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绩数据:2025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4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绩数据:2025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47页).pdf(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1内容摘要非传统医科高校“跨界”办医科,蔚然成风。这不仅是高校紧密对接国家急需和前瞻布局的创新求索之路,也是高校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本报告梳理了全国“双一流”高校的医学板块布局,重点汇总了全国“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部名单,梳理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布局医学进展,以及建设特色与成效,并通过多维度数据展示“双一流”高校医学学科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以期为高校管理者或者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扫码关注高绩公众号查数据,上高绩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前言国务院办公厅于 2020 年发布的 关于加快医学
2、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提出:到 2025 年,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 2030 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多所“双一流”高校在这一背景下,努力探索一流综合类大学办一流医学教育的新路,发挥综合类大学学科优势,不断完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近年来,多所综合、理工、师范等类型的“双一流”院校正在加速布局医学领域,通过揭牌医学院、新增附属医
3、院或与知名医院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医学版图。2024 年,师范大学动作频频:4 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开设北师大“协和医班”“协和药班”,联合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和药学领军人才。11 月,湖南师范大学接连成立 5 个医学相关学院,又将湖南省胸科医院和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纳入麾下,学校新增湖南师范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https:/ 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签约,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https:/ 年,中国多所“双一流”
4、高校继续发力医学:如复旦大学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进会暨 2025 年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会上,揭牌复旦大学临床科学研究院(筹)。中国海洋大学在医学院建设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医药工程大楼项目正式招标。对于“双一流”高校而言,强大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能显著提升高校在科研产出、论文引用、国际合作等维度的表现;此外,医学与理工、人文社科的交叉,对于学校的学科综合实力发展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本报告梳理了全国“双一流”高校的医学板块布局,重点汇总了全国“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部名单,梳理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布局医学进展,以及建设特色与成效,并通过多维度数据展示“双一流”高校医学学科在全球范围内
5、的竞争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进会暨 2025 年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会召开!复旦大学成立临床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https:/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医药工程大楼项目(设计)中标公告,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https:/ 多子开花:“双一流”医学院建设现状.1第一节“双一流”高校建设医学院的政策背景.1第二节“双一流”高校医学院开设情况.3第二章 密集布局:“双一流”建设以来高校医学领域进展.10第一节 综合类或特色高校医学领域建设进展.10第二节“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差异化策略与成效.13第三章 拾级而上:“双一流”高校医学学科国内竞争力.19第一节 2024
6、 软科中国大学分领域评级:医科排名结果.19第二节 2024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医科排名结果.21第三节 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24第四章 走向世界:“双一流”高校医学学科全球竞争力.29第一节 科睿唯安 ESI 排名:医学领域前百分之一高校.29第二节“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医学领域上榜高校.33第三节“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医学领域上榜高校.34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1第一章 多子开花:“双一流”医学院建设现状第一节“双一流”高校建设医学院的政策背景第一节“双一流”高校建设医学院的政策背景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7、,提出总体建设目标:到 2025 年,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 2030 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 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
8、21 年 10 月 19 日,教育部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 4604 号(教育类 512 号)提案答复关于加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提案的函中明确,系统推进综合类大学医学教育统筹管理。近年来,教育部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部署,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配齐配强医学教育各级管理干部,在现有领导职数限额内,加快实现有医学专业背景的高校负责人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部)主要负责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s:/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 4604 号(教育类 512
9、 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 号)文提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决定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明确,经过 10 年左右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协同育人机制更加有效,医防融合更加高效,学科交叉更加深入,培养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人才的能力明显增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2022 年 7 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
10、设高校名单的公示,认定了北京大学等 18 所高校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紧扣国家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重大需求,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导向,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助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十年左右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公共卫生学院,光明网,https:/ 18 家入选!教育部公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s:/ 所“双一流”高校已成立医学院、医学部,或者成立包含医学学科点建设的学院的完整名单如下:表 1-1147 所“双
