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2021(7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2021(70页).pdf(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为进一步厘清、更新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进程,本报告在中国 公 益 慈 善 学 历 教 育 发 展 报 告(2019) 基 础 上 进 行 新 一 轮 公 益 慈 善 教 育项 目 和 课 程 的 扫 描 调 研。 重 点 扫 描 参 与“ 敦 和 菡 萏 计 划” 的 高 校 教 育 项目, 并 通 过 全 国 MPA 教 育 指 导 委 员 会 了 解 300 多 所 MPA 院 校 的 社 会 组织、 公 益 慈 善 方 向 设 置 及 课 程 开 设 情 况, 也 向 相 关 方 咨 询 了 社 会 工 作 专 业院 校、 商 学 院 或 工 商 管 理 院 校 开 展 公 益 慈
2、 善、 社 会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的 情 况。 报告特点: 覆盖本、专科及研究生慈善教育项目,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梳理和呈现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 基于“价值 - 能力 - 支持”三圈理论,总结典型创新教育项目的案例经验 沿用“供给 - 需求”结构分析框架,观察教育环境与趋势ABSTRACT摘要摘 要为进一步厘清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现状、完善相关基础数据、更新最新进展,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及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在敦和基金会的资助下,在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2019)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公益慈善教育项目和课程扫描调研。本报告所指“公益慈善教育”是与社会组织或非
3、营利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社会创业相关的,以传授公益慈善知识、倡导公益慈善理念、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或为公益慈善行业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公益慈善教育项目” 是以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 专科或研究生培养项目; “公益慈善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本报告有如下基本结论:第一,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已经由起步阶段跨入加速发展阶段。在 2012 年以来的起步阶段,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开始由学术人才培养和理论传播拓展至行业人才培养,并出现多种公益慈善专业教育模式;自 2019 年以来,高校公益慈善教育明显加速,专业教育项目和通识教育课程开始得到系统推进,公益慈善教育的高校社群开始
4、形成。第二,目前我国共有 35 所高等院校开展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在这 35 个教育项目中,研究生项目 23 个、本科项目 10 个、专科项目 2 个。研究生项目的主要模式是依托 MPA、MSW、MBA 专业硕士项目开设公益慈善相关方向,此外还有个别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社会学的学术研究生项目;本科项目则区分四年制专业教育项目和辅修、双学位、课程包等兼修项目。这些教育项目集中在北京、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高校较多的省份。第三,35 个公益慈善教育项目中,公共管理院校约占一半,主要集中在 MPA专业硕士项目中;社会学或社会工作背景项目约占三分之一,集中在 MSW 专业硕士项目中
5、;有 4 个教育项目(拟)在独立学院开展,均为本科生项目;工商管理学科背景的项目有 2 个。从教育项目发展过程来看,呈现从公共管理向其他学科或独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 2021Report on University-based Philanthrop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2021立学院拓展的历程。第四,半数公益慈善教育项目生源“比较充足”或“非常充足”,但不同项目在生源上区别较大。本科跨院系的兼修项目生源较好,专科教育项目则在生源面临较大挑战,MPA 学位项目因招生门槛较高也面临生源不足。第五, 本报告估算有超过 200 家高等院校开设非营利
6、组织与公益慈善相关课程。其中针对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以社会创新创业居多,其次为公益慈善导论,非营利组织管理较少。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课程更加侧重于公益创新创业启蒙,组织管理层面较少深入。第六,与专业教育项目相比较,通识课程授课教师的个人兴趣和自主性较强。超过六成通识课程授课教师的首要动机是基于教学兴趣,其他动机主要包括教研相长、融入学术群体等,极个别是被动安排的情况。第七,2019 年来高校公益慈善教育项目数量增长显著,新增 12 个项目中以MSW 项目开设公益慈善方向表现最为突出。其中新增研究生教育项目 9 个,包括 7个社会工作 MSW 项目;新增本科生教育项目 3 项,其中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