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期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矛盾。那么,什么是城乡融合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将具体分析。

1.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含义是在城乡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环境,使城乡资源自由流动,产业联系紧密,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成果共享。促进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城乡良性互动的有机融合体,其侧重点在于城乡之间的互通共融,在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差别缩小的基础上多了有机互动这一层内涵。
2.城乡融合发展体现在哪些发面
(1)统筹发展空间
法律规定要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强调要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按照中办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严格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推动城乡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县域为着力点
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重要切入点和主要载体,也最有条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发展。对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作出规定,为各级政府整体筹划、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城镇和乡村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划出了重点。
(3)农民工就业保障
农民工就业创业事关就业大局稳定,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对脱贫攻坚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法律对农民工就业和权益保障作出了全方位制度安排,明确国家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4)社会资本下乡
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投入。在今年公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家就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项目,鼓励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
3.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
(1)正向影响因素
马嘉爽(2019)研究发现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农村产业化水平、人口增长速度均能改善农村发展现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窦旺胜等(2019)研究发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二元对比系数、耕地占农用地之比是影响山东省城乡融合综合水平的主要因素。陶爽(2019)研究发现资本流动、技术流动、公共资源流动则起正向作用。张合林等(2017)认为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黄小明(2014)研究得出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二三产业的引进,能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衍生出农村旅游业,帮助农民增收。龚勤林等(2020)指出村级道路建设对工农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农业综合配套开发的投入力度。此外,温涛等(2020)研究发现社会金融化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负向影响因素
Yan(2018)指出当前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和生产生活不便利是阻碍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Paul(2018)认为农村公路建设落后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本难题。陶爽(2019)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对城乡融合发展起负向作用,农村不断“失血”却无法“造血”,最终只能导致农村的衰败。唐琼(2020)认为城乡公共资源供给、居民收入差距、要素流动阻碍是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马嘉爽(2019)研究发现农产品市场价格壁垒和农村人才储备门槛阻碍了城乡的深度融合发展。此外,周佳宁等(2019)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支出、财政分权以及金融规模是当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杨林等(2019)研究发现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发展与公共服务融合现状的不均衡已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因素。
以上梳理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定义、影响因素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推荐阅读:
什么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的区别是什么?
城乡供水一体化相关政策有哪些?十四五最新政策梳理
研报】建筑行业:明确2021专项债投资方向发改委同意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方案-210208(43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