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神州十三号、十四号相继发射与返航,我国朝着航天强国又迈出一大步,此外,在深空探测领域,
发射成功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皆标志着我国人造卫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那么。什么是人造卫星?原理是?分类有哪些?本文将具体介绍。

1.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人造天体,其概念始于1970年。
2.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是由卫星结构系统(由隔框、行条、横梁和蒙皮等基本构件组成,这是卫星主要部分),姿态控制系统(为使卫星在运行中保持正确姿态,卫星上要装有姿态控制系统,它由测量部件、电子装置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小温度控制系统)(最简单的被动式温控方法是在卫星和仪器舱的内外表层涂上涂层,或给卫星穿上一种特殊的服装。这种服装大都用多层镀铝尼龙薄膜制成。
3.人造卫星的分类
按运行轨道分,人造卫星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1)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 35786
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2)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 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 6000
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3)极地轨道是倾角为 90
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此外,按卫星按用途,大致可以划分为科学卫星、通信卫星、军事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按使用功能划分,又有导航卫星、地球观测卫星、侦查卫星等。
以上梳理了人造卫星的定义、原理及分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推荐阅读: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是什么?四大系统对比分析
卫星导航应用领域有哪些?十大细分领域展望
德勤(Deloitte):2022年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展望报告(英文版)(13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