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2年100城市垃圾分类指数评价报告(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2年100城市垃圾分类指数评价报告(25页).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022 年城市垃圾分类评价报告1GSI 100 城市垃圾分类评价报告012022 年度垃圾分类指数也揭示了以下问题:垃圾分类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着重大意义,也是建设零碳社区、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抓手。为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关键问题,发现最佳实践,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 2020 年联合发起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2022 年,在技术支持机构绿色江南、多地社会组织及志愿者、数据调查机构和广大蔚蓝地图用户的参与和支持下,垃圾分类随手拍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累计垃圾分类
2、随手拍从 5 万多条增加到 14 万多条,覆盖地级及以上城市从 2021 年的 315 个扩展到 335 个,累计覆盖小区从 2 万 7 千多个增加到 9 万 3 千多个。2021 年,IPE 设计并推出垃圾分类指数(Garbage Sorting Index,以下简称 GSI)。2022 年,IPE 对垃圾分类随手拍问卷做出优化,共有 100 个城市的随手拍数量基本符合抽样统计要求,被纳入垃圾分类指数评价范围。这些城市地跨七个大区,包括 41 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和 59 个人均 GDP 排名靠前城市。其中: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 2025 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
3、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 60%左右。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正视多数城市距离达成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们要从领跑城市案例中看到希望,保持信心。建议垃圾分类有待追赶的城市认真研究随手拍和垃圾分类指数评价所识别的最佳实践,总结、提炼,加以推广,应尽快落实撤桶建站、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等行之有效的关键措施;建议垃圾分类领跑城市在当前全球迈向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塑料垃圾全面减量回收再利用的大潮中,抓住机遇,调动市场化力量,积极尝试将前端社区垃圾分类与后端企业的高效循环再生利用相结合,尤其对接产生和废弃大量塑料包装物的大型中外品牌、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大幅升级循环再生体系,努力打造零碳社区,助
4、力双碳行动和美丽中国建设。概要2021 年城市评价报告02在为期近一年的观察中,一些领先城市的得分一度有所下降,客观反映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区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加强分类收运、处置;特别是通过落实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三大关键措施,助力社区居民保持并强化了自主分类习惯;部分城市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分出率上升,其他垃圾实现了减量,分类效果显现。通过百城垃圾分类随手拍和垃圾分类指数评价结果,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垃圾分类有如下进展:2022 年城市垃圾分类评价报告02苏州以优异表现蝉联第一,上海、南京进入三甲;福州、铜陵、青岛、宁波、嘉兴、深圳、杭州进入前十名
5、。排名落后的城市有兰州、唐山、廊坊、宿迁、淮安、开封、延安、漯河、枣庄和三门峡。在 2021 年参评的 22 个城市中,分数提升 3 分以上的城市有青岛、郑州、苏州、南京、北京、南宁、宜昌、武汉,其中青岛增幅度最大(+22.5分)。济南、海口、西安、天津、沈阳、南昌、哈尔滨、泰安、合肥、广州的分数上下浮动在 3 分以内,基本持平。苏州、上海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基本建成,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基本养成。头部城市如苏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继续完善,厨余垃圾处理和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回收、再生有序推进;嘉兴等城市推进“撤桶建站”,积极尝试符合定时定点原则的创新举措;以北京等城市为代表,各地垃圾分类收运处
6、置体系建设持续进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约 50 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能力有较大提升。城市平均分仅 15.07 分,超过一半城市得分低于 10 分,表明社区垃圾分类表现尚处在较低水平;“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要求的“撤桶建站、定时投放、监督指导”三大关键措施,尚未在多数城市得到有效落实;部分城市垃圾分类投放点硬件设施花费不菲,但由于未能落实撤桶并点等关键措施,居民自主分类陷入瓶颈,要么投入巨资开展二次分拣,要么混装混运影响后端分类处置;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缺口大和“吃不饱”并存,在建和已建成处理能力约仅占厨余垃圾可分出量的 1/3,但拣出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