定下跌,但A股下行的原因并非受美联储加息影响,而是对国内货币政策快速收紧的担忧,是通过:国内本身经济繁荣,通胀压力抬升-美联储加息-投资者对国内货币政策收紧产生担忧-影响投资者情绪-市场下跌,这个链条来进行传导,其内因还是中国过度繁荣引发的担忧,美联储加息只是导火索。
美联储历次加息周期美国及中国经济背景及资本市场表现
美联储加息周期:1994.2- 1995.2
美国背景:为减弱经济复苏所带来的通胀恐慌,美联储分七次将利率从3.25%提升至6%
美股表现:美股加息后短期快速下跌,之后维持震荡态势,材料、通讯设备相对较好。
中国背景:当时我国货币政策已边际趋紧
A股表现:国内外股市联动较弱
美联储加息周期:1999.6- 2000.5
美国背景:来经济过热,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直到互联网泡沫破裂、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
美股表现:美国三大股指走势分化,纳指走出独立行情,首次加息后半年内,道指和标普500也开始上行
中国背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包发,我国出口承压,需求疲软,经济增速下台阶,为应对国内通缩风险的抬升,我国从1997年年底已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
A股表现:A股处于牛市抬升过程中,科技股表现较好
美联储加息周期:2004.6- 2006.7
美国背景:持续降息刺激美国房地产市场快速膨胀,美联储为应对通胀抬头而收紧货币政策,直至次贷危机爆发
美股表现:加息开始前,美股震荡上行,加息开始后短期内,美股三大指数不同程度下跌,纳指回调最大,但加息启动半年后,三大股指均转正。
中国背景:我国处于经济繁荣期,随通胀压力提升,我国于2003年和2004年适度加准,直至2006年二季度经济过热,通胀高企后,央行才密集发力
A股表现:A股整体下行,但A股下行的原因并非受美联储加息过多影响,而是对国内货币政策快速收紧的担忧,在2004年国九条的提振下,A股短期有所修复。
美联储加息周期:
美国背景:金融危机过后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下通胀进入上行区间,美联储再次加息。加息节奏慢,时间较长。
美股表现:加息前期美股表现不错,成长股表现靠前,首次加息后美股有开始二次探底,之后进入新一轮牛市周期
中国背景:2014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出口萎缩,自2014年10月起我国开始降准降息,处于稳增长为主基调的货币宽松周期。之后2017年开始我国开始跟随式加息,之后受贸易战影响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2018年后开始转向,在美联储加息期间降准。
A股表现:美联储加息后,国内市场受影响下行,两个月后企稳,成长及周期板块反弹。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加息均给A股带来短期影响,2017年年底美联储加息后,A股开启下行周期,尽管我国货币政策2018年后转向,但A股仍继续下跌,金融和消费表现更好。


3、2022年美联储加息概率表

推荐阅读
《如果美联储政策调整中国央行怎么应对?》
《电子行业:关注加息及中美竞争加剧影响-211219(13页).pdf》
《流动性深度研究(十七):复盘美联储Taper历史路径及其影响-20210615(27页).pdf》
《2022贵金属年报:美联储逐渐收紧贵金属承压前行-211215(22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