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学术界一般认为“假日经济”为“假日消费经济”,即指假日里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新词新义中对“假日经济”的释义是:“利用假日集中消费带动餐饮业、旅游业和其他行业发展的经济活动”。
从范围来看“假日经济”应包括三部分:一是大节日经济,即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消费。这三个节日放假时间长、消费量大而且集中最具有假日消费的特征;二是小节日经济,指元旦、清明节、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圣诞节等节日的消费;三是双休日消费。
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

二、假日经济产生的原因
1.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
在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当下,我国居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我国居民支付能力得到加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收入中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品支出比例逐渐下降,改善穿着、居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而节假日本身所具有的祥和气氛,中国人节假日享受天伦之乐的传统观念,推动了节假日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2.休假制度改革和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加
1995年12月7日,国务院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明确规定了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办法将“五一”“十一”假日变长,并通过上调下借把国庆节变为七天的长假。这样我国公民每年可享受的节假日及双休日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为假日经济的兴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休假制度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从时间上为人们满足自己的休闲欲望提供了条件,降低了假日时间内消费的机会成本,同时促进了假日经济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3.消费观念的更新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示范效应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短期内的经济可支配能力提高了,更易于接受享受型消费,从而促进了假日经济中众多消费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由原来节俭意识向当前提前消费的意识的转变,同样促进了假日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4.物资供给的改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生产力逐步提高物资短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各种商品供给充足可以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服务数量等方面满足和保障了人们的娱乐、体育、锻炼、学习等需要。
5.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扶持
中央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政策、旅游业的企业准入政策、旅游业的资金融通政策等方面。
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下积极改善外部投资环境,将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真正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制定项目优先和优惠政策,做好旅游企业清费减负工作等,努力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切实保障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三、假日经济存在的问题
1.假日经济过于集中,供需结构失衡
我国当前假日经济过分依赖于三个黄金周,假日经济的集中性造就了假日消费市场,活跃了假日经济。但这种对黄金周的过份依赖,使得假日经济的集中性特点被不断放大,加剧了供需之间的失衡,不仅影响了消费者长假期间的消费,而且过大的波动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利于假日经济健康发展。
2.假日消费层次较低
有些经营者把假日消费理解得过于简单,以为假日消费就是吃喝玩乐。在假日经济兴起的初期,这些简单的消费方式对消费者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消费结构的上升,人们的消费质量与档次已经提高,目前的假日市场供给就显得有些落后。假日供给内容与当前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不完全对应,导致了假日经济中消费层次较低。
3.消费文化薄弱
消费行为需有一定的文化支撑,需有一定的理论的指导而我国假日经济研究理论的相对薄弱与滞后,再加上宣传工作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人们科学休闲消费观的培养与休闲文化的建立。由于这一不足使得假日消费中出现了一系列不成熟的消费现象。
推荐阅读
今日精选|2019中国经济展望;人才政策决胜粤港澳大湾区未来;2019年中国假日经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附下载)
《新常态:消费者与中国宅经济报告(48页).pdf 》
《【研报】消费行业:颜值经济主题策略报告-210304(19页).pdf》
《世界旅游联盟: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1)(129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