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前沿高值耗材研究系列(三):神经介入行业全景图~行业突飞猛进机遇与挑战并存-240517(6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医药行业前沿高值耗材研究系列(三):神经介入行业全景图~行业突飞猛进机遇与挑战并存-240517(61页).pdf(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前沿高值耗材研究系列(三)神经介入行业全景图行业突飞猛进,机遇与挑战并存证券研究报告叶寅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4100001倪亦道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8070001裴晓鹏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3090002 何敏秀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4030001生物医药行业 强于大市(维持)证券分析师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2024年5月17日投资要点投资要点神经介入行业疗法日渐成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神经介入行业疗法日渐成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神经介入是通过血管性介入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一种新兴疗法,相比于静脉溶栓和开放性手术,神经介入
2、疗法具有诸多优势。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成熟、临床数据不断完善,国内多项相关医疗指南相继推出,推动神经介入疗法逐渐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及大多数类型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内神经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人群基数庞大,2019年国内脑卒中总患者人数达1480万人,包括1190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90万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年新发患病人数超过300万人,潜在治疗需求旺盛。相比于庞大的患者基数,国内神经介入治疗渗透率极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1)临床证据积累推动指南证据级别不断提升,(2)相关卒中中心建设加快,(3)产品成熟且工艺不断优化、选择不断增多,中国神经介入手术数量有望呈
3、快速发展趋势,有望从2020年的16.1万台手术增加至2026年的74.1万台,CAGR达到28.9%,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58亿元增长至2026年的175亿元,CAGR达20.1%,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出血类:介入治疗已成颅内动脉瘤临床首选,密网支架占比有望提升。出血类:介入治疗已成颅内动脉瘤临床首选,密网支架占比有望提升。颅内动脉瘤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开放性手术,血管介入疗法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指南推荐级别较高,推动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及预测,国内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数量有望从2019年的6.0万台增长至2030年的44.4万
4、台,CAGR达19.9%。目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器械包括弹簧圈和血流导向密网支架(FD),其中弹簧圈仍为临床主要治疗选择,2019年国产化率仍不足15%,随着近几年国产产品不断上市、技术及产品力不断提升,叠加集采不断推进,国产替代趋势明显;密网支架未来占比有望提升,目前上市产品较少,微创脑科学产品引领国产发展。急性缺血类:介入疗法逐步受到指南认可,步入成长快车道。急性缺血类:介入疗法逐步受到指南认可,步入成长快车道。2015年后随着临床数据完善,机械取栓(介入性取栓治疗)在国内外指南中获得了最高级别推荐,带动行业步入成长快车道。由于国内产品发展较晚,机械取栓治疗渗透率极低,发展空间广
5、阔。根据灼识咨询统计及预测,国内急性缺血介入类手术量有望从2020年的4.8万台增长至2026年的34.6万台,CAGR高达39.2%。急性缺血类介入疗法主要包括支架取栓、抽吸取栓、支架+抽吸联合取栓,联合疗法取栓效果更佳,预计未来治疗方案有望向支架+抽吸相结合转变,能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产品的厂商有望脱颖而出。2020年前国内急性缺血脑卒中介入器械市场主要由进口企业垄断,近几年来国内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研发上市,并在产品设计方面形成独特特色,部分产品临床数据优异,逐步具备国产替代能力,有望充分享受行业快速发展红利。狭窄类:产品仍待补齐,国产引领发展。狭窄类:产品仍待补齐,国产引领发展。动脉粥样硬
6、化狭窄(ICAS)目前临床仅支持药物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式,但存在复发率高等问题,临床亟待血管内治疗更优产品补齐。ICAS具有发病率欧美人群低而亚洲人高的特点,欧美跨国巨头在相关临床试验无果后布局较少、研究进展较慢;国内市场因潜在需求旺盛,以微创脑科学、赛诺医疗、先瑞达医疗为主的国产企业积极布局。随着产品升级改进、相关材料不断进步、临床数据储备日益丰富,狭窄类介入治疗的指南级别有望提升,带动更多安全有效的新产品上市,推动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灼识咨询统计及预测,国内ICAS介入手术数量2020年为3.9万台,有望以25.1%的复合增长率增至2026年的14.9万台。投资建议:投资建议:神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