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一类基于个体独特的生理或行为特征对个体身份进行自动辨识或认证的技术。主要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等技术。一个完整的生物识别系统通常由四部分组成:读取器或采集仪(scanner)、特征提取器(extractor)、存储生物识别信息(biometricinformation)的数据库(database)和匹配器(matcher)
2 生物识别的操作流程
总的来说,生物识别的操作分为两个阶段:注册(enrollment)和登录(login)。第一阶段是注册。生物识别系统首先利用读取器或采集仪获取个体的生物特征(即生物识别信息),如利用指纹采集仪获取指纹特征,然后利用特征提取器从获取的生物特征中提取出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细节,如指纹细节,最后系统会把提取出来的这些细节或特征作为模板(template)保存在数据库中,和/或其他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一起存储关联。这一注册阶段即完成了生物识别信息首次被收集、处理并形成模板进行储存等过程。第二阶段是登录。需要登录的个体必须提供另一个生物特征样本,然后系统通过匹配器来与己注册存储的模板进行比对,匹配器会产生一个匹配值来表示其和模板的相似程度。只有在匹配值高于系统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才能通过识别。注册之后的每次比对都是一次登录。

3 生物识别的基本特征
能够用作生物识别的生物特征(生理的或行为的),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普遍性,该生物特征存在于所有人;
(2)唯一性,该生物特征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都不相同;
(3)永久性,该生物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发生变化。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一个良好的生物识别系统还必须考虑
(1)性能,即识别的准确性、速度以及为达到所要求的准确性和速度所需要的资源;
(2)可接受性,人们对于一种特定的生物识别在日常生活中的接受程度;
(3)可欺骗性,用欺诈的方法骗过系统的难易程度。
4 主要的生物识别技术
目前市场上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为人脸识别以及指纹识别,语音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以及基因识别由于技术实现较为复杂,则较少在市场中进行使用。

从发展历程来看,指纹识别出现最早,属于较早被发现并有效使用的识别技术,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在20世纪90年代末,人脸识别得到应用,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成为产业内较为重要的分支,随着相应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未来预计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 不同生物识别技术的优缺点
(1)指纹识别:占比最高,达58%,优点是技术成熟、价格低、模块体积小、认假率低,缺点是造假率高、便利性高、抗干扰性弱;
(2)虹膜识别:占比7%,优点是安全性高、认假率低,缺点是运算量大、高能耗、成本高、识别时间长;
(3)人脸识别:占比18%,优点是识别速度快,模组面积小,缺点是对环境适应性差, 防伪性低;
(4)声纹识别:占比5%,优点是可实现远距离识别、易用性高,缺点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大,抗干扰性一般 (感冒、模仿);
(5)静脉识别:占比3%,优点是防伪性强、认假率极低,人群适应性好,缺点是设备体积大,成本高。

推荐阅读:《电子设备行业专题研究: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前景广阔(26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