11、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名单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现名称初期成立方式初期成立时间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部自主建设1978 年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1987 年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1993 年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1996 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自主建设2008 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13 年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自主建设2015 年广西大学广西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16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自主建设2017 年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18 年太原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自主建设2018 年天
12、津大学天津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18 年4表 1-1147 所“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名单(续)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现名称初期成立方式初期成立时间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18 年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医学研究院自主建设2018 年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18 年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自主建设2019 年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19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自主建设2020 年海南大学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自主建设2020 年湖南大学生命医学交叉研究院自主建设2020 年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自主建设2020 年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
13、2020 年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自主建设2020 年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自主建设2021 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医学研究院自主建设2021 年河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自主建设2021 年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自主建设2021 年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自主建设2022 年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自主建设2022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医学与健康学院自主建设2022 年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医学部自主建设2022 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高瓴医学院自主建设2022 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23 年福州大学福州大学医学院自主建设20
14、24 年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合并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 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合并北京医科大学2000 年郑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合并河南医科大学2000 年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医学部合并湖北医科大学2000 年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5表 1-1147 所“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名单(续)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现名称初期成立方式初期成立时间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合并湖南医科大学2000 年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合并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2 年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合并华西医科大学2000 年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合并江南学院医疗系2012 年南
15、昌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合并江西医学院2005 年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医学院合并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0 年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医学部合并兰州医学院2019 年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合并南京铁道医学院2000 年青海大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合并青海医学院2004 年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合并山东医科大学2000 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 年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2000 年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合并上海医科大学2000 年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合并石河子医学院1996 年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合并苏州医学院2008 年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工业
16、大学生医学部合并天津市西青医院、天津市北辰医院2020 年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并同济医科大学2000 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合并西安医科大学2000 年西藏大学西藏大学医学院合并西藏大学医学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2001 年延边大学延边大学医学院合并延边医学院1996 年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浙江医科大学1998 年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合并中山医科大学2001 年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2014 年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2014 年6表 1-1147 所“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名单(续)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现名称初期成立方式初
17、期成立时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2015 年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2016 年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共建2018 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类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类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医药类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医药类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医药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医药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医药类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医药类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医药类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医药类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医药类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医药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安徽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北京
