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刘志飞(2015)对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做出了以下归纳
围绕着并购重组对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检验。但比较经典的主要有两种,及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评价法。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为下文的研究分析提供技术依据。
1、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之上的,主要用于探讨某一事件的发生对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带来的冲击。此方法由
Kelly(1967)首次运用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现已发展成为研究企业并购重组股东财富效应的主流方法。其原理是将企业的并购重组看作一个时间点上的事件行为,以并购重组的宣告日为中心确定一个事件期,而宣布日在事件期内则被指定为第0天。将事件公布前后一段时间分成事前检验期和事后检验期,研究事件发生前后样本股票收益率的变化,在样本股票实际收益中剔除假定某个事件没有发生而估计出来的正常收益(normal
return)就可以得到异常收益(abnormal return),进而以异常收益为指标对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评价。

虽然事件研究法具有操作简单、理论基础严密清晰的特点,但是该方法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事件期间的影响。一般而言,事件期横跨时间越长,对并购重组这一事件的反应就全面,但受其他相关的因素的干扰也就越严重;而期间较短可能使并购的信息没能充分反映到股价当中,而使结论缺乏可靠性。
除此之外,股票价格的变动是多重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事件研究法通过股价对并购事件的反应程度来衡量企业价的值变化,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有效性低,信息披露及监管效率不高,股权分置等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大大降低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此种方法是否真正适合中国的股票市场仍存在不少争议。
2、财务指标法
国内外学者通常利用财务指标法对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效应进行考察。无论是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经营风险的降低还是代理成本的降低、市场势力的增强,这些并购效果最终都会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业绩指标中。
对于财务研究法而言,虽然其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但是其诸多缺陷仍不容忽视。
首先,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财务指标要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一般要经过较为长期的研究,很难对其他事件的影响或是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变化进行剥离。这会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财务指标法忽略了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产业政策、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再次,企业财务报表制作的自由度很大,即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经历的宏观经济波动以及会计准则的变更相同也会使得公司的财务做法存在不一致。例如,2008-2010年期间我国进行了税法改革和会计调整,企业粉饰报表的能力再加上时间跨度拉长,使得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强。此外,财务数据通常是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经营状况的反映,不具有前瞻性。
推荐阅读
《德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及并购后整合现状调查:并购活跃整合滞后(32页).pdf》
《贝恩:2018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报告(16页).pdf》
《投中统计:2021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数据报告(20页).pdf》
《普华永道:2020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21年前瞻(48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