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社会化是指过分重视社会礼仪和行为准则,而使对个性的开发和表达受到扼杀的倾向。它还可能导致一种孤独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在学校或其他社会场合,都无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友谊环境或互相支持的空间。

首先,过度社会化会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社会化是指世俗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相处方式所施加的影响,这包括日常表现习惯,仪表仪容、语言和沟通行为等。如果过度强调社会准则,形成束缚及限制,就会削弱人们的想象力,不允许自由的表达。当事情过于束缚,人们可能难以发挥创造力。
其次,过度社会化可能导致结构呈现更多的封闭和隔离。例如,在很多学校,许多学生只关注重复课堂知识,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很少或不投入到社会活动和实践中去。学校里人多,友爱少,因此常常会出现封闭与隔离的结构,也就是说,社交活动和合作变得更加困难。而且,青少年遇到的现实问题往往非常复杂,对他们的自我价值的认同也很复杂,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就会使其更加难以解决,从而抑制发展和创新。
最后,过度社会化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政治民主认知缺乏。过度社会化的社会会衍生出一种“管家”式社会,其中许多成员感到压抑,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被导导而行,不再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知道如何承担和把握自己的责任。这种情况影响了社会政治民主认知,也就是说,在这种社会问题上,从参与领导型社会到参与领导型社会的转变是一个渐近的过程,而反之,如果过度依赖社会准则,则可能导致缺乏民主认知的社会结构。
总之,如果把社会礼仪和行为准则过分重视,就会成为过度社会化的现象,影响人们想象力和创新力,结构呈现更多的封闭和隔离,影响社会的政治民主认知,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社会层面上的关爱,及时引导孩子对友谊和社会的 Little,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让孩子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坦诚友谊。
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因过分的社会参与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使个体形成依赖性的社会化反应,以至于个体无法自理、自立、自强。以下将从加重社会角色压力、消解孤独焦虑和自我认同困难等方面对过度社会化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过度社会化会加重个体所承受的社会角色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对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扩大了其功能范围,又增大了依赖社会资源耦合职能而衍生出的社会角色压力,使个体期望效果较难达到,从一而终引起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使个体的负担和压力加重,甚至产生社会心理沮丧的情况发生,并表现在抑制或破坏正常的生活能力等具体行为形式中。
此外,过度社会化也会消解个体对孤独焦虑的抑制,减少孤独焦虑引起的内部压力,使个体被失败和担忧的感觉使然成为过度社会化的受害者。由于个体与社会的归属感可以被满足,个体会有一种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感觉,这样,他们就可以摆脱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从而慢慢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再而,过度社会化也会导致个体自我认同的困难。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同,有时是个体获得自我认同的基础,而过度社会化却会淹没这一基础,从而改变个体自我识别和自我认同的状态。由于他们依赖社会的过度参与,不再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人格,部分个体可能会感到无从认同自己的内在身份,失去自我认同感,这可能是某些个体极易受到迷信等外部因素影响的原因。
最后,过度社会化也会使个体忽视细节中的内在个性,缺乏自省能力和对外部规则违背感。有时,个体因害怕独自处理问题及恐惧无法实现社会期望和担忧朋友抛弃而呆滞,完成社会期望而失去自己的表达,没有去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及永不放弃的时候,从而易于受到外部束缚和消极影响。
总结起来,过度社会化是指个体过分的依赖社会资源耦合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状态,过度社会化加重社会角色压力,消解孤独焦虑而失去自我认同,忽视内在个性而缺乏自省能力,都是制约个体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适当参与社会,可以优雅的融入社会,从而得到正确的社会道德教育体验,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关系,积极应对生活困难,培养自觉自强的性格和社会行为,而过度社会化则会使个体的心理落后,从而影响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