18、林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无独立医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7表 1-1147 所“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名单(续)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现名称初期成立方式初期成立时间大连海事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国防科技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河海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华北电力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无独立医学院辽宁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无独立医学
19、院南京林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南京邮电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内蒙古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宁夏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山西大学无独立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无独立医学院8表 1-1147 所“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名单(续)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现名称初期成立方式初期成立时间上海体育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无独立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外交学院无独立医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无独立医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独立医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独立医学院西南财经大
20、学无独立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无独立医学院湘潭大学无独立医学院新疆大学无独立医学院长安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无独立医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无独立医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无独立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无独立医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无独立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无独立医学院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9表 1-1147 所“双一流”高校成立医学院名单(续)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现名称初期成立方式初期成立时间中国音乐学院无独立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无独立医学院
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无独立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无独立医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无独立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无独立医学院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学校官网和其它官方公开信息;数据说明:1.部分学校医学院的名称、建设方式在发展中产生更名或重组,本表中的“医学院/医学部名称”展示学校目前最新的命名,“成立方式”“成立时间”展示学校医学院/医学部的建设成立最初期的关键性方式及时间;2.数据按照初期成立方式、初期成立时间和学校名称首字母排序。10第二章 密集布局:“双一流”建设以来高校医学领域进展第一节 综合类或特色高校医学领域建设进展第一节 综合类或特色高校医学领域建设进展“双
22、一流”建设工程自 2017 年启动以来,多所综合类或特色高校积极开拓医学领域,通过揭牌医学院、重组医学部等方式对现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加速推进医学领域建设。本表汇总“双一流”建设以来,截至 2024 年底,不同类型“双一流”高校在医学领域方面最新的建设推进进展。表 1-2部分“双一流”高校医学领域建设进展(2017-2024 年)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建设推进进展年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工成立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2017天津大学理工成立医学院2018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工成立医学与健康学院2018重庆大学综合成立医学院2018南方科技大学综合成立医学院2018西北大学综合成立医学院2018西南大学综合
23、西南大学医学研究院2018东北大学理工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2018兰州大学综合成立兰州大学医学部2019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成立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2019云南大学综合云南大学医学院2019华东师范大学师范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2020上海大学综合成立医学院2020海南大学综合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0湖南大学综合生命医学交叉研究院2020天津工业大学理工天津工业大学生医学部2020上海科技大学综合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0河北工业大学理工成立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2021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11表 1-2部分“双一流”高校医学领域建设进展(2017-2024 年)
24、(续)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布局动作年份北京理工大学理工成立医学技术学院2021北京师范大学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医学研究院2021西北工业大学理工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2021大连理工大学理工成立医学部2022东华大学理工成立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2022中国人民大学综合中国人民大学高瓴医学院2022宁波大学综合宁波大学医学部20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成立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湖南师范大学师范成立医学部、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技术与转化学院2024福州大学理工成立医学院2024清华大学综合成立基础医学院2024数据来源:高校官网以及网络公开信息。数据说明:本表中的学校类型列依
25、据 2024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的高校分类。师范类院校中,湖南师范大学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发力的佼佼者,从 11 月中旬开始,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技术与转化学院相继成立,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完善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医学教育体系,更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学习平台。另外,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确认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揭牌,进一步强化了该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影响力,也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平台。此外,2024年 4 月,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设北师大“协和医班”、“协和药
26、班”,联合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和药学领军人才。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年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并接连揭牌附属医院。12综合类院校中,清华大学在 2024 年 11 月 15 日举行的医学发展大会上,清华大学宣布新成立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疗管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四个学院,标志着清华大学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力,更体现了该校对医学科技创新与合作、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视。宁波大学与余姚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直属附属阳明医院,不仅提升了该校医学教育的水平,更为宁波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兰州大学与甘肃省卫健委共建的甘肃省人民医院,以及挂牌成立的兰州大学第三
