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法指的是在会计上处理金融资产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它可以将金融资产在投资期间的收益转移到投资收益中,从而产生摊余的收益(支出)。摊余成本法在许多地区都是广泛采用的会计处理方式,也是计算投资收益中最重要的原则。

一、定义
摊余成本法是一种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把金融资产交易的原始成本,分摊到预计交易对象的有效存续期间。摊余成本法是通过将摊余成本、买入价款、交易费用等成本数额在有效期内逐部分给计入投资收益中去,从而解决了计算金融财务的问题。
摊余成本法是当前主流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把金融资产的成本,根据其有效存续期间的长短进行约定比例的摊分计算,进而将摊余成本在有效期内分摊计入投资收益中。摊余成本法是一种会计原则,按照会计原则,企业在售出或者转换金融资产时,必须把金融资产交易时的原始成本和购买时费用,反映在保留投资收益中。
二、原理
摊余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金融资产的收益通过把购入时的原始成本摊分到有效使用期内,从而分摊出每一部分的收益,使投资收益更加真实和具体。这一会计原则要求企业在计算金融资产收益时以购入方式(按具体购入成本)承担与其盈利收入金额相等的成本,以此来计算最后的投资收益。
摊余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金融资产的原始成本应当分摊到预计交易对象的有效存续期间之内,在有效期内要把金融资产的开支和获得的收入一起考虑,以此来计算最终投资收益。
三、益处
摊余成本法的优势主要在于:
(1)能实现有关金融资产的成本合理化分配,把会计要素的有效与无效部分区分开来,从而使投资收益更加真实可靠。
(2)摊余成本法不仅对金融资产有效地实施了成本核算,而且也对企业会计分析报表中的其他负值资产实施了费用核算。
(3)摊余成本法能够对投资收益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和精确率。
(4)摊余成本法也具有易于施行的优势,摊余成本法的原则容易记忆,在实施中也很容易落实到实践中便于掌握和理解。
总之,摊余成本法是一种分摊、检索和核算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的专有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上的推行,有利于改善财务分析报表的问题,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投资收益情况,有助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