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通货紧缩?
在现代国外经济学文献中,通货紧缩的涵义就是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国外有学者将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也有学者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又或者是通货紧缩是一种价格下降和货币升值的过程。
国内学者对于通货紧缩的认知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种认为通货紧缩通常有两个特征:一是物价持续下跌,二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通货紧缩经常伴随着经济的全面衰退,GDP负增长。一种认为,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一种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流通中作用于商品交换的货币量的减少,它表现为商品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
还有一种认为通货紧缩并不简单等于物价总水平的负增长,只要现实的物价水平变动率低于正常的物价水平变动率并超过一定的时限和程度的情况,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紧缩。
总之,国内外对通货紧缩涵义的界定,实质上是“多要素论”和“单要素论”的争论,不同在于“多要素论”判断通货紧缩坚持物价水平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并伴随着GDP的负增长等多重标准;“单要素”判断通货紧缩就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无论是“多要素论”还是“单要素论”,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强调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2、通货紧缩的分类
区分通货紧缩可以根据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通货紧缩发生的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来划分。
(1)总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
简单的说总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失衡,这种失衡是因为总供给增长太快,而不是总需求萎缩造成的。
(2)总需求萎缩型通货紧缩
总需求萎缩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总需求萎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失衡,而不是总供给增长太快造成的。
根据需求萎缩的具体成因不同,总需求萎缩型通货紧缩,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果需求萎缩主要因收入不足或信贷不足形成的通货紧缩,就称为支付能力不足型通货紧缩。如果需求萎缩主要因为心理预期造成的,就是预期型通货紧缩。
(3)混合型通货紧缩
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失衡,一方面是由于总供给增长太快,另一方面是由于总需求萎缩造成的,那么这种情况的通货紧缩就是混合型的通货紧缩。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通货紧缩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划分的标准,通货紧缩持续时间越长,通货紧缩的程度越重,反之越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低于正常物价水平变动率来做判断,低于正常物价水平变动率的3个百分点以内,称为轻度的通货紧缩;低于正常物价水平变动率3~5个百分点,称为中度的通货紧缩;低于正常物价水平变动率5个百分点以上,称为严重的通货紧缩。
3、通货紧缩影响
消极影响:一是导致经济衰退,经济增长下降,出现大量失业人口;二是缩小货币政策的调节空间。
积极影响:一是通货紧缩时期压缩了过剩的生产能力。二是通货紧缩是市场优胜劣汰实现的一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