27、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不仅强化了该校在医学领域的实力,更为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理工类院校中,大连理工大学于 2022 年 7 月正式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大连理工大学肿瘤医学研究院、心脑血管医学研究院同步揭牌。此前,大连理工大学先后成立了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中心医院。2024 年 5 月 29 日,福州大学医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加快推进全省医学教育和健康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医学院坚持“医教融合、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办学定位,致力于成为一所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13第二节“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差
28、异化策略与成效第二节“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差异化策略与成效各大高校在医学领域布局中采用差异化发展策略,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不仅有助于各高校在医学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为整个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和方向。一、重庆大学:工医融合,打造医学高地自医学院成立以来,重庆大学加快医学学科布局,结合学校工科优势,坚持医工融合,积极探索与实践新医科的创新型发展路径。近年来,医学院已经凝练了智能肿瘤、智慧检验、神经智能、环境与健康、纳米医学等学科特色。图 2-1 2025 重庆大学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在渝举行2023 年 10 月 8 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重庆大学、星云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
29、重庆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政校企”强强联手搭建高端合作平台。研究院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优势和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以精准医学为核心,大力14推动学校医学学科与工程学科、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精准医学的创新成果,赋能产业转型升级。2023 年 12 月 29 日,重庆大学首期医工交叉融合专利池发布暨成果转化签约活动在重庆大学 A 校区举办。重庆大学搭建医工交叉融合专利池,以医工交叉学科及产业领域为主体,协同医学院、附属医院各科研与临床一线,培育和汇集一批医工交叉领域的共性技术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探索出的一套专利运用转化的新模式,是重庆大学积极主动服务重庆民生和社会重大需求的重要举措。202
30、5 年 3 月 15 日,由重庆大学、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智慧医疗装备研究院承办的 2025 重庆大学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会上,重庆大学发布了“智慧医疗大脑”和“未来 AI 医院”建设方案,描绘了 AI 技术推动医疗模式变革的未来画面。近年来,重庆大学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人才队伍、附属医院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逐步集聚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拥有外聘院士、国家级(青年)高端人才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于 2019 年获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 年获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22 年获批“临床
31、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科研平台方面,2023 年获批“教育部智能肿瘤学医药基础研究中心”、“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已建成“神经智能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创伤急救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以及医学公共实验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两大科研服务平台,并在神 重庆大学医工交叉融合新动向!,重庆大学,https:/ 重庆大学医工交叉融合新动向!,重庆大学,https:/ 推动一体化诊疗模式:重庆大学发布“智慧医疗大脑”“未来 AI 医院”建设方案,重庆大学医学院,https:/ 家附属医院。医学科研方面,重庆大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均跻身2025 年 3 月 ES
32、I 前百分之一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第四轮学科评估为 B+。二、中国人民大学:文医融合,办学特色鲜明中国人民大学打造“文医融合”,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扎实基础上实现与医学的深度交融,是文科类高校发力医学的又一尝试。图 2-2 中国人民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签约成果 重庆大学医学院简介,重庆大学官网,https:/ 年年末,中国人民大学牵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打造全国首个“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其背后,是在文医交叉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同样有所布局。2024年 6 月,学校整合校内“人口”和“健康”领域相关的学科和团队,成立人口与健康学院,学院设人口学系、老年学系和公共健康系三个教学
33、系,旨在从非临床医学的角度,在大健康领域发力。此次与北京友谊医院合作,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力医学的最新举措,其落脚点最终放在了“文医融合。业内人士认为,这或是文科类高校发力医学的最优解。这些年,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文件,推动医学人文领域发展。在首届全国医学人文研究生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更是提议,医学人文学科独立建制“是时候了。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卓越的科研能力,而北京友谊医院作为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拥有雄厚的医疗资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双方此次合作打造的全国首个“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将致力于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学校与医院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解决跨学科问题,逐步
34、形成理论体系,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友谊医院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体系监测分析子实验”,开展深度交流,共同打造合作科研品牌,提升双方的教学科研水平。基于医学人文健康领域,双方还将构建“人文医学+”产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研成果在医院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学术研讨、产业学院、研究生导师互聘等多种形式,加强医产学研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打造卫生健康系统的实践教学基地。韩启德:现在是时候建立医学人文一级学科了,中国科学报,https:/ 中国人民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htt
35、ps:/ 2018 年 11 月正式成立,在 2021 年获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在 2024 年 7 月又正式获批新增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6 年时间,南方科技大学就拿到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医学建设的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图 2-3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校本部医院)及口腔医院截至 2025 年 2 月,医学院总人数 547 人(含访问类)。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美国科学院院士 1 人。拥有国家、省市级各类人才头衔已达到 160 人次。其中教研系列拥有国家级人才头衔占比 57%,海外教育、工作背景占比 98%。医学院累计科研项
