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政策倡议组织在2021年2月发布了报告《中国扩大气候金融规模的潜力》。
中国扩大气候金融规模重点总结如下:
1.“十三五”期间,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层政治支持、中央银行领导、绿色分类和实质性激励等关键因素都有助于这一成功。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尤其成功,在过去五年动员了数万亿人民币用于绿色项目。
2.2017/2018年,中国绿色金融总体年均规模为2.1万亿元人民币(3200亿美元)。它将需要扩大至少四倍的规模,以满足估计的绿色投资需求。中国在2015年制定的气候目标和环境保护标准,未来10年每年需要1.4万亿美元的投资。
图1 中国的绿色金融情况,从融资来源到部门配置:

3.公共部门扮演着巨大的角色。公共来源至少占绿色金融总额的51%,其中近95%来自中央国有企业(CSOEs)、政策性银行和其他主要国有银行。绿色PPP项目提供了五分之一的气候融资。
4.气候融资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绿色渗透率”在4%左右。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参与者对绿色金融工具的熟悉,市场对绿色金融工具的吸收将会增加。中国一直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优惠资本的新来源正在开发中,对探索创新结构的兴趣日益浓厚。
5.中国在扩大私人气候融资方面面临几个关键障碍。尽管自上而下实施绿色金融改革的方式已经动员了大量绿色资本,但获取渠道仍然集中在公共行为者身上。私人资本对实现投资目标至关重要,但私人参与者并没有从不断增加的可用绿色资本中受益。
6.绿色中国对外融资存在重要机遇。2013-2019年,中国对外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伙伴国家投资7390亿美元,占37%。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相关投资约为2920亿美元,其中一半投资于化石燃料。
图2 金融资产中绿色份额比较:

文本由@木子日青 原创发布于三个皮匠报告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数据来源:《气候政策倡议组织:中国扩大气候金融规模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