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3年102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3年102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12页).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1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01102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年度报告2023 年是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颁行第七年和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发布的第五年。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政策框架持续完善,分类清运等体系建设在更多城市有效推进,领先城市在基本完成垃圾分类基础工作后,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加速促进“两网融合”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为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关键问题,发现最佳实践,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 2020 年联合发起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有赖于绿色江南等60
2、 多家环保组织、社会调查机构和蔚蓝地图网友的支持和参与,截至 2023 年年末,垃圾分类随手拍累计从2022 年的 14 万多条增加到 17 万多条,覆盖 32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覆盖小区超过 10 万个。2021 年,IPE 基于垃圾分类随手拍问卷设计并推出垃圾分类指数,量化评价不同城市垃圾分类表现。2022 年,IPE 推出 100 城市垃圾分类指数评价结果。2024 年一季度,IPE 调整垃圾分类评价标准,以求更加准确地评估部分以二次分拣方式辅助垃圾分类的城市的表现。评价结果显示,领先城市的垃圾分类继续保持在高水平,其中苏州、上海得分遥遥领先,其基于 “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
3、施发展规划要求的标准化体系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一批城市在已建立分类清运和处置体系的基础上,依靠二次分拣,达成了基本的垃圾分类目标,其中的代表城市北京,总分位居全国第三。“十四五”开始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明显进展。住建部数据显示,到 2023 年,中国有297 个地级以上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 82.5%。各地根据发改委、住建部等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陆续制定地方垃圾分类法规、分类目录、建设标准等,使得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有法可依,也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很多城市连续出台垃圾分类行动方案,订立不同年份的行动目标和计划,将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向
4、深入。为了落实垃圾分类,多地在“十四五”期间大力补齐垃圾分类长期存在的短板,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可回收物分拣、厨余垃圾处理等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住建部等部门 2020 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据 2022-2024年公开报道,已有一些城市达到这一目标,厦门以超过50%1的回收利用率称冠,还有深圳(48.8%)2、广州(45%)3、上海(43%)4、北京(37.5%)5、苏州(36%)6、成都(36%)7等。另据相关报道,上海8、苏州9、厦门10、广州11、天津12、济南13、重庆市中心城区14已实现原
5、生垃圾零填埋。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社区动员,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在领先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也有起色,一些城市的远郊社区已实现村民自主分类,“垃圾不落地”,易腐垃圾完成就地消纳。通过组织垃圾分类,广大城市和农村的基层治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检验。概要0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进展02住建部等部门 2020 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厦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成都、苏州等一二线城市官方宣布的垃圾回收利用率
6、已达这一目标,最高达到50%,这些城市的垃圾分类指数得分也位于前 20 名。另据相关报道,上海、苏州、厦门、广州、重庆市主城区、天津和济南已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与此同时,全国 102 个城市垃圾分类指数的平均分仅 12.59 分,反映出多数城市的垃圾分类表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实现垃圾分类仍然任重道远。随着外卖、电商等新业态的扩展,低值可回收物在生活垃圾中其他垃圾的占比逐渐增大,但回收利用率低,已成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一大短板。“十四五”后半程,垃圾分类基础较好的部分城市开始尝试补上这块短板,其中厦门推出了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生“厦门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