36、目 399 项,累计经费超过 3.9 亿元。截至 2025 年 2 月,医学院发表 SCI 论文超过 1600篇,论文发表在包括 Nature、Cell、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 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累计出版专著 17 本。18此外,医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显著,拥有 4 个省级重点建设平台:广东省细胞微环境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陈代谢与健康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粤港血管稳态与疾病研究高校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前沿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市级平台 3 个,包含 2 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心血管健康与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细胞微环境重点实验
37、室),1 个深圳市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监测工程研究中心);4 个校级科研平台。实验室均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在临床资源方面,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现有直属附属医院 4 所: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在建)、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口腔医院(筹)。非直属附属医院包括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阜外深圳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佛山第一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龙华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等 10 家医院。教学医院和科研合作基地 1
38、7 家,实现了深圳市本土医教资源的强强联合,为南科大快速建设高水平医学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简介,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https:/ 拾级而上:“双一流”高校医学学科国内竞争力“双一流”高校的医学学科近年来建设成效如何?国内哪些高校的表现最为突出?本章节基于 2024 软科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2024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以及 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这三个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榜单,对全国所有“双一流”高校的医学学科进行汇总统计,以展现“双一流”高校在医学学科方面的国内竞争力。第一节 2024 软科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结果第一节 2024 软科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结
39、果2024 年 12 月 24 日,软科正式发布“2024 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精选能够反映医科水平的指标,对各高校在医科领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客观对比和评价,展示我国高校在医科领域的实力和水平。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的对象为所有被纳入 2024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高校。医科的范围包括医学门类的 11 个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和法医学。医科实力评级排名结果中,32 所“双一流”高校上榜。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获评 A+;四川大学等 14 所高校获评 A;南京中医
40、药大学等 12 所高校获评 B+。表 3-12024 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结果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层次上海交通大学综合A+北京大学综合A+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A+复旦大学综合A+中山大学综合A+浙江大学综合A+四川大学综合A20表 3-12024 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结果(续)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层次华中科技大学综合A中南大学综合A南京医科大学医药A山东大学综合A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A同济大学综合A武汉大学综合A苏州大学综合A天津医科大学医药A广州医科大学医药A上海中医药大学医药A郑州大学综合A西安交通大学综合A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B+暨南大学综合B+中国药科大学医药B+南京大学综合B+广州中医药大学医药B
41、+天津中医药大学医药B+吉林大学综合B+南昌大学综合B+成都中医药大学医药B+厦门大学综合B+清华大学综合B+东南大学综合B+数据来源:2024 软科中国大学医科实力评级。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21第二节 2024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医科排名结果第二节 2024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医科排名结果2024 年 10 月 15 日,“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平台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高端人才 5 个指标类别,下设 18 个指标,共计 70 余项反映学科竞争力的观测变量。其中,医学在中医学、中药学等中国特色学科引入行业特色人
42、才指标,统计岐黄学者、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行业人才称号等,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就和内涵。“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医学学科的范围包括医学门类的 10 个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和护理学。排名将全国前 3%(或前 2 名)作为“中国顶尖学科”的标准,将位列全国前 7%(或前 3 名)和前 12%(或前 4 名)作为“中国一流学科”的标准。排名结果显示,“基础医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排名为前 3%。“临床医学”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也包揽了前三甲
43、。“口腔医学”排名中,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取得第 1 名和第 2 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中,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排名为前 3%。“中医学”排名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分别取得第 1 名和第 2 名。“中西医结合”排名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取得第 1 名和第 2 名。“药学”排名中,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排名为前 3%。“中药学”排名中,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取得第 1 名和第 2 名。“特种医学”排名中,山西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分别取得第 1 名和第 2 名。“护理学”排名中,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排名为
44、前 3%。表 3-2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双一流”高校医科排名结果学科名称学校名称排名层次学校类型基础医学复旦大学3%综合基础医学上海交通大学3%综合基础医学北京协和医学院3%医药基础医学浙江大学7%综合22表 3-2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双一流”高校医科排名结果(续)学科名称学校名称排名层次学校类型基础医学北京大学7%综合基础医学中山大学7%综合基础医学华中科技大学12%综合基础医学山东大学12%综合基础医学南京医科大学12%医药基础医学中南大学12%综合基础医学苏州大学12%综合临床医学上海交通大学3%综合临床医学复旦大学3%综合临床医学北京协和医学院3%医药临床医
45、学中山大学7%综合临床医学北京大学7%综合临床医学浙江大学7%综合临床医学华中科技大学7%综合临床医学中南大学12%综合临床医学四川大学12%综合临床医学同济大学12%综合临床医学山东大学12%综合口腔医学四川大学前 2 名综合口腔医学上海交通大学前 2 名综合口腔医学北京大学7%综合口腔医学空军军医大学12%军事口腔医学武汉大学12%综合口腔医学中山大学12%综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复旦大学3%综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南京医科大学3%医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北京大学7%综合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23表 3-2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双一流”高校医科排名结果(续)学科名称学
