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医联医共体信息化应用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医联医共体信息化应用探讨.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 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医联医共体信息化应用探讨一背景与现状二医联医共体信息化方案三医联医共体协同应用模式四下一步规划目录CONTENTS一背景与现状(一)医联医共体概念意义SIGNIFICANCEu核心医院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基层医院提升服务能力u基层医院将不能处理的疑难重症患者优先转入核心医院治疗,达到分级诊治的目的一定区域内的医院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重新组合,重新构建的一个整体性的全新医疗组织架构。医共体在一定区域内,以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镇卫生院等组建成责任与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医联体(二)政策背景鼓励医联体、医共
2、体使用电子健康卡实现诊疗“一卡通”;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政策背景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1+3”政策文件到2017年底,分级诊疗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和80%以上的乡
3、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全科医生上门探视契约式服务及健康养老服务。广东省政府办公厅:2017年印发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三)广州医联医共体建设现状u花都区、从化区分别以区内三级医院为龙头,联合二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紧密型医联体。u目前全市三级公立医疗机构50个,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11个区共组建医联体144个,每个区至少建立了1个医联体。二级医院(轻微病、常见病)社区医院(慢性病、康复期病人)分级诊疗资源调配 信息共享 转诊会诊三级医院(疑难杂症)二医联医共体信息化方案(一)医联医共体信
4、息化需求有效整合分散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患者健康信息,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信息共享需求01支撑医联医共体成员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实现优质资源下沉社区。民生需求02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撑医联医共体运行监管、考核评估,有效监管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运行监管需求03(二)技术架构统一身份识别区域内统一居民身份识别是实现区域卫生信息整合的关键,是建立分级诊疗的基础。信息共享调阅实现区域卫生信息资源的互通,形成每个居民完整的健康相关信息档案,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调阅。区域医疗协同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区域诊断中心等协同服务支撑分级诊疗业务,提高基层服务水平。互联互通共享
5、文档信息库对外服务信息库智能化管理信息库决策支持信息库地理空间信息库视频信息库卫生知识信息库信息信息资资源中心源中心应应用支撑平台用支撑平台预警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报表管理CA认证管理系统RHINRHIN平台平台注册服务EHR信息交换服务总线、流程引擎、应用审计、信息安全数据集成服务、权限管理、群组管理、数据集成服务短信服务EHR服务辅助决策服务数据采集交换平台卫生数据采集交换平台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委办局标准规范保障机制安全管理保障机制统一运维保障机制影像索引调阅服务重复提醒服务质控服务省部级医院基础信息库互互联联网网+应应用用医医疗疗大数据大数据应应用用分分级诊疗应级诊
6、疗应用用综合监管科研分析居民就医行为分析公众疾病监测与疫情分析医疗资源配置决策市民健康门户健康档案查询广州健康通集约式诊疗挂号系统在线支付电子健康码家庭医生签约区域诊断中心双向转诊面向医务人员影像LIS数据采集交换平台市级影像信息库基层影像存储中心 移动会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远程医疗智能提醒 智能影像辅助诊断互联互通面向业务管理面向市民NM传统点对点模式: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交互难度大、扩展性较差、信息安全漏洞大、维护成本高1、统一规划与标准,减少重复建设(四)主要特点和优势N1M基于平台的模式:统一规划和管理,统一标准、术语、编码,通过平台连接各级医疗机构,易拓展,减少重复建设投资和日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