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盘亏是指企业固定资产实际数量少于其记录的数量,一般由于清理、技术报废、误减、盗窃、报损等原因导致,需要经过特定的处理方式来解决。下面从注明原因、办理报废手续、核算及做账 、融资上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对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注明原因
首先,在对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过程中,要对盘亏的原因进行注明、及报审。一般来说,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盘亏的原因有:报废、误减、财务风险、非正常损耗等原因产生的差额,都需要进行登记、记录和分析,以有效解决盘亏问题,保持固定资产正常管理。
1.报废: 一般来说,报废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因技术报废、清理、移交等行为,使得固定资产实际数量少于其记录数量的一类情况。一般情况下,单位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当向批准报废的上级报批,由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最后经过资产报废处理后,才可以将该资产在固定资产台账中注销,从而将资产盘亏进行解决。
2.误减:误减一般是指在进行资产清理时,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资产的实际数量少于报废后数量,而发生的盘亏情况,在处理时,一般采用核查资产和补录资产台账数据的方法来解决。
3.财务风险:有的固定资产存在财务风险,一旦该资产生产用途减少,或者发生其他财务风险,将会使得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少于报废后数量,这种情况下,需要经过财务报警、检查和报告,以及采取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等方式来解决资产盘亏问题。
4.非正常损耗:非正常损耗指的是由于劣质材料、质量控制不佳等原因导致的固定资产损耗,有时由于盗窃等原因也会导致资产损耗,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应该通过核实损耗情况,并向相关部门报告,采取一定措施应对,以将资产损耗降到最低水平,解决资产盘亏问题。
二、办理报废手续
在处理固定资产盘亏的过程中,要办理相应的报废手续,报废手续一般步骤有:由单位负责人认定资产的报废价值;组织主管部门签发报废证明;核算固定资产期末结存有关金额;将资产移出固定资产台账范围其它;清理报废资产原材料、材料及储备部件等。这些台账、结存和报废手续,都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办理的。
三、核算及做账
在处理固定资产盘亏问题时,还需要对固定资产的净值、期末结存金额等进行核算及做账,期末结存金额指的是固定资产的结算值,以及该资产折旧后的本期折旧金额,即固定资产报废后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