46、校名称排名层次学校类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北京大学7%综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厦门大学7%综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山大学7%综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华中科技大学12%综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北京协和医学院12%医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上海交通大学12%综合中医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前 2 名医药中医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前 2 名医药中医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前 3 名医药中医学成都中医药大学12%医药中医学南京中医药大学12%医药中西医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前 2 名医药中西医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前 2 名医药中西医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7%医药药学中国药科大学3%医药药学北京大学3%综合药学四川大学3%综合药学北京协和医学院3
47、%医药药学浙江大学7%综合药学复旦大学7%综合药学暨南大学7%综合药学上海交通大学7%综合药学中山大学12%综合药学山东大学12%综合药学华中科技大学12%综合药学海军军医大学12%军事24表 3-2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双一流”高校医科排名结果(续)学科名称学校名称排名层次学校类型药学南京医科大学12%医药药学中南大学12%综合药学南京大学12%综合中药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前 2 名医药中药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前 2 名医药中药学上海中医药大学7%医药中药学成都中医药大学12%医药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12%医药特种医学海军军医大学前 2 名军事特种医学苏州大学前 3 名综合特种医学空军军医
48、大学前 4 名军事护理学四川大学3%综合护理学北京大学3%综合护理学中南大学7%综合护理学复旦大学7%综合护理学中山大学7%综合护理学山东大学12%综合数据来源: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三节 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第三节 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2024 年 7 月 19 日,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和 2019-2023 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正式发布。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研究对象覆盖全国 110 所独立医学院校和设立医学学科的综合大学。综合科技量值列位前 10 的医学院校分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学科
49、)、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医学学科)、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25表 3-3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名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名称量值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100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学科)89.923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89.274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78.636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医学学科)69.447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68.918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学科)64.939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50、院55.9210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46.8611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45.513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39.2914郑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39.1115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医学部36.1720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31.7221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30.922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30.7723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医学学科)30.3124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8.0925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27.9127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26.7430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部23.5733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医学学科)22.133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医学学科)21.7
51、636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医学部20.6537南昌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20.3840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19.8442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医学学科)19.1226表 3-32023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续)排名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名称量值43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医学学科)19.0648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17.9155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医学部15.8363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医学部15.3764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医学学科)15.1666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医学学科)15.0172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14.1675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医学院13.8377湖
52、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13.782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医学部13.3588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12.9490延边大学延边大学(医学学科)12.8192青海大学青海大学医学部12.68108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医学院12.01109西藏大学西藏大学医学院11.92数据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2019-2023 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位列前 10 的医学院校分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表 3-42019-2023 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名称量值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53、协和医学院100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87.423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学科)84.874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76.836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医学学科)68.98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27表 3-42019-2023 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续)排名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名称量值7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68.438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学科)64.969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53.9610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47.6811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45.0713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39.5314郑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37.18
