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卫星是什么
碳卫星全称“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我国于2016年12月22日发射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该卫星主要载荷了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和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从而填补了我国在星载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方面的空白。

2.碳卫星怎么检测碳排放
碳卫星运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法监测全球CO2浓度,依赖于观测和模拟的同时进行。在观测方面,卫星遥感由于特殊的观测地点和方式,可以在二氧化碳全球观测中发挥较大作用,特别是在全球覆盖高分辨率的观测上,能够做到看得广、看得清;而模拟则主要是通过大气输送模型,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出大气二氧化碳传输过程和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地方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与卫星观测协调一致,得到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碳通量数值。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权解释,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常精准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3.碳卫星监测成果
(1) 观测数据
碳卫星每天绕地球飞行约14圈,探测宽度20千米。在绕地球两极运行的过程中获取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信息,以准确展示人类活动与自然体系是如何排放和吸收这种温室气体的。
(2)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
碳卫星的观测数据供中科院大气所承担中国碳卫星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研发、碳源汇同化系统研发和卫星数据的科学应用等工作。其中卫星遥感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挑战是精度要求高,干扰因素多,反演难度大。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中国碳卫星”和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碳专项”等的资助下,大气所团队核心成员、博士杨东旭研发了卫星遥感反演算法。
利用该反演算法解析中国碳卫星观测数据,获得了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可以看出春季由于人为排放形成的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高、南半球浓度低的特征;对比2017年4月和2017年7月分布图,清晰地显示出由春入夏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趋势,表明了生态系统随季节变化的“固碳”作用;分布图也反映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现象。
(3)数据产品
中国碳卫星数据开放,社会公众用户登录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后,可检索下载包括碳卫星的两个核心仪器数据,即碳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仪(HSCO2)云和气溶胶探测仪(CAPI)两台仪器的1级数据。
(4)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2021年8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介绍,基于中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以上就是有关于碳卫星的定义、监测原理及成果的全面梳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碳卫星的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推荐阅读
什么是碳源?种类有哪些?
低碳绿色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人造卫星?分类有哪些?原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