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的概念于1998年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其对资产减值的描述如下: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企业每年应当由专业财务人员结合准则与市场真实情况,判断资产真实价值,计提减值并确认减值金额。若日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造成减值发生的事项消失,还应当将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转回。
我国在经历资产减值的引入、增加资产减值项目后,财政部正式在2006年发布资产减值准则,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就是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回收净额,由此产生差额,差额就是需要计提资产减值的部分。可以这样理解,资产在企业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会出现除折旧之外的意外贬值,为了避免资产泡沫的出现,企业会计提减值来保证管理人员与报表使用者明晰资产真正的价值。

2.资产减值的确认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8号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有如下阐释: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资产就发生了减值,资产减值的确认有利于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其实质是对资产的再确认。准则规定,如果资产存在下列迹象,则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
一是资产市价下跌的跌幅高于因时间的推移和正常使用而可能发生的下跌;
二是企业所处的经营、技术、法律环境和市场在最近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企业有不利的影响;
三是当期市场利率或市场投资报酬率提高且这种变化影响到了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最终导致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幅降低;
四是有证据表明资产己陈旧、过时或损坏;
五是资产己经或即将闲置、资产己经或即将终止使用;
六是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无法达到预期;
七是其他可以证明资产可能己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企业发生以上情况应对该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测试结果表明资产确实发生了减值,则应确认资产减值。
3.资产减值的计量
会计计量过程中可能会考虑到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多个因素。资产减值的初始计量需要用到历史成本,由于资产在时间流逝过程中不断损耗、消减,资产的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出资产当前的真正价值,所有要对该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资产的历史成本由账面价值体现,要了解资产的真实价值还应当判断资产在当前市场中的经济价值,也就是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体现的是公允价值排除处置费用后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比较的结果,两种中较高者体现资产可收回金额。最后,若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要将两者作差,差值为资产减值应当计量的金额。
以上梳理了资产减值的定义、确认及计量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推荐阅读:
什么是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内涵、分类及原理介绍
什么是资产清查?包括哪些内容?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