54、15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医学部36.8217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33.9720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32.6622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30.2923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29.8424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医学学科)29.4125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8.3127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25.9931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部23.223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医学学科)22.5535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医学学科)21.936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医学部21.0837南昌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20.7640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医学学科)19.0842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医学学科)18.343电子
55、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18.2948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1757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医学学科)15.6358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医学部15.3960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医学学科)14.9928表 3-42019-2023 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续)排名学校名称医学院/医学部名称量值67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医学部14.3673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医学院13.7175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13.5378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13.1283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医学部12.8389青海大学青海大学医学部12.3490延边大学延边大学(医学学科)12.2892西南交通大学西
56、南交通大学医学院12.18108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医学院11.44110西藏大学西藏大学医学院11.41数据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29第四章 走向世界:“双一流”高校医学学科全球竞争力“双一流”高校的医学学科近年来建设成效如何?获得了怎样的世界影响力?本章节基于科睿唯安 ESI 排名、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以及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这三个全球性榜单,对全国所有“双一流”高校的医学学科进行汇总统计,以展现“双一流”高校在医学学科方面的全球竞争力。第一节 科睿唯安 ESI 排名:医学领域前百分之一高校第一节 科睿唯安 ESI 排名:医学领域前百分之一高校202
57、5 年 3 月 13 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 2025 年 3 月的 ESI最新数据。最新的科睿唯安 ESI 排名显示,147 所“双一流”高校中共有 86 所高校在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5 个学科领域中,至少有 1 个学科进入 ESI 前百分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31 所“双一流”高校,5 个学科都进入 ESI前百分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等 9 所“双一流”高校,4 个学科进入 ESI 前百分之一。表 4-1“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5 年 3 月医学领域 ES
58、I 前百分之一名单学校名称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上海交通大学1.3%4.4%10.1%13.0%1.2%复旦大学1.5%5.6%10.6%11.8%1.4%浙江大学2.6%6.4%9.3%16.2%1.3%中山大学1.7%6.0%10.2%21.5%1.6%北京大学2.3%7.3%15.0%14.9%2.8%华中科技大学2.6%13.4%14.6%19.1%3.5%北京协和医学院1.5%8.8%10.3%32.4%0.9%30表 4-1“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5 年 3 月医学领域 ESI 前百分之一名单(续)学校名称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
59、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中南大学3.4%11.2%18.4%20.5%4.9%南京医科大学3.5%8.7%23.6%20.2%3.1%四川大学3.1%11.8%24.9%22.7%2.0%中国科学院大学10.9%5.4%28.6%25.0%4.1%武汉大学4.0%19.5%20.3%28.7%9.7%山东大学4.9%21.0%27.2%35.5%3.4%郑州大学5.2%20.7%32.6%33.0%6.1%苏州大学8.0%23.7%36.4%35.2%7.0%清华大学8.7%13.8%22.0%39.3%31.3%南京大学5.9%29.9%40.8%28.3%10.4%吉林大学7.9%
60、26.4%33.4%43.7%4.7%同济大学6.3%17.7%36.7%44.0%14.4%广州医科大学7.3%18.5%29.5%50.8%13.1%西安交通大学6.4%27.1%49.6%33.6%8.0%天津医科大学5.9%28.2%42.3%29.8%19.0%海军军医大学7.6%25.9%38.5%56.6%9.6%暨南大学12.2%35.9%53.9%50.0%7.2%空军军医大学8.7%33.1%64.2%35.9%22.0%厦门大学14.3%39.0%45.3%66.8%29.5%南昌大学12.1%48.0%72.6%60.7%17.2%东南大学11.4%44.5%88.9%
61、49.9%16.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3.4%42.2%38.6%71.6%37.7%中国药科大学28.1%76.9%90.0%91.3%1.0%广州中医药大学18.0%80.0%99.8%83.2%6.6%南京中医药大学15.2%66.2%83.3%5.1%中国农业大学52.6%32.3%58.2%38.5%南开大学24.7%48.0%85.5%30.9%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31表 4-1“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5 年 3 月医学领域 ESI 前百分之一名单(续)学校名称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上海中医药大学17.3%77.0%95
62、.0%5.0%电子科技大学27.8%83.0%37.8%51.8%兰州大学18.3%71.0%93.4%26.2%华中农业大学85.1%34.3%63.3%39.7%西南大学62.3%86.8%49.1%39.1%华东师范大学42.4%76.7%69.0%78.1%北京中医药大学19.4%99.5%7.1%华南理工大学25.7%88.7%48.4%河南大学33.0%94.2%35.7%南方科技大学21.2%74.4%82.5%南京农业大学85.9%44.1%49.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4.7%46.1%52.7%重庆大学37.2%91.7%66.5%华南农业大学81.8%64.8%54.2%四
