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作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不同学派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的区别来划分: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是“物价学派”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是“货币学派”。“物价学派”定义通货膨胀是物品与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货币学派”通货膨胀定义成货币现象,在货币超发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背景下,会诱发通货膨胀。具体来说,通货通货膨胀指的是价格上涨前,社会为了获得等量的商品或是服务,而出现的金钱供给数量的增加。

2.通货膨胀分类
(1)需求拉动型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从总需求角度来解释通货膨胀成因,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体对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大于现行经济条件下提供的供给水平,由此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该理论缺陷是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现象无法提供说明。
(2)成本推进型
基于需求拉动型理论无法解释当时的经济状况。经济学家立足于总供给角度以解释。成本推进型理论将总供给方面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认定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工资成本推进型和利润推进型两种形式。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成本推进型认为工资具有上升的刚性以及劳动生产率提升低于工资率的增长,工资上涨必然会引起总成本的上升,最终带来通货膨胀现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大部分存在于寡头企业中。出于保持高额利润水平的目的,寡头企业依据独特的定价权,用价格上涨来抵消生产成本增加的方式,或者是以成本增加作为提升价格的借口导致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
(3)供求混合型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涵盖了总供给与总需求两个方面,两方力量共同导致了通货膨胀,特别指出持续型通货膨胀推动的主体是政府。在现实经济中,依靠单一因素推动通货膨胀比较罕见,更多的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供需双方面因素推动下带来了物价水平的螺旋式攀升。
(4)结构失衡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结构失衡而导致的。体现在经济中的部门供求会失衡、产业供求失衡。该理论概念可以追溯到鲍莫尔模型与部门瓶颈模型。鲍莫尔模型将经济结构划分为静态部门与动态部门,动态部门决定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一旦动态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静态部门,而静态部门工资增长率高于其劳动生产率,静态部门从而会提升产品价格,最后导致物价水平总体的上升。部门瓶颈模型指有些经济部门因为资源、技术以及人才等瓶颈问题而易引发通货膨胀。例如:我国农业生产受制于技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当农业部门存在超额需求时,农产品价格上升伴随着名义工资上涨而引起通货膨胀。
以上梳理了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分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推荐阅读:
解构通货膨胀:定义、度量与传导机制研究(29页).pdf
凯度(Kantar):2022年及未来亚洲通货膨胀预测报告(英文版)(55页).pdf
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是什么导致通货膨胀加速(英文版)(38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