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电子社保卡
“电子社保卡”也称“智慧社保卡”,是凭借着全国社保卡信息平台,以全国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和实体社保卡安全体系为基础,融合电子认证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电子凭证;它能搭建网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使全国群众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实现“实人、实名、实卡”,便捷、可靠地享受社保部门及政府其他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
《关于全面开展电子社会保障卡应用工作的通知》的发布,明确指出2019年始将在全国各个地市推行签发统一标准的电子社保卡,各地市均需开通支付缴费服务功能。以社保卡为标志的社会保障机制正在逐步畅通“制度性堵塞”,这意味着社保卡的衍生功能越来越强大,社保卡的吸纳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电子社保卡基本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更多的公共服务在“弹指一挥间”就能享受,可以说,电子社保卡开辟了公民权利的“绿色通道”,打通了公共服务的“任督二脉”。

2.电子社保卡发展现状
自1999年一代社会保障卡的生成至2011年的二代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的生成至2017年发行第三代智慧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逐年成上升趋势,且在2020年持有中国社会保障卡的人数达13.3亿人,覆盖率高达94.9%,包括二代社保卡和三代社保卡。其中,每5位持卡人中已有1人同时持有电子社保卡。从短期来看,第二代社保卡将逐步替换为第三代社保卡。

自2018年4月全国第一张电子社保卡正式发行,2019年,电子社保卡可通过"扫一扫"登录多地政府服务平台,提供6类18项全国社保服务。2020年1月,全国电子社保卡持卡数达1亿至11月提升至3亿人持有中国电子社保卡。电子社保卡市场增量空间较大。

3.电子社保卡产业链
中国电子社会保障卡上游由原材料,软件供应商组成。其中软件涉及AI开发工具及数据集提供商:开源、开放、共享的Al社区是建立具备正反馈循环机制的成熟Al生态的核心引擎,而海外厂商开发的深度学习底层框架渗透率较高;数据采集及标注工作占AI应用开发所需时间的比例达80%,中国数据集服务行业商业模式初步成型,推进该行业乃至人工智能行业协同发展。

产业链中游的本土企业组成电子社保卡行业主体:随着国内第三代电子社保卡的发行,使其从事智能卡生产企业快速发展该行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较高,并且智能卡应领域需与国家安全信息相关,智能卡的信息安全技术需支持国密技术智能卡企业必须获得中国银联、国家IC卡注册中心、国家密码管理局等部门颁发的资质认证才可生产智能卡。
下游主要由国内银行和社保中心发放电子社会保障卡:原劳动保障部,成立于1949年9月,2008年3月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保障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内各大银行共同发行,该卡为双界面、国密算法、生物识别多应用集成,并支持线上、线下跨地区使用各类金融全业务、社保全业务。民众持该卡可办理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各项优惠待遇、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服务。

4.电子社保卡发展趋势
电子社保卡推动:随着政府将第三代电子社保卡及电子社保卡的大力推广,市民持有社保卡的覆盖率持续上升;至2020年末全国近94.6%的市民持有社会保障卡。并随着各地政府推行更换第三代电子社保卡,各地社保卡生产商将迎来电子社保卡的生产量将大幅度提升。
中国电子社会保障卡市场规模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在2020至2025年期间,中国社保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4.1亿元,复合增长率为9.2%,但其增长率将持续降低从13.8%降至7.0%,主要由于第二代社保卡逐渐被第三代智慧社保替代,市场规模有望持续上升,但其增长率将进入逐渐平缓状态。
中国制造业投资趋势将影响中国社保卡制卡行业:中国制造业投资正处于上升态势,将带动中国社保卡制卡行业处于上升趋势,并随着中国持有社会保障卡占比的持续上升,占比达94.9%。同时,政府进一步推广第二代社保卡更换至第三代电子社保卡的措施,利好电子社保行业发展。

更多行业知识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行业知识栏目。
信息来源
《头豹研究院:2021年中国智慧社保行业研究报告(33页).pdf》
推荐阅读
《51社保:2021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57页).pdf》
《德生科技-三代社保卡放量中有望成为数字货币核心应用场景-220106(17页).pdf》
《中国太保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居民养老规划与风险管理白皮书(72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