63、川农业大学94.2%77.6%96.7%成都中医药大学33.8%7.7%天津中医药大学37.3%16.7%江南大学28.2%43.6%北京师范大学57.3%27.5%宁波大学27.1%61.0%上海科技大学51.1%40.2%天津大学45.3%49.0%西北大学49.7%45.6%延边大学51.0%60.7%中国海洋大学94.5%34.8%上海大学44.1%85.9%华东理工大学79.8%52.0%32表 4-1“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5 年 3 月医学领域 ESI 前百分之一名单(续)学校名称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湖南师范大学42.9%99.3%福
64、州大学65.7%82.2%石河子大学55.1%95.0%华南师范大学74.0%80.8%大连理工大学66.5%89.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4.3%上海体育大学52.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4.4%哈尔滨工业大学55.3%东北农业大学62.0%西北工业大学64.7%东北大学68.5%北京理工大学75.0%中国人民大学75.5%云南大学75.9%青海大学77.1%南京理工大学80.5%南京师范大学80.8%湖南大学81.7%陕西师范大学82.1%北京工业大学82.7%山西大学84.2%北京化工大学90.8%安徽大学93.9%西南交通大学94.8%数据说明:本表中的高校优先按照学科上榜数量降序排列;若
65、上榜学科数量相同,则按照综合五个学科的百分段位排序,百分段位越靠前,则学校排序靠前。数据来源:科睿唯安。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33第二节“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医学领域上榜高校第二节“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医学领域上榜高校2024 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显示,共有 12 所高校的 15 名学者在医学学科领域(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各有 2 名高被引科学家,其余高校各有 1 名高被引科学家。在学科领域方面,高被引科学家最多的为临床医学,共 6
66、人入选;其次是药理学与毒理学,共 4 人;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共 3 人。表 4-2“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4 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医学领域名单学校名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名称北京大学Xueda Hu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华中科技大学An Pan临床医学同济大学Caicun Zhou临床医学北京协和医学院Jie He临床医学南京中医药大学Shukui Qin临床医学上海交通大学Shun Lu临床医学清华大学Tien Yin Wong临床医学南方科技大学Lei Liu免疫学复旦大学Qiang Dong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Xi-Nian Zuo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Yon
67、g He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四川大学Huile Gao药理学与毒理学复旦大学Jianping Qi药理学与毒理学北京协和医学院Lin Mei药理学与毒理学浙江大学Zhen Gu药理学与毒理学数据说明:本表中的高校优先按照学科名称、高被引科学家名字首字母升序排列。数据来源:科睿唯安。34第三节“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医学领域上榜高校第三节“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医学领域上榜高校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共有 62 所“双一流”高校至少有 1 个医学学科(公共卫生、护理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上榜。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 12 所高校实现“大满贯”,6 个医
68、学学科均上榜。广州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各有 3 个医学学科上榜。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同济大学,各有 2 个医学学科上榜。另外,从医学学科角度来看,我国“双一流”高校在药学以及医学技术两个学科领域表现突出,在全球范围内较有竞争力:分别有 55 所高校在药学学科上榜,有 40 所高校在医学技术学科上榜。公共卫生(18 所)、护理学(17 所)、口腔医学(20 所)、临床医学(18 所)四个学科,则各有不超过 20 所高校上榜。表 4-3“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医学学科名单学校名称公共卫生护理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北京大学51
69、-75101-15051-75101-1503476-100北京协和医学院76-100101-150151-200101-1502101-150复旦大学49101-150201-300101-15017101-150华中科技大学101-150101-150201-300201-30051-75101-150南京医科大学301-400151-200151-200201-30051-75151-200上海交通大学101-150151-20051-75101-150851-75四川大学151-20051-754201-30014151-200武汉大学151-200151-20051-75301-40
70、0101-150301-400浙江大学101-150101-150101-150151-20024151-200郑州大学301-400151-200201-300401-50051-75201-300中南大学201-30051-75151-200201-30076-100201-300中山大学76-100101-150101-150101-15018101-150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35表 4-3“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医学学科名单(续)学校名称公共卫生护理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广州医科大学201-300201-300301-400101-
71、150301-400山东大学201-300101-150151-20047201-300西安交通大学201-300151-200301-40051-75301-400吉林大学201-300201-300101-150301-400南京大学201-300301-400101-150151-200清华大学201-300301-400201-300151-200天津医科大学201-300401-500301-400101-150同济大学201-300301-40037301-400东南大学401-500301-400301-400暨南大学201-30050301-400空军军医大学101-15030
72、1-400301-400电子科技大学301-400201-300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0038华东师范大学401-500301-400华南理工大学401-500301-400江南大学301-400301-400南方科技大学201-300301-400厦门大学201-300151-200上海大学201-300301-400上海科技大学401-500201-300苏州大学151-200301-4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00301-400中国农业大学301-400301-400海军军医大学201-300201-30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00北京理工大学301-400北京师范大学201-
73、30036表 3-3“双一流”高校上榜 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医学学科名单(续)学校名称公共卫生护理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北京中医药大学151-200成都中医药大学151-200东北农业大学301-400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00华南农业大学401-500华中农业大学201-300兰州大学301-400南昌大学301-400南京农业大学201-300南京中医药大学51-75南开大学201-300上海中医药大学101-150天津大学301-400天津中医药大学201-30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01-400西北大学301-400西北工业大学201-3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01-5
74、00西南大学401-500延边大学401-500中国海洋大学301-400中国药科大学16重庆大学401-500数据说明:本表中的高校优先按照学科上榜数量降序排列;若上榜学科数量相同,则按照学校名称首字母排序。数据来源:2024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37结语众多“双一流”高校医学院、医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医学学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综合、理工、师范等类型的“双一流”高校,其医学学科依托自身强大的学科体系,正在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元化医学办学的崭新格局。期待“双一流”高校努力构建医学教育新体系,积极探索医学院建设新途径,进一步扎实基础、稳住步伐、加强创新,在医学领域建设中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取得科研突破,为中国和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力量!38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3940中国“双一流”高校医学建设数据分析报告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