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锂电池硅负极深度:CVD硅碳重塑产业链迈向动力场景0~1-250414(2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锂电池硅负极深度:CVD硅碳重塑产业链迈向动力场景0~1-250414(26页).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投资逻辑 核心观点:核心观点:CVD 硅碳工艺的出现大幅提速硅负极的产业化,25 年硅负极预计在手机领域扩大渗透,也有望在动力场景实现 0-1,我们建议关注硅负极放量背景下,新工艺带来的产业链增量环节投资机会。CVDCVD 法硅碳成新主流工艺,加速硅负极产业化,重塑竞争格局。法硅碳成新主流工艺,加速硅负极产业化,重塑竞争格局。1)球磨法向 CVD 法迭代:在硅的纳米化工艺上,CVD法能将硅径粒精确控制在 10nm 以内,并实现均匀包覆,取代球磨法成为新一代主流工艺;2)CVD 硅碳相比硅氧优势扩大:目前 CVD 法硅碳/硅氧产品的克容量约 1800/1500mAh
2、/g,且 CVD 硅碳可支持超 1000 次循环,并实现低于硅氧的膨胀水平。3)新工艺重塑格局:CVD 法下工艺、设备较硅氧大幅迭代,重塑先前硅氧的竞争格局,当前天目先导、兰溪致德、璞泰来、贝特瑞等在 CVD 硅碳进展领先。成本:中期向石墨负极靠近,多孔碳、设备仍有较大降本空间。成本:中期向石墨负极靠近,多孔碳、设备仍有较大降本空间。硅负极成本构成中由高到低分别为多孔碳、硅烷气、设备。我们假设当前采用高性能树脂多孔碳,中期采用生物质多孔碳,价格从 50 万/吨降至 15 万/吨;硅烷气从 9 万/吨下降至 7 万/吨;单吨制造成本从 6.5 万/吨下降至 3.5 万/吨,则测算 CVD 硅碳负
3、极的成本有望从当前 40-45 万/吨下降至中期 15-20 万/吨,硅碳负极价格有望持续向石墨负极靠拢。市场:消费场景先落地,动力迈向市场:消费场景先落地,动力迈向 0 0-1 1。1)小动力:高倍率小圆柱电池已开始应用硅负极;2)手机:25 年手机迈向7000mAh 时代,苹果、华为、荣耀、小米等品牌已/将推出硅负极机型,硅负极从高端机向中低端渗透;3)电车:特斯拉、宝马大圆柱电池明确搭载硅碳负极,25 年部分国内新能源高端车型有望应用硅负极;4)固态&半固态电池:未来有望在车、手机、低空等领域逐步落地应用,掺硅量较其他场景更大。我们预计到 28 年全球硅负极需求 4.5 万吨,假设 30
4、 万元/吨,对应市场 135 亿元,其中小动力/手机/电车/固态&半固态电池对应需求 0.28/0.09/3.4/0.75 万吨。产业链产业链:多孔碳迈向规模化多孔碳迈向规模化 0 0-1 1,硅烷市场大幅扩容,硅烷市场大幅扩容,PAAPAA、CNTCNT 打开新应用场景。打开新应用场景。1 1)多孔碳:迈向规模化)多孔碳:迈向规模化 0 0-1 1,树脂,树脂/生物质路线构成主流。生物质路线构成主流。伴随 CVD 硅碳的应用,多孔碳预计迈向规模化 0-1,未来看好双路线并行发展,预计生物质路线发挥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占据主导,通过性能提升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树脂路线则依靠性能优势占据高端市场,
5、通过降本向下渗透,国内代表企业分别为元力股份、圣泉集团。2 2)硅烷气:预计市场大幅扩容。)硅烷气:预计市场大幅扩容。我们测算 24 年国内合计电子级硅烷气需求约 1.26 万吨,预计 28 年硅基负极对应硅烷气需求约 1.9 万吨,规模为现有市场的 1.5 倍,大幅扩容,国产企业中硅烷科技等产能领先。3 3)粘结剂)粘结剂&导电剂:导电剂:PAAPAA、CNTCNT 打开新应用场景。打开新应用场景。粘结剂控制硅负极的体积膨胀,PAA 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和拉伸强度,且应用后有较好的库伦效率,国内茵地乐在 PAA 份额领先;需添加导电剂确保硅负极的导电性,加入单臂碳纳米管大幅改善循环性,国内天奈科
6、技布局进展领先。投资建议与估值 能量密度的提升是电池发展长期趋势,负极环节对应趋势则为硅负极,CVD 硅碳的应用大幅加速硅负极产业化,在手机等消费类市场硅负极已迈过 0-1,25 年预计进一步放量,在车用市场 25 年有望实现产业化 0-1,建议关注硅负极企业及上游的多孔碳、硅烷气、粘结剂、导电剂等环节。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硅负极降本不及预期,硅负极性能提升不及预期。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扫码获取更多服务 内容目录内容目录 一、硅负极:消费场景现行落地,动力迈向 0-1.4 1.1 CVD 硅碳工艺大幅提速硅负极的产业化.4 1.2 格局:工艺迭代重塑格局,天目先导、