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以及温家宝总理“全面深化改革 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倡议,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多年来,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的农村产业由位居我国经济发展中次要位置,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就业大众富裕、改善农民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为56.7%,农村现代化服务业和工业现在占比31.7%和17.9%,以及农村产业化程度提高至64.2%,在其中主要收入来源中,乡村产业化占48.7%,传统农业占20.6%,林牧渔业占10.2%,新型农业和渔业占20.5%。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贴近城市市民生活的加工消费品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新型农村”发展模式,激发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村振兴。
(二)存在问题与瓶颈
尽管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瓶颈,突出表现在:
首先,农业技术和技术水平落后。由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史较短,现有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生产率低,农业开发水平也不高,这使得我国农业无法有效提高产品价值,以改变贫富差距。
其次,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循现象突出,农民因劳力短缺,农村经济发展被抑制。尤其是当前劳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使得农村产业乏力。
此外,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是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由于技术条件和投资不足,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积极效应,也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三)改善对策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产业发展现状,需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首先,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动农业创新,引进和开发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且大力发展精细化、标准化以及规模化等现代农业。
其次,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培训。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增强农民对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提高农民素养,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同时,开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和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为农业科技
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是乡村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补充。伴随着农村地区发展的不断推进,农地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
一是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形势严峻。农村的经济还没有引发起强劲的拉动力,农业形势不明朗,存在一些政策性、结构性问题。如:土地承包制度已经迟缓,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生产环境限制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包括产业各细分领域,供给侧改革力度不足、产业链缺失,产品价值链拉直;农村地区仍处于深度贫困阶段,以及增加就业、创造就业等诸多问题邪恶。
二是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大胆推进改革。首先,要加快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其次,要实施小康攻坚行动,对供给侧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把握农业,科技、设备、劳动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利用,推进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实施就业政策支持计划,农村就业机会和就业收入要形成实质性增长;此外,要提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支持,加强对新农村社会养老、收入分配和就业创业环境改革,促进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要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强政府的监管能力。以尊重既有农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用地空间结构、分类管理动态,四类用地行为和调控;积极推进耕地保护、休耕还草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业市场信息量;加强农牧民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农业经营者和农民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及条件。
最后,要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实施农村就业扶贫行动,建立完善农业项目贷款杠杆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和发展;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以促进农业产业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和财富源头;可以建立农村融资租赁公司,给予对农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可以建立证券市场专门用于城乡发展的企业和小微企业,向市场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机遇。
综上所述,减轻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应加强国家统一战略,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政策环境,实施有力的支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